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恭接著書玉旨

    本堂主席關  登台  

    聖示:今夜恭接著書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太白金星 降

    詩曰: 龍藏寶典喜頒傳。彌勒華筵遍大千。
           殊勝唯心宗法本。當然妙諦備完全。


    聖示:吾今夜賚詔來降,為頒著書玉旨。
          玉詔開宣,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居凌霄寶殿,上掌三十六天,下轄七十二地,無時不以蒼生為念!際值末法時中,佛未住世,然正法傳承不
      因此而斷絕。未來慈氏佛之法教,乃係佛門正法,雖因時運未得遍傳閻浮提地,然則南瞻部洲之台疆一地,
      爾『唯心宗道場』領命宏揚彌勒勝法,法種籽傳繼膺承,其來有自。十數年間,彌勒法教之弘傳有目共睹,
      且興建彌勒道場已在進行,不日完成,可謂教脈之必要因素悉皆完善。唯尚有宗脈法本尚未降傳,乃予敕旨
      一道,命為著書,題其顏曰:《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並將聘由彌勒三聖之彌勒菩薩為總校核,聘
      由法華林菩薩、大妙相菩薩為主著仙師,派命爾正鸞勇筆王生奇謀為主著正鸞,即日起鸞期著書,不限時
      日。(准由總校核彌勒菩薩全權訂定繳呈時日,可先分三部發行,再合訂三部為一部之鎮宗寶典。)今爾
      『唯心宗彌勒道場』不論主客觀,形成宗脈之因素大致俱備,僅以密行之上師暨法本尚未有之;但領命創建
      宗脈之際,已得彌勒慈氏佛之印可,准由創宗宗長暫攝金剛。故若此二項完成,則可以使宗脈更加大備,則
      有望真除暫攝,晉升上師,當為弘傳此一殊勝妙義添加許多得機之英才,同為宗脈盡心盡力。故為殷盼爾道
      場神人同心協力,完此一天命之殊機。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一日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牟尼文佛 序

    牟尼文佛 降

      為序


        三教同源,道道傳繼,佛門正法乃為繼往開來之殊勝妙諦。

        雖然  世尊已未住世,但說法啟筵傳承至此,雖曰末法,但仍是正信、正行之正法。為應運傳世廣渡有緣之殊機,故鸞門『懿敕拱衡堂』乃得恭領天命,創建『唯心宗彌勒道場』,藉以彌勒法教之弘傳,得以更加弘興廣佈。

        今日『唯心宗道場』之建設,不論早前經、品、論、遊記、儀軌之著作,今日道場之興建歷歷在目,實為上天殊眷再頒寶典之用意。《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顧名思義,將是彌勒法門之顯教、密法及戒律悉皆涵蓋在內,雖不能斷言是後無來者,但卻已是前無古人!以此殊機,將更為貴道場往後弘法利生、弘興彌勒法教之絕大動力!

        喜哉!玉旨已頒,從茲寶典開著,天人震動!吾亦法喜心悅,乃來抒文,不敢謂之光讚篇幅,實為閻浮提地有情眾生之喜悅利樂!謹以為序。

    南無牟尼文佛 降於南瞻部洲新社唯心宗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一日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釋迦牟尼佛 序

    釋迦牟尼佛 降  

      序


        我佛慈悲,南無阿彌佛陀!南無無量壽佛!今日貴道場法喜充滿,法雨利樂,且將法筵永傳!未來佛之慈氏佛彌勒法教,在正法時期,已是閻浮提地之佛門正法;在廣大中國之西域一帶,早前眾生口稱「佛祖」、膜拜佛祖,即是彌勒菩薩。

        今日彌勒法教,雖未如佛教其它宗脈之深入廣佈,但卻傳承不息;尤其台疆新社之『唯心宗彌勒道場』,不但將彌勒法教之顯密圓融、更將佛道同源之至理緊密結合,以此使佛、道善眾可以各以因緣聯結,而同為此一殊勝法筵護法護持、弘法利生,實為可喜可賀!

        今日著書,上天更將彌勒法教之顯、密、戒分類規劃,集結成書,不但是廣納佛門教法之正趣,更要提升道場形成宗脈之必要因素。雖然教法寶典可以預見其如教條式之說法,必要有善慧根器始能深入研閱,不若遊記之活潑生動、寓教於樂;但是修行者此時縱未得機深入,但書之存在,即是要待機而引,且可流傳不斷,隨時給予有情指引之機。

        甚幸!甚慰!以鸞門道場著造佛門正法,將可以使閻浮提地,未來均能可以隨機顯緣,深入正受。甚願諸眾有情善體此一緣機,不負吾佛為此寶典書寫前文,以利契機!是為序。

    南無釋迦牟尼佛 降於新社唯心宗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一日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大日如來 序

    大日如來 降 

    為《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作序


        佛法之教化,乃以應機開示,說法普化,可謂觀機逗教,以為各根器有緣之深入契機。

        彌勒菩薩是為 釋尊滅度之後,咐囑遺眾之未來佛,雖曰尚未住世,然則以菩薩本願之宏慈,乃為眾生所樂於親近;況且彌勒法教更是直承。釋尊總說大小乘之論,而為眾生所皈依之大菩薩摩訶薩!

        自佛滅度之後,佛法在東傳以迄中國之古西域,再由西域往西南各地傳遞,佛法乃為大興,是為閻浮提地之五大正教;其中彌勒法教之「法相」及「淨土」二支,正是顯、密教法之根本;雖然佛門『淨土宗』是以彌陀淨土為當下眾生所皈依之主流,但並非彌勒淨土之不應時運;反之,彌勒法教猶然偃而不息。細數法教之簡易──不急斷業、不深入定,更有殊勝──可以帶業往生,乃為時下眾生之方便法門,故傳承下來,教法種子代代不輟。

        今時貴『唯心宗道場』,更是領命創宗,接續經、品、論、遊記、儀軌、道場建設悉皆完備,可謂近代以來最具完備之宗脈,此為彌勒法本之大部「顯密戒寶典」頒著之由來。

        際值寶典初著,吾來誌序,實為眾生賀喜!且為教法弘興而誌敬意,以為眾生共享。

    南無大日如來 降於唯心宗彌勒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八日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大迦葉尊者 為序

    大迦葉尊者 降

    敬為《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為序


        喜矣哉!我佛正法之彌勒法本,業已頒敕著造。

        溯往以來,前有彌勒追隨者無著菩薩蒙受 慈尊慈悲攝令拜詣彌勒內院親為說法,乃有菩薩摩訶薩之鉅著《瑜伽師地論》及之後《解深密經》之問世。今有鸞門道場以正鸞領命著造彌勒法本而為宗脈寶典,今古輝映,將為未來廣傳之佳話!

        今日法教大本,猶要因應秉承 釋尊囑咐引渡遺眾;更要因應各家及各種根器之善眾有情,細分教法為三部,以利眾生可以因應自身根器,而先契入所需教法而深進,當可免除許多不便或不適(緣於可由顯修、密行,更甚者可專於戒行)。以此不使善根而延宕,更可提升慧器,直接契引教法。

        法之大本已頒命著造,諸佛如來菩薩摩訶薩悉皆法喜悅樂,讚歎有加!吾不揣冒昧,謹抒一愚之得,敬贊篇前,恭敬為序,以為眾生接續引緣之契機!

    南無大迦葉  謹誌於唯心宗彌勒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八日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大妙相菩薩 自序

    大妙相菩薩 降

    彌勒法本《顯部》自序


        佛法為何分判顯、密?乃緣於 釋尊說法,不論大小乘法教,悉皆我佛住世為各根器有緣開示,因此佛弟子一體皈依行持,謂之「顯教」。何謂「密教」?即乃 大日如來所說金剛、胎藏二部教法,是為密教。

        今日『唯心宗彌勒道場』興建已將完成,數台疆一地以迄海內外非佛門禪剎寶地而宏揚彌勒法教,且更能完備經教、道場等,非貴宗莫屬!此亦可印證,我佛親示金口咐囑未渡遺眾悉,皆由 慈氏未來佛所引渡;故有『唯心宗』之領命,以迄今日《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之頒著。

        吾忝為受命主著仙師,將負責「顯部」之著造。唯我佛之教法,因應各有情緣眾,以今時「時運變遷法亦遷」,深願我佛正信弟子,切勿以教法大本由鸞門道場著造,而有心生譭詆之意,更勿言行而謗;切宜一如佛之教示,依法而修行,正信、正受而正行,是為深所殷盼而謹誌於書前。不敢謂序,實為共勉!

    南無大妙相 降於唯心宗彌勒道場
    天運歲次庚寅年十月八日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一、概論

    一、概論

        彌勒法教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讓皈依修學之人,可以因此而生入此土,不論其修學顯、密教法,最終歸宿即是此一生補佛處之彌勒淨土。

        顯教,是以傳法有其殊勝,及眾生根器悉皆合適之教法;亦可簡言之,即是眾生悉皆可以用此教法,作日常修學之功課。

        際值目下處在末法時期,眾生根器隱而不顯,深入勝義理諦教法,較有難以適應;並且時代潮流且在功利抬頭之際,眾生絕大部份心思、時間、精力用在汲汲鑽營,因而使慧心大幅減退。

        然則又欲親近修學、行道領域,因而彌勒法教之殊勝與簡易,正是目下閻浮提地眾生最合適之教法。其間顯法,更是普遍適應四眾之法門,故本書之著即緣在此中。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二、如何進入彌勒顯法

    二、如何進入彌勒顯法

        顯教通常是以念佛(聖)名、拜佛。當然如何念佛與拜佛自然有其儀軌,但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動力,卻是「趣心」。此一「趣心」,即是你要有志求生彌勒淨土、積極想要去到彌勒淨土──見佛、授記,完整此一趣心,進入彌勒法教才有意義!

        一旦已具備趣心(當然各宗脈都有具體呈現修子求生此土的表徵,如貴『唯心宗道場』是以呈「註籍牒文」,為修子趣心之現象與驗證),才能選擇自己所欲修學,如顯、密教法之一種。(當然不是說不可直接選修密法,或者二法兼修;但是修密法若無顯法之奠基,恐怕事倍功半,所以應由顯法入門。)

         第二個步驟即是投入彌勒經教。舉凡彌勒三經或者「法相」諸經,以及唯心宗經、品、論、儀軌等俱是。

        為何要深入經教?因為修子一旦趣心無礙,當然必要熟知將來歸宿教法之經論,才能從經論之間,知道教法之殊勝與可貴。當然最具體的作法,即是擇訂定時作為功課,如此不但可以鞏固自身之趣心,又可以從中得到智慧,這是顯法中誦經之殊益。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三、念佛

    三、念佛

        這個法門可謂佛徒的既定修行功課,甚至『淨土宗』的念佛要到一心不亂。(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聖名之誦唸,保持一心不亂、萬念不起,藉此專精意念,契引 阿彌陀佛之本願,而上生彌陀淨土。而又緣於彼土距此閻浮提地之遠,已非恒河沙數所可形容,因此關鍵即在一心不亂。)

        彌勒淨土則因距此閻浮提地甚近,故上生此土之修者,其動能無需似求生彌陀淨土者,需心念精純而可啟發最佳動能。故上生彌勒淨土之行者可以帶業上生,但是念佛雖不必到「一心不亂、萬念不起」,卻要恒不間斷,以此串聯趣心,契引  慈尊願海攝納接引。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四、拜佛

    四、拜佛

        佛家顯修禮拜諸佛菩薩是為一大事,不但要沐浴、潔淨、薰香、整衣,猶要心誠意正,按儀行禮。

        唯心宗諸修子之禮佛,當然是專注於禮拜 彌勒慈尊;不過卻不是只能禮拜 慈尊,而疏誤於禮拜諸佛菩薩。唯既是彌勒法本,故當以針對此一法教,而側重於教脈主法菩薩。(當然若在密修中,尚有教脈法祖以及緣佛之禮拜,是不可或缺。)

        首先,細分禮拜 慈尊之儀禮。一般佛之弟子禮佛有分:一日一禮、一日二禮、一日三禮、一日四禮;但禮愈繁重,當視其客觀環境因素。(譬如緇眾至少也有一日四禮,在家居士則一日一禮,以迄一日四禮均有之。)

        再次,如何禮拜 慈尊?有佛門弟子虔心行禮,是以大禮拜而行。(所謂大禮拜,即為五體投地之禮。)至少亦須整潔衣履而行,若是行課之禮,猶要潔淨、薰香以示隆重。復次,一般在家居士或修子雖然無法比照緇眾如此隆重行儀,但是誠心正意之具體表現,仍然必須注意及此。

        總結而言:禮佛之儀規,不但具體呈現修子對本宗法脈依止之堅誠,更對佛菩薩之皈依親近,以期契入佛菩薩的本願,是一大動能之關鍵!(禮佛之儀行無礙,心誠意正、專注而行,與淨土法門之唸佛,達到一心不亂而上生蓮邦佛國,其意義殊無二致!)深願我宗修子體會及此。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五、功課

    五、功課

        功課之對於修子,當然是不可須臾離。但是有許多修子將功課曲解(或誤解)於僅限在禮佛、唸經而已;實則功課是廣泛包含任一在道場的修持(如言行),與付出(如掃、灑、塗、抹)。彌勒法教之上生資糧,最重要之六事行法(非六度波羅蜜),其間所涵蓋,即是每一求生之修子在在均要注意及此。

        當然,唸佛、禮佛、誦經是最主要的功課。(所以緇眾有早、午、晚等課)一般在家修子,當然不能一如緇眾全心於修行,但至少早課。(或自訂於可以抽出時間作早、午、晚課之中任一課。)

        為何要有自訂功課?

        其一、當然是怕修子偷懶,會退卻精進心。但是最重要的關鍵,是要修子藉既訂之功課束縛自心,免於觸戒犯律;緣於時時面對諸佛菩薩,修子會自內心生起不敢犯錯、以至無顏面對諸佛菩薩。

        復次,功課之踐行,正是具體呈現修子趣心:求生彌勒淨土。

        再復次,功課是何項目?顯修修子大抵上當以慈尊經典為主課(諸佛菩薩之經為輔)。有者修子尚有以靜坐為功課(在彌勒法教中,只有密行才需要靜坐,不似佛家他宗如禪宗,以禪坐為主),並且依自身之客觀因素,除唸佛、禮佛、誦經之外,一定要加上付出。(如在道場中即是六事之一:掃灑塗抹,如是在家亦然,總不能讓自家佛堂髒亂不堪?)

        為何要在功課之內,加上「付出」?這是緣於人之惰性,若不強加束縛,一定會自找藉口而延宕主要功課。所以我宗修子對於功課的認知,不要僅昧於只是侷限於法教經本,實則其深層意涵,是要將你的趣心藉此而鞏固。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六、共修

    六、共修

        在佛門顯教科儀中,共修是僅次於無遮大法會之最重要科儀,分大共修與小共修,今乃分類闡述。

        小共修──往昔我佛初始涅槃,僧團有為弘佛法志,小部僧團定期聚會商研,以及議定課程,於焉後世衍伸成為小共修。最主要功能,乃在僧團核心行者各自精進,不足之間,乃集聚各僧心得分享,以助各得法益,提升深入法要精髓,因此定期共修。(後世各家宗脈亦廣為引用,形成共修風潮。)

        大共修──緣於僧團各自精進,為承襲我佛法志,擴大引渡有情緣眾,因此僧團分首座、下座等;僧團修行有得之人,暫攝佛位登壇說法,弘法利生,一時蔚為風氣。佛雖遠去,法未斷熄,因此,雖然各僧團有各自成立宗脈,但大共修卻已是各宗脈最重要而密集舉行之科儀。

        時至今日,佛教各宗共修仍是主流。近代以來,雖然時運變遷法亦遷,然則共修不但是各自精進的科儀、功課,更是廣泛凝聚自上、中、下不等各根器緣眾共善共願一大動能。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七、共修儀軌

    七、共修儀軌

        不論大小共修,緣於佛家重三寶──佛、法、僧,故共修之始,必要禮佛、唸佛──亦即尊佛。

        再次,繞壇──緣於壇城有佛。(佛去有法本、有僧寶〔即為攝佛,謂之首座〕,故要行繞壇。)

        復次,尚要恭誦法要初旨。(即本科法會儀軌主要經典)

        一切完備再作叩謝佛恩(或首座主法高僧),如此始能完備一次共修科儀。

        但是佛去後,僧團各自立宗成脈,故共修法壇衍伸許多大同小異之法壇,但最為殊勝是有其二:

    第一是「金剛大壇」──(即為本師 世尊所直系大法所用金剛般若蜜)其特色、重點即是點燈、供僧之科
        儀,後世所衍生之光明燈,即本乎於此。

    第二是「三壇大壇」──此為未來佛 彌勒慈尊所用,主要重點除點燈不缺外,仍有幡壇以及戒壇,其用意:
        「幡壇」在契引 慈尊本願之接引,「戒壇」在契入 慈尊本願之護生。

        時至今日,佛家大壇均是金剛壇,彌勒法教三壇共修,因法教有所偃滯,仍待大力推行。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八、志趣

    八、志趣

        何謂志趣?簡言之,即志業與趣心。

        修行者對於修行道程,也必須抱有如創業般堅恒意志,才能精進於所皈依之宗脈,及深入法義。接續而來,既已立志於此法脈,當然是要成就於此法脈之領域,所以要有如創業之志、恒持不退之心。

        彌勒法教在我佛遺教中,當屬淨土法脈之一支。目下閻浮提地之『淨土宗』,是針對求生彌陀淨土而言;彌勒淨土則因應 世尊涅槃所付囑,引渡佛住世而未盡渡之遺眾,因此不分根器,只要有其志趣,悉皆為 慈尊攝納接引之有情。

        故本宗法脈,亦僅要有情緣眾肯立志發心彌勒法門之親近、恒持不斷,必定可蒙 慈尊接引上生彌勒淨土。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九、一心不亂

    九、一心不亂

        乍看之下,此一功行是為求生彌陀淨土之主要動能及關鍵;此緣於彌陀淨土距此閻浮提地是不可以恒河沙數所計之遠,故其上生動力必要福慧具足、精修不怠,僅只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即可讓願生佛土之眾生上升。但,關鍵就在一心不亂。

        本宗法門,緣於淨土所在是距此閻浮提地甚近之兜率天,因此是不必有此巨大動能始克上生;但是任一宗脈之修子,卻必須在修行中(不論是任何法要、功課)均需如此,此乃緣於一心不亂有其客觀之必要。綜合各方面利益,可以總結出必要之三大利益:

    其一、一心不亂是提升自身志趣之必要約制。眾生在修行間,很容易為自己找藉口、偷懶、散漫,甚至在做功
        課時容易分心、遐想,以致「小和尚唸經,有口無心」。

    其二、具足福慧資糧。我人在唸佛時(不論任一佛名、菩薩名),主要即是要契引此位佛菩薩之本願,以期得
        渡;若不一心不亂,怎有其念力可以直達佛菩薩蓮前?

    其三、以此加強防護善能。我人在凝神專注之際,全身能量即會層層凝聚,形成一個有效防護光罩。眾生試
        看,許多動物都有此本能;遇上危急之際,全神貫注,其能量可以使毛髮聳立,即可見之一斑。

        因此修子在提升防護能量(尤其在做功課之時,或有魔擾、或有業障,甚至自身心念紛歧所引起之心魔等等),更應該在修行中學習如何一心不亂。使此一意念乍起,即可身動,身心進入慣性之一心不亂,等同佛菩薩之化身,那麼成就無礙!

        本宗法脈雖未強調:必要一心不亂始能上生彌勒淨土,但修子切不可因此疏忽!緣於此一境界,是修子甚難達到但卻獲益無窮的境界!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慈心

    十、慈心

        我佛教法中有四無量心,即「慈、悲、喜、捨」,此為佛弟子必要具備之根器與認知。

        唯我宗「慈尊」,有此聖名,當可知為何重此「慈」:此為 彌勒慈尊自無數阿僧祇劫以來,下世輪迴悉皆本願不昧,以慈為行,故在古天竺即有聖名「阿逸多」,漢譯即曰「慈」。所以本宗修子如要契入慈尊願海,則此本願之修行不可不具備。

        慈者,心之所在,可分內、外,不只起心動念而已。分之內、外,內者,即要刻刻存慈,外在時時慈行;其具體方式當以專章於後列述,今日僅先概論慈心之由來。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一、護生

    十一、護生

        儒聖有云:「見其哀,不忍見其死。」又云:「君子遠庖廚」。此均具體表達仁者之悲心。我宗 慈尊以「慈」為名,鑑之本願,恒遠不昧,正是儒聖所云之精髓。

        「護生」是內在心念。我宗行者若能知其要義,則深入我識,不但起心動念之間護生、惜生,甚至尚可行之於外。(下章再為詳述)所以在入門、進入我宗修行之初,對此護生不可不知。

        在修行人眼中,生命不但可貴,更是存續慧命的重要根源。雖然眾生形象有異,有者是人身,有者是獸身,甚至小若蜉蝣微生物等(雖然係屬殘靈,根本上仍是一靈打散,具備永生之靈命),故護生、惜生,即為不忍因我致其死。

        但是話又回頭,我人修行中,如果碰上有害生物對我構成威脅,是護生為先、還是護我為先?此一問題見仁見智,所以必要在此釐清。

        首先,我是自私的出發點,所以一切眾生都會以自我為優先,不算犯錯、造業;當一個生物威脅你時,下意識反擊、保護自己,不算錯。易言之,有此行為雖然不算造罪業,但實質上造成殺業的因端,是不容抹殺。(僅是他可以因動機的客觀因素,降低到千分之一、或至萬分之一的業緣而已。)

        復次,同為生命,我人為修行人,具慧命,欲使此一慧命延續,而在萬不得已情形(注意!是萬不得已),則此行為亦是萬次不成業。

        但是不論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總是親手擊殺生命,不容諉過,所以這就是修行者層次的提升。古有捨身餵虎(雖是愚例,但可見其慈),在修行者境界提升中,雖不必捨身餵虎,但非必要可以不要殺生。因此,才要說護生是內在時時刻刻存著慈心,也就可以避免殺生,而直契 慈尊本願。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二、放生

    十二、放生

        放生即為護生、慈心之衍伸,外在之慈行具體行踐,我宗之「慈」義。

        雖然目下對於放生持正反兩面的看法,贊同者,當然是以佛教的慈悲為具體表現;反對者,也不能說他沒悲心,而是認為「你不放生,牠們就不會遭殃」。(雖然是以偏概全,但總也是一個正當理由。)不過,真佈施不怕假和尚;我人具慈悲心,願選擇放生,那麼就可以堅持行踐。(不過要注意!不要破壞客觀的生態。)

        為何要放生?首先,所有眾生都有可能是我之父母親眷。(我人累世輪迴不知凡幾,動物間,誰能斷言牠非我累世眷屬?故放其生路。)

        復次,放生得生。自古以來,不論佛道各宗脈悉皆有此善舉。甚至古代子女為親長求壽,都會大量買物放生,即是緣於你既然可以給其他生物生路,以此而感格上天添延你(或親長)的壽元。

        再復次,放生的行踐,是契入本宗 慈尊的本願。修行者當知,你不能只口頭說「我有慈心,我很護生」,但卻不去實踐;就像眾生都會說「我很孝順父母」,誰會說自己是不孝子?但關鍵在於你做得到晨昏定省、和顏悅色的孝養及順親嗎?

        所以具體表達修者有慈心,內在要有護生之念,外在要有放生之行。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三、供佛

    十三、供佛

        所謂「修行」,如求學,總在老師教導之中進步;修行者之師,即為諸佛菩薩。眾生自然知道在求學之初,首要學習即是禮貌,見到老師要問好,那麼修行之過程,又怎能不知道要如何供佛?

        諸家宗脈供佛禮儀容或小有差異,但大原則不變,首要心誠意正──此乃內心真正尊師重道。然則具體實踐的行為,就必要應用在日常間的禮儀,除了做功課既定儀軌之外,見佛禮佛、供品上祭等,都是落實供佛的作為。

        原本此一項目即已列在功課以及禮儀之內,唯眾修子們卻常易疏忽,因此特別列述一章,以為強調。

        我宗修子在供佛禮儀及功課,當然與其餘宗脈並無二致,但卻更要有深入及繁複。(尤其密行有七支與八支大供養,在密行儀軌篇中會有闡述。)

        今顯修道子,應在日常功課(意指並無特別、既定之功課),除有上供品(本宗仍有上香)、行禮拜這些既定禮規之外,猶要強調:供佛,是培養每一位修子與本尊緣佛的契引動能。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四、深入經藏

    十四、深入經藏

        此一課目的具體做法是誦經,唯僅是初步的做法;意即誦經是深入經藏的做法,但卻不是一定可以達到深入經藏所要突顯的目的。

        修行者要有智慧,智慧從何而來?當然就是諸佛菩薩的經教。尤其本宗法義多有側重於「執心」等八識之衍繹,更是可以增益修子的智慧。

        雖曰誦經不一定可以深入經藏,但卻是可以深入諸佛菩薩法義的領域。因為每位修子若能勤誦經典,對於經文一定可以留下印象,甚至有人可以滾瓜爛熟、倒背如流,雖不甚了經意,只要有人稍微闡解,則一點就透,更勝於疏於誦經之人。

        所以誦經是深入經藏的第一步,然後再求了知經意;甚至涵蘊日久,可以從經意中開啟我人智慧。是以故,自古以來佛家修子都會有誦經的功課,其深層意涵即是在此,我宗自是不例外。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五、具足福慧資糧

    十五、具足福慧資糧

        所謂「資糧」,可曰福德、可曰動能、可曰修行。正如你要出外遊玩,必要有金錢、食物等始能成行,到達目的地。修行亦如是,你要去到佛菩薩的淨土,你的資糧要具足,具足什麼呢?就是福慧。

        我宗首重護生之慈,當然就是最為關鍵的福慧;但總不能天天放生,因而就要落實在日常間、修行中。

        所謂「福」,即是福德。此一福德從哪裡來?有人說行善即福德,沒錯!但可以更深入一些善行,譬如說廣結善緣:在道場中,提供一個比較溫馨舒適的環境,讓道場中人人覺得樂於親近此一道場,就是很典型的造福德。所以才有諸功德中,助建道場是最大、最殊勝!

        復次,何曰「慧」?當然就是慧根、慧命。佛曰:「眾生皆具佛根」,意即眾生悉皆有慧根器、慧命,只是歷經輪迴,早受蔽障而已,所以就要使慧根顯現。

        如何使慧根顯現?那就是親近道場。因為道場中早有許多善知識可以令你精進發心,更可以見賢思齊,一步步藉著在道場中學習,而去除所蔽障慧命、慧根的惡能;進而可以提升發露的動能,也能因此而具足資糧,達到上生佛菩薩的淨土。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六、定見

    十六、定見

        所謂「定見」,是邪見,乃以自我為主觀認定,故曰邪見。

        我人以無數染著薰習而所知,是不真,以此不真之認知,而成心識之認定,當然容易有所偏頗;然則在修行過程,亦有之。

        我人在修行領域之間,縱然皈依在大道場、知名宗脈之內,仍然容易受到自我之影響,乃入歧途。因此定見又是執見,以執於自我之所知而不去,乃愈陷愈深,終至塵境蔽障,清淨我心而不得。

        我宗修子在此領域之中,應該有所認知,舉凡《去執經》、《大成就品》、《萬心自在論》,悉皆闡述心性之變化;去蕪存菁,提升教義法要,契入勝義理諦。切勿以在修行之前有錯誤之定見,乃至法義無由融匯。

        目下許多修子即是緣於所接觸、聽聞之宗脈繁雜,乃致莫衷一是、無從判斷,因此修行過程中每一進階即感扞格,形成瓶頸,大為阻障修程!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七、心相

    十七、心相

        心為真,相為假,故心、相是真假之對照。

        有者會說心不真,緣於受染著,乃致誤判、誤執,故心亦為假。話是不錯,然則萬法唯心,此心即真,因此在修子而言,此心是可由假成真。相者是假,但亦有人說相是成為真實形像,怎會是假?話也沒錯,然則色、受、想、行、識五蘊,悉皆可以改換,其相怎會是真?

        職是故,我人在修行之中,如何將假心提升成為真心?如何將假相提升為實相?這就是我宗修行法要中最精妙的理諦。我宗法義闡述八識,此即為「轉識成智」、復我真如不二妙法。

        但是每一位我宗修子對於此真、假轉變之關鍵,不易深入而明瞭,故吾特別摘錄此章,闡述主題簡要,為我宗修子作說明:

    其一、心既為八識之王,故曰「心王」,乃在一切我執假相中產生作用。最簡單的判定,就
          是使心清淨,在法義、甚至日常處世悉皆合用。緣於心清,則可明鑑,可以不受所知
          誤導。(當然,這要有許多明理生慧的功夫。)

    其二、相者,既為假,卻又有真實形像;所以修子最簡易的判別,即是所謂「眼前形像」,
          僅是眼根所產生之認知而已。簡單譬喻:瞎子摸象,各為不同;以此可以勘透眼前形
          像仍是假。

        綜合上述,我宗修子在修行領悟上,必須判明心、相之意義。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八、彌勒法之信願行

    十八、彌勒法之信願行

        彌勒慈尊以接受 釋尊付囑,于末法時期引渡遺眾。故際此末法之間,唯有契引眾生之普遍根器及客觀因素,才能使眾生樂於發心親近,進而恆持不斷,融入 慈尊願海,而得放光接引上生彌勒淨土。

        緣何可以得 釋尊之付囑?除了 慈尊乃係未來下生之住世佛以外,關鍵在於 慈尊之以慈為本誓,進而生生世世不論涅槃或輪迴下世,悉皆以「阿逸多」為名(譯即為慈),可見 慈尊之護生本誓廣澤一切有緣眾生。

        職是故,欲求上生彌勒淨土,當要修持彌勒法。彌勒行最簡易即是一個「慈」字而已,故彌勒法之信、願、行,即在此範圍之內;先由自我之發露,再行踐於外,廣澤於有緣眾生,直入 慈尊願海,則上生無礙!

        今仍將信、願、行分類闡述:

        信──必要深信彌勒正法是 釋尊所說、所囑,更是末法之間最為簡易可修之正法(只要唸佛、拜佛──彌勒慈尊,永不間斷),往生日必蒙 慈尊眉間放大白光接引上生此土。

        願──即慈行之願。以 慈尊本誓「世世護生」,則修行此法之道子欲求此土之有緣,又豈可不護生?故彌勒法修子之本願,亦應發露慈行。

        行──此一「行」字之義,泛解為修行,故當指於彌勒法教之修行。然則彌勒法教又甚廣義,故留待下回專章闡述。

        今我宗修子在親近、樂生彌勒淨土之際,當要勵行彌勒法之「信、願、行」。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十九、彌勒法教

    十九、彌勒法教
    所謂彌勒正法,乃係 釋尊住世所說「大成佛經」、「上生」、「下生」等三部佛說寶經,以此詳載 彌勒慈尊之受囑引渡遺眾,及如何成佛上生兜率建立彌勒淨土,再下閻浮與一切有情緣眾共成正覺之龍華三會。

    故末法中眾生根器,有因歷經輪迴而蔽障慧根器(亦即有心修行卻無力,或欠缺恒心毅志持行),乃有簡易方便之正法,提供眾生先行發露親近、樂生之趣心。

    只要時時心中唸佛(彌勒慈尊),不論坐、臥、吃、行等,均可默念「彌勒慈名」。拜佛(彌勒慈尊),一日中早、午、晚,刻刻分分均可踐行,不一定要潔淨齋浴,只要得便即行。此為方便法,利益眾生隨處、隨時悉皆可行,並以此得以凝聚求生淨土之趣心,並契入 慈尊願海。

    職是故,上至政要達官,下至販夫走卒,及至法界諸眾,悉皆可行。當然每一法教悉皆有初行及至深行,若僅願生彌勒淨土,則唸佛、拜佛已足上生;但若要深行進入彌勒內院,則「六事行法」(一、精勤修諸功德。二、威儀不缺。三、掃塔塗地。四、以眾名香、妙花供養。五、行眾三昧、深入正受。六、讀誦經典。)當要勤行。(緣於上生內院乃以六事多修多分,而分上、中、下等品往生此土。)

    然則末法之中,不單眾生根器之蔽障,且以各大正教亦廣渡有緣;負面則有人心沉淪、功利抬頭,修行之心大減,動輒藉詞先求凡業平順再求修行。

    故彌勒正法更有殊勝簡易可行之法──即不急斷業、不入深定,使眾生在修行彌勒正法,未有時間及嚴規所限。可以想到即行,使眾生方便修行,當然,最關鍵的動力是在各自之趣心。(即信、願之所在,才能持行!)

    任何珍貴或殊勝之事物,均須要你有深入的認識才會有珍惜之心。故彌勒法因應末法引渡眾生之契機,乃要使眾生體認此法之殊勝;亦為本書著作之要旨。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三佈施與四無量

    廿、三佈施與四無量

        所謂「三佈施」,早在任一宗脈修子均是耳熟能詳,但愈是老生常談,卻愈容易讓人疏忽,甚至輕忽、而誤解其深層意涵。

        就「三施」而言,財施、法施、無畏施;許多人常會以為平常都有在行善,所以都有捐輸財物,即算「財施」。

        吾簡舉一個對照例而言:往昔有一位貴為皇帝──梁簡文帝,好禮佛,舉國上下大興土木蓋佛寺、裝金身,乃請問其國師謂功德有多大?孰料其國師告之無功德。再例:往昔 世尊住世大開法筵,有點燈供佛者──貧婦,無財,乃剪髮得財,購油點燈,大風吹起,全數燈滅,僅其一燈不熄。若以財物之佈施耗費,二者有天壤之別,但為何財小微如一油燈卻可長明不滅?蓋其心誠也!帝王家富甲而權傾天下,故縱然花費龐大,仍無功德!

        因此三施之真義,乃係誠心行造,盡自身最大能力而行,則其功德無量!今眾家修子「三施」可以朗朗上口,但實踐其行卻非丹誠、至信,僅是為「財施」而財施,亦即有所求而行。

        再論無畏施,此施是付出勞力,因此必要捨棄一些自身所擁有之自由時間(緣於無畏施在道場上行踐可能要一天、三天、五天,甚至更長時間),若無法放下,則無由付出;因此「三佈施」正好對照「四無量心」。所謂「慈悲喜捨」,當然是每一位修子所必要了知之意義:慈即為具備仁善心,悲即廣澤於眾(意如耶家之博愛),喜即時時具備法喜,願意付出則是為捨。故道子在修行過程中,除要了知殊勝意涵之外,還要能培養出行踐之真誠,及恒久不斷。

        我宗修子對於顯修入門,當然亦熟知佈施與喜捨,但要如何確切了知勝義,進而應用於修行以迄日常生活間?則有賴於多親近道場,見賢思齊。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一、二執

    廿一、二執

        所謂「二執」,即為「我執」、「法執」,此二執是為阻障修子生起智慧最大阻力。

        人有通病,以自我為中心,習以為常,故執我為真(實則此我是假)。常習於經藏論典,自以為有所得,故執其為妙諦真理,此即法執,若有誤謬而偏歧,將更是使修子無智慧之最大魔障!

        「我」是施設之名相,藉予眾生之認識、區別而已。禪云:「我是誰?誰是我?」,法教在各宗意旨權宜說教,以利進入深層教法之開悟──智慧圓明。

        正如眾生在人生過程中,必要先有啟蒙之教育,使之認識文字而能應用,才能在以後人生中探索更深層的奧秘。所以在此啟蒙之中,若執於其時所知,必將障礙未來更大發展。

        我宗教法雖曰名相繁多,但萬法唯識,因此,破執生慧是為我宗修子必修之課程。切莫以為文字述論「去執」而已,易如反掌;但執在心中,不但自己不知,縱然旁人勸勉點化,還可能嗤之以鼻!故修子在此執識,切要謹慎!(此乃唯心宗之所以著作《去執經》之緣故)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二、三毒

    廿二、三毒

        貪、嗔、痴,我佛戒為三毒,乃以其可比擬為毒藥戕害人命(慧命)。此三毒早已老生常談,因此吾主旨不在闡述其義,而在闡論其來源及如何戒勉。

        人染著於五蘊(即累劫輪迴所遺之業力),因此眾生常比喻其人前世之性,今世不改,謂之「天性」。所以貪者一旦被識破,動輒藉口我有此一衝動,不攫取、心不寧。亦如人有火氣,不能深思熟慮而抑阻無名火,則歸咎其生來如此。痴也者,並非今時所云之白痴,而是痴情於某一事物,終至走入歧途(或曰入魔)。

        許多人常將三毒謂為人之天性,實則也不能算錯!因為它們是我人累世輪迴中,所積聚重濁不善之動能。故我宗修子在面對此貪、嗔、痴之際,如何克服?實則最簡易的辦法即是立時唸佛(彌勒佛名)。

        緣於 彌勒慈尊受 世尊付囑,居於距此閻浮提地最近之兜率天,因而在修子持續契入彌勒願海的過程中,是最易得到相應。再者,誦佛名可以持續契入慈尊願海之功課。復次,消弭佛魔之爭(亦即天人交戰)。

        以三毒之荼毒有情緣眾,實非有絕大願力之未來佛難以克制(及提升我人之自主能量)。故深願我宗修子在無以克制三毒之前(或以正在受害之中),下定決心多稱念「彌勒」聖名。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三、五蘊

    廿三、五蘊

        所謂「五蘊」,乃色、受、想、行、識作用之進程。簡而言之,即是我人有五根:眼、耳、鼻、舌、身,此五根緣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乃執為了別分判之「識」;故根障與六塵相互成為我人所執。

        然則,我人若無此五蘊,又無從了別;卻成一切萬法之源頭,而致誤執!因此,五蘊是根障;亦是慧根之起始。修行之人在五蘊染著之下,必要破除此色、受、想、行、識之進階,而至破除根障,圓明自我真如。

        我宗修子,在唯識修學中,破我、法二執,實要明知身有根障;但萬法唯識──亦即心王之所在,必要以六識作用中擷取空寂了義,始能在法性圓覺之前,先斷此根障,始能圓明智慧。

        吾闡述五蘊,不以其表象字義作註解,即是要使修子能知其作用。(蓋唯識法義中體、用之間,須明其癥結所在。)阿難尊者在早前所著作《萬心自在論》中已闡述詳盡,故吾從內在闡述,以利修子相互印証援引。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四、三性

    廿四、三性

        在唯識學中「三性」有二義:其一,乃為善惡、無善惡(亦曰無記性),但此義著重我人之賦性。第二義所闡述,則可使修子明瞭我人所具之心性,且三性每一進階則代表修子圓慧修行之進階,故吾以第二義為闡述重點。

        所謂「三性」,即乃徧計所執、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所謂「徧計所執」,乃我人喜將一切因緣而假合之物象,妄情忖度而執為真;此性是在一切眾生、以迄初行者皆是。

        及至「依他起性」,已有破除妄情忖度之執,進階至以因緣而生我之萬法,亦即進入有為法之中。(雖屬仍在迷境,但已是破執去迷,漸入修持精進之領域。)在此性中,修子會去探究為何我人會執我、執法、執相?甚至會探究修行究竟之圓覺是什麼?

        及至「圓成實性」境界,是修子在等覺之領域,但此時實性要圓成,必要轉識成智。(此題甚為繁複,故再專章闡述。)要在圓成實性中,必要在我宗各部經典中深入探討。

        緣於我人所具賦性各自不同,(亦即各人累世因緣、業障、福慧種種悉皆不同所致。)因此對於法義之了知亦有參差;更甚者,會從不同角度切入,因此產生不同覺知。(如我宗之別於空觀等論各宗)所以我宗修子,對於「唯識法」各名相之了知,要有基本體認。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五、轉識成智

    廿五、轉識成智

        首先,識者,有執也;智者,無礙也。復次,何謂「轉、成」?即在修行之次第。

        我人在修行過程中,絕多知道要開悟、要成就,甚至要無漏;但是窮盡一生之修行,到頭來絕大多數仍然落入六道輪迴之中,其中癥結,即在不知如何轉識進而成智。

        我佛 釋尊住世常開演六識,以此妙諦,闡述我人六根作用。簡而言之,此識在於我人,可謂與體、性相融;淺白而言,即是已具此一通相。蓋以人初落地,六根所緣即起作用,既經成長(亦即染著愈深),沿習成慣,此識即成我執。泛言之,即是我人緣此而執,認一切所知是真,所以無法轉識。

        我宗以「唯識」為宗論寶典,即在闡述如何破除此一「執為真像」之識。但是如此,亦不具足,縱然去除執識,仍難開悟!究其竟,只緣身在此閻浮提中;故要「成智」。但是此智並非僅僅表面之智慧而已,此一智所代表之意義是「實相」,亦即一切本來之所在;才能藉此實相之認知達到無礙、無漏。

        淺舉一例而言:縱然修子已到破除六根所緣而產生之執識,但在此閻浮提地,仍然時時刻刻都在假象的侵擾之中。猶如海波浪濤層層進逼,使個人之執識終究再起新緣,故要提升成智之動能。而此一動能,卻是要依仗深入經藏之明理,始有復我真如的境界。

        簡言之,「轉識」是一種恒修實行的克服我人與生俱來的認知,但在轉識之間,卻要開始潛心於靜態之探究性理,才能在未被執識侵擾之際,得以提升體性之絕佳質量,而恢復去假存真之實智。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六、唯心宗三法

    廿六、唯心宗三法

        『唯心宗』之所以立宗,乃係 彌勒慈尊應緣,將以引渡 世尊遺眾;並以鸞門道場之普化,乃為佛道雙修、顯密圓融,故由昊天 玉皇頒敕成立。

        早於佛諭、法旨同頒之際,立有註籍牒文,其中要旨即有「戒、度、行」,此即為唯心宗三法,今乃分類闡述。

        何謂「戒」?彌勒法教雖曰不急斷業、不入深定,然則 彌勒本願具大慈心,故戒在護生。此一戒律當然涵蓋我佛五戒十惡等在內,故求生彌勒淨土之行者皈依於『唯心宗』,則此一慈戒不可不知。

        何謂「度」?顧名思義即為廣引有緣善眾親近 彌勒慈尊、求生彌勒淨土。緣於慈尊係為 世尊所付囑引渡遺眾之未來下生佛,故唯心宗行者自應體此宏旨,力行引渡有緣。

        何謂「行」?此一行持廣泛涵蓋於彌勒顯、密教法,以利上生淨土。當然法教中密法之行持另有專書闡述;而僅以求生淨土為職志之行者,可以依一般教法修行。但若立志求生彌勒內院之行者,則六事之多修多分,以利上品上生內院;則要深入彌勒法教之要義,亦即六事之行,必要時時刻刻俱在行持,且要不間斷。深願我宗行者有所體悟而行。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七、不涉旁騖

    廿七、不涉旁騖

        際值末法之期,雖曰各大宗脈力行引度有緣、賢才輩出;更是有歷代衍繹各宗教法,精闢立論,啟發甚多慧根修行之人更能深入教法妙諦,進而弘法利生。然則此一大循環正是環環相扣,產生相對立的負面現象。

        各大宗脈既然大力引度有緣、弘法教義,所契入修行教法之行者,自難免良莠不齊。有精進於本宗教法之行者不敢有絲毫踰越,但亦有甚多藉此末法之期,親近道場容易、聽聞教法隨處可得,因此容易產生以下二個現象:

        正面之修子,有不能專精於本宗教法,又廣泛接受到他宗教法,容易產生混淆,若再有負面之煽惑,則容易步入歧途,或者退卻道心。

        負面在教法的衍繹上,原本就有各自的切入點以及見解,若有誤解,再經傳佈,則使許多精進修子產生疑惑及徬徨。況且既在三期末法,則諸魔考道,更是容易將似是而非之見解或法義傳佈,使正信修子受此魔考。

        再則有許多人介於人、魔之間,以一知半解之法義,卻大放厥詞自稱開悟,乃誤導眾生。諸此現象,均因修子旁騖他法而產生扞格或衝突,進而昧於自身所屬宗脈之教法。

        旁騖與博覽是有差別。修子若是在修行之中研閱任一宗脈之經典,是可喜現象;因為各大宗脈教法均係上聖佛菩薩之教法,悉皆可以啟發修子智慧。但若旁騖,意即進入修行他宗教法,則必定引起衝突。這在教法律戒中,會因各地風俗民情以及特殊情境中,頒訂律戒會有不同;更何況同一教門、不同法脈對教法之衍繹,都有極端對立的闡述!

        因此修子必要戒慎於修行之旁騖,尤其我宗修子之彌勒法義,因應末法殊勝擅巧之方便,更容易因他宗教法之涉獵,而對本宗教法有所疏誤,反而成了求生淨土之一大阻障!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八、愩

    廿八、愩

        際此末法時期,諸大正教、千宗萬脈符合天運,大開普度之門,乃同心齊力弘法利生,因而引渡許多賢達之士,投入弘傳教法行列。易言之,即是目下閻浮提地之眾生,隨時隨地均可接受親近道場。

        正面上,是福音廣佈;負面上,卻容易因接受教法,卻斷章取義,或自以為圓融、通匯他宗教義,另闢蹊徑,獨創所謂「新宗法教」,實則卻又似是而非。

        綜合上述情形,乃又產生修子之中自詡本宗教法最為殊勝,有者不願認同他宗(尚屬可以接受);但卻有過於偏激者,乃貶斥他宗,以致形成愩高我慢之心。

        修行之人,在於心之精純、向上提升;非止於佛道而已。任一正教宗脈,無不注重我人之心行,蓋「心」為我人之王,主宰一切意識言行,若出現愩高我慢之心,隨之衍生心魔。(此處心魔意指為「障」,並非外來之修羅魔考。)當一位修子心識進入此一情境,則教法、戒律,甚至智慧均受蒙蔽;若再加上其人賦性剛愎、自專自用,則將導致更嚴重謗譭其他正教宗脈之言行,大幅破壞修行者之風範。

        我宗教法,雖以 世尊金口付囑 慈尊引度遺眾,故有擅巧方便法門,但我宗修子,應從闡述殊勝意義之修法來引度有緣,而不是自我愩高貶斥他宗。至希修子明悟而勉!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廿九、求靜去執生智慧

    廿九、求靜、去執、生智慧

        我宗修行者,主要歸宿在於彌勒淨土;而修行法要即是彌勒法教,所以一切修行功課,當是依止於彌勒道場。今閻浮提地『唯心宗』,即乃 慈尊頒敕所創建弘傳彌勒法教之道場。

        所謂修行彌勒法教,實則簡易方便,因此在末法時期允稱殊勝;以不入深定、不急斷業,可以帶業上生淨土。然則方便法,並非就是可以一切方便,修子仍須有再上生淨土、斷除輪迴、正信永生之信念;亦即修行者要有修行者之功課。

        既曰「不入深定」,則如何使此凡心清淨而生道心?如何使此凡心不入執識?如何使此凡心生出智慧之明心見性?總在修行課目之內。故此章訂為此題,即在明示我宗修子如何達到此一境界。

        金剛經有云:「三心不可得,四相不可計。」經中闡述三心與四相,正是此題之功課,吾乃闡述之。

        何謂「三心」?即過去心、現世心、未來心。為何此三心不可得?因為使你不清淨;要放下此入於凡濁之三心。

        何謂「四相」?金剛經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何謂「我相」──計我為實相;何謂「人相」──計有六道輪迴;何謂「眾生相」──計有假合之實體;何謂「壽者相」──計有成就壽命之期。(此四相之「計」,意乃揣度、罣念。)

        職是之故,此四相均源於五蘊法中之「依附」,意即攀緣引業,是為假象;意即我人易落於此執之中。一旦可以掃去三心、飛去四相,則可望我心清淨不執,則智慧自然圓明而見性。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三十、發露初行

    卅、發露初行

        所謂發露與初行,原本是有各別意義,但是修行者要將其合併為一個實踐之動能。

        發露──是行者發起進入殊妙教法之領域,可以由最基本之親近道場、仙佛,以迄到想要成就,去到佛聖身邊長侍;易言之,即是最基本之修行概念。初行──最淺顯的說明,就是啟蒙時期如稚童之幼教,使稚童開始最基本之學習。所以二者各有意涵,為何將其合併為章目?用意就是要修子不但要生起親近彌勒道場,更要從最基本的教法修起。

        我宗教法之初行,最簡易不過:只要時時存有 彌勒慈尊,只要得暇便稱念 彌勒慈尊,只要持行不斷,便是彌勒眷屬!

        但是要有情緣眾時時存念 彌勒慈尊,當然就要發露、就要生信,就要在起心動念中,可以如臂使指自然而習慣;那麼對彌勒教法之始末,就要有正確認知。(彌勒教法之所以此際未能大興,未能使閻浮提地眾生、甚至弘法之祖師大德,普遍存在不願弘傳彌勒教法之心,那是緣於中國歷朝以來多有冒藉彌勒聖名,假稱彌勒下世,造成大不諱,不受當局所允可,因此造成眾生誤解。)

        實則彌勒教法乃係 世尊住世臨涅槃前,金口付囑引渡未盡遺眾之正法。良可嘆者,應運偃而不息,乃至彌勒教法之種子仍在傳沿,以待有朝一日弘法利生,應命 世尊所囑。

        今日『唯心宗道場』應運創設,著造「顯密戒三部寶典」,正是要啟迪有情緣眾之正信認知,進而發露持行;但萬丈高樓平地起,初行是為奠基,修子勉之哉!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三十一、顯修之次第

    卅一、顯修之次第

        進入修行次第,有個先決條件,即是前面三十章均已了然,或曰實踐;易言之,即是前面闡述理論,後半部闡述實踐力行。

        我宗修子既曰志趣成為 彌勒眷屬,當要彌勒教義隨時存在起心動念之中;而彌勒法教之行持,卻又不入深定,也不急斷業,那麼修行課目又是何在?

        首先,對於持誦 彌勒聖名以及彌勒寶經等,當然是要時時持行。但是修子卻也不可僅僅止於初行階段(因為初行,就只到彌勒淨土,甚至只在外緣境而已),欲求隨侍 慈尊長住淨土,在世修行資糧當要越豐富、即越具足。所以持誦聖名、寶經之後,當要深入法教勝義理諦之中,從經教之間得取智慧。

        彌勒教義往昔曰「法相」、曰「唯識」,在佛教中,其深奧及雋永可謂僅次於《金剛經》而已。其中所涵蘊我人之空色、行、想等,均有精闢闡述,所以我宗修子不能不深入唯識教義。

        雖然唯識頗為深澀,且又名相繁多,但「唯」即「唯心」;識,即「識像」,因此唯識所云,即是我人身處閻浮提地所染著之心王,及累業所牽引之識像而已。修子在持聖名、誦寶經之餘,深入教義,當可從中吸取 慈尊所蘊涵之教法及勝義。

        如何從唯識入門?首先,了然心王及六識之互動(或曰關聯),即可有基本概念。為何我佛 世尊住世不輕易開演八識?(多演法六識與六根之關聯及意涵)及至七識「末那」、八識「阿賴耶」,若非夙具慧根之智者,不為開演。

        及至末法之此時,『唯心宗』應運創建,乃弘傳彌勒法教,故要有唯心宗寶典;故有彌勒三經之《去執》、《大成就品》,及《萬心自在論》,即為引領我宗修子進入彌勒法教之堂奧。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三十二、再論:顯修之次第

    卅二、再論:顯修之次第

        既曰:「不入深定」,則我宗修子是否可以靜坐,(有別於密行之觀想)?答案是:可以!

        坐工會因各教、各宗之教法不同而有迥異,但大同小異。所坐者,即在靜中生慧。(譬如禪宗行者,入定得開禪境而入悟;譬如道家,定中得通玄而乃進入神通,或者神遊太虛之境界。)

        我宗修子之靜坐,即單純靜坐,既不入定、也不通玄,只是藉坐而靜、澄淨煩慮,使心神專注,深入經教所欲啟發之智慧。許多修子將靜坐玄虛化,以為靜坐即可深入修道之堂奧;不能算謬誤,但過於誇大。(若是藉嚴謹訂定時間加以約束、強制自己做功課,倒是甚好!)

        在靜坐的初行者而言,一定煩慮及凡欲沓至,萬緣齊發,猶如萬蟻鑽動,坐立不安、心神不定;所以靜坐的最基本功能,至少可以使修子做最基本之澄慮滌俗,進而使心神及個性等攝斂,對於修子而言,好處多多。所以克服初行之靜坐,對於修子往後進階,是一大動能。(但修子必要嚴守我宗靜坐之定義,不能涉入求定、求通等。)

        若果靜坐之工夫已有基礎,意即修子靜坐已不受外在及內在(即塵慮及心識)等干礙,當然靜中生慧,對於繁雜及深澀之法教可以輕易豁然。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三十三、復論:顯修之次第

    卅三、復論:顯修之次第

        「不急斷業」,並不代表我宗修子沒有夙業,所以不急;但要持續消業。看似矛盾,其實不然。意即我宗修子在修行課目中,不必將斷除累業放在首要,但為預防累業緣熟而阻障修行,所以也要將消業列為持續實踐之修行功課(除三佈施,即密行之轉能量消業障等)。

        顯修之修子如何消業障?有許多宗脈之道子常將誦經視為功德,可以消業障,實則不然。誦經是每個修子對本宗佛聖之皈依、欲求成為眷屬的一種途徑,並不代表是有功德;但是卻可因此契引本宗佛聖之本願,或有驗徵、或奇蹟,但絕不是通像!

        所以我宗修子最好的消業方法,即是讓自己深入 彌勒願海,而了然何謂 彌勒本願,在此中提升智慧及本身願力。(緣於本身若得智慧,以及本願清晰,則可如絕緣體隔絕電能一般,使自身業緣不成熟。易言之,即是預先消弭或杜絕業障之顯現。)

        我宗修子一定要有明確的體認及方向,才能在修行的過程中,縱然不是一帆風順,至少也可減少干礙及阻力。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三十四、續論:顯修之次第

    卅四、續論:顯修之次第

        在修行過程中,不論修子是已在發露志趣,或者增上出離,甚至已在啟悟進入慧行之中,有一個關卡甚為重要,即是要克服人之通病──惰心。

        所謂「惰心」,是為人之藉口;在修子間,最易拿來作為自己既定功課、或者修行項目間有所荒廢,則安慰自己過些日子再補修回來。時日既久,則使自己修行過程受到間斷,甚至退了既定行持之功課。(有些嚴重的,甚至阻障福慧等根器。)

        通常修子的功課,會依自己所趣心之宗脈教義而訂定功課。譬如我宗修子之禮   彌勒慈尊、誦念 彌勒慈尊,是為既定功課,因為你要成為 彌勒眷屬、上生彌勒淨土,則要契入彌勒願海。但是你有此趣心,也知道要契入彌勒願海,你知道要持行彌勒法教、你要行持福慧修行;但是人在凡濁,受到惰心所影響,那麼功課不能依既定時程而修行,久久必然影響自身發心,所以,必定要戒慎此一惰心。

        如何克服它?不論是修子在哪一個階段,一旦惰心倏起,如船行,不進則退,所以要克服、甚至要消弭使其不生;所以強制約束自己心志,是很重要。

        不論任何宗脈,為何要有戒律?「戒」是不犯教義,「律」是律己之心;所以要消弭修子之惰心,就是要嚴守教戒、嚴律己心。換言之,任何一個時程,當修子發現自己在為未能行踐既定功課,而找藉口時,戒律就甚為重要,務必遏阻此一惰心。

        綜此而言:修子若在修行中,不論是要初行,甚至進入深行(即密行),或者慧行(即菩薩行),諸此種種,必要嚴守教法戒律以克惰心。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三十五、顯修之次第結論:補慧根器

    卅五、顯修之次第結論:補慧根器

        「根」者先天所俱,所以無以可補;但「器」者,後天所成,所以可以雕琢使其增益。故我宗修子能知趣心于彌勒法教、求生彌勒淨土,大抵上已具備先天慧根,所欠缺者,即為後天慧行之器,因此要補強。既曰要求生彌勒淨土,則生慧,使凡俗之根器琢磨而妥善(即是要使修子能夠深入彌勒法教)。

        「慧根器」,即俗謂之善知識。修子在修行中,總不能與一般凡俗者言行無異;須知,修者深入教法領域,當必有教法之薰染,縱然未必即刻脫胎換骨,但在教法潛移默化之間,必定具備修行者特有之氣質。因此「慧行」就更為重要,因為這個可以感動凡俗之人激起親近道場之發心;這是外在的形象。

        那麼修行者內在之慧心又是如何?所謂「慧心」,可以是菩薩行(即為「慈悲喜捨」之大乘教義),可以是深入教法之各宗勝義、智慧言行。換言之,即是修子若具備此內、外慧根器,則與一般凡俗之人言談中,可以感召他們發起親近道場之初心,因此這個「補慧根器」,在修子甚為重要!

        我宗法教首重求生彌勒淨土,故我宗修子之感召有緣,當須使諸眾有緣生起利樂親近之心,因此修子當要有積極進入彌勒教法之勝義。

        所謂數十載浸淫,造就專業技藝;故我宗修子若能深入我宗教法,長時日得法義薰染,則內外補慧根器,當可造就深入彌勒教法之根器,甚至得以成就。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三十六、修行與福慧

    卅六、修行與福慧

        許多人都會講修道,但若真要他講修道是什麼?或者何謂道?那麼,他就有可能很廣泛而繁雜的舉出佛門的勝義、道家的玄化,乃致什麼都說,但卻什麼也都僅止於皮毛而已。所以,吾將此題列為本書著造的一章,並且分門別類,加以闡述。

        「修行」與「福慧」是一個對照組。

        「修」什麼?就是要修慧。因為你進入的領域,是一個看不到、摸不著,但卻能夠讓人深深感受到的領域,那麼就要有慧根、慧心,甚至是智慧;舉凡能夠讓你斷疑生信,能夠讓你深入真理,都是你必要的修學,才能夠得到。

        「行」又是行什麼?就是行積福慧。有許多人(包括各宗道子),常將功德與福德混為一談,實則功德可轉「福祿」,但無法轉「福德」。

        更淺白的說,你行造功德,可以為自身求冀凡俗的福運、祿報,甚至消災解厄,但卻無法求冀修道人所要的淨土歸宿。所以修行中的「行」,對修道子而言就是要勤行,乃致積累你到歸宿的資糧,這就叫「福德」。

        職是故,「修慧」與「行福」,就是修道子所必要的修行功課的第一章。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三十七、契

    卅七、契

        在彌勒本願中,雖是以「慈生」而累世不墜此大願力;然則 慈尊更是賢劫千佛之第五位,際此末法中,當是未來下世之佛陀。

        但其中,在此當下更有一大使命及目標,即為 世尊所金口付囑引渡未盡遺眾共赴龍華三會,此一使命,即是 慈尊本願之外最大願海。設若將此願海比喻如一大磁場,那麼將可吸引無數小鐵器之循其磁力而附著;因而眾生欲入 慈尊願海,當須契引此一願力。

        那麼如何契引?首要即生正信。所謂「正信」,即乃深信 慈尊接引眾生上生彌勒淨土,是為不虛不妄之大願力。(意即正信 世尊之付囑。)既立正信,則可延伸如何契引?那麼就是藉著時時唸 彌勒佛名、常常禮拜 彌勒佛前,藉此言行所累積之能量,接續彌勒願海之大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因為以平素的強制約束自己的言行,契引 慈尊之願力;當眾生在面臨歸空日所產生之心神紊亂、恐懼、雜亂無章之際,以平素所能唸佛之習慣,際此即將三寸氣斷時,一念 「彌勒」,即刻上生。所以必要緊密言行中契引 慈尊,庶免大限來時稍有失閃,錯失接引之機!

        復次,「契」者,亦可曰「契入」,意即契入彌勒法教。需知任何修行者,法教是為智慧之明師,若不能契入皈依宗脈之法教,則如盲修瞎練、徒費功夫,兼而不得修行之智慧。

        所以欲求上生彌勒淨土之我宗修子,深入彌勒教義當屬不可或缺,才能在既得上生彌勒淨土之當下,更能多修多分,直入彌勒願海,確保上生無礙!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顯部總論之一

    兜率天彌勒菩薩  降

      《顯部》總論


        我佛教法,雖在數千年間衍延許多宗脈,然則十之八九乃為顯教,不論其宗立旨如何,悉皆深入我佛教法之甚微妙義諦。

        僅有『淨土宗』一脈教法,著重求生淨土(此土乃指 南無阿彌陀佛之西方極樂世界),求生者單憑一句「阿彌陀佛」,即可往生此土;乍看之下,豈非太過容易?(雖然有仗藉 南無阿彌陀佛四八大願之引渡)

        實則有一絕對之關鍵──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聖名須到一心不亂。(不是偶有一句一心不亂即是,而是恒常稱唸佛名都要一心不亂,始能在歸空之際,直生彌陀淨土。)故關鍵是如何稱唸佛名恆常一心不亂?其中,有其必要而且是絕對的要素。

        吾淺作舉例:眾生悉知在此大地之上,有地心引力,故無法穿越大氣層,此緣於地心引力;相對然,眾生亦可安住於此大地上,不會飛墜出太空之外。但是高科技航空器材卻可以穿越無數星球,不受引力所牽絆,其關鍵就在有足夠的動力擺脫引力。這樣眾生是否明白?要如航空器有足夠之動力,不受引力影響,就要修行到「萬緣放下、萬業不起」──此即稱唸佛名為何要到一心不亂?因為在此情境下,眾生進入空寂,不會引動無數輪迴中之因緣及業報。

        我宗修行之人(顯修),雖然不必如『淨土宗』稱唸佛名至一心不亂,(緣於西方極樂世界距此眾生所在之處,可謂不知凡幾恒河沙數之遙。)但求生彌勒淨土,亦要成就菩薩果(任一淨土悉皆念起即至)。

        所以仍然必要藉當下之機緣,確立可以求生彌勒淨土之後,亦要以成就菩薩果為努力之目標──六事行法多修多分。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顯部總論之二

    《顯部》總論之二

        我宗顯修絕對是大乘教法,云何「大乘」?意即利生。是以故,大乘行者是為行菩薩道修行之人是也!

        既曰「利生」,最大利益莫過於弘法。因為盡一己之力,不論財施、無畏施,亦僅僅滄海一粟,其力之微幾不可見;但若盡一己之力全心弘法,則可將福音由一人而二人、而四人,以倍數廣佈,使有緣善眾更可因此而發心親近。所以「弘法利生」是菩薩行之終極目標,亦為顯修行者之終極成就之歸宿。

        但是如何由修行中可以弘法利生?最關鍵即是「慧」。如何修行生慧,是許多宗脈之教言,但卻流於教條。

        試言,許多行者都知道「誦經」是修行的課目,也知道經典中蘊藏無數佛聖之真言勝義。但是許多宗脈僅是誦經而已,卻不知道深入經典寶藏中,使誦持者因誦經而生慧。

        再舉例而言,許多宗脈都知道「共修」是一個殊勝之勝會,但卻僅知共修是憑藉共善共願之浩瀚能量,形成一個殊勝之力場,但卻不知道行者參加共修如何生慧。

        所謂儒聖之語:「三人行必有我師」,意即個人不論如何博學多聞,仍然囿於有限生命之歷程;各行各業學有專精,共修勝會即是凝聚各個階層之見聞及心得,在共修勝會中彼此交流,增進修學常識(知識)。

        若有精進者,從中攝受他人之心得,增益自身之智識,當然可以由智轉慧。在共修中,不但參與共善共願之殊勝,更以此攝受他人之心得智識(當然自身同樣付出),此即殊妙之處。

        當然顯修不僅僅是單純一、二功課而已;所以總論中,吾將擷其要而加以闡述,以利行者之接受,輕易可有所得。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顯部總論之三

    《顯部》總論之三

        際值末法時中,眾生得受上天大開普度之門,極易得聞福音接近道場,因此各宗脈道場可謂蓬勃發展,造就許多弘法英才,我宗當亦不例外;更何況因應上天大開普度三曹, 老母不僅懿駕時下閻浮提地,我佛正法亦是因應眾生根器,弘法利生。今彌勒道場「唯心宗」之應運,當是際此大事因緣之一環。

        然則,許多眾生或許會以為當世既有如此多殊勝之正法,我又何必修彌勒法?縱然願意親近彌勒道場修行彌勒法教,又有何重大且殊勝之利益?我又何必迢迢遠路來親近『唯心宗彌勒道場』?吾當然要解釋清楚。

        除了我佛住世,金口親示咐囑渡盡未盡遺眾;詳列彌勒三經之教示,更有簡易方便之處。(除了只要趣心求生彌勒淨土、常持彌勒聖名、又可不急斷業、先不入深定之外,眾生或有不知尚多!)

        今日吾詳列於後:

    其一、際此文明工業時代,眾生或多或少有家庭因素、經濟壓力,諸此種種,不克時時親近
          道場。因此,只要時時存心、存念求生彌勒淨土,即引種下上生彌勒淨土之福緣。

    其二、彌勒淨土距此閻浮提地是最為近程之殊勝天──淨土處在兜率天,此天在欲界內,距
          眾生所在地可謂近在咫尺,且此天又為一生補佛處,我佛 釋迦未下世成佛前,即已在
          此天。因此眾生亦可趣心、植深福緣,即能上生此寶地。

    其三、眾生修行所為何來?不外有三:一者超生了死脫輪迴;二者修大道回鄉面 母;三者生
          極樂逍遙清淨。不論任何宗脈之修子當不例外。

        但是無極理域以及極樂世界,距目下眾生所在地,可謂恆河沙數之遙,一般修行者能至此境界,可謂艱辛困難!如求生極樂世界之彌陀淨土,須唸佛唸至一心不亂;回鄉無極面 老母,更非一般修子可以輕易到達!因此修行彌勒教法,即有其深遠意義,及重大利益:

    其一、此土既曰眾生最近之處,則所需資糧可以最少。(但不代表資糧最少,就沒有其重大
          利益;只是因為可以不急斷業,因此累積資糧較少,但也因為此土距此甚近之故。)

    其二、此土有如中繼補給站。眾生既然深知無極理域及極樂世界之遙,有如恆河沙數,更似
          宇宙繁星,那麼何不在修行過程中,找個可以修行並能補給之處!(但吾以此形容,
          並非自貶此土之殊勝,那是因為要因應時運,以及此際眾生之根器。)

    其三、在此土中仍可繼續修行。(若未持續精進,至少亦可在龍華三會隨吾下閻浮提地,共
          成正等正覺。)眾生須知:一旦修行至菩薩果,則任一淨土不論多遠,意起即達,彈
          指間宇宙如一粟。

        總此而言,彌勒教法顯修,即是種下上生彌勒淨土之因緣。眾生際此末法,當然可以選擇自身客觀環境等等可以接受之情境,而修行彌勒教法。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顯部總論之四

    《顯部》總論之四

        末法時中,云何彌勒教法為殊勝?除眾所周知:簡易方便、距此閻浮提地最近,以及我佛  世尊親口咐囑盡渡遺眾之外,即是修行求生彌勒淨土,必定可以如願以償!

        當然並非其他佛聖之教法不為殊勝,但是此中卻有許多分判。諸如:有些教法須視修者根器,有些教法甚至要有絕大發心、絕大苦工始克到達;然彌勒教法通通不用!不論王公貴族,不論富貴貧賤,不論男女老幼,只要時時存有趣心求生彌勒淨土、只要得暇稱念 彌勒之名,必定上生此土,可以在此末法時中適應眾生,不論士農工賈均可!

        但是眾生當亦深知,如何保證必得上生此土?關鍵亦在「時時存有趣心、時時稱念 彌勒之名」,此為保證之動能。眾生悉知「趣心不滅、稱念不斷」,歸空之日,吾必定放光接引,上生彌勒淨土!今夜吾即是以此主題加以闡述、詳列,以利眾生不疑,進而加強趣心。

        眾生悉知,放光接引必達淨土,但其理安在?實則是非常簡單明確。吾放光接引,正如已是修築一條閻浮提地直達兜率天之康莊大道,只要踏上此一康莊大道,必定到達目的地,但是如何踏上此一康莊大道?即要眾生時時存有趣心(因為此心常存,形成一種波率。)稱念不斷(正是一種驅動能量),當吾放光接引(亦將之喻為一種波率),則受接引者波率吻合,即可依循此一康莊大道到達淨土。

        復次,眾生之趣心與稱念由平素累積,形成一個非常強勁之能量,與吾願海攝納,可以有如水乳交融;亦即在平素間,此一眾生時時在校正(或曰加強)自身之願力,融入吾願海,一旦臨命終時,可以輕易對準此一交融之願海,而得接引上生。

        做個最淺易的比喻,眾生平素趣心常存、稱念不斷,有如已編織結構成一條非常有耐力以及堅固之繩索,它可以讓你憑藉、依循,而到達淨土。

        吾本章主旨,乃在使有緣善眾知悉,際此末法時中,為何彌勒教法以最簡易之修行法門,讓趣生此土之行者可以輕易脫離閻浮提地之輪迴。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顯部總論之五

    《顯部》總論之五

        緣何彌勒淨土分內外院?此亦彌勒教法殊勝之處。我佛 世尊咐囑未盡遺眾,乃為 世尊慧知灼見,知悉未來世眾生根器易受蔽障,且于未來世中,眾生貪、嗔、癡三毒深重,乃有簡易法門濟渡諸眾有情。以稱念不斷、趣心不止,且不急斷業,而可上生淨土,是為因應此際眾生之緣機與根器,而有此簡易方便教法。

        外院──乃為眾生趣心所在,即可達成。不急斷業,意即不強求眾生立斷三毒、五蘊、七情六欲。身在紅塵,六根染著、心猿意馬在所難免,強求諸眾立有發露增上、出離,易使諸眾有情聞望而怯步,因而只要諸眾趣心及稱念不斷,即可藉此動能攝納,往生外院再作精進。

        內院──此處已是生補佛處之聖地,但並非閻浮提地諸眾可望不可及之處。若有行者在世願生彌勒土、誓入內院,亦非遙不可及,當然就要下苦工(但非要行者完全捨離,才能臻至)。 世尊說彌勒三經,明載只要「六事行法」多修多分上品上生,亦可直入內院;唯雖未必緇眾始能直生內院,在家修眾則要加倍苦修。(已不僅僅是趣心、稱念不斷而已。)

        吾甚願諸眾有情、願生彌勒土之有情緣眾,細細審酌自身當下處境,可以直生內院者,則嚴修六事、多修多分始終不怠。若有情緣眾自身客觀條件(諸如家庭因素、事業因素、以迄根器因素)較難確認,自身無以直生內院,則可先求外院再作精進;或可在依循教法進修中,周遭客觀因素可以克服,再作增上出離之精行,時猶未晚!

        綜此而言,彌勒教法之顯修與我佛教法任一宗脈之顯修,並無殊異;只要有情緣眾認知彌勒淨土是可作歸宿,由簡入繁、由淺而深,只要一心不輟,定可到達此土!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顯部總論之六

    《顯部》總論之六──究竟

        云何「究竟」?可謂無漏、無礙,亦或可曰「至極」;修行者欲求究竟,無非超脫生死輪迴,智慧復我真如、圓明無礙。

        但是何者是為究竟?許多宗脈均倡言本身教法,可以助益皈依行者到達究竟境界;更有者,謂彌勒教法是為不究竟之道,因本宗教法有仗他之意,非行者本身自力苦修而成。

        吾曰:「所謂究竟,其終極目標是為開悟,關鍵是如何開悟?」復次,彌勒教法是否不究竟之道?吾曰:「亦對!亦不對!」。

        首先,欲求開悟,行者須到自身智慧圓明,不受一切干礙,始能超脫生死輪迴。云何需要智慧圓明?非常簡單,修行者若落入無明以及所知障,則自性以迄身外一切均可牽引此身墜入輪迴;只有在清淨圓明之智慧(或曰身心),始能抗禦此一隨時隨處均存在之牽引動力。

        復次,我宗教法不究竟,何以是對?因為絕大部分皈依、求生彌勒淨土之人大都只在外院,因此指曰本宗教法不究竟,倒也不能斥之有誤;然則何以謂不對?因為求生彌勒淨土、修行彌勒教法之行者亦可直生內院,達到菩薩摩訶薩果位(菩薩果已是究竟位之保証班),所以不能說彌勒教法不究竟。

        行者或有謂吾所述模稜兩可,到底是對、或不對?關鍵就在︰你想到哪裡?有立志朝這個目標精進修行否?

        眾生悉知趣心求生彌勒淨土,來到此土,蓮開見佛,授記得悟,這就是關鍵!吾要為目下閻浮提地眾生解釋此一關鍵福音,必要使眾生知悉:為何來到彌勒淨土修行菩薩果?如何蓮開見佛,授記開悟?

        首先,不論上生是否可以直生內院,縱然在外院,仍然可以繼續精修(此在《大成就品》中敘述甚詳)。若是直生內院(只要在世六事精修,縱然未及開悟,直生淨土必得開悟。)云何必得開悟?

        吾簡單譬喻:目下閻浮提地所在,日常間隨處可見之電子用品,如電視,只要頻道對了,就可以接收;譬如無線電話等通訊器,只要波率對了,就可以清楚接收,這就是關鍵。

        眾生在輪迴中,受累世無數刼之因果業障所干擾,所以無法回復圓明,就像電子器材受到干擾,無法清楚接收。何以到彌勒淨土可以改善此一情境?因為「蓮開見佛、授記得悟」。行者來到淨土吾為授記,正如矯正你自身之波頻,使所有干擾及蔽障均加以清除,則復其真如、智慧圓明,剎那証悟。

        又或有云:既如是,何不現在(譬如吾多有下凡降鸞、藉竅等)、何不立使有緣善眾授記証悟?

    其一﹑修行必須下苦工,你未有積累到一定福慧功行,無法授記。(正如電子器材必須有必
          要之零組件結構,是不可或缺之關鍵要素。)

    其二﹑必要使眾生歷經一定之過程轉換。譬如趣心不斷等,以及由閻浮提地上生至彌勒淨
          土,使此身有所轉換磁場,始可授記。

        總結而謂,來到彌勒淨土是已具備究竟之資格;進入內院之菩薩,更是具備無礙圓融,不只閻浮提地來去自如,甚至三千大千世界亦是來去自如,必定可以究竟無礙!

    所以,謂彌勒教法乃不究竟之法,實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乃係大誤也!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彌勒菩薩 作顯部後敘

    彌勒菩薩 降

      《顯部》後敘


        溯及 世尊住世,菩提樹下悟覺乃大弘佛法,及至正法弘傳,各僧部闡述我佛法要,因而諸宗並立。

        彌勒法教亦是我佛慈悲闡論之勝義,尤其我佛智勝遠見,已知彌勒法教于末法時中將要應運弘興。在此之前,乃將偃而不息;至此,彌勒教義始在閻浮提地之台疆,廣弘頒傳。

        雖然尚未得以如佛法之他宗已生根而蓬勃,但台疆之『唯心宗』,正是立於生根之基點,至今已歷十二載;故在道場新建即將昇座,有此彌勒法本之降著。

        今日「顯部」已是完成,吾感欣慰!乃在書後略述梗概,比擬沿革,周告諸眾有緣,裨利心生正信、樂於親近,是為後敘。

    南無彌勒 降於台疆唯心宗彌勒道場
    歲次天運壬辰年元月二十七日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阿彌陀佛 作顯部後誌

    阿彌陀佛 降   

      《顯部》後誌


        佛之正法,雖在此賢劫中,僅僅弘法利生二千餘年,但由 釋尊住世以迄涅槃,而後正法、像法、乃至末法,卻是閻浮提地諸眾有情深入正受,得以啟發慧根,乃入正覺之勝諦。

        雖曰佛法各宗對於法教之闢解,容或其間小有差異或爭執,但大主題之勝義卻無所疑惑不明。故各宗祖師大德,悉皆由佛之教法中,得以進入涅槃正覺之境。

        數千年來,彌勒法教本是 釋尊臨涅槃所付囑,引度未盡遺眾之正法,卻在弘傳之際,受到閻浮提地之考關,使諸魔各部,藉 彌勒聖名(或教義),倡言彌勒已下生,實則圖謀不軌,致使彌勒正法蒙塵。(換個角度,此亦彌勒正法在末法時中應運之一大動力。)

        今台疆『唯心宗彌勒道場』之建立,以及《彌勒法教之顯密戒三部法本》之著造,悉皆印證  釋尊之付囑 彌勒當在未來下世,大演龍華三會之殊勝。

        法本之「顯部」今已完成,吾乃來為書作後誌,是為諸眾有緣歡欣!深願各家有情緣眾,得以應機、應緣親近彌勒正法!是于書後略抒感言,以為誌。

    南無阿彌陀佛 降於台疆唯心宗道場
    歲次天運壬辰年元月二十七日

  • 【彌勒法本之顯部寶典】不空佛 作顯部之跋

    不空佛 降 

      《顯部》之跋


        所言「彌勒」,梵文漢譯是為「慈」也!所以彌勒菩薩累劫降世,均以「阿逸多」為名,是為謹記以慈為本願。

        今彌勒正法在閻浮提地之台疆正式建立道場,並以經、品、論、遊記、儀軌,加上「顯密戒法本」,正是台疆彌勒正法應機大興之基礎。

        台疆一地得天獨厚、道氣蔚然,各家正教莫不以此大興教法,而後頒傳四海、廣渡有緣,彌勒正法當亦如此;故「顯密戒三部寶典」應機而著。

        當下有緣諸眾雖曰樂於親近正法,然則卻因彌勒法教未若佛家各宗之弘興,故眾生雖知法義殊勝,卻也有不少善慧緣眾仍在一知半解,或者半信半疑之間。

        故台疆一地當以『唯心宗』,是為彌勒正法中直接承受唯識(或曰『法相宗』)之勝義理諦,當要為各地有緣善眾搭起契入彌勒教法之橋樑,此為末法時中一大福音!

        今書已完成「顯部」,吾為眾生欣喜!特此為文,是為跋。

    南無不空 降於台疆唯心宗彌勒道場
    歲次天運壬辰年元月二十七日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窺基菩薩 序

    窺基菩薩 降   

      為《戒部》作序


        我佛正法深妙勝,但法再勝義,不精修實踐,亦屬枉然!復次,修行之人雖曰進入正法妙諦,總究是人,故不可不加約制,因而修行之人,守戒更是應置於第一優先。

        易言之,欲修正法,必先守戒。故我佛滅後各僧部祖師大德,乃有設立『律宗』,將我佛規戒嚴於設限,裨利後世修行者之遵循與勵守,此為佛法修行先重守戒,再言修行之深意。

        我宗彌勒法教亦為我佛正法之一大宗,更是 世尊親口付囑 慈尊引渡未盡遺眾。職是故,進入我宗之行者,且慢奢言進入正法妙境,先立守戒之心,實為當務之急!

        今日著書雖曰細分顯、密、戒三大部法本,實則全部涵蓋於《戒部》為要。故書之著,吾乃來略誌所見,刊為篇前,是為序。

        深盼我宗修子見於「戒部」,立生惕勵,切莫視為一般雜詠,庶免得機進入寶山空手而出,是所殷盼!

    南無窺基 降於台疆唯心宗彌勒道場
    天運壬辰年二月五日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虛雲菩薩 序

    虛雲菩薩 降    

      為《戒部》作序


        「戒」是什麼?不用繁文縟節的說,只要一句話,就是「不要抵觸教法所不容許的言行」,即是戒。

        我彌勒教法,有 慈尊本願之「慈」,有四無量心所涵括之「慈悲喜捨」;然則 慈尊法教直接受于 世尊所付囑,乃有方便勝巧之殊機——慈尊放光接引,故進入我宗修行之修子,不但效行於慈願,復次恒立求生淨土之趣心,綜此即可以契入 慈尊願海,確切得到接引上生之殊妙。但是末法殊機雖在,但若盲人在金山銀礦之前,亦不見其光芒閃射,是以必要使此一心不滅;欲使此心長住勝妙,唯有嚴戒而守行。

        自古以來,為何出家僧眾可以並列于佛、法、僧,曰之「三寶」?即因出家眾嚴守我佛戒規;雖然不事生產,卻嚴於修行功課及戒律,因此眾生尊崇,位擬我佛與正法。我宗修子雖非出家眾,但欲修彌勒正法,戒之嚴律(己)、而慎行(心)是必要,更可藉此戒規,約束身在凡俗之染著及放蕩。

        書已開著,「戒部」當是我宗修子必要嫺熟,乃恭述感言,以為後來修子之參照,是為序。

    南無虛雲 降於台疆唯心宗彌勒道場
    天運壬辰年二月五日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法華林菩薩 前言

    法華林菩薩 降

      前言


        我佛滅度後,行者以戒為師,可見修行之人對於守戒,實為成就之必要關鍵。戒者,我人之戒心也。因為心為一身之王,而身為造業之端,故不律心,無以守戒,此之所以古來禪林寶剎、諸大道場,悉皆設有戒堂。

        我宗修子,既曰求生 慈尊淨土,必要深入彌勒法教;而此一勝義,亦為我佛教法之一脈,當亦不能脫此範疇,故「戒」在必行,始為上升彌勒淨土之絕佳動能。

        惟彌勒教法顯密圓融,「顯戒」當不在話下;放眼諸大正宗之戒律,容或有因宗義之見解而略有不同,但大戒則無殊義。

        「密戒」則因當今教法是以藏密為大宗,因此密戒當亦不脫此範疇;僅是藏密傳世,多有一些以地緣及當地風俗民情文化,而與台疆甚至其他各地有所不同。更且各地律法及民族習性之迥異,亦不能藉框而架,故我宗密戒亦非承襲藏密之戒而定,當以此地、此際之律法及民情而定,庶幾不會扞格此地之民俗及律法。

        復次,顯戒雖是我佛滅度之後,二千餘年來諸部僧團之祖師大德們秉承我佛戒規而傳承,但各大宗脈仍有大同小異。故吾當由大同而明列,小異而闡定。

        際值著書之初,吾簡略條文以列書前之言。南無法華林  台疆唯心宗彌勒道場

    南無法華林  台疆唯心宗彌勒道場
    歲次壬辰年二月廿五日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一、略論——戒

    一、略論──戒

        我佛正法雖傳流數千年,然則「戒」與「律」,實為佛滅度之後,諸僧團各部之行者以當時我佛所說法、教義中,擬訂於行者各自缺失而定。以行者雖為修行之人,但關鍵就在既是為人,自然有人之通病,故為杜防、強禁身心之易犯過,而謂之為戒。

        俗云:「教鞭之下出高徒」,復曰「棍棒之中出孝子」,在在言明人之為人,即是有先天上之惰性、或曰劣根性,若非在強力束制之中,很容易出錯。(在身心欲望祟擾之中,更易突破道德或理智之藩籬,而如脫韁野馬。)

        或曰:「修行者與凡人應有差異。」話雖不錯,但是「鐵杵磨成繡花針」總是需要下苦工。因此「戒」,即是為使修者異於常人之一道銅牆鐵壁。

        末法之中,不論各大正宗,或我佛門各大宗脈,雖然不乏精修善慧根器之行者,但不可否認,既在此閻浮提地,不受染著者,實需大根器、守大定戒之精修行者,否則不易守此行者之風範;此亦戒在「行者之心」,不在「戒」之表面意義。

        我佛大戒在各宗脈中,數千年來增訂有之,刪去者亦不在少,但符合我佛教法之戒,其大原則已歷數千年而不變。我宗(祖師)是為佛之親囑引渡遺眾,故宗戒當亦不脫我佛教法之規律。

        際值此時著造三部寶典,故在書前略述概略,以引閱者之契入。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二、三聚戒

    二、三聚戒

        何謂「三聚戒」?其一、律儀戒。其二、攝善法戒。其三、饒益有情戒。所謂三戒,可分內外;前二戒是戒修者自身之所應體悟,後一戒則是修者所應行踐。

        何謂「律儀戒」?即是「正遠離應離法」。簡而言之,即是要行者有正知,要遠離一切自身在修行中,所不應去接觸之法。(此雖在時代背景中,有其不可或缺之必要,但時至今日,仍是同樣背景之時空。)

        末法之際,雖曰千宗萬脈齊開普度,但是其弊亦多;不但良莠不齊,兼而易使行者在接觸他教(宗)之法義時,產生相互衝突、或混淆不明,反而使修子在修程上易產生疑惑,乃致產生無明,導致根器敗壞。(當然修行者以累積數十年修行苦工,或者有大智慧、大根器者,自認不易受他宗教法所影響,自無不可涉獵其他法義。)

        何謂「攝善法戒」?即是「正證應修證法」。最淺易而言,即是要修行正法,使你能超證才值得你深入修行。(此戒在各大宗脈,實有強力約制;因為各宗對於所皈依之修子,亦應負起助益其超証之法義。)

        何謂「饒益有情戒」?此戒即是「大乘菩薩道」;因為饒益有情,即是正益利樂一切有情。(不論六道眾生、有情緣眾俱在其內,是為菩薩行。)我宗修子以慈為本願,澤及一切有情緣眾,當亦力行此戒。

        職是故,此三聚戒即是將三種戒相積聚,而成自身之福慧。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三、依止戒

    三、依止戒

        此戒又曰「皈依戒」,顧名思義即為皈依宗脈之戒。

        我佛門諸大宗脈悉皆有所傳承,因此皈入門下,亦是儀典隆盛,甚至有擴大舉辦皈依科儀所必要三師之七証。(亦有僅六証,此在往後再專章述論。)

        我宗創建之初, 彌勒慈尊頒敕殊法,藉註籍牒文,其中即有「戒、度、行」三者擇一而行,是為「皈依戒」。試言, 世尊滅度之後,諸僧團演繹我佛妙法,乃形成各宗各脈,但皈依宗脈之盛典則殊途(縱或有差,絕不悖義)同歸;蓋以佛門修子其最大歸宿,即在超証、隨侍諸佛菩薩。

        今日『唯心宗』既已創建,且道場建設完備,經、品、論、科儀等悉皆完備。今日「三部寶典」即是集此大成,而妥善皈依引渡、弘法利生,大興菩薩道。

        故「依止戒」,必要在引度有緣善眾之皈依求生彌勒淨土當下,須謹慎而隆重。將我宗皈依之三行(戒、度、行),擇一而精勤不懈,行有餘,則三行合一,必有大成就!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四、早齋

    四、早齋

        「齋」者,一般通俗的解釋是為素食。(在許多勝義之解,不盡然僅屬素食,但在此是特指素食。)

        南無觀世音菩薩之妙法中,有觀音齋及早齋。(當然其他宗脈亦有之,此二齋均為八關齋戒作準備。)

        緣何早上要素食?一日之中,「辰」屬清新,往後之二個時辰中,則屬較正陽之時氣;亦即我人在此時不沾葷濁腥穢,對自身之靈性及身元都有助益。(但眾生需知,所謂早齋,不是僅止於早餐那短短一個時辰,必需回溯到早子之初時,即前夜子時十一點鐘起,至隔日十一點鐘止完全不沾葷,始為早齋。)

        復次,為何早齋要如此長時間達半日?因為從初子時起,我人已進入較陰蟄之氣場,絕大部分已是入睡時分,若能清淨不沾葷濁,對於我人靈性及心智,絕對有正面助益!

        復次,一日以半日強行為齋(此在今日社會中,有因工作或自幼所染著之習性,不能淨齋),則有漸序循進之效果,以期達到我宗 慈尊以慈護生之本願。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五、四日戒

    五、四日戒

        此戒全名曰「四日不為戒」,其日期乃以國曆計,是為每月六日、十二日、十八日、二十四日,此四日為戒日。(類如觀音齋)

        何謂「不為」?即是行此四日戒之修子,可擇一種平素自己最易觸犯、或最不易控制之言行,在此日力戒不為。譬如我宗修子,目下所皈依者,是為在家眾,所以並未如具足、或十戒以上之緇眾,因此甚易涉獵酒色財氣,甚至功名利祿縈心,尤其親情、愛情不易割捨,因此增上不易,更遑論出離。所以要在大根器完成之前,先守修此凡中透聖之不為戒。

        當然有許多修子嘗言:「何不直接進入八關齋戒?」但八關齋戒是菩薩果最重要的一個關,並非僅僅三幾次之八關齋即得成就。

        其所內涵,必要有堅強之心志,以及堅毅克服心神蠢動之欲望;甚至一些不傷大雅之習慣,如坐姿、飲食時間等微末細節,若有觸犯,則此次之關齋完全無效。因此「四日不為戒」正是八關齋戒之奠基準備。

        我宗以慈為本願,而皈依者卻又全是在家眾,所以四日不為戒正是藉此教法之強制約束力,使我宗修子在戒律大前提之下,先行克守此戒;使戒律之動能深植內心深處,始有助益於日後進入更殊勝如六事行法中,幾幾乎要念起意動、即身體力行,有如臂使指之慣性自然。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六、八關齋戒之總論

    六、八關齋戒之總論

        何謂「八關齋戒」?「關」者,禁也;「戒」者,不犯之律也;「齋」者,食也。故此八關齋戒,是欲使行者嚴加律己,藉此科儀而使此身因在凡塵染著,加以滌除。

        八者: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歌舞及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食非時食。總計是為「八戒一齋」,故亦有曰「九戒」,但多以「八關齋戒」為名。

        依《智度論》、《成實論》、《薩婆多論》所云,第六戒不塗飾香鬘,是為一戒;歌舞及觀聽又另成一戒;第八之不食非時,則屬齋法。

        唯際此末法之中,行者對於食齋,有因不便或者不能增上而發心,故藉共修共願而舉行齋戒,補強自身未在日常中厲行之功課。

        大乘菩薩道之行者,若非緇眾,則在修行過程中,須視實踐八關齋戒之功德累積,始能有成就。換言之,欲成菩薩道,八關齋戒是為必要之功課。

        我宗雖在《成實論》中云及:合「戒」、「齋」為「九戒」;但在上生彌勒淨土之「六事行法」中,與八關齋戒已有多重疊之處。因而八關齋戒多為加強六事所未列者,即是更加完善「多修多分」。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七、不殺生

    七、不殺生

        有許多行者以為不殺生是全素即可,有所偏誤。素食是以素之食物裹腹而已,亦即求生命之延續所必要吃食,而選擇素食;但在平素中所造作行為,卻未必全如素食一般不害及生命。

        所以不殺生,是指平日中,有無法全然顧及其他生靈因我行為造作而喪命?藉此八關齋戒,侷限於較狹小空間:如道場中、如淨室內,強力約束自己;在此科儀之中全力杜絕傷害其他生靈之行為。此在近世中,許多人提倡一日不開車,減少排放污濁穢氣以利環保,減少傷害地球大氣層,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然在於緇眾,不殺生已是久習成慣,處處注意到不會去殺生;但我宗修子是為在家修者,因此必要借此科儀強制約束自己殺生之造作,是為積累福德、培養慈悲心志之首要功課。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八、不偷盜

    八、不偷盜

        此戒看似容易,緣於近世已是民生較為富裕,故絕大多數人不屑行此眾所指責、共憤之行為。

        但眾生切莫以為:偷盜即是僅止於偷取他人財物,甚至強盜、殺人取貨之意義;反而需要因應此際民生富裕,甚至學識大幅提升之後,卻反而喜歡鑽法律漏洞——這些都是偷盜!比如說竊用他人電源、水源,甚至公物私用,均是偷;若有再大,則盜用他人印鑑、或者名義,而鑽循法律漏洞達到目的,均是此戒之設。

        雖是緣於往昔民生貧困、民智未甚大開,因而設戒以警行者。但時至今日,反而戒之在微小事物,不再戒之於大偷、大盜等事;並且在家修子造作行為之間,或許有心、或許無意,有偷盜行為而不自知,故以此科儀之行踐,而使自身在此時間之內,完全杜絕偷盜之行為,以利積累福德。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九、不淫

    九、不淫

        此戒係屬在家戒。緇眾受剃度已斷欲,故屬自然分內,不起淫欲,在家居士行者即有此戒。

        淫者,又分正倫(淫)、邪淫。所謂「正倫」,即屬合法夫妻之正倫。(當然雖曰「正」,但修行者適可之節制,仍屬必要,緣於欲之起心動念過於頻繁,不止傷身、且易遐思,有擾心志。)

        邪淫,則泛指一切不合法、不道德之淫行;雖然「不淫」在現下陽律,已有甚嚴之法條懲治邪淫之犯行,但男女情愛之發生,仍有些許遊走法律邊緣之空間,所以修行者仍須警戒於心,切莫以為法律有容許之空間而行之。

        須知戒之用意,必有其深遠之意涵:

    一者,修行斷欲——不止佛門力行,放諸各大正教,亦屬如此;尤其情牽縈心,將會斲喪慧
          根智明,乃趨於痴迷,容易墜入魔障。

    二者,淫思則易蔽元,乃致流失清朗之神識,以迄身元形槁,終至毀損大好根基!

        我宗皈依之行者,目下俱屬在家,此戒不可不慎!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不妄語

    十、不妄語

        此戒四眾一體同戒。所謂「不妄語」,並非僅僅單指說假話、騙人而已,舉凡有挑撥是非、惡意中傷、捏造虛言,甚至所謂善意欺騙,悉皆在此妄語所涵蓋。

        佛門嚴誡出家人不打誑語,但是在家居士亦當不說假話。緣於修行者若不能真誠而言、言而有信,那將如何引領信眾走入看不見、摸不著之修行領域?

        復次,人有一舌但喜兩舌,意即喜歡人後道長論短,喜歡故作消息靈通,捏造事實;更甚者,言語惡意傷損及人,或者言語興風挑撥,他人之融洽。諸此種種,悉皆在妄語之內。

        雖然修行者親近道場,研閱勝義妙諦,但人總是人,不脫凡塵染著;尤其我宗皈依行者士農工商悉皆有之,染著尤深,有心、無意總有觸戒。

        因此不止宜慎而兢兢,更要藉此關齋,強制約束自己心智,更有藉此科儀作誠懺思悔之意。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一、不飲酒

    十一、不飲酒

        此戒自古以來爭議最大。

        有者以酒為素食所製造,為何列為葷項?有者更提倡小小飲酌有益於身心,不當為戒。另有一派主張:酒有亂性之虞,且酒後易失神,容易失態,出家人不宜,故立囑為戒。

        誠哉二者!悉皆有理。若以單純之屬性而言,酒為素食是沒錯,但我佛住世已有睿智,知此為亂性之源,故當戒之;但是也知酒之於人,若不及於亂性,則有助於血氣循環,並且還能稍作放鬆心情,確對身心有益。

        因此,戒仍嚴誡不許,並且明列許多場合不許,諸如道場、寶殿食堂、法事壇場,諸如此類白日公開場合,嚴戒不許飲酒。

        若身元小弱,須由酒氣助益藥氣之行,則斟酌而略放寬,准于在此特殊情況之下,小小一杯。(特別注意!僅小小一小杯,或摻於藥物之燉燜之內。)

        我宗修子對於酒類,有因士農工商等,有時在所難免,因此所戒者,在於不濫飲、不酗酒,甚而收斂至僅需借酒助藥,始飲酒之範疇。

        但戒是佛戒,有所觸犯卻是事實,故以行此八關齋戒之科儀,一者加強自我心志之約束;復次,亦屬觸戒之懺悔。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二、不塗飾香鬘

    十二、不塗飾香鬘

        所以有此戒,乃在戒慎修行者虛榮愛美之奢侈心態。塗與飾,乃為二種動作之行為;故香與鬘,亦分屬二種作為。

        所謂「香」,即香精(即今之香水),古人喜襟內或腰際懸吊香囊(如今人之噴抹香水)。所謂「鬘」,是為華鬘,此為古天竺(即今印度)之風俗,喜將花朵相貫成串,或裝飾頭部、或身體。

        雖然香鬘之塗飾與古今風俗或各地民情,有因時代進步、文明提升,進而有演化替代,甚至形成一種必要之社交禮儀。(目下有許多國家,將女性之儀容若不稍事化妝,視為不禮貌。)

        但是此戒若在出家緇眾,則無需為戒,原是分內事。但我宗修子悉皆在家,(設此戒儀本意,戒慎天竺風俗時代變遷,本意雖有落差,但仍以為戒是因應在八關齋戒中實踐。)在家修子中,有許多是有婚姻家庭之坤道,若要她戒之,不許點脂裝飾,則其夫若以黃臉婆視之,而衍生家庭隙縫可(乘,亦非設戒之本意。)故此戒不嚴限於平日之行踐,所以要藉八關齋戒之舉行,使參加齋戒之修子於當時力戒如此行為,是深含省懺之用意。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三、歌舞及觀聽

    十三、歌舞及觀聽

        眾所周知,佛陀乃係古印度王族,眼見王室成員、王公大臣、豪紳富賈,無不歌舞達旦、酒池肉林,極盡逸樂之能事。故嚴限此戒,約束隨侍修者,不論貴族、商賈以迄平民、四眾,一體遵循。

        緣於歌舞,雖曰美體姿儀(時至今日謂之藝術),但中國人有句名言:「玩物喪志」,若躭迷於歌舞,則修行心志一定蕩然無存!所以不但參與歌舞是在觸戒,連觀看或僅耳聞,悉皆在戒。

        然則時日變遷,今人若不許歌舞、看與聽亦皆不許,恐怕會衍生許多後遺症;尤其修行者雖曰修行,但亦不脫凡軀,如何完全戒絕?(不跳舞或不唱歌,勉為其難,但若到看與聽都不行,時日若久,恐形成嚴重心緒之後遺症。)

        故此戒雖為戒題,但並非一定嚴限所有修子一定不可接觸,但若靡靡之音,以及輕佻不合宜之舞,仍要嚴戒。平日偶一為之,調劑身心,雖非大罪,總是犯戒;因此藉舉行八關齋戒之科儀,一者調整修子之心志,二者亦有省懺之用意。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四、不坐臥高廣大床

    十四、不坐臥高廣大床

        此戒何意?用在對治人之劣根惰性。

        古昔之人,凡在官商豪門之家,都有一張以上之廣大寬敞,而且非常舒適之躺椅,有者亦曰太師椅或貴妃椅。古印度之修者,甚多因其出生豪富、權貴等家族,故有此臥床,當屬合理。

        因此,使行者在如此寬敞、舒適之臥床上躺坐,不但有失修行者之形象,進而使人身潛藏之惰性油然而起,漸漸流失自我心志、及節制身軀之掌控能量。一旦蔓延,則修行心志恐亦淡退。

        試看今人,更大幅躍進發明一種「懶人沙發」,可以隨坐者之身軀如何扭曲變化而相應,雖是文明的享受,但卻是修行者之毒鴆,故必須嚴設戒限。

        復次,「高廣大」所代表之意義是:我比你們更高等,養成驕奢愩傲,大大斲喪修行者根器,並且更違背眾生悉皆平等之妙義。因此行者當須戒慎,而時時惕勉。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五、不食非時食

    十五、不食非時食

        此戒又可云:過午不食。佛家講戒重律,意義何在?乃以修行者仍是凡夫身,既有此身,欲望即在。語有云:「民以食為天」,故食在於人,何啻生命延續之首要關鍵?因而食物之欲望,已非「裏腹」單純動機而已。

        修行者對於食物之欲望,與眾生悉無兩樣,所以不嚴戒食物之定時而食,何啻放縱自身所欲?心之所欲,既無節制,如何克己律心?如何使凡心轉成慧心?若無嚴守食物之時間,一昧放任欲望,試看修行者:幾乎不看場合、不看時間,任意吃食,則修行者形象蕩然無存!

        最基本克制自己內心欲望的戒律,不嚴格遵守,又如何嚴謹恪遵教法中更深遠意涵之戒律?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六、八關齋戒之結論

    十六、八關齋戒之結論

        為何有云:「修菩薩行,不作八關齋戒,難成菩薩果」?緣於此一科儀若在出家眾而言,係屬再訓練,藉此科儀滌除自身潛伏之凡心、劣根。若屬在家眾,則有懺悔之前所犯此齋戒而省思,藉此作加強自我惕勉。

        所以名曰「關」,即是行此科儀有如入關一般嚴謹,必須溯於當日之初(早)子時,即要作入關之準備。亦即此「八戒一齋」之律,悉皆從早子之時即不可再作;由早子到辰時,正式進入科儀,悉皆在八關齋戒圓滿與否,算計在內。來到科儀過程,參加者除勵行八戒一齋之嚴格戒律外,有犯者則作懺悔,無過者則進修;不論讀誦經典、打禪坐,悉皆在此齋戒科儀中,可以精進共修。

        再者,八關齋戒若由道場主辦,則其意義更是恢宏深遠!因為必有主法師、輔導師,更集結廣大、多數志趣修行之善眾,其願力當可以浩瀚來形容!所以其修行的效果,亦必大幅提升。

        復次,主法師之開示,當然對參加者大有裨益;再復次,共同善眾藉同一科儀,可以提升良性競爭。(亦即各自會更加發心精進)

        最後,科儀之圓滿,更是種下接續、往後再行持續不怠八關齋戒,累積無限福慧資糧,以迄成就菩薩果。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七、三淨肉戒

    十七、三淨肉戒

        《十誦律》中所載:「我聽噉三種淨肉,何等三?不見、不聞、不疑。」所謂「不見」,即不親眼見其喪命;「不聞」,即不聽其臨死慘嚎;「不疑」,即不因為己而使其喪命,亦即不為己而殺。小乘不禁比丘噉此淨肉,但大乘則完全禁止;所以此戒又云「不具足戒」。另又有增設醫病、救命,曰:「五淨肉」。

        我宗今悉以在家居士之修子,雖非小乘行者,彌勒法教乃係大乘菩薩道,故若為緇眾當亦不許;然則在家修子尚未出離,要完全斷除殺業,是可以循序漸進。(惟不得以此為藉口怠惰完全純素之進境,蓋我宗 慈尊乃以慈心護生為本願。)

        際此末法,許之以此擅巧方便之「淨肉戒」,是要行者在未能達成契入 慈尊本願之前,予在家修子一個方便親近道場之戒儀;況且一起心動念能夠親近道場,已種下日後成就之慧種籽。甚願諸眾有緣,不因此而退怯進入道場之初心!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八、在家戒

    十八、在家戒

        所謂「在家戒」,即為「居士戒」。在我佛教法之中,居士戒又云「不具足戒」。何謂也?緣於在家居士不能捨身,亦即「出離」較有不足,故行擅巧方便法門,因而有基本戒律。

        受居士戒,首要皈依(此亦有分顯、密之戒)──皈依教法、皈依道場、皈依僧師(此亦為三皈依)。在家居士受戒之後,則為此教法、道場、僧師之弟子,執修學弟子禮,始能進入第二階段。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十九、復論:在家戒

    十九、復論:在家戒 

        在家修學,有因士農工商、達官、顯要以迄販夫走卒,不論身世、職業、家世背景、職場貴賤,一體適用。

        緣於在家之人不能盡服我佛教戒,有行擅巧方便,故首重強制禁止言行;復次,以日常言行常有牴觸教戒,因而必要勵行懺悔。

        所以在家修子訂定修行功課,除了例行早晚禮佛、誦課之項目外,必要有藉此例行性功課,加強懺悔日間言行不當之處。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二十、續論:在家戒

    廿、續論:在家戒

        職是故,在家修子初行戒,即是十善、十惡戒,此為修行者所必要之認知:力行十善,力去十惡。

        凡諸修行者既要進入修行法要,則自心之約制若有不足,何以進入勝義妙諦?若心懷惡念、身履邪地,則如何修行我佛妙法?

        所以除了訂定每日例行功課之禮佛與誦課、及懺悔之外,平素言行則須行十善、戒十惡。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廿一、在家戒總論

    廿一、在家戒總論 

        我宗修子目下盡皆在家修子,唯心宗「註籍牒文」,是為三皈依之始。(仍有正式之皈依戒,其科儀須有三師七証,唯此乃出家戒。既是已有皈依,則當依教法修行;除了本宗祖師及教義、以迄道場中,均屬正式皈依。)

        故在修行,可以先擇「註籍牒文」中三勝義:戒、度、行持之,以為自身努力目標。然則在家修子正式受戒(本宗以「註籍牒文」是為正式科儀),此後當以彌勒眷屬自居,並精進於彌勒教法,則是完全在家戒。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廿二、十戒

    廿二、十戒    

        所謂「十戒」,有二說:

        其一、是菩薩十戒。(此在往後將會闡述列明)此十戒,又有二經所說:一為《華嚴經》說菩薩十戒,二為《梵網經》說菩薩十戒。

        其二、是為沙彌十戒。(此十戒則與八關齋戒分八戒一齋,再加上「不蓄金銀寶物戒」,合為沙彌十戒。)

        本宗雖在目下均係在家居士之修子,但其十戒仍須有菩薩十戒,始為日後上生淨土內院之資糧。(唯目下仍採《梵網經》之十戒。此因沙彌十戒與八關齋戒均同,而第十戒又甚不合在家修子,須待增上、出離,而後可加行沙彌第十戒。)

        云何「十戒」?前五戒:不殺生、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酤酒;此五戒與八關齋前五項同義,故不再贅述。六為「不說四眾過戒」,七為「不讚自譭他戒」,八「不慳戒」;今日專章述此戒,除餘「不瞋、不謗三寶」等二戒,後期再論。

        附註:《梵網經》所說菩薩十戒,又名「十無盡戒」,又云「十重戒」。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廿三、不說四眾過戒

    廿三、不說四眾過戒 

        所謂「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前二眾即出家男女,後二眾即在家男女。云何不說四眾過?此在道場中甚為忌諱。

        我佛現廣長舌,是要口說利樂法益、舌底生蓮,為眾生行法施、引渡修行。若口出盡是「雞蛋挑骨頭」、話鋒藏針,不但對同修情誼有礙,更是自身造甚深口業!

        尤其道場中更應有尊師重道,以及尊重先進前賢之心,因為資深修行者縱然是愚駑之材,但勤能補拙、且時炙善知識之薰陶,智者千慮,亦有一失;愚者當有一得。

        故同修間若常有云非說過,道場氛圍必然不甚和諧;輕者影響個人向上、精進之心,重者影響整體道場運作,故修行者當要謹慎於此戒。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廿四、不自讚譭他戒

    廿四、不自讚譭他戒

        此戒不是廣泛指與其他教門。(緣於菩薩十戒中有一「不受戒」,其義即是不受他宗、他脈,甚至他教,即是我佛所云「不受外道」之戒。)故此戒所說,乃指同一道場皈依之同修修子間,不可讚自己而貶低他位同修。

        此戒是針對人之通病。是人,尤其一般凡俗之人,最喜愩高而貶抑他人;尤其道場團體間,常有人喜歡強自突顯自己修行資深,或者博覽群籍,甚或廣誦諸佛寶典而自詡修行有素。(實則相反,正好突顯其人之無知,甚或修涵不足!)既然喜好抬自身價,當然言論間必然貶低或刺傷他人,不但引起同修間扞格與心結,更容易自外於同門同修,而成孤僻一員。

        復次,更容易因此造成結緣道場之善眾因此而疏離。所謂修行有素,是要他人發自內心之欽仰與讚嘆,才是真正尊敬;若是逢人自吹自噓,說道「修行如何高深,甚至入太虛神遊等玄境」,則更是突顯其人自身修行之不足!

        好譭詆他人,有許多是自卑之反射。緣於人之性格很難見賢思齊,反而容易妒賢嫉才,見到他人中規中矩、守法修道,常有反向言論、故意詆譭,深怕其他人重視於他、輕忽自己。所以在自信心不足之餘,自卑情緒反彈,故形成譭他、而讚自之言行。深願我宗修子引以為戒!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廿五、不慳戒

    廿五、不慳戒  

        所謂「慳」,有將與「吝」同義,雖然是可用,但仍然有嚴格分界。

        所謂「吝」,是對錢財之吝嗇。但「慳」者,則更深入細膩,其義可細說如:斤斤計較、小器,更有凡事凡物必會錙銖必較,深怕自己吃虧。所以修行之人對於此戒,將非僅僅於錢財之吝嗇而已。

        因為道場中,是一個共同善願凝聚修行意志的聖地,必須要有分享的心胸。若凡事物心存慳念,則易影響他人,更甚至影響於整個道場之形象!在道場之修子是要奉獻、要犧牲,(意指付出精神、體力,當然也有許多人包括財物。),若是個個斤斤計較,那麼不但自身時時受到此心所障,對於其他同修,亦是一大負面作為!

        復次,修行是廣結三界之善緣,所以在對人處事,縱然未必博愛、未必慈悲喜捨,但最基本上,要克制自身內心所潛藏之慳念,而表現出修行者之結善緣、肯付出之形象。

        總而言之,我人有所慳吝是有基本之通病,但是「修行」,就是要將此不良通病戒絕。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廿六、不瞋戒

    廿六、不瞋戒

        所謂「瞋」者,「氣怒」也。然則我人本具喜怒哀樂,尤其內在心緒更易受外來事物所牽引、影響;故有謂「瞋」者,人之三毒之一也!

        唯此戒之「瞋」,並非泛指人之情緒,(當然若屬動輒氣怒,實乃攸關個人之修養。)而是在教戒中,直指無明。所謂「無明火起,功德林盡燬一旦!」因而修子戒之在瞋,乃屬有所本也!

        修行之人與常人無異,同是人類,具備七情六欲,具備凡塵薰染,因而火性存在自是難免。但是,無明卻是一種考關、一種業障,更是心神最大之魔障!云何無明?即是人莫名其妙火性大起,看人、看事悉皆不順眼,有者更非其人蓄意動起火性,而是剎那失控!因此要有此戒,強制約束修行之人克制自身火性。

        那麼,前述所云是否有所矛盾?(既曰自己不能控制,甚或莫名火起。)職是故,即要藉修行,明理生慧(知此瞋心由何而起),始能輔以外在戒儀而惕慎。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廿七、不譭詆三寶戒

    廿七、不譭詆三寶戒

        云何「三寶」?「佛、法、僧」是也。「佛」住世,自然可得皈依隨侍;然則佛既已去,則所皈依、跟隨是「法」;但法在人傳,因此「僧師」併列於三寶之中。

        際此末法,雖我佛教法頒傳甚廣,歷代祖師大德輩出,因此大轉法輪,我佛正法弘興不佚。但亦因此一教而衍生多宗,固然諸宗各脈悉皆我佛正法,歷經祖師大德精闢繹論,而形成創宗立脈;唯修行者亦是凡人,故有所傳述或授受教法之間小有歧異,各自擷取我佛法義而論述,不能說錯,是為各宗脈所依據之根源。

        上乘之智,者可以如此精闢演繹佛法,唯後來修學者根器總有參差,因此即演成教爭。(應是宗脈之互辯,卻形成攻訐!)時至今日,可見各宗修子,各以我宗為我佛正法之直系自居,而有貶抑、甚至詆謗他宗之佛、法、僧,故有此戒之立。

        我宗修子悉皆在家(至少目下是如此),容易廣泛接觸他宗、他脈之勝義,在未甚了義之前,切莫輕言詆譭他宗,以免身犯此戒!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廿八、梵網十戒之總論

    廿八、梵網十戒之總論

        《梵網經》所列十戒,名「十無盡戒」,是為「重戒」,即可知對於修行者之重要。亦是修行者身在修行,言行卻易犯者,故列此十戒以戒慎修子。(沙彌十戒以八關齋戒全數羅列,僅加「不蓄金銀寶物」,合為十戒,當亦是在本宗所需之戒儀。)

        唯此十戒,身在居士,雖有可以較輕淡於緇眾,但既在修行,實則出家、在家悉在戒內。

        復次,「梵網十戒」(包含二說在內),可謂修行者之初戒,當以自身之容易觸犯而強力禁止,藉此科儀為戒。甚願我宗修子明悟!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廿九、菩薩十戒之略論

    廿九、菩薩十戒之略論

        云何「菩薩十戒」?即普饒益戒、不受戒、不住戒、無悔恨戒、無違諍戒、不貪求戒、不惱害戒、不雜戒、無過失戒、無毀犯戒,是為「菩薩十戒」。

        於《華嚴經》所說,列此「菩薩十戒」,相較於「十無盡戒」及「沙彌十戒」,可謂已提升至大乘修行。緣於大乘教義,即行菩薩道,即行利他、弘法利生,由所列十戒之名,即知修行境界已有提升,已須進入更為嚴謹之教戒。

        或有謂此《華嚴》「菩薩十戒」,是針對出家緇眾,謬誤也!在家居士又豈不能行菩薩道、成菩薩果?(雖然是更為嚴律,更為修行有增上、出離根器者所較能承受;但萬丈高樓平地起,能行八關齋、能行十無盡戒,又豈不能行菩薩十戒?)

        我宗修子有進入內院之趣心行者,當要嚴謹看待菩薩十戒,對於上生內院有絕對助力!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復論菩薩十戒

    卅、復論菩薩十戒

        云何「菩薩」?即乃行者智慧圓滿、菩提見性,力行弘法利生,是為「菩薩道」。云何「羅漢」?是為先求自我成就,再來利益眾生。故前者是為大乘教義,後為小乘教義,雖然俱屬成就者,羅漢更為佛之十號之一,但終究先求自了,亦有「自了漢」之名。

        今日「菩薩十戒」,羅漢較有迥異;是為針對大乘行者之十戒。我佛教法本為弘法利生、慈悲為本,因而大乘教法,是在太平盛世最為宏興之教法,亂世之中,則「小乘自了漢」較為頒傳廣佈。

        我宗遵循我佛教法,雖然「唯識」勝義較為中下根器者甚難瞭悟,(此亦我佛開演八識,有分別傳教,中、下根器者演繹六識,七、八識專為上根出離之行者開演。)但我宗奉行菩薩大乘教義,自發心即不以「自了」為追求目標,而是先利益眾生、體行菩薩悲心,由外行而洗滌淨化自身之凡識根器。

        故修子們當有明解,切勿本末倒置!尤其似是而非之論述,譬如「我未成就如何渡人?」,這是根本錯誤!我行菩薩道,眾生感而行之,不但引渡眾生,更是自我淨化、提升之不二法門!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一、三論菩薩十戒之精神指

    卅一、三論菩薩十戒之精神指標 

        云何「精神指標」?即眾生不論上、中、下根器,不論有無修行之人,一見或聽聞即知是為代表性意義,可以使人直入明瞭之用意。此指標在《華嚴》菩薩十戒,即「普饒益戒」。

        云何「普饒益」?簡言之,即對一切眾生,不分富貴、貧賤,不分修行、無修行,不分權貴、囚犯,不分人、獸,不分人天、不分法界,只要我有起心動念即在有益眾生!舉凡我思、我言、我行,甚至所關心者,悉皆未以自我為念,而是利益於眾生。

        看文字敘述,或有人曰:「這是高談闊論,這是不切實際!」;甚至有人譏貶為教條、徒列而已。誠哉斯言!中國有句名言:「人不自私,天誅地滅。」在在說明人之本性自私無比。

        要你一切以公益為先,捨棄自我,這有點強人所難!但是修行是什麼?就是要徹底改變自我!尤其深知人性之被動與惰化,因此才要有立戒,加強行者對自我之要求與約制。

        我宗是以弘揚彌勒教法為最大使命,欲使眾生同受 彌勒慈尊接引,上生彌勒淨土,所以此一意念、言行及實踐,隨時隨刻都在利益眾生,不過,「普饒益」當不止如此膚淺而已。我教歷來祖師大德所垂流之典範中,許多都是本此戒要義而行。

        譬如捨身餵虎,雖然其行褒貶不一、見仁見智,有者戲謔為愚者,有者油然驚歎、欽敬無比。此中分野,即是捨命譏為愚者,認是太輕忽生命乃係「鴻毛」之不智之行為;但欽仰者,認是自古艱難惟一「死」,願捨此身,實為「泰山之重」!

        所以關鍵就在:你能遵行此戒、捨棄此身,還有什麼可為自己?乃是普饒益戒所要修子深切體悟!(必要明白:不是要修子效行捨身餵虎,而是此戒最關鍵的理念,即是「不為自己」。)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二、不受戒

    卅二、不受戒

        云何「不受」?即為「不接受」。簡而言之,此戒即是要行者不接受本宗(此意不是指本『唯心宗』,而是泛指修子所皈依之宗脈。)以外之戒律與教法。

        乍看之下,好像有點矛盾;諸佛菩薩不是要行者讀誦諸佛寶典,普遍供奉、禮敬十方諸佛菩薩?這是行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吾作說明如下:

        此戒之於修行,恰如人為學子時期,從稚齡幼教、小學、中學、大學,可以廣泛學習吸收知識。但是你進入要得到碩、博士學位之際,就要專精於一項所長,將此心得述之言論,使得專業教授認可而授予學位。因而不受戒既是菩薩十戒所列,當然就是已進入專精之修行領域,不該再接受他宗之戒儀或皈儀。

        因為在此際之修子,已要將全心之精神、體力、時間、智慧投入本宗教法之精華,提升境界,不應再像初行者,如無頭蒼蠅亂撞亂飛,尤其廣泛之接受他宗戒儀,最易混淆自身之心志,若再涉入其較深教法領域,更容易使自身前功盡棄!

        當然,此戒用意,不是僅指修行提升精進之人才需為戒,初行者即可不必,這是錯誤!不過初行者,若因亂受他宗之戒,而退出本宗,是可以減少對本宗之傷害;因為修行(皈依)愈久之行者,一旦退出其所皈依之道場,其傷害是較深層而廣泛。

        乍看之下,好像是唯恐道場受害所設之戒,實則不然!基本上,修子本身不但前功盡棄,枉費大半輩子皈依的修行,到頭來,還有可能自身受害!

        復次,不受戒更是諄諄於提點皈依修子:自身信念不堅定,走到哪裡都一樣!就像歷史所云「貳臣」,千古以來常受後人唾棄。深願我宗行者慎思此戒之義!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三、無過失戒

    卅三、無過失戒

        云何「無過失」?嘗有言:「世無完人,豈能無過?」況且儒家至聖猶不謂己已無過,況乎凡人?

        但是佛徒,即要針此眾生難以祛除,以及最難克服以迄達成,嚴加設戒。強制修行者必要兢兢而行,務必使此凡性轉成智性,使在閻浮提地因染著之習性,澈底脫胎換骨!

        然則,人畢竟是人。在此普遍習以為常之風、以及各人因立場與觀點之不同、連帶對與錯(只要並非涉及法律事件)愈加模糊,進而有者,錯到底,也成「對」的荒謬觀點與理論。

        基本上,不論出家眾或在家眾,人性之通病依然存在。縱然緇眾已削盡三千煩惱絲,但內心的觀念並非隨此三千煩惱絲之落地而消褪;更甚至有緇眾緣於位列三寶之中,反而養成愩高我慢之心,形成另外一種執著,產生言行有所過失卻不自知。僧師已然如此,一般在家居士,更是難免有過!

        職是故,此一「無過失戒」之主旨,即在強力約制修行者「言必深思、行必循正」,更要祛除我人心執。(不論教法修行,或是日常生活與人應對。)我宗修子欲成菩薩果,當必慎於此戒。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四、無悔恨戒

    卅四、無悔恨戒

        此戒名「悔恨」,有分狹義與廣義。狹義是「悔恨」為一事,針對自身;廣義則分別形成二種情緒,即「悔」與「恨」,乃有對於外在事務與人際等。

        眾生應該常常有在事後懊惱、恨怨等發生,不論修行者或一般眾生,應是難免,一旦陷入悔恨的情境,我人靈明必將受蔽;「悔」惱於事無補,更會讓自己失去信心!(若然真是鑄錯,何不亡羊補牢,積極補救?)「恨」則是一個極端情緒,容易讓人陷入瘋狂情境,因而不論是狹義或廣義,行者必要戒慎。

        云何戒此悔恨?當要修行者言行之前,切要深思再三,庶免事後懊悔,甚至恨怨。如果行者能夠謹守此戒,對於自身內性之修涵會有很大的助益。因為言行之前多深思,養成習慣之後,那麼形諸於外將是不慍不火、不急不燥,可以讓同修或者善眾升起欽仰恭敬之心,更可以輕易帶引行者或善眾在修行路上步步前進。

        復次,若遇事毛燥,事後動輒悔恨(或者易啣恨不釋),那麼其人必將難與同修或善眾平和相處,容易形成道場上之獨行俠,對於修行並無好處。

        總之,畢竟眾生具凡性,處事悔恨在所難免,但是要成菩薩果必要強力約制自己,故勉而力行此戒。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五、無違諍戒

    卅五、無違諍戒

        乍看此戒,乃針對出家僧師或在道場上位者,實則不然。

        「諍」可以將之解釋:忠言好話,或者勸解等之語文。語有云「忠言逆耳」,俗話也說──「實話總是不好聽」,所以眾生喜歡聽自己受用的話,喜歡別人奉承,不喜歡別人指責。甚至有人講實話說出了你的缺點,你還會惱羞成怒、或者強言辯解!諸此種種,悉皆人性。

        因此設此戒,嚴律行者自省。修行之人,若不能有接受他人指正及批評之雅量,基本上已偏離修行的正路;若再陷入惱羞成怒,那麼不但離開正路,更是已入歧途!當然俗云「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說明了人性好受奉承;既是通性,所以行者更要戒慎,否則與常人何異?

        試看目下閻浮提地中,絕大多數之人,不論緇、凡各眾,有誰能夠時時惕勵于無違諍?職是故,初行者已要戒慎而力行,那麼欲求成就菩薩果之行者,更要如履薄冰!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六、不貪求戒

    卅六、不貪求戒

        云何「不貪求」?貪者,人性中所不知足者,幾近執於迫切渴望是也。求者欲望,縱非自身能力所及,或者「明知不可而為之」是也。

        復次,修行者容或可以精進修行,或者深入經藏而啟智慧,但是內心深處所貪、所求,是難以避免或克服。身在人世,物欲、情愛、權名、財富悉皆染著六根,乃致時起欲求之心,縱然行者身在道場之中,雖非貪於財富物欲,但是權名之浮華,卻也是一大魔障!

        所以戒「不貪求」,正是與儒家之淡泊明志,與道家之無為,是為自我約制及涵養之表現。

        但是我佛教法之中,「僧」列三寶之中,普受眾生供養,因而更要提升自身之約制。若是為眾生之僧師,卻在言行中時時有貪求之念,不但愧對我佛,亦有怍於眾生之供養,更遑論如何弘法利生、帶引眾生邁步修行覺路!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七、不雜戒

    卅七、不雜戒

        云何「不雜」?相對即「專一」。我佛教法,雖在末法而衍生許多宗脈,但是眾生根器各有不同,諸宗各脈是因應眾生根器,及祖師大德之修行心要,蔚然成宗立脈。

        但是我佛教法廣博浩瀚,雖是窮竟一生,亦難絕對進入堂奧。若屬中下根器者,則皮毛之所得,實難企及法要萬分之一!雖然諸宗各脈,悉皆秉承我佛教法之內,但是在修行功課上必定有所區分,是以戒行者不要龐雜,而要專一,其來有自。

        在儒家有云:「博覽群籍,以廣見聞。」,是在求學求知。我宗六事行法,有「勤誦諸經典」,是在增啟智慧;但是,這些與「不雜」是兩回事!因為求學求知、增啟智慧,是可以從廣泛學習中而有所得;但若要深入各宗法要最究竟處,則無專一必難有成!

        目下許多修子嘗喜在見聞中,認為誰的宗脈好殊勝、誰的教法最究竟,因此興起皈依之心。但不久又見聞而認為他宗更好,因此又如無頭蒼蠅,皈依再皈依,滿腦子的教法自我扞格,處於混淆不清;連最基本教義之解釋,都有可能衝突而不自知,或者無所適從。

        尤其我宗有顯、密教法,若皈依於顯法,與他宗教法倒無甚大衝突。惟密法,就有嚴格限制;甚至同宗修者、皈依同宗不同上師之修子,都不能相互交流所修行之上師教法,更遑論於不同宗!

        眾生切要明知此不雜戒不是起分別心;我佛教法可以讓眾生隨喜、隨願而浸淫,但是一旦皈依之後,不排斥、不貶詆他宗他脈;但若要深入彌勒教法,則要謹慎此戒。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八、無毀犯戒

    卅八、無毀犯戒

        云何「毀犯」?顧名思義,「毀」者,壞也!即要修子不毀壞他宗他脈,甚至自身宗脈之法器、寶典、聖物等。「犯」者,乃為眾生之強力約制,意在同宗之間,不有冒犯之意。

        此戒看似平常,但在越修行有素者,越容易有所觸犯。試看目下修行者,常有自我愩高之心,都以我自己所修行最好,以自我認定為對,因而輕易就起否定之心(不論是真對與否),尤其很容易隨風起舞,人云亦云。冒犯者,雖非一定在道場中,但有可能已潛藏在心識,因此言行隨處可見端倪。

        復次,毀犯之戒,有在約制眾生修行之恭敬心。緣於各教之上聖所遺教法,除非別有用心之人故意扭曲原意,否則悉皆正教、正法,因應眾生、引導修行,實不能以主觀之自我而隨意否定,如此始能使自身恭敬。(不論對哪宗教法、或上聖高真)

        我宗今為在家修士,尚屬身在紅塵染著,因此無毀犯戒更應奉為座右銘,時時惕勵。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卅九、不住戒

    卅九、不住戒

        云何「不住」?即不停駐非如法之處。

        我佛住世,即有許多外道、異教邪說倡立,廣泛影響修子之正信。時至末法之今日,雖曰大道普傳,我佛正法亦衍生許多正信宗脈,更有其他名門正教大開普度;但是正因如此,亦有許多揭櫫正法,實則包藏邪說異端,使不明就裡之行者一時迷惑、蹈入歧途。故此「不住戒」,仍然不因時代變遷而不符時宜。

        廣泛而言,修子在道程上不住非如法之處,仍有隱含「不住安逸」之義。修行者重發心,如躭於逸樂則易頹喪精進心志,正如儒聖所云「玩物喪志」,因此行者當宜謹慎!

        我宗修子悉皆在家,更無緇眾之嚴律,端憑自身對於大道修行之志趣,因此更為容易輕忽於本戒。尤其目下資訊通達,行者容易接觸他教(宗)教法,若不能時時惕勵自身謹守此戒,乃將容易使自身住於非如法、以及安逸之處。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四十、不惱害戒

    四十、不惱害戒

        云何「惱害」?以字義解:不因煩惱而害修行慧命。但是此戒不僅僅於此,實則廣泛包含因煩惱障所衍生諸多無益、有害之言行。

        修行者多知三毒須戒慎,緣於貪、嗔、痴乃一切煩惱根;但是人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欲,捨此身之欲望,談何容易?縱然老僧入定,猶然受氣所使,因此如何「槁木無灰」?實需依賴嚴戒律己。

        在家修子除名利之韁索、血緣親情,以及男女情愛等縈心掛懷之外,仍然有繫念於此身之浮名。(不論緇、俗俱皆涵蓋)是以故,針對個人之缺失,「不惱害」即是針其所必要之戒。我宗修子或許可免於浮名之障礙,但身在紅塵染著尤重,當須謹慎。

        末法時中,我佛遠去,所憑藉者,僅有「僧師」與「法本」,不似嚴師在側,時有啟迪教誨;更因身在凡俗,總有凡業需了;更因教法僅憑僧(本宗尚且無之)、法,實難啟迪行者嚴加約制自身。因此本戒對於本宗修子,更如醍醐灌頂之必要,時時謹記!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四十一、註解十戒

    四十一、註解十戒

        本『唯心宗』之修子對於十戒之認知,當然是從「沙彌十戒」而行。(因為此十戒正與八關齋戒九成相近,只餘「不蓄金銀財寶戒」;可以八關齋戒圓滿後,視自身客觀因素允許而加行。)

        不論十無盡戒、十菩薩戒,在於本宗修子,亦屬不容輕忽。當然本宗行者若擇顯修,當然是悉皆涵蓋;若選密行,則其戒更嚴!(此在本部亦將有所著述)。

        不論從任何角度或觀念而言,修行畢竟是求取成就之道,絕非擇輕從易、而不由重而難。所以修行者當需審視自身所允許之條件而擇;既已擇定,當要力行不怠!

        吾奉勸本宗行者,面對末法之正信法義(此緣於彌勒教法是 世尊住世所金口囑咐),如入寶山,若空手而出,豈非冤枉!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四十二、大小戒之別

    四十二、大小戒之別

        云何「小戒」?小乘「律藏」所說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是也。何謂「大戒」?是十菩薩戒等「重戒」。然則,其中「具足戒」中有「三聚淨戒」,大乘行者亦攝行,故具足戒亦係大戒所列。

        云何具足?乃功德圓遍、無量無等,故曰「具足」。相對者,「不具足戒」並非不圓滿、不功德無量,乃係方便在家居士行本宗教法之戒律。故以在家,雖有增上心,但未具出離心,故不如比丘、比丘尼等具足戒之繁多。

        云何大小分別?有以小乘教法所說之「律藏」,而曰小乘戒;實則並無相對應之大乘戒,僅有「重戒」。對於大小乘行者所必需規範之戒儀,當依各宗之教法而明定。

        本宗則因應行者僅有四眾中在家眾,故對五戒、八戒、十戒之戒儀為首要。(緣以上述各戒,「護生」是為 慈尊本願所致。)當然在家眾,若進階出離,則攝行比丘、比丘尼戒之「具足戒」,亦無不可!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四十三、具足戒

    四十三、具足戒

        云何「具足」?一切圓滿之戒儀。比丘有二佰五十戒,比丘尼有五佰戒。(實則是四佰玖拾捌戒)

        本宗行者,雖曰不能即時即行具足戒,(當然不是行者之問題而已,尚有授戒儀軌尚未完備),但行者有精進心,雖以出離不備,但增上有餘。(自古以來,以在家身成就大乘菩薩果者,亦不在少。)因此,亦可在大、小戒行完備之後,進入具足戒。

        緣以具足需要之資糧及其根器,並非僅僅「慈心護生」之願即可臻至,所以必要有大無畏、大精進、大恆行之毅志,始克在具足戒中;不有踰越,始能在修行中藉此圓滿之戒,成就圓滿功德身。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四十四、三師七証

    四十四、三師七証 

        云何三師?其一「戒和尚」,其二「羯磨師」,其三「教授師」。云何「七師」?即見証此受戒者之師七人。此科儀是為具足戒行者所必要之科儀。

        因此「戒和尚」,是正授戒師,主持行者落髮。(亦可因在家,不行落髮,但仍要正授戒和尚之授戒。)羯磨師,為受戒者讀表、作法科儀。(即受戒者之願,由羯磨師所呈。)教授師,在受戒者往後之修行,是為其導師,教授諸法及威儀等事。

        三師七証,在我佛教法是一大盛事,見証此行者由增上而出離,全心全身奉獻我佛,弘法利生。本宗雖曰創宗業已廿五年有餘,但真正力行彌勒教法仍僅在幾近廿年間,尚未行此正授戒之科儀,但未必往後不行;故行者,當須明此三師七証之重要。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四十五、本宗初行戒──慈心護生

    四十五、本宗初行戒──慈心護生

        彌勒教法是以 慈尊「彌勒菩薩」為當來下生之未來佛。緣以 彌勒菩薩累世本願即以「慈心、護生」,故為求融入 慈尊本願,以及趣生、求生兜率天彌勒淨土,因而皈依本宗行者,先不急於深入奧妙勝義理諦,應以發心契入 慈尊願海為首要職志。

        當然,不是要入門行者立即發露增上或出離;以在家居士之身,或有俗業羈絆。因而「慈」之素行,或許不克盡其全功,但心中時時謹記 彌勒菩薩云何「慈尊」之聖名,當知了悟「慈心」之義。

        行者時時以慈為本心,發之於外即為「護生」。眾生不但悉皆具有佛性,亦皆惜命,何獨我人乎?若知時時護生,植入心識,則契入 慈尊願海必定不難,上生彌勒淨土亦當無誤!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四十六、本宗精進戒──唸佛拜佛

    四十六、本宗精進戒──唸佛、拜佛

        彌勒教法之皈依者,乃為熟知上生彌勒淨土之殊勝;而總掌此一方便殊勝法門,即為當來下生──彌勒佛。

        故行者為要上生此土、具足福慧資糧,當要恆持不斷稱唸 彌勒聖名、禮拜 彌勒聖像,以此具體而匯聚上生彌勒淨土之動能。

        當然我宗修子俱皆在家,無法時時刻刻有如緇眾稱唸、禮拜,但是既曰「持恒」,最基本也要天天不間斷。

        客觀因素允許,加上早、晚嚴訂功課;如果不影響凡俗作息,早、午、晚,行、住、坐、臥稱唸佛名,悉皆可以匯聚與 慈尊願海相契之動能!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四十七、本宗要戒──六事行法

    四十七、本宗要戒──六事行法

        六事行法並非六度波羅蜜,行者當需了知。

        我宗行者求生彌勒淨土,但此土有分外院、內院。外院可以帶業往生,是以讓行者在無法具足甚深厚福慧資糧者,先在此土補修,以待蓮開見佛(慈尊),再共下閻浮成就正等正覺。(此為 世尊住世親口囑咐 彌勒菩薩,引渡遺眾之金口。)

        然則,內院則是以在世趣生彌勒淨土,而且持續精進,不以上生外院為目標,而是要直入內院,蓮開見佛、授記印可,成就覺悟聖境。因此,累積初行精進,而後就要累積六事行法之福慧資糧。

        佛住世親言開示:「六事多行多分」,上品上生、中行中品、進入外院少行少分,積聚 慈尊佛緣。蓋以彌勒內院悉皆成就之聖者,在世所修行六事全包。故我宗修子趣生彌勒內院,六事不可不嚴加勤行。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戒部」總論之一

    《戒部》總論

        云何戒持?乃以律己身心不使觸犯過錯,是為戒也。

        我佛教法之軌儀繁浩;東土眾生已去佛甚遠,雖有精修之士綿延廣傳教法,但又宗脈林立,雖是各宗俱皆我佛正法,但總有立論殊異,因此各宗持戒亦有不同。(雖是守戒各宗有之,但仍有不盡相同。)

        西土並無單獨立戒之宗,東土則有之;唐道宣(今已證菩薩摩訶薩)以《四分律》詳闡我佛教法之戒律,乃為東土『律宗』之祖。由此可見,我佛教法之對於持戒有甚嚴、甚詳之開示,本宗行者對於戒律當亦如是觀,嚴守不怠、勵行不誤。

        吾將其總結分為三大方面加以註解,以利行者一目了然:

    其一、修行過程,禮佛是為重大項目,亦屬無時不可為之,因此欲有禮佛,必要知其軌儀。

    其二、藉諸軌儀顯露行者對佛(包含法、僧)之禮敬。

    其三、藉諸戒目詳明,使行者知可行與不可行,久習成慣,使心識沉斂,遇事明判何者乃為
          犯戒,以強制約束身心之戒律,使行者脫胎換骨。

        簡而言之:

    其一、既然要時時禮佛,則禮佛應抱持如何心境?如何表達禮儀?是為禮佛之戒律。

    其二、所有人皆知道要心誠意正,但在禮拜時卻浮燥、輕佻;如何使人同化誠敬禮佛,因此
          必要強制依循禮佛之軌儀。

    其三、既曰戒,即是告知不可行,應而所有項目必要時時存續於行者腦海中,無時不念,使
          心所充沛戒目,當可藉此戒行使行者言行循規蹈矩、合於戒律。

    此為持戒為律所必要明知之簡義。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戒部」總論之二

    《戒部》總論之二

        云何為戒?簡而言之:律己之心、戒易所過。修行者之所以是為修行者,當應與凡俗之人有所分判。

        一般眾生既然入世,則其染著深重,因此至性蒙蔽,以三毒、七情乃至六欲顯著,是為眾生之自然顯現;更有特殊事故,如生死交關、名利當前等等不能自主;更有孜孜鑽營以為樂趣。但是相同入世之修行者,根性與常人無異,所分判者,修行者依止於道場,自然不能以常人之鑽營與放縱心性。

        是以故,心性既是與常人並無二致,故要以戒律嚴加束縛己身心志。雖未必然修行者要大異於常人,但若與常人無所分判:

    一者、眾生當不以修行有何可貴之處。須知,諸佛菩薩有三身,其中一種「化身」,於修行
          者即可具備。即是在道場中莊嚴肅穆禮佛、誦經,眾生一見,直如佛菩薩化身!此可
          以謂之修行者所可以具備之法身。

    其二、既有律心不使遐馳,專注於教法之修行,當可事半功倍。

    其三、我人生在閻浮提地,縱然潔身自好,然則外界五光十色之染著,雖然行者此身入於道
          場,但此身亦是四大所合,五蘊仍在;故自有此身之趣性徧執、嗜好等等。易言之,
          此身與所有眾生皆同,即亦有所因應,使此身得以滿足,故將「以身動性,使心不
          寧」!所以必要嚴戒加以约制此身,在染著中可以不受混淆。

        當今之世,各大正教、我佛教法各大宗脈,無不以戒律皈依之修子。但各宗以教法之有所迥異,因此立戒、立律或有差異,但絕對是以教法所宗、而以對立面為戒、以各人之心性而立律。

        試舉例而言,儒家教學,殷盼士子將心力全部投入求學,因此有「血氣方剛,戒之在鬥」;道家求清淨無為,故修行戒在玄虛;我佛教法博大精深,啟迪修行者之無窮智慧,故戒在修神通。

        本宗修行之人以趣心求生兜率彌勒淨土,且以我佛 世尊咐囑盡渡遺眾,因此教法皈依當不僅限於緇眾,反而在家之人更多皈依於彌勒道場。因此本宗之戒,絕大多數因應在家眾所立,諸如八關齋戒,補大戒之不足(當然更遑論具足戒)。

        所以本宗立戒,會以小戒為先,直至行者發露增上,乃至出離。(不一定要出家,所謂出離,必要融入彌勒教法之精華──大慈。)

        所以「戒部」才會在書中詳述各在家者之俗性而對治,立大、小戒之詳目,實為要本宗皈依者雖可不必入於緇行,卻可以「戒」而成就緇眾之果。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戒部」總論之三

    《戒部》總論之三

        設戒所為何來?乃以守戒之不易,若非明文條列強制約束,以人性通常之惰性,容易推託敷衍,甚至依循、鑽營自我藉口。故古來各家宗脈、禪林寶剎,多有設立戒堂,內有戒具,明列觸犯何戒、受何罰懲。

        當然時運變遷法亦遷,際值目下文明時代,所謂戒堂、戒具已不符合時代潮流;但是古往今來,修行者仍是修行者,人之通病(通性)亦不因時代變遷而不存在,所以「戒」之對於修行者,仍是不可或缺。因為戒,使修行者之言行符合「修行者」之言行:即形象、身分,否則與常人無異!

        然則戒之所以難守,全在心識所知(亦即觀念與認知)。眾生心性有絕大動力受制於此身之所需,因此常因此身之錯誤需求,而使此心起錯誤認知,導致錯誤言行造作,大違修行者之言行!既然守戒之不易全在此心,則對治之道必也在自心。

        儒家所云「不學不知義」,則我宗修行者當應認知設戒之意義,明知修行者必要守戒,始符修行者之形象,以奠定基本律心之要件。再深入研閱所設諸戒目之要義,則可明判何是可言、可行,何是不可言、不可行。時日既深且久,則建立行者對凡塵事務(物)何者是對、何者是錯,使自身(心)習慣於受戒律之束縛,即可初步達成戒行。

        總此而言,如要完全使修行者進入戒行無礙,必要對治此心(身)。是以故,我佛教法(不論任何宗脈),修行者之所以要六根清淨,即要六根之染著不影響此心,此所以守戒要律心、要身行,始足以克服此身(心)之受牽引。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戒部」總論之四

    《戒部》總論之四

        本宗首要有三大戒:其一,戒殺、放(護)生──慈心。其二,戒涉政治。其三,戒託稱彌勒下世。

        云何立此三大戒?此乃應緣於吾歷世本願:慈心護生,乃願皈依行者悉皆契入此一本願。

        云何戒涉政治?乃以華夏民族歷來甚多政治中有宗教思想,乃致排擠他教,形成分別心;更有醉心追求政治利益,將使精進心完全蕩然無存!(此戒乃要行者不涉,並非要行者完全不關心或不得接觸,是有分別輕重。)

        云何戒託稱 彌勒下世?華夏民族深受我佛 世尊所說彌勒三經之影響,僅知在未來世 彌勒將要下世,與諸眾有緣龍華三會,共成正等正覺。但卻藉此,常有居心叵測、別有用心之人,託稱自身是為 彌勒下世,自古以來,且常以此號召信眾起兵作亂,荼毒無辜。遺禍所及,甚至近世中當政者之所以禁止 皇母道脈之一貫大道,亦因 彌勒之名受累,使當政者深懷戒心,恐有作亂之虞。故須立此大戒。

        唯吾既予立戒,當要話說分明:彌勒下世乃係我佛 世尊金口親示,當無疑義;可是時間在什麼時候?需知,兜率天彌勒淨土四千歲,而在此土之時間,應於未來世五十六億年後(當然其間必須扣除已過之時日),所以在此期間 彌勒不可能下世,眾生對此亦應有所認知。有關此事,則屬誑語;不論有人託稱或是自身託稱,均屬不實,當要戒慎!

        吾立此三大戒,實為因應此際末法眾生有因緣、根器殊勝者,當然亦有甚多根器較為平凡;深恐眾生受惑,當要本宗行者自身先明此理,始克引度有緣。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法華林菩薩 後敘

    《後敘》

        本部戒典大致完成,唯為何缺密戒?既曰「密行」,則其定戒,是在各自上師,在傳法之前,定於皈依之行者;而總持密戒,則為宗脈所因應必要,由其總持主事明訂。故本宗修子入於密行法門,至精進階段,自有本宗認可之宗長或金剛上師諭知行者。

        但密行者卻需要有認知:所謂「密行」,是有當下成就之可能,但既是捷徑,亦可謂之並非康莊坦途。其間所遭遇魔障,是累世集結於一世而顯成,正如語云:「大破、大立」,關鍵即在「破」後而能「立」。其破壞力,當然就一倍、三倍、五倍,甚至十倍、百倍於顯修行者,此在密行者發心之初,即要認知。

        復次,密行是有仗藉本尊、緣佛、皈依上師之助力,此即為目下顯教云及「密教是仗藉他力,不是自修成果之根本。」唯,如何仗藉?總要契引此一關鍵動能,仍要密行者自己痛下苦工。

        再次,密戒雖密而不宣,但不會比顯戒繁冗,因此不論在本宗之行者是擇密而行,或依顯而修,「戒」是不可或缺。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法華林菩薩 總論

    《總論》

        云何為「戒」?其義即是針對我人之劣根或惰性,以強力約束之規制。

        顯修之人大抵可將我佛戒儀朗朗上口,甚至了熟于心,但是關鍵就是「作不到」,甚至為自己找藉口!

        譬如說素食戒殺,若不具備慧根、恒毅堅行,無法抑制我人潛在口腹之欲。再譬如訂定功課,仍然會有許多修子找藉口:情緒不佳、身體不適、工作繁忙等等,悉皆是自己怠惰所找出的正當理由。所以,修行者在還沒有深入修行領域之前,就要藉諸戒律之科儀,強力導引、約制自身浮華之心志。

        云何是戒?乃針對我人有所不及、或力有不逮,而強制規律依循、戒行;即是由平凡之人脫胎換骨,成為修行者最重要的第一步!正如吾在「八關齋戒」中有所云及,修者身在閻浮提地,確有許多戒律不能嚴戒分明而慎守;要以八關齋戒作懺悔、作力行,自身深刻的認知而實踐。

        復次,對戒的認知而身體力行,更能潔淨此身在染著閻浮提地之污垢,進而更親近於佛菩薩。

        總而言之,修子既要修行大道,且慢奢談海闊天空之超証;當下的凡心,在戒律之中是否可以收斂而改正?將是你未來成就的指標!(本部完)

  • 【彌勒法本之戒部寶典】觀音菩薩 為戒部作跋

    觀音菩薩 降   

      為戒部作跋


        喜矣哉!『唯心宗』顯密戒三部寶典之《戒部》,終究在 南無法華林菩薩摩訶薩手中完成。

        「戒」者,不是要修行者只見其戒,不見其義。我人既然皈依於宗脈,親炙於教法,所求於何事?即要藉此短短數十年之生命,作永恒不滅的超証!

        許多人只見人修行成就,不知人修行苦工;所以戒行,即是要初行者體會此身受約制之苦,在苦行中體會修行之重要。成就是漫漫長程,不是當下所見之風光。

        彌勒教法是秉承 世尊遺眾之咐囑,允稱我佛去世以來最為殊勝之正法。然則,不論法教多殊勝,不去親近,則有不知;不去實踐,不知其勝!所以要修行者能夠在殊勝教法中有所增益,最基礎的戒行,不能不守。

        再者,我佛教法妙勝浩瀚,許多行者歷來成就各有心得,創立許多宗脈;但是不論宗脈主旨是如何,不脫我佛教法,意即不能脫離佛戒。職是故,既要深入我佛法教,先守我佛戒律。

        書既已成,吾不勝欣悅!乃來抒文誌跋,是要有所叮嚀於修子。

    南無觀世音 誌跋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歲次壬辰年十月廿五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濟佛 序

    濟佛 降       

      為密部作序


        哈哈!老衲遊戲風塵,雖是深入三教九流,熟諳人世各階層眾生之百相,唯對我佛之深密教法,未有獨到體認。

        因此欣喜於台疆『唯心彌勒道場』著造「顯密戒三部寶典」,大弘我佛如來之殊勝教法;更以此方便擅巧、求生彌勒淨土之勝義,契引諸眾,而不論其根器,實為末法時中,最為合適眾生親近而精勤修行之法門!

        何謂「密教」?老衲感慨眾生中,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乃人云亦云,謂之「祕而不宣」之教法!

        哈哈!密行雖有仗他之因緣而成就,但卻是直指如來本性之奧義,當下成就者,可謂如恆河沙數!且能不入涅槃,虹光大轉、輪迴住世而濟渡有緣。

        今日唯心道場「密部」即將開著,老衲不揣愚昧,斗膽抒文以誌篇前,實為閻浮提地眾生欣喜故也。

    南無濟顛 降於台疆唯心彌勒道場
    天運歲次壬辰年十一月廿四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釋迦如來佛 序

    釋迦如來佛 降

      序


        密法云何為「密」?乃係教門浩劫,乃有僧部及賢達人等,將教法經寶藏入洞穴及地底,以待浩劫過後不致教法掩滅,故後世人以此為密法衍繹,而成密教。

        然則密法,亦因此將其儀軌以適人、適地加以演進,略脫離吾住世間所立規戒;惟,並不失教化妙法之本旨。直至蔚然成宗,歷經諸大菩薩之乘願下世,精修勝義並集結精華要論,傳息不輟,更因此衍生四大宗派,亦即今之「藏密」主流。

        台疆一地得天獨厚,道機應運,宏興鸞脈,乃有『懿敕拱衡堂』兼領『唯心宗』弘揚彌勒教法。茲已著造完成唯心彌勒法教「顯部」、「戒部」,持續著造「密部」之初,吾佛甚喜!彌勒之應運,大弘教法,且已大致奠定宗脈所必要之一切,吾佛為未盡遺眾欣喜!

        眾生可以皈依於未來佛,且顯、密不分,各自應根合器,且深契其緣。一旦親近發心,可見法喜遍佈,縱然進入深密,只要按部就班,當亦不致諸魔亂舞,實為台疆一地以迄閻浮提地眾生之幸也!

        際值書之初著,吾為序。

    南無本尊釋迦如來 降於台疆唯心彌勒道場
    天運歲次壬辰年十一月廿四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蓮華生大士 序

    蓮華生大士 降  

      序


        修密者之所以能成就,當需以直見(照)本性,成就悟覺之究竟。

        然則密行雖曰「成就」,但其過程,有絕大部分會因自身之夙累根器,以及當下心性、環境等因素;所以必要仗藉外力之助益。(此一外力,是來自於本尊以及上師等加持。或者因此有謂之「密行之成就乃仗藉他力,並非究竟」。)或者斯言無誤,但是成就即是成就,怎能抹殺?

        密行過程所遭遇種種魔難、劫關,縱然外力相助渡此關劫,達到覺境是個不容置疑之事實。譬如渡河,水流湍急,有賴他人相助而「平安渡河」,此一事實可以抹去,而加以否認嗎?所以,關鍵在修密者如何契引本尊與上師之加持,而累積修行之工、漸入覺境,才是最重要的方法!

        復次,每一密行之功行累積、提升自我修法之進境;相對然,魔障亦加速、加重顯現。(因為密行者之成就,是可以當世有成。但是我佛亦有明教:「十世修成一世佛」,關鍵就在將十世的魔難,集結一世而消除,自然加重。)

        今日貴『唯心宗』著造寶典進入「密部」,可喜可賀!為閻浮提地眾生有志修密者,更是一大福音!尤其 彌勒慈尊之法教,更是我佛如來親囑所付渡盡遺眾,正是應在末法之殊勝法門!

        吾謹為序,以贊篇幅。

    南無蓮華生 降於台疆唯心宗彌勒道場
    歲次天運壬辰年臘月初八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彌勒菩薩 前言

    彌勒菩薩 降 

      前言


        修密是否如世間所傳如此玄奇?非也!密之所以言密,並非法之秘而不宣,乃因密法直照本心,故曰之為「密」;乃致以訛傳訛、大弄玄虛者,藉此而使眾生迷惑。

        當然,密行者有種種限制,甚至修法者在第一階段即卻步不前,或者退去修行精進心,因此產生諸多謗詆;或者似是而非之論述,乃使眾生有所誤解。

        密行者之功行,大抵上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所必修功課,實與一般修行者無異。但是每一階段,又因功行累積之不同,形成差異;並且有更細分好幾層次的進境,每個境界所需要的功行,需要倍數、甚至需要數倍的功行(即能量),始足以克服。

        譬如修密既曰「照見本心」,則我人之夙業立即召引顯現,若無加緊、加大之能量,則密行者容易召考退志。不過,在初行密法之人,當發覺到自身不適合修密,那麼可以立即由密轉顯;緣於密行初階所修功課,與顯法殊無二致,此亦彌勒教法謂之「顯密圓融而無礙」。

        書已將著,吾為行者略述梗概,以利知明,而有進退;更希冀藉此勉諸眾生,發心之初,仔細思量。

    南無彌勒 降於台疆唯心宗彌勒道場
    歲次天運壬辰年臘月初八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一、定

    大妙相菩薩 降  

    一、定


        云何為「定」?即是渾然忘我。

        密行與「定」有何關聯?最主要有二大類:

    其一、本尊及上師相應法中,必要有觀想,直至進入忘我,所以必須修定。

    其二、密行進入上師加持,以及結手印祛除魔障;甚至召感正面和祥能量之修法,均屬在定
          中始能有所得。

        但是相對應,修定、不定,那麼紛沓而來之業障、魔障,甚而自身心魔等,將是行者之噩夢!所以修定很重要。

        那麼如何修定?簡言之,「去三心、飛四相」。噫吁!老生常談矣!習坐工之人都知要去三心、飛四相,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云何「三心」?過去心不可得(因為活在悔恨中),現在心不可得(因為進入癡迷境),未來心不可得(那是欲望的大突破,使我人永不滿足)。

        試言,修行之人在修法中,時時受到悔恨心、癡迷境,以及欲望的蠶噬,那麼思緒、心靈如何平靜?有形的身心都已不能平靜,如何進入「三昧大定」而求得照見本心?更不用說修法!是以,每一功行累積火候(即能量);完全無功,反要招魔障!

    (註:三昧:又名三摩提三摩地,正定、離諸邪念把心住於一處而不散亂。)

        云何「四相」?即為生、老、病、死四種果報相。我人若時時在生老病死中打轉心緒,為此身(生)時刻縈掛,那麼如何使當下身心清靜?如何使靈神進入渾然忘我?

        所以修定,先去此「三心、四相」,是為第一階段。但是人腦秒秒分分都不能停止運作,這是醫學常識;修者亦是人,腦部殊無二致,如何克服、使腦部運作中不陷入三心四相的困境?這就是修行的必要。

        當行者欲進入修定之階段,要先學習「自主意念」(即自力)能夠集結成一個動能。(就如練氣者以意導氣,使之暢行全身。)俗云:「久習成慣」,說明了人有慣性,而其慣性,是由學習中而成,所以行者當要細細體會此篇。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二、靜

    法華林菩薩 降

    二、靜


        靜者,清寧也。道家講「清靜」,是要無為;密行講「靜」,是要凝聚行者蓄積於此之能量。

        試言,我人心緒不能清寧,雜念紛沓,則自身已處於混亂之中,何來能量?(修密之成就,有需要自身能量達到可以轉化之境;此在後續中,有專章闡述。)

        我人置身於紅塵染著之中,心緒常飛馳縈注於所渴望有得之欲,因此常常身在道場、心在外面,如何使心清寧、進而從靜中凝聚能量?復次,人之大腦之思維,有時即如電光石火剎那閃現,許多意念因此分散自身掌控能量;所以,必須要靜。

        或許有甚多修子認為靜之工夫,只要習坐者必能進入此一境界。(道家修坐工,有許多方法使心清靜,譬如「參照」、「觀想」。練氣者更有「以意導氣」,所以也是必要痛下苦工。)不然在思緒飛馳之際,如何安靜而清寧?道家有方法,佛家當亦如是,即是轉移注意力。

        云何「轉移」?譬如說我人煩惱於某件事物,因此不能清寧,那麼可以藉諸持誦經咒,以及禮拜佛尊,以專注於此一動作,而轉移心緒之縈掛。(道家是以參照之法,密行者則以持咒為主。)

        言義及此,修子或許覺得奇怪,修密之定與靜,怎會與道家修習坐工完全一致?那麼就要仔細往下研閱。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三、得

    三、得

        乍見此一題目,修子是否覺得怎與儒家「定、靜、慮、得」殊無二致?實則萬法同源,大道無偏。

        密行是要當下成就,所以在未修密之前所必要的苦工,當然要闡述於前。(此在「顯部」亦有云及,顯、密之初並無分判,即是要行者先作好必要之工夫。)

        云何為「得」?即是在定、靜之後,使行者心靈昇華。此身在無外力(無論是身在塵世所必然面對的事物,或累世之業障)干擾,才有具足之能量可以抗禦;如何抗禦,下章闡述。在此,先要修子可以有得,始為最重要。當一位修子,如何從定與靜中,使自身所潛藏之能量激發充沛於此身,這時就是「得」。(但是有得之前,必要有定與靜。)

        在密法中,有許多修行功行所必要之動力,即自身之能量。譬如說你要觀想本尊(上師)、緣佛;如何使自身契引上師、本尊?(融入本尊相應:我即佛,佛即我),悉皆需要自身能量之提升。

        復次,修法過程不論外來魔(業)障,或起自內心之心魔,悉皆需要自力克服。(如何克服,需要自身能量之轉化,意即藉修密法轉化自身能量,克服魔障。)

        當然,修子若已達到與上師、本尊相應,則上師會助力抗禦;所以才要大費冗文,詳細闡述修法之前必要之苦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四、轉化

    四、轉化

        云何「轉化」?即是已激發及潛藏之能量,藉密咒提升、凝聚,甚至運用。

        淺舉一例,就像原油經過提煉,可以產生許多物品。我人之身,譬如原油;密咒修行,譬如提煉;所產生之物品,即為行者可以應用之動能。(若以通俗之詞形容,即是神通或法力。)當一位修子要轉化自身能量之時,當然必要有自身所具備已激發之能量。(正如此一閻浮提地有蘊藏原油,但必須去開採,不會憑空即得。)

        所以行者尚不要在此階段,即產生會有大能量之想法,而是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意即定中,可以不入妄境;靜中可以清寧,得具激發潛藏於自身之能量。然後持行密咒,始足以化轉能量,而應用於自身所必要使用能量之事物。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五、抗禦

    五、抗禦

        云何「抗禦」?所抗何事、所禦何物?

        在進入密行之初,許多修子已陸續遭遇外來之干擾。譬如對教法之莫明、譬如來自親友誤解而批判、譬如我人夙累;以修子欲進入當下成就之教法而召感(或曰緣熟),乃持續顯現之業障。更有心魔(或曰阿修羅之考道),諸此種種,若不能由前述幾章中奠定個人之防護(或曰激發)之能量,則行者必定感覺比諸顯修加倍(甚至三倍、五倍、十倍)之艱辛!

        所以要先有自身完備之基礎,而後藉此密行展現自身能量;一者抗衡周遭之壓力,二者化轉。(或曰降伏起自內心之魔障,不論是夙業或今業)至此,修子才能放心準備進入教法之初行──壇城功行。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六、壇城功行

    六、壇城功行

        此一儀軌已在《彌勒密乘儀軌》中著述,不再此贅論,故將側重於其作用。

        修密之「壇城」,可謂是每一位修子之堡壘,為修密者提供最大保護與依止。所以每位修密者,當要視壇城為自身一部分,因為它就是保證你到淨土的法船。(所以壇城設施亦已在前述書中詳列,修子當要細研。)

        每一次壇城修法,即是為自身啟動能量的關鍵。(正如道家「九轉金丹」,每「轉」增深丹鼎之工。)因而修子欲進入壇城,必要薰香淨沐。(此之所以有獻香、或獻淨之依據。)在本宗以教法弘揚之初,密行者不知壇城之義;正如工欲善其事,卻無利其器一般,徒嘆奈何!

        壇中之佛尊(本宗之 慈尊,及各自修子之緣佛唐卡,以迄上師、空行、亥母等皆是);唯欲修密法,不只要有儀軌完備,內心之堅持亦甚重要──因為「觀想」是一個關鍵時刻。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七、觀想

    七、觀想

        云何「觀想」?因為要達到「佛即我,我即佛」。(此亦修法者為何要常禮佛、唸佛,使  彌勒慈尊深植於我人識海中。若能習以為常,則在此功行過程,可望事半功倍!)

        我人思緒是最不容易控制,因此常有遐馳於不可知之遙遠事物;要讓修法者可以將自身融入  慈尊,或者讓 慈尊進入我人心相中而長駐,唯有仗藉此一觀想之過程。

        為何要達到「我即佛,佛即我」?因為你要抗禦、轉化,甚至降伏魔障以及心意之紛擾。所以「佛即我」,諸魔不侵;「我即佛」,諸業消弭。(當然這並非言語之「剎那」,而是一段漫長的功行!)

        復次,如何才能達到觀想無礙?首先,可以藉實物轉移自身思緒,易於掌控。(此實物即為  慈尊佛像,更可以助力觀想目的達成。)但是修子最常遭遇的現象,即是自身心魔將之誘導或蔽障、迷惑,使在修法中之行者誤以為已經達到觀想無礙。

        簡單而明確地說:「觀想無礙」,是要一旦進入觀想,即可「進入」(或者 慈尊已住我人心頭),是一個心意既起、即可達成,而且是不論行、住、坐、臥;始曰「觀想無礙」!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八、業障

    八、業障

        密行者在進入觀想之際,首先面對的是心緒紊亂,或者不能澄慮靜神,所以事倍功半。直到可以順利觀想,緊接而來即是業障接踵顯現。

        許多修子會誤解,以為在佛前(或者壇城之前)有諸佛菩薩、空行、亥母,甚至上師等護法加持,不應受到業障所干擾,實際情形正好相反。因為密法是即身成就,顯修有一偈曰:「十世修成一世佛」,將十世慢慢還清的業障在一世還清,則其加重、加速當可想而知!

        諸佛菩薩雖然在側,亦不能(或曰不願)強加干涉;因為行者若不一一克服,如何將十世的修程即身成就?所以空行、亥母甚至上師,雖對修子有護持之必要,但在功行的項目上,絕對必要修子自行面對。(當然也絕不是修子自行面對,在非壇城功行上,諸佛菩薩、空行、亥母、上師等可以助力。)

        職是之故,每一位密行者進入觀想而面對業障侵擾之際,所產生的現象,今有三大部分:

    其一、雖然專注觀想,但是卻無法融入「佛即我,我即佛」之圓滿境界。

    其二、業障牽引心神不寧、思緒雜亂,甚至觀想佛成羅剎、我成夜叉,乃致無法繼續圓滿一
          次功行。

    其三、業障侵入心識(或曰識神)日久,修子面相有所改變,或陰沉、或邪淫等等。修子對
          此業障侵擾最好的方法,即是放棄此次壇城功行,可以起身紓解心緒,重新再來。
          (直至業障不再強力干擾,始可繼續壇城功行。)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九、魔障

    九、魔障

        魔障分內、外。外者,有阿修羅,甚至魍魎魈魅等,俱皆有可能受到行者修密之際,浩大能量之感召(或曰牽引),而來考驗(或曰干擾)行者之修行。內者,自性之魔。此自性之魔又分二大部分:一曰心魔,二曰因果。

        云何「心魔」?我人賦性潛在劣根(或曰惡性)。在人生過程中不易顯現,當在修行之際,靈明清朗,則此性之惡即易顯現。正如寧靜的夜空下,任何微小音響,即易清晰聽聞。所以,密行者的觀想境界,容易使自性之魔顯現。

        云何「因果之魔」?我人夙世以來不知歷經多少塵世輪迴,所積造之惡孽,會在精修於高層次之法要中顯現。因而此魔障所產生現象,亦將藉此因果之歷程,而纏礙於當下之修行者。

        或曰:密行如此可怖,那麼何必修密?吾以現代話來作註解:見仁見智。因為你要修行,那麼面對因果業障以及自性心魔等,絕對是不可避免。(縱然是由顯修,也不過是分成十世攤還;密修則是濃縮成一世而已。)

        當密行者碰上魔障,最好的方法也如碰上業障一般,放棄此次功行,重新再來。(但是每一次的重新再來,護法咒則要增加次數。意即第一次重新再來,需誦持二遍護法咒,以此類推。第十次即要誦持十一遍護法咒,若至此仍無法擺脫魔障,那麼今日作罷,明日再修。)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幻聽

    十、幻聽

        行者切莫以為此一現象乃係修習神通(或曰通靈)者才有致之。須知,密行者觀想亦以坐工行之;在心識處於專注(或曰防護力減弱之際),六根最易受牽引、或者侵擾,所以要慎防。

        云何「幻聽」?有從外來:行者會察聞似有天籟之音、似有雷霆巨響,亦有潺潺流水聲或靡靡細述聲,更有切入行者心中所縈掛之聲;諸此種種,悉皆不對。

        由內而起者,似有牽引干礙,強力要求行者不要再續行密法,不要再修行;更有自心吶喊,無名心聲纏擾;諸此種種,悉皆自身所羅織,悉皆不對。

        所以觀想之際遇此情況,切勿強行抗禦,可以放棄,稍候再重新修法。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一、幻覺

    十一、幻覺

        云何「幻覺」?即為不實之現象。此一幻覺均由外力而牽引心神,產生錯誤判斷。

        有行者會察感:髮梢、面靨似有蛛絲輕拂纏擾,直要伸手拂拭;真要拂之,卻又無物。有行者會察感:身旁似有靈體。(不知是佛、是魔,卻又明顯察知是佛或是魔。)更有行者察感自身至親先靈來到壇前。(或身側)

        諸此種種,悉皆幻覺、錯誤,際此情況,仍是放棄,稍候再作重新修法。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二、幻相

    十二、幻相

        云何「幻相」?乃使行者誤以為修法有所精進、有所感應之現象;實際情形則是錯誤,並且密行者不可能有此現象。

        為何不可能?因為密行者所召感能量,在初行者,絕對是不善、是邪惡的能量,因此使行者入幻境(有如糖衣毒藥)。

        有行者會以為看到佛菩薩來教導許多勝妙法理;有行者會看到佛菩薩示現許多勝景,讓你渴望置身其中(或是已置身其中);亦有許多行者會看到許多仙真、他教聖神引領出遊。諸此種種,悉皆不對!

        密行者應該確切明白:何為「密法」、何為「修法」。並非一般習坐、或是學神通、練禪坐,諸此悉為錯誤觀念!密法之闡述,在《彌勒密乘儀軌》已有著述甚詳,在此僅要再次強調:所謂「修密」,即乃「直指本心,當下成就」。(不論是否有仗藉佛菩薩、上師等助力。)

        所以密行者初行,絕對不會有佛菩薩來示現,更不會有佛菩薩來助力。(當然,若已接受加持灌頂,即是「入門」;已發「不退墮」之聖者,當屬例外。緣於修密已具根基,已克服前面種種難關,進入更勝義之修程。)

        故密行者尚處觀想之修程中,幻聽、幻覺猶可放棄,但對幻相要提高警覺!(因為當下有許多行者並不知道已入幻境)在功行一遍之後,要深切省察自己是否有幻相之歷程。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三、幻出

    十三、幻出

        云何「幻出」?義即不正確之所知:自我靈神出竅;亦可曰幻覺之一種,但卻更深層察感似有靈神出竅。須知,密行「觀想」,是整個修密行者最基本之奠基工夫,所以一切察感,絕不會在此際發生(有則錯誤)。

        近期中,密行者或許有因末法時期,輕易而廣泛接觸到其他教法,更有人在進入密行之前,已有某種程度上修持其他教法;因此以為觀想,亦與之前所修行之教法大同小異,也會在此際靈神出竅,因此產生幻出現象。

        在密行者的位階,在處於觀想時,這種現象絕對錯誤!(除非已進階到另個深層境界,如已開始持咒、持印、持訣。此時之出竅乃為正神通之「神足通」,當亦另當別論,往後亦有闡述。)

        所以,行者在初行密法時,一切超常現象悉屬不對,應立即放下。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四、靈動與氣動

    十四、靈動與氣動

        首先說明,在此五章:幻聽、幻覺、幻相、幻出及本章,悉屬錯誤,吾乃以負面現象做闡述。

        「觀想」,緣於以靜坐方式,因此容易產生行者自身之靈神運動、以及自身之氣元加速運行,以致內在動能產生加劇,以致牽引身體的晃動。(在道家及佛門的坐工中,此二種現象雖非嚴重錯誤,但卻絕對是不正確!)

        云何有誤?先不論密行者,單以習坐者而言;無法自主掌控自身靈與氣之運動,又如何修行更深教法、何況密行的進階?一旦接受灌頂加持,其自身之靈與氣必然更加充沛,屆時若無法自主掌控,則密咒、印、訣等更深層修行則必定無法進入,一旦功虧一簣,將永無寧日!所以必要大堅毅,克制自身之靈與氣。

        如何克制?行者在觀想中,如果似有地震感覺、天旋地轉,可以立即放下(不要可惜那已進行一半的壇城功行)。因為這時候,你很可能已陷入靈動或氣動。

        復次,要如何分辨靈動或氣動?一般而言,自身意識較為清晰的晃動身體是「氣動」,並且會察感自身之內似有蟲爬或蟻行的行氣現象;如果自身意識較渾噩模糊,則屬「靈動」。

        云何二者悉皆不正確?密行者在觀想,唯一目的是「佛即我、我即佛」。若出現靈動與氣動,一者自主能力退卻,二者心識將會產生紊亂與紛歧的認知,相對將使觀想無法達成,並且增加魔障、業力等,相對提升能量阻礙你進修的層次。

        總此而言,在此刻唯一的方法,就是放棄!並且要糾正自己的認知,加強自我掌控的能力。(若不能,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進入密行。)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五、上師相應

    十五、上師相應

        云何「上師相應」?簡而言之,行者之意念。(包括一切頂禮、求助,以迄師生間相對應事,在壇城功行中,可以溝通無礙。)

        這一部分 準提佛母在《彌勒密乘儀軌》中已有闡述,但吾猶狗尾續貂,不揣冒昧,加以補充。(緣於儀軌在著作期中,本宗道場仍未建設,今「三部寶典」著作之時,道場完備;尤其行者更需要在日後擔當上師之時,知道如何為皈依之行者作解惑、相應及灌頂。)所以此一相應法,是分成上師修法,與皈依行者之修法。

        首先,說明師生間之相應。以現代名詞作形容,就像無線通話機一般,頻率(波率)符合,即可清楚對話。所以在行者,只要依儀修法,即可將自身之意念傳達到上師,而使所求可以得到回應。(此一修法儀軌在「密乘儀軌」中已有闡述。)

        上師部分,則是繁冗、又更需要甚多功行之累積,始足以有更浩瀚的能量,維持自身的「所必需耗費的能量」;還要有能力接收皈依弟子的訊息,而針其所求助之。上師修法(當然同屬儀軌中的皈依行者,先行奠定相應法的基礎。)不同於皈依行者,修上師相應法,有密咒、訣、印等三大部分,需要藉此激發、凝聚、運用自身以功行而匯聚的能量。(此一能量約略可以歸屬在「通力」。)

        但是,不是在無時無刻中上師可以感應弟子的訊息;而弟子欲求助於上師,有兩大規定:其一、即是在上師所訂定的時間,其二、是一定要在壇城中作此相應。

    附註:上師所持之密咒、密訣、密印,會在本部「最密章」中詳述。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六、相對理論

    十六、相對理論

        云何「相對」?在此所指,乃係針對初行者而言。

        因為眾生在初發心接近密行道場之際,很容易受到外界以訛傳訛,誤以為密行者具有大不可思議之力量,可以有許多神蹟可以期待。當接近道場之後,發覺好像不似自己所期待的現象,因此由期望、而失望,產生退道,甚至謗道,時有所聞。

        故在修法「上師相應」之前,應確實認知到,自己為何要修密?此即相對理論中,針對初行者而言,是在「啟蒙階段」。

        每個初始接近密行道場之眾生,應要抱持此正確認知,而後才可進入道場皈依。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七、絕對實相

    十七、絕對實相

        云何「絕對」?獨一無二。云何「實相」?確定不假。

        在修行上師相應之上師者,即是要此獨一無二的真相,這個部分是智慧顯現的表徵;換言之,若要晉升上師,那麼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實相,那是必定的基本要素。

        因為若自己沒有絕對的智慧,如何為弟子解惑?自己沒有絕對的實相,如何為弟子加持、灌頂、以迄相應?

        所以在密行道場上,修密進入上師相應法之上師位階,必要有真實的智慧、無礙的功行,才足以應用在修行過程中所累積之能量。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八、上師相應之基礎修行

    十八、上師相應之基礎修行

        此一課目主要有三大項目,即六皈依、供養及迴向。(此三大項目在《彌勒密乘儀軌》早有詳盡闡述,故吾著重在實質上的修法。)

        既有師生相應,即是雙向溝通;行者欲得上師之感應,自然必要有其接收之管道──意即行者在壇城中發出求救訊號之後,如何感得上師相應?關鍵即在上一課目──觀想。但是此際觀想,不是本尊或緣佛,而是上師。當行者觀想上師無礙之時,師生雙向溝通,至少在行者這邊是無所阻礙。(那麼感應與否,則其上師之功行是最大關鍵。)

        所以,行者在觀想本尊無礙之後,下一課目即是觀想上師,但是,不是「上師即我,我即上師」,而是觀想此一功課(即上師肖像),可以即時在我眼前不滅,並能感受到源源不絕的能量貫入體內。(此一能量由何而入?端視行者所求何事。譬如說行者深受病苦,則可能由背部命門、或小腹丹田,及胸口中丹而入;再譬如行者身受業障,不論是果報或魔障,則由頂門而入。)

        當行者在此基礎修行中,當然有一個最重要的關鍵──即是上師「相印」之密訣,始能「由印而應」。

        附註︰此一密訣將不列入書中,但已傳予暫攝金剛;此中,彌勒三聖及其法要、密訣均已傳授,爾後當為鎮宗之寶。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九、化轉能量

    十九、化轉能量

        上師相應既是「生者有所求,師者如何應」,上師相應之初階,師、生所修悉皆無異,一旦累積到可以晉升為上師位階,則其如何將之前所修積之功行轉化成為可以運用之能量,即是可以助力,相應於皈依座下之行者,最大關鍵,當然上師有一定的功行;欠缺者,不知如何轉化此一功行的能量。

        首先,除了之前所具備之六皈依、供養及迴向,是基本上「密乘福慧」之化轉外,壇城功行仍是不可間斷;但是就要有加行。云何「加行」?即是輔以密咒、密印,將已累積在自身之能量加以駕馭,使其能量可以「靜如處子、動如脫兔。」(抱歉!借用道家名詞。)

        所以「加行」其形態如下:

        結趺(如不能,則必須至少到單盤,但終非究竟)──捏印──持咒。

        印者,雙手捏右劍,左食指叩掌心,置於下丹田處略虛懸三公分。

        咒者:「如如不動,乾化坤轉,意起雷行,蟄止陰伏,急敕我神,合相互應。」(此咒吾以梵意譯為中文,蓋教法是要傳於東土。)

        此一修法課程,是由上師位階之行者所修,故初行者尚不必涉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廿、灌頂之受灌行者當下

    廿、灌頂之受灌行者當下

        密行之工夫,或者有些辛勤(或曰艱困),但是卻因其密法之今生成就、照見本心,所以有許多是由上師(或曰阿闍黎)所護法加以助力,比諸目下許多宗脈之行者,在艱困的修法過程中,卻隨時有明師助力,(與貴道場鸞門之闡教及皈依門下,時時有恩師之提點,可謂異曲同工!)

        諸如在修密完成初階之後,要進入相應較高位階之際,即有「加持灌頂」,以助行者。云何受灌有所助益?

    一者,能夠接受灌頂之行者對密法已具基礎修行,則灌頂有如明師照護,打開你之前修行的
          能量。

    二者,灌頂可使行者有若開啟玄竅。(亦有許多宗脈有此類似之儀式)所以具備能量、又具
          備自身此一軀殼的「開啟康莊通路」,因此對往後的密法加行,有一定程度的加分效
          果;有者,更可以因此往更深密法邁進!

        今日所要闡述,即是要分明將密行者受灌之時,絕大多數會顯現之情境,明列於書中,以資往後修行者進退、或了知有所依據。

        受灌者會有正面與負面兩大類情境。

        云何正面?即是有因受灌而得其益,因此會產生良好情境。而其情境又可劃分為上好、中平及平平。

        云何「上好」──此位行者在未受灌之前,基礎功行可以算是甚佳、甚深,因此其契引本尊、緣佛及上師等助力會更大。而其願力、精神自然加深其自身之福慧及能量,因此絕大多數受灌,會顯現諸佛菩薩大放光明之情境。(佛菩薩愈多,則其情境愈佳。但若僅一、二位,亦非代表其不夠精行,而是其有特殊因緣。)再有行者會在受灌之際,乍見自身夙世因果。(愈多世愈好,但注意是顯現好因果。)

        中平者──不會見諸佛菩薩之情境,但會見自身二世以上之善因果。再有者,會在當下顯現自身不足之處。(此一不足,絕大多數是身體、脾性及修行上。)

        平平者──會有顯現自身一世善因緣。再有者,會有些微感受到上師的加持能量。

        當然,以上正面情境不是已全部涵蓋,但越此範疇者不多,容或情境有些小差異,但都在此範疇之內。

        負面──云何負面?即是行者功行不足,此一灌頂將顯現較不善之情境。(但並非其所下功行及受灌無益,而是顯現警惕及加勉之情境。)當然此一情境亦有三大等分:

        一者,極不佳──會有阿修羅情境。(或者魔障考關,譬如今生所遭遇之阻礙、考驗等等。)再有者,會顯現自身許多累世不善因果惡業。

        二者,不佳──會有顯現二世以上之不善因果業債。再有者,會顯現此行者此際所縈掛之事務(此即凡根太重)。

        三者,小平──此一情境勉強可曰好、可曰壞,因此會顯現一些小喜而善之情境,或小哀而不善之情境。再有者,會顯現自身潛藏之意念。(既曰潛藏,此一情境顯現,當事人有可能不自知,或會有莫名其妙之感覺。)

        綜此而言是受灌者有所感應之現象,那麼是否有完全沒有感應?(或僅小小的察感,如察覺有股細細的冷或熱流傳佈全身。)當然有之。許多密行者在初接近密行道場,接受「結緣灌頂」之際,反而如百花齊放、許多不可思議的現象出現,在「加持灌頂」時卻一無察感。這不代表此一行者不用功,而是其修行過程中有些缺陷。(但若是灌頂者功行不足,那另當別論)

        所以,密行者對接受灌頂,要抱持一定的期待,但是不要患得患失,因為灌頂就像學子接受考試,可以測知自身學習的程度。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廿一、灌頂之施灌者

    廿一、灌頂之施灌者

        當下灌頂既有受灌者,自然有施灌者。

        能夠施行灌頂,則其必已修行至至少阿闍黎之境界。但是,灌頂是「施」與「受」雙向之能量交匯,因此會產生反應。若施灌者功行不足,那麼對於受灌者不但無助,反而會因施灌者之不足,而貽誤其受灌頂者之修程,因此施灌者有一定的警覺能力。

        在施行灌頂之際,此施灌之阿闍黎必須先帶領受灌者口誦誓願(當然亦可各自口誦,或僅受灌者口誦),但除此之外,仍要口授講解受灌者之法義。(視所修行何法,即解其義。)之後施灌之際,阿闍黎若不具足功行,則無法察覺受灌者之情境,那麼對受灌者往後修行,不但事倍功半,更有可能誤人慧命!

        故修密法晉阿闍黎者,對於自己修法之功行,要確切遵循上師、本尊之教授,裨利承擔弘法聖務。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廿二、感應

    廿二、感應

        我宗密行之灌頂,雖曰歸屬於虛空灌頂(緣於目下尚無成就之上師),但密法之灌頂殊無二致。

        云何「感應」?意即感而通應(亦可曰相應)。感者,師之察覺而施行;應者,求於助應(即得其相互呼應)。所以求者,除有至誠之念、如法而行,關鍵則在師者如何感而施行。

        密法中,「相應法」是為修行者在初階完成(即觀想,而後接受灌頂),即要進入之修程;但在未修相應之前,「感而能施,求而得應」,卻是密行初階之總驗証。

        云何「驗証」?即要行者在修法中能與上師、緣佛、本尊之法要如水乳之交融,可以藉修法(有如築造一條相通之線路或頻率),始能在驗証(即灌頂)中師生悉皆有所感應,始能進入下一階段。

        然則未能感應者,是否即已意謂行者未通過驗證?倒也未必!正如許多佛聖因應眾生所求,而在施應過程之前,求者並無所應,唯有「感者」能察鑒。因此在修法中,行者縱然未得其應,尚可不必灰心,靜待一段時日,再作結論。(意即灌頂之際,行者未能即時得應,但「感者」已有所察,一段時日顯現之應証,亦是感應無礙!)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廿三、緣佛

    大妙相菩薩  降

    廿三、緣佛


        云何「緣佛」?即如其他教門所謂之「有緣仙佛」,或曰「主公」,或曰「主神」。但在密法行者而言,除此之外仍有更深層意義;不但是締有深善因緣之佛菩薩,猶要深入圓融此佛菩薩之教法。有何殊勝法益之處?略可區分兩大類:

        其一、既曰「緣佛」,則此因緣當然可以作為容易契入之牽引動能,即如他教信眾所云:可以容易得到緣佛之感應。

        其二、教法之因緣。行者在無數輪迴以來,有甚多修行皈依於諸佛菩薩之道場,不論是當時修行有所成就與否,此一教法種籽已在阿賴耶識中根深蒂固;如此修行上,是殊勝、是事半功倍,尤其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未來你將帶引其他行者大弘此位佛菩薩之教法。

        或許有許多行者會有疑問:「我既皈依彌勒門、欲修彌勒法、欲求上生彌勒土,有需修其他佛菩薩之教法嗎?」不錯!彌勒教法之終極歸宿是彌勒淨土,再與 慈尊同下閻浮、共成正覺;但是密法是一個總持。

        彌勒教法、或文殊教法、或準提教法,甚至諸佛菩薩之教法,只要涉入密行,即在密法涵蓋之內,一旦成就,即無教法之分。(當然這是必要等到行者已通過奠基、初行、加行,而後再修緣佛。)

        這是密行者的長期修行目標,並非僅僅修行目下所皈依之教法。易言之,本宗教法是讓皈依於本宗之行者,作完全之奠基修行,要到成就,「緣佛法」仍不可或缺!(當然有許多行者之緣佛即是本宗之諸佛菩薩,在此內密灌中,即已顯示無遺。)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廿四、轉經輪

    廿四、轉經輪

        密修之行者在進入較進階之修程,「轉經輪」乃為不可或缺之必要法器。

        云何進入較高階修程,而必要增加壇城法器?因為密行者在此階段,是要有密咒輔以手印之修程,亦即要將自身之能量,由初階之蓄積導引以迄可以運用,所以此聖法器,可以輔助行者之不足。

        轉經輪亦可曰「智慧輪」,在密教法義中,是一殊勝消災解厄、增益福慧資糧之聖器。而在專注於密修之行者,更需要此一聖器為自身消災厄、增福慧。

        復次,密行者經過初階功行,(我宗修行者藉共修之殊勝,並恭蒙 慈尊慈悲,派駐菩薩摩訶薩為行者加持見証,否則,亦有行者三數年間難得進階。)在初階能量有所蓄積,卻不知如何運用之情形下,在壇城功行中,藉此聖器轉化各別修子之功行,使能量可以加以運用。(好比蓄電池充滿電量,不論應用於任何物器,均是動能。)

        所以行者際此進階密行,以密咒及手印契合轉經輪,相輔相成,可以加速修程。當然,在壇城上之轉經輪絕非擺著好看;有其相應之密咒及手印,是行者必要精勤修學,始得聖器之法益。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廿五、修轉大能量之前

    廿五、修轉大能量之前

        修密行在完成初基,即「觀想」之功行後,即要進入第二位階之密法——轉大能量。

        然則此法修行需有密咒及手印,並且是以轉自身在第一位階所儲存之能量,因此必然召感四大現象:一者魔,二者因業,三者災禍,四者要增福。(此四大位階,亦是修密第二進程中四大功課。)完成之後,始能進入真正轉大能量修法。

        惟此四大修程,仍然必要有其各自之密咒及手印,因此密行者要先奠定觀想功行,始足以藉密咒及手印召感空行、亥母之護持,進而加大功行,達成或伏魔、或消業、或弭災、或增福。

        但行者切勿以為既有空行之勇父、亥母加持,則自身稀鬆應付功課即可,那是徹底錯了!就像磁石一般,自身若失去磁性,那麼其它磁石對應於自身,也失去相吸及相斥作用。

        綜此而言,當要積極而專注於四大課程之咒、印。(所以每一功行之前,仍要先修觀想;也就是越進入深密,功課越重。)

        云何「伏魔」?修密之行者之所以有異於顯修之行者,除了有仗藉本尊、緣佛、上師、空行等他力之助,所以可在一世成就,但也因為轉大能量有些違逆循序漸進的修程,所以容易引起自性之魔障,以及阿修羅魔障。所以在此功行中,有針對性密咒及手印,助行者克服而完成進階。

        云何「消因業」?不論有修無修,眾生,悉皆帶業,亦因此而有輪迴。只不過一般眾生會有既定時程而緣熟之果報,但密行者因劇烈改變磁場,容易改變(或曰召感、或曰啟動)夙業緣熟之時程。故在此課目修行間,亦有密咒及手印,以助行者克服及完成。

        云何「弭禍」?在眾生間,以輪迴中所造作諸善惡業,當下一定會有災星禍事;不能因為修密而遭禍事,引致一般眾生譭詆,因此亦有加強修行之密咒及手印,以助行者減除、消弭災禍。

        云何「增福」?修密既然召感諸魔惡業,相對亦可召感行者夙世善業,以利增生當下福慧,因而亦有專門密咒及手印。

        總而言之,密法雖然甚多眾生因誤解或不知而有戒慎,甚至以訛傳訛,但密法確切是為我佛正法,一定有相應對治。至希有志於密法修行者,一定要有正知以利修行!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最密章一、前言

    大妙相菩薩  降

    最密章

    一、前言


        云何「最密」?即密法修程中,行者悉皆克服各個位階之修程,進入應用密法功行;不但利益自己,更可利益眾生。所以此階段之修行,俱屬密法較繁複及實質應用之修行,故謂之「最密」。

        但是進入此位階之前,吾欲與行者建設正確之認知,不能因世人對密法之誤解,而行者又一知半解,更加落實眾生錯誤解讀及判知!

        首先,「法與執」在我佛教法中,諸家宗脈悉皆時有所聞,我宗亦不例外。何謂「法」?不是通天神秘之法術、之通力,相反,法乃是「教義」。我宗顯法一如他宗無異,僅只趣心求生於彌勒淨土(只是歸宿於不同佛菩薩之差別而已)。密法雖然亦復如此,但是總因仗他因緣之殊機,可以當世有大成就,唯就怕如此,乃致產生行者之法執。

        緣於我人八識作用,故「執」是為最難破除;一旦執於法,則一切幻妄隨之而起,改變原本自性而不自知,尤其修密法,更是如此!復次,患得患失。得失之心人皆有之,更直接的說,「得失」幾幾乎是我人之通象。

        在修行密法,尤其進入最密修程,得失之心更容易因密印、密咒之快速轉換,造成行者心靈空隙,而使之容易受影響或牽引。打個譬喻:每個旋轉的物體都會帶起風力(或曰能量),此一現象很容易使靠近正在旋轉的物體之人或物受其影響。

        所以最密修行所帶起的能量,而行者卻又是避無可避的中心點,更要自我防護至無懈可擊。因此,「法執」與「得失」更是最密行的第一個考關。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二、漫漫長程

    二、漫漫長程

        修密法行者,若僅聽信上師或引進之先修者片面話語,一定會以為密行可以當世成就,修法也就僅僅幾個階段、數十個課程(明確界定,有九十七個修程),如此可以上生淨土、成就智慧。行者因此一旦進入密行,卻完全南轅北轍,與當初所接受到的訊息完全不一樣!關鍵就在這個「漫漫長程」。

        眾生應知:顯法之行者要到有成就,不但夙世有慧根,今生又應緣,當下又要苦修數十年。密行者,又豈是三年二載即可有所成就?試看當世之佛門大師(不論顯、密),除了弘法(要弘法就要深入經藏,否則怎能有智慧解開眾生之法執?),更要確立自身功課,不但早、午、晚課確切修行,更不時有擴大共修之大小法會,悉皆是為修行之過程。

        所以教法之課程不論多寡,是可以在幾個月或一年半載將它學習完成,但是學習完成,不代表行者就已有成就!仍然要時時刻刻,將自身所學習的課程,明列在自身往後的功課中。

        累積無數功行,才可以使自身之凡俗心識完全破除,進而得到悟覺的境界。(當然在修行的過程中,已漸漸排除自身的障礙,及力行大乘教法之利益眾生。)才可以此一生邁入究竟之覺途。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三、正信、正念

    三、正信、正念

        云何「正信」?以深入我人信仰,堅定不移。《起信論》云:「起大乘正信」,是為我輩修行者堅定不移之正信。

        雖曰密法修行,並非歸屬於顯修之菩薩行,但是密行者所為何來?當有成就而利他,殆無疑義!所以「正信」,正是建設密行者之基本心理認知。

        云何「正念」?乃為「八正道」之七,以真智憶念而無邪念。密法之修行有異於顯修之行者,其中有一環是求當下成就。而過程中有仗他因緣之處,所以行者不存正念,當然易有邪念,將更廣泛、更容易召感許多外力之祟擾。

        際值密行者要入最密行,若不能妥善構築自身心防以及正確認知,在修行過程中容易召引內、外之祟擾,加重修行之阻障,並且讓自身陷入徬徨與迷惘。

        何以謂?行者若無正信,及對皈依之教門及所修之法有正確之認知──即正信,如何有動力支撐行者在漫漫修程中積累功行?若行者不能心有正信,以為修行成就僅止利己(甚至以為具備不可思議之通力,可以異於常人而有私意。),則修法過程尚未進入堂奧,自身已陷入魔境!

        復次,既曰「最密」,其修法中自然會有或多或少不可思議現象,因此行者于心若不具正念,容易偏頗或者步入邪歧。

        故在最密修法之前,吾乃不厭其煩,叮嚀再三!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四、懺悔

    四、懺悔

        云何「懺悔」?乃在立戒之前,先有反躬自省並惕勵不犯。

        我人累世以來,縱然嚴正不阿,亦有未及審慎思量之疏誤,更何況七情六欲牽及三毒所賦,有心無意中所造作諸般事、業,乃有損害及人。職是故,我人必要懺悔往昔造作諸惡業。

        但是懺悔並非口頭唸唸即是,必要有具體實踐,基本上,可以劃分兩大類;一在內──即正心誠意,二在外──即具體實踐持行。

        吾舉個淺例:眾生悉皆自認是孝子,若讓人罵不孝,視為奇恥大辱,等同牲畜不如!但如何證明是孝子?古來明訓:「晨昏定省,事親和顏。」並且不能間斷,此即為內有誠、外有行;在教法之懺悔亦當如是!

        云何「內誠」?即要如法而行。我宗修者(不論顯、密俱是),在懺悔之科儀,當需佛前至誠省察自身;大至日常言行是否符合宗脈戒律,小至起心動念是否有背道違德?若有,則需誠懺!誠懺之後絕不再犯,始免流於空泛。

        云何「外行」?在懺悔之中,若有修子時時省察(不論有無),不能因為諸般種種理由搪塞、荒廢而間斷。持行不昧始為竟此懺之工。

        行者切莫以為此一懺悔無關緊要,實則攸關行者成敗!緣於修密之人並非悉皆上根,(縱然是,亦難免累世中所種諸般因果)況且當世之際,未入密行之前,不論有心、或無意總有侵損他人,結怨而不自知。尚有習性所執、言行之差異等等肇事起業,悉皆在入密之後有牽引之可能。

        所以力行懺悔,戒誓不犯;正如我人力行慈心護生,正是要了斷累世以來所造作諸般殺業,以利今生形成一個絕緣體,可以阻隔業債之顯現。所以行者必要以此認知:不可輕忽懺悔之儀!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五、轉結

    五、轉結

        云何「轉結」?意即手印結行中,轉換其印結。密行者修行至最密行,此一轉結課目即是最關鍵。

        吾淺舉一例:在密修課程中,行者要如何將之前所修學之功行能量等,轉化成當下課程所需之「能量」?(此一名詞僅是總括施設之名詞,如福慧、如感應等等,悉皆含括在內。)際此,即需要轉結。

        當行者愈行入深密之功行,則其轉結則愈繁複,因此行者需要熟稔此結印之手像,以利轉換之順暢。

        復次,不單只轉結之動作而已;密行入深密,凡有結印必有真言密咒,二者缺一不可,並且二者必要相互順暢配合。簡言之,當行者結印已初成之時,密咒即要手動、念起,二者並行。其中若結印不順,或者密咒未同時念起,則此轉結之印行無功,當要重新再來。

        復次,行者印咒持行順暢無礙,可得其功行。但是隨之因能量之風起雲湧,初始之際必有異象,或是好兆,或是惡兆,均有可能,則行者必要立時以之前所學,而加以對治或者抗禦。

        因為行者切莫以為好兆是好,惡兆是壞,往往會相反;好兆是在蠱惑行者,惡兆是在鞭策惕勵行者。所以在初行轉結之際,不論好、壞兆象,均要一一克服或祛除。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六、咒印合一

    六、咒印合一

        密行進入持行真言密咒之修持,必有結印;云何二者須有合一?吾試以淺例以作註解。

        咒者,真言,可以解釋為招呼、召感,甚至解為「契合」亦可。結印,是一種磁場之變動,使之產生力場。

        試看道家玄術,有所謂八卦、五行、洛書、河圖之陣,其原理是藉地形、地勢及方位,加入物品激發地氣產生力場,而使陣勢完成。一旦有生命之物體進入,則引動陣勢變化;咒、印恰如此理。我人一身,謂之地形、地勢,結印正如方位之上,加入物品,而密咒正如生命體引動此陣之變化。

        復次,結印是在我身,密咒雖然出自我口,但屬融入身外空間之念力,因此必須合一,始能產生力場。(正如設陣,若無引動,則無變化,當無以察感其力場。)

        密行者修程至此深密,則不可不知以下關鍵:

    其一、既要合一,當要融洽順暢。需知力場之增強;眾所周知,旋轉愈快,則所產生力場愈
          大。因此行者在此咒、印功行上,當應順暢無礙,始能如漩渦之力場,而張力及吸力
          可以轉換運用,奧妙無窮!

    其二、咒印功行之際,切記不要貪功躁進(當然更不要荒弛)。因為在此修程上,正如一個
          人基本教育已完成,要踏入社會摸索、探究更深遠之人生,所以不能貪功躁進,也不
          能荒惰、徬徨猶豫。

    其三、功行間,行者應該專注於體會咒、印流暢運轉中所產生之奧妙。有者可以感受清新、
          喜悅正面的察感,但若是一片污濁混亂,也不用擔心,只不過是個人個別的缺失。如
          修伏魔則表示魔障較重,修消業則表示業障較重,加緊用功即是。

        綜此而言,最密行乃密行者要晉升職品必要之關卡,自身若無力完成突破,則何以弘法利生?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七、次第

    七、次第

        儒家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行者要弘法,必先了其教義。

        本宗教法之密行,一旦進入「最密」之修行,是可以曰已達準弘法之行者。修密是一個直指心性成就之教法——當世成就,故曰「最密」;但不論再殊勝之教法,仍有其次第之必要。

        云何「次第」?簡而言之是順序,但不是那麼簡明的順序,而是會依各行者之根器,使其進入教法最殊勝處。所以,凡修密之行者在初入密行之際,為何首重奠基之功行?其意即在此。

        一旦通過初階之奠基,各個行者之根器即已顯露無遺,因此教法之次第,即有必要因個別之行者,而授與合其根器之層次。

        儒聖雖曰有教無類,但亦深諳因材施教之理,此即為深恐受教者無以負荷。我宗密行進入最密,當亦有此顧慮;所以在最密修行之層次到一定位階之後,即可判定何者可以深密之行無礙,何者僅能至此位階而無以竟全功。

        但儒家有云:「勤能補拙」,修密者之成就,當然亦可以勤修而補不足,只是事倍而功半。甚願爾密行者能有所認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八、祈請與迴向

    八、祈請與迴向

        密修之行者進入壇城之前,必有「祈請文」,或上師、或本尊、或緣佛、或空行,故有「請」必有「迴」,始為周全。(此非表象意義,而有實質作用。)

        不論行者祈請為何,(以各階段行者所修法不同,故有不同祈請。)但本質上,即以祈請佛菩薩乃迄金剛護法等,為自身修法加以護持,以期密法之修行得能助力而平順,進而積累密行之功行、火候。

        所以在壇城修密,(不論任何位階,也可以不硬性規定,「每壇」必要迴向,但卻一定要!)所迴向是何?即是每位行者針對自身所最迫切需要,而迴向。(當然祈請對象也是必要迴向之列。)吾簡易列述之:

    一、行者自身所需──即祈請對象,以及趣心所在。因為行者修法祈請護法,故要感恩。行
        者自身所缺失,如多魔障、多因業、少福祿等等,悉皆可以藉修法所累積功行而作迴
        向。

    二、所趣心求生處──即彌勒淨土。本宗行者修密所為何來?除了願弘彌勒法之外,當然即
        是願做彌勒眷,因此必要作迴向願生彌勒土之資糧。

    三、灌頂迴向──此亦感恩之一種。(不論受灌與施灌,悉皆有迴向,當然迴向文是不
        同。)灌頂乃以法義之傳承與授受,所以悉皆沐受恩澤,乃需迴向。

        或有行者有所疑:若迴向出去,自身是否已無?那豈非白費辛苦修行?實則不然!

        迴向對象若是別人,當然即已不復存在,但若迴向給自己,那麼還是自身所得。(就好比存款,只是將它由甲銀行存到乙銀行而已。)至於迴向對象是佛聖,當然迴向文不同,主旨是感恩,並無將自身所修功行迴向出去。

        云何最密行需要迴向?其義是要感恩,以及授受間提升共願,以及加強行者與 慈尊願海之融契。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九、深入經藏

    九、深入經藏

        我宗皈依行者上生彌勒淨土,不論顯、密,有六事行法多修多分、上品上生,其中第六事,即為讀誦經典。

        深入經藏是為明理,明理始能見性,見性始知真如。但是第一步「明理」由何而來?即是要讀誦經典。(每部經典悉皆佛聖智慧珠璣,當然可以啟發行者智慧而明理。)尤其修密行者到了進入最密行,更不可不明理!

        因為最密行其修法具備咒、印,即具大能量,若自身不能明理,那何以增益自身之福慧?又何以將來弘法渡眾?就好比一位具有超能力之人不明理,所言、所行則如粗鄙俗夫,如何服眾?更何況擅用此超能力,若不正行,更是危險!所以到此位階之行者,深入經藏是一個不可或缺之重要功課。

        但是,是那些經典呢?我宗行者當然首要是彌勒教法之寶典經藏;到了行者自認我宗經典了然無礙,自然可以兼納諸佛菩薩之寶典。

        切記!最密行之行者深入經藏有其絕對必要,否則將如練武之人,只練技不修德,則流於武夫土霸而已!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閉關

    十、閉關

        密修至閉關,可謂一個轉捩點,亦為進入成就所必行之關卡。

        其分類可有四種:

    其一、八關齋戒。(可參閱附文)

    其二、初行關。此關是為正式閉關之最基本關行,所以可以不斷飲食,可以在關室中做修行
          之複習,亦可不訂時日,以期行者能夠適應閉關。

    其三、水果關。此關已要不食人間煙火,亦即炊火之食均予戒斷,僅賴水果而已。此關在關
          室之行者,即要進入深密,有明定之時程,由三日乃至五日、七日、九日、十一日
          等,唯視行者所能承載而定。並且除了坐工、誦經,尚有進入禪定。(此為開悟之必
          要,有甚多名項將在後續專章闡述。)

    其四、完全關。此關已近成就(亦即累積甚多前面三關之功行而得),故此關甚嚴,完全斷
          食,進入禪悟之境,所以潛藏危險,行者不可妄自進行,必要有道場完整規劃,以及
          上師等在旁護法始能進行。謹記,切勿自己逕行此關!

        或許行者會以為密法之閉關與其他教法無異,實則不然!往昔許多成就者,本宗亦有之;以成就入關而出遊,晉見 慈尊,乃著造《瑜伽師地論》及有《解深密經》等傳世。故行者宜精行以勵未來承擔弘法重命。

      附文:

        何謂「八關齋戒」?「關」者,禁也;「戒」者,不犯之律也;「齋」者,食也。故此八關齋戒,是欲使行者嚴加律己,藉此科儀,而使此身因在凡塵染著加以滌除。八者,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鬘、歌舞及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食非時食。總計是為「八戒一齋」,故亦有曰「九戒」,但多以八關齋戒為名。

        依《智度論》、《成實論》、《薩婆多論》所云,第六戒不塗飾香鬘是為一戒;歌舞及觀聽又另成一戒;第八之不食非時食則屬齋法。

        唯際此末法之中,行者對於食齋,有因不便或者不能增上而發心,故藉共修共願而舉行齋戒,補強自身未在日常中厲行之功課。

        大乘菩薩道之行者,若非緇眾,則在修行過程中,需視實踐八關齋戒之功德累積,始能有成就。換言之,欲成菩薩道,八關齋戒是為必要之功課。

        我宗雖在《成實論》中云及:合「戒」、「齋」為「九戒」;但在上生彌勒淨土之「六事行法」中,與八關齋戒已有多重疊之處,因而八關齋戒多為加強六事所未列者,即是更加完善多修多分。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一、入出關之儀

    十一、入出關之儀

        我宗行者欲行閉關,其儀隆重,乃有祖師(本宗當以 慈尊是也)、上師引領宣呈入關牒文,由此而入關室。關室之中壇城必有之,且有五色旗環繞淨室,由閉關之行者在此淨室中精修,不得再出室門。(一切必要,由道場張羅供應。)

        圓關而出,由上師親引晉見祖師印可。(每關均有上師親領,唯前二關無晉見祖師。)當行者圓滿一次關行,代表進入深密功行再得一分,所累積功行以迄成就,當視行者在關室中所努力。

        綜此而言,此一關室不敢媲美我佛菩提樹下悟証,但,是效法我佛成就之必要途徑!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二、關行之意義

    十二、關行之意義

        修行密法在閉關之位階,最直接的說明,即是由凡入聖最關鍵的時程,既曰在凡,而要入聖,則凡俗習性必要去除。然則我人既在閻浮提地染著凡俗,如何去除?當應由「根本」著手。

        云何根本?根者,根障也。本者,諸如三毒、五蘊、七情六欲,悉皆凡人之本性,所以欲得入聖,即要去除此般凡人之通性。但是既已染著甚久,又經歷輪迴無數,識海已重,所以當要有確切而又嚴厲之方法,始能完成,在各家宗脈中悉皆有之:如耶教有類於自虐方式之懺悔(或曰贖罪);諸如儒家之反躬自省,時時惕勵自己;再如佛家各宗亦有之,如小乘行者之苦行。

        修行者未入聖,亦與凡人無異,當應以凡人之法而對治。人有通病、自我藉口,諸如此類悉皆時時存在心識之間,應予嚴厲督促、束縛,不但要加以節制,更要導之於正行。所以即要有嚴格之戒律,並且確切執行,不但有嚴明之戒律,更要防杜人之惰性以及藉口,因此只有在關室中,才能確切執行戒律。換言之,即是要適應凡人入聖之過程,以期達到成就之後可以澈底去除凡性。

        總此而言,閉關之意義是讓已經經歷甚多修行密法、具有根基之行者,在即將有成之前,嚴格審視自己是否已去除凡性。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三、關行之功課

    十三、關行之功課

        關室是清淨而不吵雜,進入關室之行者,更已杜絕隨時可以出室之自由。(因房門皆已閉鎖,只有主關之上師可以開門。)基本上,入室之行者只能安心而沉潛於關室中所明訂之功課。

        大致上關室功課分成二大類:

        其一、深入經藏。即是行者在關室中除了發呆、遐想、睡覺,就只好勤誦經典。當我人在心無旁騖之環境中,心靈可以特別清靜、安寧(另外一種,就是心浮氣躁、暴躁不安),當可在無出、入之際,慧根深者,每讀誦一部經典,勝在平素讀誦十遍同部經典所得到之啓悟及其奧妙;有時,可以讓行者智慧提升一大步!

        其二、複習在閉關之前所修學之最密行。行者雖曰已進入最密行,但是不論是在道場或在自家淨室,彼時心境悉皆有牽掛,不若身在淨室,亦無所牽掛起(因為此際幾與外界完全切斷),所以每一次功行,有可能勝比以前之十次功行。更有行者在關室中精勤壇城功行,會得到許多加持,或自身所無法窺探之勝義,悉皆在此關行中輕易獲得。

        總此而言,關行之重大意義與功課,都是密行者在凡身中一次總體檢,使行者可以確切認知如何由凡入聖。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十四、實相實証

    十四、實相實証

        云何「實相」?實性、法性、真如、真諦,悉皆同義,其義指「萬有本體」。云何「實証」?乃確係印証行者所修是否如法,以迄確係印証有成。此二者相互為用,行者若未確切了知實相,則無從印証,因而「實相」是為行者進入成就之初階。

        行者在修行漫漫長程間,如何由凡根俗性進而窺探實相?則必要有堅恒毅志、按部就班依法而修,始能在我人身處閻浮提地之染著根性,豁然進入真如實性。

        但是行者畢竟身處凡俗,不但外在薰習處處盡是,內在根障亦無不時祭起蔽障。所以不論依法修行之行者、或是從教義皈依之在家居士,均必須由經藏深入,而了知我人假身之實相。(在密行中有「三密」,即為藉假修真之明証。)

        由實相,於行者既得之後,即要進入實証。當一位行者在最密行完成之後,雖然教法無礙,但必要印証確實無疑。因此在實証中,就要藉入密觀想,而印証是否確切已得實相,以及所修密法確係如法。

        直至實証圓滿,則行者是已可以晉入大阿闍黎。

        (註:三密:就眾生言,手法印契為身密,口誦真言為語密,心入本尊之三摩地(定)為意密。)

    大妙相菩薩  降

    聖示:最密章之論述至此篇已告完結,唯尚有許多印行、密咒,此為不公開傳述於著書之
          中,因此當另以金指妙法著作,集結成篇,往後可為師師相授之法本。

    又示:本書「三部」尚未全部完成,往後著書將由 彌勒慈尊親降著作「最密章」之總論,以
          及「顯、戒、密三部寶典」之總論,始告全書完成。

        最後話語:與諸賢生共同著書甚感欣慰!雖然吾職命完成,但仍懸念諸賢生、諸行者;至盼仍能一志不移,對本宗教法之傳承及弘法利生,當應體認無礙、精勤不懈!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密部」總論──辨正

    《密部》總論──辨正

        云何「密教」?乃係 大日如來所說金剛、胎藏二部教法,是法身佛內証之境界,深秘奧妙;又對未曾接受灌頂之人不予出示之教法,故云「密教」。

        當世所傳密教是為藏密,此土教法乃係王朝政治因素造成佛法之浩劫,因而將佛典深藏密洞及地底,迨至佛法浩劫過後,出土寶典之教法,因而謂之密教(法)。我宗彌勒教法之密乘,當非全部以此為教法之宗旨;乃係我佛拈花微笑,大迦葉會心而得,是為師師相授、印可而証。雖屬同為我佛教法,乃有各宗祖師所得傳世,乃衍延蔚成宗脈。

        但是時至今日,甚多眾生(不論任何宗脈或為世俗中人)多有以訛傳訛,乃致密法受謗詆,甚至視為邪教(法),此實為眾生有所不知,乃遭誤導(當然誤導者別有用心)。

        今日『唯心宗彌勒道場』巍然矗立台疆,當是有所應命、要有所作為;弘揚顯法(彌勒顯法)已有遭受莫名阻障,或有眾生根深柢固之錯誤認知而有所排斥、更遑論彌勒密法!然則天之降大命,是英才者當須勵志精誠、恆行堅意,庶幾可以宏法利生。

        我宗密法之修程,乃以所歸宿處(彌勒淨土)距此人間甚近,故修程雖未必比諸藏密或其他佛聖之密法為難,但仍須行者有堅誠之意志。(緣於所遭受修程間之魔難,任一教法均是大同小異。)

        所以只要正確認知教法,堅毅克服,則修法者至大成境界雖未必唾手可得,但絕對比他宗密法簡易而可有成!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密部」總論之二──辨正之二

    《密部》總論之二──辨正之二

        今日主題是「雙修」。云何以雙修為題?緣於目下修行者以迄甚多眾生,均多有將密教之密法視為邪教、邪法;雖非全係雙修之法所致,但此法遭詬病,絕對是其中之一。職是故,本宗絕無雙修之法傳諸於世。

        舉凡日後有上師藉以此法而欲與弟子舉行雙修之法,絕對是邪師!皈依者當予唾棄,不可遭受其欺惑或恫嚇!甚至誘以「絕對成就」云云,均係一派胡言,不可輕信!當然密法是有雙修之門,但所擇對象非常嚴苛,而且欲求成就雙修之法,不但不是必要,甚至有可能導入魔障,不可不慎!

        本宗因何不傳此法?實乃目下均是在家眾行者,稍一不慎,必起風波、魔障,縱是緇眾已有不免!試看前不久中部地區,即有緇眾藉此法之名,而行侵擾同為緇眾之弟子,故本宗行者尤要以此為鏡,戒慎恐懼,庶免重蹈覆轍!

        唯雖是有染邪之虞,但亦不可以偏概全,即將此法貶視為邪法(是不守清規者將神聖大法染穢,乃致眾生將密教、密法視為邪法),故要在此辨正清楚。本宗行者雖不修此法,但要知其義,更要廣佈眾生周知,以正視聽。

        道門亦有雙修之法,目下閻浮提眾生所熟知者,即為「葛鮑雙修」之成就。但二位仙人乃屬正倫,是為夫妻雙修之成就;故本宗之行者除非有為夫妻,始能涉入雙修,絕不可藉此引起道場風波!試看前例,豈非將道場莊嚴掃地,更使大法蒙塵!加深世人、眾生對密教、密法之誤解。

        前述已有提及,雙修之法絕非別有用心之邪師所云:跟上師雙修可得成就。(相反,上師是受益者,另方將容易進入魔障,此亦為本宗不傳之故)。(總此而論,雙修之法與道家雙修之法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關鍵在於別有私心之上師等,藉此大法引誘無知弟子而遂其私欲,絕不可取!)

        故本宗行者以迄各家宗脈之行者,若遇上此等邪師,必要提高警覺,切莫受惑,毀了自身慧根,更敗壞道場之莊嚴!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密部」總論之三──咒印加行

    《密部》總論之三──咒印加行

        不論眾生如何解讀密法,甚或曲解密教教法,但是密法確為我佛教法之一宗,亦屬正信教法,殆無疑義。故要將密法之真實義詳述闡明列入「總論」,以使諸眾有情得以了知,庶免因一知半解妄起謗詆,徒造罪業!

        密法最為神秘、亦為最為精華處,即在結印與密咒(或云真言),兩種結合而運用,產生不可思議之能量!故許多密行者晉升上師或法王等,具不可思議神奇力量,悉皆在咒、印修法有成而得。

        云何為「咒」?即為真言。有者解讀為仙佛神聖之加持,或曰以此真言、密咒感召仙佛,也沒錯,不過真實義,以目下之話語,即是「關鍵字」。

        云何為「印」?中國文字有以象形而成表達其字之意涵;印結起,有其圖騰,似若文字之形象,當然有其內涵。易言之,每一結印之圖騰,即有其內涵存在,亦即蘊含能量在內,故密行者結印之時,即已將此圖騰之內涵築造完成。

        當此圖騰建構完成,要使其內涵之能量可以運用,即必要有其「關鍵字」加以啟動,正如開門之鑰;一般有了正確開啟方法,即可進出自如(即運用自如)。(故咒與印必要緊密結合。有咒無印,正如有鑰無門;有印無咒,則如無鑰在手,望門興嘆!)咒、印結合,運用無礙,其不可思議能量有三:

    其一、來自真言與結印本身之能量。

    其二、來自行者自身之功行火候。

    其三、來自山川河嶽、日月星辰等天地大自然能量。(當然,即已涵括諸佛菩薩、金剛空行
          等加持。)

    諸眾行者必要了知此義,修行才有意義。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密部」總論之四──修法與通力

    《密部》總論之四──修法與通力

        乍看之下,此一主題是否與各大正教,及諸家宗脈所倡言「修行不修神通」有所大相逕庭?吾詳加解釋。

        各大正教及諸家宗脈所倡言:修行要智慧,求明理而生慧,乃至解脫我人在苦海所造作之萬般罪業;當是以正信、慧行,庶幾無誤!若修行間一昧求有神通,心未去執、更未慧明,則容易將魔障與神通混為一談。

        但是密教修法大不同於顯教,因為密行謂之「修法」,故既有法可修,則激發我人潛能超越於常人,故具備通力,二者幾乎是等號。

        所以修密者,為何在奠基之初即要熟讀本宗經典,並要有觀想之初行?即是讓密法修行者,藉經典之熟讀而心生慧明,藉觀想明辨何者為通力?何者為魔障?

        闡述至此,行者當應知悉修法進入咒印之位階,是在通力養成階段。但行者要有正確認知:即是在「修法」,而不是在「修神通」。易言之,要有捨去「我在修法是要得神通」之觀念。如此看來,是否有矛盾?

        實則關鍵就在我心之認知。亦即依法而修,至何種程度、有何種結果,是要自然形成。修者不要因為修密法可得通力,即在心中建立起修密法是修神通之錯誤認知!

        云何修密進入咒印修程,可具備通力?眾生投入元胎轉輪人世,阿賴耶識所蘊納無數輪迴中善善惡惡之業緣;是因此身之束縛及蔽障,而無法探知。一旦修法逐漸有成,即可因自身潛能提升而可運用,當亦可探知無數非自身之前所能知之事物。譬如密教之上師修法已有成就,因此他可以藉修法所得之通力,以助皈依於座下之追隨行者。

        總此而言,密法有殊勝妙化之處;但亦因修密是較為極端之修程(諸如仗藉佛聖、菩薩、金剛空行與上師等助力),所以並非以自身一步一步苦行之基礎穩固,所以較易受到自身心魔及外來力量之干擾。

        故行者修法一定要有正確之認知(即智慧),則在修行過程中,一定可以減少許多阻障!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密部」總論之五

    《密部》總論之五

        修密教易使眾生有兩個極端之看法:一者甚為欽仰──以為行者具有不可思議神通;二者,有將密行者視之不可理解之修行人,因為不解密法而有誤解。

        但是不論基於何種認知,眾生與密行者確切存有落差,此亦為眾生易受修密行者之愚弄或煽惑(當然是指極其少數別有用心者)。惟密法若是修行可得小成,確實具有略超常人之通力,故本宗行者當應有以下二大認知:

    其一、正信。云何正信?是以涵蓋正信、正行、正知、正見。因為行者自身若無正信,於己
          ──不知如何分辨何者為正法現象?何者為魔障現象?乃致修到白頭一事無成,且有
          可能修行進入歧途!於外──自身不正,乃為誤導眾生之罪魁禍首!

    其二、仗法邪行;云何「仗法」?即是仗恃所修之密法。云何「邪行」?此為修行者仍屬凡
          身,縱使是菩薩、阿羅漢身下世之行者,在未得修証之前,仍是凡身,既是凡身必具
          凡心,易受染著;舉凡財色、愩高我慢等,悉皆凡心之所必然。

        因此,法若修得凡心不去(當然各有所好),則錢財當前妄動無明,則墜財關,魔障,若有好色,則藉法迷惑,甚至恫嚇。諸此種種以遂私心,則密行者當墜無邊阿修羅(金剛)煉獄!

        再有行者愩高我慢,以自身修法有得,乃生藐法輕師之心,妄自斷章取義、標立異說!林林總總,不外財、色、名、利,將使行者之邪行牽引墜入煉獄之絕對動力!

        眾生際此末法,當隨處可聽聞殊勝妙法,大道在前、在後、在左、在右,即幾幾乎唾手可得!因此亦衍生許多旁門,以及初行者之迷惑。放眼近期台疆一地,即多有仗法邪行之事例。

        本宗乃為我佛涅槃前金口咐囑引渡遺眾之正法,故皈依本宗行者當要自我認知及節制;正信而不仗法邪行,庶幾無負我佛恩澤!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三部」補敘

    彌勒菩薩  降     

      「三部」補敘


        際值末法,諸大正教及諸家宗脈各有賢才引度有緣,因此各家亦多以本身宗脈之教法殊勝,以期緣眾心生嚮往、乃至親近。

        所以時在末法,多災多劫,但眾生亦因而容易接收福音、親近道場;換言之,末法之際,眾生在受劫難之際,大多樂於親近道場修行教法。但是,亦因此造成眾生乃至各家修行之人,有一矛盾、甚至錯誤之認知及執著。

        所謂「教法殊勝」,是否一定讓行者超生了死、乃至超証成就?恐怕是未必。所謂「教法無出奇之處」,是否即讓皈依之行者無法証性成真、超脫輪迴?答案是:亦未必!

        諸眾行者且放眼四看,周遭有多少行者、甚至包括緇眾,乃至全心捨身修行大道之人,終究未能避開累業因果之糾纏,以致修行過程間未受殊勝教法所普被?原因無他:因果自受。

        復次,「教法殊勝」,你卻不知「勝」在何處,因此身在寶山空手而出,有此情形,諸眾諒必不陌生!至於「教法未甚出奇」,有行者單以身在廟堂(即所謂廟公),一生盡誠服務善眾,死後成神。二者之對照,諸眾是要如何選擇?

        當然,教法殊勝一定有其效益,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行者一志精勤修行,若得教法殊勝,則其成就當然是無可限量!惟眾生即因此有所執著,認定修行就是要修最殊勝之教法、最究竟之教法。

        但眾生可知最殊勝、最究竟,是佛耶?是法耶?是僧師耶?錯了!佛已遠去,未住世;法是死的,教本若無活用,僅是走馬看花的法本而已;是僧師嗎?僧未成就,仍在六道,僅是盡去三千煩惱絲以示修行決心,值得尊敬,但仍非最殊勝及究竟之道。

        所謂「殊勝」,即為不凡;所謂「究竟」,已至無漏,所以關鍵在「我」,即是行者自身。

        不論有無殊勝教法,你不去探究、實踐,則如寶山在前,一無所知、所動,必然空手而已。要到究竟,將之譬喻為一條康莊大道之盡處,你不走,會到嗎?所以當下之我,是凌越一切殊勝,而是究竟之原動力!

        然則眾生受蔽於眼見、耳聞,未有深入探討,人云亦云:哪裡有殊勝教法、哪裡有究竟之道,竟日尋覓往返,徒耗時光!

        因此,吾要諸眾行者記得:自己才是一切殊勝之源頭,欲求究竟,自己先作起!並以 濟佛一句名言贈與諸賢及諸眾有情──「自有靈山處,莫向遠方求!」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三部」之終論

    「三部」之終論

        末法時中,諸眾有情常有比較心,或以自身所皈依之道場(或皈依之佛聖)為最高神佛、或最究竟之教法。

        譬如我佛教法十宗(或有謂十二宗)各宗之間,不論僧眾或在家眾,動輒以自家宗脈最為究竟,乃貶抑他宗;當然五大正教之間亦不乏其例。

        顯教常有以貶抑密教,而密教亦有將顯教貶為不究竟之道,乃致同為我佛教法,卻時起扞格、攻訐,令人扼腕!吾不作評論孰對、孰錯,但要從中分析,甚願諸眾有情客觀攝受,再作自我判讀。

        顯教(只是修法有異於密教)亦為我佛住世所弘正法,豈可謂不究竟?終其結論,是修行者不能深入勝妙義諦,因此未得成就;以訛傳訛,誤為不成就之道。

        實則許多祖師大德輩之行者,多有依法(即指自身皈依修行之教法)得其究竟,如願歸返所願生之淨土;然則許多行者卻未能如願。正如近世成就淨土之大師曾有云:「淨土求生者眾,如願上生者少。」(此處指彌陀淨土)原因只有一個:欲求到達西方極樂之彌陀淨土,只要一句 阿彌陀佛,一心不亂、持續恆念,即可上生此土。如此容易,為何上生者少?此即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是弘法者未詳細說明,而是受法者只聽前面一句,忽略了後二句,以為只要「阿彌陀佛」常在心中或嘴上,就可到達彌陀淨土。殊不知,難就難在每一稱唸 阿彌陀佛都要一心不亂!諸如此類,各宗亦有之,故我宗顯修始有「三經」等諸部寶典,要求顯修行者深入經藏。

        復次為「戒」,我佛教法諸宗多有戒堂(舉凡大叢林教法寶剎悉皆有之),唯獨密教未設戒堂。此乃顯教深知人性弱點,縱然落盡三千煩惱絲,人世之親情、私情、友情,甚至內心深處之私欲,仍然伺機蠢動!因此必要嚴以設戒,以束人心。甚至有行者全心鑽研我佛之戒律,並形成『律宗』,即可見戒之重要。

        然則為何獨有密教不重戒?乃緣於教法所在。如藏密以及東傳日本之東密,均因民情等因素,故不重戒律。但本宗密教(法)在台疆,因此《戒部》不可輕忽而疏漏。

        復次,密法為何顯教行者貶抑為邪魔、或曰邪道?此當有其特殊因素:其一,密行者未甚嚴戒,修行中常有違逆我佛原始教法之處;乃至密法有仗藉空行、金剛等護法加持,甚至本尊、緣佛、上師等加持之外力。(當然,或有因此衍生上師有所不當之言行均是。)故本宗密法將嚴格執行,杜絕為人詬病部分,並加強藏密、東密等不足之處——即戒律。

        總之,三部寶典完成──彌勒教法之顯、戒、密均付予爾道場,甚願諸眾行者體此弘法願心,而今而後,戮力以此教法廣傳、弘法利生,並為我佛教法之未盡遺眾,可因此廣渡攝納!

    《全書完》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篇後語

    大妙相菩薩 降  

      篇後語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喜矣哉!本書在 慈尊終論之後,將是全書告竣!費時幾乎將近四年,終將本宗教法之顯、戒、密三部寶典完成!

        彌勒教法乃係我佛 世尊親口付囑,在目下末法時期引渡遺眾之勝義;並且藉諸于鸞門聖地,砂盤木筆著造成書,當必對於此際眾生之親炙教法,有其殊勝因緣!

        書之已成,即將付諸剞劂,吾忝為主著仙師之一,乃甚欣慰於閻浮提地之有緣善眾即將得受教法福音!更欣喜於鸞門普化之廣佈,當然更可廣泛使有緣善眾得以親近!

        故在書後,甚寄厚望諸眾有情善眾能因寶典問世,一者了入教法之勝義;再者,生起親近道場之慧心。更期待我宗因此弘法利生,無負我佛咐囑,乃再為本宗之傳佈教法頻添生力軍!

        吾不揣簡陋,數語列於篇後,以與諸眾善賢共勉。

    南無大妙相  降於台疆新社懿敕拱衡堂
    天運歲次甲午年桂月六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書後語

    大成至聖先師 孔夫子降

      《書後語》


        喜矣哉!欣聞台疆新社懿敕拱衡堂『唯心宗彌勒道場』完成鉅著,是為彌勒教法之法本,涵蓋顯、密、戒三部寶典,允為創宗立脈之寶典、法本,大利未來皈依親近修行者之圭臬!

        書已完成,諸佛菩薩以迄上聖仙真諸教宗脈,無不欣喜于閻浮提地眾生際此殊勝緣機,在末法時中福音得受、勝義親炙,乃為諸眾有情之福緣深厚!得以 釋尊住世親付託囑 彌勒慈尊引度遺眾之教法,周全編輯而得傳世,大利道場弘法!

        書已即將付梓,並訂勝會呈繳寶典,吾惟恐諸眾有情失之交臂,不辭嘮叨,謹誌書後數語,是為諸眾善德之勉囑。

    大成至聖先師 孔夫子 降於台疆新社懿敕拱衡堂
    歲次天運甲午年八月十三日

  • 【彌勒法本之密部寶典】《跋》

    玉虛元始天尊 降 

      《跋》


        佛道同源,是為正法引渡閻浮提地眾生之寶筏也!

        釋尊正法東傳中土,乃蔚然一大正門──佛教。雖曰諸宗林立,但衍繹流傳,未失釋尊教法之精華,僅以各修法者以自身見解而形成宗脈,是正法則萬古流傳!故今佛門各大宗脈乃多賢達之士,致力弘揚釋尊教法及本宗宗義之勝義妙諦。

        彌勒教法當亦釋尊教法,雖曰歷經時代洪流間有不測風雲之禍事,但彌勒妙諦卻偃而不息,可見正法是在人心,非能抹殺!

        今日『唯心宗』之《彌勒法本之顯、密、戒三部寶典》巍然鉅著告竣,即將頒傳,吾甚為諸眾善知識欣喜!

        惟恐流於別有用心者之謗詆,乃在書已完成即將付印之前,謹述數語。一為勉諸眾善知識而為寶典讚揚。二為寶書之妙義讚歎!勉諸善知識應緣親近,得受則用心研閱;未具深善因緣縱然不受,亦切忌口出謗詆!三者,是為跋文。

    玉虛元始天尊 降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歲次天運甲午年八月十三日


凡有疑難諸如家庭、事業、福運、因果、身體而至為父母親長求壽等事
歡迎填寫聯絡表單或來電諮詢。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