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魂識妙義篇(一)(生魂主理人身 覺魂主理感官 第六識之形成 靈魂主理思考 )

    魂識妙義篇(一)

    1   累了想休息、睏了想睡覺、餓了想進食,這「休息」、「睡覺」、「進食」等外在肢體的動作及內在器臟的運作,是否即是生魂所主理?又,用眼去觀看、用耳去聽聲、用鼻去嗅聞、用舌去嚐味、用身去觸感,這「觀看」、「聽聲」、「嗅聞」、「嚐味」、「觸感」等感官的攝受,是否即是覺魂所主理?(94.06.28

    2   經由感官攝受後所產生的了別作用,諸如所嚐出的味道(酸、甜、苦、辣等)、所看到的色彩(紅、橙、藍、綠等)、所聞出的氣味(香、臭、辛、嗆等),這應是覺魂主理感官(眼、耳、鼻、舌、身)所得的結果,抑或是阿賴耶識應緣所生的前五識?又,今先由覺魂主理眼、耳、鼻、舌、身對外境做攝受後,回報靈魂,再由阿賴耶識應此緣產生前五識,抑或是先由阿賴耶識應緣產生前五識,於此同時,靈魂指示覺魂主理眼、耳、鼻、舌、身對外境做攝受。何者正確呢?(94.06.28)(109.02.24

    3   經由眼、耳、鼻、舌、身,此五者感官攝受外境後,所產生的好壞印象、喜惡感受,此是否即為阿賴耶識應緣後所衍生的第六識(意識)?(94.06.30

    4   今將靈魂與阿賴耶識拆開來論。一個人的「思考」,是否是由靈魂直接主理,抑或是阿賴耶識應緣後所衍生的第七識(末那識)來主理?若前者正確,那麼,思考的模式、趣向,是否即是受第七識(末那識)所影響的結果?(94.06.30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  是也。又,是也。

     問:   身體的伸展、眼球的轉動、舌頭的攪拌、嘴巴的咀嚼,這是否均是生魂所主理?又,眼球中養分的供應、淚水的分泌與潤滑,這是否仍是生魂所主理?(94.06.30
     示:   然也。又,然也。

     問:   眼球對景色的光學反應、鼻腔對氣味的化學反應,這是否均是覺魂所主理?又,覺魂所主理的範圍,包括著眼的「觀看」、耳的「聽聲」、鼻的「嗅聞」、舌的「嚐味」、身的「觸感」(分別攀緣於色、聲、香、味、觸)。那麼,意的「念記」(乃攀緣於法)是否也是覺魂所主理的範圍?(94.06.30)(109.02.24
     示:   然也。又,意識已高於覺魂能力,是由靈魂指揮。 (之後又叩問:這第六識(意識)理當是循著阿賴耶識這邊序列而生成,何以說意識是由靈魂所指揮?這是否表示,由靈魂來指揮末那識(意根)的「取念」,以解析為第六識(意識)?聖示:信士反過來思考即可了然,故可以如是解。)

     問:   以目盲之人而言,是因覺魂主理眼睛去攝受(觀看)外境的能力喪失,抑或是阿賴耶識應緣產生眼識的應現作用喪失?又,以失聰之人而言,是因覺魂主理耳朵去攝受(聽聞)外境的能力喪失,抑或是阿賴耶識應緣產生耳識的應現作用喪失?(94.06.28
     示:   盲者是覺魂能力喪失。又,聾者亦是覺魂能力喪失。

     問:   以喑啞之人而言,是否因生魂主理聲帶去發音的能力喪失?因發音是藉助聲帶振動而成音,似應與生魂相關。(94.06.28)(109.02.24
     示:   啞者是生魂能力喪失。

    2  信士整體叩問事應切割成:阿賴耶識是個總體,前五識分別應緣於生魂之主理人身運作,以及分別應緣於覺魂之主理感官攝受。此則是前五識,惟前五識並非耶識所生。又,是前段。 (之後又叩問:所謂「阿賴耶識是個總體」,是指阿賴耶識是個獨立的個體,有別於其他七識之意嗎?聖示:所謂總體是正如行政院與各部會。)

     問:   佛門所謂五蘊:色、受、想、行、識,此起心動念的過程中,看似由覺魂驅使眼、耳、鼻、舌、身做攝受()為先,再由阿賴耶識應此緣產生前五識()為後。聖意若何?(94.06.28(109.02.24)
     示:   相反。耶識散佈於業根(五根),五識才會作用。 (之後又叩問:據昔叩問所識,五識並非由耶識轉變。這五根應緣而產生五識作用的過程中,與耶識有何關係呢?聖示:正如所有電子產品,雖成品但需裝入電池,始能驅動。)

    3  是攝納後,加以解析,再傳報靈魂再作決定。換言之,是由靈魂決定再攝入耶識。 

     問:   承前問。依循仙佛所示,外境經五官攝納後,是由末那識(七識)來解析成前五識,再傳報靈魂再作決定。是否如此呢?又,靈魂所作決定,是由「誰」來解析成第六識呢?而阿賴耶識是將靈魂所作決定直接攝入,抑或是待靈魂所作決定被解析成第六識後才攝入呢?(109.02.27/05.01
     示:   然。又,前問:七識。後問:後者。

     問:   末那識為「意」(佛學詞典這麼說),會攀緣靈魂思考、判斷後的法塵。這是否表示,當靈魂進行思考、判斷時,阿賴耶識會藉由末那識(意根)應緣於靈魂而產生第六識(即意識)之了別,形成觀念、知見。是否如此呢?又,昔聖示,耶識散佈於業根(五根),五識才會作用。那麼,可不可以也這樣說,耶識散佈於意根(末那識),第六識(意識)才會作用?(109.02.27
     示:   然。又,可如是解。

     問:   依弟子所識,末那識的兩端分別連接著靈魂與阿賴耶識。末那識的這種連接著的狀態,是由阿賴耶識應緣靈魂思考判斷時(或後)方臨時性產生,抑或是無論靈魂是否有在進行思考判斷,末那識都永久性存在並持續著這種連接狀態呢?(109.03.01
     示:   乃係永遠連接。

     問:   依仙佛所示,阿賴耶識是個總體,且耶識散佈於前五根及意根(末那識)。那麼,前五識及第六識是否會攝入阿賴耶識呢?若如是,前五識及第六識攝入阿賴耶識時,是否須經過末那識呢?(109.03.01
     示:   當然。另,然也。

     問:   常謂的「潛意識」是指佛家所言的阿賴耶識、第七識(末那識),還是第六識(意識)?而常謂的「識神」又是何指?有所謂的識神用事。(94.06.10)(109.03.02
     示:   識神是第六識,潛意識即是第七識。 (註:於心理學上,「潛意識」是指那些在正常情況下根本不能變為意識的東西,比如內心深處被壓抑而無從意識到的欲望。潛意識是一種深層的心智狀態,藏於意識底下的深層,它會下意識影響我們的行為、習慣及情緒,以及體驗外在世界的方式。)

    4  人之思考是由靈魂,但是,若業識顯現則由耶識植入靈魂而生祟擾。
      
     問:   承上問。一個人的「意念」,是否即是經「思考」後的結論或產物?若如是,這是否表示:靈魂主理「思考」之中,會受到阿賴耶識應緣後所衍生的第七識(末那識)之影響將業識植入,而經由「思考」後的決定、結論或產物,即是第六識(意識)此一經意根攀緣「法」後所得的了別?(94.06.30)(109.03.01
     示:   上述二者(指靈魂本身及耶識植入)均能致之。另,如此結論並無不可,故可如是解。

     問:   承前問。由聖示得知,人之靈魂於思考中,若業識顯現則會由耶識經末那識植入靈魂而生祟擾。此是否表示,靈魂主思考的過程中,阿賴耶識會伺機將夙世的業識滲入思考之中而產生影響?又,何謂「業識顯現」?在何條件下便會觸發業識的顯現?(94.07.04
     示:   然也。又,業識顯現,由我人日常言行造作去啟動;換言之,業障存在,猶欠缺成熟之()動力,我人造作即是其()動力。

     問:   太子爺大慈悲授業解惑,愚弟子幸得逢大善知識,衷心祈仙佛您早證佛果,他日還為群迷大轉法輪。(94.07.04
     示:   吾等神人共勉。
     

  • 魂識妙義篇(二)

    魂識妙義篇(二)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 身體的伸展、眼球的轉動、舌頭的攪拌、嘴巴的咀嚼,這是否均是生魂所主理?(94‧06‧30)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2. 眼球中養分的供應、淚水的分泌與潤滑,這是否仍是生魂所主理?(94‧06‧30)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3. 眼球對景色的光學反應、鼻腔對氣味的化學反應,這是否均是覺魂所主理?(94‧06‧30)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4. 覺魂所主理的範圍,包括著眼的「觀看」、耳的「聽聲」、鼻的「嗅聞」、舌的「嚐味」、身的「觸感」(分別攀緣於色、聲、香、味、觸)。那麼,意的「念記」(乃攀緣於法)是否也是覺魂所主理的範圍?(94‧06‧30)
      聖示:意識已高於覺魂能力,是由靈魂指揮。(太子元帥示)
      再問:聞聖示:第六識(意識)已高於覺魂能力,是由靈魂指揮。這「意識」,理當是循著阿賴耶識這邊序列而生成,何以說意識是由靈魂所指揮?(94‧07‧04)
      聖示:信士反過來思考即可了然。(太子元帥示)
    5. 經由眼、耳、鼻、舌、身,此五者感官攝受外境後,所產生的好壞印象、喜惡感受,此是否即為阿賴耶識應緣後所衍生的第六識 (意識)?(94‧06‧30)
      聖示:是攝納後,加以解析,再傳報靈魂再作決定。換言之,是由靈魂決定再攝入耶識。(太子元帥示)
    6. 今將靈魂與阿賴耶識拆開來論。一個人的「思考」,是否是由靈魂直接主理?抑或是阿賴耶識應緣後所衍生的第七識(末那識)?(94‧06‧30)
    7. 承前第(6)項問。
      若「一個人的思考,是由靈魂所直接主理」,則思考的模式、趣向,是否即是受第七識 (末那識)所影響的結果?(94‧06‧30)
    8. 承前第(6)項問。
      若「一個人的思考,即是阿賴耶識應緣後所衍生的第七識」,則靈魂在一個人的思考上扮演著何種角色?(94‧06‧30)
      聖示6、7、8:人之思考是由靈魂,但是,若業識顯現則由耶識植入靈魂而生祟擾。(太子元帥示)
      再問:聞聖示:人之思考是由靈魂,但是,若業識顯現則由耶識植入靈魂而生祟擾。此是否表示「靈魂主思考的過程中,阿賴耶識會伺機將夙世的業識滲入思考之中而產生影響」?(94‧07‧04)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再問:聞聖示:人之思考是由靈魂,但是,若業識顯現則由耶識植入靈魂而生祟擾。此中,何謂「業識顯現」?又由誰去觸發業識的顯現?或者說,在何條件下便會觸發業識的顯現?(94‧07‧04)
      聖示:業識顯現,由我人日常言行造作去啟動,換言之,業障存在,猶欠缺成熟之動力,我人造作即是其動力。(太子元帥示)
    9. 一個人的「意念」,是否即是經「思考」後的結論或產物?(94‧06‧30)
      聖示:上述二者(指靈魂本身及第七識末那)均能致之。(太子元帥示)
    10. 承上問。
      若如是,是否表示:靈魂主理「思考」之中,會受到阿賴耶識應緣後所衍生的第七識(末那識)之影響,而經由「思考」後的決定、結論或產物,即是第六識(意識)所攀緣的「法」?(94‧06‧30)
      聖示:如此結論並無不可。(太子元帥示)
      再問:太子爺大慈悲授業解惑,愚弟子幸得逢大善知識,衷心祈仙佛您早證佛果,他日還為群迷大轉法輪?(94‧07‧04)
      聖示:吾等神人共勉。(太子元帥示)
  • 魂識妙義篇(三)(靈魂與阿賴耶 前五識之形成 阿賴耶與餘識 末那識之形成)

    魂識妙義篇(三)

    1   根據以往叩問的聖示及佛學所述,乃得一基本概念如下:
      1)    靈魂總攝生魂、覺魂;又靈魂主思考,生魂主器臟四肢,覺魂主眼耳鼻舌。整個來說,靈魂是主宰身軀內外運作及思想言行。
      2)    阿賴耶識伺機發展因業,應緣生成末那識,再轉成六識及一至五識。整個來說,阿賴耶識是應緣成識,並形成趣向。
      3)    阿賴耶識依附於靈魂,兩者間互不歸屬,卻是不可須臾離。
         以上三項概念是否均正確?(94.07.02

    2   覺魂主理著人身眼耳鼻舌身之「五根」,分別與外界色聲香味觸之「五塵」的交涉機制;而在根塵交涉的結果所產生的「了然」與「辨別」,就是所謂的眼耳鼻舌身之「五識」。聖意若何?(94.07.02)(109.03.01

    3   阿賴耶識應緣是否可直接生成第一至第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而不須經過先行生成第七識(末那識)及第六識(意識)的過程?又,阿賴耶識應緣是否可直接生成第六識(意識),而不須經過先行生成第七識(末那識)的過程?(94.07.04
     
    4   第七識(末那識)是否扮演著靈魂與阿賴耶識間的傳輸橋樑?又,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彼此間是否一直並存著,且無誰生誰的關係?(94.07.0410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  上述三項正確。 (註:見佛學常見詞彙一書,有一段解釋:真如是如來藏識,真如因隨緣而起諸法猶如大海掀起波濤一樣故謂之「識海」。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成阿賴耶識,生出一切萬法,故稱如來藏為「識藏」。)

     問:   承上問。所謂「覺魂主眼耳鼻舌」,是否可進一步解釋為「實則覺魂主理:眼睛的視覺、耳朵的聽覺、鼻腔的嗅覺、舌頭的味覺及身體的觸覺」?若如是,則覺魂主理的範圍應當是:眼睛對景像的光學反應,耳朵對聲音的聲波反應、鼻腔對氣味的化學反應、舌頭對味道的化學反應、身體對外界的熱能反應及振波反應等。是否如此呢?(94.07.02
     示:   然也。又,然也。

     問:   以眼睛觀看外界景像為例,眼球轉動(涉及肌肉動作),及供應眼球養分(涉及器官維護),理當是生魂所主理。聖意若何?又,以眼睛觀看外界景像為例,靈魂是否扮演著下達指令「要生魂去轉動眼球」及「要覺魂去觀看景物」的角色?否則,這靈魂扮演著何等角色?(94.07.02
     示:   然也。又,然也。

     問:   以嘴巴對食物的品嚐為例,舌頭攪拌(涉及肌肉動作),及供應舌頭血液(涉及器官維護),理當是生魂所主理。聖意若何?又,以嘴巴對食物的品嚐為例,靈魂是否扮演著下達指令「要生魂去攪拌舌頭」及「要覺魂去品嚐味道」的角色?否則,這靈魂扮演著何等角色?(94.07.02
     示:   然也。又,然也。

    2  然也。但「識」不僅如此,仍會深及心識,引起變化,譬如激情、恐懼、悸怖等。此處謂「心識」是指第六識(意識)

     問:   今舉眼睛觀看外界景像為例,眼球視網膜藉「光學反應」而攝受外界景相,這當是覺魂所主理;經此攝受而了然外界景物的方圓大小及分辨其色彩種類,這當即是所謂的「眼識」。聖意若何?若如是,那麼「眼識」當是屬中性的,只不過是對色塵的分辨與了然而已,無關於取與捨,亦無關於喜歡與不喜歡。聖意若何?(94.07.02
     示:   然也。另,然也。

     問:   今舉嘴巴對食物的品嚐為例,舌頭味蕾藉「化學反應」而攝受食物味道,這當是覺魂所主理;經此攝受而了然食物的酸甜苦辣及分辨其口味種類,這當即是所謂的「舌識」。聖意若何?若如是,那麼「舌識」當是屬中性的,只不過是對味塵的分辨與了然而已,無關於取與捨,亦無關於喜歡與不喜歡。聖意若何?(94.07.02
     示:   然也。另,然也。

     問:   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與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間,對五塵的取與捨,喜歡與不喜歡,這種分別的念頭與偏好應是「意識」(第六識)所具。聖意若何?(94.07.02
     示:   然也。

     問:   眼耳鼻舌身之「五根」與色聲香味觸之「五塵」間,根塵交涉(或說是攝受)的結果會產生的眼耳鼻舌身之「五識」,既然這「五識」皆源自阿賴耶識之轉變而成,因此實也包含著過去的經驗及學習於其中。聖意若何?(94.07.02
     示:   五識不能謂之由耶識轉變,應曰:耶識是由五識傳輸而啟動。

     問:   承上問。自覺魂主理五根去攝受外塵境始,是誰去「告知」阿賴耶識應緣而產生五識呢?這其中過程,以下兩項說法何者較為正確:
        1)    覺魂先將其對外境的攝受結果回報靈魂,再由靈魂喚醒阿賴耶識產生五識。
        2)    覺魂對外塵境的一切攝受皆是事先受命於靈魂,當靈魂下令覺魂去攝受外塵境時,便同時喚醒阿賴耶識應緣而配合產生五識。(94.07.02
     示:   第二說法為是。

     問:   承前問。耶識因五識傳輸而啟動後,耶識接著會配合做甚麼事呢?難道是攝入五識存入耶識嗎?若如是,耶識在啟動存入五識前,是由靈魂將耶識喚醒,抑或是由五識直接將耶識喚醒?喚醒耶識啟動以存入五識時,是否需經過末那識呢?(109.03.01)(111.10.26
     示:   然。另,耶識乃如電腦不關機,一直都在運作,故五識存入時不用喚醒。 (之後又叩問:五識存入耶識時,仍是需經過末那識。是否如此呢?聖示:然。)

    3  信士有將此八識混淆,雖然阿賴耶是潛藏識,但並非可生其他七識,在修行層面是依序漸進而淨化,但在其互動上卻非如此。

     問:   佛家言阿賴耶識有兩種狀態:種子位、現行位。何謂「種子位」?何謂「現行位」?又,阿賴耶識於何情況下呈現著「種子位」?又於何情況下呈現著「現行位」?(94.07.04
     示:   顧名思義,「種子」為潛藏之義,「現行」為成熟產生之義。又,要說很廣泛,簡言之,機緣。

     問:   承上問。應緣而起心動念的過程中,或說五蘊的過程中,能否簡單舉例,阿賴耶識何時呈現著種子位?又何時呈現著現行位?(94.07.10
     示:   簡言之,入靈(即人之生者為入靈),識即為現行位;出靈,識即為種子位。

     問:   阿賴耶識與(第一至第五識)間,呈現著何種關係?易言之,在(第一至第五識)的產生前及產生後,阿賴耶識分別扮演著何等角色?又,末那識與(第一至第五識)間,呈現著何種關係?易言之,在(第一至第五識)的產生前及產生後,末那識分別扮演著何等角色?(94.07.1030)(94.09.08)(109.03.02
     示:   第一至五識不是阿賴耶生成,故無主屬;既無主屬,則僅餘次第之關係而已,此即前五識不是阿賴耶生成,但五識應緣五根塵之作用,乃攝入種子識,故有其關聯故也。又,同上示,基本上是無。「無主屬」指互不隸屬,當亦非由末那識所生成;「次第關係」意指五識淨化,始能淨化末那識,換言之,末那識既非生成前六識之更高層次體,則其互動,僅有指揮系統,並無生成系統。

     問:   承前問。於佛學中指末那識即是「意根」,能緣「法塵」而生「意識」,何以聖示「末那識既非生成前六識之更高層次體」?此中是否應為「末那識既非生成前五識之更高層次體」而被誤植?又,此中所謂「僅有指揮系統」,是怎樣的指揮架構或過程?所謂「並無生成系統」,此與向前聖示指附圖二者正確,前後間是否有矛盾之處?(94.08.07



    示: 是有誤植。又,並無矛盾,回報下令,與生成無關。

    4  可以如是說,末那是仗他識,故可以成為橋樑。又,然也。

     問:   觀音菩薩(也許是呂仙祖)曾開示阿賴耶識猶如錄影帶,而末那識猶如放影機。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彼此間應是一直並存而互通著的,只要有耶識便有末那識,只要有末那識便有耶識。是否如此呢?又,末那識似乎是阿賴耶識對外(指三魂)連繫的唯一管道或觸角。可否如此言之?(94.07.10
     示:   然也。又,可以如是言。

     問:   在末劫收圓上理天一書中,觀音菩薩開示第七識(末那識)猶如放映機,可將阿賴耶識中的業識種子釋放出來。 這是否表示,靈魂主思考的過程中,阿賴耶識是藉由末那識來傳送業識至靈魂的?又,在末劫收圓上理天一書中,觀音菩薩開示第七識(末那識)是為「意」。 這是否表示,靈魂主思考後所做的決定及結論,是由末那識來攝受而產生第六識(意識)?(94.07.04
     示:   然也。又,然也。

     問:   末那識除了是扮演著靈魂與阿賴耶識間的傳輸橋樑外,末那識是否也會將觸角伸向生、覺二魂?若如是,其目的是為收集五塵以產生五識嗎?(94.07.10
     示:   不能。簡易譬喻,系統不同。另,假設不成立,故不存在。

     問:   產生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後,是否當傳送至靈魂,做為靈魂思考過程的參數或條件?又,所產生的第六識(意識),是否亦當傳送至靈魂,做為靈魂日後思考中,對事物"喜惡與否"的直接參考經驗?(94.07.10/
     示:   是兩個系統,故應是五官之生、覺傳送。又,意識與靈魂還不對等交流。

     問:   承前問。五根對外界五塵的攝受,是由生、覺魂直接傳送至靈魂,以供靈魂思考,抑或是須先經末那識轉換為五識後才傳送至靈魂,以供靈魂思考。何者正確呢?若前者正確,五根對五塵的攝受,雖也經末那識轉換成五識,但也只是為了供存放於阿賴耶識而已。是否如此呢?(111.10.26
     示:   前者。另,然。

     問:   承前問。三魂與八識間既是系統不同,那麼,五根對外界五塵的攝受,經由生覺魂直接傳送至靈魂者實應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而非眼識、耳識、鼻識、舌識及身識。是否如此呢?又,由生覺魂將五塵傳送至末那識,再經由末那識轉換成五識,抑或是由生覺魂所控制的五根直接將五塵傳送至末那識,再經由末那識轉換成五識。何者說法正確呢?(111.11.23
     示:   然。又,前者。
  • 魂識妙義篇(四)

    魂識妙義篇(四)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 佛家言阿賴耶識有兩種狀態:種子位、現行位。何謂「種子位」?何謂「現行位」?(94‧07‧04)
      聖示:顧名思義,「種子」為潛藏之義,「現行」為成熟產生之義。(太子元帥示)
      再問:應緣而起心動念的過程中,或說五蘊的過程中,能否簡單舉例,阿賴耶識何時呈現著種子位?又何時呈現著現行位?(94‧07‧10)
      聖示:簡言之,入靈(即人之生者為入靈),識即為現行位;出靈,識即為種子位。(太子元帥示)
    2. 阿賴耶識於何情況下呈現著「種子位」?又於何情況下呈現著「現行位 」?(94‧07‧04)
      聖示:要說很廣泛,簡言之,機緣。(太子元帥示)
    3. 阿賴耶識應緣是否可直接生成第一至第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而不須經過先行生成第七識(末那識)及第六識(意識)的過程?(94‧07‧04)
      聖示:信士有將此八識混淆,雖然阿賴耶是潛藏識,但並非可生其他七識,在修行層面是依序漸進而淨化,但在其互動上卻非如此。(太子元帥示)
    4. 阿賴耶識應緣是否可直接生成第六識(意識),而不須經過先行生成第七識 (末那識)的過程?(94‧07‧04)
      聖示:見前(3)示。(太子元帥示)
    5. 第七識(末那識)是否是扮演著靈魂與阿賴耶識間的傳輸橋樑?(94‧07‧04)
      聖示:可以如是說,末那是仗他識,故可以成為橋樑。(太子元帥示)
      再問:昨聖示中,仙佛同意「末那識是扮演著靈魂與阿賴耶識間的傳輸橋樑」的看法。那麼,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彼此間是否一直並存著,且無誰生誰的關係?(94‧07‧10)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再問:承上問。若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彼此間並非一直並存著,而是由阿賴耶識應緣而生末那識,那麼靈魂藉何管道叫醒阿賴耶識?(94‧07‧10)
      聖示:假設不成立,故不存在。(太子元帥示)
    6. 在末劫收圓上理天一書中,觀音菩薩開示第七識(末那識)猶如放映機,可將阿賴耶識中的業識種子釋放出來。這是否表示靈魂主思考的過程中,阿賴耶識是藉由末那識來傳送業識至靈魂的?(94‧07‧04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7. 在末劫收圓上理天一書中,觀音菩薩開示第七識(末那識)是為「意」。這是否表示靈魂主思考後所做的決定及結論,是由末那識來攝受而產生第六識 (意識)?(94‧07‧04)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 魂識妙義篇(五)

    魂識妙義篇(五)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 阿賴耶識與(第一至第五識)間,呈現著何種關係?易言之,在(第一至第五識)的產生前及產生後,阿賴耶識分別扮演著何等角色?(94‧07‧10)
      聖示:既無主屬,則僅餘次第之關係而已。(太子元帥示)
      再問:昔叩問:阿賴耶識與(第一至第五識)間,呈現著何種關係?易言之,在(第一至第五識)的產生前及產生後,阿賴耶識分別扮演著何等角色?
      聖示:既無主屬,則僅餘次第之關係而已。
         (1)此中「既無主屬」是否表示:第一至第五識乃獨立於阿賴耶識之外,而與阿賴耶識並無關連(或言,第一至第五識皆不是阿賴耶識所生成)?
         (2)此中「僅餘次第之關係」是何意?(94‧09‧08)
      又示:(1)第一至五識不是阿賴耶生成,故無主屬。
         (2)前五識不是阿賴耶生成,但五識應緣五根塵之作用,乃攝入種子識,故有其關聯故也。(太子元帥示)
    2. 末那識與(第一至第五識)間,呈現著何種關係?易言之,在(第一至第五識)的產生前及產生後,末那識分別扮演著何等角色?(94‧07‧10)
      聖示:同上(1)示。(太子元帥示)
      再問:末那識與(第一至第五識)間,呈現著何種關係?易言之,在(第一至第五識)的產生前及產生後,末那識分別扮演著何等角色?
      聖示:既無主屬,則僅餘次第之關係而已。
         (1)此中「既無主屬」是否表示:第一至第五識乃獨立於末那識之外,而與末那識並無關連(或言,第一至第五識均不是末那識所生成)?
         (2)此中「僅餘次第之關係」是何意?(94‧07‧30)
      聖示:「無主屬」指互不隸屬,當亦非由末那識所生成;「次第關係」意指五識淨化,始能淨化末那識,換言之,末那識既非生成前六識之更高層次體,則其互動,僅有指揮系統,並無生成系統。(太子元帥示)
    3. 觀音菩薩(也許是呂仙祖)曾開示阿賴耶識猶如錄影帶,而末那識猶如放影機。此是否也意味著: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彼此間應是一直並存而互通著的?只要有耶識便有末那識,只要有末那識便有耶識,否是如此?(94‧07‧10)
      聖示:然也。(太子元帥示)
    4. 承上問。末那識似乎是阿賴耶識對外(指三魂)連繫的唯一管道或觸角,可否如此言之?(94‧07‧10)
      聖示:可以如是言。(太子元帥示)
    5. 末那識除了是扮演著靈魂與阿賴耶識間的傳輸橋樑外,末那識是否也會將觸角伸向生、覺二魂?(94‧07‧10)
      聖示:不能。簡易譬喻,系統不同。(太子元帥示)
    6. 承上問。若末那識亦將觸角伸向生、覺二魂,其目的是為收集五塵以產生五識嗎?(94‧07‧10)
      聖示:假設不成立,故不存在。(太子元帥示)
    7. 產生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後,是否當傳送至靈魂,做為靈魂思考過程的參數或條件?(94‧07‧10)
      聖示:是兩個系統,故應是五官之生、覺傳送。(太子元帥示)
    8. 所產生的第六識(意識),是否亦當傳送至靈魂,做為靈魂日後思考中,對事物”喜惡與否”的直接參考經驗?(94‧07‧10)
      聖示:意識與靈魂還不對等交流。(太子元帥示)
  • 魂識妙義篇(六)(三魂八識分工 八識依賴三魂)

    魂識妙義篇(六)

    1   以下一幅示意三魂與八識的關係圖,未知有多少真切?(94.07.10



    2   根據以往聖示,可歸結:在上層次中,阿賴耶識與靈魂間是藉末那識來傳達;但下層次中,五識與靈魂間是藉覺魂來傳達。這豈不是將八識系統切割成(阿賴耶識、末那識與意識)為一組,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與身識)為另一組?若如是,此兩組間的關係豈不是須賴靈魂及覺魂來連結?(94.08.08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  修訂如後圖示




    問:        「眼根攀緣色塵,而直接產生眼識」(見圖一)或「眼根攀緣色塵,先傳回末那識,再由末那識產生眼識」(見圖二),此兩種說法何者正確?又,一旦產生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後,這五識是經由覺魂直接傳送至靈魂(圖一情形),抑或是經由末那識傳送至靈魂(圖二情形)?(94.07.30


    示:        以圖二之說為正確。又,由覺魂直接傳至靈魂。

    問:   承前問。佛學上,「根」是「能生」之意,譬如眼根""緣色塵,而""眼識。若圖二者正確,此是否表示「眼根並不能直接地生成眼識,仍須間接地由末那識生成眼識」且「末那識會將觸角伸入眼根中,接收眼根攝受色塵的結果而產生眼識」?若如是,佛學上所謂的「眼根」,當是個概略的統稱;此中,除包括了眼睛中由覺魂所主理的「光學反應」外,尚且包括著末那識的觸角於其中。聖意若何?(94.08.07
    示:   信士以名相解,是可以如此認定。但其間攀緣仍重,此即雖無主屬生成,但有指揮互動之意。

    問:   承前問。八識(前五識、意識、末那、阿賴耶)與三魂(靈、生、覺)間既是不同的系統,何以說五識是由覺魂直接傳送至靈魂,而不是經由末那識傳送至靈魂?又,末那識既是扮演著靈魂與阿賴耶識間的傳輸橋樑,且在向前聖示指圖二者正確下,何以末那識不能成為靈魂與五識間的傳輸橋樑?(94.08.07
    示:   因不同系統,故可以攀緣,卻不能融成一體,若以現代術語言,白手套之譬喻差可傳神。又,層次不同。

    問:   法寶壇經疑問品中,有云:「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此有內、外門之分,是否因「意門向內攀緣法塵;眼、耳、鼻、舌、身門分別向外攀緣色、聲、香、味、觸塵」之故?(94.08.08
    示:   然也。

    問:   承上問。今既有內、外門之別,這是否表示著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外門)均有管道與意根(內門)相連通之意?易言之,五塵分別通過五根後,必須經過意根才能正式生成五識(見下圖示)。若如是,這是否表示代表意根的末那識,除有觸角伸向靈魂以攝受法塵而產生意識外,尚會將觸角伸向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接受五者對五塵的攝受之結果而生成五識?(94.08.08


    示:        可如此認定,但不是如此形容,魚躍龍門化身,此塵根識的轉化是如龍門之提升,換言之,動力及元素已不同。另,因而不是生成,而是轉化。
    問:   代表意根的末那識,攀緣法塵而可直接產生意識(見圖一),但眼根攀緣色塵後,則尚須透過意根才能生成眼識(見圖二)。是否如此呢?若如是,末那識間接生成眼識後,此眼識對末那識而言,有何用途呢?餘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者類推。(94.08.08


    示:        可以如此認定,但其過程仍以轉化。另,簡言之,分工。

    問:   下圖有多少真切?(94.08.07


    示:        靈魂屬更高層次,以攝影放影之論譬喻,則靈魂屬操作層次。阿賴耶總攝善惡種子,但卻需依附,或者形容攀隨靈魂才能起作用,在靈魂與覺魂之中,仍需有生魂負責諸根之運作。


    2  八識本就有次第之分,在開演八識之法要中有詳細區分,可參閱萬心自在論。另,前已有示,本質上阿賴耶已需依隨靈魂,則八識依賴三魂作用是必然。

    問:   承上問。五識既非直接由末那識傳送至靈魂,這是否表示:五識經末那識間接生成後,仍需再回頭透過覺魂傳送至靈魂?見下圖所示。(94.08.08)(109.03.02


    示:        應該是五塵傳送經末那轉化為五識後,靈魂攝納覺魂所覺知,立起作用。
  • 魂識妙義篇(七)

    魂識妙義篇(七)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 昔叩問事及聖示如下:
        (1)今舉眼睛觀看外界景像為例,眼球視網膜藉「光學反應」而攝受外界景相,這當是覺魂所主理;經此攝受而了然外界景物的方圓大小及分辨其色彩種類,這當即是所謂的「眼識」。聖意若何?
      聖示:然也。
        (2)今「眼根攀緣色塵,而直接產生眼識」(見圖一)或「眼根攀緣色塵,先傳回末那識,再由末那識產生眼識」(見圖二),此兩種說法何者正確? 聖示:為圖二之說為確。
      佛學上,「根」是「能生」之意,譬如眼根”能”緣色塵,而”生”眼識。
        (1)若圖二者正確,此是否表示「眼根並不能直接地生成眼識,仍須間接地由末那識生成眼識」?
        (2)若圖二者正確,此是否表示「末那識會將觸角伸入眼根中,接收眼根攝受色塵的結果,而產生眼識」?
        (3)承第(2)項所問。若如是,佛學上所謂的「眼根」,當是個概略的統稱;此中,除包括了眼睛中由覺魂所主理的「光學反應」外,尚且包括著末那識的觸角於其中。聖意若何?(94‧08‧07)

      聖示:信士以名相解,是可以如此認定。但其間攀緣仍重,此即雖無主屬生成,但有指揮互動之意。(太子元帥示)
    2. 昔叩問事及聖示如下:
        (1)一旦產生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後,這五識是經由覺魂直接傳送至靈魂,抑或是經由末那識傳送至靈魂?

      聖示:覺魂直接傳由靈魂。
        (2)第七識(末那識)是否是扮演著靈魂與阿賴耶識間的傳輸橋樑?
      聖示:可以如是說,末那是仗他識,故可以成為橋樑。
      今弟子有以下二問,伏望垂示:
        (1)八識(前五識、意識、末那、阿賴耶)與三魂(靈、生、覺)間既是不同的系統,何以說五識是由覺魂直接傳送至靈魂,而不是經由末那識傳送至靈魂?
        (2)末那識既是扮演著靈魂與阿賴耶識間的傳輸橋樑,且在向前聖示指圖二者正確下,何以末那識不能成為靈魂與五識間的傳輸橋樑?(94‧08‧07)

      聖示:
        (1)因不同系統,故可以攀緣,卻不能融成一體,若以現代術語言,白手套之譬喻差可傳神。
        (2)層次不同。(太子元帥示)
    3. 聞聖示:末那識既非生成前六識之更高層次體,則其互動,僅有指揮系統,並無生成系統。
        (1)佛學中,指末那識即是「意根」,能緣「法塵」而生「意識」,何以聖示「末那識既非生成前六識之更高層次體」?此中是否應為「末那識既非生成前五識之更高層次體」而被誤植?
        (2)此中所謂「僅有指揮系統」,是怎樣的指揮架構或過程?
        (3)又所謂「並無生成系統」,此與向前聖示指圖二者正確,前後間是否有矛盾之處?(94‧08‧07)

      聖示:
        (1)是有誤植。
        (2)、(3)並無矛盾,回報下令,與生成無關。(太子元帥示)
    4. 下圖有多少真切?(94‧08‧07)
      聖示:靈魂屬更高層次,以攝影放影之論譬喻,則靈魂屬操作層次。阿賴耶總攝善惡種子,但卻需依附,或者形容攀隨靈魂才能起作用,在靈魂與覺魂之中,仍需有生魂負責諸根之運作。(太子元帥示)
  • 魂識妙義篇(八)

    魂識妙義篇(八)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 法寶壇經疑問品中,有云:「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
        (1)此有內、外門之分,是否因「意門向內攀緣法塵;眼、耳、鼻、舌、身門分別向外攀緣色、聲、香、味、觸塵」之故?
        (2)今既有內、外門之別,是否表示著「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五外門)均有管道與意根(內門)相連通」之意?(易言之,五塵分別通過五根後,必須經過意根才能正式生成五識。見下圖示)
        (3)承上第(2)問。若如是,是否表示「代表意根的末那識,除有觸角伸向靈魂以攝受法塵而產生意識外,尚會將觸角伸向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以接受五者對五塵的攝受之結果而生成五識」?(94‧08‧08)

      聖示:
        (1)然也。
        (2)可如此認定,但不是如此形容,魚躍龍門化身,此塵根識是如龍門之提升,換言之,動力及元素已不同。
        (3)因而不是生成,而是轉化。(太子元帥示)
    2. 代表意根的末那識,攀緣法塵而可直接產生意識(見圖一),但眼根攀緣色塵後,則尚須透過意根才能生成眼識(見圖二)。是否如此?(餘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者類推)(94‧08‧08)
      聖示:可以如此認定,但其過程仍以轉化。(太子元帥示)
    3. 承上問。若如是,末那識間接生成眼識後,此眼識對末那識而言,有何用途?(餘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者類推)(94‧08‧08)
      聖示:簡言之,分工。(太子元帥示)
    4. 根據以往聖示,可歸結:在上層次中,阿賴耶識與靈魂間是藉末那識來傳達;但下層次中,五識與靈魂間是藉覺魂來傳達。
        (1)若如是,豈不是將八識系統切割成(阿賴耶識、末那識與意識)為一組,而(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與身識)為另一組?
        (2)若如是,此兩組間的關係豈不是須賴靈魂及覺魂來連結?
        (3)五識既非直接由末那識傳送至靈魂,是否表示:五識經末那識間接生成後,仍需再回頭透過覺魂傳送至靈魂?(見下圖示)(94‧08‧08)

      聖示:
        (1)八識本就有次第之分,在開演八識之法要中有詳細區分,可參閱萬心自在論。
        (2)前已有示,本質上阿賴耶已需依隨靈魂,則八識依賴三魂作用是必然。
        (3)應該是五識傳送經末那轉化後,靈魂攝納覺魂所覺知,立起作用。(太子元帥示)
  • 魂識妙義篇(九)

    魂識妙義篇(九)

    拱衡堂 太子元帥 登台濟世

    1. 臺中陳善德叩問:若無有區分,這是否表示神靈或鬼靈於執行「視」、「聽」、「嗅」、「味」或「觸」覺時,乃整個靈體一起來感覺的呢?
      聖示:然也。
      再問:譬如於「視」覺上,神靈或鬼靈可同時看盡四面八方之景象。是否如此呢?其餘、「聽」、「嗅」、「味」、「觸」覺則同理。
      聖示:然也。
      再問:若無有區分,地府判罰胎兒一出生後便有生理缺陷時(譬如缺手、缺腳、視障或聽障等),今於靈體上既然找不到所相對的特定部位,那麼要如何在靈體上先予施刑完成呢?
      聖示:如第十,以其有執識,故罰之使其執以特定現象
      再問:當地府判罰胎兒一出生後便有生理缺陷時,除在靈魂上先行施刑外,是否也要拘來生、覺魂配合著施刑呢?
      聖示:有必要,但屬第二階段。
    2. 臺中陳善德叩問:「忘魂湯」的效力,致使三魂無法竄出於胚胎,那麼,自投靈於胚胎後,忘魂湯的效力大約尚可繼續維持多長時間呢?
      聖示:忘魂湯亦是效力之一環,但其主效是記憶,入胎之後都是。
      再問:在「觀落陰」中,陽世人似乎能夠在化景中與亡魂對話,那麼,陽世人是直接與親眷亡魂對話,抑或是須賴仙佛來居間傳(轉)話呢?
      聖示:是由心靈意會,亦即波訊。
      再問:有者鸞門仙佛常以化景來引導鸞乩觀看法會中之靈界情形,那麼,於何種情況下,只須使用導引靈識的方式來呈現化景即可?何種情況下,則必須使用調靈出遊方式呢?
      聖示:一般是著書用調靈,餘則不特定。
      再問:「觀落陰」之宮堂仙佛以靈訊在陽世人靈識中呈現化景,此與冤親亡魂以靈訊於陽世人靈識中呈現夢境,兩者作法間是否異曲同工呢?
      聖示:然。
      再問:昔叩問:人歸空後,生、覺二魂是否猶有應緣起心動念,或思考學習的能力? 聖示:非也,僅止於見聞之力。既然生、覺二魂僅止於見聞之力,何以有些鸞門聖示中,卻有亡魂之生覺魂向陽世親眷託夢討吃、討穿、討錢呢?生覺魂之此等舉措,是否仍為靈魂所主導的呢?
      聖示:當是靈魂所主導。
      再問:若如是,靈魂損耗功德申請向陽世親眷託夢,只為了討吃、討穿、討錢,是否太不划算了呢?
      聖示:非也,討吃討穿討錢,是藉景示意,一般善眾都會請示,多有功德迴向才是主要。

凡有疑難諸如家庭、事業、福運、因果、身體而至為父母親長求壽等事
歡迎填寫聯絡表單或來電諮詢。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