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鸞門

呂仙祖 降
述論:何謂鸞門

自古迄今,及至未來,鸞門一大事因由及絕對重要之使命,即是「文字因緣」之普化。所謂文字因緣,即是鸞期之扶鸞,以傳真諸天聖神仙佛之勸化詩文,以及大道真詮、妙諦奧義,再編輯成書,廣佈流傳,以達到壽世牖民之職命及目的。

今時日,許多眾生是藉由接觸鸞書,而知仙佛降鸞之慈悲意旨,普勸眾生立德向善,勤修大道;因此,鸞書實為啟發眾生向善向道,親近仙佛,能知並體會仙佛宏慈大悲、無邊願力之重要傳媒,正是無可疑議!

既如是,鸞書如此重要,更是諸天聖神、仙佛所降駕扶鸞,苦口婆心,句句珠璣而啟發、勸化世人;則鸞門「正鸞生」之重要,是其關鍵所在!因為,正鸞生必須神人合一,始能完全正確無誤傳達諸天聖神、仙佛之深奧妙法,精闢道理,經編輯成書後,使眾生研閱有所得,得而依旨而修,終能步上覺途。反之,若正鸞生靈性不足,所扶鸞之聖訓,詩不成詩,文無其旨,甚至似是而非,則貽誤眾生大且烈矣!

職是故,所謂「鸞門」,即是要有絕佳之「正鸞生」,負起扶鸞著書,彙編諸天聖神、仙佛之精妙理諦,以此賡續道脈發揚,大開普化!所以「扶鸞著書」,著造「寶冊真詮」之專職道場,始能稱為「正統而合格」之普化鸞門;否則,只能稱為一般之「共修道場」而已!

九天司命真君 降
述論:鸞乩之使命

鸞乩初始,雖為至聖 孔老夫子以「儒宗神教」而創設鸞壇,但自古以來均侷限於王公貴族,乃至學府士子間而已,並非廣傳於民間。

直至第十七代 玉皇大天尊,震怒於人世間惡濁太甚,擬欲玉石俱焚!鸞門五聖——關、張、呂、岳、王,長跪凌霄殿前為眾生請命,願以鸞興教,勸化眾生;終致 玉皇收回成命,敕准五聖下世。故鸞門應運,乃得方方闡教,處處濟世;一則代天宣化,二則普度眾生。所謂天不言、地不語,眾生如何知天命?更遑論如何知悉 昊天震怒!故藉由砂盤木筆,諸天佛聖降駕揮筆,賦就詩文憑以勸化眾生!

際此末法之時,雖曰各大正教悉皆有賢聖智者,戮力於弘法利生;但鸞門憑藉砂盤木筆、佛聖降蒞,實為末法之期,暗黑苦海之中,有如慈航、似如明燈,以引度指引眾生步向光明覺途,其中關鍵即為「鸞乩」。鸞門有木筆砂盤,有諸天佛聖降蒞,但是聖凡之橋梁即「鸞乩」是也!故正鸞生又稱「神之使者」。 諸天佛聖藉此鸞乩之身,使木筆揮動,闡述勸化真諦,乃使天不言、地不語,眾生卻可知悉天地之言語,乃發露敬天地、畏鬼神、信因果,進而行善立德、修行大道——此為鸞乩之使命!

鸞訓

開台聖王鄭 降
述論:鸞訓

鸞門在近代以來宗教之傳佈及發展史中,佔有極為特殊及關鍵之地位。今日台疆一地之道脈宏興,道場處處佈設,鸞門普化之力,居功厥偉也!

憶昔日鸞堂之職命,乃在提振斯文、蔚萃文風;至多在鄉間僻野、醫療不便之際,闡教以外,順帶施方以濟渡民苦。故昔日知鸞堂為何者實為鮮少,必須讀書之中或醫者之流,或能參與始知其妙也!時至此時,天運樞權轉衡,因而鸞門應運大開方便普化之門,以因應三教之傳佈,帶動道運之進展,以助道而弘法利生。因而鸞門聖訓之中,非只三教聖神、仙佛之降駕,亦可涵蓋於各階層之眾生。

鸞門鸞期之「鸞訓」,乃提供諸聖降筆,因應教化,弘道傳法渡眾;而其訓言亦可針對少數之眾生,亦可廣泛涵蓋普及眾生,上達天機之顯現,下渡眾生之迷津,故鸞門之職命必須推動而普及!換言之,鸞門道場如苦海慈航,沿線開航可直度有緣,而其普化之首要,即在諸聖神仙佛之「鸞訓」。

因而已入鸞門之賢生,亦即慈航之內既有之「舵手者」,已首先能得鸞訓之妙;故自身置於鸞期之間,應各自有所體悟而啓渡他人,此為至聖所言之「正己化人」也!至希諸生勉而悟之,更願眾生體而踐之!

鸞門道程

先天豁落靈宮王天君 降
述論:鸞門道程

夫鸞門道統,其來有自,源遠流長!乃以「儒」為宗,以「神」設教,代天宣化,普度眾生。因而鸞門之中首重「禮儀」,即乃本諸儒家禮數也!

其次,砂盤木筆,仙佛降駕,詩詞歌賦勸化迷蒙,因而神威顯應,普被十方。綜此而言,鸞門即乃「內修己身」而獨善其身,進而「外行功德」兼善天下,故曰「聖門」也!

今日時運衍流,各道脈無不大力弘揚,廣度有緣!吾身為鸞務總督導之職,因而特將鸞門道程分門別類,加以剖析,明告鸞門諸子,以因應度眾勸善也!

  • 入鸞:所謂「入鸞」,即為入聖門為「鸞下生」,拜奉堂中諸聖為恩師,以作皈依,因而鸞下生均恭稱諸聖為「恩主」。
  • 鸞期:所謂「鸞期」,即乃各堂奉諭明定之日期,諸天仙佛或領命著書,或傳真聖訓,以期勸化世人。故「鸞下生」者,即是于鸞期之日到堂恭接仙佛,並聆聽聖訓,以作為修持之準繩。
  • 效勞:效勞可分內、外二項。于內:效勞堂中鸞期及事務;于外:即傳佈聖訓,以作勸化他人,代天宣化。
  • 修持:修持本在個人,但人均因智慧高低各自有別,因而修持亦有高下!但鸞門修持,卻端憑「誠」及「行」而已。所謂「誠」:即為誠敬恩主;「行」即為遵行恩主之聖示,終其一生,必得證道之果。蓋誠即為「內修之果」,行即為「外行之德」也。
  • 度眾:度眾在各道場均為不遺餘力所推動之道務。因其一則鞏固道場人脈力量,廣羅人才以助道務,故各鸞堂之勸度入鸞頗有其功;再則度眾亦為外行之功也!依據「南天鸞務府」秉承天律所訂定之「度眾條律」:凡一鸞下一生度三眾入鸞無退志者,則可不受地獄之刑(十惡不赦之罪例外);凡度五眾未退志者,即可得證道果。故度眾亦為鸞門賢生首應力行之功德也!
  • 退志謗道:身在道場,每一宗脈最為憂慮者不外乎:門下不肖,離經叛道,背師教誨。故修道子切宜忌慎「口德」!
  • 鸞門正道之行持:鸞門既為道場,則身入鸞門之鸞下生,亦即有志修道之善慧者。因而其評鑑道果亦屬各堂主神之職司;換言之,各生修持俱受「該堂主神」之考核彙報及保荐也。

吾分析鸞門之概義,乃為勉世人了解鸞門之內涵,進而結緣皈依而修。更願已身為鸞門鸞生者,有所體悟,行而不怠焉!

鸞門之意義

南天趙天君 降
述論:鸞門之意義

所謂鸞門,實則「以儒為宗,以神設教」。昔日民心純樸,農忙之後,大都禮神拜佛而生信仰之心;往昔因醫學尚未進入高科技之進化,並且昔時地廣人稀,諸此種種,鸞門之存在於人世,是以濟民困苦、病厄爲主,兼而薈萃詩人、學子造書成冊,流傳坊間以資勸化。故昔日鸞門可匡時政之不速!

時至今日一切進步,倒是人心反而腐化!雖然一切物質文明大幅提升,卻導致純善之心受功利之心所蒙蔽。因而鸞門乃更爲提升至共容五教修子於一堂,形成人間道場之一大中繼站,藉由諸仙佛降鸞訓誨,著書闡明大道福音、開示真理,以此與各地有緣,共同代天宣化而普度眾生。

因而昔日鸞門謂之「神壇」,但是今日鸞門已是「道場」。因此鸞門修子,除了身負代天宣化之使命外,更必須充實「修之內涵」,因為自修不論有成與否,俱是在精進中;外可以顯露修行之心志,內可以束縛自身之心魔、根障,更可以此形象(即如佛菩薩之應化身)而引度眾生共同步向修行之路。

是以在此人心愈趨腐化,世道災劫頻仍之際,鸞門以匯聚共善共願之力,爲挽轉狂瀾而貢獻,是爲當今鸞門修子所必須明知而實踐。

鸞門心法口訣

文昌帝君 降
鸞門心法口訣

鸞門既欲傳承心法,而將其精華文字化,則其訣不可不述。

唯千百年來,心法未曾披露,故有其奧秘所在。且其口訣,亦有正鸞修持之口訣,以及精修者之口訣,另有一般鸞下持修之口訣。今在本書僅述精修者之口訣,及一般修持之口訣。

首先,何謂精修?鸞下生,大體以實踐人倫之道德,以外行為重,故精修者少。
所謂「精修」,必先有兩大信念:

  1. 矢志代天宣化,為宏揚聖教無懈無怠。
  2. 守鸞規,重師道(此條文,須立疏為誓憑) 而在鸞門中,大抵俱是正鸞或佈道生之預備人選。
    其訣有八句:
    紫府成靈庥。重樓得丹元。覺根未盡去。鴻濛無分判。
    靈真受綰繫。真如乃淪沉。起慧成正覺。自受無上法。

    另一般持修口訣,亦為八句:
    明明在其德。恆修盡人性。一縷真如靈。已墜惡輪迴。
    印證由心識。自主無牽掣。中庸道至正。自得上天廷。

    以上乃為其訣,下章吾逐句析解。

鸞門心法註解(上)

文昌帝君 降
鸞門心法註解(上)

紫府成靈庥

註解:紫府在一般而言乃為仙家之洞天福地;在人體,即為「玄關」。成靈庥,乃意為玄關,即是人靈之隱藏庇護所。

重樓得丹元

註解:重樓乃為「泥丸宮」,即為元胎所結之處。此句意為丹田之元氣,凝聚於泥丸宮。

覺根未盡去

註解:覺根即為人之慧性,此句意即為修子若能慧性不滅。

鴻濛無分判

註解:鴻濛乃天地未分、渾渾沌沌之際,此句意即指人性元始之純樸。

靈真受綰繫

註解:靈根乃在人心所識,心有三,分未來、現在、 過去,故成業識之累;此句意即指心識之自主。

真如乃淪沉

註解:由於心識之牽礙,乃使真如之自性,受到蒙蔽。 以上六句,乃在強調出,若在人靈所藏之玄關、元神以及丹田之氣,未能相輔相成,以使人體元氣充沛,則心識將無以自主,受到三心之牽礙,終成業累,已經無能到達修持的最高境界。

反之,前面六句融匯,則後二句,即是點出可達到修持之最高境界。

鸞門心法註解(下)

文昌帝君 降
鸞門心法註解(下)

明明在其德

註解:本句開章明義,即已強調乃在「明德」;所謂「德」者,「仁」之性也,稟承於天。

恆修盡人性

註解:德之立,必須勤培善養,本章二句,即是強調鸞門修行,首在「立德」,克盡人倫之道。

一縷真如靈

註解:性靈入於後天。

已墜惡輪迴

註解:性靈入後天,受蒙蔽,種惡因,則夙世輪迴無休無盡;本章「三、四」二句,即以人性之失、輪迴不息,而作強調一、二句之重要。

印證由心識

註解:既已輪迴不停,真如有失,本性蒙蔽,如何返璞歸真、印證?即是求之、修之、悟之,以智慧之心,去破解業障。心識乃一切主宰,心善即人善,心惡即人惡,欲盡人倫之道,欲求立德之功,欲求智慧之根,一切由心識而起。

自主無牽掣

註解:能夠擺脫「不善因素」干擾心識之自主。

中庸道至正

註解:而實踐儒家人倫性命之學,有所成就之時。

自得上天廷

註解:屆時功行圓滿,一縷真靈自可不墜惡道,而上昇天堂。

凡有疑難諸如家庭、事業、福運、因果、身體而至為父母親長求壽等事
歡迎填寫聯絡表單或來電諮詢。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