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衡雜誌第364期

  • 拱 衡 聖 訓

    司命真君  降       112.06.03
      述論:鸞壇軼聞--無字天書

         在晚清時期,江西有道壇乃為偏鄉中,定期扶乩之道壇。鄉中士子、父老都會在農閒之期,定期到觀扶乩接神、聆聽聖訓,以及疑難雜症問事、請示神聖指點迷津。在鄉中可謂頗負盛名,香火鼎盛!
         有日,一位士子撿到一本書冊,封面題為《無字天書》,如獲至寶;但是翻閱內頁,卻是由無數頁白紙訂成,從首頁到末頁絕無一字!在百思難解之中,適逢扶乩鸞期,因而攜書到壇。是日為壇中主神 呂祖降壇,提供諸眾問事,士子乃將無字天書上呈,叩問是何因由名曰「無字天書」、有何珍貴之處?
         呂祖臨壇接受叩問之後,鸞筆不動約有二刻之久;再動,鸞乩卻示知退駕,留下一眾人等丈二金剛摸不著腦勺!細看鸞盤,亦無字示知,終究散去!但士子不死心,隔期再問,但呂祖仍是鸞筆不動,一刻之久再動,即示退駕。
         第三次,一眾人等仍然百思不解,但已不敢再叩,反而主神臨壇逕自開示諸眾曰:「對吾降壇鸞筆不動,諸賢可有領悟?」一眾人等回不出話語,呂祖乃示:「所謂『無字天書』,乃係心懷不軌之人,借詞抬高身價之作為,因此,不值一哂!諸賢生若對此無字天書著迷,即陷入其所造做之圈套!」
         但是眾人中仍有人呈稟:「自古以來有許多傳述:有人得獲《無字天書》,因此獲得大成就,仙祖何以解惑?」呂祖乃再示曰:「所謂相由心生!若有人得獲《無字天書》,不論是工農士賈,只要相信天書是至寶,因此激發向上心力,憑藉往昔努力之經驗及心得,從得獲天書日起,認定自身有福緣受天恩眷顧,因此更加努力,自然在其領域中,可以更加精進突破!譬如,一位修道子拾獲天書,雖無隻字片語,但自覺自身天恩庥佑、福報深厚,因此更加努力精進修行,終得成就!」
         諸眾人等聞聽 呂祖開示,終於明白:「《無字天書》正如一面明鏡,反映自身!」若得天書,自身是善則更善;若自身是惡則更惡!呂祖鸞乩不動恰如無字天書,可惜眾生不明所以,仍要落入呂祖「文字」開示!
         吾舉此軼聞,乃要奉勸當今修者:人人心中皆有一冊無字天書,結局是如何?書中沒有記錄,端憑「各人心念如何,形成何種結局!」
         願諸賢眾勉之!


    朱熹夫子  降         112.06.24
      述論:逢凶化吉

          人生在世,十之八九不如意!運程乖舛、多生災禍實是人所難免;唯可求「平安」即是福!
          在人生歷程中,如何逢凶化吉?當然是老生常談||多行善德。但是在深層意義上,行善立德並非人人自願,或具赤誠,因此不二法門即是「宅心仁厚」。
          因為人若時時刻刻仁恕、厚道存於心中,則日常行事,見傷、病、老弱憐憫之心油然而起;不必造作、自然流露,即可行善立德發自內心,更
    因此廣結善緣、德澤遍佈!
         由於凶災禍事,絕對於命程及因果有關,因果緣熟必生災禍、乃至凶噩。因此宅心仁厚時時存在仁憫之心,其能量則如電線之絕緣體,可以阻絕電流而不受傷害!意即我心仁善可以阻絕惡緣之緣熟,而減少凶災禍事。
        縱然夙世業累過重,不能全部消弭,或是命程註有凶災無法全部消除,必要發生災害;但是其人若能平素宅心仁厚,已廣結善緣,因此在危急中即有貴人相助、逢凶化吉!
        總而言之,行善立德是為人基本要件;但若不能發自內心而行,則縱然善德有功,卻未必皆能逢凶化吉!唯有將仁厚之心常存方寸,時時刻刻自然流露,則不但可以積福,更有可能逢凶化吉!

    本堂主席關  登台    112.08.12
    詩曰:圓功法會沐天恩。壽世寶書澤永存。
              可喜諸生功永記。期能證果上瑤閽。
    聖示:本堂法會圓滿呈繳新書,頒行壽世!恭蒙 天恩賜敕法會之敘錄功德,除助印新書及參贊法會已有明文註載,法會當天亦多門下及各地善眾護持;在護持法會中,每有參詣法壇護持法會者,一位准賜二百大功,本堂門下與各地善眾,悉得此敘錄。
        另在專案呈求之中,除功德迴向所求之人,悉皆由有司責速辦理,並可三司協同處理,以盡時程效率。
        另功德雖已迴向出去自身不能有得,除法會加計外,另加計十分之一功德;可消災晦、增福慧。若無迴向出去、且無所求者,依天律「無相布施」之敘錄外,功德加計百分之百敘錄,以慰勉護法之至誠!
    又示:本堂呈繳新書之後,並再得著寶書,天命眷畀,迭加殊恩之澤,甚願諸賢生同心共勉!


    本堂主席關  登台   112.07.22
    詩曰:新書著作有佳音。大命皇皇畀任深。
         普化鸞門恩廣佈。諸賢一志譽堪欽。
    聖示:本堂乃為普化鸞堂,甚受天人嘉勉!今又有重命畀付著作新書,命本堂下期恭置天壇香案,恭接著書玉旨!
  • 諸神證道錄

    呂仙祖  降        112.07.15
      馳騁神

         許多人,甚至包括親近道場之修行者,不知此神所司何職;亦有人認知為「司禮神」,實則有誤!二者神格及司職各有不同;並且司禮神普遍宮堂、廟寺、神壇皆有之,但馳騁神只有鸞門有專司派任。唯時至近期,大宮大廟、大道堂亦有可能派任。
         所謂「馳騁」之義,亦可作「放馬奔馳」及活躍之義;其意即為出門需藉馬代步,或在此一團體中甚為活躍。吾以古代大廟、寶剎之司職為例,「知客」一職即有與馳騁神頗為類似;若以現代名詞形容,則如一國之外交部長。
         因而此神,即是司職大宮大廟、寶剎之接待,或迎請諸佛上聖之神司。為何獨有鸞門始有?因為鸞門之鸞期,必需敦請諸佛菩薩、上聖高真降蒞,因此乃有專職神司前往敦請,並協伴蒞駕,以示恭敬。
    註解:
         馳騁神在鸞門除正、副主神之外,可謂是職權最高。因為此神必需安排此一鸞堂所有鸞務;可以敦聘恭請何一佛菩薩、乃至諸聖諸神,莫不由此神所擘劃。因而任一鸞堂之鸞務興衰,可謂過半責任在此神身上。     當然,若奉 玉旨著書主著仙神之降蒞,自有其既定時程,因而此神亦必需與主著仙佛協調著書鸞期,以便敦請其他佛聖降蒞。然則馳騁神,不但無專門之神像,在任一宮廟亦是最多僅以「祿牌」(有者,以玉旨令牌代替)。
         其源自於馳騁神,確實並非由人身修行;奉敕派任,乃在孔聖以弟子煆鸞之後。秦代鸞乩,是在宮廷始能舉行,漢代沿襲;直至唐代以後民間始有扶鸞。但因初始為宮廷始可扶乩,雖已相距將近千年,民間仍有忌諱,因此並不能興盛廣傳。有者,甚至不敢祭祀,神像僅以祿牌、以紅紙代替神像。
         直至明、清時代鸞運大興,因而始有規模之神像、宮廟。諸佛菩薩、上聖高真亦因應天運,迭有下世降鸞,故由鸞堂主席或副主席自兼。但鸞務越興,正、副主神又多繁忙,因此,多以第三位神司任此「馳騁神」之職,並據此呈報 昊天。
         諸眾善緣若有幸閱得明、清時期之鸞書,在恭接「著書玉旨」之中,定當可見「奉派馳騁神」之名詞;故有此神司襄助鸞務,更促成近代鸞門道務之廣佈,引渡有緣!

    文昌帝君 降      112.07.22
      瘟神

         在隋唐之際,福建福州一地即有瘟神之信仰;爾後先民渡海來台,尤以閩、浙居多,因此瘟神之信仰亦隨之傳入台疆一地。 
             但是歷經演變略有不同,除有正統瘟神廟以外,演變成王爺廟;尤其台疆最南端之每年盛大祭典||送(燒)王船,即是藉以送走瘟神、閤境平安之意;另外「炸邯鄲」,亦是送瘟神之一種。
    其實瘟神只是總稱,實際上有五位:中路瘟神史文業、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達、秋瘟趙公明、冬瘟鍾仕貴,合稱「五方瘟神」,亦稱 五靈公或尊為 五福大帝。
        在道書所載,五方瘟神在世乃為士子,可惜隋代科舉猶未完備,取仕甚窄,因此五位均落榜,因惺惺相惜乃結金蘭。在旅邸中,夜半忽聞鬼怪言談:奉命在福州公井中下藥,乃為施瘟福州一地。五人聞言心驚,欲救福州百姓,但人微言輕,恐無人相信!因此五人各守一井,分為五方勸阻取水之人,果不其然無人相信,五人情急,恐生靈塗炭,不約而同投井以警醒民眾!
         果然五人投井溺水,灌入不少井水毒發身亡。福州百姓始知五人所言不虛,因此不敢用水。及至撈起五人大體,五位面色呈藍、紅、黃、黑、白,乃立廟祭祀,感念恩澤。玉帝憫此五位仁憫眾生,捨身以護,乃敕封為「五方瘟神」。
    註解:
         眾生切勿以為瘟神是「凶神惡煞」!實則「五瘟」平常各據一方,阻擋瘟疫蔓延肆虐;除非天運應機,昊天敕旨施瘟,否則仍是護佑一方之正神。尤其千餘年以來,許多次瘟疫之中,有許多身處疫區之人卻不會染疫;藉現代詞語,即所謂「天選之人」;因此自古以來,即有「瘟疫有眼」之事例!
         尤其清代初期,有錢氏婦嫁入顧氏家門,曾在一次訪鄉探親之際,其夫家之所在地瘟疫肆行,一家染疫臥病在床。錢婦欲返夫家照料,但父母兄弟一致反對,恐其易受傳染,但婦回應父母曰:「既嫁顧氏,自是顧家人,縱死亦為顧家鬼,若真染疫,必不拖累父母兄弟!」毅然返夫家,照顧翁姑、夫婿、親眷!
         雖入疫區,卻聽聞鄉里傳頌,有鬼怪言曰:「孝婦入城諸神隨護,避開遠些,以免遭受罰譴!」錢婦返夫家盡心照護病人,直至痊癒,其絲毫未受疫病感染;故「瘟疫有眼」乃廣傳於世!
         故吾奉勸眾生,平素仁善存心,自有天佑;縱是瘟神奉命施疫,忠孝仁義之人當然瘟疫避行,不敢染指!


     
  • 直指本心之見性

    元始天尊  降        112.08.26
      略論本心 
          何謂本心?有曰「至善」、有曰「本惡」、有曰「慈憫」、有曰「清靜」,更有曰「功名利祿、富貴榮華」,有曰「至正」、有曰「愚鈍」;諸此種種,悉皆適用!芸芸眾生在修行領域中,本心是至善、至真、至清。
          但在芸芸眾生千百行業中,各自所願、各自所求,亦不能強曰「非其本心」。吾淺舉一例而言,有人從小受教於良好家庭、為官高位,因此從小立志繼承家業,求學於名校、交往於豪富;及至成年,亦如家中長輩之願繼其家業。若以此而言,其本心並無所違。但是,在其人生過程中所造諸般善、惡,則是否是其「本心所願」?則又非可一概而論!
          若其一生立志繼承家業;但在成年之後踏入社會,以種種際遇與因緣而未繼承家業;又或者自行創業,甚至投身於公義或公益志業,乃至投身於修行大道;則如何斷定其「本心」是什麼?有無違背本心?
          眾生在人生歷程中,不論受教於優質名校與名師,或僅止於一般學校教育,從小即受師長教誨:必要立志成為一個對社會、家國有貢獻有用之人才!始不愧對父母教養之恩,不負師長教育之澤。
          但是,在成長過程中人生際遇與因緣,卻未必悉如人心所願!因此在茫茫人海浮沉中,本心即易隱蔽;隨之而來,乃是受到身外事物影響,進而以為此即本心||不論是有成就功名事業,或者庸碌平凡。
          修道之人,不是與生即俱知能修行,必是在人生過程中,受到善知識、賢哲、良師益友之啟發,才能進入道程。而修行歷程中,若不能「照見本心」,則容易如吾所舉之例:在修行過程中受到身外事物及不善染著、乃至因緣牽引等等,導致影響修行!
          所以,總結而言,「本心」如何照見?始能使自己見性,進而修行大道完成無所罣礙之至真!

    釋迦牟尼佛  降    
      概論:如何照見本心?
          甚為關鍵之一個動力,來自於自己「知道要什麼」;眾生在嬰幼時期,有者即會顯現其企圖心,或曰「他亟欲獲取什麼」。 
          華夏民族漢民族有一習俗,在嬰兒滿歲之時,舉行一種儀式,在方桌上擺滿許多物品,諸如象徵功名,或財物、技術物件等等;而後將幼嬰放置於桌上,任其抓取喜愛物件,以評斷其將來走向,謂之「抓周」。然則在此儀式中,嬰幼兒所抓取之物件,是否即是其「本心」?又或者是親長刻意之導向?
          在芸芸眾生成人之後,進入人際社會,其所從事或是有所成就之諸如功名、富貴等等,又有多少是從其嬰幼之時,即具其所知、所願?更遑論是否其「本心」!
          在人生過程中,我人心中即會有所「執定」,或曰本性、或曰志趣,更有謂之天賦、或曰資質。但是在歷經成長過程中,不論親長或師長之教養、誘導||當然絕對是正向。
          可是每一個人本性,經過人際事物,乃至友儕等等薰染,越是成長過程繁複,越是容易蒙蔽本心!直至成人,必需面對家庭眷屬,乃至事業財利、人際關係等等,終致完全蒙蔽本心,不復見我「至性」!
          是以故,芸芸眾生在人生歷程,乃至進入修行道程,一個自己最重要關鍵之課題||自己明白「自己要什麼?」在往後篇章中,吾將就此作辯證。

    元始天尊  降        
      第一章:為什麼人之「心思」乃為最為繁複、細膩,甚至是一個驅使「心志」最大動力?
          所以每個人在日常間,心海上常會顯現自問或詢問他人:「為什麼眾生在人際社會中有各自工作崗位、各自所渴望獲得之事物?」
          即是因為「心有所欲」,產生複雜糾葛之心緒;時日一久,執為己見:認定此即為自身終身所追求之目標!
          但是士農工商、三教九流,乃至富貴之達官貴人、貧賤之販夫走卒,各自所追求目標,除了榮華富貴之名利是一致以外,可說各個不盡相同;亦因此迥異,而產生社會結構,即人際關係。
          在修行者而言,除了與任何行業之人同樣必需為維生計,而致力於俗業,以賺取金錢養家活口之外;更要對自身未來歸宿作擘劃,因此在人生過程中,當然更為辛苦!
          許多修行之人口中朗朗而言:聖、凡兼顧;實則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因而退去道心,而沉淪於凡業中,更是不知凡幾!綜合諸般現象,即是:「不知要照見本心,而能使其見性!」
          吾淺舉一例而言,有人自幼立志做大官,為百姓謀福利;基本上,純善初發心。但是在就學過程與進入仕途過程,歷經名利、財色,乃至權利、欲望之浸淫、甚至誘惑!初始尚不致偏離「初心」;一旦真正有權、有勢、有財、有人脈,則絕大部分開始偏離初衷,久之,則將初衷丟棄九霄雲外,反而躭溺於財、權之中。
          是以故,不論士農工商、三教九流乃至修行之人,在心中自問「為什麼」之後,定應先行了解:為什麼要「照見本心,才能見性」?
  • 癸卯年九月證道玉旨

    本堂主席 關登台  112.11.11

    聖示:昊天紫綬靈修院癸卯年九月證道   科期,恭喜屆期參加考核之修士全數通過。今 昊天頒敕證道玉旨,命    本堂城隍五里外、福神十里外,恭接欽差聖駕,其餘神人候駕。
    欽差南天趙天君 降
    詩曰:白馬南來玉旨宣。鸞門普化德無邊。
       昊天紫綬靈修院。利樂陰陽澤大千。
    聖示:吾頒敕昊天紫綬靈修院列院修士,癸卯年九月科期證道考核,全數通過之證道玉旨,可喜可賀,玉詔頒宣、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 上帝詔曰:
    朕居凌霄寶殿,上掌卅六天,下轄七十二地,無時不以蒼生為念!今爾台疆新社懿敕拱衡堂 昊天紫綬靈修院,癸卯年菊月舉行證道考核,屆期參加考證修士,全數通過,合該頒敕證道玉
        旨,憑列仙班。茲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謝秉憲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秉  慈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施(王霸)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慈心霸 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施陳蔭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慈施蔭 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施陳鴛鴦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進信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游水角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水角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游施凉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施凉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鍾秀米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秀米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楊峰松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峰松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楊進益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進益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陸天鳳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鳳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黃  緣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緣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鄭英蘭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英蘭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陸品豪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品豪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安倍晉三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晉三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徐  赭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赭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葛大博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大博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林妙芳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妙芳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菲利普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普行菩薩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王淑貞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淑貞羅漢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鄭士廉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士廉羅漢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郭乃元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乃元羅漢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蔣康成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康成羅漢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蔣耿氏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心耿羅漢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蔣朱氏證入
    彌勒淨土內院  慈朱羅漢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張全得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全  得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吳  藻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吳  藻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宋呂元妹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慈  元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俞來好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來  好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張黃女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慈  張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劉  墩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慈  墩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林  頂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慈  頂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尹  鳳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尹  鳳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巫學仁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學  仁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趙顯雄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顯  雄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辛  砡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辛  砡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于  良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于  良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郭明星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慈  明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朱軒昂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軒  昂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孫運璿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慈仁世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古 衛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古衛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張盛橋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盛  橋尊者果位。
    敕封昊天紫綬靈修士華永健證入
    彌勒淨土外院  永  健尊者果位。
    茲敕封其餘修士:
    沈秋明、朱士勝、張致貴、林月滿、黃添興、黃造仁、何小盆、張仁信、許聰明、陳得昌、張矽、許益昌、吳榮火、毛大杉、包詮、林亦揚、韋冬、李香華、張大村、吳益明、姚惠達、胡有田、許木霖、高修、梁茵、徐白芬、蔡婕淣、蔡婕浠、陳惠華、徐麗君、賴慶和、賴冠妃、賴冠庭、賴柏安、楊小竺、趙勤功、黃松亮、吳克顯、張家儉、楊平盛、林美珠、康勝義、吳則原、許士迪、黃俊章、江達功、呂笛、謝蠶、蔣越、包永益、路杏芳、姚小鳳、楊青雲、江俊生、賴盈惠、張大川、韋瑞、江旭輝、林大昌、呂碧如、汪瑩、龐德益、許鑑、毛阿鐶、江全德、章大江、赫絲、朱沈香、魏死、史大興、莫翔、莫玲、李長索、楊英山、何崎、李小如、黃玉珠、牛人明、牛李小茵、魯㷿、呼延樺、亞麗莎、楊坤義、楊明媚、張蔗、莊周煙娘、藍李清妹、張其富、楊平奎、林競、甘益全、阿以泱、曹淮、管得忠、楊暉、陳昱中、胡小佳、梁益祥、楊笠、胡小媚、袁同、余家榮、盧豪、淳于忠、趙永青、黃永臻、江兆能、黃肇興、吳婷、釋淨全、阿烈薩、令寅、蔣鶴、伍仁福、廖榜、魯亦峰、余瑞庸、楊明璞、沈伋、武擎、巫秉信、林仁豐、谷惠、于洋、詹景昌、王敏雯、謝益凱、冒通、楊彩美、徐小晴、楊仁志、許富豐、英材、許仁風、莫正強、福德婆、林本昌、吳永貴、陳染、奚勝全、李前、孟伍、楊云貴、林合、慕容復、包奕、陸昌榮、洪秀美、張芳于、陳鉉濡、朱若穎、袁米香、袁季仁、楊偉中、蘇啟誠、張桓豪、高錕、張水源、盧砡、吳大標、莊惹、古浴光、羅策群、雷震、李景煊、陳津敏、毛大勇、陳英萍、林染、彭益昌、林阿珠、李詩涵、張加穎、陳睿杰、陳宥臻、姜翁曼文、朱永照、李耀文、蔣倉、巫秉正、耿迪、劉彥德、莊風松、馬榮和、邢芝、曾有貴、田晉仁、嚴振義、黃其森、呂銀泉、方金聰、林美求、張慎、吳勤、瑪莎、傑佛遜、藍道夫、崔晉滔、蕭山令、朱赤、高致嵩、易安華、姚中英、司徒非、李蘭池、劉國用、藍運東、萬全策、謝承瑞、華品章、韓憲元、黃紀福、蔡如柏、謝彩軒、陳節、程智、容正平、羅習斌、周成彥、許博安、蕭亦白、盧凱芬、cao v ă n tẻ、李綠萍、兵恆、石珍、張添仁、呂印金、黃軒、陳暨、何國賢、黃世安、黃孫氏、楊啓興、郝伯村、王文燮、張啟盛、沈民富、何以安、田中佐久、白崇禧、彌勒淨土護法神林秋鸞、彌勒淨土護法神鄧麗君、露絲‧拜德‧金斯堡、五福宮玄壇元帥、五福宮天上聖母、五福宮文昌帝君、五福宮註生娘娘、五福宮太歲爺、張自忠、藍海天、陳芳琳、王興仁、楊奶富、苗庸、顧明樺、趙康和、巴柑、凃耀成、林明志、黃麗芬、徐羅緞、謝盛達、池梅蘭、胡先愛、廖啟文、林下東、黃培仁、蕭敏芳、岑苓、吳瑞輝、胡偉、廖啟中、吳玉衛、胡明峰、呂濟德、沈劍鋒、何水琦、韋器、古信賢、陳大河、張堪、徐詮文、戴豹、沈春雨、苗大鷹、何松青、張照春、尹樂、張大圳、江奕程、呂泳、洪長輝、徐任、秀芳、黃盈美、孟苳、梁李玉欣、梁少堅、許義訓、林楊昭妹、錢永宜、許狼、魏洪發、李金彥、于騁、梁映華、梅渠、吳小璞、何梅萱、許珠、趙利益、呂強、張欽義、吳榮祥、許益智、何美卿、梁信忠。
        證入彌勒淨土外院天神果位,旨到生效,各往該管單位報到,協同三曹普度此一大事因緣,各自精勤,有朝具足福慧資糧,即予敍錄晉升。
        欽哉        勿忽                      
                                   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癸卯年九月廿八日
  • 保調聖訓及批示

    本堂主席 關登台
    ※註:迴向癸卯年九月考核修士
    又示:陸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壹拾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先父陸○○、先母黃○、亡妻鄭○○、亡長子陸○○,每位各參萬元,叩求順利通過癸卯年九月科期證道考核,高分證果;懇請 諸佛為其訓勉加持。」吾鑒納,功德迴向修士,待送主考,積聚福慧資糧,裨益順利通過癸卯年九月科期證道考核,期能高證果位,並將轉知家眷用心及加持訓勉。以慰善慧孝心慈心及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陳善德參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陸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王○○、鄭○○,叩求順利通過癸卯年九月科期證道考核,進入彌勒淨土內院果位;另功德迴向靈修士:許○○,叩求順利通過癸卯年十二月科期證道考核,進入彌勒淨土內院果位。」吾鑒納,功德三位修士各得三分之一功德,王○○、鄭○○二位修士積聚福慧資糧,待送主考,裨益順利通過裨益順利通過癸卯年九月科期證道考核,進入彌勒淨土內院果位。許○○修士順利通過癸卯年十二月科期證道考核,進入彌勒淨土內院果位。以慰善慧護法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沈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伍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謝○○,積聚福慧資糧,叩求順利通過癸卯年九月科期證道考核,高分證高果位。」吾鑒納,功德迴向修士待送主考,積聚福慧資糧,裨益順利通過癸卯年九月科期證道考核,高分證高果位。以慰護法本堂之功德。
    又示:葉善德樂助千佛牆,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亡妻鍾○○,叩求順利通過癸卯年九月科期證道考核,並高證彌勒內院菩薩果位。」吾鑒納,功德迴向修士,待送主考,積聚福慧資糧,裨益順利通過 癸卯年九月科期證道考核,期能高證彌勒淨土內院果位。以慰善慧夫妻情義及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註:以下為縮減修限
    又示:王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迴向修士:王○,積聚福慧資糧。」恭奉  本尊地藏王菩薩核示:准予縮減修限二年並得積聚福慧資糧。以慰善慧尊長之心及護法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謝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壹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靈修士:亡兄謝○○,積聚福慧資糧。」恭奉  本尊地藏王菩薩核示:修士得此功德迴向,准予縮減修限一年半,餘功德積聚福慧資糧助利靈修平順。以慰善慧手足情誼及護法本堂之功德。

    ※註:以下為保調靈修
    又示:黄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柒萬元,以此功德迴向冤親:林○○、郝○○,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以彌補我夙世罪業 (夙世任公門,仗權職受賄,迫害二位無辜枉亡),致使目前有焦慮症及恐慌症,叩求身體早日恢復安康。吾鑒納,准予癸卯年八月各列位為二年期靈修士。以慰善慧化冤之心及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曾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助印《彌勒淨土遊記》,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迴向:外祖父徐○○,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吾鑒納,准予癸卯年九月列位為一年期靈修士。以慰善慧尊長之孝心及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澎湖王善德參贊【癸卯年歲末消災植福延壽暨呈繳《濟佛觀眾生相》一天護法大法會】法會副功德主,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迴向信士曾○○之冤親:江○○、江○○,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誠心釋冤,祈病厄轉危為安早日出院。吾鑒納,准予癸卯年八月各列位為三年半期靈修士。以慰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馬來西亞劉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迴向嬰靈:廖○○,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吾鑒納,准予癸卯年八月列位為二年半期靈修士。以慰善慧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謝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壹萬元,以此功德迴向亡弟:謝○○    (今在枉死城補壽),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吾鑒納,准予癸卯年八月列位為三年半期靈修士。以慰手足情義及護法本堂之功德。
    又示:邱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壹萬元,以此功德迴向先母葉○○,叩求保調入列昊天紫綬靈修院,潛修佛道功果。吾鑒納,准予癸卯年五月列位為三年半期靈修士。以慰善慧孝心及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 專案呈疏聖訓及批示

    本堂主席 關登台
    又示:曾善德助印《彌勒淨土遊記》功德金壹拾萬元,以此功德祈求:「悉皆廻向家父曾○○,能註籍將來歸空時,得往生彌勒淨土之彌勒內院中修煉。待證得等覺境界後,伴隨  慈尊下生於龍華三會之際,共成正覺也!吾鑒納,依  母賜殊例:迴向令尊曾信士積聚福慧資糧,註籍彌勒淨土內院往生日得慈尊放光接引上生。以慰善慧孝心及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陳善德參贊【癸卯年歲末消災植福延壽暨呈繳《濟佛觀眾生相》一天護法大法會】法會總功德主,功德金伍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肝及乳腺腫瘤病象,乃為過去世有三世為獵積造甚深殺業所註成之命象。今呈法會總功德主,依律註銷,斷除牽礙,俾得遏阻急速、舒緩惡化。」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註銷此三世因果公案,斷除惡業牽礙,裨益遏阻、舒緩肝及乳腺腫瘤急速惡化,得醫機療效。以慰善慧護法本堂之功德。
    又示:方善德參贊【癸卯年歲末消災植福延壽暨呈繳《濟佛觀眾生相》一天護法大法會】法會總功德主,功德金伍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自身福報,因疫情過後整體經濟甚差,影響實體店面之生計,今呈專案功德增福顯光明運,使弟子店面貴人顯助財源廣進,叩求慈悲允許。」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依律增福顯光明運,助利店面營運得貴人善緣而財源廣進。以慰護法本堂之功德。
    又示:呂善德參贊【癸卯年歲末消災植福延壽暨呈繳《濟佛觀眾生相》一天護法大法會】法會總功德主,功德金伍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化轉婚緣善機甚有不足、命象緣薄;俾能和王○○小姐,婚姻早日成緣。」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增益婚緣善機,化轉命象,俾能契引與王○○信女之婚緣早成。以慰尊府善慧護法本堂之功德。
    又示:莊善德助印「因果書」一千五百本,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一則消己毀誓之過、二則廻向於彼消除所欠一個誓言未完成,造成彼遵誓而終老。」吾鑒納,依  母賜殊例:具署有司:一則消己毀誓之過,二則迴向彼遵誓終老。以慰善慧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吳善德參贊【癸卯年歲末消災植福延壽暨呈繳《濟佛觀眾生相》一天護法大法會】法會功德主,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誠懺贖補前愆之造,俾得圓滿。」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具署有司誠懺補贖前愆。以慰善慧護法本堂之功德。
    又示:參贊【癸卯年歲末消災植福延壽暨呈繳《濟佛觀眾生相》一天護法大法會】法會功德主,功德金參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女兒:黃○○,植善福,促顯貴人緣機,俾能及早成功謀職,順利上班、工作穩定;應對順心、稱職,不受職場上同事的欺負。」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功德迴向令嬡黃○○信女,依律植善福,促顯貴人緣機,助利及早成功謀職。以慰善慧慈心及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林善德參贊【癸卯年歲末消災植福延壽暨呈繳《濟佛觀眾生相》一天護法大法會】護法總功德主(二份),功德金共肆萬元,以此功德祈求:「功德迴向兒子:呂○○;貳萬元功德化轉對父親:呂○○憤恨與怨懟,而引發的負面情緒,導致自律神經失調、情緒及睡眠障礙;另貳萬功德醫護原靈樹,針對睡眠障礙作醫護調理,俾能好睡易於入眠、好安眠、心緒穩定。」吾鑒納,依本科大法會殊例:功德迴向令郎,其半化轉與父親怨懟糾結之懷恨,俾能消弭負面情緒。另半功德依律轉換能源呈無極原靈園仙佛針對睡眠障礙,醫護身元官能及心緒神識,助利早得調理改善。以慰善慧慈心及護法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李善德助印《濟佛觀眾生相》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轉換自身命程,植深福運與財運顯成之機,並顯成事業善緣貴人助力,使後學經營之事業能大幅提升業績。」吾鑒納,依  母賜殊例:依律具署有司,轉化命程,植深財福促顯契機,助利事業善緣貴人助力,俾得所經營事業得大幅提升業績。以慰善慧長期護法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參贊【癸卯年歲末消災植福延壽暨呈繳《濟佛觀眾生相》一天護法大法會】護法總功德主,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藉由殊勝法筵植善福,得貴人善緣以利工作事業運途順利。」吾鑒納,依本堂大法會殊例:依律植深善福,契引貴人善緣,助利工作事業運途順利。以慰善慧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陳善德樂助千佛牆功德金貳萬元,以此功德祈求:「修士:先父陳○○、先母陳林○○,福德增上,在昊天紫綬靈修院進修順利。」恭奉  本尊地藏王菩薩核示:功德各半,各得依律增上福德,排除牽擾業障,靈修順利。以慰善慧孝心及護法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陳善德樂助千佛牆參萬元、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參萬元,功德金共陸萬元,以此功德祈求:「甲狀腺腫能保持原狀不再持續腫大;甚至能消腫。」吾鑒納,依樂助供養千佛牆功德殊例:針對甲狀腺腫遏阻持續擴大,得醫療之機,不致影響身體。以慰尊府善慧護法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郭善德樂助千佛牆(二份),功德金陸萬元,以此功德祈求:「一祈求做為照顧事業安順與加強。二祈求自身身體能夠趕快康復。三祈求自身眼光可放遠些對辨別事務可明確些。」吾鑒納,依樂助供養千佛牆功德:針對尊府各人各司之事,增益善福,排除阻障,裨益家庭事業興隆、順遂。以慰善慧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陳善德助印「因果書」二仟本,功德金肆萬元(分四期),以此功德祈求:「迴向三女兒:林○○,註銷過去世二世在公門,貪財利受賄迫害無辜,積甚深怨戾所致。俾能化轉命象,增添善緣。」吾鑒納,依  母賜殊例:具署有司,功德迴向令嬡林○○信女,註銷二世公門所造積深怨戾之公案,俾能斷除牽擾,化解命象,增深善緣。以慰善慧慈心及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田善德助印「因果書」二千本,功德金肆萬元,以此功德祈求:「註銷因果公案:過去世積造二世,仗財勢欺辱無辜之冤怨恨戾),俾使漸行改善形成干礙之命象:心態失衡,易偏激不平。」吾鑒納,依  母賜殊例:具署有司,依律註銷此二世因果怨戾公案,俾能漸行改善命象所註成心態失衡、易偏激不平之情緒。以慰尊府善慧長期護持助道本堂之功德。
    又示:香港李善德助建唯心宗彌勒道場,功德金美金伍佰元,以此功德祈求:「化轉阻擾感情,姻緣和貴人之因果及業障,植深善姻緣,婚緣及貴人早顯。」吾鑒納,功德依律植深善姻緣,早顯貴人助力婚緣,化轉阻擾感情之因果、業障,俾能及早註成。以慰善慧護法本堂之功德。
     
  • 拱衡園地大家談-唯心宗小共修座談會

    唯心宗小共修座談會    112.09.09
    李美鈴師姐:
       今天我藉由兩個主題,即是「彌勒淨土之一條鞭了生死暨成佛果」,及「凡塵修行之因緣難測—兼論末法之二力出三界」,以突顯末法時期:求生彌勒淨土之「重要性」與「迫切性」,但願能啟發更多有緣人,至心皈命未來佛 彌勒慈尊,而為 慈尊願海攝納,同登兜率淨土!

    彌勒淨土之「一條鞭了生死暨成佛果」
          所謂「一條鞭」,乃指明朝嘉靖時期,由桂萼發明,宰相張居正所主導,推行全國之徭役與賦稅的改革制度,最主要為「併徭役與田賦、雜稅為一條」;以此為標題,乃取其「化繁為簡,畢其功於一役」之意。
          何以淨土修行,得以「一條鞭」之方式,去繁從簡,將「了生死、
    證佛果」之人生當急大事|畢其功於一役?因為一旦蒙 慈尊願海攝納上生淨土,便了「分段生死」,就此出三界、斷輪迴;而淨土精修,直至等覺,則了「變易生死」;再伴隨下生,共證佛果。所以將修行大事,由凡至聖,由初階至最高階,乃至成就究竟之佛果,皆於蒙受 慈尊願海攝納那一刻起,於淨土一貫完成,故言「一條鞭」。茲闡述如下:
    (一)    兩種生死--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 
          緣生緣滅之無常世間,本無永恆不變之事物!故器世間之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人之一生,有「生老病死」;而起心動念之種種念想,則有「生住異滅」。故《無常經》言:「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無量曠劫以來,劫生劫滅,無常殺鬼不曾饒過世間任何一人、一事、一物!因此人命呼吸間,無常迅速,生死事大!緣於此,馬鳴菩薩教導眾生:「共捨無常處,當行不死門」。
           如何捨無常,躲無常?又如何行「不死門」?所謂有生皆必死,故無生便無死!因此要捨無常,先決條件是先捨「生死」,證入不生不滅之「涅槃」--此即不死門。至於生死,則有兩種:一是凡夫輪迴不已之「分段生死」;二是成就聖者不思議之「變易生死」。
           宋朝茶陵郁禪師之悟道詩:「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一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與佛無二無別!緣於無始無明--「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迷真起妄,背覺合塵,蔽障自性豪光萬千之「牟尼寶珠」,就此陷入輪迴三部曲|「惑、業、苦」的循環中;眾生因惑造業,因業感苦,因苦再起惑造業,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續而浪跡三界轉輪不已!於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此即「分段生死」,乃謂凡夫輪迴六道之身,各隨其業因而招感一期一期、一段一段之生死,每期生命有其壽命之期限,五蘊之色身亦皆迥然不同!所謂「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亦如蠶作繭,吐絲還自纏」,正是分段生死的最佳寫照!
          至於變易生死,則相對於分段生死而言:乃界外聖者未證極果前之前--無明分分斷,法身分分證!迷境遞減,悟境遞增,因迷悟的遷移,境界拾級而上,變異提升類於生死,謂之「變易生死」。依淨空法師之舉例:淨土之九品蓮台,由下品轉中品,中品轉上品,即是「變易生死」;而修行位階,由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每提升一位次,即是「變易生死」。
          總而言之:分段生死是凡夫於三界內,異熟果報身之分段差異的生死;變易生死是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於三界外,因迷悟的遷移,感得境界的突破與提升(雖然名為生死,但並非真正的生死 )。唯有到佛的境界,才能二死永亡--滅除兩種生死。

    (二)求生彌勒淨土的四種意義
          之前提過,由因地之凡夫起修到成就究竟之佛果,須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而世尊亦是累世「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然後成佛。因知修行成就而證悟本來面目,乃至達於究竟,誠屬不易!
          尤其「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故修行最迫切之目標,便是出三界、了生死、斷輪迴。但是如何能出三界?就小乘四果而言,須到阿羅漢,斷盡三界見惑,及欲界九品思惑,色界、無色界八地共七十二品思惑,方能「不受後有」|不再三界受生,真正「出三界」;而小乘四果中,因修行者根器及因緣不同,快者三生,慢者須六十劫方能證悟阿羅漢果!唯求生彌勒淨土,可一貫了兩種生死:首先,帶業往生外院,先求不墜輪迴,了「分段生死」,永出三界;一旦晉升內院,藉由內院精修之歷程,則了斷「變易生死」,直至等覺!
          至於內院聖者,如何精進以了「變易生死」?彌勒法教之根本大法|「唯識學」,主張萬法唯心生,萬法唯識變;是故心生所以種種法生,心滅所以種種法滅。因此,修行就在修「這一念心」--令這一念心,由生滅轉成不生滅;令這一念心,由有為轉無為。令這一念心,轉識成智;亦即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令這一念心,斷我執,證我空;斷法執,證法空;再空其所空,契入中道實相。令這一念心,斷煩惱障,證大涅槃之勝果;斷所知障,證大菩提之勝果!
          由《彌勒淨土遊記》中關於內院之訪遊,可知內院有最完善之設施,令求生者得以依循「唯識學」之修行位階,一層一層檢驗,一層一層過關,如此層層遞進,拾級而上,由「禁識變化萬重殿」之初級菩薩,到「十心殿」之資糧位,經過「住行迴向」之總檢驗,再晉升至「禪定閣」之加行位…… 而後見道位、修習位,最終伴隨下生,共證佛果圓滿究竟位,至此二死永亡!
           綜合上述,求生淨土具有四層意義:第一,淨土是元身最安固之堡壘!一旦蒙慈尊接引,便能躲無常,避種種災劫,永不退墮!第二,於淨土精進,永斷輪迴,超出三界,「分段生死」已了。第三,內院精修,圓滿修習位,了斷「變易生死」。第四,伴隨下生,共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說:求生彌勒淨土,可以「一條鞭了兩種生死暨成佛果」。                       
          職是之故,對災劫頻仍的末法眾生而言,求生彌勒淨土實有其迫切性!而未來佛的慈航法舟就在【唯心宗】,期待有緣人早日同登寶筏,共同邁向成佛解脫之彼岸!

    凡塵修行之「因緣難測」--兼論末法之「二力出三界」
          所謂「十世修成一世佛」,縱觀歷代成就之祖師大德,不是倒駕慈航之再來人,便是多生累世漸修漸悟,積累成今生一朝頓悟之善慧根器!而一般中下根器者,雖然今生有幸,道緣顯發而入道修行,若無法一世成就,只能期待來生,甚至未來世之再接再厲!
          古有云:「聲聞尚昧出胎,菩薩猶昏隔陰」,何況是一般泛泛修行者?因此今生修行若未成就而寄望於來世,因轉輪之故,難免有「隔陰之迷」,對於前世之種種因緣、際遇,一概不知而懵懂,自然一切修行得「從頭開始」,而且未來世種種因緣變化難測,也許今生善緣顯成多,故得以遇到明師,得正信修道之機;而來生若是惡緣顯成多,能否再度接續今生之善根慧性,依止正信道場精進修行,實則是個大問號!
          譬如 文昌帝君於漢朝為帝子之遭遇,最令人悲催!帝君十七世
    為士大夫,皆為廉潔奉公、勤政愛民之良吏,並且入孝出悌,廣行種種陰隲--「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後來因天帝敕令,投胎轉世為漢高祖與戚夫人之子「如意」,卻因高祖的偏愛,有意廢太子劉盈而引發一場奪嫡之爭!導致高祖死後,與其母雙雙為毒辣之呂后所殘害,因而怨戾之心難釋!於是發了邪願,要投生為大蛇吃掉呂氏一族以洩恨!最後成為邛池化龍,為了復仇水淹全城,兩千多人無辜枉亡;故以邛池龍之身遭天帝懲罰,因乾旱河水枯竭,飽受暴曬、蟲咬吸血之磨,熱惱困苦沒有休止!所幸於周朝之一世,因禮敬  釋尊聖像之善因,得遇本師 釋迦牟尼佛示現開導,因至誠懺悔,脫卻龍身!最後再歷經兩世轉輪,以夙世為儒,勤讀古書,玉帝敕封為文神,掌管桂籍。
          再如宋朝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東坡居士,其前世今生,亦甚具警策!緣於「三人同做一夢」,蘇大學士了知其前世乃為「五祖寺大徹大悟之獨眼五戒和尚」,緣於一念之差,犯了色戒而坐化轉輪,幸好其師兄明悟和尚,於定中預知五戒和尚轉輪後,必因此一因緣而毀謗佛法,以致脫離無期,亦隨之坐化,轉生為「佛印大師」以度之!了知自己前世今生的蘇大學士,必然感慨系之,故於〈南華詩〉中寫道:「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練,中間一念失,受此百年譴」。
          以上所述二例,一為儒門士子,一為佛門修子,皆為精進之典範,卻在中間跌了一大跤!即是僅靠自力於凡塵歷劫修行|因緣之變化難料!其一,文昌帝君積功累德十七世,卻因人心險惡禍從天降,毀於為帝子之一世;不僅喪失身命,更因復仇之念蔽障而斷了修程,毀了法身慧命。其二,東坡居士之前世,三世精修而為有所證悟之五戒和尚,卻為色魔所敗,盡毀前功!不過二者堪稱福澤深厚,落難之際皆有貴人相助、救拔,若是一般人,能如此幸運嗎?
    平心而論,修行者如欲在我們所處的五濁之娑婆世界,靠自力修行而至成就,可謂耗時費力,誠屬不易!(未完待續)
     
  • 拱衡園地大家談-修行境界的磨練及提昇就在日常生活之中

    修行境界的磨練及提昇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接363期)    作者:張裕宗

          那本段所說的依據是什麼呢?是依據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時所說:「世人皆俱足佛性,只因業障及無明蒙蔽,故不能親見佛性」;果能還清業障(按:佛說:「業能生障」「因果業障,是輪迴種籽」,唯有還清業障,才能無債一身輕,這是脫離輪迴的關鍵),去除三毒、五蘊、七情、六塵、十惡、八邪等邪念或雜念,這麼多的不淨或無明(此為修內果八百的功夫,直至明善復初),再加上平日勤修三布施及六度(按:此為修三千外功或無量功德的修為),直至外功內果圓滿(按:果能如此修持,即是往生資糧俱足),自能撥雲見日(按:太陽本就在那裡,去除業障及無明等浮雲遮蔽,加上福德圓滿,像是視力已康復,自能親見朗日當空),自當親見佛性,即是親見自性佛之意也。
        逆境中提昇悟境及修為,至關重要:「寧可平日多流汗(按:要如何提昇悟境及修為呢?就如所有人平日該修持的內容一樣,須認真修持忠孝仁義及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人倫道德,勤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等三施六度的修為,認真行善積德,參悟經典善書及誦經念佛,提昇自己對道理的悟性,才能夠遇事而不執迷。唯有解行相應,遇事不迷,加上福德圓滿,才能熬過各種考關苦磨,任考不退),不要戰時多流血(按:戰時流血是何意呢?打個必方如後|遇到業障現前或冤欠討報,心起怨憎,怨仙佛沒庇佑;或者平日積德不足,道理未能勤參,遇到病劫、死劫、重大血光等警訊而未能提早化解,然後肉身傷病甚至死亡,到此地步,只能來世再修了)」。
        要熬過各種考關苦磨任考不退、提昇境界及修為,真的不容易;請看如下經文引證:「修子必須明悟,在道程中愈精修則靈性愈靈明,業力則愈緊逼,直到修道子清除它,始能順利過關。這也就是修子常會遇上考關苦磨及各種劫數的原因。因此修行人須精勤潛修內性之果(按:勤參經典善書,以求悟理圓融透徹;誦經念佛,以求靜定心性;還要改掉毛病脾氣嗜好或累世以來的習性,從此不再犯,才算一果,須修足八百內果,才算「人欲淨盡,天理流行」,回復本來俱足的善良天性、佛性、道性),以求大啟智慧之門以外,還要兼行功德,以消除業障,減輕壓力,也才能不被業考所挫, 佛說:「業能生障」,唯有厚德消業,「因果業,功德解」(依據因果病象印證析論,台中新社拱衡堂扶鸞著作),才能減輕業障的折磨,無債一身輕,無業自無障,才能完全了斷因果業債,而得以超生了死」(引自末劫收圓上理天第十五章,台中新社拱衡堂扶鸞著作)
        因果業債的煎熬,不論是業障現前或冤欠討報,都會讓當事人飽經煎熬,這些因果業債,即是輪迴的種籽,即耶穌基督所說的「眾生的原罪」(夙世所造,投胎時帶在身上的因果業債),這些因果業力若未能清償完畢,無法脫離輪迴,請看如下之引證說明:「脫離輪迴的關鍵,在了斷因果。換言之,若未還清累生累世的因果業債,終無超脫生死輪迴之日」(引自因果輪迴業報,台中新社拱衡堂扶鸞著作)
        看完以上引證,所有修行人都當引為警惕,必須忍苦消業,精勤苦修,勤修人倫道德及三布施,加上菩薩六度的修持,存菩薩心、修菩薩行、求證菩薩果,甚至萬德俱足得證佛果。唯有今世就脫離輪迴,才能擺脫處處誘惑、七情六慾的俗世,才能避免再次墮入輪迴;即使今世認真修持,很怕來世到了人間,未能繼續精進修行,反而縱慾造業,那真的下場淒慘啊!(未完待續)

凡有疑難諸如家庭、事業、福運、因果、身體而至為父母親長求壽等事
歡迎填寫聯絡表單或來電諮詢。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