拱衡雜誌第356期

  • 拱 衡 聖 訓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11‧11‧26
    述論:心靈修行之「見賢思齊」
    《論語》里仁篇有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其意為:凡有見賢善之人,我人應起效法之心;若人人如是,則普世皆善,世界大同可期!
    若不能達到見賢思齊,至少也要見不賢,即起自我檢視警惕:言行是否在別人眼中是不賢、是不善?若人人能見惡而深自做自我檢討警惕,至少可以獨善其身,不致淪入造惡之歧途。但是書云之教化,是為一個目標、一個崇高理想,人心卻是反其道而行。
    世人普遍存有「自我為中心」之執念,一切都是以自利為出發,普遍有妒賢心態;見不得別人比自己更具才華、賢能,所以一旦見到賢者,絕大部分興起:「有什麼了不起?我也能、我也會,甚至我比你更行!」
    此一「我」,即是執我為是,其他皆非。所謂「滿瓶不晃,半瓶盪」,意即「愚者好自用,賤者好自專」,無法擺脫此一以自我為中心所發展之認知。所以,心靈歷程中必要去修涵。
    在日常中,雖非所接觸者悉皆賢善─處於五花十色中之人群間,自然良莠不齊;必要先從自身做起!欲能見賢歡喜、親近,並能思齊效法,唯有放下自我:從內心深處之自以為是,一切要以「我」為中心之自利心態中超越執著!
    縱然初始很難放下身段,但是只要踏出第一步─樂於親近賢善之人,時日既久,有如「時入蘭花室,久而不聞其香」,長期受沐賢善之薰染,自然可以漸行放下,乃至破除我執。
    一旦可以如此,則時時刻刻見不賢而自內省,當能易如反掌;更可以在人生歷程中,做最有效之心靈修行!

    鶯歌池琞府池聖  降  111‧11‧26
    詩曰:迭詣聖門倍感心。共誠同願冀佳音。
              諸賢戮力無辭責。大道推行德澤深。
    聖示:吾迭次詣蒞聖門,叨擾貴堂神人普化大命,實為罪過!唯天降大命各具因緣,吾亦深為貴堂神、人戮力同心,弘揚大道、普化眾生而欽仰!故吾雅願得此殊應,同在末法時期盡一己之心力,同為大道盡心而行!
        荷蒙貴堂主席加以成全,且先行告知「鸞乩之密」,吾業蒙 關主席俯允可藉鸞筆示知。
        諸賢可知?貴堂正鸞正式扶鸞、亦即鸞期之前,不見人影,此中即是關鍵。
        正鸞生欲達「神、人合一」境界,在扶鸞之前,必先淨靜而入靜中,至少二刻至三刻間!雖然有些老正鸞生偶爾可以略過,但是正鸞生絕多數均會遵行,此亦鸞門會設靜(淨乩)室之由來。
        乃為正鸞生扶鸞前,先於淨室定靜,是為乩者所必要謹遵不怠;老乩猶要如此,新進者更不能荒廢!因為扶鸞之前,仙聖早已降蒞,有先行訓鸞之機。
        吾得此訊後,才知鸞門儀軌之浩瀚,更因此能知身為正鸞之辛苦;藉此緣機砂盤敘述,深願能有助於有志為乩者之用心、用功!
     
  • 唯心宗法義

    玄奘法師  登台      111•7•9
        諸賢生暨行者今夜可安好!吾今夜登鸞乃要覆示行者呈問,吾分二期解答。
        其一,保調法門是自力或他力?原則上,貴堂保調法門是仗他力而得進入靈修院,此一他力,來自呈辦保調陽世人所造功德之迴向;但亡靈一旦進入靈修院靈修,則僅能依靠自身之精進。所以保調法門是他力,但修士是自力。
        其二,內密灌頂之修學,是自力或他力?有加上「修學」,因此內密灌頂是自力;是行者要修密法具足功行得印可之後,始得內密灌頂。因此修學內密灌頂是自力;施行內密灌頂之受灌者,則為外力。
        其三,本宗密法如何修至內密灌頂?正如第二點所云,修密行者必須功行具足、受印可,此際可以進入修此密法之印、訣。因為內密灌頂是成就者所必具備之功行,更為密法修行者所可見成就之表徵。

    玄奘法師  登台      111•7•23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續為行者作解答。
    其四、是修至何標準,可得本尊認可?答:最簡易淺白答案,是當行者在未有觀看唐卡、或本尊佛像時,金剛薩埵能比較清楚顯現在心頭;換言之,已經習慣時時可以觀想本尊!
    那要如何修到如此境界?在修法時,身要坐本尊姿態、手要結本尊印、口要誦本尊真言、意要作本尊觀想,長年積累此一修法功行。須知,所謂「本尊相」相印法,在梵語之義即為變身瑜伽。
    變身,並非真正變換形態(若真如此,眾生可能報官將你抓去坐牢!)真正意義是瑜伽,因為梵語之義是「相應」,所以漢傳之名為「本尊相應」,意即相互可以感通配合。
    那又要如何修到可以相應?即是由「意」作觀想時時修法,將本尊變成自己、將自己變成本尊─此即變身自己形態、手印、真言俱皆與本尊無異,當下可得本尊之認可。
    五、目前所修學密法,是以何目標修學?答:修學密法之目標,因人而異。有人因為好奇密法之神祕,而想進入此一修行密法之領域;絕大部分人會因此退去修密之決心與志趣。復有,金剛薩埵大菩薩之慈悲應緣下世弘傳密法,正如藏教動蕩之時,許多大菩
    薩金剛薩埵下世之情形。(未完)
     
  • 晨鐘暮鼓

    呂仙祖  降         111‧10‧15
      殊勝之愩高
    問:大道修子在平素言談間,或與其他宗教道脈、乃至一般人之談論言行中,常會有心無意中流露出:自身求修大道最為殊勝!不論是以大道乃 老母垂金線之天道,為立論基礎,或以「已得明師一指、已得道」,而產生愩高心態;諸此種種隨處可見,此一心態是否正確?
    答:求修 老母垂金線之先天大道,心有殊榮不能說不對;就是一般虔誠敬奉諸佛菩薩、上聖高真之善眾,以自身信仰對象之神明為尊、為榮,諸此心態都是正確!但是,不能因此產生愩高!
    因為大道之修行,首在修涵自身心性,如果因皈依之教門殊勝,而產生不正確心態,則謬之千里,誤人誤己!須知,末法時期大道普傳,各大正教佛聖乃至仙神,無不應機、應緣顯化普度眾生,所以各大教門之教法悉皆殊勝、悉皆正法,差別只在「應機、應運」。

    問:何謂應機、應運?
    答:所謂應機,即是符合當世民情文化;所謂應運,即是應於天數之運。簡而言之,即是末法時期因應閻浮提地眾生之根器、民情文化,而誕傳一位教法始祖以教化此地眾生,乃有五大正教。
    淺舉一例而言,佛陀遠去住世無佛,但佛經明載 彌勒菩薩是未來住世之佛,因此彌勒教法「應運」傳世。而鸞門在此末法時期砂盤揮鸞,諸天佛聖藉鸞乩教化眾生,故「應機」而打幫助道。
    所以諸大正教悉皆正法,悉皆殊勝!大道修子可以因求修大道而感覺殊榮與殊勝,但不可以因此產生愩高心態。

    呂仙祖  降        111‧10‧15
    總論
    一貫大道何以謂之「先天大道」?
    乃緣於 無極老母洪慈,親授歷代祖師可以一指點開玄關竅,此一指,即如「蓮開便見佛尊顏」,頓生永不退墮之趣心!
    既然歷代祖師得  母頒授天命,代行「一指得道」,故曰先天大道─因為任一正教均無此殊機之故。一貫大道之修子雖已得道,但仍須修道,故產生歷代祖師之銘訓─先得而後修。
    為何先得而後修?吾淺舉一例而言:醫生養成教育過程中,絕大部分用在學科鑽研之中,但是要畢業,得學位認證有最後一個關鍵─臨床實習;即是術科要全部完成,始為正式醫科畢業。
    以此而看修道子,不論是一貫先天大道之先得而後修,或者任何正教之先修而後得,關鍵均在「修得或得修」!換言之,不修,所得即不實。(正如醫家養成教育,僅學科,則不足以稱醫師)若不修,當然絕不可能有得!
    總此而言,先天大道之修子既然身入 老母金線大道,又經過歷代祖師辛勤耕耘傳薪大道,當然必要在此際發心:效法歷代祖師之堅毅,感恩   老母之洪慈,不辜負際此末法時期,所頒降應運而殊勝之先天大道!
    【全  書  完 】
    聖示:吾奉旨著造本書,荷蒙貴堂   關主席暨諸眾賢生一力護持,終究完書!吾將回天繳旨,亦欣慰與諸賢生之結緣共同完成寶書,     後會有期!

    觀音菩薩  降       111‧10‧15
      跋
    喜矣哉!『懿敕拱衡堂』神、人同心護持完成寶書,可喜可賀!本書以晨鐘、以暮鼓為名,意在醍醐灌頂,為大道修子針砭心性之疑惑,乃至不甚正確之理念及認知。
    語有云:「時代變遷,自然法亦遷。」正如法條適用性,除非大原則之外,「細目」仍會因應時代人心,乃至民俗文化等而改變。
    大道普傳自然是昊天悲憫,修子有幸入道、求道,請勿忘記修道正如語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從今日起,得閱本書敬知發露,則不枉費得此殊機,願精勤而勉!
        恭逢寶書完成,吾不願修子失之交臂,乃敬誌數言恭列篇後,是為跋。
    南無觀世音菩薩
    降於台疆新社懿敕拱衡堂
    天運歲次壬寅年九月二十日
     
  • 濟佛觀眾生相

    濟公活佛  降       111‧10‧22
    詩曰:各按五行互剋生。十方聚氣漸形成。
              陰陽論述堪輿學。風水涵深理要明。
    哈哈!老衲來也,著書囉!賢生靈神出竅吧。
    勇筆:弟子參叩您老佛駕!

    濟佛:免了吧,走!出發。
    勇筆:是。(隨侍老師身後)您老今夜要教學風水嗎?恭聆您老篇前詩,好像就是要去看風水的樣子。

    濟佛:也是!老衲今夜要去的地方,是與風水有莫大關連。
    勇筆:您老這一說,弟子可興趣來了!什麼樣的地方跟著書有關、又跟風水有關?  

    濟佛:賢生不常有接到善眾叩問?何謂聚陰之地、是如何形成?這樣與著書有關吧!也與風水息息相關。
    勇筆:聚陰之地或與本書有關,但與風水何關?據弟子所知,風水,簡單直白的說就是「風生水起」,只要能如此就是好風水,怎會牽連到「聚陰之地」?

    濟佛:哈哈,賢生可把風水講得太容易了!堪輿之學在這世界上可是一門深奧學問,若僅賢生所說風生水起就包括,那怎能流傳數千年而不滅止?
    勇筆:您老教訓的是!弟子對風水確是欠學,那恭請您老教示。

    濟佛:在人世間會形成聚陰之地,首先即是鬼靈不散,加上其地或其屋陰晦,乃造成陰聚而不散。
    勇筆:哈,弟子以為您老要開示多大的道理!聽起來,那不就是弟子所說的風生水起?屋宅只要保持明亮通風,人住起來舒服,陽氣旺陰靈就不會來,那也就是風生水起,可以持盈保泰。像世界上許多鬼屋,不就是年久失修無人敢住,所以陽氣不旺、陰晦暗沉;半夜間如果野貓、野狗來場貓狗大戰,弄出異響,附近的人傳出:鬧鬼,人們更加不敢去!這就是聚陰之地,不是嗎?

    濟佛:賢生說的比老衲還頭頭是道!老衲不得不說一聲:狗屁不通。
    勇筆:咦!弟子說法不通?那您老教教。

    濟佛:首先,聚陰之地不盡然全是鬼屋、鬼地。再來,鬼屋形成的要件是先鬧鬼,不是人們不敢住才有的貓鼠、野狗的大戰。最後,聚陰之地看起來與一般屋、地無異,而且人都還住在上面。這樣賢生自認說法通嗎?
    勇筆:弟子受教了!那您老再說說看,聚陰之地與風水何關? 

    濟佛:賢生先看看這地,就是聚陰之地,賢生有何看法呢? 
    勇筆:(原來師生談話間來到一幢高樓,旁邊有許多空地,最近的鄰棟大約也有三、四十碼遠)您老說的是那棟大樓嗎?住在裡面的人怎麼辦? 

    濟佛:呿!老衲有說是那棟大樓嗎?是緊鄰旁邊,那塊有二間小矮房的空地。
    勇筆:哦哦,弟子嚇一下,如果是那棟大樓,不早成「鬼樓」了,還住著那麼多人!喔,弟子好像看到了那空地上,好像有許多遊靈,奇怪,這麼明顯!當地神司不會一網打盡抓走了事? 

    濟佛:哈哈!賢生以為一般人間神司這麼神通廣大啊!為何會形成聚陰之地?老衲帶賢生從空中俯瞰,就能一目了然。
    勇筆:(尚未答話已騰空而起,再往下看,形成一幅絕妙圖像)哈!您老這麼一來,弟子全明白了。原來那棟大樓正建在中央「戊己土」方位上,而在上方,即是北方也有一棟樓,但是二棟樓不是比肩,而是有落差,弟子看到那個落差正好堵住出風口;而由東邊空曠處氣流湧入,不論是善能量或惡能量,就只能在這棟樓轉圈圈。但是善能量在南邊「丙丁火」越來越旺,可是不善能量又回到東邊與西邊,因此,日積月累形成頗厲烈之氣場,所以您老說這塊地是「聚陰之地」?

    濟佛:賢生大致說的不錯!但還有一個關鍵沒點出來,走!老衲帶賢生去看看。
    勇筆:(還未及回應,已被老師往下帶,佇立在此地之北方位,略偏東之處正好是這塊地的入口)老師啊,您這是幹什麼?咦,弟子是靈神出竅,怎會感覺有罡氣侵襲呢?

    濟佛:就是賢生要靈神才能察感;若有肉身,感受就是不同。
    勇筆:經您老這一番折騰,弟子總算明白:聚陰之地與風水有關。但是弟子還不明白,您老所說的「關鍵」是什麼?弟子在此地除了察感罡氣厲烈之外,一無所知!

    濟佛:走吧!老衲為賢生路上解釋。首先,此地在年代久遠至三、四百年前,是墓地,歷經遷葬及開墾乃至建設。其間,賢生看到路口處那二間平房,正好扼住風水之龍七吋,因此煞氣不善,已形成聚陰之本質;加上近十幾年間附近大樓陸續建造蓋成,更把氣流封死;故此地聚陰不散,賢生懂嗎?
    勇筆:弟子明白了。那麼這塊地對主人或說在上面住的人,會有什麼影響?會有生命危險嗎?

    濟佛:基本上,不會對人有立即生命危險,但是住久了,多病苦磨跑不掉,當然有可能致命!賢生可知此地主人原本做什麼?
    勇筆:弟子又沒您的大神通,怎會知道呢?

    濟佛:哈哈!也是。告訴賢生,此地主人原本家大業大,空地上緊臨左邊那一片綿延的平房,本來是他們的生意場所,但到後來股東不和拆夥,生意由興而衰乃至歇業,損失鉅資,現在地都要求售了。
    勇筆:喔,那還真慘!不對啊!那接手的人怎麼辦?又要害一些人破財了。

    濟佛:這些賢生就不必去想了!有福的人不會來買,要償債的人才會撞進來,好了,已到貴堂……。
    勇筆:您老慢點趕弟子進去!這聚陰之地難道沒有破解方法嗎?

    濟佛:哈哈,自然有!賢生不是看過俯瞰圖了嗎?只要在方位上加以輸洩及阻滯,使氣流順暢、陰陽融合,自然可以化轉聚陰之磁場,不過時機很重要,須待有福、有緣之人,才有高明風水師來破解。好了吧!可以靈神投體了。
    勇筆:是、是,謝謝您老這番開示,弟子恭送您老蓮駕!
     
  • 保調聖訓及批示

    本堂主席 關登臺
    ※註:迴向壬寅年十二月考核修士
    又示:劉善德樂助千佛牆,功德金參萬壹仟伍佰元,以此功德祈求:「迴向修士:鍾○○(壬寅年十二月科期),積聚福慧資糧。」吾鑒納,功德迴向修士,待送主考,積聚福慧資糧,裨益順利通過壬寅年十二月科期證道考核。以慰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星國丘善德助印善書、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江○○,祈求順利通過壬寅年十二月科期證道考核,並高分証高果位。」吾鑒納,功德迴向修士,積聚福慧資糧,待送主考,裨益順利通過壬寅年十二月科期證道考核。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林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護法功德主,功德金壹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許:○○,祈求順利通過壬寅年十二月科期證道考核,進入彌勒淨土果位。」吾鑒納,功德迴向修士,待送主考,積聚福慧資糧,裨益順利通過壬寅年十二月科期證道考核。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又示:星國賴善德助印善書、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姚○、姚○○、姚○○,祈求順利通過壬寅年十二月科期證道考核,並高分証高果位。」」吾鑒納,功德迴向三位修士,各得三分之一功德積聚福慧資糧,待送主考,裨益順利高分通過壬寅年十二月科期證道考核。以慰護法助道本堂之功德。

    ※註:以下為縮減修限
    又示:劉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法會副功德主,功德金壹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謝○○、何○○,積聚福慧資糧。」恭奉  本尊地藏王菩薩核示:准予謝及盛修士縮減修限一年三個月修限。以慰善慧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陳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伍仟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陳○○,縮短靈修期。」恭奉  本尊地藏王菩薩核示 :准予縮減修限一年三個月。以慰信士善慧手足情義及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註:以下為保調靈修
    又示:香港李善德參贊【癸卯年 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法會功德主,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迴向亡契父:鄭○○、亡契母:黃○○,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吾鑒納,准予壬寅年十月廿日各列位為二年期靈修士。以慰善慧孝心及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蔡善德參贊【癸卯年 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會】法會功德主,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迴向冤欠:邵○○,伍○○,郭○,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吾鑒納,准予壬寅年十一月四日各列位為三年半期靈修士。以慰尊府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遼寧夏善德參贊《壬寅年恭祝  無極老母萬壽一天大法會》法會副功德主(二份),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迴向冤親:陳○○、李○○,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了斷因果。吾鑒納,准予壬寅年七月十日各列位為三年半期靈修士。以慰善慧化冤之心及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香港陳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迴向冤親:趙○○,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吾鑒納,准予壬寅年十二月三日列位為一年半期靈修士。以慰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南天池琞府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護生總功德主,功德金貳萬元正,以此功德迴向信女陳○○,夙世為公門 有私心乃造成寃獄無辜枉亡 姓名:向○ 今呈保調進入昊天紫綬靈修院 潛修佛道功果 釋寃解怨 陰陽兩利 斷除干擾 叩請慈悲允許。吾鑒納,准予壬寅年十月六日列位為二年期靈修士。以慰尊府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 專案呈疏聖訓及批示

    本堂主席 關登台
    又示:馬國李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法會榮譽總功德主,功德金壹拾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註銷七世因果公案,註銷一次命關災劫,叩求增添財運。」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依律註銷七世因果公案,註銷一次命關災劫,並以加計增添財運。以慰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澳洲黃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法會總功德主,功德金伍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全家 信士:黃○○、妻:陳○○、大兒子:黃○○、小兒子:黃○○;化轉有關全家人身體的健康、未來之福德,該如何增添福報、是否有祖靈,嬰靈,冤親或其他無形干擾、夫妻兩之事業、兩個兒子之學業等等問題;祈求消災厄、化病殃、增福祿、延壽元,以解冤釋結、趨吉避凶,而得平安順遂!」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依律針對尊府闔家所缺失化轉及補強。依律消災厄,化病殃、增福祿,延壽元,解冤釋結,趨吉避凶、平安順遂。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陳善德助印「因果書」一千五百本,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註銷因果公案 (心律不整病灶乃為命象,係過去世積有二世為醫,有賦性自負執愎,乃多有對病者拒醫、敷衍等貽誤,怨業公案),斷除因果干礙、遏阻心律不整病灶之急速惡化。」吾鑒納,依  母賜殊例:具署有司,針對心律不整之因果公案註銷,俾能斷除牽擾干礙,遏阻急速惡化而安泰。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葉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法會功德主,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 添延壽元兩年」吾鑒納,依本科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依律添延壽元二年。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陳李三位善德樂助千佛牆,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身體安康、求去沉痾、求去災凶。」吾鑒納,依頒敕樂助供養千佛牆功德殊例:依律尊府各人去沉痾病灶、去災凶、身體安康平順。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黃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護法總功德主(貳萬元)、護法功德主(壹萬元),功德金共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醫護原靈樹,針對氣機滯礙侵損醫護,促使元神光彩身體安康;化轉運程暗晦,意外災星,俾使無虞。」吾鑒納,依本科大法會殊例:功德三分之一依律化轉運程暗晦,袪除意外災害,俾能無虞。另三分之二功德,依律轉換能源呈無極原靈園仙佛,針對氣機滯礙,侵損作醫護,補強身元,裨益元神光彩,身體安康。以慰護法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蔡善德助印「因果書」一千本,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註銷未來一年內顯現之冤親債主。」吾鑒納,依  母賜殊例:具署有司,註銷今起一年內所將顯現之冤親債主。以慰尊府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歐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護法總功德主,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植善福,化轉命程晦暝之運;俾使保安康並及早轉運。」吾鑒納,依本科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依律植善福,化轉命程晦暝,俾能保平安及早轉運象。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陳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護法總功德主,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身體健康、事業順利、貴人相助。」吾鑒納,依本科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依律植善福,促顯貴人相助,事業順利,消弭病殃,助利身體健康。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王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護法總功德主,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信士本身善緣及福祿甚薄寂;工作運途不是很順遂,工作上小人迭顯;呈護法總功德主依法會殊例增深善福。」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依律增添善福,助利工作運途化小人增益順遂。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蔡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護法總功德主,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兒子 賈○○ 聖示:福運薄及自身心態問題 及癸卯年運晦暗多小人活鬼干礙 今呈專案功德迴向 消彌年運福薄晦喑 及小人活鬼之干礙 尤其弟子易憂鬱情緒 負面能量多 祈求增添福慧 身心康泰 叩求慈悲允許。」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迴向令郎賈○○信士,增福運化轉小人活鬼晦暗運象,俾能心態易負面,憂鬱情緒早得消除。以慰善慧慈心及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馬國陳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法會副功德主,功德金壹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化轉活鬼小人(運程多有意外牽連莫名事端)。」吾鑒納,依本科大法會殊例:依律化轉小人活鬼及運程多意外牽連莫名事端。以慰尊府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香港李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法會副功德主,功德金壹萬元,以此功德祈求:「醫護原靈樹,針對蛀蝕嚴重作醫護。」吾鑒納,功德依律轉換能源呈無極原靈園仙佛。針對蛀蝕嚴重作醫護,袪除蛀蟲,調理傷創,裨益漸行漸固。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葉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法會副功德主,功德金壹萬元,以此功德祈求:「癸卯年消災解厄,身體健康,功名事業家庭順遂。」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化轉癸卯年災厄,助利事業家庭身體順遂健康。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歐善德參贊【癸卯年恭祝  天官大帝萬壽植福祿消災解厄一天大法會】法會副功德主,功德金壹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身元氣血虚損,醫護原靈樹,補強身元抗原。」吾鑒納,功德依律轉換能源呈無極原靈園仙佛。針對身元氣血虛損,補強醫護、增益身元抗原。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 拱衡園地大家談

    從道場中
    人來人去的現象談起 張裕宗
    ◎ 撰寫緣起:
    筆者與中部某鸞堂結緣,已經超過十年,約四年沒去了,本月份重新參加法會,再配合之前所見所聞,真的是應證了本文標題所說的 道場中人來人去的現象,十年前去參加法會的善信面孔,幾乎都已絕跡。十年前道場中的服務人員,剩不到十人;很多道場中的服務人員,都很年輕,像是剛來不久。有點像是「鐵打的營房,流水的兵」,可是又不盡相同。因為當兵是憲法規定的義務;與道場結緣,卻不是強迫而是自願。
    與道場結緣,或是夙世種因,或今世種因。或自己的善緣,或祖上所種的善因緣,而後有機會去道場結緣。或者是因經典善書的因素結緣,或者是參加法會的因素結緣。或者已經身受業障討報 現前干擾,或者冤欠討報,而苦無對策,有善知識引薦而結緣。但一切都是 善因緣的成熟。有點像是「緣起相聚,緣盡相離」,但實況又如何呢,真的因人而異啊。
    ◎ 修行為本,法會為輔,是道場或鸞堂的本務:
    仙佛顯化,以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常常是透過法會,顯化,感應等方式,讓有善緣的善信,藉著參加法會的機緣,化解累世的業障或冤欠討報,然後暫得身心靈的康泰,再藉由道場中,扶鸞,講課,或者善書經典,讓善信得以繼續修行:【至少持五戒斷十惡,並且勤行三布施,及修持六度法門,修持忠孝仁義及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人倫道德】,然後,才能早日 徹底還清累世的冤欠及業障,積足往生資糧,才能徹底的離苦得樂,才是仙佛救渡眾生的本願或本意,法會不過是善巧方便,引渡眾善信入門的一個方式而已。
    法會的顯化,也只是讓人看到「道」的現象,所謂「道生萬物,道無相則不顯。萬物無道則不成,萬物無道則天崩地壞」,仙佛如此顯化,還是為了度化眾生修行,早日離苦得樂,必須透過眾生自己的修持啊!只不過當今三期末劫的眾生,人倫道德崩壞,世道人心險惡,祈求能具備善根而能入道,然後循循善誘,以求引渡繼續修行,已經相當不容易。
    前段說明,再對照道場中,人來人去的現象,在此做一個說明:「有善緣而後來參加法會,業障化解了,少數善慧根基深厚者,繼續修行。但大多數人,可能慧根不足,或法緣不深,則未能循序漸進的繼續修行,等到身心安泰後,就退了初心,就很少來道場了。若其他人善緣成熟了,或遇到冤欠討報,就會是 剛到 道場來求解。因此才會有人來人往的現象」
    只是,眾生都很淺見,無事不登三寶殿,有困難會來求解,沒事就走了。但是,眾生慧根淺薄,只見到身心的苦,未能參透自己的元神、靈沉,已經長期的沉淪在六道輪迴之中。既然都已到道場中結緣,而不知道繼續修行,救度自己的元神,徹底還清業障,積足往生資糧,可惜啊!原本仙佛是希望幾次的顯化或感應,然後眾生能舉一而返三,能夠藉此機緣開始修行,能修證有成,而後徹底離苦得樂,這才是仙佛顯化或感應,最原始的初衷,救渡眾生的本意,可惜,眾生淺見,法緣淺薄。
    修行為本,法會為輔,須靠自己精勤苦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圓滿的修持忠孝仁義及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人倫道德,並還清累生累世的因果業障,積足往生資糧,才能徹底脫離輪迴業力的束縛,這才是徹底的離苦得樂。可惜,眾生都是「臨時抱佛腳」的心態,透過短暫的藉法會的方式,仰仗仙佛的慈悲救渡,得到短暫的安頓。以上所說,著重在鸞堂道場的顯化及感應,仙佛所施予的救渡。
    再看看佛寺或宮廟的情況,縱使有常駐的僧眾,來廟祈求財富、健康、婚姻或各種福運的眾生,和前幾段所說的情況類似,大都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的情況,然後,一旦所求得以如願,又回到原來的世俗生活,然後很少去燒香拜拜,更別提因此而修行了,能因此而開始修行的人,說真的,太少了。
    ◎ 結論:
    眾生為名利所羈纏,為美食美色所魅惑,為世間的各種物質享受而著迷,因此,能到道場結緣的,已經不多,能夠因仙佛的感應顯化,而後 如夢初醒,開始修行,更須要有 足夠的 夙世所累積的善根、慧根、佛緣、法緣夠深,才有如此殊勝的結緣;再藉由善緣、法緣,而能因此精勤苦修,真的不容易。由此推論得知,道場中人來人往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普羅大眾,沒事的時候,在慾海中沉醉,有事的時候,才去燒香拜拜,祈求平安,奈何,根基如此淺薄,只能自怨佛緣淺薄,不要怪仙佛沒來度化。換個角度說,眾生難度已經是很久以來的事,縱使顯化感應,眾生還是癡迷難醒,一旦所求如願,又重新沉醉在慾海之中,奈何!
    行孝與修道        劉遠塵 撰
    一、前言
        「孝」是中國傳統道德的規範之一,「善父母為孝」(《周禮・大司寇》),「敬順所安為孝」(《國語・晉語一》),膳養父母,敬事雙親,即稱為「孝」。
        《論語・學而》載:「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要恭敬長輩。儒家認為「孝」是人倫之本、道德之源。《孝經》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開宗明義章>)這是說,「孝」乃德之本、教之源,也是具有普遍性的道德原則。又載:「人之行,莫大於孝。」(<聖治章>)人的道德行為當中,沒有比行孝更為重大。
        行孝既是世間道德的根本,又是世人高尚的品德。當今社會,科技發達,道德墮落,人心凋弛,孝道淪喪。處在這種環境,有志修道之士,必先了解「孝」的內容,肯定「孝」的價值,落實「孝」的實踐,才能顯揚行孝的精神,展現修道的風範。
    二、「孝」的內容
        《孝經》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開宗明義章>)顯而易見,不毀身體,立身行道就是「孝」的內容,這是狹義的孝德。概括而言,「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開宗明義章>)實行孝道,開始於侍奉雙親,推擴於服務人群,最終目的則是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光宗耀祖,此亦為「孝」的內容,這是廣義的孝德。《孝經》載有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以之作為「孝」的基本內容。僅就庶人而言,古代百姓的孝親之道即在:「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庶人章>)亦即配合自然的季節,按時耕作;分辨土地的肥瘠,善加利用;謹慎做事,節省開支,以便奉養父母,這是一般平民應盡的孝道。尤其是,「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最能適用於現代家庭,且為子女克盡孝道的重要方法。
    三、為何行孝
        《詩經・小雅・蓼莪》載:「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是說,父母費盡辛苦,養育子女,大有恩於子女,乃是千真萬確的;親恩浩蕩,難以報答。感恩、行孝是人類天賦的本能,這種出自本能的感恩、行孝,正足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然而,為人子女何以要行孝?茲分四點說明於後:
    (一)、為發固有性情
        「孝」是一種天生的性情,是子女對父母自然應有的真性情。行孝是子女的性情自要如此,並非有一個道德律令強迫子女對父母盡孝。然而,這種克盡孝道的真性情受到當前物慾橫流、人心險惡的風氣所影響,早已斲喪殆盡,湮沒不彰。提倡行孝,正是為了要顯發子女對父母天生自然的真性情。
    (二)、為謀家庭美滿
        「孝」的實踐,首見於對家庭的重視。對父母克盡天職,施予關愛,就是行孝。能孝,應然必能弟,能夠孝敬父母,亦應能夠尊敬兄長。家庭中的父子、兄弟關係,皆為「孝」的實踐,華人的家庭生活,首先就是「孝」的生活。這已表明「行孝」,至今依然滲透在華人的生活,並能增進家庭的美滿。
    (三)、為求社會祥和
        華人的社會是根據「孝」的概念,層層推擴出來的。所謂「孝始於事親」(《孝經・開宗明義章》),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都表明了「孝」需要擴充。親戚、同宗、同鄉以及師友等成員,構成華人的主要社會關係,華人以不忘其本的孝心,表現出濃厚的情誼,促進了和會的祥和。
    (四)、為顯修道典範
        「道」傳心法,「教」勸行善,具體的行善可以彰顯抽象的心法。修道主要是修治妄心,掃除妄想,恢復本來面目,呈顯清淨真性。修道的方法很多,而以行孝最為平易近人,最能普遍實踐,而且最能流露真性情。透過具體的行孝,可以襯托出純真的本性,從而成為修道的典範。
        由上所述,可以得知,篤行孝道的原因乃在謀求:顯發固有的性情、增進家庭的美滿、促進和會的祥和、示現修道的典範。顯而易見,在功利為先、倫理淡薄的當今社會,行孝仍然具有不可抹滅的價值。
    四、如何行孝
        先秦儒家從人無不受父母懷抱之養這個事實,引申出子女行孝的義務、報恩的責任。《禮記・祭統》載:「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中略)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事奉父母要能生養、歿喪、祭祀,此即是孝子的行為表現。以下說明行孝的方法:
    (一)、恭敬無違
        《論語・為政》載:「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現在講孝順,大都認為只要能夠盡力供養父母,就算孝順了。豈不知孝順不但要能供養父母飲食,還必須要有一份恭敬之心。眾所周知,狗馬無知,狗會看門,馬會拉車,也都能為人効力勞役,可是牠們不知恭敬的道理。假使為人子女只知供養父母,而不知恭敬父母,這和犬馬又有什麼分別?怎能說是孝順!因而,贍養父母是行孝的最低要求,敬親才是行孝的最高實質。由此可見,子女應以恭敬之心行孝。
        「無違」、「不違」即是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待父母以禮。《(論語・里仁》載:「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子女侍奉父母時,如果遇到父母有過,那麼就要柔聲委婉勸說;要是父母沒有接納的話,子女依然要恭敬行事,不可違逆父母,雖然為此擔心憂慮,但也不對父母產生怨恨。由此可見,子女應以柔聲委婉和行孝。
    (二)、和顏悅色
        《論語・為政》載:「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侍奉父母,最難的是和顏悅色。如果只是做到:家裡有事,由子女操勞;有酒有飯,由長輩先吃,這何嘗不是應該的,怎能算是盡孝?「色難」,即對父母要有發自內心的恭敬之情,表現於外即是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由此可見,子女應以和顏悅色行孝。
    (三)、隨侍以禮
        《論語・為政》載:「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來侍奉;父母去世後,從殯殮以至埋葬,也要盡其禮。其後,春季掃墓,秋季祭祖,仍要克盡其禮,自始至終,從不苟且,才算合乎孝道。由此可見,子女行孝必須隨侍以禮。
    (四)、體念親心
        《論語・里仁》載:「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年邁體衰,隨時出現病情乃至過世,為人子女者,不應遠赴他鄉,棄而不顧。即使不得已須要離家謀食,也必須告知父母自己所去之處,以免雙親擔心憂慮。總之,必須時時、處處為父母著想,消解雙親的懸念。由此可見,子女行孝端在體念親心。
    (五)、繼志述事
        《論語・學而》載:「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父親在世的時候,做兒子的人不能專斷自為,應當敬從父親的美意;父親死後,在喪三年內,不要馬上改變父親生前所訂下的合理規矩,那才算是孝子。「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並非因循守舊,不思變革,而是孺慕雙親,緬懷親恩。由此可見,子女行孝端在繼志述事。
        《中庸》說:「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所謂「孝」,就是要能夠繼承先人的志向,要能夠完成先人的事業。此即所謂:「追先人之志,致其孝意」。換言之,子女在喪親之後應繼承其父母的美德和遺志,勿使雙親蒙羞。由此可知,子女行孝端在繼志述事。
        此外,所謂:「父母既沒,慎行其身,不遺父母惡名。」(《禮記・祭義》)父母去世後,子女更要潔身自愛,謹言慎行,不要給雙親留下惡名。所謂「追孝於前文人」(《尚書・文侯之命》),追補孝行於已經逝世的父母。這兩句引文,其實質意涵就是:要求子女繼承並且紹述過逝父母的志行和德業。總之,繼志述事為子女對去世父母一片孝心的表達,這種「孝」稱為追孝或「享孝」,且已普遍深入華人家庭。
        《禮記・祭義》將「孝」分為三個層次:「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世俗之人除了以物質錢財孝養父母外,還須要以恭敬無違、和顏悅色、隨侍以禮、體念親心、繼志述事等方法,來篤行孝道,侍奉雙親。雖云「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離婁上》)。然而,「君子之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禮記・祭義》);「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子女行孝固然應該順應親心,承歡膝下,但是並非不審是非,一味順從而已。父母如有悖理、「亂命」,子女當然不可順從,應該「致諫」且「諫而不逆」(《禮記・祭義》)、「諭父母於道」。若隨其悖理,順從「亂命」,小則助成過失,大則身敗名裂,即是「愚孝」。
    五、行孝與修道
        「道」(自然本性)原本清淨,不須修治。然而,清淨的本性被雜染妄念所覆蓋,被七情六慾所遮蔽,為了恢復清淨的自然本性,所以才要修「道」。「孝」不貴談說,而貴躬行;「道」亦不在言說,而在實行。行孝和修道必須落實於日常生活中,二者同樣具有實踐的特質。人生在世,承受父母養育之恩,該當行孝以報,從而展現自然本性;而修道的目的亦在回復自然本性,所以行孝與修道初無二致,其旨一也。「行孝」和「修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透過「行孝」當可彰顯「修道」的真諦。現在分別說明其關係如下:
    (一)、行孝是修道的首要條件
        行孝是依於自然本性去敬事父母的行為,修道是按照自然本性去展現正道的活動。有行孝的產生,就有修道的表現,透過篤實行孝,可以展顯修道的風範,所以,行孝是修道的首要條件。
    (二)、行孝是修道的具體表現
        行孝和修道都不尚空談,兩者皆須落實於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中。在日常生活中,從事孝親活動乃是一種躬行實踐的道德行為,這種道德行為的表現亦即是修道的具體表現。
    (三)、行孝是修道的根本途徑
        修道的途徑很多,其中以行孝最為平易近人,而且非常容易實踐。行孝是修道的起點,修道之人應由行孝做起。行孝是入道之門,由之可顯修道之風,不行孝,不足以為修道。所以,行孝是修道的根本途徑。
    (四)、行孝是修道的基本美德
        善事父母,使其生有所樂,死有所安,即是一種孝德。行孝是人類本能的道德教化,也是每個公民應當具備的基本美德。修道能夠顯德,透過切身的行孝,可以呈現個人的道德品質,更能成為修道的基本美德。
    六、結語
        父母對子女應盡之道為「慈」,子女對父母應盡之道為「孝」。《孝經》載:「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三才章>)行孝是天經地義之事,更是世人必須實踐的道德行為。行孝不但須要奉養無虧,更須修身慎行不辱先人;人人皆能如此,則民風自然歸於淳厚,家庭自然趨於和樂。
        《宋徽宗御注西昇經・序》稱「道之在我之謂德」,意思是,「道」可以「因修而得」。《七部語要》載:「萬善之要者,道德、孝慈、功能也。」也就是說,經由行孝、為善才能得「道」。事實上,若要修道,不可以不行孝。假使不能行孝,而想修道、悟道、證道、成道,不異緣木求魚,水中撈月。
        「孝」本乎天性,乃從天性中自然流出,行孝即在謀求保存和發展這種寶貴的天性。不論社會如何變遷,世道如何衰頹,人只要還有一絲天性,那麼孝道必然存在。《孝經》載:「天地之性,人為貴」(<聖治章>),人之可貴,貴其異於萬物,貴其行孝修道也。行孝和修道絕非落伍、封建、頑固的思想,即使身處五濁惡世,兩者依然有其普世價值。尤其是,「百行孝為先」早已成為華人根深蒂固的觀念,有志真修之士可不勉乎!
    忘與記              作者不詳
    忘與記,「記」是聰明;「忘」是智慧、是修養!
    年幼時期,我以為記得牢是真本事,過目不忘的大腦,真是天才啊!
    中年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忘得掉才是真幸福!
    忘不了別人的閒言閒語…人生會披上一層灰色陰影;忘不掉傷心的往事,人格會逐漸扭曲。
    壯年以後,我開始向神求「健忘」之恩。
    忘掉過去的輝煌,這是謙卑。
    忘掉已往的失敗,這是勇氣。
    忘掉從前的創傷,這是饒恕。
    忘掉昔日的罪過,這是感恩。
    忘掉朋友的不周,這是大方。
    忘掉仇敵的攻擊,這是愛心。
    「忘」比「記」難多了!
    「記」是聰明;「忘」是智慧、是修養!
    說得真好,要記得「忘」喔!
     

凡有疑難諸如家庭、事業、福運、因果、身體而至為父母親長求壽等事
歡迎填寫聯絡表單或來電諮詢。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