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  降 97.12.27

述論:趣心

何謂趣心?簡而言之,有意願之志向,目下之白話解釋,即是為未來努力之方向。修道子,何謂修道子?即是皈依修行,親近善知識,深入勝義理諦,所以要成為一個修道子,趣心要確立。 末法時期,佛道宏開普化之門;淺舉一例,我佛住世開演妙法,闡述唯識,以眾生根器不宜,故僅止六識。若非末法之際佛魔並降,七識、八識猶不開演,縱有開演,亦僅止於上上根器,始能有得,得而進入妙勝。再言道家聖法,往昔僅止於道德、清淨、易經等寶典,並且猶要傳諸官貴人家,不傳平民,許多密法雖已傳諸於世,卻儼然欲熄、乃至失傳! 是以故,末法眾生雖離佛甚遠,無緣我佛住世,然則勝義妙諦卻藉鸞門木筆集結成冊,以利一般眾生之根器,亦可親近而得。直至今日,妙法更是宏興利樂上、中、下等諸根緣眾,尤其密法之應世,更是一大捷徑!雖屬仗恃他力,以結合自力修法入密,不免流於基礎不穩之虞,但是只要依法而修,卻可事半功倍,而得當世成就之殊勝也。 吾所列舉,不外要奉勸諸善緣眾,即是要有「趣心」,因為一旦樂生於某位佛菩薩之淨土,或某位上聖高真之洞天福地,則趣心是到達之動力!何以謂?緣於我人趣心一起,即起專注之動能,當此動能藉由法教修行,持續不斷之過程,即可形成動力,將此身送往欲趣往之淨土。 尤其趣心一起,即成我人之「念力」,尤其此心乃為至真、至善之起心動念,更可不受時空物體之蔽障阻礙,而於本宗之佛菩薩、上聖高真緊密契引,達到往生彼土之動力。甚願諸眾有緣同發趣心,成就菩提!

呂仙祖 降    98‧7‧18

詩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莫執出迷成智慧。眾生啟悟學真詮。

聖示:許多人對於諸天仙佛,何以能同時降駕示現,甚感奇怪,包含道場中人也是一樣。尤其台疆一地鸞脈興盛,諸天仙佛秉持此一大事因緣,乃常常降於鸞門,砂盤木筆著書勸化。因此時常發現,許多仙佛同一時間降於不同鸞堂(尚且包括許多武乩壇),故眾生莫名所以,卻又胡亂揣測,乃至許多怪異言論不逕而走。 吾早在百多年前在神州大陸,即已降壇留下膾炙人口之詩:「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簡而言之,一位仙佛可以同時化身萬千降於不同地方,但是有許多人又莫名誤解,將其所在宮堂所「派任」之仙佛,與「本尊」混為一談,視為同一仙佛。因此愈混淆愈莫名誤解,到最後就搞不清楚此事之來龍去脈。 因此,吾再藉篇幅稍作解釋。以吾為例,現今來降者:呂洞賓是也!若『懿敕拱衡堂』所供奉之呂仙祖,則係修行之人証性成真,經 上天考核通過,具備資格擔任「呂仙祖之神職」而派敕,其名曰:蒞任。 所以故,最簡單分判降鸞之仙佛,如直接以其聖名降,則是本尊;若冠上「堂名」之聖號,其為蒞任。吾不嫌贅述,乃是希望道場修子不要連基本上仙佛之判定都出錯,那要修什麼道呢?

兜率天彌勒菩薩 降 99‧1‧3

詩曰:勝典宏開歡喜心。建成聖地定分金。 有情緣眾輸誠意。頂禮人來沐法音。

聖示:吾今日降下,乃為『唯心宗道場』興建主建物而劃定分金,以為主建物之主軸線,奠定建物陰陽一線,五行相生,生氣綿延,裨利弘法利生之聖地,此後法教弘興綿傳佈。 又示:稍後吾將擇定二點,拉成一線,為建物之軸線,定點以鸞筆所示之處為是。可,吾定分金。

孚佑帝君 降    99‧5‧1

詩曰:天災禍劫遍相傳。儼然事實卻迷煙。 寄語群黎生正信。無驚無懼過千年。

聖示:邇來相傳天災劫禍將至,尤其公元二○一二年,謠言滿天飛,直似小末日之來臨。 事實如此嗎?不盡然。地球是接踵異象災禍頻仍,但此僅屬 上天「警訊」而已,時猶未晚,尚不致成為大災難。當然有許多專業及有識之士大力疾呼挽救地球,否則末日喪鐘已敲響。 不過,災禍會有小小的警告,卻不至要到眾生人心惶惶!斯時容或有小異象、小災難,但眾生立下善心共願,不必驚懼於不確實之謠言,徒自浪費自身大好精力。

彌勒淨土常應行菩薩 降99.9.11

述論:發露

所謂「發露」,即是展現意向與毅志之決心,為修行人三大步驟之首要,即發露、增上、出離。 彌勒法門,在 世尊親口金言付囑 慈尊:未來世中引渡所有遺眾,悉皆共赴龍華三會,成就等覺正授,而成未來下世之佛陀。故法教之殊勝,即以簡易、方便,針對目下眾生所有根器咸皆合適之法教,以利眾生之皈依求生淨土,而達到 世尊之付囑。 所謂簡易─只要唸佛、拜佛,絕無間斷即可。所謂方便─乃不求急斷業累(可以帶業求生),不深入定(可以方便眾生修行,不受凡業之阻礙)。 但是其再簡易方便,若眾生無有趣心,則無法契引,所以要眾生發露初心(此一發露初心,有點像學子聯考填志願,或者是公家特考,擬定既有目標,朝此方向苦讀)。若修行者能夠樂生彼土,乃可發露修行之初心;此初心一起,緣於長時間唸、拜彌勒佛(名像),則可轉換成趣心,達到與 彌勒慈尊之願海融匯無礙,則必定在歸空日可以上生彌勒淨土。 俗云:萬事起頭難,修行之趣心亦如是。當修行人不知要朝哪個方向前進(或者作歸宿),此時就要有趣心來支撐你的修行動能,而此一趣心,卻是從發露之初心而來。

寂生量尊者 降   99.9.11

述論:三慧

所謂三慧:乃聞、思、修三慧是也。以聞見經教而生之智慧,是為「聞慧」。以思惟道理而生之智慧,是為「思慧」。此聞、思二慧,是為散智,但卻為修慧之觸緣,亦即先要首件,乃能深入「修慧」,是為定智,即依修、禪定而生之智慧。所以修行人欲求實智,必要由此三慧入門。 首先,經教是以獲得諸佛菩薩以迄歷代祖師大德之心法要義,若不知聞經教起慧心,則將無以深入;修行得有經教聞法,修行之後,若不能思惟其中勝義,則如身入寶山,滿目珍寶卻不知其珍貴! 等到聞、思俱皆持行不輟之後,如何斷惑、正理以達覺智?那麼依法實修或者坐禪入定,使真如豁然,才能斷除聞、思之過程所產生之疑惑不明,也才能從經教中印証真理。所以修慧,就要依各家法要去修行、去驗証真理。 譬如佛家出家眾為何要參禪打坐(不是特指禪宗之行者)?他們就是要藉坐而入定,使真我實智在假體俱寂之際顯現。而其流程正如八識阿賴耶所含藏之實智出現,再有第七末那識牽引至第六之我識;至此我識得知實智,而可應用於修行過程,即是藉禪坐提升實智,亦即所謂修慧(此乃應用於廣泛各家修子)。 至於禪宗之禪坐,依禪生慧,則是以坐工之先,依經教中勝義妙諦所蘊涵之禪靜,打破修行中所知障,去蕪存菁,而依禪修斷惑正理,亦藉禪坐提升真如實智。總而言之,修行之智慧,本就有按步就班,絕無可能一夕之間成就覺智之慧,至希世之行者有所體悟。

王重陽祖師 降  99.9.11

詩曰:九轉金丹一氣成。勉期道子勵修行。 長存忌促常輪起。浩瀚綿延上玉京。

聖示:道家練坐、練氣,練丹之士不論如何妙法修行,其實說穿了就是「一氣長存」。此氣可以九轉金丹,此氣可以蘊涵元胎,此氣也可以使肉身三華聚頂、五炁朝原。 所以氣之機,不但是人身賴以展現生命之動力,更是修行成就之動力。而道門,不論任何宗脈,對於氣,只有一個明確的原則:則是深吸(飽含天地精華)、淺呼,納入體內去蕪存菁,所以要慢慢呼出。而此一動作,道家曰「吐納」,即是要讓人身適應深吸、淺呼,久習成慣,成為一個自然的動作。 因為人身之氣要長息而存在,切忌短而急促;所謂息長壽長、息促壽促,因而道家重練氣之所在,尚希世之有志練氣者仔細研閱。

龍虎山張天師 降 99.10.30

述論:符與咒

道家一脈,有以符籙咒言而救世、濟苦,其中「天師道」由漢代以降,即頗得眾生信仰,並且亦蒙歷代人君之褒封。不過,眾生對於符咒卻有眾多不甚明瞭,以至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吾乃藉此緣機為眾生作闡述而釋疑。 「符籙」之由來,實則並非天師一脈所創,在上古之時黃帝老祖,有一大臣名曰祝由,頗精天象地理,可謂窮通天地之奇才。觀察天象與地表,查知相互間所產生之牽引能量,以象形作圖畫,使天地之形像具體而微入於此圖畫中,再藉感知之密語召請,使此圖像產生如天地象形所相互牽引之能量,是謂之「符」。 「咒」,亦即真言密語,當非佛家首傳,道門在此祝由大仙時,即已有之。當然語言之傳達,是有抑揚頓挫,由聲波之傳達,有可以感召法界眾生(當是包含神、鬼);另則語文所含蘊之意義,眾生當知在道經之神咒,每一最後文句必是:「急急如律令」,故咒之能量,是有此兩個層次所俱。 不過,今日吾闡述此文,不是要眾生深入符咒;相反的,要眾生對於符咒有深入認識,進而正信正行,避免受符咒(別有用心者)之所害。符咒具備的能量,本是正面,並且更因歷來修行者的心得精髓加入,因此應用更為廣泛;但也因此產生許多修學者之一知半解,或故意惡用,甚至故弄玄虛,恫嚇善良,造成許多無辜者深受其害,並因而產生對符咒之扭曲、誤解,乃致於第十八代玉皇大天尊 關皇受禪掌權凌霄,乃漸而收回符命之敕,使符之修學者日漸減少,及至完全由仙神敕符之道,以期眾生免受此害。 所以,吾欲正告眾生,符籙與咒言所具不可思議能量,是不可否認,但若故弄玄虛,誇大其詞,甚至藉此符咒做出不合情、理、法之事,則其間必有需三思審察之處;至希眾生體研吾言,庶免受此所誤!

楊救貧仙翁 降 99.10.30

述論:堪輿地理及靈數

堪輿地理,這一門學問時至今日,形成正反兩極的認定,有人深信不疑,有人卻斥之無稽。(可是,卻說不出為何深信或為何不信!) 簡而言之,堪輿地理是正式名詞,俗謂之即「風水」,但由其正式名詞即知,風水所涵蓋的層面是天象(氣),與地形(氣)。天有風、雷、雨、電,此為氣候所產生之動能,至浩鉅幾難抵擋;地形有山川河嶽所蘊含五行之能量,又多潛藏於地土之內。 因此天有天氣,大地亦因有地氣,而且天地之氣不但相生,亦且相衝,甚至與人身之氣亦同。人氣干於天地之氣,必病傷損耗;人氣順於天地之氣,必生息綿長。解釋至此,風水之概略,眾生應有初步認知,吾並以最簡單的解說:風水即是「風生」(故其地理必要能藏風),「水起」(故其要有流動能量)。 堪輿師最喜歡的用詞就是「風起雲湧」,代表這塊寶地有莫大能量,當然尚有相關配套,如龍虎兩邊平衡,五行可以無傷,才能具備基本的條件。再來,才是興建的硬體格局。行文至此,眾生好像會認定吾乃偏於相信風水這一邊;實則不然! 風水有必要相信的理論(亦即吾所洋洋灑灑的解釋),但最終也是最關鍵的卻是「福運」。簡言之,堪輿地理是一門專精而且是確有影響之事項;但是具備了這些,你卻未必可以得到好風水,那就是你的福運所影響。語云「福地福人居,凶宅亦可成吉厝」,這就是主人家的福運了。(當然各人的福運關鍵是什麼,眾生都耳熟能詳)。 「靈數」是什麼?最早是姓名學,但時至今日,卻有許多人加入所謂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等等,真讓人眼花瞭亂,但是有其根據否?有之。如人之姓名數,會以天、地、人之命格,形成相生或扞格;如人之出生,八字四柱之數,有與干、支之順生,或刑剋等等。因此,關鍵就是這些靈數長期伴隨著你,而對你產生影響。所以門牌號、汽機車牌號、電話號碼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就相對降低,而最大的動能,仍是個人的福報。 吾對眾生闡述此風水與靈數,是要細述其原理以及相關的影響,更要眾生正視此一問題,不要受到無謂的蠱惑及困擾。它們的影響,不會像一般別有圖者的言論如此影響重大。

本堂主席 關登台 100.3.12

詩曰:恩頒殊例啟華筵。末法時中業報綿。 因果牽纏黎庶苦。昊天悲憫賜周全。

聖示:本堂辛卯年即將要舉行【恭祝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關皇萬壽】之盛大法筵,並有赦因果之殊例,眾生或有不甚明瞭何謂赦因果,因此吾將專題闡述之。

述論:赦因果

首先,何謂赦?即是赦免。既是如此,當然即是免除此世之因果業報。但是,若此世犯有逆親、毆親、弒親,以及辱僧、毆僧、弒僧(註:精修捨身之修子亦涵蓋在內),則有不赦;除此之外,此一世因業,均可因此免除。而期間所牽引之因果業障(包含冤親、靈障、不善業障、業緣等),則仗藉此次殊勝法筵,由南天功德司,以及功過司協同冥司,將此得受赦免之受害苦主,在世者得福慧,在冥者得資糧,而勾銷此世因果。 然則,如此牽動三曹之大事,何以能行?只有 玉皇始有職權可命決而行。故可以用「赦」,不僅僅是迴向或安撫,而是徹底勾銷此一世大小因果。 有此殊例之頒敕,當然緣於 關皇鐵面無私至正,且又鐵腕斷行因果現世報;但 玉帝痌瘝萬眾,嚴律之下,仁心卻是長在,悲憫眾生在末法時中,因果大清算,時受果報之苦,乃恩准本堂啟建恭祝萬壽盛大法筵,敕准此一赦因果之殊例。 但是,眾生切要心存戒慎,莫以 昊天悲憫可赦因果,而不省懺,兢兢而行,切要立即棄惡向善,庶免有負天恩! 註:有善眾呈問,吾一併解釋闡述。眾生在輪迴中以不知千百世,當然不是世世為惡,並且善惡有先後,因此報業緣熟亦有時程。但每一人轉輪此世,悉皆註有會有幾世因果緣熟之報業;假設有一位眾生,今世註成會有十世因果緣熟之業報,若藉今殊勝法筵之律例,赦除七世因果,那麼他今生則只有三世業報而已,以此類推,眾生即明瞭赦因果之意義。

玉闕輔相孚佑帝君 降100‧3‧19

詩曰:無遮勝會啟台疆。菩薩慈悲願力長。 黎庶沾恩無限感。虔誠頂禮獻心香。

聖示:貴堂鸞門著書,承領天命,大開普化。今日有新書即將呈繳 上蒼,頒行壽世,故此盛會雖不能上比 世尊住世之宏開無遮盛會,但以啟建壽筵並呈繳寶書,法雨宏被,鸞門盛會差堪足擬效法,而為眾生指引明燈,行步覺途。壽筵前夕,吾乃來祝,並與諸賢生結緣。 又示:貴堂每科盛大法筵, 昊天頒賜殊例;緣於眾生不知法會殊例緣自何處,因此吾忝為南天輔相,藉此盛會前夕,尤其貴堂下科勝會,乃為恭祝 關皇萬壽,故來闡述之。

述論:法會殊例

法會源自 世尊住世,常為僧團開示,現廣長舌解殊妙義,會中各僧各自修行心得分享,沿傳廣行,善眾聞風而至, 世尊乃示會中各人點燈,接受法華顯光明本性。最後,並予參會者加持,因而是為無遮勝會(此中所謂無遮,乃指各人均可發表心得,但後世邪眾故意扭曲)。 今日 世尊涅槃已去,佛法是為末法之象,鸞門應運宏開普度,引渡各家有情緣眾。但鸞門總有不能上比 世尊大智慧、大根器善眾,聞訊無遠弗屆;故為使鸞門法會有所可以契引諸家善眾護持,乃由 關皇頒敕條例,准為賜敕法會殊例。一則突顯法會意義,二則契引善眾趣心善願之發露,以期鸞門道場普化不虞缺乏動能。 然而,今世卻因鸞門普化道場之力行,卻有不能更繼廣義之勝會,因此呈繳新書、舉行放生科儀合併舉辦,果然大幅提升善眾參贊護持之動能;其中尤以貴堂各項畀命,無不如期完成,乃得頒敕「三曹普化之道場」。 所以,法會殊例特有頒敕,尤其下科法會大赦因果, 最高單項可達七世,允為 關皇悲憫眾生深受因果纏擾苦磨,特開殊恩之明証,願眾生珍而惜之。

阿難尊者 降    100.5.7

述論:信願行

佛弟子以最根本之正信而生行持,以迄圓滿究竟,此一過程中最大動能,即是願力所在。諸佛菩薩悉皆俱有本願,以攝受有情緣眾,而最基本契引之機,即在願力。 實踐信願行,當然在每一位修行者身上,容或有深淺不一之根器,但眾生本就平等,要究竟,並非一定要有深厚根器。儒聖常云:「勤能補拙」,因此各個修行者所下的功夫,才是成就最大的關鍵。然則,修行是什麼?許多人常以為吃素、唸經即是修行,不能說錯,但僅只於表面解釋而已,仍要深入信、願、行的領域,才是真正的修行。 信─即是要起正信之信仰。若行者未具備正信,則在末法時期容易人云亦云,跟隨著並非正道法教而盲目修行,不但耗費精神財力,甚至可能貽患於不久將來。 願─既有正信,就要生願,願之所在,即是個人將來歸宿之處。譬如,你願生兜率,必定有其趣心而深入彌勒法教,恒持不斷,那麼累積動能,歸空日必定蒙佛菩薩接引往生願土。 行─行之所在,正如走路,你不動如何到達目的地?因此在修行過程中,此一「行」字,是最大動能,也是攸關你到達願土的關鍵。 我佛住世即大開法宴弘轉法輪,以利法益眾生,雖然際此佛已遠去,末法時期卻早已付囑 彌勒慈尊接引遺眾,因而目下彌勒法教雖不能自詡最為殊勝,但卻為最符合目下眾生聖凡兼顧之修行法門。 因為只要有情緣眾生起信仰、親近 彌勒慈尊,即是正信;只要日日唸佛、拜佛即是往生願土的最佳動能;而此一信與願能不間斷,即是在行踐彌勒法教,可以具足上生彌勒淨土之福慧資糧。所以普勸有情緣眾,早早發心親近 彌勒慈尊與彌勒道場。

達摩祖師 降   100.5.7

述論:直指禪心

我佛涅槃之前,拈花微笑,所部僧眾無人得知,僅有大菩薩大迦葉能知其中禪機所在。 為何諸僧上座不能窺此禪機?並非一切大菩薩摩訶薩未具慧根,實則禪機正是禪心,須要一念生起福至心靈。 所謂禪機,許多人都將之視為打啞謎,然則各人因緣慧器悉皆不同,因此禪機的悟境上也各自不同。不能說悟不透禪機就是沒慧根;嚴格的說,應該是在禪機的當下,你因緣不夠而已。 所以後世禪門修行首重禪坐,為何必要如此?因為要使行者心靈清淨,藉禪坐先掃三心、飛去四相,達到我心可以進入空寂清淨,才開始進入靜定境界。在此一境界之間,可以打破許多迷障進入悟境,此一禪門之行者,可以藉由禪定而開悟。 目下末法時期,我佛正法衍繹許多宗脈,各有擅勝,各宗修子實不宜唯我獨尊貶斥他脈,如此始能自我精進行持。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00.5.21

詩曰:代天宣化責非輕。共願護持堪畀命。 寄語群賢能勉勵。何需計較問來名。

述論:代天宣化

許多道場修子,常好奇於自身是否有何天命,是否有何需要在道場上擔任什麼重責大任;甚至常常有修子自詡自身來歷,自詡自身天降大命,需要承擔重命大責。實則修子有此觀念,不可說有錯,但若嚴格界定,稍有貢高之心。 在修行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當下你能做什麼?若是真為仙佛慈悲救世乘願,或為倒裝下世,在一定的時程與機緣中,一定會顯現端倪,不用刻意去尋找自身有何天命或重責。 語云:天生我才便有用。每一個眾生在人世間都有各自不同的角色,也有各自不同的責任;衍伸於道場修子亦然。每一個道場(不論是小道場,或者大宗脈、大道場)也是有許多修子共同護持,凝聚而形成一艘動力強勁的法船;因而每一個道子的天生使命,就是代天宣化、護持道場,使道場此一法船,載滿同善共願皈依的道子,航向淨土邁步覺岸! 故吾奉勸諸家道子,在你耿耿於懷自己帶有什麼天命之前,先問問自己,是否已做到代天宣化、護持皈依之道場了嗎?

無極麻仙姑 降
述論:原靈與元身 100.5.21

吾在各道場間,嘗見各家修子最喜彰顯自己是何原靈或者何元身,乃致許多初入修行領域之初行者,丈二金剛摸不著腦際;混淆了! 何謂原靈?何謂元身?(不但初行者混淆,甚至彰顯自己是何來歷之資深修子,亦自混淆不清。)故吾特針此闡述。 何謂「原靈」─亦即每一位眾生(包含法界、畜道等)悉皆有其原靈。溯自今此大劫時程(亦即一大阿僧祇劫),各個眾生悉皆由無極原靈子下世,(亦即一顆靈子,下生為一位眾生)再歷經輪迴而成神道、鬼道、畜道等等。 何謂「元身」─即在當下轉輪之中,每一位眾生中有成就果位(即神道、天人道),然後天福壽滿再下世(或應劫、或了業、或自願下世),亦即距此轉輪最近成就之一世果位,即為元身。 故諸家修子切勿將此二種現象混為一談。佛家主張眾生悉皆俱有佛性,與此原靈之義殊無二致。 每一位眾生悉皆俱有佛性(意即悉皆由無極靈子下世),差別就在你不修,則產生元身之差異及輪迴之長短而已。故寄語各家修子,無需懸念自己是何原靈(或元身);不修者,縱然是上聖大仙下世,沈淪乃致成為鬼道、畜道,悉皆可能!

代天巡狩黃天君 降 100.5.21

詩曰:代天巡狩遍閻浮。最喜鸞門樹典模。 眾善護持行聖道。神緣共結德有孤。

聖示:每年秋前一季,乃為代天巡狩各司密集下巡閻浮提地。吾最為嘉勉鸞門聖地,期期不斷砂盤木筆闡教濟世,以為眾生在修行及人生困頓迷惑之際,指引明路。貴堂恭蒙 上天頒敕三曹普化道場,可喜可賀!亦為貴道場神、人一志著書勸化,頒行遍傳海內外!各門下修子精進於道場,虔誠護持法脈,上天監察諸神司歷歷鑒核彙報。吾今日巡狩至此,適逢貴堂鸞期,乃來結緣而勉。

地母娘娘 降 100‧9‧24

述論:道場共善共願之重要

際值末法,諸大正教無不弘法利生,大力弘傳本宗教義。因此許多賢達之士紛紛投入傳揚教法之行列,故道場林立,各有因緣,引渡各自契機之有緣善眾。 然則,亦因此大量眾生投入皈依道場之中,許多尚有不知何謂皈依?何謂道場?多數以為,來到廟堂只要上香拜拜,即是皈依道場、即是有在修行。 但是許多道場要真正對眾生有所利益,一定要有許多道務的推行;譬如啟建法會、頒傳法音、共修善舉、深入法教等等,各依其教宗旨而行,但所不能缺少,就是「動力」。此一動力來源,即在參與、皈依之眾生凝眾共善之願力,才能匯聚一股浩大的能量,來推動道場的法輪。 不論多麼龐大的機件,它能產生多大的作用或力量?但先決條件是組成此一大機件的各部零件,小至螺絲帽,若有短缺,必將影響此一動能的完整性,甚至形成崩壞的嚴重後果! 故寄望眾生,際此末法大道福音處處傳佈之時,更要有發心!不但皈依,還要精進付出,結合廣大善眾的願力,推動巨大法輪!

濟公活佛 降   100‧11‧19

詩曰:色心不死使人驚。造罪孽緣誤道程。 寄語賢徒多警惕。免教清譽暗不明。

聖示:唉!老衲今番勞碌而來,實為貴堂 關主席急催直聘,使得老衲心驚不止,乃來降鸞以釋群疑。 貴堂關主席近期間深受善眾呈問:近期某處道場所發生事故,甚多善眾犀利直問此事:莫非 上天所允?以如此盛名之行者,為何造下如此大事? 老衲忝為道中導師,實也為道中賢徒捏把冷汗,深恐受此事件影響,斷送慧根慧命!因此綜合貴堂 關主席所會報事項,加以各別闡述: 其一、此行者早期所領天命確實是有,不但在鸞門有之,在大道中也有之,甚至轉入空門弘興佛法也不能算有錯;錯就錯在由鸞轉佛,不該公開宣示鸞門使命已盡,因此將 關聖等鸞門五聖移到後殿,天命(指鸞命)收回。所以著書之天命無誤,眾賢徒及眾賢生無需存疑。(此際也有善眾質疑:在書中言論有涉及輕微攻訐其當時所服務道場之同修,此為誤解。因為當時有三位頗負盛名之正鸞,元靈真是畜牲;一隻青鸞,一隻鵬鳥,一隻金鸞,故並非攻訐,只是著書間耍嘴皮說笑話自嘲是。) 其二、有善眾質疑 上天諸聖、仙佛,難道不知會發生此事,為何不加警示防範?唉!要這麼簡單,老衲早享福去了,哪還需要時下凡塵?至少今夜就不用來了!需知人心最可怕,一旦陷入「欲望」的桎梏,就會永無止境的陷入黑暗境界;況且大道雖曰:際此三期而普傳,但是道無考不成道,因此其人陷入黑暗欲境,無可挽救,只好順勢轉為考道。 其三、天下眾賢徒及各宗脈眾賢生要思考一個問題:為何如此修行有素而甚負聲名之行者,會如有入魔之行?老衲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人心必需強力約制束縛,才能避免它支使此一行者陷入魔境;當然言之者動口很簡單,行之者是要體會實踐,所以不簡單!(要簡單,貴『唯心宗道場』也不用出《去執經》了!) 其四、諸眾有緣藉此事而自勉,但卻不能因此事而退。(那你自己推自己一把,也陷入黑暗境地!)哈哈!老衲話已說盡,心情輕鬆。說個題外話,當年那三隻畜牲,一隻已歸空,一隻目下陷囹圄,一隻正在這裡寫字。

孫不二仙姑 降   101.3.31

述論:知禮方為修行者

末法中,以 上天大開普度之門,因此各教賢達莫不以代天宣化而為己任,故大道之推行,實有深入人際各個階層之宏效。 但是,時至淑世,人心功利,已迥異於往昔之純樸,因而古道德之禮規,早已被此際之人以迂腐、不合文明而棄若敝屣,乃使今人有如文明之野獸,使固有傳統之禮制流於條律,而束諸高閣! 修行者亦是此際之一份子,雖曰有親近道場、浸淫教法,深受正教薰染,然則身在此時,不受染著也難!因為,你所接觸都是如此,因而也視為平常,所以修行者也疏誤了,這種人際最初建立好觀感的第一步! 人之所以與野獸有分別,乃在「知禮」,故世人若不守禮,則何異回到洪荒時代?修行者更是應該深切跳脫此一大染缸,更力行道德禮規,始有對眾生如醍醐灌頂之作用。

韓湘子仙翁 降 101.5.26

述論:眾生相

眾生悉皆具有佛性靈根,但眾生卻也因為輪迴既久,乃帶有劣性。因而在凡心、凡身之欲望染著,發展出各自不同之心態與形像。 譬如多惡者,淪入畜道;或雖為人道,但卻有缺陷以及貧賤困頓。譬如善多者,身在人道,多有好樣相、好運程、好福報;但是不致於此即論斷其人最終結果,仍是一樣!因為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因此大幅消耗福報,所以短短幾年或十幾年將好福報、好運程、甚至好樣相浪費迨盡,終而轉成身殘、運噩,完全沒有福報! 因此眾生當下,不應以目前而論斷未來,反而要未雨綢繆,防範自身享福過度,而轉成福盡禍臨;不但不應輕視受報業較不佳之人,反而要起借鏡之心,勉勵自己時時行善、刻刻積福,以免有朝一日自身也陷入困境!

太陰星君 降   101‧6‧9

述論:志

所謂「志」,可以謂之:人擬予方向,而促其達成目標之動力。亦可云確定、或曰決定方向,而後提升自己心力之強制動能。 不論士農工商,不論佛、道各脈修子,在人生起始奮鬥之初(修子即在進道之初)立定志向,是為成功之首要關鍵。以修子而言,進道之初,皈依佛聖或道場,所為何來?應是求得超生了死,或得長侍佛聖;既是如此,此一志向如何落實?當然就在修行、了悟佛聖教法妙諦。 然則人之通病 —— 惰性、不能積極,常為羈絆精進,甚至深入勝義領域之最大阻障;因而潛心立志,強制約束自身必要達成目標,是為成敗最大關鍵。 試看,目下閻浮提地千宗萬脈之修子,若有嚴格精進之志向,則成就者愈多;若僅隨香跟拜,或只例行性到廟上香,則欲求成就,鮮矣哉!是以故,奉勸眾生既入寶山 —— 親近道場,當要立志精進修行!

南斗星君 降   101‧6‧9

述論:誠

語云:「誠於中、形於外」,故誠者,我人最深潛意識中一種純真之賦性。 然則身在凡塵,歷經輪迴染著薰習,導致此一純真之誠,竟被後天染習,演變成為爭名奪利等等;欲望驅使下,成為奸詐之習性,由真誠轉變奸詐,可謂人類一大退化現像,亦是生態世界大循環中一節! 亦即在此演變中,人類會因此走向較具「毀滅性」作為之後,才能再恢復純真之至誠。但是末法時中 昊天慈憨,故諸天佛聖不辭雲路之迢遙迭下凡塵,苦口婆心、善盡勸化,以渡迷津。 眾生實應體會 昊天、暨諸天佛聖之用心良苦,在凡塵之過程中多親近善知識、正法教,啟迪慧根性;雖未必立即明心見性,至少照見我人內心深處之純真至誠是可以輕易達成。 深願眾生仔細咀嚼吾言,用心體會,啟發自誠之性!

文昌帝君 降  101‧6‧9

述論:學

學,是一切成長、得一切智慧之必要過程。就道子而言,「學」意即「學修」;為何是學修?因為修道是一條漫漫長程(還不一定是康莊大道,反而有可能是滿路坑洞坎坷),既是大道要修,則必要由淺入深、由簡入繁、由易而難、由初行而精進! 在此漫漫長程中,正如人之稚齡由小學、而中學、而大學,進入研究學府,晉入專業之博士領域(甚至可以一個、二個、三個學位),所以修行之人欲求成就,當然也要每個位階突破之後,再進入另一個更高位階的修行領域,此即為修行者必要之學。 奉勸眾生,切勿以為上了多少柱香,或者素食多少日子,即是「修行有素」!必要明白,每個位階俱在學修之中;正如博士,他欲求第二個專業學位,仍然必要學習!每個修行人,當然也要以此自勵自勉,切勿自滿。

先天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101.6.16

述論:昇座安香之殊勝

所謂「昇座」,以僧師而言,即是開演法教;若再加上「安香」,則為道場之神尊正式供奉、定位,大爐定位,從此推展此一道場之使命。 由古至今,升香、安座不僅僅是佛道而已,儒家授業賢師,亦多有講授教學之際,先依儒禮祭祀至聖。(即將先師神位供奉,並點燃檀香。)由此可見,昇座、安香是為一大殊勝且隆重之儀式! 今貴堂『唯心宗彌勒道場』主建物已將完成,並已擇定昇座 彌勒三聖暨 五度母,從此開展彌勒法教之弘傳聖業。是以 上天有頒敕殊勝法會之律例,除了是日躬逢 關皇萬壽之佳辰,對於道場之殷望,亦是 上天用勉之苦心。 際此殊勝法筳之日愈趨近,吾為貴堂神、人賀喜,亦為各地善眾之發心護持而欣慰,乃藉此鸞期而降,與天下各賢達善眾結緣。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01.6.16

述論:精進

此一名詞,幾幾乎各家宗脈之諸天佛聖,無不苦口婆心而開示,故吾以最淺白直接而分析。 所謂「精進」,在修程上,即是突破目下的位階,而晉升更深層之位階。簡而言之,一個人由拜神而皈依,而增上、而出離,乃致成就,此一過程,必需是精進再精進。 然則,世人皆有劣根性、怠惰心,若沒有深入、甚至領悟法教之可貴,則很容易時起怠惰,而阻障精進!所以修行者欲求精進,必要先明白你來道場所為何事?若不明白來道場之初心,斷定終究是寶山枉走一趟,空手而出!奉勸世之善德,仔細研悟吾言,必有所得!

玉闕右相許真君 降 101‧10‧20

詩曰:大命皇皇任子肩。中州聖地啟迷淵。 鸞門普化傳神意。護法端憑賴眾賢。

聖示:貴堂領命創建『拱衡堂』,已歷二屆蒞任主神,普化功高;台疆一地亦因貴堂而造就許多人才。緣何冠以『懿敕』?一者恭承 母命之懿敕;二者以「無極正法金指妙法」辦理濟世;三者以三曹普度為職命,協辦收圓一大事因由,故得賜冠『懿敕』。 廿餘年來,衍成一大宗脈,居功厥偉;兼又恭領佛旨創立『唯心宗』,並以經、品、論、遊記、儀軌,以及道場建設均已完成,乃具備創宗條件完善。僅僅《三部寶典之顯密戒》尚在著造期間,以及創宗之暫攝金剛尚未正式坐床,真除金剛上師。今日以時程計,約略明年可以大致完成! 唯在鸞務以及彌勒教法之弘傳職命,悉皆落在一人,實有不可言喻之重;且勇筆從事聖務,業已超過四十年,今得貴堂主席之呈奏,將要逐步提拔分擔重任之賢生。 唯鸞務方面是在煆乩,雖然貴堂主席已有圈選賢生上稟南天,但以貴堂目下客觀因素之考量,猶需時間。另外『唯心宗』暫攝金剛若有真除,可以提拔一位承繼此職。吾奉主宰諭旨,先來轉示貴堂諸賢周知,詳情則由貴堂主席再作明示。

呂仙祖 降     101‧12‧15

述論:靈修與修靈

際值末法時中,諸大正教無不因應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亦全力引度有緣,因此各正教宗脈吸納、進而培育許多中堅,且頗能致力弘法之英才。但是,也以此因緣際會,亦有許多斷章取義,或者自詡創新教法,大行似是而非之法門。台疆一地亦因此衍生許多依附於儒、道、釋三大正信教法中,別出心裁、另作立論。或許有者尚不致走入魔邪,但仍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 所謂「靈修」?乃是上天大開普度之門,關皇三曹普渡之悲憫中,特為頒敕靈修法門,以提供往昔歸空之人,在世未能有幸親近、修行大道;或者尊親長輩在世,未有善功德而足以超証,乃藉此法門,由陽眷發心造功呈叩辦理,是為靈修。由此可知,此一法門是專為提供歸空亡者。 何謂「修靈」?末法時中,既曰萬教齊皆普度,因此有許多親近道場修行大道之人,或因精進、或因夙世根器,乃致因果冤親接踵討報,所以產生一種靈竅較開現象,容易在各大名山寶剎、道場、廟堂中接受到法界訊息,因此衍生一種法門,謂之「走靈山會靈」。彼此間,以法界靈語溝通,謂之修靈;由此可見,乃係針對猶存活之人。 姑不論生、死二種法門之正否,也不論對與錯。但是亡者「靈修」,乃係上天頒敕,有上聖佛、菩薩主理。「修靈」或許並非魔道,但是在會靈中,必需有正確且正派之導師,在旁護法及導引;並且因會靈之故,本身防護力甚弱,當然就很容易遭受魔障侵擾。尤其當中因果緣熟之際,更容易遭遇嚴重之侵襲與纏擾。 總而言之,吾並非批判其他教法,而是說明此二者之間絕對有差別,眾生不宜混淆,進而解析其中利害關鍵,以期對修子及善慧眾生有所助益。

南極仙翁 降    101‧12‧15

述論:圓融

凡事皆有一體兩面之說詞。圓融往好的方面解釋,是懂得通權達變,可以採取較折衷的處理方式;往壞的方面解釋,是老奸巨猾,易流於兩面討好。 不論如何解釋,它是一個比較不得罪人的作法。可是,在修道中為何要圓融?最常看到的是「佛道圓融」,或者「顯密圓融」,難道修行之人也要採行折衷方案,或是兩面討好?非也!非也! 若僅用在解釋字義,是一種說詞;但若用在修行領域中,那麼圓融就要分開解釋。「圓」者,無稜無角不會傷人;「融」者水乳交融,增益無礙。所以道場中修子在處事,需要圓而無稜角;在修學中,擇法義勝理,水乳交融,提升自身慧根及覺性。 唉呀呀!好像有些矛盾了。諸佛菩薩不是說要專心、而深入本身皈依宗脈的教法?怎麼又要佛道圓融、顯密圓融,這豈非大相逕庭,反轉一百八十度?吾為眾生慢慢解釋: 其一、所謂「佛道圓融」,那是因應天運大開普度,鸞門應運,五教合一(闡),所以佛、道不起分別心,自然圓融! 其二、何謂「顯密圓融」?因為 佛陀如來住世親口付囑 彌勒菩薩引渡未盡遺眾,因此 彌勒是未來佛,彌勒教法正是應運殊勝、擅巧之法門。再者,彌勒教法以法相為宗,唯識乃為宗脈無上勝義,深入教法乃分顯、密,所以是同一條路,那麼自然圓融無礙了。 嘻嘻!眾生可知吾所言,主要就是要眾生(不論有無修行,不論在家、出家),心中常有圓融,那麼不論處事或修行也就無礙了!

本堂岳武穆王 登台 102‧3‧9

述論:沉斂

眾生在凡塵染著中,不論在家修子或是一般眾生,常易「外緣」而起無明;乍看或似有理,實則不然! 世間百相,從古來業已存在,只有更提升、進步,沒有退化;換言之,「外緣」之吸引或干礙,與時日進。修子精進心,卻適得其反。因此,與其說外在的影響日增,不如說內在的自我策勵鬆馳,無法匯聚成動能,使自己不受外緣影響,進而提升自己精進之動能。 所謂「沉斂」,是要收斂自己浮華之欲望,沉潛自性之瑣什,使自心常住於較不波動的心境。修行之人為何要如道家所云「清靜」,要如佛家所云「嚴戒勵行」,要如儒家所云「淡泊明志」?總而言之,要使自心(或曰自性)沉潛而內斂,不使自心之凡欲擴散,加強自我掌控、自主之動能。 那麼,無論德性或法要,自然可以因此涵養,而成為一種良能的慣性;可以德行發之於外,智慧存乎於內。

本堂副主席觀音菩薩 登台 102‧3‧9

述論:功德

眾生常將「功德」嘴邊掛,但是,果真知其義?許多人以為功德就是出錢了事;實則許多出錢者,充其量也僅是「多少錢、多少功德」之衡量,是在「字義的深層意義」。 所謂「功」,是善行,所以出錢作好事是有「功」,但要到有「德」,那就未必!許多人行功(不論是求解因果、病災、禍事),都是一種功。(因為出了錢幫助道場推動道務,或是慈善團體推動慈善事務)可是,必要加上一顆「至誠的心」,才能是「功德」。因此完整的功德,未必是由出錢即可得。 往昔 世尊大開法筵,大風吹起,供養之燈僅剩一盞未滅,乃為供養者是為一貧婦,無錢買油,剪長髮換油而供佛;其心至誠,大風不能滅。 本堂辦理濟事時,常有善眾云及:無錢者無法解因果,那是否要任因果討報?算對、也不對。對的是,往昔你所造的因果,時候到了,你要去面對;不對的是,解因果有功德可解。(菩薩在因果書中明示:『因果業功德解』)如此,即是本文主旨:功是由出錢可得;德卻要至誠,卻不一定需要錢! 譬如說,三佈施中有法施、有無畏施。法施,你可將善言語分享他人;無畏施,付出時間、勞力。此二者,若非心甘情願,你作不來!因此三佈施中,沒有所謂誰的功德大,端憑一顆至誠之心而付出。再譬如,本堂乃為普化道場,常有期刊出版,近月來常見門下生付出勞力幫忙完成,此乃輕而易舉而可得之功德。再譬如,皈依門生為莊嚴道場,灑掃潔淨,也是不費金錢而可得之功德。 總此而言,眾生切莫以為造功德就是出錢而已,重要的是一顆至誠之心,那麼,眼前都是無邊功德!

達摩祖師降 降 102‧5‧4

述論:著相 —— 無相

眾生生在閻浮提地、住在有情天裏,因此染著色相,無可厚非;但是修行者住於色、欲界,染著世間相,則無法有勘透、悟覺的境界。 一心為王,「心」者,萬識之源,有情眾生如何由著相進階到無相?實非幾個蒲團坐破,或者數部經典,即可由染著乃致無垢。「相」者,諸假結構而成;眾生認之為真,智者知其為假。但是眼見又是實像,如何去之而還其本來?這就是修行的苦工。 今日吾來為眾生打個禪機:所謂著相是假,「無相」就確係為真嗎?「唯識」講心之變化,均由所執而起,因此首先「去執」而已!簡單講,就是不要有先入為主的定見,不要由眼見,而判定其表象即為真實,不落入執識之中,則可以不著相;以現代名詞形容即是「客觀」。但是「不著相並不等於無相」,因為這個情境是智者的表現。 修行者如何由普通凡俗(不論有無修行)轉變成智者,不使自身陷入相之執著陷阱?禪機中眾生耳熟能詳:「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最後仍是「見山是山」。吾不再引用此例,再舉新例來為眾生闡述此一禪機。修行者多知「境隨心轉」,但是如何轉?吾今夜就用「心隨境轉 —— 境隨心轉」來為眾生提升自身智慧。 何謂「境」?可以客觀的說,是外在的環境,但又何嘗不可說是自身的處境?簡單舉例:眾生的七情六欲中,愛、憎是最強烈的情緒,俗云:「臭頭的兒子還是自己的好。」這就說明了當你很深入的愛惜某個人( 或事與物),你都會覺得他很順眼,不會討厭;可是一旦這種愛的情緒消失後,你就會覺得他(或它)面目可憎,沒有一點可愛之處!甚至旁人都會感覺到此一突變情緒之大,這就是「心隨境轉」。之後的「境隨心轉」,舉例而言:出汙泥而不染;同樣的環境中,卻有不同的表現,也就是環境改變不了你的本質。 闡述至此,眾生是否有所得?簡單的分類,就是要「去執」,進而使本質淨化。不過緊接而來,卻又是一個身在紅塵,有許多身不由己;譬如說大家眾口一致,將白板說成黑板,但你獨排眾議,說是白板,卻遭排擠。復次,本質之純淨與否,更不是我人後天落地所可選擇,因此就是靠修行。 吾先闡述云何「心隨境轉」。眾生在人世間,是一個群聚的社會,因此很容易被同化(不論對與錯)。因此許多人即隨時代潮流而判定對錯;如往昔婦道人家沒有社會地位,所以那時候的人不尊重婦道。時至今日,女權高漲、「女男平等」,所以此際之人不敢再不尊重婦道,此即心隨境轉。古時有名人「孟母」三遷,造就哲聖 孟子,此即最明顯「境隨心轉」;使環境對個人的侵蝕降至最低,再輔以適當的教化,使其有所成就。 綜此而言,修行者不論是你心要隨境轉,或者境要隨心轉;不論是你克服(或改變)環境,而使一心正見不移,或者選擇良好環境來改變心識;基本上,「心的修行」是開啟浩瀚智慧的第一步。但是切要認知,我人在閻浮提地的染著,是一個無可避免的事實,這個大染缸又是牽引你心識的最大環境,所以踏實的修行,會是你進入智者境界的最佳動能。

續論:心隨境轉或境隨心轉

兩皆非為智者;緣於心既可隨境而轉,其心不定(不論轉正或轉負)。境若可使心隨之轉,則其心之「定」更是不足! 因此,修行者必要勘透,不論是身在如何惡劣環境。譬如窮困家庭、偷盜家庭等等;甚至不信鬼神、不畏因果,甚或屠宰、或較低下職場之環境。若能夠先建立純正信仰,使一心往光明方向激勵自身潛能,不使我人之心陷入假象的環境引惑,也不讓外在的環境牽引我人的心志(或心緒),然後憑藉修行的毅力,克服此一無法避免的事實,那麼就可以讓自身脫離困境,邁向覺途!

藥師如來 降 102‧6‧1

述論:藥石與功德

眾生在閻浮提地輪迴,雖曰藉此假身成就真正慧命,但此一大前提未完成之前,卻已深受病災苦磨,使此假身真受病磨。 固然目下閻浮提地醫藥高明,可以治癒許多病症,但難以否認,仍然許多病症並非醫藥可以奏效;況且藥雖治病,但甚多久積人身,或對某一臟器有療效,相對卻對另一臟器有所傷損,因此,久服藥石終非此身之福。 俗諺有云:「平安即是福」,說明此身無病、無痛,實乃個人之福報。但是人吃五穀雜糧,難免病痛,小病、小痛若能少量之藥即告痊癒,甚至不藥而癒,那就必要有健固身元;一者機能正常,二者身體氣血協調。當然,自身健康即具備抗禦病菌之能量,所以關鍵是:如何使自身健康。 現代醫者(或曰養生者)絕多數認定均衡營養,以及適當運動,是健康身體的不二法門。話是沒錯,但是仍必需由自己此一假身由來,來作探討。有曰:「功德潤身」,其意是眾生設若時時行善、處處立德,使自身藉假修真,那麼可以免災、免禍,更可以增福、生慧。 總此,眾生在此閻浮提地欲求藉假修真,欲求免災除病,除了因應醫者所云:注意營養以及運動之外,有個最重要的關鍵,即是行善、行功德,以使此假身滋潤、少病星、健身元!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02‧6‧1

述論:氣

許多人都說「氣」看不見摸不著,因此認定氣僅屬形容詞。譬如形容人之將死,曰:「氣若游絲」,或者「三寸氣斷」等等;但是如今科學發達,尤其在歐美國家已有發明儀器,確切發現人身有氣,並且可以將此氣發射到體外(有照片可以清楚看到人身之氣充沛到可以覆蓋人身,更可以激到十指之外,有若一層薄膜。)所以人身有氣,是為不可否認之事實。那麼,這個氣對於人身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動能。 往昔道家修行有專攻練氣,可以使此肉身雖然腐壞,但「氣」與「精」及「神」三者結合而成就不死神仙(或曰陸地神仙)。此在正史有所記載:高頤年壽,乃有許多神跡流傳人世。 今夜吾藉此闡述,即要眾生明白此一人身之氣,不但平時是為維繫此身之命重要動能,更是可以藉此氣之馴行人身,而可百病不生、延年益壽。 若在修行者而言,練此氣成精、氣、神結合,更是道家最高境界「三華聚頂、五炁朝原」之最關鍵基礎!

無極麻仙姑 降  102‧6‧22

詩曰:老母洪慈眷顧深,諸賢策力付誠心。  鸞門普化承大命,文字因緣世所欽。

聖示:貴堂領命創建由 母敕懿准,乃為懿敕道場,廿餘年間秉持鸞門聖務,頗建奇功;兼而領 彌勒法旨,創建『唯心道場』,不但顯、密圓融,且佛、道併容而兼修,歷來賢才輩出,締建豐功碩果,而慰 母心!近來略受考道之關,門下賢生有小部份略退其志,皇母慈衷甚有不捨!知其苦,而為針對賜下殊例,以勉諸眾門下。(亦即所有門下悉皆適用。) 其一、全年全勤(只要一年効鸞滿四十五期,即算全勤),天律頒賜一道功, 娘再加賜免一大病災、三小病災,並准賜半福。 其二、全年効鸞達半數(以二十三期計算),則准賜免一大病災、一小病星,及賜一祿。 其三、効鸞全年達十二期以上,准予賜一祿,及准求免病災、或有事務難關等事。 娘今頒此殊例,乃為爾堂大命畀重,尚需諸賢同心策力、共善共願!併此轉知南天所司,著予立即登錄辦理;凡門下之求,有司滯礙難行,准予呈上無極, 娘特懿准跨司執行;另已轉彙凌霄,甚願爾門下諸兒女同體娘心而行!

觀音菩薩 降 102‧6‧22

詩曰:心誠則應感能通。黎庶虔求志可融。 寄語有情知了悟。勤行善德達蒼穹。

聖示:近來貴堂結緣善眾多有以閱讀因果系列善書而呈求,吾鑒納,予以濟助解厄除難。吾甚慰於諸眾有情、有緣閱書而虔誠求助,一者亦為貴堂普化道務推辦有成,契引各地善眾結緣;再者,是為閻浮提有情緣眾際此大開普度之時,得有福緣求助解除厄難。 惟吾亦需與各地善眾細述分明,庶免有者得受感應,歡天喜地;未得助力,乃怨天尤人!
受感應者有三大類:
其一、夙世福慧資糧具足(亦即夙世善業圓滿,此際緣熟)。
其二、當下因緣際會(或以善書結緣,或以平素即已勤行諸善功德)。
其三、當下發心具足,以此一志之誠,召感福德緣至。以上是有此正面之受益,當然後二項仍需輔以正確方向,譬如得到正命所頒敕道場之依律而行,多可如願。
復次,未能如願者亦可分三大類:
其一、夙世善業福慧不足(亦因此容易使緣機未能臻於成熟)。
其二、心存半信半疑者。(頗多有情緣眾求聖佛之助,但心誠不足,因此常以此意念而阻絕感應力不顯)。
其三、運正噩晦,甚致災星當頭。以及前二項因素又加雜其間,因此難得感應。但是諸佛聖總也抱持濟渡眾生之洪願悲心,所以眾生若能先起「意正心誠」而求,基本上已如願一半!

文殊師利菩薩 降  102‧8‧3

聖示:吾今夜降蒞,是為欣聞貴『唯心宗彌勒道場』舉行密修行者之加持灌頂,實為密法傳承中,台疆一地以彌勒道場、彌勒教法之一大盛事!吾亦為躬逢勝會之見証。前期適逢貴道場舉行恭祝 關皇萬壽之盛大法筵,乃無暇開砂揮鸞,今日特意來為行者加勉,並作些心得,提供諸行者之參考印証。 吾曰:密行者修法,當應有如是想:「我今修密,是為一大殊勝之機。緣以本尊 彌勒無邊誓願:永生護生,我願契入此一浩瀚願海,當以彌勒教法之密行,直入 慈尊大功德、大願力、大攝受。」先以如是觀,契入如是想:「佛即我、我即佛」,則仗藉 慈尊無邊願力,修行成就。十世歷練之苦修,唯此一世欲求成就,當然必要有無邊堅忍之毅力,何患教法修行之不成!

準提佛母 降 102‧8‧3

聖示:欣聞貴『唯心宗彌勒道場』以恭祝 關皇萬壽之勝會,而舉行密行者加持灌頂,吾亦見証而躬逢勝會,今乃來與諸行者賀勉。 吾曰:眾生有甚多對密法之誤解,甚致有以訛傳訛,謂之教法「秘而不宣」,此乃斷章取義! 云何為「密」?「直指本心,見性成就」。雖然有許多法教是師師相授,但密行之成就絕對要經過印可,如此始能晉升阿闍黎,而後始能進入無上最終密行。亦因此過程,在往昔民風未甚開明之前,乃有誤解;當然亦有因資訊之不發達,以及少數不肖行者之妄為,更加招致批判。但是密法,確係我佛教法,正如「太阿利劍」可以殺生,但善用之亦可利生;修密之行者更要以此自勵自惕!

觀音菩薩 降  102‧8‧17

述論:護生

云何「護生」?此乃 彌勒菩薩摩訶薩之本誓。 早在無數阿僧祇劫之前,有國主名曇摩留支,早見我佛相相大好,乃願追隨,具得慈心三昧,此後輪迴,生生世世名 彌勒,梵語「阿逸多」,義即「慈氏」,發大悲心立誓永不殺生,世世護生,此義由來所據即此。 貴堂以鸞門道場兼領佛旨創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因此皈依於此,不論佛、道修子,當應知護生之意旨,並體悟 慈尊護生之本誓,當可惕勵實踐,而具成就好相。

呂仙祖 降 102‧8‧31

詩曰:無量慈悲大發心。仁行善澤世人欽。 蒼黎共願生靈護。惡孽消除免禍侵。

吾續論——護生

末劫時中因果大清算,不論任何宗脈之修子,悉皆面對累世無數輪迴以來所造殺業因果之緣熟,因此諸佛聖以迄菩薩仙神,無不苦口婆心勸化世人戒殺放生。 然則放生之定義,正反意見各執一詞;並無所謂對錯,但總是眾生在此世間各個認知與觀念有所不同,而產生扞格。唯眾生可因噎廢食否?當然不能!所以吾特此闡述分明,以平二造所爭執。 「放生」是一種心存慈悲之實踐(注意吾所用詞),故可以說是將認知而付諸行動。所以故,關鍵就是「認知」。其意即是你心中有仁憫動物同是生命,才會去放生。(當然也有因要消除殺業因果,而以對治之放生而消弭。) 「護生」又是什麼?與放生正好相反,是內心中所存在之意念長期培養,使其成為我人念起意動、處處悉皆仁憫眾生有情,悉皆有生存權利之活體。 乍看之下,二者字異義同,但卻是嚴格區分出:護生是由眾生內心深處建立起慈悲仁憫之認知;而放生是一個行動(或是宗教道場之活動),雖然是凝聚共願、共善,更可因此一善舉,而使周遭親友人等有效法學習之契機。不過,當前環保意識之抬頭,乃使法令亦兩相違礙。 故權衡其間,同屬悲心慈仁;則未放生,力行護生,未嘗不可! 後註:眾生或曰放生具功德,護生有何功德?吾肯定告知諸善眾,護生不但具功德,且更具福德!何以謂?乃因護生是使自身長期兢兢不敢害命,而加以維護,可說是諸功德中第一之無相佈施!若人人悉皆護生,則不必再放生,因為已無人殺生!

文昌梓潼帝君 降 102‧9‧28

述論:迷與悟

何謂「迷」?何謂「悟」?僅僅一念之間! 正法當前,修子若能真修(明理生慧)、實練(堅毅持行),當然可以往開悟之坦途邁進;若行者瞎修(自以為是,不深入經藏、人云亦云)、盲練(不知如法修行,自身無以明理明判,乃致受邪非引入歧途),當然就越修越迷! 芸芸眾生在此閻浮提地常因修行遭致親友詬病,甚至謗斥為迷信,哀矣哉!五大正教弘法正信,皈依門下之行者受謗為迷信,不能怪人,要反躬自省為何修行修成迷信?原因在於修者自身不明理,執法、執我,一切悉皆所執;身在人世不能先行人道,當然就與周遭親友格格不入。若行者再一昧我行我素、自認沒錯,在親友眼中就是迷信。 修行是要走在「悟行」的康莊。何謂「悟行」?簡而言之,即是「智慧的修行」。人有智慧,不應像飛蛾見火光,執以為是光明,乃奮不顧身而撲火。 所以修行大道,不論多有根器之人,都會面臨人世間種種情愫及羈絆,所以自身絕對要有基本體認的智慧:碰上親友的反對,如何圓融的解決?碰上邪非之教法,如何明智保身?這些都仰賴你在未碰上之前,就要準備好的基本功課。 迷與悟,說穿了在於我人之心,但是心能由我人掌控自主,修道就是修「悟行」。

地母至尊 降 102‧10‧26

述論:看破與勘透

此二者若不深思,乍然以為同義,實則不然!所謂「看破」,乃為世人對世事或事物等有灰心絕望,不再有期待,謂之看破。何謂「勘透」?乃是在謎團中找出真相,謂之勘透。 世人在人生過程中,會有許多的看破,一次復一次,但卻沒有徹底的認清真相,只是一時心有餘力不足,只好放棄,這是迷途眾生的現象。然則有許多人窮盡一生,竟無一次勘透,所以勘透是一種智慧。 一般眾生容易在紅塵中迷惑,或者「看破」某些事物;修行之道子在修行大道之時,何時能夠「勘透」自身最深處之執著及欲望?雖然有許多修子在每修行一段時日之後,即自認自己已勘透許多法理,進入最勝義諦。甚致有許多修子自認自己已勘透大道之玄妙,因為具備神通或者通靈,乃以此自詡勘透教法,絕無干礙;事實上正相反,是此人又陷入另一層迷境。 所謂「勘透」,是智者洞見真相;應該是經藏全然無礙,任一所皈依之法教,在修行過程中、逐日間,每一經教豁然明瞭。甚至有所爭議之教法都能洞澈明慧,不生迷惘;絕非是在外力顯現中,是為勘透。 深願世之善眾,在人生過程中,不論有無修行,不必要執著於看破何事,而是要心如明鏡,勘透迷惘。

文昌帝君 降 102‧12‧28

述論:福慧

所謂「福」者,在眾生而言,即是「福報」、「福運」;但在修行者而言,即不單單是「福」而已,猶要加上「慧」,始稱完整。 何以一般眾生僅是「福報」而已?因為福報會用完,可是修行者若能以福慧而行,則是一邊享用福報、一邊添續福源。簡單而言,眾生得福報,譬如說:生意興旺、財源廣進,他也只會認為理所當然,是自己努力所得;若在修行者而言,獲得財祿,他就會想要財施、護法,那麼就添續更多福報的動能。 所謂「慧」,可以解釋「智慧」,也可以解釋「慧心」;但是總要實踐,才是「慧行」。因此修行者要有福慧,即必要有「慧行」(意即知道如何行踐,是可以延長自己福報與慧命之行持)。 眾生在累世輪迴以來,雖然業障蔽障,但是累世間不可能都是惡行,仍然有許多善業所堆積而成之慧性根器。隨著輪迴,此一慧根不會昧滅,等到自身知道開啟此一受到困縛之慧根所藏之重要關鍵,那麼即可顯現慧性,而使慧根萌芽茁壯,而得在此有限生命,成就無限慧行!

長生大帝 降 103‧2‧15

詩曰:鸞門振聵醒聾音。聖地諸賢一志深。 普化端憑文字佈。善緣共結世人欽。

聖示:鸞門應運首在普化,以期廣為引渡;然則普化之功欲求奏效,則文字因緣廣傳頒佈是為不可或缺。今日台疆之所以諸家正法弘興,鸞門功不可沒!因為甚多正教之中堅英才,許多是由於接受鸞門善書,爾後發心親近道場精修勤行,乃至成為皈依宗脈之棟樑。因此諸賢際此身在鸞門,扮作普化之先鋒,可嘉可勉!吾乃來為諸賢加油打氣!更想以此拋磚引玉,使有識之善眾得閱而發心,參加此一艱辛之先行者聖業。

阿難尊者 降 103‧3‧8

述論:禪坐

一般修行之人大多以為坐工即是禪坐,甚至有以訛傳訛,舉凡靜坐之人,咸謂是為坐禪,實則大為謬誤! 禪坐乃係針對禪宗行者之坐工,其特殊乃在習坐者入禪定,為最高目標及境界。而一般行者不論佛、道,其坐工均有以其宗脈教法而行坐工;如道家有分「丹道」練氣、練神,甚致練神通。我佛教法,則以禪定而開悟,為最高境界。 然則禪修需視個人根器,有人坐破蒲團一無所得;有人初發心始起即入三昧。因而禪宗之行者較無法得廣泛大眾之皈依(因而各宗有針對教法而擬定坐工,如密教以觀想為奠基;如其他之臨濟等宗行者則以靜坐為目標,意即入靜,不入定)。今夜吾述論此文主旨,乃要諸眾行者能知真實坐工之義,切莫人云亦云。 最後吾作一結論:不論任何宗脈之行者,習坐工切莫好高騖遠,應先從習坐之間守此一心清靜(意即初行者能夠抑制心浮氣躁),不要初始入坐,即開始想要起身;直到可以身心清靜,習坐工之際宛如春風和煦,不會渾噩氣燥,即可再依本宗教法深入坐工之殊妙。

朱熹夫子 降 103‧3‧8

述論:文以涵養

吾以此題是為何意?以現代白話講,意即「三日不看書,面目可憎」。 文字之奧妙,乃在可以表達人意,更可以解釋事物。因此從編集之書冊中可以用同樣的字,不同的排列而形成不同的意義(簡而言之,認識文字的意義及運用即是顯現自身之智慧)。 文字既是可以解釋事物,當然,就是使閱者有所得而充實內涵,亦即從書中增益自身之見識,進而使自身可以廣泛運用此見聞,而使言行有所見地;亦即言必中肯,不致言之無物貽笑大方。因而眾生在接觸鸞門善書中,即可依諸天佛聖之珠璣訓文而增深自己善知識,啟發善根,進而學習領悟,終致有所得。 此即文以增識,發之於外,即是智慧言行;內則因文字之啟發自身良知之學習,循規蹈矩不敢踰越,乃成有德之人。此為涵養自身,莫怪近代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三日不看書,面目可憎!」甚願眾生細研。

呂仙祖 降 103‧3‧29

述論:修性養命

儒聖云:「修身養性,乃為齊家、治國之大本。」但修行者為何是「修性養命」?實則「修身養性」與「修性養命」,簡而言之即是內、外雙修。 儒聖之所以要修身養性,乃為澹泊明志,不要受欲望所束縛及支配。修身,即為約制此身之自然生理需求;養性,即是要涵養脾性、德性。因為人際之間常因酒色財氣而起扞格,所以需要自己克制、降伏火暴烈性。但是修行者僅僅如此尚有不足,所以吾加列「養命」。 何謂「修性」?眾所周知,人性進朱者赤,進墨者黑,所以要先培養修涵修行者之德性,此為外在可見,隨處均有顯露之人性。何謂「養命」?道家有「養生之學」,期以此命頤長。但吾此際之養命,不是僅指此身之命,乃是亦指修行者之慧命。 修行之人命之長短,並無法自主,但此命是一般生命或為慧命,則是自身可以掌控主導。所謂「慧命」,簡而言之即是修行之生命;當一個人發心修行之初,此命已是展開另一階段之眾生;當修行者皈依教門,依循教法修行之際,此命每個分秒都在增益福慧、都在蛻變,以致於從一般生命,成為慧命。 慧命之益何在?若是生命過程較短,此一慧命正是延伸你生命的最佳動能。因為在你慧命所累積的福、慧,可以使你的靈魂不必受苦,可以立即再進修(或者短時間再轉世,開展另一段之生命旅程)。此命若較長,當然可以使你此生立得究竟之較高境界,甚至可以因此慧命較長,對教法及眾生都有貢獻。 再言,修行者如是佛家,則禪坐之行者更是此內外雙修(修性養命)之佼佼者!何以謂修禪坐即是內外雙修?簡言之,何謂「坐禪」?即是藉坐工而入禪定,這是終極、也是最高境界。但是欲求因坐入定,其過程可非三年兩載即可有小成,往昔行者甚至坐破無數蒲團仍難入禪定。 在此過程中,是耐性、耐力、火性、暴性,以及紊亂遐馳之思緒紛沓而至,克服此關,已是將人性琢磨得甚為光亮。等進入禪定之時,眾所周知,人在睡眠中可以恢復疲勞,更可以有自療之功用,甚致可以使許多機能加強;禪坐入定比睡眠,更是其效不可同日而語! 並且入於禪定,比睡眠更有一大好處:人在睡眠中思緒及意念並不停止,用現代醫學白話說,即是腦細胞仍然活躍,並無靜止,所以會產生許多夢境;但是入禪定,可謂其人身心全部放空,不但沒有紊雜的思緒及意念,更可以藉入定這一段空明的時間,破解許多平素修行之疑義;此亦許多高僧大德,在禪坐中開悟可以明證。 吾之所以列明儒、釋兩家之箴訓,不外乎加強修行者明瞭吾今夜所述主旨。

邱長春祖師 降 103‧4‧5

述論:道

際值末法,諸大正教無不力行弘法,以為利益眾生,期以染著惡世早成淨土。佛門諸祖大德無不為引渡有情眾生而弘法利生;道門諸脈,亦是賢能苦心孤詣為傳道廣佈福音;以迄耶、回聖人,亦在教化諸眾而廣佈教義福音。 然則諸大正教由中堅賢哲為教法弘傳努力,但不可否認,修行者對教法之認知卻有天壤之別。當世五大正教即有所謂認同一部教法,卻形成基本教義及溫和教義之派別;是以故,上天洪慈,特在五大教門中頒傳一處允稱殊勝,更可融合諸大正教之教法,而不形成派別之聖地──鸞門。 今夜吾主題以「道」為名,或有眾生以為吾將教條式長篇大論而說教,其實是要列舉鸞門之殊勝:
其一﹑諸天聖佛仙神均可降鸞開砂闡述教法,以因應諸眾根器及因緣。
其二﹑不論何人均可皈依鸞門,不必先發大願,可以邊行邊修,以得啟發善根慧器。
其三﹑鸞門定鸞期或為著書、或為聖佛箴訓,以利親近善眾可以立即獲得福音。
其四﹑鸞門以文字因緣廣結諸眾之善機,得渡眾生早于日後各具因緣,俱屬道中賢達。
其五﹑眾生在此染著塵世中,欲求得精神寄託之處所,以鸞門最為方便。因為鸞門五聖本以大願弭禍,求得 昊天金闕賜允下世,方方闡教、濟世渡迷,以期脫此浩劫之將至!所以生在鸞門之賢達,可謂比諸五大正教之行者,明師時時在側可得。
總而言之,末法之間,諸善眾各因應因緣、根器而修行大道,若有不知何處可依止,何妨身入鸞門,共同承擔代天宣化之使命!

南天功德司仙僮 降 103‧5‧10

述論:護法道場功德無量

眾生行三佈施間,或有者是深知護法道場,是大力襄贊道場、推行道務之最大動力。但是也有許多眾生行造功德,是針對自身有所不足、或有所求,始願行造功德;並非有所求即無功德(吾僅是正、反表列詳述其源)。 正如第一點所云「道場」,需要絕對動能始能推行道務,因此上天明列功德之所求,是可以迴向或者自身所得。亦即任何功德可以無所求,亦可有所求。(當然依天律而定,「無相佈施」及「陰德」絕對大大勝過有所求之功德。) 今夜吾主題是要依律而加以闡述眾生所不知道之功德何在。(吾乃職司敘錄功德之神司,故許多案例之差別,恐眾生有所不知。)上天為使道場大力推動道務,雖然明列許多求願之功德,但眾生卻忽略一件最大功德,而且其能量絕對等同於大大財施之功德,即今夜吾本篇之主題。 所謂護法道場,即為無畏施與法施之綜合。眾生須知「善財難捨」,因此付出自己之休暇假日等時間來護持道場,使道場之動能綿延不絕,其功德不下於財施之功德。 財施是助道場之經費,但是到道場護法,不但使道場之道務有人力可以推動,更使道場之人氣(可以說共同善願)之凝聚,則可使道場更有向心力,更可吸引更多善緣助力護法道場。因此天律中因護法道場、推行道務有成之功德,是比僅僅財施之功德更大! 吾今夜乃為勸勉諸善眾不必因為自身經濟因素,以為無法造功德;只要肯節省自己休閒時間共同護法道場,那是無量功德!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03‧5‧17

述論:果報

因果報業是為天律明訂賞善罰惡之機制,因此果報是分明而嚴厲,正所謂「如影隨形,絲毫不爽」!但是天律之於果報如何分明而嚴厲?吾略述 世尊佛陀住世之故典,以使眾生有所明瞭。 世尊住世有瞎眼阿羅漢,此阿羅漢是成就阿羅漢之後才眼瞎。有日,瞎阿羅漢行路間踏死許多螞蟻,年輕比丘即向 世尊稟報,佛陀乃召來瞎阿羅漢告知此殺生行徑。瞎阿羅漢回稟:眼盲不知造下如此殺業。 世尊當即告知:不知無罪;隨後又告知瞎阿羅漢:宿世間曾是一位眼科醫師,有一對母子眼疾卻無錢醫病,乃與醫生商議醫治母子眼疾,無錢可付,甘為婢僕。但在眼疾將癒時,此母子反悔欲逃,眼醫心生怨念,竟下藥害此母子眼瞎。造此因業,乃使生生世世受此瞎眼之報,縱然得證阿羅漢果,仍要受此報業。 由此典故,眾生可有啟發?因果報業在天律中分明、嚴厲;前業既造,後果必受,縱然是證得阿羅漢果,也須承報。因為此一因業,祂是蓄意存心所造作,所以一定要受報;但是當祂瞎眼之後不知而無心踏死許多螞蟻,卻可以不承受此殺業果報,因為造作之時完全無惡念。 吾今夜主旨,乃要眾生明白果報是嚴厲可怕,時時存心仁厚,則可以化解因果。

呂仙祖 降 103‧5‧31

述論:氣定神閒

道家練氣與練丹之修行者,對於「氣、神」之定義有所不同。當然其間有一關鍵,即是「精」。所謂人身有三寶:精、氣、神,雖然練氣與修丹悉皆以自身所具備之精氣神為根本,但是修法過程中稍有不同。 其一、守精──古來練氣者多有戒欲,認為易不守精,精失則使氣虛,氣虛則神渙。理論上沒錯,但此一修行者僅僅戒於淫慾之行,卻忘了淫欲之念。因而身戒淫,心未能戒守,因而精守住,卻使氣燥(浮)、神不寧,故使練氣之過程增多功夫。 丹道行者則較明此理,以守精,是在正倫則可行,不使邪淫,因此尚可節制於不致精失,自身精元尚稱無礙,且因此助益於身心未趨向於徧執,而使氣定神閒。氣若循環無礙,則神亦寧,因此即可練精化氣、化氣入神,精、氣、神藉此人身之大爐,煉就九轉金丹大道。 吾今夜主旨雖曰闡述「練氣」與「修丹」二大宗派之理論,但並非貶抑或尊崇任一派別,是要闡述其關鍵。有丹道行者亦容易陷入淫念傷身,或者正倫不知節制,都是致命傷,所以題目是「氣定神閒」,即要行者知道關鍵在哪。

文昌帝君 降 103‧6‧7

詩曰:冀得功名志要堅。恆行珍惜字書篇。 命程福薄恆誠轉。堪期感格化成焉。

聖示:眾生中,許多求功名者一到考期,大廟小廟接踵拜 文昌,不論是為自身或為子孫晚輩求植功名,存心立意是為可嘉,但吾眼見眾生臨時抱佛腳,實有不忍!因此藉此機會降鸞『懿敕拱衡堂』,為眾生把脈處方。 需知,眾生一入娘胎,本身或多或少帶有功名(此乃累世間所造作善業之資糧)。但是一出娘胎,耳濡目染中,不肯學習賢良或遭受身外事物所染著,因此自身即已開始造作不善業,乃因此牽引累世間許多不善業緣熟,而阻障運程。 單以功名一項而論,古來善賢書冊已多有勸化,其中古昔科考之士子以不破婦女貞節為首德,可以轉化命象,無功名者可因此而得功名;若敗人貞節,有功名者削去福報,相信眾生耳熟能詳。時至今日,此律不變,更因目下世風尤為敗壞,已不僅僅敗人貞節,若有犯邪淫者,多削去功名。 第二關鍵即是敬惜字紙、墨寶、聖跡等。時至今日,雖然造紙甚為便利,但此律仍是未變,只是「敬惜」改為「善用」。如將用完之紙張不作包裹穢髒,而是將其焚化或是再生利用均是。 另外,古往今來有一增生功名或阻絕夙業干擾之良方,甚少受人注意。古昔因造紙不甚便利(其中包括印刷技術),因此多以抄寫勸善文章發傳(許多如治家格言、閨範);時至今日,則多以勸化之寶書如經典、善書等是。許多古時之貧寒士子即是以此抄寫經文及勸化文章,乃增生而獲得功名。 時至今日,吾勸普世眾生欲求增生功名,吾所列三項,前二者不可犯,犯者立改誠懺,第三項量力勵行,必得大幅提升功名福運!

玄天上帝 降 104‧3‧21

述論:信仰

所謂信者,理念之認同;所謂仰者,欽敬尊崇。因而信仰之於人,是為推動實踐一個目標之動力。 修行者皈依於道場,若不認同道場之法教,若對道場之仙佛(或主事之人,不論僧、俗),若無法生出親近崇尊之意志,則無以至誠奉獻付出時間與勞力護持道場。 所以故,眾生在進入道場禮拜仙佛,或親近道場主事人員及善知識等之際,務必要細心觀察道場之神、人,是否同心協力代天宣化;辦理道務以及道場之法教,是否合於正信、正道。(若果眾生不知何謂正信、正道,則以是否符合情、理、法為判斷標準。)一旦正確無誤,內心升起對道場信仰之心,則依止於道場,如法依行真修實練,當是邁入超生了死之第一步! 目下末法時期,雖曰大道普傳,諸教法門蔚然風盛,眾生要得親近道場實為易如反掌!然則,相對此際大道之降傳,群魔亦隨之亂舞;有許多似是而非、更有斷章取義,乃致別出心裁立論出說,使得眾生在方便接觸教法之目下,容易如墜五里雲霧,無由辨正! 至希眾生在生出信仰心之前,切要明智分判道場是否正信、正道,庶免枉費自身一番至誠之護持;更有可能導致自身辜負良好慧根善器,在歧途中悖離康莊大道!

本尊地藏王菩薩 降 104‧3‧21

聖示:吾得貴堂第一任創堂蒞任主席之 羅成子仙翁盛情敦聘,主掌『昊天紫綬靈修院』事宜,因而對貴堂歷來神、人用心推行三曹普化此一殊勝方便法門,由衷欣慰! 對於諸眾善德有情,能夠知行孝道,盡誠於父母尊長身後,是否沉淪?而加以呈叩保調出苦,進而靈修証道,實為共同推動代天宣化、三曹普度之共善共願! 更凝聚此浩瀚能量,感天格地,扭轉末劫之蒞臨,以期眾生可在浩劫來臨之前,已多超証,並得 昊天慈憫,收回玉石俱焚之末劫!

呂仙祖 降 104‧3‧28

述論:共業

因果論中,最為可怕以及牽連甚廣,即為共業;相對於共修,是為凝聚共善共願,形成浩瀚正面能量。共業即是共惡,凝聚許多人共同行為惡孽,其所受害者所凝聚之冤怨、恨戾其淒厲不善之能量,一旦引發啟動,其後果可想而知! 自古以來,眾生所居止此閻浮提地中,重大共業事件中所造成之共惡,雖然史書有載,但其事件在共業中,仍然不算嚴重;因為有許多是上命嚴令,或處敵對各為其主之故。因而雖是集體惡行,但有更重大前提之原則中,天律是從主事或主謀者別具用心而作定論。 目下際值末法時中,因果大清算,眾生常忽略共業之可怕。而共業因果,若屬前述事件,猶有可原之情;但若屬因貪財集體行搶,甚或殺人放火,若因色淫集體行不法之惡孽,諸此共業,則其可怕之處是在你生生世世之輪迴中,要受你共業行為中百次、千次、萬次不等! 吾淺舉例而言:有人甚善且慈仁,只要有人求助,都肯量力而助,縱然一再受騙,也能力行而不灰心。究其因果,有源自其夙世中曾有共同行騙於無辜,故今生一一償債。此例猶輕,尚有重者,如其人生生世世中常受殺害或常受意外災害,諸此種種,亦有源自共業:過去世中,曾有共業殺人放火等惡行,于此因緣成熟中受同樣業報。 目下眾生雖曰大道普傳,均可輕易接近道場及善知識,但是愈文明人心愈巧思;何況文明提升物質,因此許多年輕人不知共業之可怕。因而遭遇事件動輒起哄,許多人或有心、或無意,甚致有人因為好玩隨之起舞,因而對特定之人或事行暴戾及欺辱,即造成共業之動力。 眾生切莫以為報應看不見;先不論陽法之嚴密,即以夙世業債而言,人皆有之,當你惡行啟動夙世共業之時,恐將淪入生生世世受到此際惡行相同之業報! 吾甚願此際眾生需加明悟:因果不可怕,因為有功德可以解;共業才可怕,因為不知如何解起!所以要慎行,不要有共惡之行為,以免引出共業之業報。

呂仙祖 降 104‧4‧11

述論:氣場與磁場

許多人均將此二現象混為一談;乍看之間,似是而非,因而更使人混淆。雖然對修行之人並無直接關礙;但一般人則會因此二者不同,以及各自產生之現象有所謬誤,以致差之千里。是以故,吾乃藉貴堂鸞期砂盤木筆加以闡述,更以貴堂善刊廣佈周知。 何謂氣場?老子所云:玄牝之門。玄者,天也,喻為人之鼻;牝者,地也,喻為人之口。鼻、口所司為何?呼吸是也;故玄牝之門,即為人身氣場之出入口。欲將人身氣場充沛,則僅能由此加強,故道門練氣之士,由「吐納」為奠基之功。 何謂磁場?即陰陽相生不息所產生之能量。此一磁場乃由人身之陰、陽所結合,乃致相生而形成。 氣場弱者,在人則多病,因為氣在人身,乃助血液循環;其動力充足,則氣血暢馴全身,百病不生。磁場弱者,乃易精神心緒等紊亂不寧。所以,氣場是為人身實質之動力,磁場是為人身精神之防護,切莫混淆! 目下世人值遇因果大清算,常有靈界討報干擾,此乃有關磁場之強弱。並非磁場強者可以不受因果討報,而是遇上因果討報之時,其產生不適或干礙之現象,會小於磁場弱者。 而磁場偏弱之人,不但因果討報之時反應較大,縱或進不善磁場之地,或較強磁場之處,甚致喪家等等,亦容易受影響,甚致是不適。 氣場較弱之人,則自身易多病之外,甚容易受外在氣候所影響。此乃二者之明確分別,甚願世人有所瞭解。

呂仙祖 降 104‧5‧2

詩曰:大命膺承一聖門。諸賢同願澤長存。 堪期普化三千界。共步康莊喜沐恩。

聖示:際今末法,諸眾沉淪三途六道之間,雖然上天慈悲,諸佛聖、菩薩仙真亦為眾生之拯度,乃各應緣顯機,以期善慧諸眾各別契機引緣,發心皈依精進行持。 但末法中,以聖門鸞堂之普化最為殊勝因緣;植於文字機緣,契入心識之中,可以助利眾生發露善慧根器。更以文字善書寶冊,乃得如似長侍明師之親炙法要,時時醍醐、乃致刻刻鞭策,以勵諸眾善慧勤行不怠! 此乃三期末法中各大正教宗脈之因緣匯集,而由鸞門打幫助道,而使中堅賢達之士更能藉由文字因緣,進而各應契緣之機,深入各有緣教法中。此為鸞門殊勝之天命,甚願諸賢有所體認,發心恒行!

文昌帝君 降 104‧5‧23

述論:誠者恆誠

眾生立志,端憑毅力實踐。有人自幼即嚮往某一事物、或職業,但語云:「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在成長過程或因耳濡目染、甚或玩物喪志,早將幼小之志向拋去九宵雲外!故眾生欲求立志、明志,則需使此心至誠。 緣於誠者,必有凝聚、專注之力量,可以潛意識中不斷鞭策、督勵自身持續往所訂定之方向或目標推進;我人一旦憑藉至誠毅力完成一件自身之目標,則第二件、第三件,乃致無數件,甚而往後人生中均有潛能,促使自身以至誠,而實踐自身所訂定之目標與方向。 修道者更如是!需知,修行是極為枯燥及平淡之行程,所以古來才會有將修行者喻為從炫爛歸於平靜,從紛擾之間萬緣放下。故修行者在漫漫長程中,絕對需要有至誠之心志,始足以支撐自己在此平淡無奇之修程上,堅持自始至終。

普賢菩薩 降 104‧5‧30

述論:道場之功能

所謂道場功能,有三大面向。
其一、乃凝聚眾賢之向心力。因為一處道場不但是修行者皈依之處,更是十方賢達瞻仰此一精神標竿,進而發心護持皈依。
其二、乃因此接近善知識。道場之所以是道場,必有發心精勤修行之智者,加上四面八方之賢達共聚,因而在道場中隨時可以親近善知識。
其三、仗藉道場鞭策自身之惰性。需知人之為人,乃有許多惰性,不願積極。譬如說:小有事情即可拿來推託,不遵循訂定之功課,或藉口推延修行或護法等聖事。因此若皈依於道場,藉由四面八方眾善之共願,乃得見賢思齊,鞭策自身之惰性,進而發心精勤不懈。
際此末法,各家道場莫不因應緣機各渡有緣,而諸眾有情亦各個善慧根器萌現,因而得受福音,即可進入道場;但卻因惰性而蒙蔽慧根。
因此,吾列舉道場功能之殊勝,甚願諸眾有情得閱,即起發心、祛散惰性,立即精勤不懈於道程,庶幾無負此身得生於末法之世! 聖示:我佛僧寶與在家居士,與吾本具夙緣,故感召吾今夜蒞堂結緣。甚慰於我佛僧徒,能知結緣寶貴道場之鸞門,尤其系屬亦是 母命之尊貴道場『懿敕拱衡堂』,實為佛、道相融之殊勝道場,故吾乃特為嘉勉之!

土行孫真人 降 104‧7‧11

曰:天命臨時自有機。當然勵志莫相違。 諸賢護法虔誠志。普化蒼生德澤巍。

聖示:末法時期,天命降頒於鸞門道場,溯及數十年前「玉虛道脈」應運下世,振興鸞脈,因此培育台疆一地甚多賢達發心護持鸞脈,以膺承重責大命,普化眾生。一時海內外多方有普化職命之賢達,乃廣設鸞門道場。以迄今日,鸞門可謂台疆一地培育中堅賢達之最佳道場,吾與貴堂本具因緣,乃來降駕結緣,並共勉。

東極妙巖宮教化真人林炳輝 降 104‧7‧25

詩曰: 早沐恩波證道時。諸賢共勉志恆持。 緣機此日鸞門締。弘法利生永不移。

聖示:吾乃貴道場『昊天紫綬靈修院』之修士,荷蒙吾生前同修之情誼呈辦保調,而後靈修證道。本已證入彌勒淨土內院,慈心願果位;但宗脈祖師丘天仙及王重陽祖師不棄,討入『東極妙巖宮』擔任教化之職。 今日生前宗脈之賢士呈文,要求吾能加以闡述宗脈極樂世界之概況,並且陳建鴻賢生頗具念,本感恩之心,吾乃奉祖師之命,並荷蒙貴堂 關主席不棄,邀請降鸞,為貴堂道場與吾宗脈更結深緣。 今日藉鸞門道場砂盤木筆概述七真之洞天福地。七真乃以天仙狀元 丘長春祖師首創,而由 王重陽祖師掌道盤。今我宗脈乃為七真南瀛支脈,奉天仙狀元為祖;尊 重陽祖師之教化,修七真勝法。凡吾宗脈修行之人,只要能敬尊掌道盤資深賢者之引領,持續不退,歸空之日,必能得『妙巖宮』引領上生此一七真洞天福地;縱然在世修有不足,但能持志不退,則有吾等教化、普化等真人再作引領進修。 甚願我宗脈諸賢,今日能與鸞門殊勝道場之『懿敕拱衡堂』結緣,願能珍惜並勵志於教脈法義之修行,如此,日後當有在祖師之洞天福地長相聚首之日!感恩 關主席慈悲賜與此一殊勝機緣,亦感恩我宗陳賢士之用心!

許飛瓊仙姑 降 104‧8‧15

詩曰:末劫天年普化開。群賢戮力效鸞台。 因緣廣佈三千界。共願輸誠弭禍災。

聖示:末劫天年,不但天災頻仍,時有異象,且人心不復淳善,乃致多有爭名奪利、勾心鬥角,甚而以私心而不顧公義!雖曰文明社會,適者生存;然則「物競天擇」猶不違人道,況乎眾生悉為萬物之靈!際此末劫,上天大開普度之門,幸有鸞門諸賢上體昊天意旨,各盡輸誠、護法道業,凝聚共善共願,而膺承代天宣化之聖命。吾亦為此而喜,乃來降鸞結緣,並共勉之。

龍女菩薩 降 104‧8‧29

述論:明理生慧

眾生常在無明中蔽障靈智,乃在失去理智中鑄下大錯。復次,眾生在無知中,常生莫明恐懼;緣於對不知之人、事、物,因為不明,所以乃有恐懼或者敬畏,沿襲既久以訛傳訛,乃有錯誤之觀念,或者所謂「迷信」。 儒家謂:「不學不知義」,故眾生自幼即要學習、啓蒙,開始進入增長智慧之學習路程;修行之人亦復如是。當生起親近道場欲求修行之始,雖是善智初發露,但距慧心明理仍是落差猶大!故而諸佛菩薩、諸聖仙真莫不以修行心得,亦即智慧之所有,而啓發諸眾有情之善根器,諄諄教化、引導,依循進入明理之教法領域。 任何宗脈之教法,絕對是透徹事理,進而淨化人心;除非別有用心者斷章取義,自立異端邪說!所以修行之人,深入教法領域中,明辨邪、正事理,破除自身所誤植之錯誤觀念或認知,有此基本功夫,始能明理而生慧。 一旦修行人事理明悟、圓融,則其言行與認知俱屬「慧行」,可謂善知識;不但自身精進、深入教法,更可使親近之人如沐春風,深受裨益! 願修行者多勉而行。

瑤池仙童 降 104‧8‧29

詩曰:風雨夜來護法心。鸞門普化有佳音。 諸賢共願持恒志。建立奇功世所欽。

聖示:際此末法,不論佛、道以迄千宗萬脈諸天佛聖,莫不以普化為職命,各渡有緣,圓滿三會之大事因緣。 可喜可賀鸞門膺承此一末劫引渡諸眾有緣之聖命!一者代天宣化,二者建造自身功果,三者為眾善根器者廣佈福音;此為鸞門在此末劫時中應運,而弘法利生之根本使命。深願諸賢有此認知,共善共願推動普化聖命!此為今夜吾降蒞與諸賢結緣,而共勉之本意。

文昌帝君 降 104‧10‧3

述論:妄執

妄者,從無明起;執者,偏見而生。 世俗之人日常所接觸,不外乎名利、情愛等,因此稍受刺激,無明即起,故多妄行、妄言、妄想。又因許多事物雜涉而未專精,更有不知所以,偏要強論所以然!因此,或受外來影响、或自身偏見,故常執以為是;此為目下眾生隨處可見之事例! 修行之人,要破無明、要去除執心。因為無明蔽障智慧;執心導入歧途,不但修行無功,更有誤入魔途之虞!如何破無明、去執心?簡而言之,需要有正確觀念(譬喻如佛陀所開示之「正知見」)。 眾生要破無明,首先要修心養性,否則心性動輒劇烈起伏,則魔擾接踵而至,自身籠罩無明而不自知!執心更為可怕!一旦偏見,卻執假為真,那麼一定背道,乃致淪入黑暗淵藪! 是以故,吾奉勸各家修行者如何破無明?相對即是要有「明理、明慧」。即是更要時時自我省察:是否常執於一事、或一物、一理等?有否偏歧?以期自身走出執著之困境。

周公夫子 降 104‧10‧10

述論:夢兆

今日此一主題,實乃針對目下眾生之困擾,加以針砭,以期眾生知其理,而可簡易判明夢兆吉凶。 今之醫學昌明,已有醫家明示:為何睡夢中多夢?純為腦部作用,早將近期間所聽、所見構成一幅圖畫,儲存腦細胞間,等到睡眠時陸續釋放自己所構造之圖像,即是作夢。醫家所云當然有根据,但是就完全正確嗎?倒也不盡然! 夢景是自身所見聞,倒也沒錯;但是釋放之影像,卻未必是完全自身所構造之圖景。尤其夢兆有一而再、再而三重複相同情境,或主題類似,背景略有不同,即需加謹慎。 或有人強調「日有所思、夜即有所夢」,說得好!正是如此。因為心思所注,一定納入識海,但為何有夢?此即關鍵。因為識海中會聯接于七識,因此自身已處於特別察感敏銳之情境,而七識又可承接八識阿賴耶;一旦自身夙世業累緣熟,當然即反推進入識海,即造成夢境。 所以眾生在此際文明功利,加上生活緊湊,易多惡夢,是其原因;亦因眾生易多夢,又深受其擾,故更應明瞭夢兆是如何形成,可以在日常中自身判明:僅是一些自身構造之景像,或是七識傳達到識海之業報?如此至少可以減輕因多夢所產生之困惑。

濟公活佛 降 104‧10‧17

哈哈!老衲今夜來與諸賢生、徒們話論禪機一事。 我佛教法禪宗一門,行者雖以坐禪為修行首要功課,但歷代高僧出在禪宗,可不乏其人!尤其甚多奇聞佚事流傳後世,頗多津津樂道、歷久不滅。 禪宗行者曰「禪師」,甚多以禪坐入靜,悟出許多繁瑣雜紛之人間事;更因清靜沉慮、無所罣礙,在禪坐間,使得智慧圓明,豁然貫通許多經典之精髓。是以,禪師可謂智慧圓明、通達人情世故;甚至已可上窺天命、天機之宿命,所以禪師與眾生對話中,甚多智慧之話語。 但因深知天命之不可違,亦不應以自身所知,點破當前眾生之既定命程;惟修行之人又具慈悲,不忍見死不救,又不願違背天機,是以話中藏鋒,有緣者得悟,即起轉化之機。因而許多後世人將禪師之提點,謂之「禪機」。 哈哈!禪機者,「機會」之禪也!實是以意會境之話鋒;其意即是說禪者以自身之「意」而話,聽禪者則以「境」會意,緣以聽者會以外在環境,而解讀禪機。 宋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居士有一段膾炙人口之對話,即是二人相對而坐,居士問禪師:「我相如何?」禪師答曰:「如佛」,居士乃得意曰:「禪師坐相卻如一坨屎!」此典故乃說明禪師心中有佛,故一切如佛;眾生在禪機世界中亦如佛,悉具佛根,但眾生解禪機,切莫流入如蘇居士之俗世心態!

孫不二仙姑 降 104‧10‧17

述論:勘破

眾生百相,各有所執;有者執名利,有者困情關,有者戀官權,更有者不能節制私欲,因而膽大妄為!一切眾生之困擾無他,只有「不能放下、不能勘破」而已! 吾乃七真之列;修行之苦難,是以薄具姿色,乃深受登徒子之流所騷擾,吾為道明志,毅然毀容!乃得專心修道,此點即是放下、即是勘破。 不論眾生心中有何罣念、甚至貪執,一旦意念久住心中,則終有一日突破藩籬,亦即道德法律之規範,乃愈行愈偏,終致回頭無路,墜入黑暗淵藪!是以故,眾生在平素間即要有放下之心緒,不論外在之功名、利祿,甚至情愛等,切莫將之視為必得不可之欲望!否則即將牽引步入歧途! 雖然說來容易,但實踐困難!因此眾生常在歷經滄桑、飽受人情冷暖之傷害後,驀然回首,始能放下,但已是回首百年身!職是故,欲使放下、欲求勘破,即要有更遠大之目標──修行;以立志修行而勘破人世間一切欲望,而使自身清淨放下。

開漳聖王 降 104‧10‧31

述論:緣機

世間緣,有萬般,但萬緣之成敗關鍵,卻在其「機」!易言之,若有很好之機運,則欲成世間事即易如反掌! 試舉一例而言:同一事件,但分由不同人從事,卻有可能一人成功、一人失敗。失敗者,有可能比成功之人更努力、更加付出,但是結果迥異!關鍵即在「機運」。成功之人,或許才華平庸,但卻隨處遇貴人相助,甚或上司、同事特別賞識及助力,因而一帆風順;乍看或許不公平,因此即要探究深層意義。 世人在人世間、人際關係或職場中,為何常有莫名或不公不義之遭遇?簡而言之:「有善緣,沒有機運」!因此好事輪不到,壞事接踵來。 因果論中,有個重要環節,即是「間接因緣」。何謂間接?簡言之:兩造之中,沒有直接牽連。吾作比喻:甲欠乙、乙欠丙,如此類推千百萬之後,最末一位將此欠債,因與甲某在此世相遇,而了結甲欠乙之債,此即為間接因緣。 需知,眾生百千億,如何能一對一了斷因果?故知蛛絲般糾結盤錯中,有「二造」即可了結。故世間有萬緣,但為何他人多機運,唯獨我沒有?(當然這是錯覺,因為你不知道─他所遭遇)。 欲使萬緣可善機運相助,最直接了當之作法,即是「廣行善、結善緣」!正如前述「間接因緣」之因果論,今日你行一善,縱然所助之人他日未必助你,但如蛛絲擴散出去,他日你亦會受此間接善緣之助力!所以不必欣羨他人之緣機,自身力行善,他日你亦將成為他人欣羨之對象!

文殊菩薩 降 104‧10‧31

釋疑:誦經之功德

眾生常存有一念:「誦經功德大,不但可增福、增慧,甚至醫病、渡苦,以及濟渡幽冥。」佛經有云:「誦經大功德」,基本上沒錯,只是眾生曲解佛經! 首先,誦經是為自身與佛菩薩結緣。仗藉佛光普照而消災解厄,但若要以誦經即求太平無事,如此即是有所誤解;更遑論以誦經迴向,而企求甚多額外之事! 復次,誦經是自修,修自身之慧根。因寶經悉皆佛菩薩之智慧,能夠「專注誠意」誦經,當能深入智慧之海,啟發我人智慧。 再次,誦經之莫大功德,必要在「專心誠意」以期深入經藏!若初始即抱持欲以誦經求功德,則是本末倒置! 至希眾生明此誦經之要旨,以免因失望而謗詆,甚而退道!

普賢菩薩 降 104‧11‧7

釋疑|素食是否有功德

際此末法,佛雖遠去,但各大教脈賢才輩出,大力弘法;尤其台疆一地深受天眷,迭降大命普度眾生,因而諸大正教、各大宗脈教法之傳佈,藉由資訊之發達,幾至人人悉皆可親近道場修行教法。 然則各宗脈之立論,或於原始已有偏離、或由人撰口述,乃有以訛傳訛,許多親近道場之人心中常存:「持齋茹素,是甚大功德!」吾今夜藉此緣機,剖析明白,以啟眾生。 素食之功德,首先需分「積極」與「消極」。基本上,個人素食並無功德!最大利益是自身不與動物界眾生結惡緣,不再造作殺業,僅止如此而已。但是,所謂「積極」,即是「因你素食恒持不斷,因而啟悟他人效行」;如此,一位就有一位之功德,十百千位,即有十百千之功德。所謂「消極」,即乃自身不再造殺業,那麼平素間修造之功德,可以不必因當下造業而侵蝕、減損;沒有損失所累積功德,則比有減損者容易豐厚!此即消極。 吾願眾生明白素食是不造殺業,是以佛菩薩之悲心大願而效行,使自身常存慈悲護生之仁心,進而因無造殺業,可消弭怨戾,對自身修行之道程,絕對是正面;至少可以「靈明福慧,乃至修程平順」! 甚願眾生明悟,切勿先入為主,以為素食是修功德,如此誤執,不但無益,更有因此入迷誤導他人之虞!

張天師 降 104‧11‧14

釋疑|為何時受靈界干擾

眾生不論有無宗教信仰,大多數人均會遭遇靈界現象;只不過無神論者不以為所遭遇是為鬼神現象。 簡單而言,許多易受靈界干擾者,其現象明顯。因此,許多無神論者:多是以其個人先入為主、乃至草木皆兵,稍有異象,即指為受到靈界干擾。(此一說法,尤為醫界所倡言) 然則,許多現象中或有少數是醫界所云:「自身已接受宗教薰陶,乃致意識中易將不可解現象,即視為神鬼顯現」;但是絕大部分,卻是確受靈界干擾! 所謂「靈界」,約可分為三大部:其一、因果冤親。其二、磁場較為強烈(不論是正善或邪惡)。其三、自身靈竅較常人為開。不論是任一現象,即易有察感,但最關鍵是第三項「靈竅過開」。若以白話講,即是「神經敏銳」,容易因為外界風吹草動即受影響。 最重要的是,眾生關心「容易受靈界干擾或影響,是好、是壞?」實則是好事!(當然若自己過於神經、一直鑽牛角尖,那就不是好事。)因為靈竅較開,那麼修行過程間較易感受仙佛助力,當然困擾也在:動輒察感靈界眾生! 總而言之,就是面對事實,不用因為靈界時來干擾,而忽略此一現象之益處。

智光菩薩 降 104‧11‧21

述論:斷疑生信

末法時期佛雖遠去,然則應運、應機,上天大開普度之門,因而諸大正教莫不弘法利生。因而閻浮提地眾生可謂隨時、隨處均得各大教法正信教義之薰陶,此為末法福音之便利殊勝! 但是亦因如此,佛、魔併降,多有魔道祟惑正信修子;更有附魔外道截取正信教法,另闢議論,蠱惑修子正知、正念;更有因此魚目混珠依附正教名下,實則另作立論,乃使修子一時不察,墜入魔障!故末法時期修子修行或依止道場,實應有斷疑生信,進而矢志精勤修行,皈依於判明之道場。 所謂「斷疑」,乃係道場教法模稜兩可,或似於正教教法,但另作立論;更有者故弄玄虛,常以神蹟(或以神通等等),藉此迷惑修子心志及智慧。所謂「生信」,當要斷疑之後始生正信。 因此任一道場或教法,必定應合乎於國法、人情及道德事理,亦即法、理、情是也!雖曰末法時期天時緊急,但絕無正信道場會要求皈依隨修者作出不合法、不合情理之事!因此要斷疑,簡單從「法、理、情」去判別;若能不對道場、不對教法有所質疑,必定能歡喜生出正信之心!

蓮池大師 降 104‧11‧21

釋疑|殺業之輕重

際今末法,因果大清算,因而眾生時受果報之牽擾!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錦繩!」此乃眾生在日常中時時會有因某些造作,乃形成害怕果報之心理。 尤其各大正教弘傳教法,許多眾生皆能輕易親近道場,故對素齋及殺業之因果論,已甚深植入識海。頗多修子更因日常中不得不造作之殺業,乃心生惶恐,故有以偏概全,不論任何前提中,有殺生害命之事,即懼怕形成殺業,實則已屬太過之心態! 吾欲為天下修子釋解「殺業」之定義,簡易明瞭,即是:你之所欲,而造作害命殺生,始為殺業。淺白而言,你愛吃牛肉、雞腿,因而去買來吃,如此始算殺業。有修行者遇上毒蛇,是殺之、或驅趕之?殺之,則一般定義是殺生;但驅趕之|若此蛇劇毒,因你未殺之,而使牠咬到別人毒發身亡,是你慈悲、還是你害命? 如此解讀,當今之世悉皆有之。吾以為:殺之,始具慈悲! 因為當下最多就是你造殺業、你在修行,可以有機會彌補此蛇之喪生。古來有捨身餵虎(雖非必然是真,亦有曰:餵鷹),但此即修者不願貽害無辜之慈悲。況且人人悉具佛根,此淪畜蟲道,必然業債深重,藉你之手解脫,亦是慈悲! 時下甚多眾生常因不能殺生,因而對害蟲如鼠之傳播鼠疫,尤其蚊蟲傳播病毒更是容易!修行者嘗問:「能否打死蚊子?」修子自身是「未來佛」,若因病蚊致死,你豈非扼殺一位未來佛! 但是,吾並非鼓勵殺生,而是闡明所謂殺業,是以你自身欲望而蓄意造作,始為真正殺業;其餘之殺生,已微不足道。(但不可因此而持續找藉口殺生害命!)

大勢至菩薩 降 104‧11‧28

釋疑|破戒

際值末法時期,各大正教無不戮力弘法利生;正信教法,經賢達之士矢志傳承廣佈,因此眾生亦幾乎均得親近道場,沐受法益,縱非發心矢志精修,亦多聞見教法,而有修行之心。 絕多宗脈多有明訂律例(不論傳承歷代祖師大德,或鑑今新訂)之佛規禮節,乃有甚多修行之人─佛(神)前立誓願、守戒;不論是出家捨身、清口茹素,甚至願擔代神職,以迄行有餘願護法、護道,終身不退等等,各有誓願。種種戒律一旦出口,三曹鑒納,因而在往後時日中,一旦外在因素使然,不能信守誓願及戒律,即形成破誓、破戒。 尤其爾來甚多修子常有疑惑不明,諸如:要親近道場,且已誓願護持道場,但是家眷,不論親長或平、晚輩若有阻擋,立即形成進道或圓滿家庭及孝道等兩難之困境!更有者清口茹素,但一朝體弱多病,必要服葯,而葯材之成分,許多是動物身骨,因而形成吃、不吃葯兩難困境! 實則修行要圓融。《太上無極混元真經》有云:「要修大道,必先由人道」,因此人道之周全,是成就大道之首要關鍵。佛家《十誦律》有云:「三淨肉─不見、不聞、不疑。」(唯此「三淨肉」是小乘行者之教法,大乘行者無三淨肉之義)但由此可見我佛慈悲!雖明禁大乘修者禁食肉,卻有淨肉之義。 需知,眾生各個悉皆未來佛,一旦此身之命有所危害,如葯有葷材,若不吃葯危及此身,是否你扼殺一位未來佛?當一位修行人處在未進食即將喪命之際,身旁有畜肉,若不吃食,亦是扼殺一位未來佛! 當然,吾並非意在救命之行為是可以;但你慧命得救,再精勤修行救渡─救你命之生物,如此豈非圓滿?故「破戒」,需視你處在何種情況之下做定論。甚願修者研閱之!

地藏王菩薩 降 104‧12‧5

釋疑|兩姓祖先

目下眾生,雖對慎終追遠、緬懷祖澤悉皆遵守此一優良美德之孝心,然則亦多眾生在宮廟辦事之請示中、或有通靈之人告知,不論是從何種管道得知,頗多是受「兩姓祖靈」所干擾。 有者家運不順、有者多生事端,或者多有病星苦難等等,因而眾生不免疑惑:我盡尊長之孝心,為何祖靈會有干擾?實則未必是祖靈干擾,而是祖靈不安! 以其不安,因而磁場產生劇烈波動,乃致影響此一厝宅內住居者多有不順。既如是,或有曰:「那何如不祭拜祖靈神位,則可不受其擾?」非也!且謬誤甚大! 在陽世人眼中,不拜祖先(當然教義之關,則另當別論)乃是不孝;不能敬奉先祖何啻不知飲水思源?再者,祖靈未得祭拜,則將不只影響,而是真正干擾、乃致祟弄!緣於未得香火之祀,則其之苦|眾生試想,親人對你不聞不問,其怨多深?當然亦適用於祖靈! 或有曰:「我並不知有兩姓祖靈,所以『不教而誅謂之苛!』怎能遽來干擾?」話也沒錯!所以初始不會有大干擾;一定有端倪足以使眾生可以追根究柢、察清始末。 若屬已知有兩姓祖靈在厝奉祀,但又受影響干擾,則事出必有因!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大類: 其一,往昔直系先祖有受外姓先靈之恩澤、或救命解圍、或情誼深切,而允祀在家中;更有得其財物、產業等等。而事過境遷(有者已數代之久),且當時先祖未必告知有此事蹟;易言之,後代子孫未必盡知其事。當在祭祀之時,多有厚此薄彼,因而引起外姓祖靈不安、不滿,以及直系祖靈對子孫不知感恩亦有不安與不滿! 其二,有聯姻之請託。往昔之人三妻四妾比比皆是,有者妻妾之長輩仙逝而未得祀,乃迎來自家奉祀。 其三,是為陽人自身禮數不周之故。舉凡上祀於祖先神位之中,不論知或不知其緣故,子孫祭拜理當兩姓皆請,不能置於輕忽失禮,否則即易引起兩姓祖靈之影響! 總此而言,兩姓必有其緣,若不能善事,唯有將外姓祖靈奉安別處,始為周全!(附註:眾生或曰:「祖先牌位尚未必全有依附靈魂,年代既久,應已轉世投胎;況且神主牌位僅僅依附覺魂而已,影響為何如此之大?」) 眾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祖靈依附後代子孫有一種殊例,即為「隔代依親」。其意即為祖靈投胎後,若其家未祀,可以再回前身之後代子孫受祀,但僅止隔一代,不能隔二代以上。 另者,牌位是僅止「覺魂」是沒錯,但三魂一體,覺魂雖僅察感,但能量不足,卻可有感知,乃致「生魂」、「靈魂」亦同知!而覺魂雖未甚具能量,但示現影像等等,仍然游刃有餘!

天上聖母 降 104‧12‧12

釋疑|倒房

所謂「倒房」,即為男子夭折而使其子嗣斷絕,未能得祀。若其親族又未妥善過繼冥蛉、傳繼香煙,則事過境遷有如孤魂野鬼,必定祟擾親族! 往昔之間,社會較為封閉,且又民生困苦,因而稚子夭亡;不論是病故、意外亡故,多數草草掩埋而了事,甚至不立墓碑,更遑論奉祀於祖先牌位上!(當然於理不合,晚輩雖亡故,自然不能上祀於祖位中;因此往昔較富裕人家會另立牌位於廂房、或精舍、廟寺裡。)唯既如此,因而不但其斷嗣、且又無祀,其靈自然歸於枉死城中補壽,但其怨恨之念可想而知!當然即會以此怨恨之念,而影響其家宅磁場。 故有倒房之家其宅磁場多有不善,其家之運必多乖舛!此緣於其族親之長輩中有倒房之怨靈所致。再者,古來有例,舉凡姑娘家未出閣不能上神桌,其意即為:家有未嫁出之女兒輩,若一旦亡故,則不可祀於神祖牌位間,最多是安置於精舍、廟寺。再次,是為其擇冥婚對象,將之嫁出。 因此許多倒房祖靈中,即有姑輩或姑婆、太姑婆等;緣於女兒家能得安於精舍、廟寺,或冥婚者少之又少,兼而漢族多重男輕女,故倒房祖輩中,甚多是往昔之姑婆輩;時日既久,不但改朝換代,甚而今人早已無此追根之心,上幾代祖靈是否有倒房者,今人絕多數不知,因此祖輩之怨忿自然影響晚輩之家運。 是以故,若有家運莫名乖舛、或者莫名不知何事、何故,動輒家庭風波不斷,家運長年難得開轉,則應探尋祖輩是否有倒房之事,尋求解決,必能有所助益!

三奶夫人 降 104‧12‧19

釋疑|嬰靈為何會祟擾?

何謂「嬰靈」?眾生多誤解僅止於「墮胎」之嬰;實則嬰靈已廣泛涵蓋「非自願」之小(流)產,舉凡未出世,乃致未滿周歲之嬰夭折而亡,均屬嬰靈。縱然非自願性而夭折之嬰,又是如何形成怨恨之嬰靈?吾將之劃分為三大類: 其一,已出生之嬰而夭折,絕大部分是出於父母之疏忽(若是外來加害,則另為一種因果形式),故其嬰靈怨恨、祟擾父母是為必然!因此未加妥善處理,必然使父母災事接踵而來(尤其是母親,因多屬母親照護之故)。 其二,為出世之嬰靈。此一部分尚可區分為婚姻持續中與否;若屬婚姻中之嬰靈,絕大部分會有順序祟擾。首先祟擾同輩兄弟姊妹,若無,則在父母親中,是誰極力阻止他出生之人,較易受到祟擾。(當然,若另有親長加入,則又是另一種因果形式。)若屬非婚姻中之嬰靈,絕大部分是祟擾母親;緣於其怨恨母親不能全力保留他生存,故怨恨較深。但是非婚之嬰靈,男、女皆有祟擾較為普遍;尤其男方為父者,多強力不留,因此先祟擾其父亦甚多。 其三,有不自知、無心而小產(甚至母親都不自知)。此類較為和緩,甚至時隔甚久;即至嬰靈枉死城中補壽,不堪其苦,靈訊強烈起伏,因而影響同輩或父母時,其不會強力祟擾,但並非全無影響! 總而言之,嬰靈初始原本純稚,但令其怨恨,則祟擾即厲烈!奉勸世之男女切莫貪歡一時,而貽自身及子女之禍患!

南天福德正神 降 104‧12‧26

述論:損福新解

往昔之人嘗謂:「沾濡黃花、破人貞節,是為大損福報」,舉凡功名科考、營商事業,莫不因此而無份,損及自身人生運程;以此折福、減祿,相以為戒! 然則時代變遷、歐風美雨東漸,乃致倡言女男平等、各有自主人權;是以沾濡黃花、破人貞節,顯已未符民風思想;更因文明資訊之提升而通達,故雖未必已屬絕對損福之首要因素,但「造業行淫」亦屬造因之一端。時至今日,雖然思想不復往昔淳樸保守,更且人際交流頻繁,雖曰各國各邦、各地區風俗有異,但總有道德規範,亦應惕而慎行! 所謂「新解」,亦是針此相對應。既然往昔有「辱人閨女、破寡貞節是為損福」,因此今日積極而言,「慎淫不阿」更屬難得,即是對應|增福之道! 再者,損「福」,是為自身福報。若身在此人世間,自身行有餘力,譬如予人方便,或者舉手之勞而助人便利(此處並非是指大量財物之資助)。 舉凡能力所及卻不為,一者是為見義不行,或者自以為明哲保身,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諸此種種,或為自認:「份外,何損之有?」但是,不行此舉手之勞,冷漠以對他人困頓;一者,已失廣結善緣、增福之契機,二者,既不積極增福,顧自我行我素;殊不知當下之我,時時刻刻俱在耗損福報! 其三,眼見他人之困頓,自身能力可及而不行,是為失仁!基本慈悲喜捨之仁善不存,乃錯失與諸佛聖結緣之契機,更為大損福報! 今日末法時中,諸天巡司莫不監察眾生之言行,雖未必有大罪大惡,但積累小善不行,尤其是舉手之勞之善亦不為,則「小錯」累積如雪球滾大,終必損及自身福報! 世人何不細思「損福新解」,勿再冷漠面對此一生存空間!

城隍尊神 降 104‧12‧26

釋疑|祀祭家神、祖先得咎之影 響

末法時期,上天大開普渡之門,各大正教弘法利生,因此眾生中多數有宗教信仰,尤其對於家宅奉祀金尊神明,以及供奉祖先牌位,可謂幾達十之七、八。因而眾生對於祀神之禮,及祭祖之要,必需明瞭謹行不懈,始能避其禍殃,而得福蔭! 所謂「祀神」,既然家宅供奉神尊,不論是以有緣或皈依,乃致求禱庇佑;家神供奉必要早、晚上香、換敬茶,是基本之禮,若講究者,鮮花水果乃致供品,日日換新。 所謂「得咎」,並非一定要講究;但換茶水、早晚上香是基本。緣於家宅神司僅為果品甚低之神祇,故香祀是為其必要之能量。若眾生奉金尊卻不能依禮而祀,則何能有所求?久之,神祇遠去,則金尊有入邪之虞,自然影響家運日漸晦暝! 縱然金尊未必入邪,但神祇不再鎮宅,則厝宅磁場必然日漸陰弱,不復正常家宅之磁場,則住居者諸多病殃、不順定是必然! 再者,祭祖家中既要安奉祖先牌位,不論是飲水思源或盡表孝思,神祖牌位既立,即必要善盡祭禮!緣於先人係屬陰靈,因而更迫切需要香祭不斷;若不能時時上香,可以貢香或環香以替代。再者,舉凡大節如年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以及生忌,必要飯菜以祭。緣於先人乃為陰靈,仍執「人識」之故,因而不能妥善祭祖,是為「得咎」! 祖先既有所執,則如猶生在世,怒斥子孫,因而住居之子孫常感事運不平、不順,動輒家運每況愈下,即是所緣於此。若世人認為吃力不討好,乾脆不祭祀安奉祖先牌位,實則差誤!先靈並不因未祀牌位,即無所影響;反之,更可因此成為更大祟擾之動力! 故從未祀者,欲立祖位之前,深思自身是否可以盡祀以禮?若不能,則不應祀之;或可將祖位移請廟堂供奉。若已安奉祖位者,即應盡心依循禮祭,否則亦可移請廟堂安奉,如此始為陰、陽兩利,明智之舉!

南天黃天君 降 105‧1‧2

釋疑|擲筶(卜杯)

眾生大多有宗教信仰,尤其台疆一地多屬佛道之信徒;試看台疆一地,多少大廟大寺,即可見其一斑!亦因此,神前禱叩擲筶求示,幾已蔚成大廟、大寺之盛景!但是許多眾生卻在擲筶之後,不但未解心頭之疑,有時反而前疑未解,新惑又生;究其根源,即是聖筶有時反覆,未能一筶即明示心中所疑。 眾所周知,筶象分三種:「一陽、一陰」為肯定,即是示知「可也」,或「是也」。一象是「兩陽」,謂之笑杯,意即模稜兩皆可也,或不示知確定答案。另者「兩筶皆陰」,意即否定,或所求之事不予應允。以上三種筶象,答案明確。(當然有立筶之象,但屬少之又少之異象,故不在此列)。 為何會使眾生求筶未解疑惑?一者,乃求筶者本身所稟事項太過籠統或繁雜,因而筶象亦不定。再者,筶示有適得其反之象;必然緣於眾生求禱之事,可能方向有二以上,因此乃予駁筶;因而此際應再詳稟而擲筶。 目下眾生進廟除參香頂禮之外,即屬擲筶最為常見,因此有衍生:筶示是以「三筶」為準,或「一筶」即準?此擲筶求示,實則未必有規定「幾筶」為準,重要在將事情稟明。最好一事、一事而求筶,切莫拉雜一堆,然後擲筶,必然十之八九屬筶象亂序! 因而眾生應要了解擲筶之禮,莫要自身失了禮數,反而尤怨擲筶不靈!

南天柳星君 降 105‧1‧9

釋疑──地基主

所謂「地基主」(不論是獨棟或大樓),其「依止」於此地或此宅,是在你住居之前,已久依止於此處),或有曰:「一整棟大樓有數十戶、乃至數百戶不等,如何有如此多之地基主?」更有曰:「人世間若有如此多地基主,則此地基主是神、是鬼?」若屬神,則不見其有廟;若屬鬼,則人世間之鬼何其多!因此,必要逐一說明。 首先,地基主尚非証道為神,但雖屬鬼,卻非惡靈。實則絕大部份之地基主是三魂之「生魂」,依止於厝宅中,受人間煙火之祭祀;前提是,地基主在未得証神道之前,絕不能危害祟擾住居之陽人!(一旦有祟擾陽人,則家神乃至巡狩天神均可驅趕,以至捉拿)既然地基主非神、亦非惡靈,是如何依止於厝宅? 首先,生魂乃依止於人之大體,因年代久遠,大體已化烏有;或者滄海桑田之變化,地形、地貌有所轉變,故依止之地即為其棲身之所;及至此地興建建物,乃理所當然依止於此。 或有曰:「生魂所屬之靈,都不會投胎嗎?」亦不盡然!但冥司所羈押審斷之靈(編按:三魂中之靈魂),期限基本上有百年之久,若其間尚需對証或移交另殿審斷,則時日延宕更久,故此生魂依止之時日亦甚長。 再者,若所住居之大樓數十、數百戶,難道戶戶皆有地基主?基本上是有。緣於地基主非神,故其通力僅僅無時空阻障而已,尚不能如「靈魂」可以危害陽人;但亦不止於「覺魂」可以顯現形象而已,故其能量可以移動實物,亦可託人入夢。 故依止者有察感厝宅之中似有鬼魂,實則陽人所見、所觸多是「生魂」。因而開始祭祀地基主,乃因此更廣泛召感方圓中無依、無祀之生魂進入厝宅依止,是為「地基主」之由來。 但眾生之所疑,即是在地基主既非神祇依止陽宅,則天神以迄家神為何不加驅趕?首先,如前述:彼已先你而居,如何「後來者驅趕在前已依止之魂?」再者,彼生魂亦不祟弄陽人,則天神或家神亦不能驅趕。以陽律而言:警察明知是壞人,但尚未為非作歹之前,如何捉捕?因此,絕大多數是相安無事! 或有曰:「若如是,那麼不祭拜地基主,應該沒事才對?」基本上沒錯!但是生魂雖然不能祟弄陽人,但是若日久未得人間祭祀香火,則其靈訊如人之磁場,即容易起不規則之波動,容易使住居者受影響。再者,其依止於厝宅中之處,必屬此宅磁場最為弱化、無傷無礙之處;一旦彼靈訊劇烈起伏,則使此處磁場亦隨之變化,如此劇烈變化磁場,住居之陽人最易察感而受影響! 不過地基主之生魂,原則上是屬於三魂中「被動之執行者」,當然亦深知所處正是「陰陽兩界之灰色地帶」,絕大部份會與住居者相安無事;因此,世人亦不必懼怕地基主。 附註:有曰地基主即所謂「地縛靈」,完全錯誤!地縛靈乃係冤死此地之怨靈,其本身已是「靈魂」,怨戾恨深,故于是處,有危害陽人之風險,亦天神得以捉拿之惡靈。

保生大帝 降 105‧1‧16

釋疑──走靈山會靈

修行之人各自「應緣」,皈依于各教門宗脈及道場,各依教法修行;此乃末法時期因應各種根器之眾生,上天大開普渡之門,乃降殊勝法門,利益眾生之根器,可以各自應緣精進修行。 今日台疆一地各大正教,尤其佛、道以及鸞門之道脈,允稱盛興,頗有利益眾生根器就近親近道場、皈依而修行。然則法門中有一脈,專行在各大宮廟、或馳名聖地之廣場、或大殿兩側,行「會靈」之儀。此脈修行中,多以口出靈語、身有踏步,或揖禮等等,乃使進香香客人等側目!或有曰:「乃為走火入魔之人!」或側目、驚奇於彼等之言行,乃有議論紛紛、莫衷一是。 實則此脈之行者,早在甚久之前即已存在;大多是修行者自啟「通靈」之後,乃各地參訪聖神、仙佛。於是行禮與溝通之中,沿襲古禮,自有繁文縟節,猶似古代戲子出場,乃引今人之不解。尚不能由此斷言其乃邪魔外道;因會靈之人,是以自身通靈而「請詣諸神」。往昔多是各自而行,演化至今,形成宗脈,而率眾詣聖,故乃有今時正、邪之辯。 修行之人當應「戒在攻訐」,故應不能遽下論斷此一宗脈之對錯;但是,亦應審慎判斷。緣於此宗是以「會靈」為主,故首重通靈。若屬資深修者確具通靈,尚無大礙,但新學者未具根基;尤其所會之靈若屬所謂「靈山」多屬僻野,所會之「靈」為何,則有可虞之處!若又身旁再無資深修者(縱然有之,恐亦難以一己之力護法周全),因而易有多事、後患之慮!尤其此宗之靈師(意即帶領會靈之通靈者),其修涵及德行,更是首要關鍵! 總而言之,末法時期眾生因種種因緣而親近道場,樂於修行;但切要謹記而慎察:皈依任一宗脈,先要了知其宗教義,及主事者之修涵及德行。

南天黃天君 降 105‧1‧16

詩曰:昊天悲憫澤蒼生,大道頒傳法義明。 此日群賢同策力,堪期普化向前程。

聖示:昊天頒傳大道,尤其台疆一地更為因應天運,鸞門普化助道,弘法利生!諸大正教於台疆一地,莫不盡力以因應眾生根器,契引有緣,裨利教法弘傳;庶幾賢達英才引入教法,乃成中堅菁英,當為繼來開往之薪火相傳!可喜可賀貴道場佛、道兼弘,神、人戮力弘法利生,引度有緣!吾乃歲末年終奉旨代天巡狩,乃來降鸞結緣,更是為勉諸賢之心志!

金闕御史王天君 降 105‧1‧23

釋疑──殊例

際此末法,昊天慈憫普渡眾生,因此台疆一地,常見各家道場荷蒙上天頒敕「殊例」,以為弘傳大道之助力。 然則殊例之頒敕,雖曰昊天慈憫,是要利益眾生,在佈施善財之際,可以有額外之所得;更因三期因果大清算之際,眾生悉皆在輪迴之內,因此迭受業報纏擾,所見皆是苦!若未加賜殊例,則眾生受報接踵而至,恐是力有不逮,進而口出怨尤,以致尚未解舊業,卻是新因又再造!此亦上天悲憫眾生,乃賜以一筆功德化解(或可得)、雙重效益之苦心! 再者,雖是末法之期大道普傳,但是不信因果、無神論者亦不乏其人!因而 昊天頒以殊例專案、專責神司處理,裨益眾生感受速驗,故有殊例之頒。唯眾生亦要判明而悟知:殊例頒敕必有合理之範疇,絕非天馬行空不合情理! 並且殊例是一個大原則,是針此而化解(或如願);但是事有輕重,並非一個殊例即全部化解。有者會在此大前提內;有者大化小,或者減輕其所受業報;以及所求事項內,酌予增加。並非一定可以藉此殊例達成各自心目中積極企盼之最大目標,甚願眾生細研吾言!

普賢菩薩 降 105‧6‧11

述論:戒勝于齋

所謂戒者,三戒、五戒、七戒,乃至十戒,雖以各宗立戒之不同,但絕對在我佛教法,嚴明戒律之規範! 齋者,實則歸納在戒之內,因而「齋」者,絕多數將之歸類於持齋素食而已。若齋者意指「素食」,則於修行之人可謂僅屬初行奠基而已;換言之,修行之人需已持齋,而後始能精進於各類戒行。 然則,持齋之行者是否已達清淨境界?實則不然!口欲雖已節制,不以殺生而裹腹,但亦僅僅減除今生再造殺業,對於此身是否清淨,卻絕非必然!譬如素齋者,其個性或火爆或偏執,甚至我慢、貢高等等;心性之修涵,卻非素食可以臻至! 若力行持戒,則所戒者不僅僅口腹之戒殺,仍有心性行為,舉凡言、行涵括在內。因而戒行,不但外在言行受約束,內在心性更在修養之列。 故修行者一生持齋,可以斷除殺業,可以顯現慈心、悲願,可以因此達到契引佛菩薩之接引契機;但要因此而成就,則可斷言:少之又少! 若修者戒行一生一世,言行盡符教法所規範,不但顯現在外有慈悲之言行,更因內在修涵更可有喜、捨之行踐;「慈、悲、喜、捨」乃我佛教法「四無量心」。 持齋僅為慈行,悲行尚不能完全顯現,喜、捨則更難因持齋而顯現。但若精勤戒行,不但四無量心悉皆行踐,更有嚴於律己,如同佛菩薩示顯化身,感動周遭人等之向道、向佛之心,則成就自不在話下! 甚願諸眾有緣細思量!

文殊菩薩 降 105‧6‧11

述論:積極或消極|因果論

因果輪迴已傳佈甚久,不論佛、道,悉皆深信輪迴現象乃為因果報業之示現。許多行者,甚至修行數十載開宗立戶之祖師大德們,亦對因果論多有探討。 近代之中,甚至有「因果論」乃消極之心境:眾生應積極去面人生,不需事事歸咎於因果!換言之,即是倡言命運操之在我,並非由因果主宰。是耶、非耶?是對、是錯?姑且不論,今日吾主題,乃欲闡述因果論,再作結論。 人生在世,或許積極而行,俗云:「有動作,就有機會」,比在家枯等機會上門確實,機會不會憑空來到家門。但是,也有許多積極作為之人,卻處處碰壁;是因為此人不善交際、言詞,乃致不討人喜歡而處處碰壁?卻也未必盡然! 有人卻好像福星高照,隨意言行,機會接踵而至!因此結論是:各人之福報深、淺而決定。此福報由何而來?乃取決於各人過去世之善、惡業造作等等。所以當下的處境,應是過去世種種之投射。 至於倡言應積極創造命運之契機,實則此一論點並非不通;因為當下已處在困頓、乖舛之情境,若消極將之歸咎於累世因果所致,那麼此人將持續頹廢、乃至輕生,悉皆有可慮之處! 因此將因果略為修正為:可積極創造新機,擺脫命運之桎梏。雖非絕對,但無可諱言,可以振奮人心,重新拾起面對人生之信心。 所以結論是:不論是積極或消極,應分兩個層次而言。處於順境之人了解:應該積極面對因果,則可望減除因果報業現象而使此人生轉變,或快速衰退。 若處於逆境之人,更不可消極認定是因果夙命!至少有作為即有機會改變,否則一昧認定夙命如此,那麼恐將成為事實!(或許極短時日間命運轉變,卻因你認命不作為,而失去把握良機!) 眾生何不細嚼研味?

麻仙姑 降 105‧6‧25

述論:增福

眾生處於閻浮提地,人生歷程中每日七件事,悉皆在享福、或曰耗損福報;舉凡眾生入廟禱叩神明,十之八、九俱求神明賜福,諸如身體健康、小孩乖巧,甚至事業順利、功名高中等等,悉皆與福運攸關。雖然未必直接求禱天賜錢財,但所禱者,無不需有福祿為後盾。 試看人生在世,雖然萬般忙碌,皆為「錢」。俗諺有云:錢雖非萬能,但沒錢則萬萬不能!職是故,眾生視錢如命,「殺頭生意有人作,賠錢生意沒人作」道盡眾生心態! 然則,每人累世所造善惡業,形成今生福報有多少。古人有云:「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是以個人除需有「命裡多少莫強求」之認知;然則莫強求、反之由天,即是我人可以著力之處|即是增福。 吾不以老生常談之行善、積福而論,乃是以眾生隨處可行之著力點分析。所謂「增福」,當然是額外增加;因此可以不浪費之珍惜,而減少耗損福報。譬如我人吃食、用物,酌量自己可以吃用即好,不用浪費食物等品項,那麼在額度之內,延長使用或吃食時程,正是增福;否則年青時耗盡額度,老來是如何? 再者,實質增加福份。眾生在自力可及範圍內,譬如珍惜字紙,使資源可以更廣泛利益眾生。以自身不作無謂耗損浪費,不但減少自身耗福,更因此額外增福。尤其字紙,為古聖先賢教化之寶,對求功名之人,更是倍增功名福報! 吾淺舉之例,只是說明眾生若深入廟堂求禱神明賜福,不如反求自身力行減少耗福之舉;行有餘,當可力行增福,則不求自有!

呂仙祖 降 105‧6‧25

述論:共願

末法時期,各大正教、諸天佛聖仙真之勸化,實則僅是凝聚眾生自心發露至誠之心而行修,不論行善或修行,悉皆如此。 眾生切莫以井窺天,以為單憑一己之力,即可扭轉浩劫之形成;不論修行多深、不論成就與否,一己之力,即是一己之力而已!最常見之例,即是若有重物欲予移動,除非你是楚霸王在世,否則必要集結眾人之力始能將其移動! 末法浩劫,雖然未必即在眼前,但是浩瀚劫難,卻絕非僅憑一己、或少數人之力可以扭轉!因此諸佛聖、仙真之教化,無不在凝聚眾生各自之發心。因而「共願」,即如小水匯聚成流,再成大海;每個人貢獻一己單薄之力,所謂「束絲成線」,即可形成絕大能量,或可扭轉浩劫! 際值末法,雖然有人利用末劫之論而另闢異端,但無可諱言,人心若悉惡,則其黑暗能量即與共願之善能量可以比擬,悉皆浩瀚難禦!因而人心若不共善共願,則惡之共業即可形成浩劫! 鸞門應運,藉文字因緣廣傳善知識,凝聚眾生共願,即為消弭浩劫之良方!甚願眾生能有認知而實踐!

觀音菩薩 降 105‧7‧9

述論:修道明理

末法眾生大智大慧、大行大願,雖曰隨處可見於各大正教之道場,然則道魔對立、佛魔並降;尤其際值我佛遠去,雖有隨侍僧團記錄我佛金口所訓,頒傳後世,但末法卻是諸魔亂舞可趁之機,乃致頗多魔界託詞,自詡為佛、為祖慈悲降世廣度有緣! 是以眾生,一者容易親近大道接受法教,但更容易受惑於別有用心者之蠱惑,使大好慧根,因邪說異端之污染,形成似是而非、甚至已入魔道之思想與認知! 吾在此,甚願眾生明悟修道之正信、正行,最簡易淺顯可以分判有三:即是合於情、理、法。試言,有藉詞託稱佛陀下世,此乃斷章取義;以我佛金口所示未來佛下世為依據,而截取其章,而妄自泫染,乃致自稱是佛、是祖。 復次,修道之倡行、倡言,絕不可能不符現下陽律所規範;民不與官鬪,違法如何修道?以及違反人情風俗等地方之民情,則不可能使正道推行! 因此,眾生接受道場法教,欲判別邪、正,以此情、理、法為依據,定能分明!甚願眾生悉皆明理而修行。

呂仙祖 降 105‧7‧9

詩曰:底事世間遍地災。自私利欲蔽靈台。 詩曰:風風雨雨偏行惡。不善人心是禍胎。

聖示:云何末劫?云何末法多災?眾生試看,今下世道多事之秋,國際間紛紛擾擾,卻假仁假義倡言地球一村,竟是難脫人心最脆弱之私欲!雖然先進文明者倡言人憫、人權、護生愛動物,但是利益當頭,仁義放兩邊!尤其各強權中,政治利益充斥私心,際此,則一切仁憫慈愛悉皆是假! 故此末劫之時,災禍頻仍,雖有部分是天時應運所致,但絕大部分由人自造,乃肇牽引禍端之動能!總歸一句,人心不善,點滴積累,則其動能浩瀚未可測知,則天運災劫之應運,不想可知!此亦各大正教、諸天佛聖,莫不諄諄教化,應緣示現,希冀挽既倒之狂瀾,並盼各道場賢達作中流之砥柱! 吾至希眾生切莫以為一己之私行不善,心以為難以撼動泰山,但人人悉皆如此,「蝴蝶效應」恐使山河變色、寰宇淪沉!欲禦浩劫,由己作起!眾生勉之。

公治長夫子 降 105‧7‧16

述論:了緣啟智

眾生在苦海輪迴中,累世所造作諸般善惡業,以此形成因緣,當下今生即為因果報業之了結處。故人生在世,不論任何際遇情境,必有其「因」所牽引之緣機,即是所謂「果報」。 不論任何職場、或修行之人,面對人際之互動應有智慧,始能圓融或圓滿,甚至可以形成鶴立雞群之突出。究其原因,不外其人有智慧(當然另外有因素,但是「智慧」絕對是關鍵)。 試看人生在世,不論是舛運或順境,深入探究其成功或失敗之因素,「善緣」即福報,是左右成功與失敗之關鍵。既如是,如何開啟我人智慧?(學習是其一,有豐厚知識乃啟開我人智慧,是一條路徑。) 必要知悉,自身為何遇事不決、遇疑不明,凡事總在困惑之中?面對周遭環境及人事物,為何總是風風雨雨、波折不斷?原因只有一個:夙世因緣當下成熟,因而蔽障、甚至干擾自身智慧! 因而欲使自身智慧明朗(此智慧包含于識象是否清明、心識是否自主);故在夙緣紛沓而至,必然增加自身自主之困擾,簡單俗諺即「屋漏偏逢連夜雨」;職是故,我人當力求「了斷夙緣」。 積極者,眾善奉行,以期有善福功德疏導夙緣之惡能量;消極者,不造惡業,庶免當下惡因形成未來牽引。故眾生欲求智慧,何不研味吾之「了緣啟智」之語!

顏回夫子 降 105‧7‧16

述仁

世人常以行善不造惡、不害人,略微寬鬆處世,即以是為行仁;或許上述可謂之「行仁」,但絕對是「小仁」而已!真正大仁、至仁:佛家之慈悲喜捨、耶教之博愛、儒聖之忠恕,始為「至仁」。 何以謂?世人若對子女、親長仁孝,是有親眷之至親;若對一般事物行善,或許有修行者之善德之心,但卻無法比擬付出、而無牽連自身利害或利益、及親緣等等。試看古來多少人捨身取義,其目的不僅僅止於家緣眷屬而已,其目標更是大至整個國家民族! 故「至仁」,是澤及眾生廣泛之博愛、之慈悲喜捨、之忠恕,乃愷切仁憫於一切眾生,不因有私而行仁,是以大公而付出。然則理論容易,實行困難,所以大仁、大義,仍必須由小仁、小義培養出至仁之心胸。 吾所述之理論,僅止於導正世人之認知,進而盼望世人能廣行至仁之目標學習。

大勢至菩薩 降 105‧7‧23

述論:學修

云何「修」之上需冠以「學」? 末法之期大道普傳,眾生之中隨處可以親近道場,禮拜佛聖,因此眾生動輒常自詡為修道或修行之人;孰不知修行簡單、修道容易,但「學」卻不易! 儒聖有云:「學而不知義」,學之可貴在專、在精、在恒,因此是修行者、是修道者,必先學習修持(不論任何教法)均需專精、恒持,切莫好高騖遠;眼見、耳聞悉皆是「法」,因而四處廣求,乃成儒云「學而不知義」!縱然求得各家正法,是否可以熔冶一爐?是否有如此天資及福慧? 因此,眾生若自認是修行或修道之人,切記先學自身所皈依教門或道場之教法;學而有得、得而有知,始能依循而修,才是真正修行之人。甚盼眾生研悟吾言!

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 105‧7‧30

述論:根器轉換

何謂「根器」?可說是本質,或謂天賦。試看眾生百千萬,各自有天賦,舉凡運動、音樂、文學,甚至電腦軟體,以迄學習機械組合等等,各有各自喜好及專精。 有人初始接觸即知即懂,更能舉一反三,甚而無師自通,如此,或可謂其有此「天賦」,因而稍有接觸即能深入其領域。而有甚多人,卻可能初始接觸即無興趣,或者摸索甚久不得其門而入,如此情形,更多見於學子及修行之人。 最常見為人父母,憂心苦惱於子女之學業,常有禱叩於聖佛、神前求開智慧;乃致修行之人,亦常見身入道場禮佛拜神、甚而修行教法,常覺未有精進、甚多盲點與執著。更有修行之人,發覺自身智慧不足,無以深入教法。

以上總總,悉皆為智慧不足;但與根器關聯何在?即為吾贅述於前,不辭煩瑣加以舉例者,即「各自根器」不同。譬如學子,有者術科甚至學科,乃迄學習態度都稱良好,但卻無法如他人輕而易舉學習,只得有其天賦所能知一、二項學習之中,能得心應手。 再如修行之人,大部份修行之人對於教法如果能有精勤學習,那麼受益教法之薰陶,包括教法中所明載之行三施、消因業、發露增上等等,則可使修行順遂,深入教法領域。因而根器與智慧,雖未必劃上等號,但根器佳,則得智慧,卻絕對有加分效益! 如何轉換根器?(有說根器與天賦是與生俱來,難得轉換,此言或許不錯;但未能全部轉換,但絕對可以提升一半、以迄七成!)吾已在前述中有提及方法,但將之明確歸劃為三大類:
其一,勤能補拙,學習是啟蒙必要步驟。別人一看即懂,但自身勤於學習、反覆摸索,即能深入領域,與具天賦智慧者,同樣可以達成。
其二,親近善知識。自身若較愚鈍,那麼善知識之所學必能為我啟迪,此即薰陶作用。

以上二項是為外在,最後一項卻是由內改造:
其三,消因業。我人縱然天賦聰敏,但是因業來無形,侵襲于我人之識神,因此蔽障根器、甚至侵蝕,乃至明知其理卻背道而行!是以故,欲求根器或智慧,則「消除因業」亦為一大關鍵! 吾今夜述論此文,乃眼見時下眾生或為子女求學業之智慧,或修行者求自身道程之智慧,但甚多不知如何而行;有感而來,藉此鸞期闡述,願于眾生有益!

普賢菩薩 降 105‧10‧1

詩曰:矢志修行慧果深。潛心發露有佳音。 道場法益宏開日。可喜群賢世所欽。

聖示:欣聞『唯心宗彌勒道場』籌辦行者之關行,吾甚欽佩修法行者有此發心及認知!需知,我佛教法博大精深,縱使善慧根器之人,捨棄三千煩惱絲,修得六根清淨,亦未必能深入教法精髓;況乎在家行者,難免家庭、事業、親長等自需縈掛之事務,因而修行間難免羈絆,故在家行者短期關行是所必然!乃為可以藉此短暫拋棄縈掛事務,藉入關強制自己依循關行,加強約束自心,進而精勤修法。 因而可以下結論:關行雖未必一定使行者可以成就,但不做關行,在家修持除非有殊勝因緣,或行持大善福德,否則甚難成就,更難以深入教法菁華!(此乃關行之行者,可以有效親近親臨,更多可以在關行中啟悟許多教法,及修法中事半功倍則比比皆是!)今日聞訊,吾甚喜!乃來與諸行者道喜,並為之闡述此行之要。

斗母元君 降 105‧10‧1

詩曰:生死輪迴終有日。榮華水月莫強求。 需知福報前程定。殷勤行善願能酬

聖示:人有生死輪迴,而其定論乃在自身所造,故長生或夭折,雖非自身可選擇,但是自身扮演輔助之推手,絕無疑義!再者,人生榮華富貴或貧賤困頓,大致上自身亦無力,但改善之契機、或者時程之長短,則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上!雖曰各人壽元、福祿悉皆不同,但俗諺有云:「大富由天,小富由勤儉」,此一勤儉,即是自己可掌握之契機。否則縱然有所得,但卻浪費而不知勤儉,甚至浪費奢侈養成惰性,更是扭轉自身命運之最壞利器! 世人在人生過程中,不外乎希冀長壽及福祿豐盈,偏偏此二者卻是自身最難著力之處!因此在有限生命中及不可知之福祿,何不把握當下,親近道場精勤修行,將縈注於「無能為力」之事務,轉化成「自己可以掌握」之動力!如此,可稍遏自己貪求之心,並對自己之生命,可以更豐足於未來輪迴中;積善福、少惡業,至少斷除淪入惡道!眾生勉之。

魁星夫子 降 105‧10‧15

詩曰:普化道場眾志堅。神人弘法世稱賢。 詩曰:堪期黎庶同恩沐。建立奇功格上天。

聖示:鸞門以文字因緣普化眾生,實為眾生接近大道,進而發心修行之道場。際此末法時期,莫怪三教佛聖無不眷顧,時予降鸞結緣,或闡述大道精微,以啟迪諸教正信及有緣眾生。 吾今夜雲遊台疆,見貴道場道氣泱然,深知受命天命重責,著書不斷,諸神慈心悲願,門下諸賢各個堅誠精勤,故道場不但功成懿命,且佛道兼弘、濟渡眾生,建立莫大功果及道業! 欣聞『唯心宗彌勒道場』行者所行七日關業將圓滿,更增添貴道場道氣,可喜可賀!乃藉降鸞之緣以為祝喜,並結緣。

王鳳儀夫子 降 105‧11‧12

述論:相由心生

所謂「三日不看書,面目可憎」!其意即因未受薰陶,乃致心念動輒邪歧;心一入魔障,即顯現於面目眉宇之中,使人一見,即覺其人或市儈、或邪惡,諸此種種,莫不由心而生,乃顯現於外。 相對然,語云:「誠於中,形於外」,乃緣於其人至誠常存於內心深處,則其舉手投足之間,莫不蘊涵仁善之氣,使人乍然親近即能察覺! 世人若有常覺自身不具人緣,或多數人常有敬而遠之,則自身必要檢討內心深處:是否常常自私自利,長期以自我為中心?而與他人不論相處、言行之際,多有扞格?如有此情形,當必要確切省察! 一旦發覺人際因緣已惡化而明顯之時,當應立即由自身內心去做改變,譬如說:多行公益、助人危急,甚至主動與鄰里作灑掃等公益工作,如此,一者強制自身內心以仁善作涵蘊,乃可使自身言行充滿溫馨祥和,則面相亦隨之而改。 所謂「識人之明」者,絕大多數是由面相觀察。我人面相之和祥仁善、或窮凶惡極,則與內心所專注之念想有關。故眾生、甚至修行之人,當要時時省察自心是處在仁善或邪惡,則必定反映在面相上,進而影響人際因緣!願勉之。

南極仙翁 降 105‧12‧3

詩曰:天時緊急實心驚。因果算清份外明。 寄語有情知戒慎。勤行善德返瑤京。
述論:天時緊急

何謂「天時緊急」?有謂浩劫將臨,有謂佛魔並降,有謂末劫無佛住世,諸此言論悉皆中的。唯眾生應知天時緊急必然因果大清算,但是為何因果大清算?緣於昊天第十八代玉皇大天尊 關皇所頒「現世報」之律例。 眾生目下是否常覺因果討報顯成密集,動輒接踵報業?不論有修、無修,不論平素行善、或有過惡,不論男女老幼,因果討報時常顯現;諸此現象,眾生當有感受,此即「因果大清算」是也! 故眾生無須尤怨,有者自認目下修行造功立德,為何如此報業密集?但何不自省:累世之中,或仗權勢、家世荼毒無辜,牟圖私慾等等加害無辜,彼時無辜受害者之無奈怨恨,是否正如目下受報之寫照? 總此而言,儒聖所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目下受報之苦,反推夙世,正是如此。因而必要誠心懺悔前愆,立定心志,戒慎恐懼,廣行善德,莫有侵害他人,若能如此,一者,平息自身受報之怨恨;二者,消弭夙世惡業之果報;三者,更可積造自身未來之福報。甚願眾生勉之!

清水祖師 降 105‧12‧10

述論:悟

何謂「悟者」?修行之人常謂開悟、証悟,乃迄悟道,因此修行之人最終目標即是「悟」。 但悟什麼?修行之人可曾細思量?世尊菩提樹下九年開悟,乃勘破一切假象,得無上智慧,故為大成就者。目下修行之人,是否亦如「有為者亦若是」:希冀大成就,如佛陀得無上智慧?理論上是如此,但是實踐上又難上加難!因此吾簡易拆解此一「悟」字,以供作眾生另類思考;雖未必大成就,但得悟則是必然! 悟字,豎「心」加「五口」,眾生可有所覺?即是六根是也!此六根由心主宰,因此「心偏」即難以入悟,「心執」更是入迷!因此要豎心、不偏不執。 「五口」即眼、耳、鼻、舌、身(意即心也),因此需要以心主宰五根,使此五根不淪為「根賊」。故儒家有四非(四非即罪):非禮勿言、非禮勿視,均有節制於眼、舌之偏執,更戒慎于起心動念! 故從五口而言,眼需不受五光十色、繁華色相所誘,乃可戒心;耳勿聞邪歧,乃可心不迷執;鼻、舌不嗜聞味香,則可不起口腹之欲,乃可節心;身不履邪徑,包含口之言語,非禮勿言是也,乃可不造身、口罪業,而使心清淨。 綜此而言,修行者求悟,則由此六根入門著手;若自身六根尚難克制主宰,則何悟之有?一旦此一「悟」字之內涵,自身已達掌控無虞,使其循正軌而行,基本上是已悟透自身之心理;時日既久,六根不成六賊,反能仗此一心清淨,能深入善知識,不受外業、外騖所擾,則得智慧何難!有生之年縱未得有大成就,但成為修行智者,必能易如反掌! 甚願修者得閱,細嚼吾言!

王禪老祖 降 106‧3‧11

述論:天機

「天機」是何謂?有者說乃不可窺探上天之機運;更有者以 釋尊之「佛曰:不可說」。乃致甚多卜相卦者託言:「天機不可洩露」,易言之,天機不可測、不可輕洩。則其自身可窺知天機,示顯其超乎常人,是以故,甚多眾生常被一句「天機」所誤導! 當然,許多邏輯所闡述人間事物,必有其跡可循。能博覽群書、增長見聞、以迄聰慧尤於常人能舉一反三者,則對於世事及物理之解釋,更勝常人!但是,絕不能以此透澈事理,將之託言「測知天機」;此「天機」係屬世人所創造,並加以玄化之詞而已! 吾舉例而言,明時劉伯溫以所學直擬天人,可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兼又五術精通,聰慧過人!因此常可料事如神,且又甚多流傳後世膾炙人口;但其言行可稱「窺天機」否?實則不然!其神異事跡,均為其智慧博聞,並且閱覽甚多奇書古籍,綜合融匯,加以智慧分析判斷,乃有如此超乎常人之事跡。 因此世人不論身在道場、或為在家,必須明判:天若有警,必將示現,豈有祕而不宣,稱之「天機」!不過仍需奉勸有智慧,及博覽群冊、事理透澈之人,需知謹言慎行! 因為人世間事務之糾葛,悉在因果架構之內,需承受者,必有其承受之道理,切莫過於逞智慧之突出,而未守口德之必要,以免損人不利己!

天上聖母 降 106‧3‧11

述論:浩劫

末法之時,許多有識之士及道場賢達,常有以「浩劫將至」苦勸眾生,及早棄惡向善,親近道場;乃衍生無神論者攻訐,謂修行人以「浩劫」恫嚇不修行、不信鬼神因果之人。 實則浩劫將至,絕非恫嚇!吾不以宗教立場為述論基點,以切入世人言行所造成禍害以為佐正!先不說天降瘟疫災害(今時科學文明,許多天文科學家証明在地球以外,許多隕石慧星環繞遊走,何時撞上,尚難逆料),單以世人一旦權柄上身,其言即針鋒相對,各為利益,如此衍生衝突戰事,是否迫在眉睫?再者,世人為利益,短視于前,不謀後世福祉,簡單如:破壞地球生態,更有為利益破壞南北極永凍層,則其釋放亙古病菌,則瘟疫有如小巫見大巫,其災害可知! 故諺有云:「天作孽,猶可違;人造孽,不可活!」浩劫無需上天降傳,只要人心不善,自招浩劫!故宗教道場人士之憂心浩劫將至,絕非上天不仁,乃是眾生自造罪孽!此所以各道場之勸化,以及道場人士舉「浩劫將至」用心之良苦!甚願世人省思目下國際間、乃至人際間,是否自招浩劫?勉之哉!

代天巡狩薛府王爺 降 106‧3‧18

詩曰:探測玄機智慧明,眾生迷昧自然成。 詩曰:鸞門勸化傳真理。以啟眾疑向道程。

聖示:吾奉旨代天巡狩,常見許多陰厲磁場之處隱藏鬼魅,或有傷礙無辜陽人,然亦多無礙陽人之靈;此或為眾生口耳相傳之「鬼屋」,以及陰森之處。世人常疑:既然上天派敕許多代天巡狩之正神,為何不加捉拿此輩厲魂惡鬼,縱其棲止陽世處或厝宅? 實則眾生須知,吾等奉敕巡狩,則如陽間警察一般,雖曰「代天」,但警察亦為執行國法,因而必需「依法行事」。明知一位惡徒,但其未犯案之前,警察亦莫可奈何!同理,吾代天巡狩,只捉拿已傷礙陽人之厲鬼,不能捉捕無礙陽人之靈,因此只能任其棲止陽世。 但上天慈憫,深恐眾生受靈界騷擾,故時時派敕代天巡狩。再者,末法時期佛、魔並降,許多魔界亦託附正道,此吾等代天巡狩之職責。今夜貴道場鸞期,吾適機而降,乃來闡述,以啟眾生有所了知。 附註:領旨討報因果清算之冤魂,則不在此列。

文昌帝君 降 106‧4‧1

述論:行

儒師有云:「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此言之「行」,乃為廣見聞、增知識,終究可圓融為自身之智慧;但關鍵是在「行」。 因此,行是為一大動力!修道之人,為何自稱「修行」?不但是修道、修法,主要仍在動力─行踐教法,否則將淪入空談! 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現代醫學上若僅修完學科,尚不足以畢業得到學位,猶要有臨床實際經驗,始得具足學分得到學位;諸此種種,在在說明空談理論,只能炫惑一時,沒有行踐,再偉大抱負及理論,終屬鏡花水月! 是以故,修道人是要貫徹「修」與「行」,始足進入心法領域。華夏民族,自古以來深具智慧,如此廣闊土地上,所蘊藏千奇百怪事物,悉皆由行遍天下而成結晶。今夜吾藉此緣機降鸞,以行為主題,願勉天下修行者,能有所會心,而有助於道程上精進。

斗姥 降 106‧4‧8

述論:諫世人

眾生處于此際,是否常覺天有異象、世有狂人(魔)?間而許多莫名災事叢生,可謂天災人禍頻仍,宛如世界末日將至之前,多有徵兆! 或許眾生尤怨上天不仁,迭降災星;實則 昊天至憫,時有警示!因此,天有異象是在警醒世人;再者,古時太平盛世,常見風調雨順之歌頌,但時至今日,可謂風不調、雨不順(吾非獨指台疆一地,舉世皆然。) 緣何造成此一風不調、雨不順?乃世人自己造作,不但傷害大地臭氧層,更破壞雨林,如此作為,如何再尋女媧補天?遑論眾生持續之破壞!因此只會更嚴重,導致極異氣候,乃異象叢生,吾為眾生憂! 故懇切諫世人:「共惡」足以牽引橫禍巨災,但「共善」卻可以消弭共惡之能量;若身處此際之眾生,能各自警惕,進而相互影響,同心共善,則縱然未必立時消弭此際末法中浩劫之端倪,但舒緩、甚而延後末劫之將至,必是可能! 願世人細心研閱,期有所得!

開漳聖王 降 106‧4‧15

詩曰:修行首要在于心。欲望最能作蝕深。 詩曰:寄語眾生明且悟。了知法義有佳音。

聖示:台疆一地道氣蔚然,諸大正教中堅賢達之英才,可謂遍佈任一地區及任一階層,因而親近道場修行教法者實為可觀,允稱世界各地中首屈一指之處!然則各教教法,自然無比殊勝,但各教行者,常有忽略教法最關鍵處。 每一教門道場甚至宮堂寺廟,常多自詡自身有甚深妙之心法,可以傳授皈依者;但真正拿出之教法,卻多斷章取義,擷取正教經典之片段,加上自身似是而非之理論,即謂「心法」。 吾簡言明告修子:所謂「心法」,無需外求,就在自身之內─心。一切修行若未修心,則再如何深妙之法義,俱屬空談!因為心有所欲,身必邪歧,則如何修行?甚願世之修子研味吾言,無需汲汲求于所謂心法,先修自心!

董双成仙姑 降 106‧4‧29

詩曰:緣起皈依入道場。慧根發露志心長。 勉期珍惜緣機至。毅力恆持慎勿忘。

聖示:眾生慎思量:今日身在道場是何因?環目四顧,不知親近道場、不願皈依修行者,縱非繁星之數,當亦不在少數!因而能得親近道場,共沐聖佛慈熙普被之行者,必然夙世深植福德,今生具備慧根善器,始得親近道場!然則修行道程,一如人生路漫漫,期間難免挫折,甚而考關;雖然眾生明知「無考不成道」,但是真正面對挫考之際,尤怨之心亦屬人之常情! 因此修行者、親近道場之人,必要認知建設心防於平素,即要堅毅心志,克服人心之避重就輕、不願面對難關之鴕鳥心態。需知,道雖然抽象,但是大道之中所涵蓋教法妙諦,是在深入其間始能體會,進而啟悟覺行。我人身在漫漫長程之修道路上,必需有如此認知;正如俗諺所云:「一步一腳印」,始能完成此一道程。際此末法,吾甚願此時能有福報已親近道場,或已皈依之行者,能夠由發露此慧根,進而增上此慧心;至於是否出離,則由修行者自身決定。

天上聖母 降 106‧4‧29

五言詩曰:云何是苦海。啼哭出娘胎。 五言詩曰:坎刻人生路。挫磨志莫灰。
述論:人生是苦海

眾生一出娘胎即啼哭不止,莫非是已知未來人生路是苦海無涯?雖非必定如此(緣於胎兒出娘身需吐氣,故嚎啕是謂必然),但卻為應景寫照:人生是苦海。 十丈紅塵,五光十色、七情六慾所交織之複雜人生識象,已是註定此生多磨;何況累世輪迴所造作諸業,已在此際出娘胎之時,已然悄悄展開!雖然累世中未必盡是惡業,但是善業所成之福報,在此人生中未必確定是福! 淺例而言,身帶福報,樓房、田地、錢財、嬌妻、兒女一應俱全,是福報耶?恐未必盡然!若因此而有乖違道德,甚至仗此錢財為非作歹、遂行私欲,更加易如反掌;得福報,造新惡,得不償失!若無福報,張目「七件事」可是費心勞力,更要為此而用盡心機鑽營,而用盡心力卻未必如願,一生庸碌,只得業隨身! 但是最關鍵處,人生是了結果報場,累世善、惡因緣在今生了結;因而造成人生坎坷不平之境遇,所以謂之「苦海」不為過!但是,卻也未必消極于不面對此苦海人生;在心靈深處,伏藏一慈舟,促使我人能在苦海中不滅頂,即是「善慧根器」。 自古以來儒家、墨家等,常有人性是善或性本惡之辯,然則「親善去惡」是學習本能,故在人生中,眾生當知親近善知識之可貴;藉苦海了結果報,更可藉苦海修積未來之淨土,眾生勉之哉!

地母至尊 降 106‧6‧3

詩曰:暴雨傾盆肆虐來,水淹大地竟成災。 詩曰:異常氣候該環保,寄語眾生智慧開。

聖示:嗟呼!世人不仁,蒼天如何憫之?際值當今地球最有權勢者之一,不知愛護此一生存空間,則眾生何其無辜?異常氣象,已是時時可見,甚願諸眾善緣、吾輩共善共願,不應以私心破壞此一生存空間,進而自身力行,然後感化他人,凝聚正確認知,以期為後代子孫之生存空間盡己之力。

呂仙祖 降 106‧6‧17

述論:續諫世人

際此末法,雖曰大道普傳,然則眾生得受德澤親近道場,唯卻以良莠不齊之宗脈道場等,乃有誤導眾生。 譬如此際「浩劫將至」之說甚囂塵上,乃使眾生有所驚惶及迷網,亦因此衍生兩派說法。一派強調浩劫乃有經典可本,眾生須戒慎;另派說法乃以宗教之士以浩劫恐嚇,或者引導眾生親近道場,實則並無浩劫之說。 吾以為二派說法皆對、亦皆不對。俗云:「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浩劫終必來臨,殆無疑義,但是天降浩劫時間未到;眾生莫忘了,當今 玉皇在百多年前,即因為眾生請命,免於浩劫而玉石俱焚,長跪玉階;既如是,怎會立降浩劫?但是眾生更應警惕,切勿以吾言而心存僥倖,或即認定浩劫不至! 實則天降浩劫雖可暫免,但需戒慎「眾生之共惡」。亦即天降浩劫雖可暫免,但眾生最可怕即是「共惡」;不論是人為之破壞大自然,或者險惡人心、爭權奪利等等。若此共惡行為不改,縱然 昊天不降浩劫,但共惡之能量確足以啟動,使人類生物遭受毀滅!是以故,眾生目前所應懼怕者是「多數人造惡」,而非天降浩劫,願眾生勉之。 附註:吾狗尾續貂,藉上聖述論:諫世人(編按:拱衡雜誌第二九三期拱衡聖訓專欄 斗姥述論)而以一愚之得,不揣冒昧而續尾,實乃心繫眾生是也!特此說明。

清水祖師 降 106‧6‧24

述論:口德

言語乃為表達自身理念、意向之工具,故為人與人溝通之最直接方法,亦因如此,口中言語聽在他人耳裡,感受各自不同。故常有形容:言語善良、多說好話之人,為「舌底生蓮」、現「廣長舌」(抱歉,借用我佛法相)。若指人言語無意義或輕佻,甚至尖酸刻薄、揭人隱私,謂之「狗嘴長不出象牙」。 人生在世過程中,由口中說出之話語,盡其一生,絕不下數十萬句,甚至上百萬之數。若人不知修口德,則言語動輒得咎,得罪人尚不自知;終其一生,不知傷害多少無辜!雖非實質刀槍傷人,但口誅筆伐,猶甚刀劍!可見口德之重要。 相對然,不修口德,即造口業。人生在世,不具好人緣之重要因素,其中即有口德不修;不但在世過程中良友日減,仇怨之人越多,累積一生一世之口業,則下地獄拔舌,想是難免!日後再有輪迴,則不知珍惜口能言語,當必使其閉口難言! 總此而言,目下時世人心已多不善,私心抬頭,若口德不修,輕則如前述之必然結果,重者更有禍從口出、立即受報之虞!願眾生悟而勉之。

羅浮菩薩 降 106‧7‧1

述論:本質

昔時先秦時期,有二位大思想家,即 孟子與 荀子。此二聖對人性之看法,是迥然而對立。孟聖曰:「人性本善」,荀聖曰:「人性本惡」。是以故,後世對人性之善、惡所本,即乃依此二聖思想學說而衍生。 吾今夜不是論斷人性本善、或本惡,乃是闡述:不論人性本善或本惡,其本質是什麼?二聖對人性之主張雖然對立,但取向有一共通點,即認同需要由「仁義禮智」等加強教育。 因為 孟聖認為人本具仁義禮智等善性,只是需要加強教育;但是 荀聖認定人性本惡,因此必要加強道德、仁智禮義等之教育。至此,二聖只是對於人在世上所行善惡之針砭,認定不論是善是惡,均需加強道德教育。否則縱然人性本善,不知善為何物;若屬人性本惡,不知仁智禮義,不受道德束縛、規戒,則如脫韁野馬,世上盡皆惡人! 然則人性之本質是什麼?眾生依二聖之主張、學說,恐亦不能完全明瞭。所以吾直言論斷,人性之善惡本賦,乃來自「夙世造作之業障」。試看,眾生有仁慈悲憫者、有善良知書達禮者、有寧捨自身性命而救人;但也甚多自私自利,更有凶心惡膽、為非作歹。雖然此乃後天環境及學習過程中,重要之關鍵;但是在出生之前十殿輪轉之際,已經明確註成! 今生因善、惡業所形成心地仁慈善良,或窮極凶惡;換言之,人性本質上,在投胎之際已形成善、惡之賦性。只不過是窮凶極惡,或者善良慈悲,可在道德教育過程中,使此本性扭轉,或者薰陶學習而有改變。 因此,人性本善或本惡,其關鍵是在投生所形成善、惡業。職是故,眾生當下廣行善德,即是為未來世形成性善之關鍵動能。

地母至尊 降 106‧7‧1

述論:命運

眾生常將命、運合為一體,認為命即運,運即命,實則不然!命與運雖可合併而用詞,但是所代表之意義,實則差距甚大,甚至可用消極與積極作譬喻。 眾生在日常中,若事事順遂,或常得貴人相助,會以「我命好」或「好運」而形容,甚至沾沾自喜!若人生過程中多乖舛、多波折,甚至多凶險艱辛,動輒以「命不好」或「我命運是如此!」而自嘲,或自我安慰。 吾先解析命與運有何不同?所謂「命」,即是人出生之前,已註成之命象。譬如有人生在豪門權貴之家,含著金湯匙出世;但卻有人出生即多病苦、甚至窮賤,一輩子辛勞,此即各人之「命」。何謂「運」?即乃人生過程中所必需面對事務、禍福等等情境。 故簡而言之,命是先天所註成,乃屬人力較不可抗禦、逆轉;而運屬後天之歷程,因而自己努力,則較可著力或扭轉。 吾淺舉一例:若人執意與不善友儕為伍,則日久必然受拖累,甚至橫禍臨身;若多接近善良人、良師益友為伍,則時受薰陶,則不致為非作歹,致使身臨險境。古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以故,人生在世之運程,會因所處環境而改變,亦可因此而使命象有所扭轉;故命、運所代表之意義不同。眾生無力抗禦註成之命象,但可以努力化轉「運程」,而使命象隨之改變。 總此而言,「認命」是認清自身之力量微薄;但「轉運」,卻是自身可以完全掌握!願眾生勉之。

玄天上帝 降 106‧8‧26

述論:修養

此句話,是老掉牙之老生常談!眾生悉皆知其意涵,但甚多只知其意,卻不知其意義所含蘊之要件,更遑論將其解析! 所謂「修」,是修什麼?簡言之,修正自己缺點。人百種樣、千種心態;不論佛家所謂三毒,乃至七情六欲等等,悉皆影響人之言行。所以修,即要建立自己強力束制,以及矯正不正確之意念、心態,甚至認知等等。直至自己有能力節制自己,不作出違背道德法律,乃至普世確認之觀念,才能算是「修」。 何謂「養」?即是要培養自身內心之仁善及正氣。人僅知修正缺點猶有不足,內心若不具仁善,好似只知理論,卻從未實踐、執行,有如隔靴搔癢,總有不盡之感!所以,必需養我仁心、培我浩然正氣,使內心正直而仁善,如此始稱之為「修養」。 世人在日常中功名利祿,為求溫飽、乃至富裕,一昧追求外在豪奢,卻忽略心靈之充足。因而心態及認知觀念,個個不盡相同,乃因此容易扞格、衝突。所以修養,實有必要列為眾生之座右銘!

玄奘法師 降 106‧9‧2

述論:執

執也者,心之所繫,而不動搖。姑不論此一「不動搖」是否正確,因此「心執」,幾乎已成頑石不可化!忽略周遭親友、同事、同儕等等之感受,雖未必到一意孤行,但卻是自以為是。 眾生何人也?孔聖人猶不言己無過,何況凡夫俗子?自身之認知、觀念,甚至對事物之判讀,誰人敢斷言無差錯?所以芸芸眾生中,對於執己之見者,好的,謂曰「擇善固執」;不好的,則其形容諸如「剛愎自負」;乃迄儒聖所言:「愚者好自用,賤者好自專」,故眾生對此執于己見,實需深思! 修道之人更是不可有曰法執、有曰我執。此二執,更是我宗《去執經》首要破除之重點。法執者,仗法而執己見,但其見卻非正見,因為不了教法之真義。我執,乃一切私心之起源;凡人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是以我執根深柢固,卻使此一假我誤了真我!因而我宗行者以迄各教行者,乃迄芸芸眾生,均需慎此執,更要「去執」!

地藏王菩薩 降 106‧9‧9

述論:一念定禍福

在因果報業中,是種何因、得何果,此乃輪迴之定律,果報所必然之要素。但是在大原則中,許多細節仍然可以由自身掌控,或曰:可以扭轉其既定方向。 吾不舉鳳儀及了凡二例,此眾生已皆悉知,但卻仍未大俾益于眾生改變心志之動力。因此,吾僅就其事件過程加以析解,而由眾生自行抉擇。 所謂「一念」,即乃我人對於行事之最初動機。譬如眼見美色、財利,當下所起之念是為何?若是念起「攫取」,那麼後果必然付諸行動;至於行動之後果,則需視其手段、行為。若僅美色在前,僅作賞心悅目、一笑置之;若財利在前,視如過眼雲煙、不貪不取,因此將無行為。如此兩種結果,必然迥異! 是以,當此一念之「判斷」,必要在平素中對道德禮俗、乃至律法能知敬畏,乃至凜遵;是福、禍之結果,當是在起心動念之時!眾生至此,是否有所體悟? 復次,或有人推託藉口:「當時一念,是有因業果報在祟擾」,乍看似是而非,本質上仍不脫自身欲望之心念。縱然確實果報現前,但是如吾舉例之美色與財利,其主要動能絕非業力,而是自心之心魔。 所以平素對自身起心動念,若能完全掌控、抑制,則未來無窮禍患,將消弭于無形!

王禪老祖 降 106‧9‧23

詩曰:中秋未盡深涼意。明月將圓喜上眉。 詩曰:讚歎諸賢誠一志。參鸞護法責無辭。

聖示:吾雲遊雲霄之上,乍見文光射斗牛,一股精誠蔚然道氣,直上九霄!知為台疆一地中州『懿敕拱衡堂』,雖於偏鄉之地,然則神、人代天宣化戮力以赴,乃下雲頭降駕結緣。可喜可賀貴道場不但諸賢薈萃,更是佛道圓融,神人一志弘揚教法、普渡眾生,因而偏鄉建成聖地寶殿,乃為台疆眾善之信仰中心。今日結緣,更勉諸賢也!

孫不二仙姑 降 106‧9‧23

聖示:吾今夜乃奉祖師天仙 邱祖師聖諭,商借貴堂鸞期降述『東極妙巖宮』勝景,並荷蒙 關主席俯允,乃來降筆。 『東極妙巖宮』乃 邱祖師之淨土中之一隅。今本宗門下有發心供養功德于妙巖宮中,創建『鑫鑫全真寶苑』,吾乃述此勝景之概略: 一入東極勝境,在其南,即『妙巖宮』所在,而『鑫鑫全真寶苑』則在此宮境內之東。一入寶苑,先見由旬之高牌樓一座,上以紅寶鑲嵌。『鑫鑫全真寶苑』正中一條白玉走道直達寶苑大殿,其高七層,其簷各以青瓦覆蓋,飾以藍寶,且屋脊各有奇禽祥獸之雕件,並且加以金鑲框銀之宮燈垂吊,為四方角樑。正中大殿之左右,各有二座大殿,分為琴、棋、詩、畫,唯四樓各有玉廊相連。五進相連之外,其各自後院俱有一座水池,分五色,祥雲氤氳,是為在此勝境進修之仙真所棲止,而為休憩之處。 總而言之,此『鑫鑫全真寶苑』乃為本宗門下『鑫鑫全真聖殿』諸修子未來依止之勝境。願爾等勉之精進,以期不負祖師殷望!

濟公活佛 降 106‧10‧14

哈哈!老衲臨堂,再來談談「火燒功德林」。此語詞老衲甚為慨嘆:眾生朗朗上口,亦深知其意,但是就作不來!爾堂前期堂主為此,而以此題作宣導,老衲尚覺不夠,故今再來補述。(此段前言不刊也罷)

述論:火燒功德林

人有脾性,故曰「凡人」;是以有俗諺曰:「泥人尚有三分土性」,誠然斯言不錯!但是用在修行人身上,可就大錯特錯! 何謂修行人?不止修道而已,猶要修德、修性。因此修行的奠基,即是修涵自己凡人之心性,不能將「修行人」套用在俗諺中,而理直氣壯曰:據理力爭。先不論對、錯,已使修行蒙塵! 復次,其中關鍵,尚有許多商榷之處:其一,所謂「據理力爭」,此中「據理」,是真有理嗎?是自己絕對正確嗎?眾生應知 孔聖人猶不敢言己無過,是以是真對、真有理?仍有商榷之處。 其二,退一萬步而言,縱然你真對、真有理,但是在道場中以「據理力爭」,容易產生一個嚴重後果─同修之間產生嫌隙,乃使道場失去融洽、莊嚴之意義。 其三,若更嚴重,因此使任何一人失去對道場向心力,則所面對,是功德或造因業?想必一目瞭然。 其四,應該省思自己為何在團體中、或道場間未得人和?是否自己有何缺失? 老衲不論斷對、錯,但分析此四點,則是火燒功德林必然之結果:前面三點,若因此相持不下,則各自積累大半輩子之修行、之福德,以此一炬化為灰燼;第四點,則是自詡為「修行者」猶要謹記:在道場修什麼? 老衲苦口婆心,乃為諸賢生徒之道程設想,至希不嫌嘮叨!仔細玩味,或有所得!

韋陀菩薩 降 106‧10‧21

述論:起心動念定善惡

俗云:「看人端憑第一印象」,若要論斷其人之善惡,則在其人遇事之當下、之起心動念。 我人心之為人身主宰,乃為其心意可支配其言語,乃至行為;而其言行,即可論斷其心思之正、邪。雖然甚有人會掩飾其言行,蓄意先以誤導之言行,迷惑於當事人;但是心邪、則言非其形相,更易猥褻,甚至更有閃爍不定之眼神等等,若細加觀察,則易察覺其心懷不軌。 緣何起心動念即可論斷其善、惡?眾生之起心,乃緣於有所好。譬如眼見橫財或美色,則其心立即浮動,雖曰人之通性,所謂「好好色,惡惡臭」是也;但是,為何有人拒不義橫財,不敢沾惹唾手可得之美色?原因無他,心之道德是也。 因此平素中若能嚴加律心,則面對事物之際,起心動念縱然起浮不定,但若理智戰勝慾望,則起心動念必將趨於純正。若平素之間即不知律心,鬆散其心防,一旦際遇其所好者,終必淪為錢奴及欲俘! 甚願眾生有所研味,若能時時刻刻注意自身起心動念,則去惡向善必非難事!

玄天上帝 降 106‧10‧28

詩曰:深秋落葉略知寒。白馬南來喜降鸞。 詩曰:欣看諸賢誠意志。推行普化挽狂瀾。

聖示:吾南來南瞻部洲,欣見台疆中州文光射斗牛,磬韻鐘聲響徹雲霄!乃知貴『懿敕拱衡堂』鸞期著書,因而乃來結緣;吾以「定慧」相贈諸賢。 所謂定者,倒也無甚深奧,並非為入教法之深定,而是平常中之定性。我人之身乃四大假合,故隱含動、靜兩極之極端,故平素中修涵「定性」是為必要。所謂慧者,亦非深奧之慧智,而是慧根,簡言之即善根。具慧根者,見神見佛即拜,見善見德即行;因此日常中將此定、慧奉行不怠,則終其一生福德無邊!諸賢勉之。

本堂主席 關登台 106‧11‧5

述論:忍辱負重

忍辱一辭,出於《文選》李陵答蘇武書:「故每攘臂忍辱,輒復苟活」。負重一辭,出於《孔子家語‧觀思》:「負重涉遠,不擇地而休」。因而今人將二辭合而為一,意為寧委屈求全,而顧全大局,俾使事務圓滿完成。 古來甚多忍辱負重,乃造就不世功業;但是諸如此類史績功業之事例中,當事人咸皆具有崇高理念、情操乃至抱負,悉皆德澤於天下蒼生,或國家大計。但是,大可及於天下蒼生,小可危及自身身家性命;如「胯下之辱」不逞匹夫之勇,眾生當是耳熟能詳! 在不論是澤及天下之大功業,或僅小至自身所處家庭、或團體中,忍辱負重之功德,並無大小之分。但若以實踐而言,前述史績功業中諸先賢烈士之忍辱負重,因心中堅定之信仰及抱負,故實踐過程中,其動力是充足;但若在個人中,要實踐此一忍辱負重、顧全大局,完成重要使命,則其動能即無前賢烈士之充足。 易言之,個人在平素中能夠不計自身毀譽、榮辱,必要將自身之職責完成,則實踐更困難,亦更突顯此一忍辱負重之可貴! 深願諸賢生細心體會吾言,能在自身修涵及道程中,戮力以赴,則其無邊功德,絕不下於先賢烈士所創造之功業!

呂仙祖 降 106‧11‧18

述論:唾面自乾

「唾面」一詞,出於《唐書‧婁師德傳》。婁師德有德量,能容人,其弟守代州,辭之官,師德教之耐事,弟曰:「人有唾面,潔之乃已。」師德曰:「未也!潔之,是違其怒;正使其自乾耳。」是以故,後人形容能忍辱者,為唾面自乾。 古多事例,不論儒家、釋家,乃至道家,多有勸人修養身心(性),是為修道之根本。試言:修養身心,是老生常談,大家耳熟能詳,但修道之人,卻常難以自制。如佛門佚聞〡無灰和尚號稱「心性槁如灰燼」,但卻在人明知故問、一再反覆同一問話時,死灰復燃!如此是否道盡人性難以自制?但是,就是因為人性難以自制,才要修養。 儒賢之修養,乃要不愧怍於天地;以及至聖先賢、佛家修養心性,是要面對佛祖慈悲;眾生修養心性,是要明哲保身(眾生思量「胯下之辱」,即是知利害之明哲保身)。 但此際修行之人,更要能知修養心性!每一個眾生悉皆未來佛聖,若一時小不忍,不但戕害所累積之福德,更有可能斷送未來佛聖之慧命;而於當下,更是有失修者風範! 吾願各家修子慎思量、細研閱。

子思子 降 106‧11‧25

述論:功虧一簣

《書‧旅獒》有云:「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孔傳云:「未成一簣,猶不為山,故曰功虧一簣。」因而後世將此詞喻為前功盡棄、功敗垂成;亦有惕勉于人堅持至最後,以竟全功,庶免功虧一簣。 甚至俚俗亦有云:「好頭不如好尾」,因為「頭」喻為已成過去之歷程;「尾」乃將來之希望,尚可以著力之處。因而世人當要省思,過去所付出之苦心、勞力、甚至財物,乃有一番成果;可是臨門一腳尚在結果,若未能持志而行,終究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修行之人更如是|從最初心親近佛聖諸神,乃迄皈依修行,其過程所付出心力及財力,可謂難以計數!直至在道場中行持、護持,卻也是仍在過程中,不論修道、修法,悉皆在過程而已。若在此時無以為繼,豈非正是:為山九仞,功虧于此一簣! 因而修行之人,當要慎思過去所樂於發心親近、皈依而修行之大道,仍需凝聚志氣,以及鼓起勇氣,續行無礙。切勿使任何一個環節阻障,庶免欠缺此「一簣」,而使九仞之山崩解塌散!願世之修者,思量而勉。

呂仙祖 降 106‧12‧16

述論:自制力

世人常在惡貫滿盈,或官訟囹圄臨身之際,始有懊惱,悔不當初。需知,我人最難克服之處,即為欲望;尤其未經歷練磨難,以及人生冷暖等挫折之年青人,更是無以克制此一欲望,乃至因不知節制之欲望,驅使鋌而走險,終致麻煩不斷,甚至毀掉大好人生! 欲望或可曰「魔障」,因為欲望一起,可使善良人惡向膽邊生,只為遂其欲望而已;若是不善之人,則倍加可怕!可因自身之欲望,拖累無辜之親友,甚至素昧平生之陌生人,因而似人,實則與魔無異! 修行之人悉皆明知惟有「心魔」難伏,此一心魔何來?其中一部分即是欲望。一旦修行之人無法抑制心魔所起之欲望,則平素費盡苦工所奠定之基礎,毀於一旦!是以故,為人無需奢談如何深入精深奧妙之法教,就從自身最簡單、卻必要之自制力作起! 所謂「自制力」,淺顯而言,即是自我節制、或約束之能力。每個人都具備此一能力,關鍵在強與弱。如何使自制力強?當然必要從小作起。人悉皆有惰性,可以為自己找出許多不作的理由,此即在削弱自制力;相對而言,從小不為自己找藉口,即是培養自身加強自制力之能量。 一旦此一自制力自小形成一股浩瀚之動能,則及長深入社會,面對五花八門之人際社會,許多誘惑、乃至欲望,自然產生抗禦之防護能量,可以阻絕欲望蔓延,甚至可使欲望不生! 修行之人更是要有自制力,所謂「天人交戰」即是。天者,正義真理;人者,私心欲望。前者是道德藩籬,後者是放縱私慾,故修行之人當然必需選澤光明。但是修行人畢竟也是人,故欲望私心悉皆存在,所以更必要倍於常人有自制力。願諸家行者勉之!

顏回夫子 降 106‧12‧30

述論:將心比心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即為具體將心比心。 世人誰願無端、無妄加諸己身?自身既不願,他人焉願承受?所以能夠將心比心,即為仁也、慈也;更屬心胸廣闊,不記恨、不執怨,亦是人道之最基本篤實忠厚之德行。 需知仲淹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比為傻痴乎?非也!悲天憫人而已。誠如語所云:「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感同身受」是為將心比心最高境界!。 然則人總究是人,內心深處之私心及利欲,甚至利害關係錯綜複雜,因而欲冀求世人捨棄私慾而廣泛仁慈,事有困難!但是修行之人若要深入教法妙諦,卻不能輕忽此一基本仁道之內涵。因為不能將心比心,則遇利害關係或有利益牽扯,即容易己所不欲,卻加諸於人!如此一來,則修行之心(即慧根)必然蒙塵受垢,甚至可能因此造成更大憾事或禍事! 是以故,修行之人欲求究竟之道,必要先從人道,而人道最基本之道,即「仁慈、悲憫」。願眾生研閱,能有所得!

南天黃天君 降 107‧1‧13

述論:焚燒金紙

際值末法時期,上天大開普度之門,因而諸天佛聖無不戮力勸善,頻降人世雲路往返,並擇賢達方方闡教、濟世渡人,故各大正教信眾亦能共襄盛舉。是以故,寺廟宮堂乃至神壇林立,眾生亦各應緣親近;當然其間不乏善根器之人親炙佛聖普被,精勤修行,協辦聖事。 然則其中有許多宮壇辦理聖事,甚多以焚燒金紙做答謝,或為和解之用;乃至此時衍生兩派說法:一者,堅持焚燒金紙有其功效;另者,卻期期然以為不可,斷然否定焚燒金紙有其功效。 吾不論斷對、錯(實則亦非對、錯問題)。需知,往昔眾生敬鬼神、祭祖先,總以為大把金紙燒化可通鬼神、可助祖先富裕,沿襲至今乃成習俗。基本上是好,初心是對鬼神之敬畏、是對先人之感念,但是時至今日環保意識大為抬頭,姑不論無神論者極力反對、大加撻伐,縱然身在道場中修行之人,亦甚多對此焚化金紙敬而遠之。 是以故,吾乃亟欲勸化眾生:焚燒金紙對神鬼並無助益,對先靈亦非實質有所得;充其量,在焚化過程中,此一熊熊大火之能量,在當下略有助益而已;一旦稍假時日,即蕩然無存。所以欲敬神,誠于心頂禮,即是最高敬意! 至於祀鬼祭祖,既然本心欲助其出苦,則各大正教宗脈悉皆有殊勝拔度之法門,何不稍作替代、兩相圓滿?更為此際之環境略盡棉薄,減除汙染源,眾生勉之!

普賢菩薩 降 107‧1‧6

述論:唸佛禮佛有何功德(嗎?)

眾生乃迄我佛追隨修行者,自古以來即有二派說法,一派主張禮佛、唸佛是有莫大功德;一派主張禮佛、唸佛是誠敬于佛前,並無功德可言。 時至今日,仍然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各自堅持于自己所支持之宗派或論述。此二者雖非極端衝突,但畢竟于眾生修行道程上,攸關於:是否能夠精進恆持,甚至對教法之信念。因而吾欲加闡述,以導正眾生之惑,更願能讓眾生正信,不受無明所蔽惑。 首先吾直言:唸佛、禮佛並無功德!其原因在於:「禮佛」是皈依、或追隨信仰我佛之人所必要之禮儀,正如人之見父母,必要請安問好,有何功德?乃屬必要之行為。「唸佛」乃有自身思欲親近我佛,契引我佛大悲宏願之機;最極致亦僅是自身修行課程而已,豈有所謂功德? 但是有許多經典有云:「稱唸佛名、禮敬諸佛,可消無邊罪障」,是否有所矛盾?非也!此乃眾生有所誤解。禮佛、唸佛可除罪障是無疑義,但本質上並非由禮佛、唸佛而有功德而消除罪障;實際上禮佛、唸佛可以有「福德」,乃係由此福德而消罪障。 其原因如下:諸佛宏大悲願攝納眾生,因此當有人至誠(切宜注意此一用詞─至誠)禮佛、唸佛,則當下一心專注,諸障不擾、無所侵礙,當得仗恃諸佛宏大悲願消除諸業罪障。 復次,有人至心禮佛、專注唸佛,當下似如一佛當來,因而四周眾生受此感召,進而發心親近皈依,則此宏效直如我佛教化眾生,當可為自身累積無邊福德!因此眾生需知禮佛、唸佛並無功德可迴向、可祈求,而是積累自身修程及福德。

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 107‧1‧6

述論:道場共修上課是何意義

際值末法時期,上天大開普度之門,諸大正教各天佛聖,無不悲心宏願襄贊此一大事因緣,因而各教宗脈之道場無不推行舉辦各種大小共修,乃迄弘法講課以佈道。但是眾生在道場中縱然參與大、小共修法會,卻有者不知其意義何在,吾乃加擇要整理出三大項,俾使眾生易於明瞭,而能發心共襄盛會。 其一,道場舉行大小共修法會(包括誦經科儀之勝會、諸眾聚集共修、或由講師佈道),悉皆是以「共願」為前提。有則老掉牙之故事:一支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折不斷,說明聚集諸眾力量之可觀。道場修行共願,即是聚集諸眾之發心,所謂「滴水穿石」,則此一共願之善能量,正是末法之期最必要之正能量。 其二,皈依道場之修子,在道場中參與道場所舉辦之大小法會,本是修子份內事;易言之,在此道場中任何法會,均是道場中修子各自必要之職責。更何況參與法會,不但可以契引諸天佛聖之悲心大願,更可以從共修中得受法益(或得諸佛普被、聖熙如沐),在此共修中逐步奠定自身與諸佛聖之因緣,以及對教法之深入。 其三,既是皈依於道場之修子,當然是有志於修行之善根器,可是對於道場之既定大小法會若無參與,則如何是表達堅持修行之信念?易言之,在參與道場大小法會之際,已是實質上踐行修子護法之天職。 綜述上三項論點,乃是勉勵諸家修子必要明白,參與道場所舉行大小法會,實乃有護法明理、明志等意義。至希諸眾修子勉而行之!

文殊菩薩 降 107‧1‧13

述論:吃素有無功德

開章明義而言,本質上吃素並無功德!其意義乃在自我斷絕再造殺業,進而時時惕勉自己,長存慈悲仁善,是修行者自我節制自心欲望之功課,因而絕對不能存有吃素是莫大功德之錯誤觀念! 但是沒有功德,並不代表多此一舉;反之,沒有功德,卻能持恆不斷而踐行,使此一持素成為自身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之一環,終其一生有始有終,雖無功德,卻是菩薩大成境界,可得蓮台上座!因而眾生切勿從開始即執著于:「我在吃素是在造功德」;反之,要將此一發心及踐行,視為登上蓮台一條甚為平坦之康莊大道。 我人在累世中,絕無人可以斷言自己未造絲毫殺業,縱然佛菩薩本身在成就之世,其累世間亦是有殺業之積造。是以故,關鍵就在人人累世均揹負殺業,立足點平等,但當下為何有人成就佛菩薩,為何大多數人都在沉淪輪迴?其分判,即在眾生不知斷絕殺業,而佛菩薩深知殺業之可怕,因此斷絕,而方法即是護生與吃素而已! 護生為慈、素食為仁,佛菩薩畏因,故不敢種因,故可不受果報;眾生畏果,卻不知不種因,故大塊朵頤之後,殺業之果報接踵而來!總此而言,修行之人切莫將吃素視為天大功德,反而要以此時時惕勵自己,不造殺業,乃為登上蓮台殊勝捷徑之一。至希修行之人研而悟之!

南天馬天君 降 107‧3‧31

述論:真假

何謂真?是否我人所見即為真?是否眾人皆見是為真?反之,是否我人判定為假,即為假?或曰:眾人否定即為假? 理論上、或世俗上所認知此一標準,倒也差堪可以接受;但是本質上,「真與假」是為表相之現象,與其實質上之蘊涵,仍可能存在歧異與相沿成習,乃成以訛傳訛直至真相掩沒,乃執錯為對!因此由「假相」掩蔽真實,故真與假最終判斷,是需有智慧。(以今日文明而言,即是要有科學為證據,已非眼見為憑而可論斷真、假。) 修行之人在於真、假,甚多修子以:道是否為真、法是否為真?當然,末法時期雖是大道普傳,然則諸魔考道,乃迄因果清算、業報考關接踵而至,是以修行之人接觸教法,甚多陷於迷霧之間,乃至心生徬徨,深恐執假為真,更恐失之交臂於真;到頭來,枉費大好根器與緣機! 是以故,吾以「真、假」為題,實要諸家修子切莫僅憑自己眼見、或耳聞,乃至聽人云云即爾盲從,如此即易陷入真、假徬徨之心態。 欲修大道,當然要修真道,但是人人均云自己所修之道是真大道,如此爭議無用,必要修子自己具備智慧,潛心靈明不受我見所蔽、不受眾云所惑;唯有自行深入教法,了知其真假,始能在末法時期諸魔考道中,遵循真道教法而修行。

玄奘法師 登台 107‧3‧31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好!吾為本宗行者暨諸佛聖菩薩摩訶薩之隨修者,分享一題心得。

述論:修行除三害

修行之人一旦皈依道場,深入教法精勤修行;但是修行之人多如過江之鯽,唯成就者卻寥如晨星,何以故?乃修子在修行中,不知有「三害」之故是也! 眾生悉有聞「周處除三害」,不論南山虎、北海龍悉皆不足為慮;最大害,即是周處本身!因此,其在知悉自身乃為一大害,幡然悔悟,乃成人人稱道之真英雄。 修行者之三害,當然「自己」即是一大害!因為我人乃四大假合所成,因而七情六慾成為心王之賊,故此身在修行之中是為大害;但是無此身,又將如何修行?因而必要去除牽絆此身之三害,始能在修行中有所成就。 其一,不用功(心)。所謂不用功,即是在修行課程中,可以生出許多藉口,諸如「等忙完了,再修課」或「今日不做,明日補修」等等皆是,換言之,即乃惰性,不知嚴於律己。 其二,貢高。所謂「半瓶晃,滿瓶不晃」,修行之人最怕貢高心,一旦此心起,則自滿自得,將喪失圓滿及圓融,那麼其師必將棄之、同修必將遠之,一旦如此,勢行淪入魔道! 其三,執愎。儒聖云:「愚者好自用」,何謂也?愚者乃不識大體,或不知書義、或不知教義,全憑一己認知即認定為是。因而我佛教示:「修法莫二執」;我宗唯識教法亦有「去執」以啟修行者。緣於我人一旦落入此一執著陷阱,不但往昔修行乃至經藏所得,悉皆蒙蔽,因而將使智慧蒙蔽。「愎」者,意即「自用」,我人縱然修行精深,亦不過數十年而已,智慧可以上比諸聖佛菩薩否?因而修行之人若執愎而行,將封閉圓成實性之覺境,縱然數十年苦修,亦難有成智者之成就! 吾以三害為題,乃勉諸行者能有惕勵而勉之。

大勢至菩薩 降 107‧4‧21

述論:諦

「諦」也者,真言勝義是也;故要專注誠志,以入妙諦。 我佛現廣長舌妙法生蓮,乃為後世修行者所皈依修行,而欲進入此一妙諦領域。但我輩修行之人常將「真諦」一詞掛於嘴角,雖然朗朗上口,是否真能進入妙境?端看行者是否有專誠之意志,進入教法之真實義! 儒家嘗有「諦聽」之詞,實乃欲求行者要入妙諦之前,先能諦聽真實教義。我人修行根本在皈依,因為皈依即得教法,只要行者能專注誠志於修行,則深入教義當無困難。 所以我佛說法,眾生諦聽(意即深入真實教義),則可以由妙理之潛移默化,先行脫去凡俗、滌淨塵慮,進而增生智慧;一旦修行是由智慧去領悟真實教義,即是覺境。甚願諸家修子能有所得!

本堂主席關 登台 107‧5‧26

詩曰:勵志英才應效賢。諸生修學德無遷。 勉能記取初心意。立果行功感上天。

聖示:吾甚讚歎方生瀚霆尊師重道之心志!賢生尊府 王爺一聲令下,四九之期凡務全拋,此正可印證大道修子修學之虔心與意志,以及尊師重道之可貴! 吾深願本堂門下見賢思齊,賢行在目,立志效法,庶幾無負善慧根器之入道場!吾今夜特為方賢生述論神人合一,願此能有助於賢生志趣所在。

述論:神人合一

所謂「神人合一」,意即人之我識悉皆不在,純由神靈主宰此一假體,故不論一言、一行,甚或微小動作乃至寂然不動,悉為神意。 各大正教皆有此一神人合一之境界,如佛門禪宗之「禪定」即是,再如六大神通中所謂神足、他心等通力,亦在修行中提升靈力,祛除假我之束縛,而達到不可思議之妙勝。再者,道家亦有「神遊太虛」,簡言之即是靈魂出竅。 需知,我人之靈完全純淨,只緣於靈入假體乃受汙染,甚而牽擾束縛;若一旦脫離假體,瞬間回復純淨本質。 鸞門扶鸞妙法雖不能絕對凌駕佛、道之妙勝,但藉「煆靈」使正鸞能夠靈神出竅;亦即在出竅時,靈神完全純淨,此乃鸞門正鸞殊勝之處。(雖正鸞本身修行不足以比擬佛、道之祖師大德輩之修行者)但能藉此妙法,短暫回復靈神本質,故鸞門扶鸞著書,是為神人合一。 若未經正式煆靈之前,卻可以有用功之處:欲求神人合一,我身必需由神靈入竅,因此一重要關鍵,即在「入靜」。原理何在?因為入靜之時,假體之束縛力大幅降低,只要任一正神均可借竅。(但相對然,任一邪靈亦可侵身,所以必需在道場中仗藉諸神護法) 吾今夜之論述,乃為奠基之工夫,只因尚未得蒙敕准,唯先修入門,亦有助力。甚願賢生仔細研味!

本堂副主席觀音菩薩 登台 107‧6‧2

聖示:本堂早期創堂主席慈悲,曾開示靈體自療妙法,緣以時日既久,未加審慎留存;更因末法因果清算,眾生深受苦難,因而吾將上聖妙法再為闡述,裨利眾生自行修習,助益自靈及身元健固。

靈體自療

我人靈神一入假體,則如猛獸入樊籠,頓失凶狠動力。靈神本具突破時空及物障之能量,但因假體之保護、或謂束縛,因而能量十失其九,所以完全受到假體之完全宰理。 今時妙法,即是自行治療受傷之我自靈神;一旦自身靈神能量充沛,漸次復甦,則抗禦束縛之假體,更加可以因能量漸增,反而助益假體之衰弱或病痛。但是眾生需知,預防勝於治療,切勿一旦病倒時始行此法,不但無助,反而更傷神!故需在平素即行,以漸進式加強靈神能量,則必定是祛病延年!其妙法如下: 每日不限時辰,不限坐姿、或立姿,但不可臥。于坐定或站定,即開始調理呼吸;道家有吐納,乃謂聚氣,因此在調理呼吸之時,亦引用道家吐納之深吸(但不是猛吸)、徐吐(可若有若無,丹田稍用力逼出穢濁之氣),此調理呼吸約略十分鐘(至少要五分鐘),直至丹田察覺氣旋(其象之察感可溫熱、可如球蹦,若寂止如水則其氣未足)。 丹田有氣,則開始以意導氣,由丹田上升三吋至臍下,立即沉氣,由會陰(由背脊之命門)在此佇氣,加強命門之火(即要助靈神復甦所必要),氣在命門,而後導引由右玉枕上百會,聚氣泥丸(此時意念要全力集中),約略三分鐘,再循左玉枕入命門,再佇氣,由氣直瀉過會陰,再導引入丹田;如此完成一次靈體自療。 眾生得閒便行,百無禁忘,但有附註:其一,雙眼不可全閉,緣於靈體自療不是修靈通,因此全閉易出幻相。二則必需深切認知:一旦有其他怪異現象,立即不做,以免有所閃失。其三,修學妙法是在健身,一切奢求俱屬謬誤!/p>

目蓮尊者 降 107‧6‧16

述論:修法與感應

今夜主題之現象,嚴格區分是僅一線之隔,因此非常容易混淆,但是其現象結果,卻是南轅北轍,更是天壤(可上升)地別(可沉淪)! 首先,修法不論佛、道,悉皆有勝法(自古以來,吾受譽為佛弟子『神通第一』)道門上聖之術法,更是流傳既久,膾炙人口!然則佛家有云:「神通不敵業力」,道門精於術法之人若仗之為惡,天譴即至!因此修法有得之人,實不足炫之、傲之。 復次,修法雖曰需下苦功,但是畢竟有可依循之脈絡;易言之,修法只要凜遵師道者之教授,絕對有成(僅在高低之差別)。然則修法過程,卻有絕大風險、或曰考關隨時顯現,此一現象即是「感應」。

末法時期,不但因果大清算,更且佛、魔並降,諸魔考道,因此許多似是而非;所謂新教門(法)之人倡言:「乃末法時期,佛聖悲憫降世而設」,實則多是斷章取義,甚至擷取正教教義,再加自身立論,卻是完全喪失原義,更有本末倒置;甚而自身立論已是魔道,卻依附於末法佛、聖,迭降濟世而魚目混珠! 綜觀時下所謂道場林立(神壇、家堂等等),乃使有善慧根器之人誤入其處、依循其教,卻美其名:「修行無上殊法」,乃至甚多善根器者淪入佛、道分歧點!故修行之人若有涉及修法,切要明辨「何謂感應」。

一般而言,佛聖欲渡迷頑,有在其人初入道場之時顯聖感應,加強其人信心,但絕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甚至無數次加以感應!(如果有此現象,吾斷言絕非合情、合理,甚至合法之現象!)芸芸眾生待濟渡者眾,何能單獨眷顧于一人?所謂「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眾生切勿以為「持續感應」是佛聖慈悲,反之,卻有可能自身即將入魔之現象!

李鐵拐仙翁 降 107‧6‧16

述論:禪機玄機與玄虛

所謂「禪機」,眾生切勿以為只有禪宗修禪之大和尚,始有禪機;正如「玄機」,亦並非道門上聖始有之話語,涵蘊玄機。 但是不可否認,禪機與玄機流傳既久,乃使眾生一聞某大和尚開示「禪機」,或某道長開示「玄機」,立即五體投地拜伏親近,恨不得依止在門下,親炙禪機或玄機!眾生可知?大和尚之話語,之所以能成為禪機,因為大和尚苦修數十年,深入經藏;道家道長亦如是。若無修行教法數十年,深入佛、道各自經藏,焉能話語即成對眾生有莫大啟示之禪機、或玄機│因為禪機與玄機均是智慧經驗,更是佛聖遺留人世間最寶貴之寶藏! 但是一般眾生,未受此寶貴智慧寶藏之啟示及薰陶,卻僅仗藉有接觸或聽聞道場之教法,自詡聰敏勝於他人,因而喜歡以佛道妙諦(或以自身私心等等)大放厥詞,倡言「妙法勝諦」,卻完全流失禪機、玄機之智慧│因此相對面,即是故弄玄虛! 末法時期,眾生在親近道場或皈依道場修行教法,首要即是明判:是佛道之智慧│禪機與玄機;或為魔道之故弄玄虛? 自古以來,依附正教之教法或名義,卻故弄玄虛者,不但史有明載,民間更是流傳廣佈。時至今日,更是青出於藍猶勝於藍!不但誆言或假稱是名門正教,個人更是動輒話語託稱禪機或玄機;眾生切要明辨,修行者到一定智慧,其話語始足謂之禪機或玄機,否則一概悉皆故弄玄虛!

準提佛母 降 107‧7‧14

述論:開智慧

語有云:「今人之智慧,前人之經驗」,由此可知,我人之智慧必要從往昔古人之經驗中學習,始克臻至「有智慧」;並無所謂「開智慧」之殊勝妙法!(雖然道門儒家有些儀式,稱謂可以開智慧,但大多屬沿襲風俗習慣之儀式。) 吾所述論,並非欲與儒道爭訐,乃因今時因果清算,眾生受報無奇不有,因而產生欲求開智慧之心;因此加以舉例說明而已。眾生欲求開智慧,無法外求,只能仗恃自身之學習,方向有二: 其一,不論是儒、道、釋,悉皆有寶貴經典,其內涵可謂包羅前輩祖師大德之智慧及結晶(或曰耳聞、目見之經驗),因而若能深入經藏,則增益自身智慧絕無疑義! 其二,欲得智慧,必要放下心執。我人之心乃主宰此身,故其心若執,如三毒貪、嗔、痴,如五蘊、七情六慾等等,悉皆使此心陷入層層魔障之間,既已入暗黑情境,如何可得清明智慧? 眾生細思量,原本是理性之人,行事中規蹈矩,如何一夕之間改變失去理性?必然是心受蔽障,乃使言行無章。復次,如何使一個平凡人卻日趨理性智慧?無他!因為其心放下一切執著,平靜判斷事物,乃使其言行勝比旁人之貪、嗔、痴,而使旁人譽為智者。 總此二項,吾願眾生開智慧:難以外求,只能自修!

蓮池大師 降 107‧10‧6

述論:放生培慈

放生之意義,基本上是澤及萬物,乃儒家所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人飢己飢」之同理心而放生,故其基本理念是對應「恃強凌弱」。 試言,人為萬物之靈,凌駕畜禽獸蟲等物命,若一昧殺戮,則失卻仁心悲意,乃使此一閻浮提地充滿肅殺之氛圍!因而吾極力倡言:放生以培仁心。但是此一放生善舉由古迄今,乃衍生兩派理論互爭不下。緣於各人所說及主張悉皆有理,尤其時下生態保護之學說高張旗鼓,因此當政者亦傾向支持減少放生為宜。 吾並非要論斷對、錯,只是剖析此一善舉對人心之意義。語有云:「太阿倒持」,此語之意是為將利劍之柄置於人前,那麼自身即易因此受傷。放生,乃仁憫弱小物命之無力反抗強大生命者—人類,因此若能由憐憫弱小物命,不但不忍傷害,反而予其生路,那麼「太阿倒持」將換成「刀劍是凶器」,但視人如何應用。

如家家有菜刀,能謂之「兇器」而禁絕否?不過人生在世當要守法,既有政令不欲眾生放生而破壞生態;但是「憐憫物命」,卻絕對是具體實踐放生之意義,可以培養眾生心念中時時憐憫物命之可貴。故不能放生,卻能「護生」,並且不但不牴觸政令,更與政令有相輔相成之效益! 但是護生理念,卻要從小、並且從細而著手。在眾生心念中,若能常存物命悉皆具佛性,悉皆可能是未來佛,則在面對有殺生或害生之前,或能惕然而止!

附註:在放生及護生之論述中,吾亦有見及當世之中亦有一種聲音,即是:害蟲甚至毒物,可不可殺?此一爭議見仁見智,吾亦不願論斷殺或不殺。但是古有「捨身餵虎」;若害蟲毒物傷及物命,則其自身造業,並且其墜畜道亦屬夙罪甚重,因而殺或不殺沒有對錯問題,而是認知問題。 簡言之,平素長存護生之人,則偶有殺除害蟲、毒物,則絕對不致有罪;但若平素即好傷物命,則縱屬害蟲、毒物,亦是造下業因!

代天巡狩薛府王爺 降 106‧3‧18

詩曰:探測玄機智慧明,眾生迷昧自然成。 詩曰:鸞門勸化傳真理。以啟眾疑向道程。

聖示:吾奉旨代天巡狩,常見許多陰厲磁場之處隱藏鬼魅,或有傷礙無辜陽人,然亦多無礙陽人之靈;此或為眾生口耳相傳之「鬼屋」,以及陰森之處。世人常疑:既然上天派敕許多代天巡狩之正神,為何不加捉拿此輩厲魂惡鬼,縱其棲止陽世處或厝宅? 實則眾生須知,吾等奉敕巡狩,則如陽間警察一般,雖曰「代天」,但警察亦為執行國法,因而必需「依法行事」。明知一位惡徒,但其未犯案之前,警察亦莫可奈何!同理,吾代天巡狩,只捉拿已傷礙陽人之厲鬼,不能捉捕無礙陽人之靈,因此只能任其棲止陽世。 但上天慈憫,深恐眾生受靈界騷擾,故時時派敕代天巡狩。再者,末法時期佛、魔並降,許多魔界亦託附正道,此吾等代天巡狩之職責。今夜貴道場鸞期,吾適機而降,乃來闡述,以啟眾生有所了知。 附註:領旨討報因果清算之冤魂,則不在此列。

玄奘法師 登台 107‧10‧20

聖示:今夜承蒙 關主席將鸞期讓出,由吾與諸賢生暨諸行者探討,在修行與修法路程上所應體認之心態與認知;故吾將分三階段與諸賢生探討。

述論:漫漫修行路

漫漫者,猶言大水樣貌。吾何以將修行路形容為大水樣貌,而冠之其上?眾生在修行路程上,是否放眼望去,猶如處身大海之中,茫然不知方向?相信許多親近道場之有緣善眾,在初始之際,悉皆有此感受。 因為修行過程,不但枯燥乏味;甚且許多祖師大德乃至先進同修,悉皆告誡修行路是一條漫長道路,若要超証,更是必要堅持恆毅,否則遙不可及!當行者漸行於修行道程中,卻赫然發現自身正處於大海之中不知方向,乃至心急如焚,深恐滅頂! 吾再作深入解析之前,先舉世俗一樁學藝之實例。

在四、五十年前,若有人欲學習理髮之技藝,絕對要三年六個月,始能出師。學徒從一入店開始,即遭老闆及老師傅嚴厲支配,甚至打罵。除一切打雜工作都要之外,稍有空閒,立即拿起刮鬍鬚刀(其刀鋒磨得甚為犀利)反覆刮西瓜皮,必需刮到西瓜皮毫髮無傷,稍有傷損,則遭打罵。如此約需一年,西瓜皮無傷之後,換成氣球(刀片仍是無比鋒利)。必需學到下刀不使氣球破損,僅此用刀工夫,至少要二年,甚至三年。最後期間,老師傅始有教授理髮之技藝。 如此苛刻環境下,為何學徒能熬出師,三年六個月後正式成為理髮師?(其用刀技巧,是應用在刮鬍鬚,若動輒傷到客人割傷脖頸,是非常危險)因為當時民生困苦,許多人輟學,寧當學徒,學得一技之長,將來賺錢糊口。因而當時之父母對於子女去當學徒,亦是嚴厲督促,不准半途而廢。吾舉此一例,眾生可有讀出訊息?關鍵就在最後:為謀生計、為學一技之長,加上父母嚴格督促。 言歸正傳,修行路上是否正如學徒?學習刮西瓜皮或氣球,不但困難、更是乏味,若無耐心,千顆萬顆西瓜或氣球,必破損無疑!因此,修行首要耐心、恆持。

復次,日復一日反覆相同動作,是何用意│嫻熟;將此動作習練至心念一起,隨行無礙。在修行路上,與求學技藝一樣,耐心與嫻熟,不可或缺。當一位修行者具備如此工夫,基本上,已可克服身處漫漫大海之恐懼,及無方向感。 最後,認知你求學此一技藝,目的何在—將來維持生計、養家活口。那麼修行者,即是深恐滅頂於大水之中,要跳脫苦海—修証。 最後一個結論最重要,乃是你要如何修証?如何從茫茫大海中定出方向,免於沉墜苦海?即如學徒後面的動力—父母嚴厲督促。但修行者沒有此一動力,所以必需自己鞭策自己,自己許給自己一股離開此茫茫大海之動力—即依法修行,堅持不退。 吾以世俗之事例,與眾生、與諸行者分享,甚願諸眾有緣能有所得!

長生大帝 降 107‧10‧27

述論:一句「明師」誤眾生

首先,吾需說明本文所指「明師」,並非意指一貫天道之點傳師;反之,吾要讚歎天道中點傳師使命之殊勝│點傳師乃自身修行有素,精勤不懈,修辦大道,乃獲 老母畀命授權│明師一指點玄竅,乃得金線無上法。 故點傳師是受命之師,代行 老母指開迷途眾生之玄關竅,始能進入大道修行勝妙金線之義諦!所以明師於大道中是有受命于天,並非自行稱師作祖。

言歸正傳,末法時期大道普傳,因而人世間處處可聽聞正教法義,隨處有道場可皈依。可謂只要有心修行,不愁無法可修、不愁無道場可依止!因此許多心懷不軌,或者只接近、聽聞些許正教法義,即加以剽竊,甚或斷章取義,自稱某某佛聖下世慈悲濟世;甚至誑稱自己是「明師」,只要跟隨著修行,將來超証不難!諸如此類,想必眾生時有耳聞,甚或親身經歷。故吾主題,即為一句「明師」誤眾生。 若屬大道之明師,受命于天,自然隨修者能有所得;但若屬標新立異,自闢捷徑者,則其隨修者必將受其所誤。吾要正告並奉勸眾生,不要迷信明師之語。首先,修行絕對要靠自己,俗諺有云:「師父引進門,修行在自己」,老師不會渡你之後,又替你修行!所以明師只是你皈依的對象,絕非能讓你成就! 其次,任何正信道場悉皆有其「宗脈之寶典及教法」,此即「明師」。

(縱然在過程中無以了悟,前輩修行者會指導,但絕非所謂之『明師』)要深入教法精勤行持,否則縱然身入寶山,亦將空手而出! 總而言之,乃緣於際此末法時期佛、魔併降,導致許多不肖之徒藉此一句「明師」招搖撞騙。甚願眾生能閱而有得,戒慎惕勉!

楊震夫子 降 107‧11‧3

述論:放下

人生在世,有許多事無法放下,因而陷入苦惱愁煩境域;如果眾生在生命歷程中,能夠勘透放下,則人生過程中,可以減少許多苦惱。但是開門七件事,人生在世所做所為,均在維繫生命存活,此一生命存活,乃激起許多攫取、甚至獲取、亟欲渴望之欲念,因此產生奮鬪之動能。如此說法,是否兩極、充滿矛盾?正是衝擊如此之大;其關鍵,在於各人處世之認知及態度。 吾試舉一例而言:一位年輕人眼見老闆嬌妻美妾,住豪宅坐房車,田地無數,因而心生羨慕,乃興起「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因而積極努力,滿心企望成就之日。那麼其心充滿功名利祿,絕無法放下,甚至未達目的不擇手段,所以他的人生必然充滿起伏,甚至風險。可是若此人選擇放下,不以老闆為奮鬪目標,雖然可以減少許多苦惱,但相對,其人生亦將平凡無奇、淡然無味! 所以放下與否,是自己之選擇與認知。但是修行者卻不能選擇「放下與否」,只能選擇「放下」!因為不放下,心即有所縈注,此一縈注不是對於欲望或功名利祿,卻是源於「自我」。

修行之人一切功名利祿或可看淡,但是自我卻放不下。譬如對於教法修行、經藏潛研若不能放下,則在初始接觸教法經藏之前,一切所學均已形成先入為主之定見,將阻礙於教法經藏之潛研。 「自我」源於我人之心意一旦形成定見,容易蔽障靈慧,更容易因自我而形成「執識」,自身不自知,故不自覺中流露出執見;則偏離正知、正見,將使修行路憑添障礙!不論修行與否,身處此一紅塵人世,太多事物放不下,即乃緣於此心將其「定見」而執。是以故,人生歷程宛如苦海,任何事物均放不下,人生將宛如煉獄,自身多受磨難而已。 所以眾生選擇放下|即如修行者出世,平淡無奇,但減少許多磨難苦惱。當然若選擇不放下|即是入世,那要有面對苦海侵擾之心理準備!

善才童子 降 107‧11‧3

述論:發露

所謂「發露」,是指一般眾生或者初近道場之人,在尚未進入修行大道教法之前,初始只知詣廟堂佛寺、頂禮佛聖之人,自然其心境亦無積極想要進入修行之道程;因此眾生若具善慧根器,能親近道場,更有志趣修行,則最重要第一步即是發露。 因此「初心」,即為發露之關鍵。每一位善根器者,知禮佛聖、想親近道場,但卻不知如何可以深入修行道程,因此初心之發露,即是第一步。每一位眾生與諸天佛聖仙神雖然未必悉皆具足深善福緣,但當一位眾生甚契入一位仙神聖佛之時,即要把握發露初心,以此動能,催化自身行踐之動能。 簡言之,一位眾生樂想上生彌勒淨土,即要建立初心而發露,乃使自己持續生起接觸道場教法之志趣及動能。發露初心而後行踐,在一段時日之後,將具足「增上」之志趣;欲求修行大道或教法,不生增上無以完成!

所謂「增上」,顧名思義則在初心之後,加強自身增益教法經藏(各宗各脈各有不同),如此始有動能進入更深層教法。當然修行欲成就,更要有此增上之福慧,始克具足。 發露增上之後,猶有「出離」。(此一出離,或許在今時時運變遷、法亦遷之際,已非往昔捨棄一切而出離。)此一出離,可以簡易解釋為:放下目前之物質、情愛、欲望,甚至家庭等等。但是今時大道普傳,並非只有出離可以修行,在家仍可修道;端視自身如何兼顧人倫與修行而已。

南天黃天君 降 107‧11‧10

詩曰:真假釐清即判明。眾生理澈自然成。 諄諄誨爾殷殷勉。期得康莊步道程。

聖示:世人際此淑世,常有迷惘於「正教道場或邪教異說?」甚至產生有神、無神,或真神、假神之疑惑及爭論。孔聖云:「敬神如神在」,但卻又云:「子不語怪力亂神」,到底儒聖是如何看待有神、無神?莫怪世人徬徨迷惑! 因此吾不敢置喙儒聖之學說及看法,但吾欲以「藥」作譬喻。藥者可治病,但藥能替代飯食否?意即藥能救人,亦能害人;服食過多必定傷身!因此儒聖亦必秉此而言,希冀世人能從深層解析此一未知事物。

吾猶要進一步說明。舉凡廟堂宮寺等,若其行事有荒誕不經、離經叛道,甚至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僅顧自標新立異,甚至斷章取義等等,當可斷言其處無神,縱然有金尊佛像,亦屬假神而已。 若其宮堂寺廟出發悉皆勸善,言論及其法教悉皆合情、合理,乃至合法,以勸善弘法為宗旨,縱然無金尊佛像,亦為有神、真神。因為人有私心,仙佛只有悲心。際此末法,至希世人由此簡易分明,而做判斷!

地母至尊 降 107‧12‧1

五言詩曰:有心向道程。一執蔽靈明。 寄語諸行者。切宜戒慎驚

聖示:眾生處世會失去理智,唯一原因是執著不釋;不論對財富、名利,乃至情愛等等,悉皆執而不放,越想越糾結,乃入死胡同難以解脫!任何理智靈明,甚至慧根悉皆蔽障,因為當下只有自以為是、其他皆非! 修行者亦如是,不論所執為何,一旦形成「執識」,則如鑽入牛角尖,越走越窄,終致無以翻身而沉淪!是以故,奉勸眾生處世,切要圓融不執!至少在事情初始之際,能抱持不執於己見,可以免除後續衍生之蔽障。

慚愧祖師 降 107‧12‧8

詩曰:慚愧于心暗鬼生。蒼黎處世德勤耕。 風吹草動杯弓影,寄語有緣辨識明。

聖示:吾來與眾生結緣,以「慚愧」為題。所謂「心生暗鬼」,是為有「愧」,誠然古人造字甚具智慧!若心內有鬼,則如千金重壓,是為「慚」也。因而造字者以慚愧而惕勉世人,所行必要不踰道德,光明正大,不欺暗室,則內心無鬼,高枕無憂;縱然夜半有人敲門,心亦不驚!所謂「正人君子」無他,慎戒所言、所行,依循道德禮範而已。 際值今日,可謂人心盡失淳樸良知,反而以歐風、美雨謂之「新潮」,因此有心無意中,造成愧對良心、良知之事,卻百般推諉是為目下潮流!眾生可知?縱然天下人相信你,但你不相信自己,慚愧即在內心萌芽,一輩子內心承載千金重壓!甚願眾生細思吾言。

阿難尊者 降 107‧12‧15

述論:末那識

此識乃為第七識梵語也,義為「意」。此識乃為「思量」之意,並依緣於第八識阿賴耶,即含藏識。與第六識,乃為其根識;但第六識亦曰「意識」,唯此第六識之意,卻為「了別」之義,與「思量」之義迥然不同。 但是第六識之意,卻又依於第七識之意,而執為自我。因此,六識之意識,執所見、所聞而執是自我;但第七識之意,因有依緣於第八識所含藏諸緣,故以「仗他」而執為是我。 如此名相施設,眾生欲解其意或甚為艱辛苦澀,因此吾以淺白例述而言:當我人眼見美色、耳聞諂語、口食美味、身享華服、豪宅、轎車等等,即自以為「此即為我之人生」。殊不知均屬五識(即五根),給予第六識錯誤之訊息。 一旦執此為「我」之後,一旦末那識依緣含藏識,諸緣成熟,陷入莫名恐慌,乃至對「自我」產生懷疑;又因七識之業緣源源不絕,若不能打破自我,則有可能陷入瘋狂之言行,導致不可收拾之後果! 以此做結論:顯教修法最基本即是六根清淨,意即深恐前五識誤導第六識。但是只六根清淨猶有不足,因為末那識猶如傳輸線,源源不絕傳輸累世諸業,因此欲斷絕此末那識之業緣,基本上,必要先打破仗以五根所見、所聞之意識,始能破除「自我」! 則末那識所顯之業緣、或曰「其思量之自我」,即不致與第六識產生巨大衝擊,而遺患無窮!

地母至尊 降 108‧3‧16

述論:轉念根本

世人應常聽聞:「要快樂,不要憂愁!」甚至在病魔纏身之際,多有人勸慰:「要樂觀、要堅強!求生意志可以戰勝病魔!」年輕人陷於戀愛情境中,一旦失戀,有者走極端、有者陷於苦惱憂鬱情境,因此多有人相勸:「天涯何處無芳草?無需自陷困境,走出情傷!」諸此種種,世人當是耳熟能詳。 可是一旦真正遭遇,則平素所知,卻是無力使自己走出此一情境!「轉念」是為第一步;正如人在憂愁中,如能轉念:「痛苦是一日、快樂是一日,為何要痛苦渡日?」大家都知道,但是就是轉不過念來;或者有想轉念,卻無力轉念!

眾生可曾思量:人人均知要快樂,人人均知只要放下就不會痛苦;但是,就無能為力!根本之關鍵,即乃其深層意涵 —— 業。譬如熱戀男女之分手,卻放不下,為何如此牽連 —— 因為「業力牽引」。譬如心裡渴望財富名利,因此汲汲營營,一心只求富貴名利,放不下,因此終日憂煩痛苦|仍是業力牽引! 云何為業力?試言,人之慾望之產生,其動力乃由心而起,不論財富、情愛,甚至身體健康與病痛、乃至人際,悉皆由因緣牽連糾葛,乃至錯綜復雜,直如蛛絲結網。由此可見,因緣之串連,並非單線發展;是只要有交集,即能按圖索驥追溯源頭──在因果律中,乃為「間接因緣」。 因此放不下,是有其因(但並不一定是單一直線,如甲與癸各自並無因緣,但甲欠乙、乙欠丙,而類推至癸,此際甲與癸又是有因緣!其間所產生總總際遇,即有間接牽引之因緣)。

世人當應知道,在面對任何因緣之時,只能以坦然心態;因為任何因緣一旦牽連、乃至成熟,則必有其結果之報象。是以故,眾生面對人世總總情境,首先要降低慾望──因為心慾受業力所牽引,只有「無慾」才能免除業力牽擾! 當然,菩薩畏因,確切明瞭而警惕;為何修至菩薩猶要畏因?切莫只知畏果,因為畏果,難以解脫業報!

文殊菩薩 降 108‧4‧6

聖示:吾今夜受貴堂 關主席之聘邀,針對貴堂門下所提問作針對專題闡述。

述論:慈悲三昧入禪定

此句經句所欲表達者,非為單一修行法門,而是修行之人需要從內心培養、乃至時時存在于意識中;換言之,即是修行之人所必備之心態。 首先,吾逐句、逐詞解釋。慈者,曰愛憐;悲者,曰惻愴。大慈是施予眾生一切利樂;大悲是拔度一切眾生苦難。三昧亦云「三摩地」,其義乃以體寂靜、離棄邪亂。 因此所謂慈悲三昧,即是要將此慈悲之真義完全了知、並實踐;即以體寂靜而離邪亂,如此可以純淨我身,始得入於禪定。 但是貴道場『唯心宗』係為彌勒教法宏揚之寶地,並非教修「入於禪定」,故僅述為形容之詞,絕非是要彌勒教法修此入禪定。慈悲三昧非止於修禪可用,修貴宗教法「唯識」亦屬必備之要素。 因此任一教門教法之修子,均可在教法之前,先具足慈悲三昧,則教法之最深奧處亦將可得!願對修子能以此文而有所助益。

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 108‧4‧20

述論:天律揚善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為天律明訂,但眾生卻常有不平之鳴。一者,常謂各大教脈多以懲惡之例,而作勸善,少以褒善而作慰勉。其二,是最常見之事例:如我守本分、不貪不取、不奸不惡,卻難飛黃騰達;他人行奸惡,大肆貪取不正、不德、不義之財,卻安然無事!甚至惡者日日享樂,我卻辛勤苦勞,卻僅溫飽而已。因而吾藉今日緣機,列述其中關鍵,以及眾生不知之重點。 所謂諸大正教何以懲惡為先,鮮少褒善?重點在於眾生有如熱鍋螞蟻,或迷途羔羊,褒善不足以勵志,只有警惡始為正本清源之道。當然文明功利之心,亦為不能知足,是以必要以警惡之例以惕勉。

其二,眾生常自以為自己未為惡,卻未得福報,反之惡人卻多享福;實則亦不然!自己看別人多看其正向一面,少能得知其負向之一面;譬如其人表面風光,但實則內涵卻有可能多病苦,或家庭多事故等等。 再者,自身不平於未得福報,但可知目下之「平安即是福」?譬如你要重病,卻減去七分,僅小病苦,即得平安;再如你有災事發生,減去七分,則僅跌倒小傷而了結;甚至必需無謂損失財富,如百萬或數十萬,加予減除八九成,僅以損失數千元或數百元而了結。 眾生不知冥冥中,減去甚多災禍,悉是平素你行善之福報!是以故眾生細思量:福報不是一夕暴富,而是一世平安。平素行善立德,不是上天未賜福報,而是點滴在你日常中顯現賜予;天律揚善,眾生勉之!

辛天君 降 108‧6‧1

談修道

末法時期,上天大開普度之門,各大正教無不戮力弘法利生,因而眾生時時可得聽聞「修道」二字;但是許多人知道修道,也將「修道」朗朗上口,但其真義是什麼卻又說不出所以然。先不論此際千宗萬脈之教法,讓眾生眼花撩亂無所適從而依止,單就有皈依道場之人能論說教法,但是修道之真義,有者亦難盡述! 吾簡易而言,修道是要「了因果」,結束無數世以來所造因緣。換言之,能將因果夙緣了結,則身在道場必然能修道而成就。乍看之下,了因果夙緣甚為簡易;但是人生在世,卻要遭受甚多人際因緣所牽擾;舊因加新緣,恐怕難以應付!因此修道之先,必要誠心立志而堅行。

淺舉一例而言,你開車出遠門,此一遠門是目的,開車是工具;但出門不久車子故障,若無堅定心志朝向目標,很容易拖吊車子修理後,折返家門,則目標落空!若能堅心而行,車修好仍往目的地,則必將到達!因此修道先立目標,不論是嚮往佛菩薩之極樂世界,或僅僅升天不墜惡趣而已,目標確立,即有動力驅使堅定心志而行。 在道場修道過程,緊接而來不論父母考、妻兒考、夫妻考等家庭關,乃至人際之朋友關;更有順考、逆考、財考、色考及至魔考,多如繁星!故修道,在一關一關之考必要去克服,絕對在所難免!

及至克服眾多考關之後,仍有一大關之考「法考」。所謂法考,即乃未能深入勝義教法所產生之疑惑;一旦能知此一法考之解葯,克服對法教之迷惑,如此過程,驀然回首已是數十年!所以,吾將之簡易解釋,修道是為「了因果」,因為在此過程中,必然是累世造作諸般善惡因緣,于今成熟所牽引。 總此而言,身在道場皈依修道,是否即為了卻因果?一旦諸般善惡因緣逐一了卻,則精進修道絕無困難!眾生細思量、慎研閱!

鶯歌池王府池王 降 108‧6‧8

述論:仙家之懷

際此末法時期,一則因果大清算,二者文明昌盛人心不古,為求圖利心黑手辣、泯滅良知唯利是圖,因此造就許多毒害,致使人身疑難雜症尤勝往昔! 雖曰 昊天慈憫,大開普度之門,各大正教有識之士亦無不戮力代天宣化、弘揚聖教;並且天降福音,方方闡教、處處濟世,諸神奉派駐世,解濟眾生倒懸之苦!然則,因果討報猶是好解,若屬人心為惡、逞其私欲;諸如濫伐濫墾,乃至開發永凍層之亙古病菌,以及泯滅良知所製造黑心食品之毒害,在在斲害人身!乃有甚多腫瘤病變,乃迄臟腑及至人身筋絡皮膚等等莫名病變。 眾生身受病磨之際、藥石罔效之餘,自然到處求神問卜,冀求佛聖仙神之慈悲顯化。尤其目下台疆一地道風鼎盛,諸宗佛聖之道場外,諸神廟堂亦甚普及,因而眾生求禱佛聖,諸神自然悲憫不忍,欲加施救! 但是,俗云:「神仙難救無命鬼」,更云:「閻王註定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因此若屬命已該絕之人,縱是佛聖亦無以回天,更遑論派駐人間之諸神!唯既已成神奉旨派駐人間,仙家總是慈悲為懷,不忍眾生苦難之餘,當然亟思挽救! 故仙家為眾生排解此等生死大關之重大病劫,基本上會分成二大類:

其一,若是註成死劫、絕難挽救之人,仙家乃以消其苦難,縮減病磨為優先!再就其身後(意即當下受因果、或所受難之主因加以排解),處理其因此一病災之重大因素,裨益在世減輕苦難,身後可以得蒙諸佛菩薩、聖神仙真之引渡,免墜苦途! 其二,若屬非為命當該絕之人,若是因果討報,示其排解,俾得早日康復;或示其名醫方向以減苦難,而得康復。此中最關鍵即是貴人緣,俗云:「先生緣,註人看」,意即名醫處處是,但是你與他是否具貴人緣關係,是否早日安康、藥到病除。 以上二大類,可以算是派駐人間之仙家基本信念,欲助眾生出苦,是仙家之懷。

但是此中有一甚大轉折處,亦為甚多派駐人間之仙家所常遇上,而難以抉擇之困境。此一情境即是求助之眾生雖非註成死劫,但其病變又甚嚴重,若以派駐人間之仙家神司,論其職權乃至所修功果之正能量,實無十成可以回天;但若不救,絕非仙家之懷,因此許多仙家遇此情境,絕大部分甘冒神威受損之虞,而加施救! 但是結果自然是:非生、即死。救活,自然當事人乃迄親友、而至普羅大眾,悉皆叩謝神恩、歌功頌德;但若無力回天、一命嗚呼,則恐將招致眾生之怨氣,甚至多有冒瀆不敬之言行!可是仙家為眾生苦,若得一線生機,怎忍不救? 故在目下派駐人間之仙家、神司,基本上會審酌:若能有一至三成挽回之機率,絕大部分俱以悲憫為前提施援。而其成功率僅約一成不到;此乃現今情況,想必貴堂主辦濟世之 太子爺,乃迄各地主辦濟世之神司仙家,悉有同感;但並無因此放棄施以救援之機!只是藉此緣機,降蒞鸞門,冀期善刊廣佈,而使眾生知此情境之轉折。

楊戩仙師 降 108.6.29

詩曰:末劫形成世所驚。眾生不善顯災情。 勉期勸善諸賢輩。戮力同心一志誠。

聖示:各大正教于此末法之中,引經據典闡述「浩劫之將至」,雖曰形諸文字不免觸目心驚,乃有持異議者大加撻伐,並攻訐為「恫嚇」。 姑不論浩劫之將至、此一將至之時程長久,但以現代科學考據,以及考古所發現之蛛絲馬跡,在在証明眾生此際所居地之地球,確實在亙古以來發生許多毀滅性災劫。不論刀兵戰禍、不論水火風等浩劫,均為可信之確証;因此諸天佛聖,苦口婆心往返仙凡以勸化! 眾生試看,近期中酷熱侵襲歐洲,是否顛覆眾生認知?物極必反!酷熱之後是否嚴寒將至?如此冷、熱密集,且極端交替,則「罡風之劫」又豈是無稽之談?願諸賢輩當應共體此一悲心,而致力勸化之工!

紫陽關主考菩薩 降 108‧7‧27

今夜吾登鸞,稽首 皇母 關皇之道場!緣於目下鸞門應運,廣頒文字因緣,打幫助道,使大道修子藉此更加精進道程。但是大道修子,對於求道之後未能超証,猶需在三關補修、乃至加行,疑惑不明,因而吾乃應貴堂 關主席之邀降鸞闡述,並為使道子一目了然,故以條列式作說明如下:
一、為何求道修子,猶會遣回冥司?其原因非止三師不明、五字、合同忘記而已,尚有求道之後未能繼續行持,甚至退道、破戒等等,悉皆遣送回冥。
二、何謂「補修」?淺顯易明,即是求道之後修行有所不足;但在世確是精勤修持,故在三關補修。
三、何謂「加行」?意即求道之後一志精勤,修行不退,但猶未具足,因此特加三關之佛菩薩予以加行,俾能具足受封。
四、「敕封」此一位階,即是求道之後,在道中一世犧牲奉獻,精勤修持,在世即已具足功果,因而三關通過,即予恭呈 老母封聖証果。
基本上,大道修子在世求道,「天堂掛號,地府抽丁」此一說法絕對無誤!但前提是不能退道、破戒,猶要精勤勉修。切記、切記:先得而後修!既已得道,卻未修,正如進入寶山,卻不得其門而出,仍是鏡花水月,空歡喜一場!甚願大道修子勉之。

呂仙祖 降 108‧8‧3

述論:定靜

佛曰定,乃要由定中得慧;道曰靜,乃要由靜中生智。 眾生在生命歷程中,舉凡人際因緣、利益糾葛,乃至自身七情六慾所衍生貪、瞋、癡,諸此總總,時時刻刻、分分秒秒縈繞心胸;故竟日受此思緒之紛擾,蔽障自身原本之靈明,心境無以澄寧,修者無以精進。 故儒聖有「定、靜、安、慮、得」之勉;但眾生,可以從儒聖之教言,而得心靈片刻之寧靜;惟修子,若要精進道程而得成就之歸宿,則定、靜之工不可輕忽!

佛門講定,非止於禪定而已,諸宗教法中亦有修法以入定。其必要之動力,乃要自身紛擾之思緒及欲念,因為此一身軀之靜止,強制靈神進入「空定」之靜,摒除蠢動及起伏之念力。在靈神空寂之時,則明慧之覺境,可以藉「定」反覆生成,終得修佛者所希冀之慧覺! 道家講靜 —— 因為深知世人心中所欲,故甚多翻騰無以覺智,故要修者從靜中制慮,由心靜、而神靜,不受外擾,清淨無為中,覺智生成! 在此際諸家修子修行中,甚願了知定、靜之勝義!

昊天紫綬靈修院本尊地藏王菩薩 降 108‧8‧10

述論:保調法門之釋疑

末法時期因果大清算,加以第十八代 玉皇大天尊改天律為「現世報」,因而此際眾生身受果報,及天律頒改|速審速決,故三界之內眾生悉皆面對此一變動之天運;雖曰嚴苛,但 昊天悲憫,故乃同時頒降殊勝法門 —— 保調,俾以利樂陰、陽! 本堂『昊天紫綬靈修院』亦於創堂之同年,恭蒙 昊天頒敕賜准設立,因而數十年間,所得保調靈修之先靈乃至冤親、靈障等,數以萬計,可謂陰陽兩利之殊勝法門!惟在保調法門傳世普度陰、陽之際,眾生仍然多有不解其中程序、及其效益,因此常見各地善眾呈件叩問,故吾加以綜彙,而列條加以闡述。

其一、常有眾生呈問,冤親靈障已有 呈辦,但其效驗不甚顯著。
其二、常有先人受保之後,仍有示顯託夢,仍有悽苦情境。
其三、有者呈辦先人之後,持續示顯其他旁系、或遠親戚誼等之討助。
其四、有受保之冤親、靈障之後,持續密集顯成討報。
以上四項,是為眾生時有遭遇,乃至不能釋懷去疑,故吾將之列出而加說明。
首先,先人受保,是否會牽引其他親眷而來討助?基本上是不會,亦不允許有此事件發生!除非當事人自有願心,自身願意保調其他親長;有此願心,即可由冥司裁准親眷之靈,示顯求助。
復次,呈保因果冤親、靈障之後,密集顯成,此乃眾生之誤覺。在未呈保之前亦有受討現象,只是個人因未依循保調法門,故其身受現象不會以「受報」方向思考(因未付出金錢,故感受不深)。當然,亦有可能自此之後,較密集受報,但此乃吾在開章明義所云,是為因果清算,及天律現世報所致。不過眾生切勿以為從此以後長時期,會密集受討報;吾可確定明言:不會。每一位眾生,在人生歷程中會有一段時日較密集因緣成熟,絕大部分時間是不會!

再復次,有了斷因果冤親、靈障者,卻未有明顯改善,此一情境可分二大層次解析:
其一,是受討報既久,身體實質已受傷害,雖於此時呈辦保調,但係屬於斷除此一干擾之力量;對於「已造成之傷害」,並無濟於事。因此必須假以時日,讓身體之傷害或病象慢慢復元。因此在此現象中,可做結論:保調是斷除持續之干礙侵擾,乃屬修補、防範之作用。
其二,有呈辦保調,但半信半疑,乃至功德甚輕;此一現象,眾生常有誤解,以為 關主席已批訓,准予帶引列院靈修,卻感覺不到可以快速復元。因而吾加以說明此一現象者,乃為未具至誠之心;故雖有神司溝通說服,願受保調靈修,但是有冤親、靈障是礙於神司之威,而受保。亦有雖受保,但其所得功德迴向甚輕,因而未能消弭冤怨,故持續有「靈訊」將怨戾釋出,因此仍持續影響當事人。此一現象,可謂在目前眾生最常遇上之情境,所以吾當作結論,以釋眾生之疑。
不論「冤親」乃受害失去生命,或「靈障」亦受害失去生命,但是其怨戾,靈障絕不下於冤親!靈障雖是動物靈,但卻因啟靈不易,更因已得「啟靈」,乃深知此靈命之不易得,故其往往怨恨較深。所以,呈辦者切宜發自至誠,釋冤怨迴向而解,呈辦保調。 因為至誠之發心,讓彼感受,而願釋冤怨,是最為直接有效之保調法門!甚願與本堂結緣之各地善眾細思量!

昊天紫綬靈修院子貢仙師 降 108.8.25

釋疑 —— 至誠

世人在日常中,遇事第一反應,是此事需「多少錢」能解決?若親近廟堂道場之善眾、乃至修行之人,一旦知有因果或冤親、靈障討報,第一反應亦是「多少功德金」可以和解?眾生此一認知或心態、直覺反應,當然沒錯!可是,為何不是當下反應要「再圓滿」,並且使受害一方願意無怨尤、恨戾,釋去心結? 因為眾生遇事,大多有一通病:能力所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當下想到就是:多少錢可以解決?但是「多少錢」又非自己可以決定,因而託人出面協調;絕大部分託項於有名望、有權勢之人居間協調。人世間事務大多如此,倒也無可厚非;但是,在討報之因果靈障乃至冤親等,無從溝通協調,因此絕大多數都是呈問有辦聖事、濟世之宮堂鸞門。 於是乎辦事道場,常常可見善眾問事:要解此因果、或和解、保調冤親靈障需要多少功德?乍看也沒錯,我想和解,但不知道準備多少功德?因而求問神聖,於情、於理悉皆合宜;吾雖不致斷言如此有錯,但卻要點出眾生最為疏忽,但卻是最關鍵之重點 —— 至誠。 何謂「至誠」?乃自己最真心之懺悔認錯、願意彌補。所以至誠,最淺白解釋即是自誠;自己真誠面對錯誤,進行補救方法。試言,一位冤親、一位靈障所受害是一條(靈)命,俗云:「最難償還是命債」,總不能一命抵一命,於事無補! 因而末法期間 昊天慈憫,故降殊勝法門 —— 以保調代替「以命抵命」。雖傷其實質生命,但渡其不朽之靈命,亦屬挽回其命之良方!

關鍵即在:如何當下以自誠之心,釋彼積深之怨戾?所以吾之重點、要闡述之論據核心──在眾生知悉因果冤親或靈障討報之當下,無需去思考要多少功德去和解;只要立時發心,決定要以多少功德迴向,誠懺祈求和解,雖然結果俱是功德迴向,但是效益迥異! 因為一念至誠、毫無其他雜念,如此功德是真功德,可以超越明訂之「多少善財佈施、即得多少功德」之窼臼!更因為至誠上達九芎,其所行造之善可以加計,使受迴向者一筆功德,更有福德之加計,則化冤釋怨之力倍增!同樣功德,初心不同,眾生何樂不為?思量、再思量!

金光祖師 降 108.8.31

述論:三關修士與昊天紫綬靈修士之比較

末法時期,皇母悲憐眾生,故與 關皇協議天運:大開普度之門。皇母垂金線 —— 即一貫大道;關皇倡鸞脈打幫助道,以期圓滿此一大事因緣。故金線大道有「三關」,利益求修大道之修子歸空可入三關 —— 在世具足,即能面母受敕證果;若未具足,則在三關進修。 鸞門亦是恭領天命創建靈修院|如貴堂之『昊天紫綬靈修院』。修士屆期考證,通過考核則可領旨證道。此二者,俱乃末法時期殊勝法門,亦為無極 皇母及關皇所頒敕方便法門。

但是在此二處之修士,則有差別。首先,三關既為 皇母垂金線之道脈,本意是為在世求修大道之修子;人生在世即要力行修持,切勿等到歸空三關之前,未能超証,縱然可以不必遣回冥司,但入三關補修則時期甚長。因為大道之本旨,要修子在世即精勤修持,若不能如此,一旦三關補修,必定嚴苛而繁冗!因為通過考核仍要面 母受封,故其修程之繁及嚴,定屬必然! 昊天紫授靈修士 —— 緣此殊勝法門乃為 關皇考量鸞門打幫助道之重要關鍵,因而特頒殊勝方便法。

再者,昊天紫綬靈修士除秉承此一方便法之殊勝外,仍有許多在世不修,或不知、不能、不願修之人;更有冤親、靈障討報之化冤解因果因素。 所以『昊天紫綬靈修院』除有大願本尊 地藏王菩薩親自主掌院尊外,尚有四大教化仙師張天師、華佗仙翁等上聖高真,故靈修士有嚴密及完整之修程;又凝聚廣大善眾、眷屬之善願,因而修程較短。陽世親眷亦可透過「辦事」之方便,而得知所保調修士情況(三關修士則因體系不同,無法由鸞門辦事呈查)。 總此而言,此二處修士悉皆末法之殊勝法門,但各有其殊勝因緣之背景。眾生當然可以依自身願趣,而助親長眷屬、先亡靈往何處進修;但其程序不可不知! 緣於甚多善眾呈叩此類問題,吾乃應貴堂主席聘邀,降蒞而作闡述。

南天黃天君 降 108.9.7

詩曰:一瓣心香達九天。蒼黎詣聖意無偏。 戒齋沐淨虔誠志。直上凌霄感御前。
述論:心香

所謂心香,即為禮神拜佛最誠敬之獻香。不論有形之柱香,或無形之香而已,合十頂禮佛聖殿前,悉皆可以成為「心香」之表徵! 因為獻上實質之柱香,佛聖當然鑑納;若無獻香,僅以合十跪拜頂禮,佛聖亦是鑒納!因此心香,並非界定于有、無實質之柱香,而是在禮神拜佛者之「誠敬心意」。

雖然眾生見廟堂若香火鼎盛,直覺認定此廟神威顯赫;但是,上界諸聖、佛神並非以此鑒納。因為香火鼎盛,確實有許多人上香禮佛拜神,唯這許多人中,並非個個心誠意敬獻上柱(心)香,因此最多是該廟堂神司受此香火供養之益而已。若眾生要禱求佛前、神前,必要心香上獻,始得諸神鑒納,感召諸佛菩薩。 往昔之人上自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凡有祭祀大典,乃至自己在閨閣之中設置壇案,求禱天地鬼神,首要即是齋戒淨浴,再做上香禱告,此即為最誠敬之心香,就如帝王亦是。可見敬天地、鬼神之禮,首在心誠意正,如此不論是有形柱香或僅合十頂禮,只要誠敬專注,即是心香。 吾以巡狩各地所見作結論。每每奉旨巡狩天下之際,吾常見有一道道強烈光束直達蒼穹,往下巡視,則見有人誠敬禮神、拜佛獻香,而光束即由此人身上頭頂直透天界;因此可知,眾生禮神拜佛切要專注誠敬,則心香上達蒼穹,諸佛聖悉皆鑒納!

玄奘法師 登台 108.9.7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今夜登鸞為行者釋疑。

題目:修密法如何得不可思議能量?

本宗行者對此題已常有呈問,並煩勞 太子元帥之聖示,因此吾乃專題闡述以釋行者,並加強修法信心。 云何修密法可得不思議之能量?吾先舉例說明。在風水學之理論,有一重要依據 —— 風生水起。此為何意?淺白講:要通風,格局不要阻礙空氣流通。但是並非如此簡單,風要生當然要流通空氣,唯水如何起?即有關方位。當然方位格局之造作若有不當,將會阻障風生水起,則此屋宅將無風水可言,亦即此一建構之物體不宜人居。

復再舉一例,古來如 諸葛上相及劉伯溫公之設陣擺卦,竟能使人迷失方位,乃至受到莫名侵擾,其理何在?簡單而言,藉大自然地形氣流。在方位上擺置關鍵物體,如旗杆或柵欄,甚至燈火等等,其用意即是改變此一地形之氣流方位,帶動磁場劇烈變化,使人有如物換星移之迷濛! 舉此二例,行者有所悟否?簡言之,修密法三大關鍵:自身,即大自然所設定之處,自身有磁場;咒,即要催行自身之能量;印,即是變化大自然外在之方位。此三者合一,則如所舉二例,可以產生不可思議力量。

吾作總結,行者自身已具能量,只是不知如何啟動,乃藉咒行而激發;再加結印,更可將大自然之能量收蘊在自身已啟動之能量。自然力加上自力,當然產生不可思議力量!願行者勉之。

華佗仙翁 降 108.9.21

昊天紫綬靈修士之釋疑

常有昊天紫綬靈修士之陽世親眷或呈保調者,立願呈禱、或叩問于貴堂辦事,謂其親長乃至先亡靈有託夢示現,生前病象或殘障等(當然其先人生前亡故之時確為此象);因此吾加以釋疑。 當我人亡故之時,因其身有因受病魔折磨,乃致有肢體或部位傷損,尤其遭遇橫禍、或久病之人幾乎是如此!故靈神深執,以為自身亦是如此傷損,故初到靈修院之時,執著不釋,此一靈訊即可能使陽世親眷得知訊息。 久之,亦有修士請准回家向陽世親眷託夢示現傷殘影象,但實則乃是其「執識」作用而已;假體生前縱然傷損,絕不造成靈神傷損 —— 只是自以為如此而已! 在靈修院中,基本上三至六個月即可消褪此一執識,彼時即不再有此執識。故眾生若有此情境者,當可明白個中原理。

子貢夫子 降 108.9.28

昊天紫綬文盲修士之釋疑

眾生在呈辦保調昊天紫綬靈修士之先人中,甚多在世並無多讀書、受教育之年長者;但有朝先人證道之後,不但可詩可文,更可勸化親眷或陽世眾生。縱然有者略有受高等教育,但在世並無學習詩文,卻在証道之後宛如脫胎換骨,詩文流暢,揮灑自然! 其實眾生從本『昊天紫綬靈修院』之主掌院尊──地藏王菩薩,而另有四大住院仙師,當可窺其管奧。有張天師傳授道法、有華佗仙翁傳授醫理、有目蓮尊者傳授佛法神通,吾乃負責教授文法。 因此,修士在靈修院中此四大課程必要完備通過,經授課佛聖批註通過課程,再屆修限,始得參加証道考核。 另外,修士之學修課程中,因以無假體束縛及障礙,已無時空阻障。因此修學四大課程並非難事。主要關鍵,在修士個別夙業之輕重,與緣熟之時間點 —— 是否在靈修期間業緣成熟,而招討報?則有阻礙修學之虞!否則,可比有假體之眾生在修學時程上,至少可以「十比一」之比例完成! 故修士在世未受詩文教育、乃至文盲,卻在証道後具備神司之能力,當可無疑義。故眾生明白:靈神不受阻障,則修學道程比諸有假體之眾生,快速十倍以上!

目蓮尊者 降 108‧10‧5

昊天紫綬靈修士之釋疑

今夜主題,乃為列院修士在靈修過程中,是否有因果緣熟討報,乃至需要靈修士回冥府對證?答案是肯定。 修士在靈修過程中,其累世因果、乃至冤親債主及靈障等,仍按既定時程審斷,乃至緣熟定讞,而發旨討報。故修士在未證道之前,凡有申控之因果或冤親債主、靈障等,仍可討報。 一旦修士自身累世因果在冥司審斷、或冤親靈障申控之際,以因緣牽引之故,修士自然受影響。一旦受影響,則靈修課程亦必受影響;而修士一旦受影響,其磁場(在人則為情緒)亦必大受干擾!于是,其不穩定之磁場即有大量不善訊息、及靈訊由靈修院散發。一般人不會受此不善靈訊所影響,可是呈辦保調之人,不論是親眷或冤親靈障,以彼此有因緣牽引,故陽世之人必受影響。 而其現象可分為輕、重之別。輕者─陽世之人或有略為不順或不適,除非陽世之人體質及磁場較耗弱,否則通常一、二天即可無妨。重者──此處所謂重者,乃指修士遭受較為重大因果討報,故其影響也大,乃致磁場劇烈波動。因而所散射之不善訊息相對也重大,故其相關陽世人所承受影響,亦相對重大。 乃因此陽世人有誤解為:已呈辦保調,為何尚有干擾?實則非也。乃係以牽引因緣,故有接收到其不善靈訊,因而產生較大的影響。

另外有者,修士會自身難以承受,因而申請外出,回家向親眷示現託夢討助(此題會另有專章闡述)。總此而言,靈修士在未證道之前,與人無異,仍在因果討報之內,所以會產生諸多現象。 另有靈修士在靈修過程中,遇有其自身累世造作之因果審斷,或冤親、靈障申控之際(此時尚未定讞,意即冥司閻君尚在審斷過程),若閻君在審理間,判定有必要被告及修士需當面對證(此乃冥律慈悲,非以獨斷酷罪而定讞),即遣陰司執役簽令,帶引修士回冥(當然『昊天紫綬靈修院』亦有神司陪伴回冥,直至閻君審結,再帶引回院)。 在此過程中,靈修士自然恐懼慌亂,其磁場之震盪則會相形狂烈,因而其相關之親眷或呈保調之人,所感受之影響自然更形重大!

或有謂:既然一定會影響修士,連帶影響陽世之人,為何不可先擱置審理,免除傳召修士回冥對證?理論是如此,但是因果乃兩造受害一方在冥司申控,閻君依律受理審斷;修士雖已受保,但仍在靈修之際;換言之,並無證道功果可以免除冥律,是以仍要依律進行兩造對證。 不過閻君主理審斷,除非甚為重大,否則會盡予免除回冥對證。畢竟昊天頒此殊勝法門,利益眾生,只要不使申控者深受委屈,對昊天紫綬靈修士仍有法內開恩之慈悲。 今日此題乃針對末法時期,昊天紫綬靈修士雖得有幸,得此殊恩而靈修,但因果不昧、冥律森嚴,因果受害苦主仍能申控,俾以昭炯昊天至正至仁! 甚願眾生明乎此理,因果可怖,慎勿造因;更藉此篇釋去呈辦保調陽世之人有所際遇之事件,明理不疑,自得冰釋此結。

目蓮尊者 降 109‧4‧11

述論:昊天紫綬靈修院修士因何得 以託夢示現

靈修院乃為末法時期,昊天慈憫眾生受因果清算之討報;加以往昔大道尚未普傳,早先之祖靈多數難有親近道場而修,故大都墮墜於冥司,是以,乃大開普化之方便法門。不論先靈或冤親、靈障,悉皆准予造功德迴向,承辦保調靈修,以盡孝道或了斷因果討報。 若依此立論,則受保先靈或冤親、靈障,既已入于靈修院進修,且所頒「末法條例」中亦有明載:「一切因果討報,在靈修期間暫緩討報,直至靈修士考証証道之後,再自行各自因應了結。」 既如是,因何列位靈修之修士,尚可向呈保之人作示現、託夢或討助?諒必甚多陽世呈辦保調之善眾,有此遭遇,因而吾加列述,以釋群疑。總歸因素,有三大項:

其一,先人受保列位靈修,雖然未受因果討報,但有者夙世福慧不足,今生又未修行,因而在靈修院進修較為艱辛,又無處可得求助,於是靈訊則大為劇烈波動;而此一能量,雖未針對特定對象,但呈辦保調之人或子孫親眷,以血緣牽引,乃受影響。(因果冤親、靈障亦如是,以有因果業緣之牽引,乃受影響)然則,並非每位修士均會影響至其親人或受報主,有修士雖靈修艱辛,仍然精進以對,直至自身難以承受,始有請求託夢示現。

其二,所託夢者,亦並非個個修士均得照准,亦非個個承保之親眷或受報主,會得夢示,其關鍵在各自因緣是否成熟;亦即修士自身是否有此緣機。相對應,陽世人之接收到靈訊之緣機,亦有關連。所以,大部分呈保之人,幾乎與先靈或冤親、靈障等形成絕緣體。(除非呈辦之人,有強烈關注于所辦保之修士,如此容易引動因緣而示現)

其三,更因 昊天慈憫,因而台疆一地,甚多設有保調亡靈之道場宮堂,故使陽世人乃有降低呈辦保調功德之迴向。雖然主理神司上體 昊天慈憫,多予照准,但是先靈或冤親、靈障,或體恤子孫親眷之善財難捨;或冤親、靈障攝服於神威之下而受保,但其怨怒可想而知!因此,其靈訊能量較屬暴烈及恨戾,自然容易影響受報主。 總此而言,陽世善眾既知末法殊勝保調法門,而盡孝呈辦先人或直系、旁系等血親,乃至至交好友等,已屬善慧。若藉此方便法門了斷因果,尤應將心比心,雖已善慧呈保,過程中(在修士修程間),可以加以關心;因為如此可以善盡孝道中身後事,救拔出苦,乃屬大孝之行!若及於冤親、靈障,設身處地而想:一命雖換來出苦靈修,但歷程仍長,應有誠心加以關注,更能化冤釋結。

地藏王菩薩 降 109‧5‧2

述論:先亡靈求助之釋疑

眾生常有顯夢或示現兆,有過往先靈或現愁苦相、或現落魄相,更有示顯病懨殘疾相;因而求問神前,乃得知先人討助,意欲求渡出苦,乃至保調靈修。 此一先人求助現象,基本上,是由地府審斷之際,亡靈叩求討助於陽世親眷。末法時期,冥王悉皆上體 昊天悲憫之意旨,故絕大多數准予回陽世而示顯求助。 唯因應此一大事因緣——末法普渡、因果大清算,是以有人間道場領命,開辦「靈修院」之殊勝;但必要解釋,以使眾生明瞭。雖有末法殊勝法門,先亡靈只要叩求冥王,欲求助陽世子孫或親眷,大多得以照准;可是陽世之人並非個個都得先靈求助之顯現。 其中有一大關鍵因素,即是善財難捨,先靈討助若有不得(其因素甚多,諸如陽世親眷因緣、善福不足,縱然得訊亦有不信;更有人連基本示顯之夢兆均難以可得),必然忿怒或怨責,則其靈訊磁場縱然未必轉趨凶厲,但亦必極具波動,必然影響陽世子孫或親眷!此亦先人之慈,不忍亡後仍然貽禍子孫親眷;而成陽世人未能個個均得先亡靈顯現求討助之因素。 再者,有甚多先亡靈或已過世甚久,或已在世有求修皈依道場、或行善之人,為何尚需求助?其因如下:

其一,雖然過世甚久,但人之累世輪迴積累甚重業債,所造作諸緣,冥司必須詳理、詳審,並有「各造對證」,若其中有相關者仍在人世,則需「候案對證」。因此冥司羈押亡靈,最長時限可到百年,若有必要,則可延長一期,所以先亡靈縱然身故數十年,亦有可能尚在冥司。

其二,有修行行善之人或已得成神之先靈,仍會討助。究其因,即在末法殊勝法門「靈修院」中,有四大仙師專責教授修士靈修,期限數年;比諸成神、或在他處靈修必要甚長年限,因而縱然成神或已在靈修之先靈,仍會示現於陽世子孫或親眷,討助欲入本院靈修。

其三有一關鍵因素,眾生悉皆不知。先亡靈一旦歸空,有者可以短時日即轉世投胎,但是所投胎之處、或知身有甚多年壽不長,乃至夭折;或有此等之先亡靈,而其所轉世之處並未將之入祀其家牌位享祀。(尤其際今年輕人思想新穎,或不同宗教信仰等等) 因此冥律明訂,亡靈可以隔代依親而討助。所謂「隔代依親」,譬如說:張三亡故之後,再轉李四、但亡故之後,李氏家族無祀,或有其他因素而未列祀。則其可回到張氏之初子孫或親眷求助,此即為隔代依親討助之律。唯僅能相隔一世,不能再往前溯及張三之前身,否則因緣即將大亂! 今夜本文主題乃在釋疑眾生先亡靈之求助現象,俾能眾生知之而行孝無礙!

地藏王菩薩 降 109‧5‧16

述論:何謂四大課程?

『昊天紫綬靈修院』雖為創設于鸞門,但乃膺承無極 老母懿准,乃在此末法時期協辦三曹普度之大事因緣。唯因往昔先靈,未逢大道普傳,鸞門應運宏興普化,亦屬近世之期,因此往昔之人聞道不易、求修亦難,絕大部分亦僅親近廟寺,禮神拜佛而已。故歸空先靈,十之八九悉皆墜入冥司黃泉,鮮少上升天界;兼以末法因果大清算,是以冤親討報接踵而至。 昊天悲憫、無極洪慈,乃敕准由『懿敕拱衡堂』創建『昊天紫綬靈修院』,俾使陽世之人能盡孝道,以保調先人出苦靈修;更能化冤釋結,與因果冤親和解而呈功德保調,而了結因果。 如此殊勝因緣之際會,吾躬逢此一大事因緣,乃自請命擔任本院院尊,協同三曹普度。更因彼時貴堂初建,首任主席 關聖,乃為大赤天宮通明首相之主秘 羅成子仙翁,悲憫眾生,更感懷于吾願任院尊一職,乃請領玉闕派敕四大仙師駐院,教授昊天紫綬靈修士四大課程,吾列舉詳述于下:

一、儒家賢聖 子貢夫子──專責教授文學,此即在前有詳述。主旨乃使靈修士可以賦詩為文,日後成神降鸞當能詩文無礙,始足彰顯証道成神之脫胎換骨。
二、道家 張天師,專責教授符籙道法。緣於証道修士若蒞人間,則濟世救苦勢所難免,因此道家仙法亦要修學無礙。
三、佛門高僧 目蓮尊者,乃 釋尊座下神通第一,因而專責教授佛法與神通。唯眾生需明,神通力僅第六漏盡通,唯菩薩不能;因此教授神通,實則是為教導修士,如何運用本身即已俱備前五大通力而已。
四、醫聖 華佗仙翁,緣於修士証道成神,協辦三曹普化,濟世渡人勢所必然,欲渡人先濟其苦、解其沉痾,是為直接效益。因此仙翁醫聖專責教授醫理妙術。

此即為本『昊天紫綬靈修院』之四大課程 —— 凡列院修士必修,且為証道考核之評鑑所在。試想,一位修士靈修証道,若無此四大學養,則降鸞之際,詩不成詩、文不為文,僅如話語訴諸為文字而已;若加上無佛道神通妙法及醫家學養,如何濟渡眾生?此乃本院承領懿命,協同 昊天普化之殊機,乃得有此周全之四大課程!

天仙狀元丘長春 降 109‧5‧23

述論:藉假修真

所謂修真,即為「抱元守一」,道家修真,終極目標是為飛昇成仙;唯末法時期大道普化,諸大正教教法勝義廣頒弘傳,「修真」一詞,已非狹義侷限于道家之成仙而已;不過,不論各家修子之修道歷程是如何,此一「修真」所含蘊之意義,是絕無改變! 因為,必要証性成真,始能袪除我人夙世以來所積重之塵累。業債形成重濁,乃持續拉下我人真性,而形成「真」受蔽障,「假」卻成實體。是以故,藉假修真是為各家修子欲得修證所必要之歷程。 我人之體軀乃四大假合,即風、火、水、土,藉父精母血而成胎,不論住世多久,終必毀壞,故曰「假」。我人之靈神恆久不滅,因此是為「真」,但卻受假體所束縛,唯吾假體又不能成真,因而修行即是打破此一障礙。 假體生存於閻浮提地,不論是輪迴之染著,或色相之累業造作等,均是加重此一假體之濁穢。反之,若知藉此假體而修真──在歷程中,必要面對累世之業緣,以及當下心欲之侵擾;舊業未盡、新業又造,故修真難上加難!此亦各家正法教義雖殊勝,但修行路上行人少,上升天堂路更是寂寥! 今時末法時期,眾生善慧根器比諸往昔,更倍加啟迪!緣於時受各家正法之啟迪;職是故,眾生只要能知此身是假 —— 尚有累世業緣接踵而至,大家發心於當下,藉此假體修行,一方面消因果解業債,二方面親近道場善知識,深入諸家經典教義,以求得自性薰染,啟迪真如契機。 在修行歷程中,藉此假體進而恆持修行,終必可淨盡濁穢,而使輕清真如顯現。各家修子勉之哉!

月慧菩薩 降 109‧6‧27

述論:先天與後天

近世以來,許多修行或皈依親近道場之人,常喜以自身所禮拜或皈依之道場及神尊是「先天」,自身亦以修行先天為傲、愩高,乃至有自詡為先天而來之身,進而排斥他人所修行或皈依之道場神尊是為「後天」,更指出他人之修行法無法回到先天之處,僅能落入後天輪迴之神道。 此一論點對耶?錯耶?基本上,亦不能以偏概全,武斷其說法錯誤;或許教法有高下,但若爭論先天與後天,實質上需析論何謂先天、何謂後天。此一立論之擁護者,以所皈依道場之教法為「究竟之法」,此一心態基本上沒錯。 任何道場或教法,每每俱稱絕對殊勝,絕對優於其他教門│││││縱然真是如此,但自己身入無窮盡之法海寶藏,你可能全部消化理解,進而應用嗎?

再者,神尊或有高下,譬如諸天佛聖與凡間宮廟蒞任神尊,功果是有高下,但悉皆秉抱仙家救世之慈悲;更是全部上領 昊天旨意,行普化眾生之職命。所以道場並無先天與後天之分,只剩下修行者自詡為先天之人! 許多宮壇以斷章取義之教法,吸引眾生皈依,自稱可以會靈於先天母后、先天佛,及至先天道祖…等等,實則並無精確教法之論說,一昧以修行此等法門,卻遭致隨修者入魔,乃至言行偏差。

佛有云:「眾生平等,悉俱佛性、佛種」,道家亦有云:「眾生之靈,悉皆來自無極原靈子。」是以故,眾生在佛聖眼中,悉皆先天之靈,只緣於歷經輪迴染著沉重,因此墜于後天;因而關鍵是:人區分先天與後天,絕非諸天佛聖將眾生區分成先天與後天! 諸天佛聖仙神,一旦墜入輪迴,在閻浮提地中受現世之染著,乃至輪迴之果報,先天之靈一樣須承受及面對果報。因此修行人需要確切了知的是:自身在當下受染著有多深?以及累世業報有多重?而不是爭論自己所修行之法是先天或後天?因為只有自己,才能決定自己往後是回先天之處,或者落入後天之輪迴。 最後,再析解教法之高下。儒聖有云:「有教無類」,更云:「因材施教」;偉大之教育家秉抱眾生平等,悉皆可以授課,但是人各資質不同,並非可以將上肆之材,以下肆之學而授之。

反之,下肆之材,則無以接受上肆之學。 故教法亦同,任一正教教法,眾生悉皆有權學修,但卻要審酌自身之才智與福慧。尤其末法時期佛、魔併降,正教法門依循教法帶引修行者進入妙諦究竟;而魔祟眾生,只能譁眾取寵,迷惑眾生,非以正信教法按部就班作修行! 吾今夜藉鸞門砂盤,實願眾生於末法期中,謹慎選擇道場及教法,切勿輕信人云亦云;一旦誤蹈非正信之宮壇,悔之不及!

呂仙祖 降 109‧7‧4

述論:作繭自縛

有云:「春蠶到死絲方盡」,道盡心思苦悶及執礙,諸眾切莫以為吾乃述論文士之吟咏,或言情小說家之描述男女情愛!實則上,僅是引言修道之人仍是有許多作繭自縛、難以解脫修行歷程之執礙;則其情境,何啻「春蠶至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乾」? 吾解析各家正教所倡行箴言與眾生印證,至盼在修行歷程上之道子,若有執礙之處,藉此一文以釋其惑!修行之人對於「修道」悉皆朗朗上口,但要解析修道之真諦,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因此吾列舉大多通病者如:修行是要解脫輪迴、是要斷除生死大關直入究竟;或有者將修道與求神通混為一談,認為修道若到精微處,必得神通;諸此總總,乃為一般修道之人常有之心態。 但是佛家講「空寂禪靜」、道家講「清淨無為」,云何佛、道二門之修行者將此列為心法,告誡門下力守不怠?此即為針對人性之缺失,因而強制加以約束。修行者若執於修道必有目的,則與春蠶何異?必將吐絲自縛困於繭中!

所以不論佛、道,乃至各家宗脈修子在修行之初,必要健全心態,認知修道之裨益乃在「當下此身之身心」,藉此身心,修行大道真諦。切莫執於修道必須有目的,始願修行;一旦錯誤執著於內心深處,則在修行歷程中將時時困於自身所起意念,如「蠶絲之繭」難以脫身! 總此而言,吾立論之旨,奉勸諸家修子能體悟此文之意,盡早釋懷,而行大道真諦。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09‧7‧4

述論:鸞乩之使命

鸞乩初始,雖為至聖孔老夫子以「儒宗神教」而創設鸞壇,但自古以來均侷限於王公貴族,乃至學府士子間而已,並非廣傳於民間。 直至第十七代 玉皇大天尊震怒於人世間惡濁太甚,擬欲玉石俱焚,鸞門五聖:關、張、呂、岳、王長跪凌霄殿前,為眾生請命:願以鸞興教,勸化眾生;終致 玉皇收回成命,敕准五聖下世。

故鸞門應運,乃得方方闡教、處處濟世;一則代天宣化、二則普渡眾生。所謂「天不言、地不語」,眾生如何知天命?更遑論如何知悉 昊天震怒!故藉由砂盤木筆,諸天佛聖降駕揮筆,賦就詩文憑以勸化眾生。 際此末法之時,雖曰各大正教悉皆有賢聖、智者戮力於弘法利生;但鸞門憑藉砂盤木筆、佛聖降蒞,實為末法之期暗黑苦海之中,有如慈航似如明燈,以引渡指引眾生步向光明覺途;其中關鍵即為「鸞乩」。鸞門有木筆砂盤,有諸天佛聖降蒞,但是聖凡之橋梁即鸞乩是也!故正鸞生又稱「神之使者」。 諸天佛聖藉此鸞乩之身,使木筆揮動闡述勸化真諦,乃使天不言、地不語,眾生卻可知悉天、地之言語,乃發露敬天地、畏鬼神、信因果,進而行善立德修行大道,此為鸞乩之使命。

開台聖王鄭 降 109‧7‧11

述論:天命

何謂「天命」?簡而言之,即乃天賦之於人者;命者,乃稟受而成之象。是以故,人皆有命,亦皆有稟受於天。儒家《論語.為政篇》有云:「五十而知天命」,意即人生歷練過半,人生已可知自己所要,即是符合天之所命。佛家亦有云:「眾生悉皆平等,悉皆俱有佛性」,意即眾生悉皆有成佛之根本。 故結論是,人皆有天命。然則此一天命,卻可分成廣義與狹義。廣義之天命,乃分佈於眾生各道、各階層,乃至各工作崗位、各行各業之中;因為你在人世間,不論擔任任何一個工作或職位,均屬上天所賦予之使命,由每一個人組建成健全之社會。 際此末法時期大道普傳,因而各家正教乃至宮壇、廟堂如雨後春筍般處處林立,其間當然甚多各家正教之士戮力弘法利生;唯卻也有許多僅憑一知半解之佛道教義,甚或斷章取義,自闢蹊徑,成為引導修行之人之盲點。

近世以來,甚多親近或皈依道場、廟壇、宮堂之善眾,常喜求知:自身是否帶有天命?因而許多善慧者遭受誤導,常有自詡領有何種天命下世,必須完成上天所交辦之使命;因此遭致許多挫折,如受有心人矇騙,付出精神、體力、財務等等,其間尚要拖累親眷友人等等,更有因此導致家庭風暴;更甚者,陷入入魔或精神疾病…等等。 因而吾要奉勸世之善慧眾生,乃至修行之人,切要明悟每個人皆有天命,正如儒聖所云:「五十而知天命」,即是自己要做什麼,歷經半百人生之歷練,應該要有智慧判明。 吾將此天命之廣義與狹義詳列于後,俾供善慧修者判明:

廣義天命─即乃每位眾生悉皆有之。若屬修行之人,護法正信道場,俾使正教法義弘法利生,延續正道弘傳,即是眾生廣義之天命。 狹義天命─即乃針對單一事件,所領命下世,諸如諸佛菩薩乃至上聖高真之下世,確實負有特殊天命下世,但絕非我輩芸芸眾生可以擔當如此重責大命! 切勿輕信人云:你帶有任何重大天命,必須如何、如何等等,若一旦陷入其中,不但善慧根器蒙垢,甚至有可能蹈入萬劫不復之境!至盼世之善慧者研閱而思量!

呂仙祖 降 109‧7‧25

述論:養氣續命

道門重「氣」,因此頗多道家修子除在既定科儀之外,其功課亦有明訂 —— 練氣。但練氣之「氣」看不見又摸不著,如何練?因此,練氣者必先「養氣」,直至氣在人身,可以明確察感其之存在,始能依法練氣。 養氣又如何養?首先氣可分內、外;內者,即我人自身所存在之氣,但卻散亂無章全身分佈。(所謂『練氣』,即是先將人身之氣聚集,並且可以控制,即是御氣、或曰『行氣』)外者,即為大自然之氣,道家曰「炁」。但不論內、外之氣,悉皆由我人之吐納(即呼吸)作起。 道家有訣云:「氣長即命長」,因此呼吸之法,即要深吸、淺呼(此為養氣第一步)。將大自然之炁吸入我人身內,加強自身原有之氣,藉坐功以意導氣,使氣行入於經脈,最終歸入丹田;此時即可察感氣之存在。 若練氣不輟,意導氣行,如手使臂、臂使其指,則一切水到渠成,可以將此氣行束聚、以意導行,穿經過脈一周天,則四肢百骸皆受氣流之滌淨!將身內穢濁,藉毛細孔排發,如此人身輕盈、精神清寧。

緣何以故?乃因人身日積月累五穀雜糧,乃至外在環境煙塵,必然積成穢垢,若將經脈阻塞,必起病殃!故養氣、練氣是為人身健康之基礎。然則人身健康,未必等於長壽,因此藉氣續命,亦為練氣之人所必要熟知。 氣在人身,不但助力輸送血液,實際上氣行受控制,則氣流之力量甚鉅,此在今時之科學實像,業已印證。所以人身之氣,融合入人身所含之水分,一旦氣流之動力順暢,一者,血液可以清朗不致過濃,將不易引起血液之病象;二者,經脈不受阻塞,則體內不易積滯毒素,則腫瘤等癌變異物大幅降低;三者,神清氣爽、心情愉悅,有助旺盛生命力! 總此而言,不論道家練氣士,乃至在家養身者,未必一定要依循道家練氣之修法,但絕對有必要知道 —— 氣長即命長。平素呼吸之中,謹記深吸、淺呼,是為最基本養氣之道,絕對有助身心!

王重陽祖師 降 109‧8‧22

述論:靜

靜者,動之相對應;一動一靜,即為陰陽。眾生在平素中、動靜舉止間,即可見諸其人之涵養或修持。並非只有修行之人始需持靜,廣泛于眾生間亦必然!若動、靜是陰、陽,動者為陽,靜者為陰:久動不止,其陽必偃:久靜不動,其陰必弱。因而動、靜必要互補,陰陽交融生生不息。 但動之不止,其氣剛而易折。且試看,眾生在日常間之舉動,不論言行或形態,若心浮氣燥,必然不能安於其靜;久而燥氣傷神,神不寧,則無以內斂,一心只縈掛於惹動意念之忿恨,如此惡性循環,必然傷礙身心。

修行者取靜,不但可以內斂氣神、凝神,乃致意意、念歸于平靜,不但可以阻絕人世慾望,更可由靜而通神。唯眾生需注意:此處「通神」,並非指靈力等神通,而是自身由靜中,可以發露自身智慧乃至潛能。是以故,道家坐工「由靜入定」,佛家坐工「飛三心掃四相」,悉皆由靜入門作奠基。 但是人心之意念(以現代醫學而言,即大腦運作)是繁冗而不停止,縱然睡眠間,腦之運作猶然不停。因此七情六慾、人世間總總際會,乃使人不能處於靜中。故修行者要如何進入靜、要如何由靜通神,此即為修行之苦工! 有許多宗脈藉嚴苛之教義約束身心,此即為其一,但是平常間飲食作息亦是其一。譬如素食以斷除葷辛等物,使身心減少因物質牽、引動之動能,相對使靜較能顯露;諸此總總悉是。

若于一般眾生要得其靜,先耗其「動能」;因此白日中乃至就寢前,正常運動,使蘊藏人身之動能可以正常耗損,則可以自然進入靜中。 試看,如今眾生許多病象,諸如神經耗弱,或易起雜想,乃至許多病灶,悉皆由動、靜不能互補,陰、陽不能交融。是以故,「靜」不但是修行者必要深知之意義,廣泛於眾生,亦是健康長壽、少病灶之非葯良方!

玄奘法師 登台 109‧8‧22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擬欲藉砂盤木筆之鸞期,作唯識之講解,因而今日先講唯識。

唯識引言

識者,了別「識」法;一切諸法皆不離於「心」,若無了別之心識,即無諸法!因此唯識之義即是:一切唯心、唯識。 淺而言之:唯心,若爾心執於不正或異端邪說,則爾識,亦執此異端邪說之不正為正。此即為若無「了別」之心識,則無一切諸法! 《華嚴經‧十地品》有云:「三界所有,唯是一心。」《楞伽經》亦有云:「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故說唯心。」慈尊于《楞伽經》中亦有云及:「我自諦觀,十方唯識,心識圓明,入圓成實。」此指說重點即在「諦觀」。云何諦觀?乃入正見、正知,故心識圓明,一切諸法入圓而可成實相。 今夜先作引言。

董雙成仙姑 降 109‧8‧29

述論:誦經科儀之重要

際此末法時期,上天頒傳方便法門,因而各大正教上至佛聖諸大菩薩,乃至仙真諸神,無不應運大開普度之門。因而芸芸眾生中,幾近十之六、七,悉皆有親近各大正教,乃至各大宮廟佛寺及鸞門聖地。 故眾生在日常中,有誦經功課者更不在少數,乃有衍生許多或因誦經不得法,乃未蒙其利,甚至有受其害者!如有善眾在夜晚誦持《地藏經》,而產生受擾現象等,因此吾藉貴堂鸞期降蒞,作一完整闡述。

誦經基本上是一種自我修持之功課;欲藉誦經,而深入經藏所蘊涵之智慧,並藉此親炙佛菩薩、上聖之佛光普被,故誦經不能算功德!但若久持經藏得其智慧、束制身心,則雖無功德,卻有無邊福德可期!既然誦經是如此神聖之功課,當然其科儀必要嚴謹端莊而肅穆,吾述其必守之要點。 家有佛堂是最好,但誦經時程在午、未之後,能少則少。(編按:午時為中午11點至1點,未時為下午1點至3點)除非特定功課如晚課,且有特定經典,如《地藏經》等。有涉渡陰之經典,則午、未之後不誦,是為避免誦經之人易因陽體,卻受感召來臨聽經之陰眾所影響,故誦經最好在正午之前,則百無禁忌! 家無佛堂者,則誦經尤需注意:不是不可在無佛神前誦經,而是要注意每部經典之前,悉皆有香讚、淨口神咒、淨身神咒、淨心神咒、淨三業神咒、安壇神咒,尤其重要者,有「金光神咒」,務必誦持!

緣於家無佛堂擬欲誦經,必要有護法!金光神咒即是。其餘神咒亦不可輕忽,應有各自深沉意涵,如「香讚」即是頂禮、供養佛菩薩,乃至上聖仙真之讚,故必需誠心禮讚。諸「淨神咒」,即藉神咒滌淨我人身心乃至諸業障,俾能清淨接受佛聖之普被。 總而言之,誦經是為有信仰願修行之人,實踐修道之基本功課,願諸善有情閱得本文,可以深體意涵,更得誦經之法華利益!

許飛瓊仙姑 降 109‧8‧29

述論:惡緣

人生歷程中,最怕惡緣不斷,因為此一惡緣如若生成,則如附骨之疽甩之不去,深受其擾!小則身心困惑,大則事業家庭運程破敗。故在人生歷程中一旦惡緣顯現,其運必敗!其人多事,甚至無端事故、無妄之災頻仍。 此一惡緣由何而來?乃是我人在累世中輪迴各世間,有無意侵損他人,卻又未造成人命或傾家蕩產之大惡,因此點點滴滴在輪迴中累積。俗云:「滴水穿石、聚沙成塔」,我人每世累積一點點無心之過,在今生緣熟;故幾乎每人在人世歷程中,終必會有惡緣顯現,關鍵差別,只在多與少而已! 試看眾生日常中,是否有原本無足輕重之小事,卻因未加謹慎處理;此際最關鍵,因為最容易引動惡緣生成,稍一不注意即將引爆甚大困擾!闡述至此,眾生或將提問:此一惡緣有解否?吾斷言:無解!唯一可解之處,即是謹慎當下處世心態,切莫造成他人困擾,以免成為未來惡緣生成之引動力量。 唯惡緣既是如此難解,卻又是眾生甚難避免之事,昊天何忍如此折磨眾生?實則在輪迴中,每一造作悉皆有其質量,宇宙間質量不滅之定律:因此累世之間,既是由我而造,當然只有由我面對承受!目下眾生時受惡緣牽擾,但能知此理,當可坦然面對,以釋憂懷!

玄奘法師 登台 109‧9‧19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續作:

述論:唯識與三性之關聯

所謂「三性」,唯識論所云乃徧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吾先逐一列述: 徧計所執性——我人之「妄情」徧計所度之事物,再以此「迷執」為實性,即是徧計所執性。我人在世自幼及長,乃養成「自我解讀、判定,甚至判斷事理」,並且長期以來自我心重,常會以自身所見、所聞、所學而認知事理,即妄情;若經自我判定而毫不以為誤,即是迷執。 因此,不論有修行或無修行之人,對事理之判讀,常有因角度切入觀點各異、甚或智慧落差,因此產生甚多紛歧,但卻又各自以自我為執;是以徧計所執性深植我人心識之中!

依他起性——所謂「依他」,即是我人累世所造作因緣、所牽引之性,故曰依他。我人累世造作善惡因緣,因而此世因緣成熟,或形成外在牽引;故在潛意識中,此依他起性仍牢不可破! 圓成實性——亦曰「法性」,或曰「真如」。即是在修學之歷程,將徧計所執及依他二性修圓,成就實性。

三性說明之後,與「唯識」又有何關聯?淺義而言,我人在世所知、所見聞,乃至所學,未必悉皆正知、正見,若深植心中,將此徧計所執迷妄成性,則「見山即是山」,絕難了別「見山不是山」之義! 修行之人雖然堅誠精勤,可是一旦累世因緣成熟形成牽擾,則縱然深知輪迴果報之定律,但難免尤怨忿恨,故亦難脫依他起性之藩籬,所以必要從三性之了別(因為三性悉皆我人所自具,必要將其打破,始能藉唯識,而圓成實性)。 不過三性與唯識之關聯,仍然僅在初階而已;誠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仍是山」,此一轉折之深層內涵,即是三性之漸進圓成,亦是唯識之實性。

鶯歌池琞府池王 降 109‧9‧26

述論:機運

眾生在人生歷程中,不論成功或失敗,動輒以「機運好壞」為結論,基本上是無誤。成功與失敗機運,佔其關鍵十之七、八;然則機運所蘊涵之機會與運勢,其動能由何而來?則眾生恐未必能深入了解,以及何以能左右成敗?吾作說明。 在因果論中有一基本原則,即是「未先註生、即先註死」,亦即一位生命在其誕生之前,其命盤中諸如福祿、善惡、因緣,乃至貴人、小人等等,更甚至災凶劫厄等等,悉皆註入命盤。因此古來命相學家深入研究之後,以一人之八字生辰等,推算其一生命程,大致也能八、九不離十!其中一、二分之變數,即乃俗云:「人算六十甲子,天算百二十甲子」,意即尚有命象中之「緣機」,無法由後天八字四柱而加以推算,故會產生變化。 因而在宗教學中常有諸如:緣機成熟與否?以及:命程註定與否?即為所謂「機運」。吾淺舉一例而言,有某人因疏忽跌倒撞及頭部,情況危急,但是其命程尚不該厄亡,因而有人發現代為尋求急救,挽回其命。再舉一例,同樣情形,但其人卻命該要絕,因此在危急情境中,無人代為求救,乃至枉亡。 其中關鍵,即是命運註成;而其中之貴人救助或無人救助之情境,即在機緣。若當時其人危急情況之下,累世善緣顯成,促成牽引貴人救助而渡脫此劫。相對而言,在危急間若累世惡因緣成熟,亦可能加重其傷害,甚或阻斷善緣、貴人,造成枉亡! 吾述論及此,所要眾生明悟即乃「命中有時終需有」,縱然過程中會因緣機、善惡之動能而產生波折。(因此在人生過程中必要「廣結善緣、力行善德」,終能以此善能量,不但化解累世惡緣牽擾,更為未來世深種善福緣機!) 今時眾生因能時時親近各家道場,因此接受各家法教之際,或對人生命程及機緣能有所了知;但是深層意涵,仍需仔細體會,始能免於一知半解之中錯失善福緣機!

玄奘法師 登台 109‧9‧26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續作述論,今夜主題:

述論:唯心所造,唯識所變

近世以來,各家對「唯心」與「唯識」常有混為一談;實則唯識可涵蓋唯心,但唯心不等同於唯識。 唯心論之主旨僅止於六識,並無第七識與第八識,尤其近代修佛之人,常以 龍樹菩薩亦不言及第七、八識,因而執以並無七、八二識。但是眾生卻不知 龍樹菩薩之所以不言七識與八識,乃緣於我佛 世尊開演七、八二識,即已明言:「此二識非上根者,無以了別」,故多在六識著墨。 因為五識緣於五根,淺顯易懂;只有第六識(編按:意識)常有迷執於「我」,常與五識攀緣、推度,乃至想像、分別等等;更可獨自開展其自以為「我」,因而此識又名曰「獨頭意識」。正如吾所詳列其作用,當可明白此識所緣即為心,因此在人生歷程中受染著,乃產生五蘊、三毒、七情六慾,故一切即唯心所造! 七識為「末那識」,比諸獨頭六識更為微細,更因其所攀緣乃依附八識,故執我更加深重。

八識曰「阿賴耶」,此識自無始以來,不論乾淨種子或雜染種子悉皆含蘊藏納,故此識亦曰「含藏識」。我人在人生歷程中,不論善惡造作、認知學習等等,悉皆牽引此含藏之種子,開展層層面向。因此所造成萬法,悉入含藏,再層層變現,故云:「唯識所變」。 我人在修行過程中,不論有法、無法,悉皆「唯識所變」,因此必要了別其義,始能因認識而深知,進而能夠破除唯心所造之假象;更可不因含藏諸法種子所變現之諸法性相,才能進入唯識之圓成實性!

文殊菩薩 降 109‧10‧17

述論:宿命

所謂「宿命」,乃佛家所謂眾生,在累世間不論昇天或為人、或為鬼,乃至畜生、惡鬼等等,輾轉輪迴,昇墜有異,苦樂懸殊。但有一者不變,即為各自具有生命,因而曰「宿命」,佛有如是言。 但近世哲學興起,乃分積極與消極二派立論。積極者,雖曰宿命在過去世所造,但今生乃至未來世,命運可由自己掌控創造,是以有「人定勝天」之語。消極者,認定夙世既造如是因,今生乃至未來世必受其果,因而衍伸出「宿命論」,認為一切既已預定,只能逆來順受;最極致,亦僅能減輕既定之災凶,或趨吉避凶而已。 故近世以來,縱在佛門精修之祖師大德,亦各自判定宿命之兩極,各有論斷而支持,進而以此教導隨修之行者,乃至後世之宗門隨修者。實則,佛不誑言,宿命是以因果為依據,造因、受果殆無疑義!但若太過宿命,認定只有逆來順受,確也太過消極!然則人力確實渺小,無能抗禦轉輪之浩瀚業力,因此在兩極之間,尋求不偏不倚之正道,始為在修行歷程上,最為牢實可靠之力量! 如何實踐宿命之兩極中庸?吾以為過去世之因既造,于今面對、乃至未來承受,悉皆合理 —— 因此當下即需發誠,戒慎造因,乃可免除未來後患。

復次,若以既造其因,即要承受其果,乃將一切乖舛歸諸宿命,確也太過消極 —— 縱然一切乖舛確係今生宿命所註,總也可盡人事之力,以期消抵乃至減輕禍害。吾以一例作結論:有人于深山大澤之間受傷,若積極者,會包紮傷口,冷靜判斷尋求生路;若消極者,認定自身需有此災難,生死由天,不自行尋求生路;則其結果當然有迥異現象,更形成一種自我推託之藉口。 吾舉此例,並非一定適用普遍諸眾,但要強調宿命確係存在,但自我努力,確也是有翻轉結果之契機!

臨水夫人 降 109‧10‧17

釋疑 —— 靈

際值末法時期大道普傳,因此許多眾生縱然未有修行修道,但亦甚多聽聞教法,因而對於「靈」之一事,尤為好奇!修行修道之人,當然對此「靈」事不但好奇,更感與自身修行有關,因此不但鍥而不捨深入探究,更有自認了知,觸類旁通,乃至產生混淆,而至似是而非!故吾藉貴堂鸞期砂盤木筆,作分類詳述于后:
原靈 —— 乃我人之命最初始之「靈神」,悉由無極原靈樹之籽而成,故曰「原靈」。亦為 無極老母嘗謂「靈兒」之由來。
元身 —— 所謂元身,乃由原靈歷經輪迴之間,有一世修証成道,具得果位,即曰元身(本質上仍是原靈)。
靈魂 —— 即當下生命所結合之「三魂」,一曰靈魂,主宰人身發號司令;生魂,主宰全身肢體動力;覺魂,主宰全身察感、觸受、知聞等。
殘靈 —— 乃謂一條靈魂將其打散,形成千百條靈,但不具生、覺。通常屬罪大惡極之靈,但又不至需關進阿鼻地獄永不超生,故以殘靈為罰,使其一靈分散,投生低等物種,時受戮生之苦磨,以償罪業;及至罰滿,再聚一靈重得人身。
以上四種,諸眾當可明暸,實則上,悉皆承自「原靈」,乃是以輪迴中產生差別現象而已。甚願此文對眾生有所裨益!

太白金星 降 109‧10‧24

詩曰:戰禍刀兵未必然。天時緊急卻相傳。 勉期黎庶誠而善。共願同心不計年。

聖示:近期以來,台疆一地頗生民心恐慌之意,坊間口耳相傳刀兵戰禍一觸即發,甚至將之連結各處國際間相互扞格之爭端,大有即將觸發大規模軍事衝突之虞!吾乃在此際降鸞諭勉諸眾:無需心生恐懼! 誠然末法之時,人心不善,各為私利、乃至多有衝突,但浩劫尚未必於此際!唯人心若持續趨惡,累積浩瀚惡能量,終必有朝形成浩劫之觸鈕。

今時仍有挽轉之機,試言,五大正教方方闡教、處處濟事,尤其鸞門應運於台疆一地,弘法利生,頗得善眾有緣之皈依,發心向善近道修行,以此正能量,當然對於浩刧降臨之展延,必定有其一定之正面能量! 因而台疆諸眾有情,當可不必困於戰禍之虞,宜當下盡己之誠,行善、護法修行,在短期間能凝聚更廣泛之共善共願,則刀兵戰禍未必來臨;但天時緊急,卻要時時惕勵!

南宮右相許真君 降 109‧10‧24

述論:考

人生在世,可謂處處有考!自稚齡就學,即有學業考試;及至成人進入社會,諸如人際、朋友、錢財、情色、事業,乃至家庭、父母、兄弟、妻子、兒女,更有順、逆等考關。所謂「不考不知成績,修道不考不能成道」,可見此一考關,對人生歷程不但重要,且屬必要! 云何需以「考」而替代修行進境?因為我人在人生歷程間,若過於順遂,則沉溺於成就之喜悅中,容易得意忘形,失去對累世因緣、今生人際之戒心;所以諸考關以「順考」最容易考倒修行之人。唯既生為人,又必要面對諸考,如何能任考不倒?只有一個關鍵──持恒堅毅之意志。 而此心志之建立,又來自於「對道之體認」!修行人為何要修道?普遍認知,乃係超生了死,渡脫輪迥之苦難;既如是,當然即要借假修真,不論面對如何考關、傷碍身心,只要此一認知不滅、道心不退,考關終究會過去!人生歷程,仍要漫漫前行,是以故,要任考不倒,唯有心志而已!

玄奘法師登台 降 109‧10‧24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今夜
續論:心與識

續論:心與識

一般眾生,將心、識連結為同義詞,實則大有不同。心有「心王」,乃將「心所法」為用,二者密不可分。簡言之:有心王絕對會產生心所法;而心所法,無心王則不成立。心所,有「五十一心所」,吾往後再加詳述。 試言,眼見食物色香味俱全,若無心王運用心所,乃知其色、香味而食指大動,進而食之。此一作用,即為五根使五識起作用(作用之中,即由五十一心所產生)。但歸根究柢,是為心王所主斷,乃能產生一切作用。

識,乃為了知、分別之意,屬精神層面,有別於心王之實物層面;但「識」之了別由何而來?即在四智(四智往後再作詳述)。緣於我人俱實相之智慧,乃能了别心王之運用,始能分判五十一心所間善與不善。然則此一「了別」須具實智,始能正確無誤分判心王作用,所以「識」亦為心之展延,更是心之完全動力。 在我佛開演七、八二識之前,任一祖師大德,僅能以六根所緣之六識作講解,但根塵即難以完備詳述,其關鍵即在將心與識混為一談,未能將「識」之作用:實則是五十一心所之作用中最大動力。

北斗星君 降 109‧10‧31

釋疑 —— 云何常受靈界侵擾

際值末法時期,雖曰因果大清算,冤親債主討報較諸往昔密集,但是仍有許多現象,並非由因果討報所致;因此,吾特加列述於後,俾使眾生在受因果討報之餘,可以減除許多不必要之牽礙。 莫亂發厥詞或口願──今時科學文明,乃致甚多年輕一輩不信因果、不信鬼神,若僅如此尚無關礙;但若在道場上舉行法事時,不能節制口舌亂放厥詞,或詆汙佛事之儀,不論對佛聖或對人事,若有此現象,則甚容易招致在壇場附近無形法界眾生之干礙! 再者,戒慎口願。甚勿隨口發想(在心中存念亦是):欲將渡誰出苦;事過境遷不復記憶,則亦將受法界眾生之干擾!再者,有入喪家或出入墳場等等,切宜戒慎,勿輕率出言或存想、更甚至輕佻出言,辱及往生者,諸如此類,均甚易招惹法界眾生之牽擾。 自身體質之因──此際眾生雖處文明昌盛之際,但人體構造千古以來雖有進化,但體質對於無形界之敏感,卻仍然絕對存在!究其因原,可分二大項目:

其一,靈竅較開,因此容易察感無形界靈能(此一現象並非僅屬修行者,一般眾生仍然多有之),故不論路過喪家,或迎面遇上出殯隊伍,乃至較為聚陰之厝宅,即受干擾。

其二,屬於神經耗弱之體質──人身神經在耗弱之際,不易分判所見、所聞之現象是真、是假,因而即易陷入自身疑心所產生之虛妄現象,但其自身卻執著、確認:受到法界所干擾。另外,在察覺自身受到干擾之現象,亦有甚多是由睡夢中出現恐怖場景,因此睡不安寧,翌日精神大受影響(此一睡夢中夢像,當然有因果冤親之警訊;但是,也有自身神經耗弱所造成夢兆識像)。

最後,有一大關鍵,眾生必須明判,自然可以較為安心:即受靈界干擾乃至干礙,卻可以實質區分兩大類:其一,除因果討報之外,以及前述自身輕率、乃至輕佻出言不遜,而受靈界所干擾,是為「必然」較有干礙。其二,自身體質敏感,或神經耗弱等所招致莫名現象,則屬影響「不必然」對身體造成實質傷礙。 吾舉例而言,一堆熊熊烈火,走近火堆即能察感烈焰之酷熱,但火堆不會移動,只要遠離,即可避免烈焰酷熱。無形界眾生喻為火堆(當然不是指冤親討報),只要遠離、不招惹,即會不受干擾;縱然一不小心靠近,亦僅是受其影響,只要你不是「飛蛾撲火」,即不受其害。

玄奘法師 登台 109‧10‧31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續

述論:四智

所謂四智,即:
大圓鏡智─謂能似如來真智,洞照一切如大圓鏡。
平等性智─謂能似如來對一切法及眾生,皆悉平等。
妙觀察智─謂能似如來對一切法,皆能善觀察而了解。
成所作智─謂能似如來能依本願,引諸眾生入道,成就所欲作之事。
諸眾有緣,當可見明此「四智」是為如來智。但是,如何有此四智?乃由八識之有漏智,轉成此四無漏智;但關鍵即在「如何轉成」,簡言之,即六根清淨。
諸眾切莫以為「六根清淨」是老和尚口頭禪;或許諸眾知六根清淨,但不知如何「恆永清淨」,而使六根本能緣於六塵(編按:即色、聲、香、味、觸、法),乃至七識、八識亦能清淨,至此,始能轉成無漏智。
首先,五根:眼、耳、鼻、舌、身,各有其根緣,即眼見財寶、美色,乃至動心即是,所以必先斷此「根緣」,因而才能阻絕起心動念。雖然形諸文字閱者剎那即過,但要使眼根清淨,可能要花費數年、乃至數十年!(五根悉是)此五根悉皆可以引動心王所,因此先斷五根是必然,始能進入六根清淨之境界。 當行者六根清淨,心王所與五根根緣悉皆清淨,則七識之意、八識之阿賴耶,亦因此「不善」可以阻絕其顯現(當然過程亦非彈指即成,仍需有恆久修行)。 所以,四智才能由有漏轉成無漏,只是修行過程即要殷勤及持久不斷而已。

文昌帝君 降 109‧11‧14

述論:過與不及

際此大道普降,各家正教乃至諸大宗脈,戮力以赴弘傳教法,因而諸眾有緣輕而易舉可得親近道場,聽聞教法而修行。 唯因各大宗脈雖為正教,且有精修有素之祖師大德垂法演諦,但眾生根器各自不同,故認知亦多迥異;尤其近代以來,諸眾有緣因得上天悲憫弘釋因果妙諦,乃能深入因果輪迴業報等奧義,唯因如此,乃致有形成二派立論: 一者認為因果業報,乃種因,得果是為必然,無可推卻,只能逆來順受。另派認為,雖曰夙有種其因,但逆來順受過於淪為迷信、太為消極,因此極力倡行:因果業報在夙世乃我人之「未知」,不能消極認命,否則流於迷信! 吾在篇前不煩嘮贅,以作詳述,主旨即在二者立論;雖曰皆是修行者深入經藏、乃致修行有素之結論與認知心得,惟吾以為各有偏頗,即乃「過與不及」! 二家立論,首先均確認因果之存在;只是,「如何面對因果」乃產生分歧!是以故,吾認為人生在世,既然諸般際遇確與因果相互關聯,則在面對之時,過與不及皆非正確。 前者若遇橫逆,動輒歸為因果業報逆來順受,確係太過消極!然則,若認為因果討報是太消極,若承受果報則為迷信,卻也太過武斷!

吾淺舉一例而言。如若有人無端遭受車撞受傷住院,治療一段時日痊癒出院,此一情境,其人若屬前者,則認命為遭果報;若屬後者,則認為非果報,不該姑息而大興訴訟求償。因此,二者即乃過與不及。 吾以為,在遭遇事故不論何事,不應姑息;但亦不應藉題發揮,至少得饒人處且饒人!依陽世法律可以求得自身傷損之合理賠償,切勿以此而咄咄逼人,直欲對方付出絶大代價,乃至與自身「侵損相當」之遭遇始罷休! 至此,諸眾有緣想必已有甚本概念!面對人生變故,或不論是否因果討報,基本上天律之前眾生平等;而陽律之前,各造亦是平等!只要肇事或加害之人非為存心傷害,則應可採取中庸仁厚之應對,如此縱然是因果討報,亦為圓滿釋解此一怨結。 若太過咄咄逼人,縱然不是因果討報,也順利取得豐厚賠償,但是切勿忘記:如此一來,可能有因此事,而使自身造下「新造因」,而於未來又需了斷!

玄奘法師 登台 109‧11‧14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

續論:修唯識之初基

心者,易受外物、環境、物質等影響,乃起欲望,故心為實質影響;「識」為所潛藏之意念,易受夙累乃迄業緣所牽擾,乃屬無形。故心與識之於我人,幾已涵蓋全部,但是修「唯識」更要由此進入:破除心之欲望、識之轉迷成智。 前已述及「三性」,乃我人之所度揣,因而執於迷,故要轉識成智 —— 即為圓成實性。我佛說法,要破除而至轉成實性,乃有「三無自性」對治三性。所謂三無自性,即相無自性、生無自性、勝義無自性。

此「勝義無自性」,即為圓成實性、依他緣起、徧計所執之引伸。換言之,「生無自性」即為十二緣起之生滅,因其自身無性,乃引伸於依他緣起。故只要破除此一自認、執著之性,則了別其無自性,當可由此而進入勝義無自性。 此間最為關鍵,即為「相無自性」。緣於徧計所執之性,乃起於我人自身之揣度,因此任何天馬行空之想像均可能由此而生,是以故,「相無自性」是修唯識之基本概念。

韋陀尊者 降 109‧11‧28

述論:護法檀越

佛門對於最盡心力護持道場之人——不論出錢、出力者,均給予尊稱為「護法檀越」。云何如此?因為任一道場,不論住持大和尚修行再精純,不論聖行、德量再高超,卻有一個不爭事實︰修行者不事生產,端賴十方善眾供養,始得全心力精進修行,而得修程精進,乃得感召十方。 復次,道場修行者,除自身精進修行之外,猶要力行菩隡道弘法利生,在弘道過程、乃至自身三餐溫飽等,均需十方供養護持,因而自古以來,佛門對於十方善眾均給予「檀越」尊稱。其中,盡誠心力之人,更冠以「護法」之尊稱;因為大和尚之所以能無後顧之憂,乃至自身存活、道場大小事故等,均仰賴廣大十方護法檀越之供養。 緣何冠以「護法」?即是護持大和尚之弘法利生。雖然並非自己弘法,但卻因付出供養,而促成大和尚可以全心全力修行弘法,故曰「護法」。時至今日,雖然佛門大山頭叢林寶刹,已非不事生產,但是對於十方供養之善眾,仍然給予「護法檀越」之尊稱。 其要旨即在弘法,雖是大和尚始有能力,但十方善眾卻是最為有力之後盾!際此大道弘傳,各家正教無不戮力弘法利生——護法檀越仍是各正教道場之中堅力量!甚願諸眾有緣能體此緣機而行!

本堂主席關 登台 109‧11‧28

聖示:吾今夜與諸賢生探討:為何容易招致考道?

修行之人,最容易招致考道之時間有三:其一、護法道心初萌或已顯退心之時;其二、大順之時;其三、大逆之時。 為何此三種情境最易招致道考?當一位修行者退了護法道心之際,則外在護法撤回、內在正信潰散——總而言之,護體光罩消失,則累業乃至外魔接踵而至!大順之時——人在意氣風發、得意洋洋之際,心識容易自我蒙蔽,時時以為自己特受天眷一帆風順,此際易容易招致道考。 大逆之時——即為大衰大破之時,甚至大小病禍不斷,肉身苦難不斷,心防潰堤,任何風吹草動即易打擊,甚至杯弓蛇影,乃至怨天尤人!此際即是考道乘虛最佳時機。

吾列舉此,修行者在人生歷程上絕對會遭遇上!故為特加勉之。

阿難尊者 降 109‧12‧5

述論:齋戒

所謂「齋」者,泛指素食而言;但何以要再加上「戒」字?實則乃以規制之教義,俾以可作強力之約束。 齋行是以葷物易染著清淨之靈性;並且物命受害之際,其蘊含之怨戾不善,更加容易纏擾將之烹煮葷食之人,此所以殺業易成靈障討報之因,亦為修行之人必須慎而戒之! 唯口腹之欲非僅僅「飽腹」而已,許多葷食之人尚且講究其色、香、味之技巧,乃至滿足人們口腹之欲;乃因此使持齋之人在初行之際,甚難抗禦美食之誘惑。 故我佛教法之間,不但以素食而斷殺業,更要以素食而抑制心之欲望,乃產生戒律,分門別類散見於各宗之律條;尤其過午不食,更屬我佛教法行者所凜遵之教義! 一旦修行之人克服齋戒之初行,漸行深入教法領域,則更要提升齋戒之層次。因為素食是「斷殺業」,但仍有更深意涵在其內!素食僅為「口齋」而已,縱然持行不斷,能克制心之欲望而不破戒,但是口齋之後,「心齋」更為意義深遠! 試言,素食持齋之行者若動輒受外境所牽引,如聲色、名利等,時時存在內心深處──縱然未有實際行為,但此心欲之蠢動,必然在有意無意間流露,必然因此使旁人詫異:持齋素食之修行者,為何仍然執欲不釋?儒聖所云:「誠於中,形於外」,因此內心深處潛藏之欲望,必將遭受旁人察覺!因此必要從內心深處,加以淨化克制! 故「心齋」尤勝「口齋」;而此內心之欲望,只有依靠毎一位修行人對教法、律條之堅誠信仰,始能由最根本處淨化。

金闕御史王天君 降 109‧12‧19

述論:發願

眾生常將發願,誤認為只特定於佛神之前所立誓之願,才是發願;因而常在有心無意間,不論口願或心願一出,卻又毫不在意,卻在往後時日中,受此願而有所牽擾!吾今夜乃藉此緣機,加以彙整列述,以供眾生明此緣由。
其一,佛神之前立願│不論是焚呈疏文、或上香稟告,乃至合十口願,及默禱心中皆是;且不論此一誓願有無所求或迴向,悉皆成立。因而駐堂神司即予列登彙整,上呈南天有司,再轉發各司登註。因此,一經佛神之前有所禱祝呈求,皆屬成立;若為發願有所求禱,當然更是成為「願誓」。
其二,非於佛神之前所立願,但對天對地,乃至有特定對象;如遭受無形法界乍然顯現所脫口而出之言語,仍屬發願之範疇。甚多眾生常誤以為必要對佛神及至天地立願,始為發願;殊不知口出之言,尤其有特定目標者,悉皆屬於發願。
其三,平素間心念所及,而有「肯定」之心念,亦屬發願。諸如見有莊嚴佛聖乃念起皈依;或憫及可憐之人乃至亡者,而念起欲加救助、甚至渡引等,悉皆可以成為發願!其理何在?一者,我人念起,即能形成強力念想之能量,諸天巡司即會加以登錄(當然是有特定目標之心念,若屬平常雜想,當然不會形成發願)。
另外,自身心念之能量,「長久盤旋於心念、腦識之間」,即會形成一股能量,容易牽引出念想相關之夙業,而促成業報!因而眾生亦將在此無心中,招引甚多煩擾!
總此而言「發願」,不論是有形於佛神前發願,縱然未在佛神之前列疏,亦屬發願;另外對人、對事乃至法界眾生,不論心念或者口願,悉皆屬於發願。因而吾願眾生需有明悟:戒慎心念及口願,可以免除許多煩擾!

普賢菩薩 降 109‧12‧19

述論:積福只在「行」

眾生若屬有福之人,則在生豐衣足食、遇難呈祥、多貴人助、運程順遂、少病災凶禍;若屬無福之人,則事多乖舛,乃至多禍端事故,因此亦多淪落窮途之際。 眾生求福以利人生順遂,當可理解,關鍵在——如何求福?由原本空無或薄寂,欲求轉變為有福,當然即要填補此一空隙;故「行」,是為最有利之填充物,而行什麼最容易填補? 在三佈施中,除財施之外,就屬法施、無畏施最能積福。緣何以故?因為財施,有對治於所求;因此積福,猶無法施及無畏施之最佳對治。

法施,藉自身修行所具之智慧,或分享他人、或勸化他人,雖非如佛陀之示現廣長舌,但實則已似佛菩薩之應化身!可謂積福之無上良方。 無畏施者,乃願付出自身時間、精神、勞力,而為道場或眾生服務;以此付出,而累積自身福報之能量,亦屬宏且鉅,只是眾生願不願意而已!衍伸於一般眾生而言,如好言勸人、排解紛爭等,或成人之美、廣結善緣皆是。若屬為「公益」而付出時間、精神、勞力,當然亦為積累福報能量! 所以故,眾生欲求福,無需禱諸佛聖,自己「力行」即可有所得,勉之哉!

玄奘法師 登台 109‧12‧19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今夜先

概述:境非實有 —— 現行薰染

所謂「境非實有」,乃緣於「識」為「相」立意,即所有外物境相,悉皆由「識」所變現、所分別。 而我人如何分別出境外物相?則因種子識由現行當下,以及習慣中所得知而蘊納;是以攀緣牽引,而使識得以分別此一物象。換言之,我人若無歷經薰染、習慣等,則無所謂之「識變」,故曰「境非實有」。 淺例而言,在嬰兒時,所有外境悉皆不實,只有母親之撫育最實在;因為小嬰兒尚未歷經現行薰染。

池琞府池聖 登台 109‧12‧26

聖示:今日有緣降蒞聖堂殊緣,躬逢二位佛聖為閻浮提眾生之福音,而乃不辭雲路降蒞鸞門,實為此地眾生之福也!吾亦藉此殊機

述論:天時緊急 —— 諸魔亂道

所謂天時緊急,吾所持論點不在因果大清算,不在浩劫將興,而是以「諸魔亂道」為立論;所謂「諸魔」,亦非特定於阿修羅魔道。 際值末法,實則阿修羅之擾道,已微於寄側於諸家正道宗脈之內 —— 別有用心者!試看,此際各大宗脈雖上應 昊天大開普化之門,而勠力弘法引渡有緣;然則親近道場之眾生,畢竟難免良莠不齊,是以從中產生藉正道教義,另闢蹊徑、甚至自創宗脈,稱師道祖,自封上上之智者,擬欲帶引眾生徇由其所創教義,而成仙作佛! 諸此亂象,在此末法時期觸目驚心!吾所見,已有甚多宗脈受此困擾且又無力清除,是為今夜吾以「天時緊急 —— 諸魔亂道」為題,而與諸家善眾作分享,更願以此而勉諸眾善德。

尤值一提,關聖亦欣然認同為能遏阻此一諸魔亂象,而擬定漸行方針,是為我輩道子之無可卸責重責大命!故得主席 關聖賜允,明年當可優先針此而排定道場聖務;吾亦感同身受 關主席之認同洪願!在此亦勉貴、我可以藉此攜手,共同勉之!

袁天罡夫子 降 110‧1‧2

述論:磁場

何謂「磁場」?最淺易而言,即是陰、陽兩極,在此陰、陽兩極間,不論交集、衝突乃至震盪,當可產生磁場。由此陰、陽之兩儀,而生四象、五行、八卦、九宮等。 意即由陰、陽之磁力,加上方位與物質,乃至氣流形成,雖肉眼難見,卻有其力量存在!自古以來,河圖、洛書等奇門陣勢,其所根據即為兩極陰、陽;加上物質、地形、氣流、方位加以擺設,導引其磁場產生干擾人身之力量。 因而小至人身、大至宇宙,其磁場均由陰、陽而起!在人身,若磁場不強,則易多病害,甚至影響運勢;若在宇宙,磁場不強或有窒礙,則易成災害。究其因源,不外陰盛陽衰,或是陽盛陰衰,在此盛衰之間,陰、陽無以平衡,導致磁場窒礙不順。 在人身小周天之循環,失去平衡,當然即百病叢生!是以故,人身磁場是必須依賴陰、陽兩極相互牽掣,使其平衡,如此可以保護人身不受病害,乃至外在氣煞等侵襲。

宇宙之內亦如是。萬象、萬物悉皆各有蘊涵陰、陽之元素,若不能善加保護,積久,使物種等破壞毀滅,致使陰、陽失去平衡,當然磁場亦間接破害,當然災禍亦于焉叢生! 甚願眾生勉之!

玄奘法師 登台 110‧1‧2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接續前期:

續論:境非實有 —— 現行薰染

云何「境非實有」?因為外境均以「分別」而成;是因觀察、觸、受而作詮述判斷;以萬法唯識,「識」作分別。若無自身之觸、受,及經驗、知識等作判斷,則境外物象雖存在,卻無從分別判斷,形成瞎子摸象,各自表述。 雖然近世以來,有以儀器判明物象,因此大家口徑一致,因而即認定外境物象是實質存在!然則,真是如此嗎?非也。儀器判明物象而一致判斷其名象,但充其量,僅能定為「共通標準」而已!因為物象仍會生、老、壞、滅;亦即滄海桑田、物換星移,終究難免烏有!故曰「境非實有」。

復次,現行薰染。所謂「薰」者,乃種子識,意即我人身、口、意悉皆藏納入於種子識內。所以當下現行:身、口、意、行若造作不善,則薰染「藏識」于焉變現、現行不善! 若接觸、攝受惡法,當然產生更廣泛惡境!所以欲入唯識,先行正道:正信、正念、正行,如此始能進入「識無境有」!

法華林菩薩 降 110‧2‧27

述論:共惡

所謂共惡,並非僅止於相互勾串、結夥惡行;若有起心動念之際,即已蓄意煽惑他人,故意誘引使之行為乃至言語有侵損、傷害他人之實質結果,當成「共惡」。 此一相對於共善,其惡因、惡業當然視其受害者之深淺而定論。但是,以「共惡」之故,其業因自然會加倍深重!俗云:「團結力量大」,共善所蔚起之風潮,自然可形成加倍之正能量,共惡亦如是! 一旦造下共惡之因,則不僅止當事人受傷害,將會因「負面影響擴散」,影響周遭之人,因而其負面能量既大,則自身將要承受更大之因業果報! 故眾生不論在道場、在職場、乃至人際,須謹記:戒慎於起心動念、乃至言行 —— 蓄意導引他人之錯誤言行,以免形成共惡之因業。

孫不二仙姑 降 110‧3‧13

述論:修行福慧

際值三期末法,乍看「福慧」與「修行」是有矛盾之處!大道普傳,眾生悉皆有幸親近聽聞正教法義、大道福音,既然如此,何需「修行福慧」? 往昔大道珍若秘寶,心法輕易不作外傳。吾精勤志趣修行大道,但是恩師祖師卻不引度,百思不解之中,論發心,不落人後;論精勤,絕不間斷,只是難得恩師引度傳法! 斯時,吾雖非國色天香,也算貌美如花,故時受登徒子騷擾,唯不搖吾修行之心!直至某日,吾始乍然驚醒,原來恩師不加引度,與吾發心及精勤無關,關鍵只在「容貌」易受登徒子輕薄輩所騷擾,易損道門風範,因而恩師不加引度;宛如暮鼓晨鐘又似醍醐灌頂,乃決然「自毀容貌」以示道志! 吾舉自身之例,乃為點明「修行需要福慧」。眾生之中,頗多求外貌出眾、才華洋溢、乃至家財萬貫,悉皆有人至誠而求;雖非不對,但是卻鮮少人求道志不斷,此即與福慧有關。

往昔大道難求,修行之人立志苦行,猶然未必可以親炙殊勝教法,更遑論于未甚發心精進之人!時至今日,大道普傳,看似人人均有機緣親近道場修行大道,但是人際因緣糾葛、果報輪迴不斷,若無堅誠道志、乃至福慧深具,又如何深入教法? 所謂福慧,「福」者,當然即是福報。此一福報,影響你之機運:有緣接受善知識之勸化;有、無緣機進入道場;更要有深入大道教法之順境。諸如親人間阻障,情侶、至友之阻障,甚至事業、財務等等之阻障,故有福、無福?是最基本炙受大道之關鍵!如果具備福報,順利進入大道教法之修行。 慧,則決定你是否能夠成就。所謂﹁慧﹂,通指智慧當然沒錯,但是修行之慧,卻是特指﹁慧根器﹂;此一慧根器,當然是智慧之深層意涵。

如果修行者在道程中,有幸得受教法,卻因自身慧根器不足、或受蔽障:面對教法之修行中猶豫不決,乃至徬徨迷惑;更甚者,受周遭之人影響,造成得受正法卻失之交臂,枉費具有福報進入道程,卻功虧一簣未竟全功!故吾乃以「福慧」為題,以吾為例,闡明福、慧對於修行者成就之重要。 時至今日,雖曰天降大道,眾生悉皆可以親近,但是無福者,仍是過門不入;無慧者,縱然深入寶山,亦將空手而出!願眾生共勉。

姜子牙仙翁 降 110‧3‧13

曰:天機不顯在人心。修學殷勤德可欽。 末法時中賢士輩。力行不怠志恆深。

聖示:天機所謂不可洩露,實則乃是「打禪機」;世人人心包羅萬象,此一萬象,當然涵蓋﹁天機﹂!因此無需上窺天機,只見「明心」即得洞澈!士農工賈各有所求,但是修行者只有一願 —— 即要成就、超生了死、渡脫輪迴。 因此放下士農工賈之所求,專注於修行之心:「明心見性」,最簡易淺白之解釋,是無需窺破天機,而是放下心中所求,專注於修道一願而已。吾久疏懶散,今日有緣降筆,因而詩文與諸眾結緣!

天上聖母 降 110‧3‧27

述論:常有「懺悔行」

眾生在日常間,雖曰常受道德教育、乃至道場勸善,因此「有心為惡」或可得免!但是各人認知乃至習性、觀念等等,卻常有傷人而不自知! 有心為惡之人,當然不會懺悔;但是無心之過、乃至不自知者,卻可能累積甚多株連無辜,或有言行傷害到間接之無辜,因此積成怨恨,卻不自知!

乃至在人生過程中,不論修行或運程、祿報、善福等,受此「怨念」所阻障,甚至導致運程由盛而衰、甚或晦暗等等;眾生或因不自知,而遭受乖舛運機而莫明、無可如何! 所以,不論修行之人或一般眾生,能常有懺悔之心,進而行踐,則可消弭前之無心犯錯。因為懺悔,乃我人之良知 —— 在心中不敢自詡無過,時時刻刻反省、警惕、約制自身言行乃至心性;時日既久,平常處事即會謹慎、深思熟慮,並且常存懺悔之心。 若在平素間能有如此戒慎,自然可以減除對他人無謂之傷害,減輕累積他人之怨念,對於自身不論修行或福祿、機運,縱然未必立即大幅改善,但絕對可以減除干擾!

阿難尊者 降 110‧3‧27

述論:招禍

我人平素最可貴即是身體健康、平安無事,但是在平安無事之順境中,往往容易招禍,且會因此禍事,而糾葛甚久! 吾淺舉一例:有人開車間,僅因剎那分心、恍神,車行轉彎之際未慢行,並且詳細觀察是否周遭有人、車,因而發生擦撞,甚至導致受傷害,並且因而產生後遺症。如此一來,不但要破財和解,更有可能因致人傷殘,官司纏訟幾無寧日!不但他人受傷、自身花錢,尚要出入警局、法院,此即為「招禍端」,而使自身陷入不安寧;而他人更因自身不注意,導致受傷害,更可能成殘疾之後遺症!

當然兩造雙方或有可能是因果業報成熟之現象,但是,更有可能是運程所註成之禍事運象。但不論是因果現象或運程所註,若自身能時時謹慎小心;如前述之例,當下不分心,更謹慎慢行,縱然是冤親因果,亦無從討報!若屬運象,或可因此免除晦暗禍事。 俗云:「小心駛得萬年船」,至希諸眾有緣平素能夠謹慎,可以免除許多招禍之討報或運程!

文昌帝君 降 110‧4‧17

述論:入世好修行

往昔修道者若非剃度,即是結簪束冠,不論佛、道,悉皆嚴律要求修行之人住入寺剎及道觀之內,恪守祖師大德之嚴規門訓;並且猶要由最基礎之打雜抹掃做起,直至一段時日之後,再與先進修者共修。尤值一提之事:修行至一階段之後,要入人世間,不論托缽化緣,或為施方治病等等,佛、道修行之人悉皆如此苦行,而至成就。 時運變遷法亦遷,大道普傳,修行之人不再獨善其身,而是要「菩薩行」:廣行利他,與諸眾有情廣結善緣。

經云:「大乘義諦之妙勝無他,唯有弘法利生而已!」佛家行者,往昔有獨善其身,深山古剎精進修行,是為「小乘行者」,最極至亦乃羅漢果;若要修行「菩薩道」之大乘教義,唯有入世利他而已。 時至今日末法時期因果清算,吾輩猶要上體 昊天恩澤,戮力於普化眾生,如此行持,則為利他,更是踐行大乘菩薩道,遠勝於先囿於自身成就,始願渡人之小乘想法。 故吾殷望今之修行者,能體認此際修行方向,莫再執於往昔舊思想;不論身在任一教門,或皈依哪處道場,人間即是修行道場,利他即是菩薩行。

地母至尊 降 110‧4‧17

述論:法船待共願

「法船」乃喻意如水上救人之船舶;冠以「法」,乃以教法可以渡脫苦海沉淪之眾生。唯船行水上,上自船長下至水手,大大小小細分數十部門;法船衍伸為「道場」之意,可以在人間苦海拯渡眾生。 因此一艘法船,仍然須要各個善慧根器之行者、乃至諸眾有緣,發心分工,全心全意共善同願護持,始得如船行水上拯溺。

際值上天大開普度之門,各大正教無不戮力弘法利生,可謂是千萬法船行駛苦海之際,伺機拯渡有緣。然則每艘法船,一樣需要有許多善慧根器者護持,始能如船舶之航行,永續不斷。有此共識,當可共發善願,願力所注,推動法船永續航行苦海! 今鸞門應運,矗立普化大纛,以此號召各地有緣、善慧之人同登法船,各司其責,在苦海人間中,引度有緣。因而諸眾善慧者,若已登上法船,當應體認:自身是為此一法船永續航行間缺一不可之成分;若未登上法船者,盼能有此緣機,共願上法船,俾以同心協力代天宣化!

本堂觀音菩薩 登台 110‧9‧25

聖示:有賢生呈叩問「氣場與磁場」, 吾乃以此為題作闡述:

述論:氣場與磁場

所謂「氣場」,乃指人身之氣血行運之間,所產生之能量;簡而言之,即「生命之現象」。舉凡人之呼吸與情緒、乃至意念倏起倏滅之間,均能產生與影響氣場。 在現今科技發達之際,有一種儀器可以透析我人之氣場,其名為「AVS氣場儀」,可以明確分析人之氣場強弱及顏色。

氣場強者,基本上較無病痛 —— 古來道家修行煉氣,亦屬重要一門功課,即是「馴氣以養身」。乃為善攝自身氣場,平息氣念乃至無為,進入道家最高境界 —— 三花聚頂、五氣朝原;悉皆與氣場息息相關!故可以將氣場,歸類為人身內在之防護網。 所謂「磁場」,即乃人身中所含蘊之鐵質;在天體中大氣層有一磁層;在地球上,南、北兩極之中軸亦有磁層。因此,人在行動或臥睡靜止間,卻仍處於天地磁場之中。若果活動於天地間磁場有扞格之處 —— 如陰地或不善方位及地形、地貌,乃至建築格局之中,人身之磁場即易受影響。因此,磁場可以劃歸在人身之外。 解釋清楚氣場與磁場之分別,那麼氣場不佳之人,則易有病痛,及因情緒等因素而影響別人。磁場若不佳之人,緣於易受外在影響,則易有莫名現象,諸如陰擾或受莫名驚嚇等等情境。

阿難尊者 降 110‧9‧25

述論:識神

此一識神,簡而言之即為我人「潛意識」;但與我佛所演示之「八識」未盡全然相通。識神,最淺白而言,僅到第六識;並且緣於第六識乃「仗他緣起」,屬非真性,因此識神于人而言即屬「不正確之訊息」。 修行之人難免受識神所干擾,在於心識中,尤其容易執假為真。容易產生許多由自身所架構及編織之訊息、乃至影像,卻執以為真 —— 此即六識之特性。 許多人在日常中所見、所聞植入心識,卻因心識執以耳聽、眼見是為實相,因此即將其判定為真。由此時日既久,自身或已忘記,但是識神卻牢不可破,將其執認為真;故在日後遇上或心神鬆懈之際,此一識神則源源不斷輸顯許多「自認為真」之訊息。 尤其修行之人在修行過程中,更容易受此識神影響,是以故,修行之人必須確切領悟︰識神所執見,不必然完全正確!有賴於修行之人善加分判。

鬼谷子仙師 降 110‧10‧2

述論:氣動與靈動

何謂氣動?依字面淺解,即是:氣之動態。何謂靈動?按字面淺解,即是:靈神之動態。其差別,在字面上或有差異(並且實質上差別甚大),但當事人或旁觀者,卻絕大部分無法分判「氣動」與「靈動」! 不論佛、道,乃至各宗各脈,凡是親近道場進修之人,絕大多數之人都有嘗試靜坐。古來佛家有禪坐,道家有靜坐;佛禪可以入定進入忘我空寂,道家靜坐較屬練氣養生。若依文字乍看,歸類佛家為「靈」,道家為「氣」,則大錯特錯! 際此上天大開普度之門,各大正教無不戮力弘法利生,亦因此甚多有斷章取義、甚至別出心裁,倡言「坐工」可以達到究竟之境。基本上,佛、道正信教法確實可以如此;就怕斷章取義、別出心裁之偏歧立論,誤導眾生及善慧修行之人!

氣動與靈動,確實是由坐工所衍生之現象,但其差別乃至結果,卻天壤之別,故需分別加以闡述: 氣動 —— 大部分是屬於靜心歛念、以意導氣,將自身之氣機,藉此坐功而周天馴行氣機,達到養生目的。因此這類修行者較單純,不會進入忘我情境|—但是若氣行較浩巨之時,會使身體晃動,此即為「氣動」。關鍵是當事人神識清醒,知道自己身體有晃動。 靈動 —— 此一現象不佳!絕大多數均屬求神通之修行方式。此一坐工首要要求即是:坐工之人必須進入忘我,因此神識不清,不知自己身體晃動。然則,自我神識不清意即保護力減弱;故自身靈神亂竄,引起身體晃動。更何況若屬修行不當法門,或不適當地點進行坐工,更容易招致身外法界之侵擾!因而靈動屬於不正確之修法。 末法時期,雖曰各大正教弘法利生,然則眾生親近道場、進而修學之際,更要判明自身所遭遇之現象,庶免一步之差,毀卻有用善慧根器!

文昌帝君 降 110‧10‧9

述論:「功不唐捐」與「玉汝于成」

此二句成語,各出於佛家與儒家寶典,吾先作分別析論: 功不唐捐——出自 觀音菩薩《普門品》所云,其意乃指:一個人平素之用功努力、乃至行善功德,絕不會白白浪費,或遭到拋棄。 玉汝于成——出自《詩經‧大雅篇》所云。其意乃指:愛如寶玉,會予甚加珍惜;乃引申為璞玉須經磨練,始能散發玉彩;意即人須經磨練、挫折,始能成功。 析解此二句成語,眾生可有領悟?一如修道之全程,當一位眾生初始進入道場、皈依教門之始,一切修學,如行善、造功德,如潛心學習教法、乃至深入真諦妙勝,有如「功不唐捐」,不會白白浪費! 及至潛心修學之歷程,縱然歷經磨難甚或挫折,如若一心不退,必如璞玉歷經琢磨,終能散發光彩!

際值末法時期大道普傳,諸眾有緣個個悉皆俱有佛性,猶如一塊未經琢磨之璞玉;看似頑石,但若能在修學中力行不怠,更能歷經挫折磨難矢志不退,精進而行,終必成就! 吾以佛家與儒家寶典所載之語,與眾共勉。

天上聖母 降 110‧10‧23

述論:禱求

眾生在平素禮佛拜神之際,不免有所祈求自身所缺、所不足之處,且自身又多無力可以改善,因此禱求佛神庇佑相助,因此神前如何禱求,即是一大學問! 首先,必要有至誠之心。所謂「誠能格物」,此一至誠之心可以形成巨大能量,而使佛聖諸神輕易可以鑒納。

其次,必將所求條列分明、重點闡述。一般眾生入廟上香之後,大多喜歡與神明做傾訴;從自身乃至尊長、妻侶、子女,乃至兒孫一籮筐傾訴無遺,如此實非求神之道!

其三,禱求之後,切莫抱持甚大希望,時時刻刻盼望所求實現。須知,人之一生際遇多有因緣定數,絕非上廟求神即可快速改變,或得償所願。 縱然仙神鑒納、庇佑賜助,仍需一段時日之化轉;切勿因此心生尤怨,甚至造成謗佛詆神之口業!甚願此文對眾生有所助益!

子思夫子 降 110‧10‧30

述論:修涵

「修涵」乃為儒家用語,意即修養內涵。《大學》第七章云及:「誠於中,形於外。」意即我人平素內涵,若為善德,則其人所表現於外,即能儒雅高尚;不似猥褻小人,閃縮退畏。 另有清末紀曉嵐先生之先師所撰一聯云及:「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此晚清文學家之意境,即將修涵表達無遺。人到無求,即乃佛家之「空寂」、道家之「無為」;因為心中無所求,即無須為五斗米折腰,無須為名利而讒媚,可以山水任遨遊!

自古以來,人們將讀書人之家門謂之「書香門第」,因為往昔之書本是木簡,而後謂「絹布」,近世始為紙張。故古時候讀書人竟日沉浸在木簡、絹布之書中,猶如薰香一般,故往昔人們尊稱讀書人家為「書香門第」。 由此亦可知,在此三例中「內心之涵養」可以表現在外觀及外貌,近世有人形容:「三日不看書面目可憎!」均屬「相由心生」。因此,眾生當然應該要在平素間,將善德納為內涵,如此可得大眾之喜歡與親近!

南天黃天君 降 110‧11‧13

詩曰:人心恐懼必然時。勸勉蒼黎善願持。 遠去刀兵祥瑞現。修行善德沐恩熙。

聖示:近來台疆一地,不僅國內外媒體輿論,熱烈討論台海情勢;台疆多人心懷恐懼,深怕大動干戈之日不遠! 吾奉勸諸眾無須縈掛憂心!吾不能明斷不起干戈,但是大動干戈必有其因,故與諸眾有緣共勉︰無須恐懼,只要心向大道,精勤戒律,共行善德;以台疆一地廣大修行、親近道場之善慧福德,只要更加勤行慎守,進而共願共勉,此浩瀚能量足以消弭此一惡能量! 與其竟日憂心於自身無可著力之事,不如厲行自身輕易可行,又可助予凝聚共願、共善之正能量,絕對勝於憂心忡忡、而不知是事!

南天福神 降  110‧11‧27

述論:平安是福

眾生常有求福,大多是在意財祿,認為有「福報」,即是要財源滾滾才是福;孰不知人生最大福報,是「平安」! 試想,不論自身多有財祿、事業多有成就,甚至天資穎悟、聰明過人;但是在人生過程中或體弱多病、或動輒意外災事,甚至朋友之間多有陷害,乃至親眷家庭不睦,在人生過程中,除了財富及成就之外,可謂多事多災!甚至時時刻刻多煩惱、夜不安眠、魂不守舍,時時處於災難苦磨,則如何是福?

因此眾生若欲得福,先求平安!切莫看輕「平安」二字所代表深遠之內涵: 平者,即如一直線,並無劇烈起伏,看似平淡、枯燥無奇,但是人生若能平淡一如直線,即可不經歷重大起伏波折;正如人生少病痛、少災難,則在人生過程中即是一種幸福! 安者,安寧、安心。是以故,在人生過程中日日可以安心、安寧,白日無災事,夜晚安眠,如此人生何其之幸!

故求福之眾生,若能了知「平安是福」之真諦,則可以少去許多煩惱,增進許多心神之安寧,更可以在平安之人生過程,利用平靜之歲月善用此有用之身 —— 修行大道!

公冶長夫子 降  110‧11‧27

述論:市義

市義」之典故出於戰國時期,有孟嘗君,其人好才、好客,有門士食客上千人之多。曾有令門士馮諼往薛地收取債務,但馮諼卻將薛地之人民欠債於孟嘗君之債契,收齊而焚燒,薛地百姓莫不感戴孟嘗君之恩澤!後來孟嘗君出事,得以逃過追兵追殺,即是薛地百姓感其恩義多加掩護,助其逃離。 此一典故說明:「市義」雖非其自願,但人受其恩感念於心,若有機會必將回報!市義|後福,我人若要積植後福,必要先行施恩於人|即廣結善緣。 在人生過程中,無人能或免災事、意外、乃至病苦,因為此一際遇是在人生報場中,須了之夙世因業。當我人在人生過程中行有餘力,不論有心或無意,不論是大至救人一命,或小至舉手之勞撿拾地上石頭或蕉皮,如此作為,甚有可能救人一命,或免除他人意外! 自身在能力範圍,甚或力雖不及,但卻熱心而行;當然在自身富裕之時,能秉持「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慈憫之心,則在人生過程中隨處可以助人、救人;雖然未必得有立即回報,但所累積之善福,絕對可以消弭夙世惡業之動能。更何況,有朝一日亦能如孟嘗君之「市義」而得後福! 總此而言,我人行善,在於廣結善緣,此一正能量絕對會回饋到自身。因此,甚願眾生能夠宅心時時存仁憫,在人生過程中眾善奉行,必得後福!

代天巡狩趙天君 降 110‧12‧18

述論:天災!人禍?

近期間人世異象,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眾生試看,氣候之異常及病毒之肆虐,諸此種種,猶如末劫警訊;因此甚多言論謂之「末劫將來」,將此氣候極端異常,及病毒橫掃之事,歸因於:「乃上天降下災劫,以懲罰眾生之不善!」吾以為,將此氣候異常而極端,及病毒肆虐歸類為「天災」,乃為眾生卸責之藉詞。 試看,氣候愈趨兩極,並不是如末日般太陽不墜、大地炙熱難耐;或煙塵蔽障,太陽難透其光,乃使大地酷寒了無生氣;二者皆非!故非末日警訊、更非天降災劫,實為「人禍」。

首先,氣候乃有節氣之順序,因應天干、地支而衍生運行。但人為破壞,使大氣層破洞,使此一臭氧層保護大地出現缺口,因而氣流、洋流乃至於南、北極永凍層之日漸融化等等,因而產生極端氣候;及永凍層冰融而釋出之亙古病毒;此二者均非上天派敕神司作為,均是眾生自己造做。故目下人世間之氣候異象,與病毒橫行,絕非天降災劫,亦非末日警訊! 但是,眾生若不自行深加警惕,持續妄為,則必將加劇破壞大地現有之機制;一旦天地所支撐之機制,受到如洪水猛獸般共惡之能量衝擊,則不但氣候極端、瘟疫橫行,有朝一日天出異象即是末日之兆!

現今閻浮提地間有人具野心、有人具利欲之貪婪,更有無數莫名之意氣;當然均脫不了榮華富貴以及名望等之企圖。是以故,有政治人物之決策、國與國之紛爭;更有為商業利益,而開發雨林及南北極等等,諸此種種,雖然並非大幅度影響現今之眾生及生存之生態,但是一旦南極與北極之永凍層受到破壞,則更猛烈之病毒絕非現今醫學所克服! 雨林之破壞|「地球之肺」有傷礙,則大地更加受傷;緊接而來極端與異常之氣候將成常態!斯時眾生猶如生存於地獄之間,無需天災之末劫,人禍已足以消滅人類!眾生細思量。

天仙狀元丘祖師 降 111‧1‧1

詩曰:降蒞鸞門喜結緣。代天宣化得群賢。 弘宣大道殊機在。冀願同心不計年。

聖示:大道頒傳,雖然眾生悉皆有幸得聞信受,但是鸞門卻為大道普傳之推手!緣於鸞門以諸天佛聖降筆砂盤,廣傳文字因緣,藉諸善刊廣傳四海,深入人心、潛移默化,進而激發向善、向道之趣心! 吾久聞貴堂數十年間神、人戮力代天宣化、弘法利生,甚受無極老母及 昊天畀重!且吾道脈門下與貴堂結緣甚深,且深受貴堂 關主席之恩澤庥佑。今日乃藉鸞期之緣機,降駕與諸賢結緣,並致深謝!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11‧1‧8

詩曰:降筆為文勸世來。諸生向善志無灰。 願期精進無辭苦。深入經藏智慧開。

聖示:鸞門砂盤木筆,由諸天佛聖、仙神降駕詩文勸善,廣渡有緣,此乃上天悲憫!雖然大道普傳,但缺少打幫助道之推手;鸞門即是應運、應機,際此三期推動諸天佛聖降駕詩文,勸世之最佳推手! 今貴堂持續領命著書,即將頒傳壽世之《昊天紫綬靈修院遊記》,及正在著書之《晨鐘暮鼓》、《濟佛觀眾生相》,實為不可多得之鸞門聖地!尤以堂中門下諸賢生共發願心護持鸞務,恒持不退,造就此一普化法船之續航,吾忝為鸞門五聖之一,實為告慰! 際此年終歲末,乃來慰勉貴堂神、人共願,無懈無怠、持恒普化之心志!更願諸賢一志不退,為鸞門重責大命,共付願力恆心,以期弘法利生永續不斷!

了凡夫子 降  111‧2‧26

述論:實踐

所謂「實踐」,具體意義即是行動,語有云:「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因此,近代醫學教育體系上,有先行修「學理」之學分;但是要完成醫系學位,最後尚需有臨床上「實際經驗」通過合格,才授予學位。 如此說明,我人在理論之研究可以評斷為在「理想」境界而已;欲求達成「完善」境界,仍然必須付諸行動,不論在學業上如此,在人生歷程中亦復如此。

譬如說一個人想到遠方遊歷,若不付諸行動,永遠難以達成願望;修道更是如此!每個人都想上天堂、不願下地獄;但不能僅止於「想」而已,必須實踐修道之次第,由無數之實踐、付諸行動,才能上天堂、免除下地獄! 如何實踐修道之次第?當然必須先由學理上了知「道是什麼」,能夠深入道之意涵(即如修完學分);由深入道之意旨,再從教義漸行實踐。譬如最淺顯之理,即是「善者上升,惡者下墮」,因此行善、去惡即是「學理」;深入教法依法行持,累積福慧資糧乃至功德圓滿,即可超證! 此一「實踐」,正如醫校體系要求學理學分、及術理學分兩皆合格,始授學位。際值目下末法時期,各大正教無不戮力弘法利生,正如醫學體系分成許多科目,諸如內、外科、腦科、臟腑科,乃至小兒科等等,各科悉皆醫學正科。故各家正教教法當然亦是正信教法,有緣善眾當然均可皈依。

但前提是:必須知道教法之學理,更重要是要付諸行動,不能空有理論,卻不知行動實踐!如此將枉費前面苦工;想要上升天堂,正是鏡花水月流於虛幻一場! 甚願諸眾勉而行之。

準提佛母 降 111‧2‧26

述論:悟

所謂「悟」,由最淺顯而言,即是開智慧。 若由另一個角度而言,稚齡兒童天真懵懂,可謂純真無邪,但是亦為頑皮迷昧;正如眾生在人生歷程中前程迷茫,未知歸宿何方。 但稚子上學之後,日日學習、年年成長,乃至成熟,對許多事物已能洞悉明瞭,此一現象,在某種程度即是「悟」,因為知道人生方向,知道自己要什麼,自己該如何努力。

在修道、修行領域中,許多教門解釋「悟者」,即是證性成真、即是成就者。所以,悟者與稚子成長乃至成熟之現象、或曰境界,某種程度是非常相似;故吾以「悟者」,是以「開智慧」為開宗明義作論述。 云何開智慧即是悟者?我人之所以沉淪——不論是輪迴或是追求名利,及世間色相等等,即是未開智慧:不知所執者,悉皆為假! 所謂「滄海桑田」,世事變化無常,未有事物恆久不滅,因此是為假。富貴榮華,亦如過眼雲煙,孰能永遠持有?人間情愛:色相、光陰歲月摧殘,色相衰朽、情愛褪淡,何能長久?但只因執于當下,所以理智盡失、智慧蒙蔽,因而沉淪。 只有少數開智慧者,勘透諸此假象,因而一旦掃清前途塵沙瀰漫,而後眼前即是康莊大道!願勉諸家修者道子仔細研閱,早日悟證!

普賢菩薩 降  111‧3‧26

述論:捨得——放下

俗云:「有得必有失;有捨才有得。」人世間事,失去是為最痛苦之事,不論是失去至親、好友,或事業、財富等等,悉皆令人痛不欲生!然則失去,是為「有得」之必要過程。 譬如必須失去空閒時間及休息,努力工作換取金錢,由「失去」轉成「有得」。在有所得之後,即開始不捨!捨不得,是為人性最難克服之關卡;一旦獲取富貴榮華,乃至聲名、情愛等等,必然時時刻刻放不下、執縈不釋,因此無法勘透「有捨始有得」。

簡而言之,因付出勞力、時間工作,而獲取報酬,一旦要將此「報酬」捨出,絕大多數人均難以放下;孰不知,有捨之後「所得」絕非當下心中不捨所可預見!譬如修行之人將付出之時間、體力、金錢護法道場,將可獲致修行上之進程。 一般人有所謂「善財難捨」——因為此財,是由許多血汗、勞力,甚至失去許多自身所喜好之活動,及自由所換取,當然不捨付出!唯有明瞭有捨、有得之必然性;唯有放下心中所縈執之不捨,始能從中得到寧靜與平衡。 是以故,我人在修行歷程中,必要知悉有捨始有得;唯有放下,始能破除心中之藩籬。

武訓夫子 降 111‧3‧26

述論:轉念——不執

世人常喜遇事鑽牛角尖,終致進入死胡同,難出此迷宮!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是以故,必須不執著會轉念,在人生路程上始足以克服難關。但是轉念不執,雖曰字面解釋容易,但要實踐卻甚困難! 首先,我人甚易落入「所知障」,此一知障,緣於乃係我人自幼學習所累積。因此,所知障即是我人主觀認定,加上個人個性易偏執於「先入為主」之觀念。

因而一旦遇有重大疑惑不明,或自認所知無誤,即易陷入「不能迴轉」之空間!欲求轉念,使事情圓滿,當然先要破除所知障之執著;但是不執著須要有智慧。此一智慧,是由我人在成長歷程中,所接觸人事物等等經驗之累積,而形成我人人生之智慧。 換言之,人生在世,切勿執著於自身所認定、判別之事物一定為真、一定無誤!必須在面對事物之際,仔細審斟、多方觀察,切莫初始即執於自我認知之判定,以免落入紛擾之歧途!

王禪老祖 降 111·4·16

詩曰:命象註成信莫疑。但能有破亦堪期。 須知一志勤行善。念起恩庥自澤垂。
述論:命象註成

何謂「命象」?若以淺白定義,即是眾生各自生命歷程之軌跡,亦即各自在此閻浮提地之際遇起伏。 再加以深入剖析,則生老病死苦、富貴貧賤、功名利祿等等,悉皆有其定數或定象。俗語有云:「人在投胎之前,禍福、祿報運程有多少,皆已註明在生死簿。」換言之,人在呱呱落地之時,已分明註載有多少福分、有多少災凶、一生際遇貴人多少、善緣多少;或者小人活鬼多少、病苦、災難多少,皆已明載,只是各人依循此一軌跡,完成人生歷程。 語有云:「凡事天註定,一己之力難回天!」然則,近世更有勵志之語云:「人定勝天」,尤其愚公移山之寓言更是膾炙人口;如此,是天定難違、或是人定勝天?關鍵只在:是否有絕大動能扭轉生命軌跡。 眾所周知,鳳儀之大善,乃化轉夭折之相,此為人定勝天;但若怙惡不悛不知自我反省,則確定有如俗云:「閻王註定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能否破除命象之所註成,端在是否願意具足絕對之正能量,加以扭轉。 最淺顯之實例,貴堂奉旨開辦濟世解因果之事例,設若其人既已註成必受討報之命象,如何化解而扭轉命象?即是:自己善發心、力行善功德加以化解!如若是註成重大災劫,又是如何化轉?依律,既已註成命象,必將發生,若將強行移除又干天律;因此,將所發心之善功德,抵銷部分災凶,僅餘小部分之動能使其發生。

易言之,若註成要有大災難之劫運,先行化除大部分不善能量,僅產生諸如跌倒破皮、小刀器劃傷等等見血光而止災;即是上天授命人間道場,如貴堂濟世解因果,而化轉命象之殊恩! 總此而言,我人個個生此閻浮提地,各個皆有其命象,好命象者,乃其夙世積存善德之福報;若是壞命象,亦無須尤怨於過往之不知積善福!亡羊補牢時猶未晚,當下即應懺悔前愆,把握未來行善之契機! 縱然不似鳳儀及了凡二聖之絕對扭轉命象,但大化小、小化無,必然也可助力自身平順經歷此生之歷程;更進一步造未來世之福慧!願眾生勉之。

清水祖師 降 111·7·9

述論:疫災之警示

近期間,全世界普受疫情侵襲,染疫者不計其數!接踵尚有數種奇異怪病蠢蠢欲動,此一現象所代表之意義,在宗教界無不大力疾呼「末日來臨」,或浩劫之前兆等等。但在科學家、醫家而言,卻是大環境因素,有者曰濫砍濫伐,甚至怪罪氣候異常、臭氧層破洞,南、北極冰棚逐漸融化等等。 基本上,宗教與科學家們兩方立論都沒錯,所有原因都是造成奇怪疫病現象。但是在此現象背後,有更深層警示,不論是臭氧層破洞,或極地冰域漸行融化造成亙古病毒傳散;諸此種種悉為身在政治高位者之「商業利益」考量,並非一般大眾有能力挽回!

既然無力回天,但卻可以獨善其身;既然身在此一大環境中,此身容易受到大環境侵損,因此我人更要積極進入修行!雖然遠水救不了近火,但「身」受侵害,「靈神」卻可避免沉淪。 此亦即各大正教所疾呼「三期末劫、天時緊急」:身難避病害,靈神卻可超脫,關鍵只在即速修行!此亦為吾今夜主題之要旨,願眾生勉之。

司命真君 降 111‧7‧30

述論:打破砂鍋問到底

此一用詞,若在一般人或學子是好事。由疑問間求知,而破解出答案,可以發現許多新物象。許多發明者、科學家,亦多緣於此而深入探究,乃有許多新發明推進文明之動力;此為好事。更因為人心好奇、欲望所驅使,對不知、不明之物象懷有強烈探知欲,實為無可厚非之人之常情。 但是,若在對人生歷程事業、財富等等現象,亟欲先求知道,此種心理已非「求知」而已,反而顯現一種自身缺乏安全感、不具穩定性;若用於禱叩問神求卜,則更不可取!因為神司多有不能查示之處,其原因有二:

其一,若神司查示之後,你若知其事運發生之時程及結果,則會因屆時之將到,言行、做為反而破壞其事發生之軌道;換言之,你若知道明天在某處會獲得一筆意外橫財,因此提早去守護,卻有可能破壞其事象之發生!

其二,更有可能對事物已先探知,反而因此失去創造、闖蕩之動能。此亦為近代有佛門高僧,力倡「因果論」過於消極之依據。 總而言之,修道子對教法之求知,可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畢竟道理不可不明;但是對於其他事,能知梗概、略知趨吉避凶即可!人生在世,總無法窮盡萬象;不癡不聾、不作阿翁阿姑,可以在某些事物上,糊塗會比精明好!

玄奘法師 登台 111‧8‧27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今夜旁聽 呂祖述論「末日浩劫」,不得擊節讚歎!各大教門修子苦於末日浩劫,懼於快速來臨,相信 呂祖寶書一出,眾生安心修行可也!因而吾今夜亦登鸞略作

述論:本宗及密行之義

本宗乃 彌勒慈尊數千年來已承命應運下世,雖曰人世間一、二千年甚為久長,但是在天界中,卻僅是彈指光陰而已。 在人世間,彌勒教法由天竺而傳至西藏,乃至樓蘭、月氏等,歷經興盛,卻亦經戰禍乃至帝王之迫害。雖然興衰有其因,有其當時背景等等因素,但卻全在天運之數間,必須經此波折。 今日台疆『唯心宗』,乃得承薪繼傳而弘法;所以彌勒教法之唯識,乃「唯心」而已,本宗之名即以此而立。

復次,密法。此教法絕非當今有些修行之人所云:「仗藉他力之雕蟲小技。」因為密法之殊勝,在於啟發自身最絕密之動能,雖然有仗藉本尊緣佛、乃至空行亥母、諸大金剛之外力,但是密法修行者若無苦工,如何契引諸佛菩薩?所以是要先行自力,才得他力。 復次,密行。坊間(在甚久之前)常傳以是邪教、邪法,因為有些密行之印、咒不使旁人得見,因此以訛傳訛將密法說成邪教,密行說成邪法,實屬不當! 將本宗乃至密法、密行述說明白,最重要是令行者知其所以然,乃可所以行。密法之修行首要是自力,當即使自身所涵蘊、卻不自知之正能量,藉由印、咒使其啟發、凝聚運行,乃至運用。在密印、密咒之進行中,一則催化自身能量,再藉咒、印增強或曰凝聚。 一旦初行完成,久久自身能量可以實質察感,則內密、深密將是可以運行運用之能量。至此,密行者已具小成阿闍黎資格,往密法最深密、最不可思議境界,將是指日可待! 願行者勉之。

玄奘法師 登台 111‧9‧24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 聖示:早在貴堂領 懿命創建鸞門之初,不幾年之後,更領命創建『唯心宗彌勒道場』,隨後再領命著造《彌勒淨土遊記》;自此大力弘揚彌勒教法,並得 慈尊賜允授傳「彌勒密法」。因此在佛、道雙修之道場外,兼而顯、密圓融。 鸞門雖曰應命代天宣化,然則本宗教法由鸞門先行推動頒傳,而後形成應運、機于當下,目前閻浮提地弘揚彌勒教法,可謂「應運、應機」! 吾奉 慈尊法諭駐錫本宗寶殿,當應盡吾所能,為眾生闡述本宗殊勝。因而將系列由淺而深作述論,裨益不論已願求生彌勒淨土之有緣;或僅知彌勒淨土,卻不知其意義及殊勝之有情,悉能應緣親近,乃至發露趣心,共願上升彌勒淨土。

述論:什麼是「彌勒淨土」?

此土在兜率天中,乃由五百億天子聽聞 世尊金口親示:彌勒菩薩乃為接續佛陀之後之「未來佛」,乃大願以無邊法力供養彌勒淨土、寶石莊嚴淨土。 彌勒慈尊更是大願於兜率陀天建立淨土,名曰「彌勒淨土」;乃承領 世尊遺命度盡眾生,共願悉成等覺,再下閻浮提地龍華三會,悉成正果。緣於兜率陀天乃即欲界天,即在閻浮提地上方,距人世間到達天界最近之淨土,因此亦是最容易上升此土之天界!

尤其際值末法時期,眾生善根慧性易受塵俗染著,已不似往昔眾生發心修道必然全捨,始能修行。因應此一末法現象、因應眾生根器,因而彌勒教法是為最適合今時眾生所修行、所願生、所皈依之教法! 雖然我佛教法殊勝,合於各種根器之眾生,但是諸佛菩薩之大願淨土,距此閻浮提地乃是恆河沙數之遙不可及,若非有上善根器全心修行者,實難到達! 因此,彌勒淨土距此人世最近、最易求生,若真有赤誠願心,欲達諸佛菩薩親近諸佛菩薩,則彌勒淨土恰似遠程之「中繼補給站」。眾生先求不墮輪迴苦趣,在彌勒淨土中藉諸天福報壽,再精進「本願」之佛淨土!

玄奘法師 登台 111‧10‧1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吾今夜

述論:如何求生彌勒淨土?

彌勒慈尊曾領 世尊法命:度盡遺眾,大願建設淨土。因此,只要眾生有「願」求生彌勒淨土,慈尊悉皆攝納願海,簡易無比! 更可不受限於老弱婦孺、男女、富貴貧賤等等,悉皆攝納;關鍵即在此一「有願」。眾生能生起「願生彌勒淨土」,首先要有趣心,即是樂生淨土,願為彌勒眷屬。生起趣心,始能踐行,如何踐行?如本宗之「註籍牒文」,即是願生此土趣心之行踐;因為既生此心必要行踐,始能在 慈尊願海中永受攝納,絕無退墮!

所謂求生彌勒淨土最簡易之修行,不必六根清淨、斷盡塵俗因緣;亦不必精修三經六典,深入教法奧義,只要稱唸 彌勒佛名不間斷。所謂不間斷,並非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悉皆要稱唸;基本上,我人要表達此一願心、志趣不退墮,只要每天不間斷即是俱足。更可以藉此每日不間斷稱唸 彌勒佛名,更可永固、受攝納于 慈尊願海之中! 至於每日稱唸佛名幾聲?當然不要以敷衍心態之一、二句,所以每日稱唸「九聲」佛名,是為最恰當!在稱唸佛名,行住坐臥悉皆可以,只要不在方便處所,及夫婦臥室即可。 如此簡易求生彌勒淨土之法門,當然是最符合今時眾生處於忙碌之工商社會!因此闡述以為結緣。

玄奘法師 登台 111‧10‧8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

述論:彌勒淨土外院

彌勒淨土外院,吾將之比擬為近世之高速公路中之「休息站」,專供長程旅人休息,作補充體力再繼續未盡旅程。 如此說法,或有精進修行之人不以為然!因為如此精進堅誠之人,必定虔望、希冀自己可以達到完全解脫超證之淨土,不願在此中繼休息站佇停。 但是,云何彌勒淨土要設外院?原因如下:

慈尊曾領 世尊遺命欲度盡遺眾,但眾生根器參差,不能只度上根者,而不顧下根者。 復次,佛菩薩之淨土悉皆遠如恆河沙數難以計量,若修行者欲求當下今世,即達所願佛菩薩之淨土,不但甚難、已幾近不能!因此先在最近此閻浮提地之兜率天,設彌勒淨土以廣接引有願、有緣,而不計根器之眾生。 復次,彌勒教法尚有 彌勒慈尊大願力普被,只要有願、有行之眾生,一生稱唸彌勒佛名不斷,歸空日放白光接引上淨土,先於外院。

諸此原因,乃先設外院。但眾生切勿以為入外院如休息站,沒多久就要下墜再輪迴!實則外院中仍有 慈尊定期說法(符合蓮開見佛不退墮),有諸大菩薩、羅漢、尊者為諸眾時時說法演經,以勵上生外院之眾生增長、發露精進(乃上生此土在天福報中,保持不退墮)。 所以結論是:彌勒淨土外院乃供在世根器或修行較有不足之眾生,先生此土不淪冥司、惡趣,再精進修行晉證內院。屆時龍華三會,即可隨侍 慈尊下閻浮提地,共成妙覺永不退墮!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11‧10‧8

述論:心靈修行

近代以來,許多哲學家、文學家乃至修行近道之人,多有倡言「心靈平靜」,乃至於延伸為蔬食,以及力行公益義行等等;雖則心靈上求得平靜,但是總有缺憾、似有未盡、未足之想! 因而許多人將之結合,為心靈追求寧靜之餘,並涉獵於各大教脈之法義,于焉更造就許多原本有意於宗教、文學、創意、哲學等等人士,深入各大教法領域。 實則不論是追求心靈平靜或是宗教法義,二者似是為二,但是深層意涵中不但互不扞格,且更可互為表裡,甚至可以說:心靈平靜是修行之要件!

試看古昔修行之人,大多深山峻嶺之間結廬而居,潛心向道,所為何來?因為人在市廛之中容易染著色相,舉凡喜怒哀樂、七情六欲,無不由眼、耳、鼻、口、心起作用;在人世中比較功名、比較富貴、比較妻妾美貌、比較田園產業,諸此種種「比較心」,乃使心靈完全無一刻安寧平靜! 所以修行之人俱皆棄塵市繁囂,助心靈平靜,始能修行。但是,今時已幾無遠離塵市之深山峻嶺 —— 因為交通便利,縱然身處山之巔,亦無須多久即可到達塵市。所以「心靈修行」是在此際修道之人,首要奠定之基礎。 我人心靈在累世業根深植之中,形成深且廣之業海,亦可曰「識海」。縱然人在睡眠之中,心靈仍在活動;譬如日思、夜想之功名富貴、財富美色,甚至親眷縈掛、友儕愛恨情仇等等,悉皆擾動心靈之不能平靜,所以追求心靈平靜,幾已成近世顯學! 我輩修行之人身入道場親炙佛聖教誨,當然是一種心靈修行,但是在漫漫人生歷程之中,總非時時刻刻均在道場,是以應該養成平素即在做心靈修行之課程 —— 最簡易方法,即是早、晚強制自己做修行功課。

不論是誦經、禮佛乃至研閱佛書、乃至勵志小品等等有益書籍,均可藉誦經、禮佛、研閱善書等等,約制自身「心靈之放騖」。 我人心如野馬,若不加韁則無以束縛;一旦心如脫韁野馬,又身處五花十色之塵世,則無須染著,自心已驅動此身親近此一大染缸!則心靈無從平靜、修行無能精進。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11‧10‧29

述論:心靈修行之「接近善知識」

所謂「善知識」,即乃常存仁心,言行舉止悉皆符合道德禮義之規範。古語有云:「良師益友,終身受用。」我輩修行之人,在平素中若能多親近善知識,當然終身受益更深! 雖然人生歷程有數十年、乃至百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若乍看之後時日,會以為甚為長久;但時至今日,驀然回首數十年光陰已逝!故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是將空暇時間浪費於三五群聚;不論是休閒玩樂或風花雪月,總是難以充實心靈境界!

唯有樂於親近善知識,聆聽道理、教法妙諦,乃至為人處世之道德禮義等等,可以淨化我人,因平素接觸五光十色、眾生百相之欲望染著,使自身心靈昇華,乃至滌淨塵濁。 試看,近代以來文明昌盛、科技發達,人之一日沉浸在電子產品之間,浪費多少時光?加上社會富裕,吃喝玩樂又浪費多少時光?容或有曰:「旅遊、休閒是人生必要正當樂趣!」話雖不錯,但是心靈充實絕非是由漫無目的之旅遊可得;更非三、五好友吃喝玩樂,暢談風花雪月可得! 只有從親近善知識,從分享之心得中受益正能量、受用經驗之道德禮義,才能充實身處繁華世界中枯槁之心靈。因此,在心靈修行之漫漫長程,親近「善知識」猶如槁木得甘霖,可以活化及充實心靈!

玄奘法師 登台 111‧10‧29

諸賢生暨諸行者今夜可安好!

述論:彌勒淨土內院

兜率天中彌勒淨土有內院,為正品果位之尊者、羅漢、菩薩;乃至 彌勒慈尊所居,為一「生補佛處」所必要駐錫之淨土;近代之我佛 釋尊,乃至未來下世之 彌勒佛,悉皆必要駐錫淨土之內。 今閻浮提地眾生若不僅僅滿足於上生彌勒淨土外院,當然亦可志趣於求生彌勒淨土內院。在外院之求生歷程中非常簡易,只要終生稱唸彌勒佛名,當可上生。
而求生內院,是否甚為困難?實則亦不困難;不必要修行精深教法、坐破千百蒲團,更不必花費鉅大資財,只要「六事行法」多修多分,一生一世不間斷,即可三品:即下、中、上,上生內院!

所謂六事行法:
一、精勤修諸功德(即三佈施,行不間斷)。
二、威儀不缺(即堅守戒律)。
三、掃塔塗地(即清潔打掃,整理道場)。
四、以眾名香、妙華供養(即以鮮花、香、果供養諸佛菩薩)。
五、行眾三昧,深入正受(即做任何事均堅定專心,深入正信)。
六、勤誦經典(即深入經藏,廣誦經典,憑與諸佛菩薩結緣)。
此六事行法,乃為求生彌勒淨土內院之最佳福慧資糧,若終生行此無斷(當然若時間允許可以天天作;不必然天天作齊六事,只要勤行不斷,積累資糧),歸空日以「六事」若多分,即是時時有做到六事中任一行,均會累積福慧資糧。 多修則「上品上生」;若有疏間,則「中品上生」;若少修(或其中有任一事少行),則「下品上生」。
總之,六事行法乃我佛 世尊親口所演,佛不誑語,眾生當可深信不疑!若有求生彌勒內院志趣之諸眾有緣,宜即發心而行。

司命真君 降 111‧11‧12

述論:心靈修行之漣漪

我人在修行過程中,必定會經歷內性之修涵;譬如道場資深前輩、乃至祖師大德之講解經義妙諦,以及同修相互砥礪、以迄共修等等,使身入道場之修行者,有基本之內性修持工夫。 但是此身一經離開道場,投入社會 —— 畢竟此際修行之人,並無須斷盡三千煩惱絲、六根悉皆清淨,因此在修行之外,仍然必須兼顧於凡業:不論是家庭、親長、親眷以及親子,乃至事業等等悉皆兼顧,而與社會各階層人士往來頻繁。所以在道場清淨寧靜之心海,剎那間,立即如平靜水面漾起陣陣漣漪! 我人在道場有佛聖之普被,有善知識之砥礪,整體氛圍可以莊嚴肅穆,有助於我人心海平靜;一旦投入凡業之人群:功名利祿、五光十色,心海之漣漪陣陣盪漾,乃人之常情。

諸眾有情,切勿以為水面漣漪僅為小小水紋之波動,但應知水面下之潮流之可怕!許多人不諳水域環境、不識洋流可怕,以為區區漣漪,剎那消失無影無踪;一旦身陷其中,滅頂之虞隨時可現! 因此,我人一旦心海漾起漣漪,即可能是驚濤駭浪之前兆!譬如說身在五花十色之環境,眼見他人高官厚祿、嬌妻美妾、豪車豪宅,生活富裕;一旦心海浮出攫獲之心志,即如在平靜之心海上,投下一顆石子。初始僅漾起小漣漪,一旦心念不釋,則此心海小漣漪即是巨浪來襲之端倪! 是以故,心靈修行中必要自我克制。第一顆石子所濺起之水花,擴散成為漣漪,若不加制止,則後果堪虞!此乃為佛家之要「六根清淨」,道門之「無為」,儒家之「淡泊」。但是如今道降火宅,絕大部分修行之人均屬在家,因而最重要的工夫,即是不使心海有投入第一顆石子之機會 —— 即是要克制自己欲望。 目下許多教門中有許多教法,譬如飲食忌起心動念如蔥蒜、辛辣等等,以及亂性之酒品,乃至不善之營業場所等等,悉皆在防止我人心海之「第一顆石子」。 萬一心海已起漣漪,如何克制?吾下期再專章闡述。

玄奘法師 登台 111‧11‧12

諸賢生暨諸行者今夜可安好!

述論:求生彌勒淨土之「破除矛盾」

《佛說彌勒三經》有云:「上生彌勒淨土,不急斷業、不入深定,悉皆可以上生淨土」;但是六事行法中又有「深入正受」之法;此皆我佛住世金口,現廣長舌之說法,是否有所矛盾? 主要關鍵,在於前句之不急斷業、不入深定,乃指普皆可以求生彌勒淨土之志趣。亦即不必急於先將所有業障了斷,亦可不必如禪宗之入深禪定,即可讓全部願意求生彌勒淨土之有緣,求生此土;但是只能上生到外院而已。六事行法多修多分、少修少分,但持行不斷,即能上生彌勒淨土內院。

乍看似有矛盾,若深知其區分在外院與內院,則毫無矛盾!所以,志趣求生於彌勒淨土之有緣諸眾,若在發心之前,先審酌自身趣心(但要考量自己做得到與否):求生外院或內院? 若深知自身所兼顧之重擔,不足以六事行法求生內院,則在不急斷業、不入深定情況下,先求生彌勒淨土外院;一旦上生淨土,再作精進。則即如經云:「未斷業、未入深定,亦可求生彌勒淨土。」 註:我佛所云「不急斷業」,實則為廣大慈悲;意即往昔造業之惡人,一旦心生懺悔、確切不犯之人,亦可求生!「不入深定」,亦廣開方便之門;即非修行之人,只要趣生彌勒淨土,稱念不斷,亦可上生彌勒淨土!

九天司命真君 降 111‧11‧26

述論:心靈修行之「見賢思齊」

《論語》里仁篇有云:「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其意為:凡有見賢善之人,我人應起效法之心;若人人如是,則普世皆善,世界大同可期! 若不能達到見賢思齊,至少也要見不賢,即起自我檢視警惕:言行是否在別人眼中是不賢、是不善?若人人能見惡而深自做自我檢討警惕,至少可以獨善其身,不致淪入造惡之歧途。但是書云之教化,是為一個目標、一個崇高理想,人心卻是反其道而行。 世人普遍存有「自我為中心」之執念,一切都是以自利為出發,普遍有妒賢心態;見不得別人比自己更具才華、賢能,所以一旦見到賢者,絕大部分興起:「有什麼了不起?我也能、我也會,甚至我比你更行!」 此一「我」,即是執我為是,其他皆非。所謂「滿瓶不晃,半瓶盪」,意即「愚者好自用,賤者好自專」,無法擺脫此一以自我為中心所發展之認知。所以,心靈歷程中必要去修涵。

在日常中,雖非所接觸者悉皆賢善 —— 處於五花十色中之人群間,自然良莠不齊;必要先從自身做起!欲能見賢歡喜、親近,並能思齊效法,唯有放下自我:從內心深處之自以為是,一切要以「我」為中心之自利心態中,超越執著! 縱然初始很難放下身段,但是只要踏出第一步 —— 樂於親近賢善之人,時日既久,有如「時入蘭花室,久而不聞其香」,長期受沐賢善之薰染,自然可以漸行放下,乃至破除我執。 一旦可以如此,則時時刻刻見不賢而自內省,當能易如反掌;更可以在人生歷程中,做最有效之心靈修行!

鶯歌池琞府池聖 降 111‧11‧26

詩曰:迭詣聖門倍感心。共誠同願冀佳音。 諸賢戮力無辭責。大道推行德澤深。

聖示:吾迭次詣蒞聖門,叨擾貴堂神人普化大命,實為罪過!唯天降大命各具因緣,吾亦深為貴堂神、人戮力同心,弘揚大道、普化眾生而欽仰!故吾雅願得此殊應,同在末法時期盡一己之心力,同為大道盡心而行! 荷蒙貴堂主席加以成全,且先行告知「鸞乩之密」,吾業蒙 關主席俯允可藉鸞筆示知。 諸賢可知?貴堂正鸞正式扶鸞、亦即鸞期之前,不見人影,此中即是關鍵。 正鸞生欲達「神、人合一」境界,在扶鸞之前,必先淨靜而入靜中,至少二刻至三刻間!雖然有些老正鸞生偶爾可以略過,但是正鸞生絕多數均會遵行,此亦鸞門會設靜(淨乩)室之由來。

乃為正鸞生扶鸞前,先於淨室定靜,是為乩者所必要謹遵不怠;老乩猶要如此,新進者更不能荒廢!因為扶鸞之前,仙聖早已降蒞,有先行訓鸞之機。 吾得此訊後,才知鸞門儀軌之浩瀚,更因此能知身為正鸞之辛苦;藉此緣機砂盤敘述,深願能有助於有志為乩者之用心、用功!

玄奘法師 登台 111‧12‧24

求生彌勒淨土之顯法

所謂顯法,乃相對於密法,並無優劣、高下之分。顯教之意,乃適應於一般眾生之根器,因此較為普遍廣傳,熟為人知。 彌勒教法亦為佛法之一支,當然亦有顯、密之分。尤其顯法,更是欲求修行密法之必要條件。彌勒教法之顯法,與佛法中任一宗脈之顯法,大同小異,並無特殊!由皈依而進行教法之讀誦(此間包含禮佛之功課),直至深入經藏之後,再得授教職 —— 但是這裡所指是為在家居士。 若為緇眾(出家僧尼),即要許多規儀。如皈依要剃度、要師證、要通過經藏考,再進入深度修行(各宗不同,如禪宗須進入靜坐、禪坐之課程;如律宗,須深入戒律、規儀等等)。 彌勒教法,因應末法時期之眾生根器,故更為簡易便利!顯法之修行

只要: 皈依 —— 本宗乃為呈「註籍牒文」。之後,即是在皈依之後要:
禮佛不斷 —— 即讓 慈尊永印識海。
稱念佛名 —— 以時時常念 彌勒佛名,長時不間斷,以此稱念領受彌勒願海之攝納!
只要如此,絕無間斷,我佛 世尊住世金口親言:必得上生彌勒淨土!

司命真君 降 111‧12‧31

心靈修行 —— 「病」之前敘

此一「病」字,並非指於我人身體之病痛,乃指我人心識、心緒乃至心態之病象。 在心靈歷程間,可以接觸乃至接受許多物象,若淳善事物,或可引起心靈之共鳴;但若邪歧不善之事物,則影響心靈靜樸。時日既久,心靈染著而穢濁,因而產生乖離於普世觀念,或道德規範之認知,使心態處於偏執,或背離於法律道德乃至普世之共同認知,產生心靈之病象。 世人在此人世間為求生存,不論是用盡心機、出盡手段,乃至付出精神勞力、身體苦工等等,只要不違背法律、道德之規範,則仍在可以接受範圍。

卻只怕因此欲望之不息止,乃產生鋌而走險之舉動,只為謀求維生之財物!年深月久,此一心態污穢心靈之清淨;諸此種種,悉皆為「心靈病象」,容易干擾心靈平靜,甚至走火入魔、惡向膽邊生,作出極端詭異之行為! 因此,吾在「心靈修行」一系列中,將分別將各種心靈病象逐一闡述,裨益世人能針砭審察自身 —— 無則殷勉,有則惕勵而改!

代天巡狩黃天君 降 111‧12‧31

詩曰:寒冬月夜降台疆。我亦臨來詣道場。 喜慰鸞音頻廣佈。諸賢善願譽堪揚。

聖示:今日貴堂鸞期,期期不斷,為普化眾生代頒福音,可喜可慰! 際值末法叔世之秋,雖曰上天大開普度之門,然則天無言、地無語,諸佛菩薩、聖神仙真欲濟渡世人向善而行,唯有仗藉鸞門砂盤木筆,佛聖降駕以勸化鸞文,廣渡有緣。 而鸞門應運而行代天宣化,其動力來自於諸賢發心之護持,神、人同心共願,始克推動此一鸞門大法船。吾甚喜貴堂諸賢生之堅誠、無懈無怠,共為大命而付出!巡歷至此,欣聞鐘磬清音,乃降蒞為勉!

司命真君 降 112‧1‧7

心靈修行 —— 執之病

在我人心志間,若有對世間事執而不釋,時日既久,即會形成心病;因為「執」乃為一種心態:鍥而不捨。 雖然是有體現「毅力之堅持」,但對事物斷不開、捨不離,則容易失去公正客觀,乃至冷靜、理智去分析判斷事物之內涵;若稍有偏頗,更容易形成偏執之習性。 更遑論世間事乃一體兩面,有善、惡之別,若執於善而勵行,尚可曰「擇善固執」;若僅以自身好惡而執,則易流於剛愎自用!

世間事不僅僅止於自身之認知及好惡;尚有諸如普世認知之善惡、道德,乃至法律層面;復有人際錯綜複雜之糾葛等等,並非能完全以一個界線劃定對錯。 縱然你所認知之善,擇其善、執其行,在自身自認無所缺憾;當遇上你所擇之善抵觸於人情世故,或因風俗民情乃至文化之差異,即未必是善!但你卻執之以善,堅持而行,當然容易產生與社會人際,甚至家庭之扞格。 是以故,我人之執通常是由「自我認知」而起,當下不自知,卻還以為眾人皆錯,只有我是對!久之、久之,即形成心靈之病象。所以,需要自我打破「自我之藩籬」,唯有先勘破以「我」為中心之認知,才能客觀走出此一執心。 尤其在人際中,不論親子或夫妻、朋友,乃至周遭有所互動之人,若不能打破此一自我為中心之心態,容易失去和諧之人際。更遑論在團體或修行之中,人人不能消除此一執念,自認擇善固執,那麼非常容易流於剛愎自用。 願勉之!

玄奘法師 登台 112‧1‧7

諸賢生、行者今夜可安好!

述論:求生彌勒淨土之密法

密法相對於顯法,乃為延伸教法之最佳詮釋;因為顯法是密法之根基,易言之,欲修密法有所成就,顯法不可輕忽! 但是顯法較適合任何根器之人所修學,密法則較注重個人對咒、印修行之功行累積。因此修密之利益,是可以直生彌勒淨土「內院」。顯法要直生內院,則需更大共修共願才能成就。因此我佛教法中,不乏宗脈強調「顯密圓融」,本宗當然亦如是!

密法或有人不明,以為是藏傳佛教之歷經浩劫後,佛寶經典藏於山洞及地底,即至藏地佛教復興,諸佛寶典經咒重見光明之後,因以名曰「密法」。實則僅是其中一個因素而已,早在印度佛法之傳世,即有顯、密之分。 及至來傳中土,其間又有藏地之佛教浩劫,因此顯、密更清楚分家。實則早前密法即因演練咒、印關係,大多密行者都由上師在密室中修法,因此彼時即以「修法所在」而區分顯、密。及至佛法傳入藏地,密教更因此大興,更為明確有「顯修」及「密行」兩大宗脈。 本宗創立以來,即已強調教法顯、密之重要,行者更宜在修密之中,審察自身對教法中顯修,如「六事行法」等是否有所不足?

凡有疑難諸如家庭、事業、福運、因果、身體而至為父母親長求壽等事
歡迎填寫聯絡表單或來電諮詢。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