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中國唯識宗之鼻祖

玄奘法師生於隋文帝仁壽二年,圓寂於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02年—664年),享壽六十二歲(說法不一,無有定論)。出生地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溯其祖系,乃漢代賢哲太丘長仲弓(名諱寔)之後裔!俗姓陳,名諱禕,十三歲隨仲兄長捷法師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世稱「玄奘法師」,乃出家法號;因精通經、律、論三藏,加以僧眾為避名諱,因而又尊稱「大唐三藏法師」,或「唐三藏」;因駐錫慈恩寺,又稱「慈恩大師」。
貞觀三年,法師時年二十六歲,為解決彼時中國佛教南、北二宗主張之歧異,及學習唯識宗根本大法之《瑜伽師地論》,以視死如歸之精神,不畏艱難險巇,隻身赴佛教濫觴聖地——印度取經,於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攜回佛經梵本六百五十七部,往返行程五萬餘里,歷時十七年!其後得大唐太宗皇帝之大力支持成立譯經院,致力於譯經。法師西行取經之壯舉,驚天地泣鬼神,光照史冊,千古同尊;譯經之數量與品質,則空前絕後,對於佛法之東傳中土與廣佈,居功厥偉,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之首。
法師於印度那爛陀寺,師事百歲高齡之戒賢大師,
學習唯識理論,傳承唯識法統,回國後系統性譯傳大乘瑜伽學派之經論,如《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百法明門論》、《成唯識論》等等,又著作《八識規矩頌》,以提綱挈領之方式,述明八識運作的法則、定義,為中國唯識宗之創建者,高足窺基大師繼承弘揚而為二祖。
祖德流芳子孫賢
法師乃漢代賢哲仲弓(名諱寔)之後,陳仲弓於桓帝時擔任太丘縣令,修德清淨,為人厚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某次家中有竊賊光顧,藏於梁上,旋即召集子孫告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成性,遂至於此,梁上君子者是也!」面對竊賊不瞋不怒,猶以「君子」稱之,藉機點化,其胸懷之廣大仁慈,於焉可見!因而過世時,送葬者三萬餘人。
祖德流芳,感召賢良後人!自太丘長以下之祖祖輩輩,多學德兼備、官貴顯要之士。曾祖名諱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名諱康;為北齊國子監博士官。而法師之尊君,名諱慧,喜好「褒衣博帶」的儒者裝扮,才德出眾,廉潔有操守;曾任江陵縣令,後以朝政衰頹腐敗,州郡履次徵召為官,均稱疾不就,隱居鄉間,潛心於墳典之研究及子嗣之教導。有識之士,稱讚其志節,將其比擬為東漢末年太學生首領「郭有道」。
珪璋特達,聰悟不群
《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十中描述:「法師形長七尺餘,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嚴若神,美麗如畫。音詞清遠,言談雅亮,聽者無厭。」 可見法師聲音嘹亮清遠,身形昂藏,相貌出眾,端嚴美麗有如神人!
而卷一亦記載:法師為家中第四子,自幼即「珪璋特達,聰悟不群」。珪璋乃諸侯朝覲天子所持之玉器,後以比喻人品高潔,卓越不凡。如此形容,緣於法師自幼即愛古尚賢,稟性純良——「非雅正之籍不觀,非聖哲之風不習」。同時資質優異,悟性極高,總能心領神會經書中之奧義妙諦!但是「不群」——不隨流俗,不喜聲色繁華!不但不與童稚嬉戲,即便大街小巷鑼鼓喧天,百戲上演,熱鬧非凡,也不曾誘使其出門窺探,而是專心一致埋首書本!足見法師於三無漏學之戒力、定力、慧力,與生俱來。
法師小時了了,其「早慧」之具體事例:八歲時從父學《孝經》,至「曾子避席」一句,忽然整飭衣襟,起身恭敬站立。其父不解此一突然舉動,問其原因,於是解釋道:「曾子為回答老師提問,立即由席地而坐,起身肅立以示恭敬!此際蒙受父親慈訓教導,又怎能不效法而兀自安坐?」父親聞其言,甚感欣慰,料定日後必有一番大成就!然而應當沒料到︰竟是佛教史上經天緯地的龍象、法將。
伯樂鑑知「佛門偉器」
法師之二兄長,於東都洛陽的淨土寺出家為僧,法號「長捷」。長捷法師法相莊嚴,通達教理,善於說法!因觀察法師乃為「勘受法教」之慧根器,於法師十歲時,令其隨住淨土寺,誦習經典,薰修佛法。
隋代因出家過於浮濫,為矯正弊端,改以必須通過考試篩選,且有名額限制。三年之後,正值法師十三歲,隋煬帝下詔要在洛陽招考,剃度二十七人出家為僧。彼時優秀之應考者有數百人,法師因年歲不足,不符報考資格,於是徘徊公門外!
正巧遇到有識人之明的大理卿鄭善果,大理卿問明原由,知有心求度,但囿於年齡。於是詢問出家之目的,法師回說:「想要紹繼如來家業,光大遺教!」大理卿聞畢,為其大志所震懾;又觀其器貌不凡,視為佛門千里駒!以為誦經學法容易成就,但是風骨氣節卻是難能可貴。因而破例錄取,並對同僚說:「若度此子,必為佛門偉器!」同時也感嘆自己與同袍諸公,恐怕見不到其人「翔翥雲霄,灑演甘露」之盛景!法師日後果然成為:「翔翥雲霄,灑演甘露」的佛門擎天柱,不得不佩服大理卿「識人之明」的好眼力!
取經壯舉
求法之因
法師取經、譯經之壯舉,實乃佛法東傳與弘揚之一大關鍵!而法師弘教一方之際,何以興起西行求法之念?
依據《慈恩傳》卷一所記載:「遠人來譯,音訓不同,去聖時遙,義類乖舛。遂使雙林一味之旨,分成當現二常;大乘不二之宗,析為南北二道。紛紜諍論,凡數百年,率土懷疑,莫有匠決」。佛經原為梵典,傳入中土必賴翻譯!而印度遠來之譯經師,因專精不同,見解有異,所譯難免與聖典有所出入;加上離佛住世,相隔遙遠,眾師所論不一,真假莫辨,無所適從!導致「雙林一味之旨」的如來真實義,卻分成「當常」與「現常」之南北二派,而且爭論百餘年!
所謂「當常」與「現常」,即佛性始起和本有之辯。原為地論派南北兩道對峙之說,後來演變為攝論師與地論師之爭,唐初佛教界亦莫衷一是!法師因感於華夏佛法之紛歧,於是發願直奔佛陀故鄉天竺——求師訪道,以抉所惑;並求取總賅三乘教法之「十七地論」,即今《瑜伽師地論》,以彌勒菩薩之議論為圭臬,以釋眾疑!
西遊先兆
法師初生之時,慈母曾得一夢:夢見法師穿著白衣西行而去。慈母問道:「我兒將往何處?」法師回曰:「為求法,故離去!」襁褓之時便現夢兆,似乎西行求法,乃法師降世使命!
夜夢寶山
法師行前常於寺中禱求菩薩,庇祐一切行程順利。一日夜裡,忽夢海中有蘇迷盧山,四寶所成,光華璀璨!欲登寶山,雖波濤洶湧,苦無船隻,仍決意一試。此時奇蹟出現!海上踊現石蓮花,應足而生,又隨足而滅,很快便到山腳下。唯山勢陡峭,難以攀登!法師奮力跳躍一試,竟吹來一陣狂風,托身至山頂,四面望去一片遼闊,毫無阻障!驚醒之後信心大增,更加堅定求法之決心!
高僧求法離長安
貞觀三年,正值法師二十六歲,緣於大唐根基初奠,不許百姓出關,故呈疏皇帝未獲敕准,乃混於難民群中,於長安為西行求法的冒險之旅,跨出了堅定的第一步!經由秦州、涼州、瓜州、玉門關、五烽、莫賀延磧、伊吾,到達高昌國。
其間於涼州,應胡人石槃陀之請,為其授五戒,或言乃法師第一個弟子。由於下一站「五峰」﹙五座烽火臺﹚,烽烽之間相距百里,無水可飲,無草餵馬,石槃陀原本帶一老瘦赤馬,答應隨行引路,後因反悔而打退堂鼓,趁夜眠時欲殺法師未遂,法師因而任其返回!
因恐第五烽守將別有異圖,故接受旁人建議,由野馬泉繞道「莫賀延磧」以避之。莫賀延磧,又稱「八百里瀚海」,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自然環境極其惡劣。所謂「沙河」,其實是大戈壁;乃西行路上最艱險之行程!《慈恩傳》如此描述:「夜則妖魑舉火,燦若繁星;晝則劣風擁沙,散如時雨。」法師於此四夜五日間無水可飲,口腹乾焦,幾將殞絕!形單影隻,絕望之際,全賴持唸觀音菩薩聖號及誦《心經》,禱求菩薩護佑!
現在流通之《心經》乃法師所譯;彼時法師尚未取經,何來的《心經》?法師傳記中記載了一段小插曲:
法師在成都時曾見一病人衣衫襤褸,身上長了惡瘡甚是臭穢,因慈心不忍乃加以救助,病人於是傳授《心經》做為酬報。法師穿越沙河時,奇形怪狀之鬼魅前後圍繞,唸聖號無法消弭,於是改誦《心經》,一發聲便全退散得無影無蹤!
高昌國王之禮遇
行經高昌國時,國王麴文泰激動流淚,禮遇甚厚!不僅親迎於郊外,為之接風洗塵,並請法師升座說法。每日一到講法時,親執香爐恭迎法師;法師將升座時則低身下跪,甘為台階,讓法師躡踏上法壇。同時擬封法師為國師,希望法師放棄求法,永留高昌國。法師自然拒絕,國王便強留!
法師回應國王︰「玄奘來者為乎大法,今逢為障,只可骨被王留,神識未必留也! 」便絕食對抗以表決心。至第四日奄奄一息,國王震驚,稽首懺悔!並與法師義結金蘭,約為兄弟,盼望法師回程時能於高昌國留住三年。法師啟程之日,離情依依,率群臣百姓送到西城外,不僅抱師慟哭,自身再騎馬遠送十餘里。
高昌王基於無比敬重與尊仰,情殷意切,設想周全!施贈法師良馬三十匹,僕役二十五人,以及足以往返二十年所用之豐厚物資,並寫了二十封致西域各國之通關文書,裨益行程順暢。法師回程時依約再轉高昌國以表達謝意,唯滄海桑田,人事已非——高昌國已滅,麴文泰已亡!
離開高昌國,就此跨越大唐邊境進入「西域」;西域各國對法師之禮重,皆如高昌國一般!
師事戒賢論師
走出鐵門、石門關隘,翻越險阻的凌山、雪山,離開高昌國之後,繼續沿著西域諸國,一步一腳印,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秉持「寧可西行一步而死,不願東退一步而生」的堅定信念,關關難過關關過,終於抵達北天竺。再由北天竺沿東南從容而行,一者遊歷諸國,飽覽各地風土人情;再者朝禮聖跡,追慕法王暨諸往聖!
約在貞觀五年歲末,行腳至摩揭陀國,在世尊成就正等正覺,金剛寶座所在之菩提道場,瞻仰緬懷之際,感嘆無緣生逢佛世,自覺業障深重而悲傷難抑!至第十日,全印度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超過一萬名僧侶和兩千位教授師的那爛陀寺,派遣二百多位僧人及千位檀越,持香散花,讚嘆圍繞,以浩大場面迎法師入寺。
住持戒賢法師年高德劭,當地人為表尊重不直呼名諱,尊稱為「正法藏」,為印度大乘瑜伽行派著名論師,彼時已屆一百零六歲。法師隨眾入謁時執弟子禮,依循當地禮俗,以最尊敬崇高之儀——「膝行肘步,嗚足頂禮」入寺,再問訊讚歎,竭盡恭敬!坐定之後,正法藏詢問從何而來?法師答曰:「從中國來,欲依師學《瑜伽師地論》。」正法藏聞言喜極而泣,令其侄兒覺賢法師述說一件三年前之往事。
原來正法藏患有風病宿疾,每次發作時要忍受手足如火燒刀刺之苦磨,時好時壞已二十多年!三年前苦痛尤甚,想以絕食方式結束生命。後來於夜寢時得一夢:見到三位天人,形貌端正,儀服輕明,一位黃金色,一位琉璃色,一位白銀色。三位天人告知正法藏︰「經典只說有身是苦,並未說要厭離此身!緣於過去曾做國王,多行惱怒百姓之事,故招感此報!今當反省、至誠懺悔夙業罪愆,坦然面對病殃果報;若能精勤宣講經論法義,病苦自能化轉滅除!」其中金色人為文殊菩薩,琉璃色者觀音菩薩,白色者慈氏菩薩。文殊菩薩並叮嚀:應當顯揚《瑜伽師地論》等正法,三年後將有博通大法的中國學僧蒞此拜師,正可加以傳授以資弘揚。正法藏依言而行,從此病痛逐漸痊癒。僧眾聽聞此事,莫不嘆為稀有!
法師聞畢,悲喜不能自勝!正法藏又詢問路途所經之時間,法師回答:「三年!」種種瑞象咸與夢境相符,法師日後承受教誨,以此殊勝因緣而倍增歡喜!
法師在那爛陀寺學習近五年之久,聽正法藏講《瑜伽師地論》三遍,同聽者數千人。《順正理論》一遍,《顯揚聖教論》、《對法論》各一遍,《因明入正理論》、《集量論》及聲明學等論各二遍,《中論》、《百論》二論各三遍。其餘《俱舍論》、《毘婆沙論》、《六足論》、《阿昆曇》等已曾於迦濕彌羅諸國聽過。
曲女城辯論大會
曲女城原名拘蘇磨補羅,意為「花宮」,乃印度羯若鞠闍國之都城。傳言曾有有仙人於恆河邊入定數萬年,形容枯槁如木,因而引來飛鳥棲息,並在其肩上丟下許多尼拘律果,時日既久,繁衍孳長成大樹。一日仙人出定,想砍去大樹,又恐傷及樹上之鳥巢,當時人推崇其美德,稱為「大樹仙人」。彼時國王為梵授,有千子百女,某日國王偕同一百位容貌姸麗的女兒,野遊踏青,河邊嬉戲,恰為仙人撞見,仙人貪愛之欲油然生起,欲娶百女為妻,唯獨最小公主為救大家願自我犧牲,其餘九十九女均拒絕!因而惹怒仙人施以惡咒︰「令九十九女腰彎背曲,外形毀壞!」結果九十九位公主全部變駝背,於是改名為「曲女城」。
西元七世紀,曲女城乃戒日王朝之國都,國王為劇作家兼詩人之戒日王,久聞法師盛名,無比尊慕景仰,在法師於那爛陀寺學成擬欲歸國之際,盛情迎請法師於恆河旁行宮,陳設珍饈華筵供養。
緣於法師曾撰寫一千六百頌之《制惡見論》,以駁斥小乘正量部學者般若毱多所撰之《破大乘論》,崇正抑邪之戒日王,亦想一睹為快,遂向法師索取觀閱。戒日王閱畢,甚是歡喜!認為盡破在場二十餘門師所持之外道及小乘教義;兩相比較,猶日光既出,則奪熒燭之明;天雷震響,必令鎚鑿之聲絕響。唯此論雖好,但未能弘傳廣佈,因而藉曲女城每五年之無遮法會,舉行辯論大會,敕命五印度解義之徒、能言之士聚集曲女城,觀法師所作之論,以當眾彰顯大乘妙諦,使邪歧者歸於正道,捨小就大。
法會頗為盛大,參與者不計其數(或言五千,或言數萬,或言十餘萬),摩肩接踵,揮汗成雨!包括五印度十八國王、熟諳大小乘僧人三千、婆羅門及尼乾外道二千餘人、那爛陀寺千餘僧人,以及文義淵博、善於雄辯,想要聽聞法音者皆來與會,盛況空前。
會場內外均陳設飲食,食畢以財寶供僧,再恭請法師坐寶床為論主,以所著《制惡見論》和《會宗論》立論,先令那爛陀寺明賢法師讀示大眾,再另寫一本懸會場門外,遍示一切人;如果有一字不合義理為人所破,則法師自請斬首謝眾。結果歷時十八天,法師立論如金剛,堅不可摧,無人能破;戒日王宣布法師獲勝,美譽遍傳,威震全天竺!當時大乘行者譽為「摩訶耶那提婆」,亦即「大乘天」,而小乘佛教徒譽為「木叉提婆」,亦即「解脫天」。法筵將散之夜,法師更稱揚大乘,讚頌佛之功德,令許多人反邪入正、棄小歸大。
《制惡見論》、《會宗論》及頌佛功德之《三身論》,乃法師於天竺時以梵文所撰,中土未見譯本,今已失傳,殊為可惜!至於曲女城辯論大會,是否與戒日王每五年舉辦之無遮大法會同時舉辦,歷來說法不一。有者認為:貞觀十六年,先有辯論大會,次年,戒日王又為法師在鉢羅耶迦舉行七十五日的無遮大會。
東歸大唐,致力譯經
貞觀十九年正月,法師回到長安,請得如來舍利一百五十粒、七尊珍貴之佛像金尊(包括仿自摩揭陀國「盲龍窟」及那揭羅曷國「佛影窟」中,世尊於壁上之留影),經論五百二十夾,總計六百五十七部。翌日大會於朱雀街之南,以二十匹馬馱負陳列,迎往弘福寺安置。彼時道路兩旁擠滿官僚、宮女、文人學子,燒香散花恭迎,爭相目睹,盛況空前!彼時眾人皆見天空現五色祥雲之瑞相!後來法師於慈恩寺內建造一座磚塔,即今西安大雁塔,安置取回之經書、舍利、佛像等等,以免法寶遭損毀。
法師棲棲遑遑遊歷一百一十國,由傳聞得知的國家有二十八國,雖然名為求法,然而法師德高望重、學識淵博,以其威德力、攝受力,令各國國王、僧眾、學者無不德風草偃而愛屋及烏,不僅附帶宣揚國威,甚至有者遣使進貢,交流往來,無異間接扮演了大唐親善大使角色!
其後法師奉召撰寫《大唐西域記》,將費時十八年,西行數萬里,覽聖、求法、弘教之過程,及各國風土人情、歷史典故,作鉅細靡遺、淋漓酣暢之闡述。本書乃法師口述,其弟子辯機筆錄,為現今研究印度史之重要史料,亦令讀者展卷觀閱,得以隨之神遊其中。
依據《慈恩傳》,太宗皇帝認為法師乃「公輔之器」,曾力勸還俗,做其股肱大臣。法師則以自己若還俗,猶如水上之船離水而到陸地,不但發揮不了作用,很快便會腐朽而婉拒。緣於法師心念所繫唯如來家業,寶經寶論既已取得,翻譯以資流傳乃當務之急!
法師原本屬意嵩山少林寺為譯經所,唯皇帝敕准位於京城之弘福寺建立譯經院,由法師擔任譯主,另禮請學有專精,或熟諳大小乘,或精通梵語、梵文,而為時人所推崇之佛門高僧參與譯經行列,分別擔任證義、綴文、筆受、正字、參譯等職,如律宗泰斗道宣律師,法師弟子慧立、辯機、神昉等等,計有二十餘人。
其後亦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西明寺、玉華宮(後改稱玉華寺)等處進行譯經。法師譯經孜孜矻矻、分秒必爭,若白日有事耽擱,必夜以繼日達成預定目標。歷經太宗、高宗兩代,十九年之間翻譯經論達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數量與品質,居古今之冠。
法師譯經遵循十道程序,朝廷並欽派監護大臣監閱,過程十分嚴謹!另外立「五不翻」之譯經法則,所謂「五不翻」即是:一、秘密故不翻。二、多含故不翻。三、此無故不翻。四、順古故不翻。五、生善故不翻。「五不翻」為佛經翻譯提供理論指導原則,因而成為中國佛典翻譯之一大分水嶺,法師之前稱為「舊譯」,自法師開始稱為「新譯」。法師所譯經論「文質相兼,無違梵本」,惠澤千秋萬代,於佛法之弘傳廣佈,實功不可沒,與鳩摩羅什、真諦、不空三位高僧,並稱為中國佛教史上四大翻譯家。
貞觀二十二年,亦即法師返國後三年,翻畢《瑜伽師地論》一百卷,上呈太宗皇帝御覽。太宗閱畢龍顏大悅,認為義理淵深,聞所未聞!親撰序文,名為「大唐三藏聖教序」;太子李治,即後來之高宗,亦撰寫「大唐三藏聖教序記」。
如願往生兜率淨土
由於舊譯般若經未臻周全,法師應大眾要求,蒙皇帝敕准,於玉華寺重翻。般若經二十萬頌,數量龐大,原本隨順眾意,打算除繁去重,有所刪略,竟然夜寢時得惡夢示警!於是公告諸眾,仍以「廣翻」為原則,結果夜見諸佛菩薩放光照耀,又見自身手持華燈供佛,升座講法,多人圍繞讚嘆。
當時殿旁有雙奈樹,於非當令時節卻屢屢開花,每次六朵,每朵六瓣,鮮艷可愛!六瓣象徵六度波羅蜜,眾人以為乃般若再度弘揚之瑞兆!般若經卷秩龐大,奘師嘔心瀝血譯完六百卷,合稱「大般若經」,感心力衰退,料知自身無常將至!當時有高昌僧人玄覺法師,乃法師弟子,夢見高大莊嚴之塔忽然崩塌!法師聞知,料定此乃自身謝滅之徵兆!
次日黃昏,跨度廂房後邊之溝渠時不慎跌倒,足脛上稍有破皮,竟引發併發症,逐陷昏迷。數日後曾清醒言見大白蓮花,鮮潔可愛!之後再夢身形高巨之錦衣神人及妙花珍寶等等之種種瑞相。
正月二十三日,法師召集所有譯經弟子,留下臨終遺言:「玄奘此毒身深可厭患,所做事畢,無宜久住。願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表明求生兜率內院為慈尊眷屬,再隨慈尊下閻浮提之本願!此後不斷誦唸佛經聖號,臨終前弟子曾問:「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眾不?」法師回曰:「得生」後,氣息漸微,以世尊入滅時之吉祥臥圓寂於玉華寺。
消息傳出,舉國哀慟,高宗皇帝更有「如失國寶」之悲嘆!門人遵其遺命,將其靈柩遷往譯經院,並葬於滻東白鹿原。當時京邑及諸州五百里內送葬者百萬餘人,安葬當日緇素宿於墓所者三萬餘人。唐總章二年,朝廷為之改葬「大唐護國興教寺」。唐中宗時,追諡為「大遍覺法師」。
法師圓寂之後,如願往生兜率淨土!此際正奉慈尊法旨,於民國一○六年接替窺基菩薩恩師駐錫【唯心宗道場】,指導本宗彌勒法教密行者之密法。得佛菩薩本尊親蒞教授指導,實乃本宗密行弟子百千萬劫難遭難遇之大幸!
附錄:更不來人間受生
《慈恩傳》卷十,謂道宣律師有通神之德,玄奘法師圓寂後,有自稱 「韋將軍」之天神示現,指正著書之誤,資以改正,以免促壽。道宣律師藉機問及玄奘法師,天神答曰︰「自古諸師解行互有短長而不一準,且如奘師一人,九生以來備修福慧,生生之中多聞博洽,聰慧辯才,於贍部洲支那國常為第一,福德亦然。其所翻譯,文質相兼,無違梵本。由善業力,今見生睹史多天慈氏內眾,聞法悟解,更不來人間受生。」
玄奘法師的前世今生-由佛子「羅睺羅」,到「旃檀功德佛」(本堂太子元帥恩師聖示)
1.求問 恩師:《西遊記》記載——大唐三藏法師前世金蟬子,乃如來二弟子,以取經巍巍功德,證果「旃檀功德佛」。而金蟬子轉世為三藏法師已是第十世,十世之中皆為修行有成之高僧。《西遊記》雖為小說,唯鸞門寶書《西天佛國遊記》,齊天大聖爺現身說法,謂作者吳承恩乃其自身轉世!緣於佛門所記西遊事蹟過於簡略,為使真相詳昭於世,故而下世著書。
一、 若果真如此,則《西遊記》所載,鸞門子弟可否視之為「信史」?
恩師聖示:可以!
二、 大唐三藏法師實則已證佛果?
恩師聖示:確以此證佛界。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中的三十五佛,有「旃檀功德佛」及「鬪戰勝佛」,是否即為駐錫恩師——玄奘法師,及其弟子——孫行者?
恩師聖示:然也!
世人皆感好奇——金蟬子為如來二弟子,所謂「二弟子」,是世尊十大弟子中之何聖?
根據網路資料,或謂[二弟子],乃密行第一之佛子[羅睺羅]尊者——此說是否正確?
恩師聖示:四、五,是也!
法師於鸞文開示——其氣脈明點成就,費時一年三個月又七天。密行弟子深感好奇:恩師取經、譯經,又為中土唯識宗之鼻祖,諸般事蹟光照丹青、膾炙人口,而為後人津津樂道!但於何時何地習密?何以史冊未有隻字片語之記載?
恩師聖示:乃在天竺回中土後,史冊未載亦平
常,因關注在譯經。
2.求問 恩師:《佛說彌勒下生經》記載世尊敕令四大聲聞弟子——大迦葉比丘、屠鉢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於佛滅後不入涅槃,須教法沒盡始入涅槃。其中「羅云」比丘,即是佛子「羅睺羅」尊者。
一、依佛旨,是否四大比丘至今仍遊化人間,應機顯化?
恩師聖示:然也!
二、依佛旨,四大比丘須護佛教法不入涅槃,何以佛子羅睺羅尊者卻於唐朝轉世為「三藏法師」,且已十世轉輪?其轉輪之身,是本尊還是分靈?
恩師聖示:係因自身因緣所致,故僅分靈。
三、「三藏法師」已入佛界,並依願往生兜率淨土,則娑婆世界是否尚有住世之「羅云比丘」?
恩師聖示:有!
3﹒求問 恩師:三藏法師以取經之巍巍功德,已證佛果,即乃《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中之「旃檀功德佛」。弟子不解:佛說三十五佛寶懺時,三藏法師尚未誕世,更無取經成佛之事實,何以先有佛名聖號,令持誦者得懺悔功德,而成佛之事實,卻應現於相差一千餘年後之唐朝?
恩師聖示:因佛以天眼遙觀未來世之成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