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就品

  • 大成就品.上香讚

    迦葉佛 降

    大成就品.上香讚


    叩首頂禮。唯心自在。一縷心香達理天。兜率存揚永流傳。敬無方圓。靈光億萬年。

    皈命

    南無龍華佛(三稱)

    南無開心尊佛(三稱)

    南無當來下世佛(三稱)
  • 大成就品.成就讚

    準提佛母 降

    大成就品.成就讚


    法雨宏傳在道場。師承彌勒啟良方。開心啟竅唯靈識。

    莫縳元神自迷茫。醍醐灌頂真言訣。箴書印證可流長。

    一指三寶經論品。萬世千年可典藏。白玉生華黃丹籙。

    紫府天書佛道揚。
  • 大成就品.開經讚

    觀音菩薩 降

    大成就品.開經讚


    一啟天書心香獻。輸誠一志永無忘。珠璣句句。研悟得真傳。唯有法相。永在宇宙中。莫入迷茫。靈心助了義。

    皈依

    彌勒淨土大尊佛(頂禮三稱)
  • 大成就品.龍華引

    玄奘法師 降

    大成就品.龍華引


                   一時,在兜率天,龍華台上,佛尊端坐,閉目垂臉,雙手交掌,右陽左陰,叉勾豎指,雙姆向天,乃耀佛光,帶業眾生,俱受披沐,佛光普照,法喜充滿,久久不止。有乾老者,恭向上前,細語叩問,佛尊佛光,普照眾生,是何因由?

                   佛睜眼曰:吾心如一,萬緣不動,陰陽交會,真光外耀,是以能夠,普照眾生。

                  又有坤婦,恭上稟曰:佛之手印,有何妙用?

                  佛再詳告:雙手拇指,各豎向上,意指向一,掌指陰陽,交叉融匯,提昇真光,心無二用,靈華外露,乃為無上,成就妙法。

                  又有稚子,恭向前問:佛已成佛,以此妙法,成就上乘,是也不是?佛慈示曰:吾現妙印,啟示眾生,依此而修,顯現真光,莊嚴法相。陰陽交會,五行不剋,氣機順暢,心猿意馬,各受牽制。無上妙法,植入心海,永受披沐。

                    佛尊示畢,真光顯現,加強普照,眾生法益,各沾法喜,久復久久,行禮始退。
  • 大成就品.普告章

    玄奘法師 降

    大成就品.普告章

                  爾時,彌勒佛尊,佇立瑤台旁邊,喟然惜曰:眾生學道,卻如迷霧茫行,雖有慧根,得受指引,終成正覺,畢竟少數。

                  適有滿尼辟支佛,亦上前來,見佛尊低眉不語,乃上前曰:彌勒佛尊,心事重重,是何緣故?

                  佛尊開言:眾生處於迷度、度迷之際,雖有倒裝下凡,正覺指引,但是人間道運不生,世尊滅度千年以來,正法已隱,像法之世,眾生又何以自救上渡,以登正覺?

                  辟支佛亦然嘆曰:只是眾生佛性,何以五濁惡世,不能勘迷入覺,雖然,慧智佛性自在,但累世輪迴,卻是沈淪包袱。

                  佛尊慨然略舒,乃開示滿尼辟支佛曰:佛是有無,端在自性,如來本意,即是見性。奈何眾生一入十丈紅塵,目迷五色,一心大亂,尤有甚者,情乃天地萬物生生不息之動力,可是卻因昧於情,乃形成動力之枷鎖,因而有情眾生,無以顯現佛性,反倒淪於有情之角力,演變成眾生墜於輪迴之導火線。因緣之所成,眾生各鍾情心綰於懷,輪迴永不息。因此,世尊住世傳法,乃要皈依佛徒,落髮出家,受戒行持,以此了斷情緣。

                  辟支佛稟曰:然則末法時期,眾生不再剃度受戒,佛有曰:正法已藏,則受佛法不限於比丘、比丘尼之出家眾,佛尊以為如何?

                  佛尊聽如是言,乃再開示:末法時期,道降火宅,此乃因應天運,佛徒雖可不必出家剃度,但受法儀軌,受戒行持,始為佛徒。蓋因戒度法實乃淨業了因之根本,依此行持,引度淨土,始有方便法門也。

                  佛尊與辟支佛一番言語,乃作大成就品之普告章,其義即是使皈依註籍之修子,知所遵循,信願受行。
  • 大成就品.意會章

    大成就品.意會章

                  爾時,無喜惡菩薩,曾與言佛尊:三身入世,三界福報,十方淨土,十深善業,眾生如何?

                  佛尊白曰:三身正覺,佛有受用,轉輪法相,眾生不明受用,乃入三界,一生所報,十善因緣,報業所在,往生淨土,信願受行,無已復乎。

                  菩薩再言:唯識所論,解深密言。

                  佛尊再示:三界六道,唯一心識,解深密經,窮究法相,性命為體,依止為本,實非倒置,是乃本末,藏深言微,大而包容,心執不去,萬法烏有。

                  佛尊與菩薩所言,看似對答,實則各引妙義,彌勒佛尊,法語示現,悟者甚少,三身乃為法相宗所立,意即正覺尊佛,法性受用,三身可為示現,輪迴應化。

                  故,世尊住世,正法開示,彌勒應運應化,雖然是在未來下生佛,但在正法之後,像法已過,末法已來,佛尊應化,均在時刻之中。
  • 大成就品.淨土章

    大成就品.淨土章

                   彌勒佛尊端坐,有法遇羅漢等八大羅漢詣佛尊,禮拜而後合十請告曰:我等師尊道安大師,弘揚彌勒淨土法門,因而,另由首座慧遠大師弘揚彌陀淨土法門,遂成淨土宗初祖,東土彌陀淨土之法門于焉大盛。而彌勒淨土,本是兜率天佛尊演法不斷之淨土,卻在東土幾成斷絕,是何因由?

                  佛尊慈目未睜,語音柔和,告之曰:汝等發願,弘揚彌勒法門,往生此一兜率內院,得證阿羅漢果,是也不是?

                  法遇羅漢合十頷首曰:沾沐佛尊法益,是得證果阿羅漢。

                  佛尊再告:汝等師尊,為何命首座弘揚彌陀淨土法門,而率爾弘揚彌勒法門,其關鍵即在,汝等各有因緣。佛尊語落,慈目略睜,又告之曰:今日彌陀淨土法門之所以大盛,即是各有因緣,昔時世尊住世,開示現法傳聞,是為正法。正法之後,有像法,像法之後,是為末法,滅度之後,將有未來下生佛彌勒,以引渡有情眾生,正覺成佛。此一開示,即是揭示闡明,今日彌陀淨土宗之法門之所以會興盛之因緣;而至於彌勒淨土之法門,雖曰幾已至斷,但傳而不止,弱而不息,歷代皆有弘揚彌勒法門,起由汝師-玄奘,而迄近來慈航,而至今日唯心宗道場,即是維繫彌勒法門之傳承,印證世尊開示。

                   羅漢又再請示:彌勒一宗之所以在東土,歷經政客野心企圖,而借名傳音,終致世人誤解之時期,及至於近日,道、佛各有旁支別宗,亦以彌勒而各爭,此一現象,是否佛尊所開示之因緣?

                  佛尊:然也。

                  羅漢再稟:聞法知悉,凡諸往生,大行、大智、大慈、大願等各淨土,以迄彌陀淨土,入淨土而隨興暢行各淨土無礙;唯在彌勒淨土,卻無法如斯自在,是何因由?

                   佛尊呵呵笑曰:各該淨土之修行,非容易信受願行,即可往生。以彌陀淨土而言,並非一生一世唸持「南無阿彌陀佛」,即可到達淨土,必須生生世世種有善慧根智,再以一世精持唸佛,達到一心不亂之境界,才能引契佛陀接引,往生淨土。

                  所謂一心不亂,即與禪宗之禪定,無有兩樣。如此境界,非有大精進心、大毅志心、大耐苦勞心,焉能達成,有如此苦心,即屬上慧、上智之人,一旦上證正覺,往生淨土,而暢行各淨土,自是無礙難。

                  大乘佛戒,修大乘無上正覺。小乘佛戒,修辟支佛、阿羅漢果。即是一分辛苦耕耘,得一分收穫之明證。

                  羅漢再合十請益:然則佛尊如是開示,是否修彌勒法門?是屬何乘?

                  佛尊開示:在兜率內院,乃在欲界之中,諸淨土,須去佛土十萬億,而彌勒淨土卻在有情眾生所居輪迴地不遠,可憑信受願行,帶業往生,時在淨土,聞法修行。

    前之兜率淨土,只有彌勒內院,乃為未來下生佛,共為引渡有情眾生,俱皆成佛之淨土。世尊未成佛時,亦在兜率天中彌勒內院,故彼時之兜率淨土,是一生補佛處。

                  未有修何佛乘,乃至應運傳法,彌勒一宗,誕生於西天竺之間,乃演一佛乘,不以大小二乘為修,此乃方便末法眾生信受願行,而帶業往生。

                  佛尊與法遇、八羅漢,在此一淨土言論中,將可啟示眾生,修行在自己如何擇定一個法門,勵志精進。
  • 大成就品.正信章

    大成就品.正信章

                  一時,兜率天上,彌勒淨土,龍華樹下,佛尊盤坐,真光普照。

                  無盡意菩薩、無善惡菩薩、太虛菩薩等,數十位菩薩摩訶薩等,端坐團圓。維那阿難以至道用尊者等,數十位尊者、羅漢、辟支佛等,以迄一切有情眾生,合十頂禮,恭聆聞法。

                  適時,阿難尊者起身告佛曰:彌勒法門,弘傳諸大師,著記手本,並無師子覺,彼眾為何以訛傳訛,師子覺發願往生彌勒內院,見佛聞法,誓不退墮,但卻往生外院,享樂欲界,因而彌勒法門扭曲誤解,是何緣故?

                  佛尊開示:彌勒淨土,乃為欲界一大殊勝,凡諸未來下生成佛,必先在此。世尊未成無上正覺佛果,亦先在此。是以,兜率淨土,乃一殊勝生補佛處。

                   世尊住世開示:「上生陀天經」,亦以親授記,謂佛將在十二年命終,上升陀天。彌勒淨土應運於未來下生閻浮提,以指引眾生,悉皆成就正覺佛果。因而,兜率天彌勒淨土,即是人間有情眾生,成就大乘佛果之中間跳板,以期未成就正覺無上佛果之前,先得往生淨土,見佛聞法,發增上生心,以期人天根性之二乘,得為提升為大乘佛果。

                  世尊住世,親授佛記,乃在彌勒淨土,以為有情眾生發願往生;殊勝因緣,共圓三會龍華殊勝勝會。師子覺乃以發願往生,不在內院,卻在外院,汝為維那,當知外院無師子覺,此乃弘傳各宗法門,人為攻訐,亦為事關佛門宗脈各負興衰一大因緣。

                   阿難尊者,借此一段,請示佛尊,以為開示有情眾生,蓋佛門各宗,有因傳法,以訛傳訛,故意扭曲,或謂有師子覺者,在佛法行持,以三皈五戒,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發願往生彌勒淨土,孰料未能往生彌勒內院,反在外院,欲界耽樂,實則並無其事,是為虛構,中傷彌勒法門之別有用心,非但外院無此師子覺者,一切經著,亦無此事記載。

                  本章只在提倡正信,佛尊開示,凡能聞此彌勒菩薩摩訶薩之名,心生歡喜,聞法信受願行、稱念、發願往生,必得往生彌勒淨土,以期人天根性,見佛聞法,永不退墮,提升正覺大乘佛果。
  • 大成就品.悲心慈願引行

    大成就品.悲心慈願引行

                  彼時,世尊親授開示,彌勒菩薩上昇兜率天,為兜率天建立彌勒淨土。

                  一時,兜率天上無數大神、天子等,以大願力護持即將上昇兜率天之未來佛;果然,借此彌勒往生兜率天升座說法,是為兜率天王建立彌勒內院,為諸天子、大神、羅漢、尊者,以至菩薩、一切摩訶薩說法。

                  適有一位長臂大神頂禮合十,稟曰:是位未來佛,敢問人天導師本尊釋迦佛,以何因緣開示,謂在未來閻浮提一地,將成未來佛,引渡眾生,悉皆成佛,以此龍華而完三會。又何因由,是位未來佛,不住莊嚴佛果極樂淨土,不在常寂光淨土,無罣無礙,反願駐錫欲界,在此黃金碧玉遍處的兜率天,建立淨土。

                  佛尊合十,復肅開示法言:世尊授證,乃以吾有悲心大願,不願常住莊嚴淨土,是為方便護念眾生,攝受眾生,佛欲廣闊各願信行,唯無方便法門,得易往生淨土,因而由吾上昇兜率天中,為有情眾生開闢一個方便淨土。

                  彌勒淨土建立,則有情眾生,可以憑藉信願受行,發增歡喜心,可得彌勒悲心大願,接引感應。此在佛說彌勒大成佛經開示,有所印證。彼時,諸天子、諸梵王,以迄龍神、山神、水神、樹神等,一切諸佛菩薩,受佛告明示,只在各有情眾生,雖未發菩提心,人乘根性,未至大乘根性,乃為末法眾生之通象,先予接引道心不退轉地-彌勒淨土,見佛聞法,永不退墮。

                  並以過去世,聞法頂禮過去七佛佛名之善因緣,往生欲界淨土,再得出離心,斷欲淨業,煉化諸根,可得共證佛乘,再下閻浮,共圓龍華三會。
  • 大成就品.辟支章

    大成就品.辟支章

                   彼時,兜率天宮,住有諸天子、諸梵王、無數大神等,但在欲界天中,諸佛菩薩為此天說法,蓋以得人乘根性雖少,但大乘根性亦不具,因而在彌勒菩薩尚未上生此天宮之前,諸天子、梵王、大神等,在此欲界天中見佛聞法,乃得證辟支佛果。

                  但,世尊未下生閻浮提,得成菩提正果之前,亦在此一生補佛處之兜率天宮中,即以兜率天在欲界天,以閻浮提地,近如一體,而十萬億里外之十方淨土俱憑他力,亦即過去諸佛願力攝受,諸眾有情不易往生。乃世尊釋迦佛菩提樹下成就正等正覺無上佛果之後,開示弘法,知閻浮提眾生在佛滅後,根器將日愈低下,正法時猶有上根之人,末法之期,則難以度生。是以故,慧通無漏親示授證彌勒菩薩,將往生兜率天建立淨土,以龍華三會度盡世尊猶未度盡之有情眾生,並為之說彌勒三經,以為印證。

                   故,兜率天雖為欲界天,人乘根性仍在五濁惡世之中,但在賢劫千佛之中,第四佛釋迦佛、第五佛彌勒佛未成正等正覺之佛果時,俱在此天護此一欲界。兜率天,本質是一生補佛處,今彌勒佛之決定成佛,殆無疑義。又在此兜率天宮建立淨土,為眾有情說法。故,此一淨土,實質已是見佛聞法、誓不退墮之地。

                  綜此而言,彌勒淨土之殊勝,可上溯至過去佛,已有諸辟支所居,在賢劫中,有當世佛以及未來佛所居,又此一淨土,將為化淨人間淨土,下生佛度盡眾生,悉皆證果之淨土地。
  • 大成就品.疑信章

    大成就品.疑信章

                  彼時,在兜率天宮,諸菩薩摩訶薩暨護世梵王、諸天天子等,無數大神,右繞慈尊,合十頂禮,懇求慈尊開示,大演法雨。

                  慈尊告示:總持一相法門,謂有無幻滅,宇宙生息,俱由心識,雖有所見,雖有影像,但若無意捉摸,其見不執,其像不映,總在生滅互換,故乃以此謂之實一法相。天地之間,景象雖有其實,我眼所見,我心所想,雖有所見,卻非實見;雖有想像,卻非實思。此一內外之實見、實思,正是虛實交替,宇宙力源,萬物生息,俱有其法,故萬法生焉。

                  唯,亦因宇宙萬法生生不息,人亦為宇宙間一份子,亦在生生不息,萬法其中之一,乃隨緣境而互動,而轉化。是以,隨緣化境,乃為不實之動力,萬法唯識,即是要使心王之法,能夠出於緣境虛相,而達到實我之見,故萬法唯心,即在此意。

                   慈尊開示,諸菩薩、諸梵王,都能面露喜悅,眉宇放光,法喜充滿,但諸天子、大神卻都神色不定,疑信參半,是時,護世梵王起身面向慈尊頂禮,再向諸大神白言:

                  實我之見,猶如洞燭機先,凡事正反必有其理,乃在是否能夠不使意識受諸根識所混淆,如有一人到阿羅勝境,眼見彩華瑞靄,耳聽天籟妙樂,鼻聞奇花芬香,則知為來到勝境,但如若是人乃在睡夢之間,似有來到此一勝境,則心中疑信參半,蓋人之實臨,乃為實見,而夢乃屬根識作用,則縱有所見,亦不能肯定為實見,故見有不見,唯識而已。

                  護世梵王開示完畢,有龍神起身合十言曰:不知此一實見,若用於如人之見證,其光投射,可見物影,將燈滅熄,不復見影,此一見相與心識所知,可有其理存在?

                  護世梵王再作開示:然也!然也!燈之照射以及滅熄,正是心識隨緣而境化之現象,故萬法互動,先莫存心有無,則可避免緣境作用,可不唯識不明。

                  此一故典乃在使諸眾有情明白基本之心王作用,心為一身主宰,身外又是萬機隨處,心識不能成王,終必受緣機所牽引而不見實我。
  • 大成就品.求上生章之一

    大成就品.求上生章之一

                  本師世尊說法開示:修佛者,乃以戒定慧為究竟。

                  所謂戒者,即是佛制儀軌規誡。所謂定者,即是一心不亂,入於定中(不論空定、禪定、唯識定等俱是)。所謂慧者,即是開悟,亦即般若的開顯。

                   世尊住世,佛法興盛,且是佛住在世修法者,時時得以見佛聞法;且是佛住世時,修佛者大都上上根器,因而佛法並無如今之千宗萬脈。所謂正法時期佛法普度也。

                   但在佛滅度後,正法之後,像法再而末法。雖然佛法仍然盛傳,但因各家爭論,自然難免互訐,或為自我標榜,實則世尊開示戒定慧修佛者,至如今已是少有俱全修行矣!既是戒定慧,以戒為首,可知本師之意,即乃要修行者以戒為首,因而一般出家眾守戒,可謂謹守不渝。

                  而在淨土宗隆盛之時,因為彌陀四十八大願中,第十二條有攝受眾生帶業往生淨土之大願力;故,淨土宗門下只要唸佛至一心不亂,即可帶業接受攝引。但時至今日淨土法門式微之際,試看有幾位得能唸佛至一心不亂,若能一心不亂,亦屬入定,因而淨土法門戒定俱守,不過淨土宗行者,修行不甚求開悟,乃在淨土之中,先得往生,再求修究竟,以至趣向圓滿之果地佛果。

                   但,十方淨土之往生,卻僅僅到了淨土而已,不能立即蓮花化生,見佛聞法,成就究竟之道。其中蓮花化生之時間,攸關上中下三品往生,而定時間長短。最速之上品,上生亦須人間過一小劫;最長遠之下品,上生則須人間無量數不可思議之長時間。因此,往生十方淨土,乃形成差別,亦乃各宗互訐之癥結所在。

                  彌勒淨土之往生,亦如十方淨土般,有戒定慧以及三品上生。但是,本師世尊住世開示明言,將佛法為度遺眾,付囑慈尊引度,加以慈尊無量劫以來,初因地修行,即證慈心三昧,且以永不食肉巧攝護生之利生,大慈大悲,浩瀚願海,在兜率天宮,建立彌勒淨土,以作攝引諸眾有情。

                  不論大乘聖者、小乘行者,更甚至一切在家優婆夷、優婆塞、諸眾有情,能夠以初心入因地修行,即可得蒙慈尊願海感應,再在人生過程中,以因地修行境界,臨命終時,再界定何品上生。
  • 大成就品.求上生章之二

    大成就品.求上生章之二

                  在月氐國,有索達西者,因行經城外一沙丘,得見彌勒法相,見法相大好,心生歡喜,乃恭敬迎回其殘破肖像,再請工匠丹青繪描,裱裝一新,日夜恭敬禮拜,日復一日,意猶未盡,並備香華妙供,誠敬禮拜。

                  此後廿一年間,從無間斷,至彼一日,天暗烏雲,氣驟狂變,未幾頃盆大雨,適值索達西病榻纏綿,不禁狂風暴雨,心悸不止,適時天空一道閃電,白光照耀,秋毫可辨,赫然可見慈尊,雙眉之間,大放白光,垂束雙手,佇立半空,背後隨有百千諸眾天子、諸天梵王。索達西見慈氏容儀法相,殊無二致,猶勝慈光華彩滿耀,乃有感應,心知得蒙慈尊接引,心中安詳,閉目含笑,撒手人寰。乃因而往生兜率淨土。

                  索達西之長者,一生雖未精研慈氏妙諦,不止慈心三昧、四無量法未知其義,更且唯識諦觀均無所了。僅憑好見慈尊法相,香華妙供,誠敬禮拜,始其發心,終其一生,即可巧攝進入慈尊願海,命終接引往生彌勒淨土。

                  今者,索達西往生彌勒淨土,雖屬帶業往生,未曾滅罪,不盡淨業,但在兜率天宮,得能見佛聞法,已得發增出離心,誓不退墮地。時至今日,已得滅罪淨業,並以其入因地初發心,行六事之一,香華妙供,今乃得證阿羅漢果。

                   註:阿羅漢乃梵語,譯為漢語,為應供。應供乃為佛陀十號之一,故阿羅漢果實已為因地佛果矣!
  • 大成就品.求上生章之三

    大成就品.求上生章之三

                  彼時,慈尊召集數佰千眾、諸天梵王,告之曰:閻浮提地,今有金滿明之優婆塞將於命終,因彼命終之前,七年懺悔,而一念向善,並以發心恭敬慈氏,因而願海攝受,今將率爾接引彼往生兜率。

                  慈尊言畢,諸天梵王之中,有摩鳩褐什梵王,頂禮慈尊曰:金滿明在西域一帶,乃屬罪惡路賊,不但身觸佛規,犯牴國法,乃屬罪業之人,因何僅有七年懺悔,就可蒙慈尊接引。

                  慈尊開示:一者金氏雖觸佛規,乃因佛法未及引度,犯牴國法,雖是罪業,但僅劫掠財物,並且所得之後,並有轉送貧困,其不當行為,乃在行劫,但知守義仁善者不劫、清明官吏不劫、醫者利生不劫、婦孺殘弱不劫,故以此而存仁義,其行為不當,但是一生從未害命,有此五義,乃在其身繫囹圄七年之間,懺悔所願,加以接引。

                  摩鳩褐什梵王再曰:然則今日慈尊接引彼氏,上生兜率天宮彌勒淨土,彼一生惡趣,因果惡緣,如何了斷?

                  慈尊呵呵而言:願力無邊,金氏一念之善,乃在眼見大德之人,香花妙供,恭敬慈氏,乃心生歡喜,從此放下雙手罪業,一心懺悔,於此一念精誠,無邊願力,消弭彼氏一生所造諸惡怨債,況且彼氏納入攝受往生彌勒淨土,仍在欲界之中,是否可得消弭往世一切諸惡罪業,猶須在淨土之中,發出離心,永不退轉道心,因此,願海接引,乃為求諸上生之首要因素。

                  佛尊慈氏、諸天梵王,乃各皆頂禮,隨後慈尊接引金氏,往生彌勒淨土。

                  此一則典故,諸眾有情,當知有所體悟,一生之中,除非身犯重罪大惡,因其趣因力量,將使一縷靈神直墜黑暗地獄道之外;不犯大罪,能知懺悔(此一懺悔,即是關鍵),又能見佛歡喜,心生向善(此即初因),當可蒙受接引。
  • 大成就品.觀識章

    大成就品.觀識章

                  有初往生上彌勒淨土者,見淨土有天女曼妙舞章,輕音如籟,一時眩惑,及見諸天梵王寶相莊嚴,不由戛然而驚。

                  又見淨土廣大無際,遍灑金華,滿溢琉璃,漫漫信步,恍入桃源,不覺悠然遐思,而起雲深不知處矣!似入九霄,又似人間,只在霧裏看花,頃俄手足舞動,似如著魔。

                   不知幾何,一陣清音起處,乍見慈尊,巍然佇立,方始驀然,猶不能即時見佛頂禮,聞法不退,直至驚醒,慈尊蹤跡不見矣!

                   此一故典,乃告示諸眾,須知帶業往生,雖受願海攝納,上生淨土,識見仍在,一入淨土,又在欲界,勝比人間桃源,目迷心惑,識障有如魔障,不知自己矣!

                   須知上生淨土,不論上、中、下九品上生彌勒淨土,第一要務,見佛頂禮,聞法不退,始得道心不退轉,故失此機會,又將虛渡一劫,因此,諸眾有情得能上生,須知謹慎戒惕。
  • 大成就品.自了漢章

    大成就品.自了漢章

                   彼時,有岸信阿羅漢,乃為東瀛修行者,一生熱愛佛學,雖在扶桑國度中,佛教亦然早已傳入。但阿羅漢仍不以此為滿足,仍西去天竺,以求佛法,得解深密經、瑜珈師地論等慈尊經譯,乃回扶桑,發心上生兜率。

                  但,彼時扶桑國中,正值國勢動蕩,各地紛擾,岸信阿羅漢乃自在福地,深研經意,得唯識心法,求唯識觀,而入唯識定,歷經七載,頗有所得。但因執意由唯識定得上品,求生彌勒內院,乃發心精進修行,每在定中窺得法性妙諦,乃覺佛教大小乘之教義,仍在守戒為首。因此,下山求諸明師引度,孰料彼時扶桑國中,仍以淨土禪宗等興盛弘揚,彌勒一宗殊少修行之人;乃再渡海而至中國,終在西藏求得彌勒儀軌,捨身出家,矢行彌勒法門,在太行山建立慈氏精舍,弘傳彌勒法門,由發心而至歸空,窮半生四十二年,一志不退,終成彌勒淨土兜率天宮岸信阿羅漢摩訶薩。

                  此一故典,乃在開示諸眾有情,小乘教行,修行之人乃以精進修持,當世了斷過去世無數業根障識,斷絕今生欲心根業,當世成佛,不受隔胎之迷,是以故,小乘聖者,人稱自了漢。

                  但,佛教以廣大慈悲,引度有緣,無量曠劫以來,眾生悉皆墜入輪迴善惡因業,雖如雪球愈滾愈大,但善因緣只得一小粒種籽,即可萌芽生根,在因緣成熟之際,自有諸佛引度;發心求生彌勒淨土,不但是一顆種籽,更是這顆種籽生根萌芽的動力,不論以任何法門修行,只要發心求生彌勒淨土,這顆種籽必定可以成長。
  • 大成就品.罣礙章

    大成就品.罣礙章

                  閻浮提地,在彼有五 台淨曇禪師,禪宗上座,頗有心得。

                  有西域來僧阿夷羅,掛單五台,閒談提及彌勒三經,備極推崇,每日並華香妙供彌勒慈容,恭敬膜拜,一如佛門敬禮本師一般。

                   淨曇禪師頗不以為然,乃直指彌勒淨土未能克盡究竟,修行者仗因託緣,憑藉攝受不墜地獄等諸惡道;不若禪門修行,沈寂空守,一心不亂,面見如來之前,業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阿夷羅見禪師所言,並不以為忤,依然日行功課不怠;直至掛單五台已經旬日之後,將離五台之際,乃乘禪師坐工之際,逕入禪房,佇立禪師之前,單掌問訊,口喧慈氏號,禪師不為所動;乃再合十頂禮,告白曰:「上座禪修,不應打擾,但在寶寺掛單,時蒙呵護,臨行前,乃來辭謝。」

                   淨曇禪師本已有所覺,禪修不入,見西域來僧阿夷羅如是言,乃睜目回禮,曰:「不敢。佛有臨去相辭,有禮自當相送」禪師口中如是言,心中沾沾自喜,蓋阿夷羅辭行,遍數禪房禪修眾僧,僅對自己辭行,可見阿夷羅知道自己身為五台上座。

                  孰料,阿夷羅在禪師自喜之際,深深一禮,轉身離去之際,卻傳來一句「禪定一心不亂,始見我佛。」原來阿夷羅不願與淨曇禪師執辯法門殊勝,乃借此機會,以作點醒,並借此引喻法門殊勝,修行仍在自己。

                  其後,淨曇禪師雖有精修,但仍未能禪修至立即見佛之上中品上生,僅得中品中生,仍得待諸人間二小劫,始克見佛聞法。

                  阿夷羅雲遊各處,雖然不能弘傳彌勒淨土之福音,但己身矢志彌勒淨土之法門,終生不退,歸空以中品上生,得償如願,往生彌勒淨土,證阿羅漢果。

                  因此,諸眾有情,修行靠自己,莫先存罣礙,終必可得如願。尤其末法時期,天降大道,人間處處皆淨土,珍而惜之。
  • 大成就品.初心章

    大成就品.初心章

                  彼時,慈尊在兜率天宮升座說法,有八部天龍、諸天子、諸梵王以及諸大羅漢,數逾萬千。

                  慈尊說初心,乃為道心之根基,亦為初因之動力,其機緣之成熟,過程之茁壯,無不以初心為要,卻求道心不退轉,除有諸法門相輔,初心更為重要。

                  觀澈無量曠劫,遍歷輪迴,因緣依計,錯綜複雜,累世運象,又源溯於因果,緣起和合,形成其事相,則為其因果。若是一直糾結於因果網障之間,則無法植下善因緣、法因緣,在一波一波業障侵蝕干擾之中,靈慧愈加蒙蔽,終致人生似入苦海浮沈,初心無由發展。

                  是以故,初心雖然絕對關鍵於未來道心不退轉,但此一初心發展顯現之際,卻直接受牽掣於因果之間,是以「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以初心之不能發。諸眾聞法各皆喜悅。

                   夫,慈尊說法初心,在兜率天宮帶業眾生,心靈未盡業欲皆淨之時,當能體會其初心已發,正逐漸往不退轉之康莊大道邁步,喜悅可知。

                  但,在閻浮提之諸眾生,常常不能珍惜初心之已發,有者機緣已顯現,眼前卻不知把握,也有人初心已發,但是卻輕易放棄。

                   諸眾有情,定有類似經驗,初心不易發,想要求道、修佛或者親近道場,念起即已受到諸般考挫、波折,及至好不容易進入佛道領域中,卻又魔考、道考接踵而至,如此即是在宿世因果牽掣之下,靈慧蒙蔽,初心無以發展,甚願修行者,勉悟!
  • 大成就章.去皮章

    大成就章.去皮章

                  彼時,在兜率天宮,琉璨光華,遍佈祥瑞之廣大欲界之地不止,樓閣宮殿俱皆寶石鑲崁,即是一泓清泉,亦是晶澈如鑽,樹木花鳥雖是悠閒自得,但在天女梵音之中,更有出塵之姿,尤是花樹時受法雨沾潤,果實飽滿,花色鮮艷,所謂人間仙境,即是此一欲界之兜率天。

                  適得其所,諸眾有情,在此一淨土之中,徜徉其樂,一如人間生命之延續,但是時時刻刻受到梵唄法音之醍醐灌頂,般若漸開,道心鞏固不退轉,上增出離心,斷欲淨業,正信禪定,果纍漸滿,只待龍華三會,圓滿功果,悉皆證入覺境。

                  所謂去皮,一如果之實,為外皮所包覆,欲得其肉實,必先去其外皮;而諸眾有情,在人間受三毒、五蘊、六根所掣,以肉身之假體,難求天性之實,故一如果之未去皮,難得其實。

                  而進入兜率天彌勒淨土,在此一人間仙境,時受薰陶聞法,即是溫和、耐心、仔細之去皮,當可完好無損去之外皮,而得其實。
  • 大成就品.斷欲章

    大成就品.斷欲章

                  彼時,慈尊在兜率天宮,昇座為諸有情眾生說法,有說斷欲,云及:心為萬法之王,欲為萬識之根。

                  心為正信,是以可以了別萬法;欲為不正,是以衍成執識之根。心雖無以自主,僅在八識作用,若在修行者,戒律束心,則作用不大,可以成就正心。但欲之無窮,邪惡叢生,不僅蔽障心王,甚而驅使追欲逐望,墜入無邊淵藪,乃在有情眾生求得正道,唯有斷欲。

                   斷欲,即如絕緣之體,可隔電流欲根,縱如電流之無形而充斥,亦可隔絕。則眾生在自我意識、附他意識,即末那識,甚至阿賴耶識之執我之中,已是掙扎不定,將無以抗禦由欲根引動無邊邪惡力量。

                  慈尊說法,修行受戒,出家眾大都無礙,修行者僅在名欲一關,有所輕忽之外,大多無礙。但在未來佛下生之前,末法閻浮提眾生雖然慶幸大道弘傳,佛道法門應運普降,但也因應此一方便法門,在家修行者遽爾輕忽欲業牽纏之嚴重,更不能捨欲,進而斷欲,造成修行過程中,滿佈荊棘,甚而寸步難行,故眾生修行,縱然因應時運,修行方便法門,未能斷欲,不足捨欲,但基本卻須制欲。
  • 大成就品.定性之一

    大成就品.定性之一

                  慈尊說「定」,諸天菩薩摩訶薩、諸大羅漢、諸天梵王、諸大神祇、諸眾有情。咸得仰沐慈恩,心領神會。

                  僅以各該根器,各有所得,定心生慧,般若頓開。有者上智,得其無礙;有者中智,明其所要;有者下智,明其入門;總有增上,出離無礙,圓融至性。

                  定,在修行者,即乃靜修最高境界。小乘辟支佛、阿羅漢、修行者,以沈空守寂入空定,而得其果。諸家正道,亦以正信練丹、練氣,以三寶精氣神相生五行金木水火土,而得不老仙術。雖云佛道法相有異,但殊途同歸。

                  定者,即內果之大成。慈尊說:唯識定,乃以諸眾有二執、三性、三量等所執,無以入定,故成就唯識定者少。盛唐之前,中土西去西域,以迄天竺,彌勒佛尊即如今時禪、淨二定之代表,佛教佛徒均明唯識理論,但成就唯識定者,仍是為數甚少。其理之所在,可見成就大定之困難,故將以此訂為章目,詳作探討。

                  說「定」,首在去執。此一執著(執相),亦即第七意識名末那耶識,以偏計所執而附他,此一作用,而使人身一起心動念,立即流轉第八阿賴耶識,而使萬法種子,因執固執,色相不透,終無可定。

                  是以,必須先去起心動念,即掃三心飛四相,使之斷絕七識作用,才能入其門,而累積恆修之工,而成就大定之果。
  • 大成就品.定性之二

    大成就品.定性之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為般若心語。

                  但,空、色之流轉,有先天緣境顯現後天心識之了別,因而互動之間,產生截然不同之外境,亦即惹動內心之定性,何以故耶?

                   緣境,以夙世因果為變現,因而在此一前提之下,空、色於人,無法勘悟,遑論明其互動之理。換言之,眾生心識無以自主,容易受此一內識之緣境蒙蔽;比如:修行者知戒、知律,但緣境叢生不止,則空、色何啻侈言奢談。

                  若因後天環境所染著,以身處不善之地,則眼花撩亂,心思非非,將無以守空悟化,將此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視為老生常談。須知定性,首在不亂,心亂如麻,可見紛歧無力;心為萬法之王,一旦無法了別,以自義為他義,視他義為法義,全無自主,即然初發正確,也然容易引入歧途;而言行偏差,更是無法心寧,定性之亂源。

                  因此,修定除須了斷先天緣境之變現,亦即斷業,更須慎守身心,不行不善之地,不入不善之想,乃為基本工夫。
  • 大成就品.定性之三

    大成就品.定性之三

                  不妄定,乃唯識定之基本。

                  所謂不妄定,並非不可擅定,在此,其意義指不入於未進唯識觀,便進入唯識定。

                   一般修行者,不論法門之殊勝,若未能深明其義,便自求定,俱屬妄定。例如:佛禪禪境空靈,不知空義,焉入禪定(細數當今道脈各宗修子亦然,必先明其本宗妙諦,再求入定,更將事半功倍)。而唯識定乃彌勒一宗大成就工夫,因而修入定境,更是不可輕忽。

                   時屆末法,大道普傳,不只佛法廣佈,各宗道脈亦稱鼎盛,因而修行者廣泛接受妙諦,雖然乃末法福音,相對然造成修行者或因一知半解、或因廣博涉獵,反生迷惑,因而在修定之一門,反有諸多束障。淺舉一例,頗多修行者在修定之時,面對紛沓而至紊念,無所適從。

                  唯識定,即是從唯識觀中,體察萬相變現與心識層次,進而了解心識與外境互動之緣境,乃至打破心識之浮動,進而入唯識定。

                  好有一個譬喻,當某些人知道即將發生之事情,一切純屬虛構或刻意造作,如電影;因此,觀看之後,並不能引起極大心緒之變化,如害怕、恐懼。但在某些不知情之人,如孩童等,對此一事情之變化,必將引起震憾。因此,修行者必須明白此一心識作用之變化,預期於未變現之前,則其變化之後,將不能引動心識層次之變化,將可輕易入定。
  • 大成就品.無量心

    大成就品.無量心

                  彼時,諸天梵王、諸天大神在欲界天中,見慈尊上生兜率,建立彌勒淨土,各各發心供養,或佰仟珠寶裝設宮牆,或萬仟金銀構築殿閣,盡在為歡喜聽聞本師開示:慈尊上生兜率,為天人說法不斷,直至未來世龍華三會,共成菩提正果。

                  及至拜見慈尊,雖然披髮斜襟、紮袖赤足、一付不羈,但卻慈眉透目雍然親和,個個心生歡喜,虔誠供養,伏首跪接,恭聆說法,于焉兜率天宮演法道場成立。

                  眾生須知,我人有情,庶幾煩惱不斷,增上緣心無以遏阻夙世因業,乃造成菩提種子不能發芽;雖然佛性根器俱在我心,卻是受制於有情人間,阿羅漢慧覺無以生起,乃落入識體牽掣,終於無法等成慧覺,擺脫輪迴。

                  即如上述舉例,慈尊一付邋遢,但諸天梵王、大神已有等覺阿羅漢之根器,因而堅信本師如來囑託付法之慈尊,絕非貌相可比,一見非但不敢輕怠,更是虔誠歡喜,因此,兜率天宮法喜充滿。

                  諸眾有情,應有體悟,堅信佛法大道之真確可貴,不要因我人有情之私心,而落入執障,阻礙等覺阿羅漢之慧根,即是發無量心,成就阿羅漢果。
  • 大成就品.大成就三論之一

    大成就品.大成就三論之一

                  彼時,彌勒淨土兜率天宮,慈尊於龍華樹下,升座說法,上自諸天菩薩、天人、大神、以迄諸眾有情,不計其數,恭聆說法。

                   慈尊法語,開示淨土因緣一大妙勝,乃在方便諸眾有情,容易往生淨土,了卻皮囊輪迴迷蔽之障,可以生出離心,見佛聞法,證覺慧根,免除數大阿僧祇劫之沈淪,毀壞佛法、自性,因而建立願海攝納之欲界淨土,是以故,此中攝納,端憑契引,譬如磁石吸納。

                  職是故,有情眾生俱在其中。但其先決條件,必得有信,信也者,信心、信仰、全心全意之念力,凡人在執相之蒙蔽中,識體之混淆下,信字無從堅定,故其念力無以全心全意貫注,因而無法納入願海巧攝,即是佛家所云:「佛法雖無邊,難渡無緣人。」

                  凡人以及眾生無此因緣,則無以攝納進入願海而往生淨土,因此,先由發心信仰,從自發心以迄虔誠歡喜貫注,此一信念即可超越束縳,掙脫困障,接受攝納,願海契引,直生淨土。

                  慈尊開示此一段法語,雖僅僅一個信字而已,但卻可令眾生在閻浮提地中聞法歡喜,見佛禮拜,能由發心而至實踐,恆持不怠,卻可借彌勒淨土之方便法門,超越無數阿僧祇劫之苦難及苦修,更可借此一信念,了脫生死輪迴及隔胎之迷,而得自性見佛,何輸修行阿羅漢果之修行覺者。
  • 大成就品.大成就三論之二

    大成就品.大成就三論之二

                  願,乃無上力,可越阿僧祇劫,可脫無數輪迴之迷,可激勵堅志修行,可解消一切識現業障。因是之故,欲得了脫凡夫身,發出正信心,攀登覺慧地,唯有大願。

                  在凡夫執見,乃成迷識,誤假為真,認虛是實,耽一切有情,捨鏡圓明智,執於世間一切,即是一切因而不能歡喜、不能感應、不能利樂,耿於私,昧於法,失去真。因而無願之發,無所依止,不受攝納,因此,自陷煩惱,自起蔽障,善好不受,毀敗盡收,靈根乃被侵蝕,業根于焉生根,從此輪迴,淨土無門矣!

                   慈尊開示─願:願本佛家三行、六度等修行,但有情眾生往往忽略此一大願之力量。眾生因病苦,大願可消除;眾生業深重,大願可消弭;眾生入輪迴,大願可上生;此一願力之發生,不但時空無以隔絕,對於本身更是一股絕大的力量。

                  修行者,能有大願,可入初地,一入初地,即可捨凡夫身。凡夫俱有愛欲、私心等煩惱根障,一旦身入初地,以憑藉大願之力量,從初地修行,則距離阿羅漢修行境界,不但拉近距離,更有一層保護作用,如:絕緣體之隔絕電流,而大願可使凡夫身罩上防護罩,不受外擾。

                  換言之,此一願力,在修行者身上發生,則可消滅或者隔絕那些煩惱根障。
  • 大成就品.大成就三論之三

    大成就品.大成就三論之三

                  智,在學業,乃聰明;在道程,乃般若;在唯識,乃大圓鏡智。

                  修行者唯知信願,但若無智慧,總無以臻致大成境界;因為諸眾有情悉皆陷於煩惱、諸根障以及所知障之中,縱然信念堅強,願力恢宏,但卻在修行過程之中,無以判明諸障業累,因而形成考磨,更因而致使心境,產生變動,有者更牽引信願之心。

                  唯識講大圓鏡智,乃以阿羅漢修行,進入不動地,無有掛礙、無漏、無動,心緣識體乃實法、實相,盡放一切牽掣,顯現無漏大圓鏡智。此在修行者開顯般若智慧,殊無二致,智慧不受物假所蔽障,必須袪除諸障,而修行者之過程,能以戒、定、慧之修行,才足以破除諸障引動心緣識現之變動,也因而可以提升進入大圓鏡智之境界。

                  慈尊說法,開示信、願、智,本為六度之行,唯修行者,有以知之而不行,或者不知所以然,一知半解,而無以堅持修行;須知欲求成就大成就境界,除必須修行內外,尤其必須注意識體作用,以免由自心深處之變動,而干擾到外在之修行。
  • 大成就品.略論

    大成就品.略論

                  大成就品之著,雖以佛教經、品、論、律等,合而為藏,取其義而為唯心宗之宗義引述,但與佛經之著品有所不同,乃以寓典為教,不以說條為教。

                  蓋,唯識一學,本說詞目繁瑣,文澀艱奧,兼之牽連心識緣境等變化,則以說法式著品,乃徒添一冊生澀文品而已,非但無以弘法利生,更是枉耗大好機緣;因此,乃寓教於典,一則淺白易懂,且收閱者之興,將大有裨益唯識之弘揚,亦可達到人間弘揚彌勒淨土-唯心宗成立之目的。

                  所謂大成就,顧名思義,即是能夠上生彌勒淨土為目標,達到究竟之地為目的。

                  佛教弘法修行,以脫離輪迴為目標,但以免受隔胎之迷,而成就正覺為最終目標;換言之,即是成就佛果,始為究竟之地。但,唯識以修行洞澈唯識觀,當下解脫,進入大圓鏡智之無漏無礙,是為究竟;換言之,從修行唯識中,先放下身心之執我,進入十地修行,可從中得到究竟。

                  當然眾生根器不一,修行法門雖然一致,但總有前後之分,因而大成就品乃敘述往生彌勒淨土過程、景象等,以供修行者有所體認,而可從中領悟,步步修行,以達到究竟境界。
  • 大成就品.篇後法語

    大成就品.篇後法語

                 慈尊開示:四無量心、六事行法,乃彌勒淨土往生不二真諦妙義。

                  雖然,芸芸眾生根器各異,因緣殊別,但能自性明識,不外發心稱念佛名,已得契機,持恆不退,可得接引願海無邊,只要有心,悉皆引度,心不退墮,終有究竟上生。

                  慈尊以此法語,明示修行彌勒法門簡易之至,際值末法時期,過去諸佛已遠,賢劫此世無佛住世,唯有未來佛之慈尊可所依止;因而,眾生修行彌勒法門,可謂應機應運;況且,彌勒法門之簡易,又更符合當世諸眾聖凡兼顧之根器,則一切眾生皈依慈尊,修行彌勒法門,能不墜入輪迴地獄道,則佛性悉皆無漏,在未來龍華三會共圓菩提佛果,當為彌勒法門發揚光大之盛會。

                  本大成就品之著造,即是注重此一法門之宏揚,期使眾生結緣親近,縱然不能立即引渡皈依,總是結下佛緣,未來不可知之累世之中,因緣成熟,依止彌勒法門,往生彌勒淨土,端憑如此一線契機。

                  職是故,大成就品不再闡述唯識理論;乃在傳佈結緣契機,深願諸眾有情,閱此大成就品,有所歡喜,有所發心,種下契機,撥開迷障,發生佛性,則是彌勒淨土往生修行者。
  • 大成就品.完品讚

    玄奘法師 降

    大成就品.完品讚


    偉哉彌勒宗。方便法門工。根器殊異同。

    性相盡圓融。法雨披沐中。

    三會龍華菩提證果。應運總在四時中。

    皈依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一聲、十聲、百聲、千聲、萬聲) 
  • 後敘文

    後敘文

                   彌勒法門在大乘佛教乃是淨土方便法,憑藉 慈尊無邊願海,悉皆攝納;過去諸佛,以迄如今,凡諸植深佛緣、發心往生,俱可廣度,因而,乃是當今諸法之中,更能適應眾生修行之法門。

                  雖然,有云:「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但 慈尊願海,乃在世尊滅後,以迄未來龍華三會之間,無量慈悲之大願,因而,諸眾有情,凡在此有所發心,信願咸可攝納,故此為殊勝。

                   今日,大成就品業已造成,在此後敘,除予註明 慈尊之願海廣納外,更以強調凡諸眾生能閱品歡喜、聞佛名歡喜、稱念佛名歡喜、膜拜 慈尊歡喜,十年如一日,絕不間斷,則彌勒淨土可得往生,地獄道可得超脫。

凡有疑難諸如家庭、事業、福運、因果、身體而至為父母親長求壽等事
歡迎填寫聯絡表單或來電諮詢。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