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點滴即是道

  • 恭接 玉旨

    恭接玉旨

    本堂主席 關登臺 
     

    聖示:今夜恭接著書 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豁落靈官王天君 降

    詩曰:皇皇大命降中州。普化鸞門啟後猷。
                        此日天恩深眷畀。他年功果願能酬。


    聖示:吾今夜乃為頒宣 玉旨降爾道場,玉詔開宣,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為念!際值末法之時,雖曰大道普傳、三曹普渡,五大正教、千宗萬脈無不盡力廣渡有緣。然則,福音易得,深入為難。

                  許多修子雖在道場行持,但有心無意之間,常有觸犯佛規禮節、道場戒律而不自知;雖不致有枉費大好根基之虞,但總是美中不足。況且,積非成是亦有不該。因而敕命爾堂,藉鸞期著書闡述道場點滴,編彙成冊,以資為世之修子,不論身在何處宗脈,悉皆適用之圭臬。並敕命由爾堂
                  主席為著書總主理神。
                  副主席為著書副總主理神。
                  爾堂孚佑帝君為正馳騁神。
                  爾堂九天玄女為副馳騁神。
                 期期敦聘三界高真諸天佛聖,以合闡著書。命由爾堂正鸞勇筆王生為主著正鸞,題其顏曰《道場點滴即是道》。為期一年,覆命繳書,代天宣化,無辭其責,庶幾普化有緣善眾,精進道程,書成之後,再行論功昇賞。

                  欽哉 勿忽 叩首謝恩

    天運己丑年五月廿八日
  • 南天主宰文衡聖王關 序

    南天主宰文衡聖王 關降

    為《道場點滴即是道》作序


                  所謂修道,當是求超生了死、免墜輪迴,當是求要成就,當是求要開悟。

                   然則,此均屬目標與結果。在此之前,修行的過程卻要圓明智慧、了知理諦,此二項可以由深入經藏而有所得;還要有慎守戒律、精進無違,此二項即要落實於個人在道場上行走、日常間之言行。雖非奧妙大道理,卻最容易讓修行人因此扣分,未能具足修行圓滿。一旦歸空之後,動輒三關九口,以及諸天淨土、各大洞天福地之中做補修。

                  上天悲憫,有鑑及此,故乃敕命著造本書,以利世之修子,有則惕改,無則勉之。更可編彙成書,流傳千秋萬世,以為各家修子之鑑鏡。

                  書之將著,吾乃來為文,為勉勵世之修子,切勿輕忽;勿以惡小而不在意,滴水穿石,積非成愆,不可不重視。是為序。

    南天主宰文衡聖王關 降序懿敕拱衡堂
    天運己丑年五月廿八日
  • 三天主考 序

    三天主考 降

    為《道場點滴即是道》作序


                  上天至正,為眾生之修行廣頒大道福音,尤其鸞門之領命,以文字因緣契引各家道脈、有緣道子,更見苦心。貴堂以恭領 母命創建道場,廿餘年來著書不斷,尤其為各大正教之引渡橋樑,建功豐偉,天人肯定,允為鸞門打幫助道,推行三曹普渡之一大生力軍。

                   今日再蒙眷畀領命著書,尤其事關道子在修行殊妙大道之際,卻因心態,或者認知等因素,在言行中有所觸犯規律,對各家修子實為一大助力,可見貴堂之所以深受畀命,其來有自。

                  所謂道場,顧名思義即是修行之聖地,皈依在此之修子,縱然不能是完人,至少也應為眾生之表率。然則,由古至今,道場中人常有失序脫軌之言行,嚴重傷害道場所代表神聖之意義。

                  今日頒著書大命,吾為修子欣喜!特來抒一感懷,是為至心勉於諸眾,並為序。

    三天主考 降序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己丑年五月廿八日
  • 九天司命真君 善書流通

    九天司命真君 降

    一、善書流通——無畏施第一功德


                  善書也者,乃係 上天慈悲,敕命諸天佛聖高真所降著之真詮。不單是佛聖所寄予苦心厚望,更是各大教門弘法利生,勸渡有緣之一大事機。

                   古來文以載道,乃藉文字而傳承文明,後人若無文字可以研究先人所得,則今日文明無以盛況如此。善書編彙,諸天佛聖苦心孤詣之所得,藉以啟開眾生之智慧,並能弘揚各大正教之心法,故視同渡人之仙槎寶筏。此所以流通善書,可居無畏施第一功德之要素。

                  首先善書既成,不論其多麼珍貴,若不能送到善眾手中,則如廢紙,何來勸化之功?而發送有其固定流程,若僅限於少數人,不能說無功,但卻使善書功能減少,所以廣泛傳佈到多數人可以取閱,才是真正的苦心所在。但是,有甚多人誤解流通之意義,以為只要將善書送出去即是流通、即是有功德,實則謬誤。

                  台疆一地在將近廿年間,因為鸞門道場之如雨後春筍,故鸞書有些流於氾濫,並且各地可以放置善書之處,也因大礙觀瞻,因此斷絕放置善書之處所。目下仍可以見到許多善書流通處,是雜亂無章,將寶貴之善書堆積成垃圾,究其原因,即是流通善書之人,將自身所要流通之書,一次一大堆、一大捆,每人都有此私心,怎能不亂?

                  南天功德司在敘錄流通善書之標準程序如下:凡能提供自家店面放置善書,並且定期整理才是完整功德,可以持續累積加計。又各別流通善書之人,會以其是否有先行整理善書為前提,(不論任何宗脈之善書。)以整齊善書,而使閱者容易或喜歡去取閱為標準,再以定期巡視,使善書不雜亂,斟酌增補或遞減。綜合上述才是完整流通善書之功德,才有敘錄之。

                  今日著書,吾野人獻曝,首章即是以此無畏施之第一功德,勸眾家修子能夠仔細研味:此一無私之功德是如何造就?一旦具此功德之後,南天功德司之敘錄,比諸財施功德尤要勝以一籌。

    吾有詩為証:

                  流通寶冊建奇功。啟建仙槎視一同。
                  黎庶發心參與志。當需研悟學圓融。
  • 呂仙祖 比較心

    呂仙祖 降   

    二、比較心


                  所謂比較心,即相對可用虛榮心形容。因為,為何要比較?那是因為你要滿足自己優勝於他人,不論是日常所行、所用、所住等等。甚至在道場上猶要比較,比較什麼呢?一般人比較誰拜的神比較大、比較靈驗,甚至有所修行的人,仍會比較我所皈依(或者行走的道場)比較殊勝。所以說,比較心是虛榮心。

                  更嚴重的說,比較心是凡心,根本上會使修行的人智慧根器蔽障,進而阻礙道程的精進。然則人總是人,具凡心也不算錯,若在一般眾生身上,也就情有可原,但是修行者,既要超凡入聖,當然此一凡心必要去除,除此凡心,除了上述之比較外,最重要的是我慢愩高。

                  許多道場的修行法教,都會先從戒律道德等人道方面先做奠基,這是非常正確的一條道路,有鞏固的基礎,就能建造很高的大樓(意即很大的成就)。吾在塵世道場中,最常見的就是修子在比較誰的功德最大(不論佛道中任何宗脈),爭論的結果,還可以因而翻臉成仇,老死不往來。如此事件,看在非當事人眼中,簡直是幼稚,但當事人卻視為奇恥大辱,怎麼我的功德可以比他小?真是無可奈何!

                  所以世之修子,在道場上行走,慎要時時省察自己內心的那一顆心,是凡心?還是聖心。

    吾有詩為証:

                  比較存心智則蒙。何來高下併相同。
                  降鸞寄語諸賢士。大道圓融造化功。
  • 濟公活佛 由微小處著手

    濟公活佛 降  

    三、由微小處著手


                  常見許多修行者來到道場,一坐下來就是高談闊論。當然,有者求知心切,探討教義;但是也有甚多之人,喜歡天南地北聊聊八卦。不過看得出來,他們都很高興,也都喜歡來到道場;老衲不是說這有錯,但是許多人卻忽略了一個小小的地方,但卻能發揮大大的影響力。

                  首先解釋什麼是道場,老衲把它定位為「法界的公共場所」,為什麼呢?眾所周知,道場必定供奉有無數金尊仙佛,也就是一定有仙神駐駕,而道場雖然未必要有宏偉廣闊、金碧輝煌的建築,但絕非如田間阡陌的小土地公廟,可以稱之為道場;至少也可以容納數十人,或數百人才能稱之道場。所以,有神、有人;道場即是弘法利生之聖地,也因此有許多法界眾生可以來聽聞信受福音之所在。綜合上述,道場當然是可以稱為法界公共場所,如此一個公共場所,當然是以人為主體,既如是,此一道場的讓人願意親近,甚至身置其中可以法喜充滿等等,均需仰賴此一道場之莊嚴肅穆、乾淨整齊。

                  好了,拉雜一大堆,言歸正傳。在道場中,最小的事情就是維持道場的整齊乾淨,諸眾賢達可不要看輕了這一點,佛家彌勒法教中,「六事行法」其中一條「灑掃塗抹」,可知何意?就是打掃道場、莊嚴道場,而這六事行法,可也關鍵著你想求生彌勒淨土的上、中、下品上升的果位,重要吧!

                  可惜許多道子有滿腹經綸,深研經藏,也可以示廣長舌、舌底生蓮、妙論如珠,說起法教來頭頭是道,拿起掃把來無半撇。老衲深為這些道中菁英扼腕,如果在弘傳法教之際,也能不要忽略這些小事,那就更圓滿了。哈哈!

    老衲有詩為証,詩曰:

                   由微至顯事圓成。善小勤為德則明。
                  漫說修行修大道。己身立處力耘耕。
  • 天上聖母 莫求神通

    天上聖母 降 

    四、莫求神通


                  此題主要是指一般道場之修行人。在佛家以及一貫大道之修子,可以說是比較明理,也可以比較免除此一心態,當然,攸關於道脈之領導者,依法教帶引後進同修,在道程上可以免除欲求神通之心。

                  一般道場,不論鸞門以及會靈宗脈,甚至一般廟堂之修子,往往會渴望得其神通而汲汲鑽營於何人可以授之神通法門。一旦得知,乃趨之若鶩,其結果百中難得其一;絕大多數不是半途而廢,有者學無所成,但更有因此遭受到別有用心之人所騙,損失慘重。

                  說到神通,為何吸引人?很簡單,因為超越常人,顯出殊勝之修行所得。不過,不可否認,許多修子也是受到往昔古書列載(修行人到某種程度,會顯現某種通力),因此先入為主,認定修行與神通是劃上等號,這種認知,是對、也是錯。對的方面,人皆有潛能,如同我人心海,有潛意識一般,在某種情境下即會顯現,即是修行的火候夠深,我人靈能突破有形身障,而顯現超越常人的能量,即是神通,即是精修之人,可能具得通力;但錯的是並非人人可以具備激發潛能的能量,縱然是精修之人也一樣。基本上通力的顯現,除了要克服身障的束縛之外,還要懂得如何駕馭此一能量,那才是真正的神通,否則充其量只能算是靈敏度較高,最多也只能稱之靈通而已。

                  吾舉此題是在勸勉諸家修子,不要見獵心喜,神通力固然美好,但其相對面即是魔障,在學習之前,有可能遭騙受害,別有用心者利用此一幌子行私欲之詐騙。縱然是真的得到神通的法門傳授,自身的心魔何以克服?不但有可能在學習中入魔(並且是非常有可能,十分之七以上。)而學成有所得之際,利用神通為非作歹者,亦時有所聞(並且絕大多數遭受天罰)。修行之路,必要由明理入門,再依法實修。

    吾有詩為証:

                  廣大神通未足誇。無形業力亂如麻。
                  目蓮救母明明例。早悟修圓慧性加。
  • 文昌帝君 效勞的意義

     文昌帝君 降

    五、效勞的意義


                  所謂效勞,乃為護持道場(不論任何宗脈,及單一宮廟等。)舉凡參與實務,或僅為護持定期法會(包含鸞門之鸞期共修等等。)均屬此例。

                  效勞不但付出時間、精神、體力,甚至金錢,所以它是三施併行之綜合成果。要論其可以成就,乃屬可以無限上綱論斷,因為,單一願心之持恒,是所必要之要素,不但要有心,而且要付諸實踐,最主要是在對於道場之敬仰、信念,所以它又是信、願、行之綜合成就,若持恒不退,此一道場之普化成果,亦即效勞者之成就。當然, 上天所頒敕的果位,即與此道場之成就相等。

                  另外,效勞之心一起,則其念與願之結合形成一股巨大動力,正如佛家淨土法門,首要條件是要有趣心求生,再以恒持不斷之念佛(或聖名)、拜佛,以此具體實踐維繫動力之不斷、或不退,更可以因此直契淨土佛菩薩之願海,臨命終之際,接引上生。

                  是以故,任何道場之效勞生,實際上即是此一道場之中堅骨幹,任何效勞生之發心與否,可是關鍵此一道場之成敗。

    吾有詩為証:

                  三施首在發初心。信願恒行日日深。
                  寄望諸賢同策力。他年定卜福來臨。
  • 理天謹雄菩薩 法義的界定

    理天謹雄菩薩 降

    六、法義的界定


                  佛道之修行者,均知要有如法修行,真修實煉。

                 然則,何謂如法?有者是謂:皈依佛、法、僧三寶。佛已遠去,未有住世佛,故皈依法。但法有正法、象法,以迄末法,故皈依僧(或師)。但末法時期,佛魔併降,師也者,幾乎有隱藏佛相魔心之虞,故乃云皈依於理,即是認理不認人。但是,何謂正理?何謂邪理?有邪師可以舌粲金蓮,說得天花亂墜,使行者莫辨真假,因此造成今日雖是天降大道,廣傳福音,修行之人,可謂盛極一時,但卻潛藏許多似是而非之修行處所,誤導善慧根器修子之修行慧命,以及方向。

                  吾雖有幸得証理天,但對天下修行人在道場(程),頗有憂心。因為末法之際,時有盛大考關存在,尤其眼下台疆一地,各地道場林立,雖然正面上引渡許多有緣根器之人向道行持,但卻也因為道場過多,所以許多自創言論之道場,亦躋身其間,若有修子接觸未能有明辨而加以吸納,那麼日後必將成患,可能牽引道子走入歧途。

                   所以,吾奉勸修子們在道場上行持,切要謹慎,時時刻刻存有魔道考關之恐懼,在接觸新的理論(或法門、法義)切宜深入明白其立論、精神何在,是否有蓄意毀謗或剽竊、斷章取義等等。尤其法之為法,一定不悖常理,悖者,必屬有蹊蹺,一定要心存戒慎。另外在接觸新教義之時,自身猶未明辨真偽之際,在道場中,切忌傳佈於同修,庶免有誤導之虞,如此不但自身明哲保身,且可以不用擔上誤導他人、毀人慧命之罪業。

    吾有詩為証:

                  修行首要慧圓明。理性清神智則生。
                  切勿以訛訛大眾。他年積果上瑤京。
  • 東方朔仙翁 道場修行之練氣

    東方朔仙翁 降 

    七、道場修行之練氣


                   在道場中,雖然有因應各家宗脈之不同法教,但是,除佛家之禪坐以外,道家練氣亦是一大法門。自古以來,儒道提倡性命雙修,雖然時代變遷法亦遷,但是,練氣之道,不但沒有因為時代進步而遭淘汰,反而因近代科技提升,往昔只能用文字形容之氣,卻在如今可以因科技儀器之顯影,而証實其存在之確鑿,反而使練氣之人更加廣泛。

                  不過,對不起,前面嚴肅的闡述練氣之道,吾主題卻不在道,而是在練氣。而練氣,也不是修道的練氣,卻是最基本的伏氣。不過,各位也不要誤以為這伏氣與練氣之道無關,相反的,它卻是練氣之道的最重要因素與關鍵,不論是丹道或者道家練氣之士,欲有成就,伏氣這一關過不了,那麼成就是空談。

                  何謂「伏氣」?可以把它說成服氣,也可以說成馴氣。簡單講,就是要把自身的那一股氣駕馭掌控,使它服服貼貼、馴服我用。否則,一岔了氣,身體百病叢生,那還修什麼丹道、養生之練氣呢?綜觀目下道場修子,最大的毛病也是這個氣不服,譬如意氣、譬如火氣,甚至可以莫名氣來燒毀了大片功德林。各位可不要小看這股不服之氣,它不但可以擾亂你(妳)們的靈性,使明慧清淨的自性受到蔽障,更可以使這股不馴的氣將你們引入魔道。

                  不說這麼嚴重的事,但你若使自身的這股氣不馴服,在你的身體亂竄,至少保証你會時受病魔的騷擾,道場的修子啊!小心再小心。

    吾有詩為証:

                  修行至要命雙修。火氣消除盡善儔。
                  大道勵行圓靜慧。從茲平順上慈舟。
  • 子思子 由人道做起

    子思子 降

    八、由人道做起


                  有許多道場修行之人,對修行的勝義理諦,不但可以滔滔不絕說上長篇大論,並且對於任何殊勝法教,也是興趣濃厚,直有恨不得將各大正教的心法全部瞭然於胸,而不罷休的態勢。但卻常常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基礎,就是人道的實踐;所以變成高談闊論,卻虛有其表而已。

                  人道的範圍很廣泛,吾不欲談論道德規章,是要談在每個修行人最切身,也是對你修行成就與否最大的成敗關鍵,不論是正面的動力,或是負面的阻力,都是來自此一人道的實踐——即是每個修行人所處身的家庭。

                  許多修子或多或少,會面臨到或父母、或妻子丈夫,甚至兄弟姐妹及兒女的阻力,因此家庭考關竟成為修行者最大的絆腳石。有許多修子為了走上修行路,卻走上家庭的不歸路;有者家庭紛爭不斷,甚至離異,或妻或夫另結新歡,乃致家庭破碎。所以,吾認為修行任何高深的法義,都不及將此家庭考關好好的應對。

                   有許多修子常言家庭成員不修道沒關係,阻礙我、毀謗我也沒關係,只要我把握這個可貴的大道,修行有成後,再來渡他(她)們。這種志願是不錯!可是吾可以斷言:你將渡不了他們,也成就不了自己。修行不是像小乘行者,先行自己成就,再來行利他的大乘菩薩道。因為這些人是你活在當下最親密的親人,所以他們也將成為最恐怖的冤親債主,因為你們在生活過程中緊密關聯,息息相關,動輒牽引整個家庭的動向,若是家庭成員激烈反對,不但你修不好道,更要因家庭的吵鬧而造下許多有可能發生的惡業,譬如口業,譬如不孝,譬如不仁不義等等。所以奉勸世之修子,先不要著眼在高深心法上,先用心在人道上。

    吾有詩為証:

                  人道周全勝義全。無需汲汲鑽真詮。
                  生來當世才堪用。勿執一時造惡愆。
  • 張衡真人 無雙法義不及一志精修

    張衡真人 降   

    九、無雙法義不及一志精修


                    雖然目下五大正教悉皆有奧妙殊勝之法諦。

                  然則,源於五大正教之分支旁流,可謂千宗萬脈,因而一大教門之法教,可以演繹成數種、或數十種之法義。當然,其中有許多是甚得精微,且發揚光大原教門之法教。

                    但,不可否認,有許多魚目混珠,甚至斷章取義,乃至離經叛道者,使修行之人眩於其華麗詞藻。(此乃必然,為吸引於人,自要文飾一番。)若有道場修子,不能謹慎分判,則大好根基及慧器,即將毀於一旦。所以,道場修子在面對說得天花亂墜之法理時,一定要小心,(縱然是在五大正教的法幡之下,仍是要小心。)因為有最好的理論,卻不一定可以成就你的修行歸宿。

                  閻浮提的醫家,已進步到前面研習醫理,但要畢業之前,一定也要通過臨床實驗,這說明了什麼?亦即無雙法義,猶要你一志精修。否則,非常容易流於只知理論,不知實務的書呆子;亦即流於僅會說道理,但卻做不到的金玉其表、敗絮其中。

    吾有詩為証:

                  無雙法義似規箴。一志精修苦琢深。
                  理論分明需實踐。天堂有路佈佳音。
  • 大勢至菩薩 修行資糧

    大勢至菩薩 降   

    十、修行資糧


                  許多道場中的修子,當然本身夙世以來絕對積累甚多善福的業因,今生才能夠有機緣發心隨侍佛聖道場,或者精修有素之前輩明師,以利自身皈依發露,進而精進於道程。

                  不過,這個福緣的動力,是往昔夙世所積種的善業,在報象——亦即進入道場修行時,這個果已告一段落。緊接下來,每個道子的未來成就,其關鍵動力,夙因相對較小,反而是如何積聚福慧資糧,亦即每個道子在修行的過程中,如何具備資糧,乃關鍵。簡而言之,當一個修行之人,在道場上行持,是滿心期待未來的成就,而其成就果最大的因素,不是你累世有多大的善福慧命等等,相反的,是你當下的每一分精進的行持。

                   為何修行要有資糧?吾淺例而言:你出去旅行要旅費嗎?所以你要到天堂極樂世界,也要有旅費。修行的旅費即是資糧,在道場中,如何積聚資糧?最簡易的方法,即是予人方便,也就是廣結善緣。

                   道場雖是聖地,但是卻也是人之群聚團體,自古以來,有人就有是非,也就是說是非是由人產生。若果,每個道場修子都能心存善念、予人方便、廣結善緣,不但提升道場正面形象,減少許多是非。那麼,這個道場所積聚之資糧,足夠使一道場內皈依、或者信眾均能上生而不墜惡趣。

    吾有詩為証:

                  資糧具足顯光明。福慧長存步道程。
                  諸脈修行宜記悟。當然極樂上天京。
  • 玄天上帝 真假修行一念間

    玄天上帝 降 

    十一、真假修行一念間


                  末法時期,千宗萬脈,秉承 上天有好生之德,大開普渡之門,此乃應運之緣機,是無可疑義。

                  然則,卻因良莠不齊,乃致有些宮壇廟寺,因為專精於法要之深入,甚多是由行政人員把持,乃將善眾導入似是而非之修行領域。但是,絕非僅止如此,尚有許多真正精修之道子,卻因自身因素(有可能染著聲色名利,更有可能意欲在道中得有虛名等等因素造成),故仗藉對道學之參知,而故意斷章取義,甚至別有用心,蓄意引導信眾走入錯誤修行之路(因為如此可以彰顯其自身之修行境界,或是可以故弄玄虛,引人入迷)。

                  末法即為魔考重重之際,佛在滅度已有垂訓,因而世之修行之人,雖曰有幸生在此際大道廣頒之世,卻要謹慎於諸魔藉道行考,有許多道子也就因此斷送大半生苦工,甚至毀卻數世以來,好不容易所培育之善慧根器。

                  今時台疆一地,可謂道風鼎盛,蔚然成氣,諸眾善德之心有餘,明慧之智卻有所不足。雖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修行人記取一句話,至少可以免除許多魔考,即是「認理不認人」;而此理何在?即是要合乎人世之道理、國家之法律,才是正理。古來人治,乃致弊端叢生;今時法治,一切依律而行,即可減少許多弊端。國家是如此,個人之修道,難道更不應該如此嗎?

    吾有詩為証:

                  真假修行一念間。依循正理志無刪。
                  引迷入悟生明慧。濟渡蒼黎度考關。
  • 金吒太子 苦心

    金吒太子 降   

    十二、苦志


                   孟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苦其心志,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增益其所不能。」此為國之棟樑之材所必備。修行之人,雖未必適用,但苦其心志,卻絕對必要。試看往昔寶剎道場之初行者,先要在道場灑掃塗抹、擔水、劈柴,有者甚至要經歷三年以上,始允許參聞法義。這可不是道場主持有虐人以樂之心態,其主要用意,即是藉苦磨爾身,激勵爾志,乃能激發其潛能。

                  時至今日,雖然修道已無需苦行,但是苦卻仍存在,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苦由何來?首先即要面對:大家都很容易可以親近道場,合則來、不合則去,因此影響修行之堅持心志。另者,不用身入道場苦行,在家修行,因此容易受到外在考驗,諸如不如法、家庭考,甚至 上天藉魔考道等等。

                  其苦在心,不在身。所以目下道場修子,最重要的就是「志勵志修」,可以因心念之專注,契入法義而生智慧,漸起因行之福慧資糧,才能成就具足之果地。

                   但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今日各大正教道場,無不竭盡所能宏揚心法要義,因此眾生很容易接受而親近,但卻忽視最基本自身之苦志,好比蓋高樓,不挖深鞏固地基,那麼很容易倒塌,功虧一簣。

    吾有詩為証:

                  修行苦志發圓明。智慧才能步步耕。
                  願勉有情勤記住。當然大道顯前程。
  • 普賢菩薩 菩薩道

    普賢菩薩 降 

    十三、菩薩道


                  菩薩道是菩提心、是四無量心、是利他心,是為修行之人將此身發揮極致之大乘法教。

                   末法時期,各大正教、千宗萬脈,齊開普渡之門,尤其佛、道二大宗門,更是迥異於往昔。釋門往昔尚有小乘自了之行者,但在末法已是行者不再。道門往昔修行必入深山閉門自修,修成再入世而救世。但是如今佛道已是大開方便法門,五教異同均以一心而慈憫萬物為念,尤其佛家四無量之慈悲喜捨,已進入菩薩道之愛物憐命之至善。

                  道場修子不論皈依任一教門,絕無教導修行之人違背此一菩薩道者,故此一大乘法要,應已是普天下各宗脈修子均一體認同而遵循之要義。尤其台疆一地鸞風蔚然鼎盛,領命普化之應運其來有自,先不論法教之深淺高低、奧妙殊勝(並非指鸞門不殊勝,是特意不論。),但鸞門之宗旨,即以善書普化廣結善緣,此中實踐即是具體菩薩道。所以鸞門修子反而成為具體而中堅之菩薩道行者。吾有詩為証:

                  鸞門普化結神緣。大乘利他種福田。
                  勵志虔誠行奉聖。當然啟肇法筵傳。
  • 龍女菩薩 禮

     龍女菩薩 降  

    十四、禮


                  各大正教宗脈,均有明定禮儀,諸如佛門之禮佛儀軌、一貫大道之佛規禮節,乃至鸞門之禮儀等等,在在說明修行之人,不可輕忽此一禮儀。

                  俗云:「人而不知禮,禽獸何異也!」故,修道子對於禮節,當要有深入明知,而不觸犯。緣於人之行禮,必先由誠於內,而行於外;換言之,若不能恭敬於心,則不會有盡誠之禮儀,亦不符合佛規禮節之儀軌。

                 佛門重視禮佛之儀,將善眾盡誠禮佛之行,(不論參香、跪、拜,或僅合十頂禮,甚至五體投地之大禮拜。)均視為佛之變化身(亦曰分身),何以故?所謂佛之變化身,乃為佛三身之一,是為佛為化渡十方眾生,而以方便示現佛相,因而眾生受佛感召虔誠敬禮而做禮佛,當是佛之變化身,可以因此感化各階層眾生起而同誠禮佛。

                  今末法時期,佛家有一宗名曰:律宗。修行者稱律師(非俗世刑訟之律師),專精於佛之戒律禮儀,可見佛門重禮之一般,故道場修子在法要之修行精進中,切不可輕忽於禮。吾有詩為証:

                  禮盡於誠必要行。恭誠貌肅佛來迎。
                  蒼黎切記虔誠意。法應化身顯耀明。
  • 新竹都城隍 素

    新竹都城隍 降 

    十五、素


                  素者,廣義而言,乃係人之行為純善,心志慈悲;狹義而言,乃指素食。今日吾欲奉勸眾生,以及道場修子,要以更開闊之素而行,不單單僅素食而已。許多修道子認為,素食有功德。確實有功德,卻非一般所認定之由來。素食是斷除自身殺業,不但是如絕緣體般阻絕夙世殺業,更遏止未來世之惡業,所以利益自身,何來功德?但是你堅行素食,如佛菩薩之慈悲,而感動他人效行,這才是功德。

                  修行之人,首先要有三發心,即「信、願、行」。有信才會有願,具足信、願才會有行;行持既久才能具備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所以,素是三發心邁入四無量心之橋樑。何謂也?四無量心是要慈悲喜捨,那麼素食者借重戒規約束心志,進而培養慈悲之仁善,以及歡喜與捨得,乃能成就。所以它是個起點,也是要件。

                   但如今許多修行之人,卻曲解此意,表面上僅行素食(僅止於口不食葷而已),但真正要義,不但口要素,心也要素,並且還要行諸於外。眾生當可見許多僅口素之人(甚至有素食之人,口中言語仍有乖違禮儀之處;更甚者,素食之人,若不能深入素心,舉凡在日常人際相處,事業奮鬥中,有逞機鋒、勾心鬥角者,亦非少見,更有大悖修行者戒律之事例,亦有所聞。)是以故,乃此輩修行人不能深入素之要義,僅僅以素食而謂之修行人。若有造作不堪聞問之事,乃大為干礙修行者之形象。

                  因此吾要當今道場修子仔細研閱此一素之要義,切莫僅止於表面意義而已。吾有詩為証:

                  素心要義眾生研。當記無量法諦傳。
                  寶冊諄諄期勸善。圓成實智自然綿。
  • 韋陀尊者 無相佈施

    韋陀尊者 降 

    十六、無相佈施


                   所謂「無相」,即為不執著;「佈施」,當是施予或奉獻。此一名詞,乃意為在道場中有所造行功德之人,不執著於其所造行之功德,而使其功德,更勝於一般同比例(或金額)之功德更高。當然,不僅僅是修道子適用於無相佈施,任一善眾能夠行無相佈施,亦均同樣更勝一般功德。

                  然則,為何會特別意指於道場修子?因為在道場中修行之人,甚多會執著於我所付出是否比別人多;或是執著於我所行是否得到 上天或諸佛菩薩之鑒納,而賜予相對等之酬願。(不是說一般眾生不會,但修行人所修何來,即要明理,故對修行者更為重要。)

                  無相佈施之功德,在天律中,位階僅次於陰德,因為是你無所求,則更臻意正心誠,更因為你不執著,所以他的功德力更純善,但是並非說有所求之功德不是功德(或是不應該),主要用意是在破除修行之人,心有所執才願行功之迷思。

                  俗語有云:「先顧腹肚,再顧佛祖。」這雖是俚俗之語,但卻甚貼切,自己有難,需要行善造功德以求化解,這是正確。但在自身行有餘之際(亦即無需憑藉行善、造功德化解困難),則可以提升,將此造行功德作為無相佈施。你心無所求,反而獲得更多,所以有此律例,一則破除修行之人(或一般在家眾生)對造行功德之執著心;二則無相已接近心性之昇華,對修行之人提升心性,以達明心見性,更是邁前一大步。吾有詩為証:

                   無相佈施正意誠。當然功德顯圓明。
                  不求自有天恩護。積累慧根上玉京。

    註:何為造行無相佈施?亦即功德不願具名,亦無所求。當然,道場中呈報之系統會上呈,則不在此限。另外非佈施於道場者,亦有巡監司神錄誌彙報。
  • 驪山老母 斷疑生信

     驪山老母 降  

    十七、斷疑生信


                   所謂疑者,惑也。惑者,蔽障,蔽則不明。因此在道場修行之人,應要斷疑生信。際值末法期間,修羅考道層出不窮,除此之外,道考(以人之因素為多)及至家庭考關,甚至朋友、親情、金錢等等考關,修子若不斷疑,不要說生信,恐怕自身智慧都有問題。

                  善籍中曾有明確記載,許多上聖佛菩薩,對於精修道子,很喜歡出考題來考驗他們的心志,許多修行人,會因此埋怨仙佛考道,使得他們退卻道心,是仙佛的錯,不是他們的錯。這就是身入道場,不能斷疑生信的結果。

                  仙佛出考題,一定會有個範圍,不會天馬行空即興而做,會針對修子的弱點。譬如說你喜歡問事,祂就會在問事中給你出考題;你喜歡多處(或多宗)道場參訪,而又不能圓明智慧去分判真理,祂就從法教上給你出考題,諸此種種不一而足。

                  所以修子在道場中修行,斷此禍源,邁向康莊大道,是必要程序,即第一關。往昔濟公活佛,因為門生遍天下,隨處悉皆可以聽聞到濟佛考道的訊息,因此引起許多精進道子的戒慎恐懼,道子的退志,也因此減少。目下台疆一地,鸞門處處著書闡教,不無助益。但是,首要卻是每一位修子一定要知道自身疑在何處,務必使疑能釋,才能改善此一現象,進而提升正信而行。吾有詩為証:

                   斷疑生信慧根明。妙諦如如一力耕。
                  且記諸魔頻考道。修成順利上天京。
  • 地官大帝 言必中肯

    地官大帝 降  

    十八、言必中肯


                  言語是人際溝通最簡易方法,也是個人表達認知及觀念的方法,更是人自我表現的一種方法以及通病。因而時常可以見到有人在高談闊論、長篇大論,孰不料當你口沫橫飛、滔滔不絕的講話時,在周遭的旁人,卻可以因此而判定你腹中有多少文墨,你的智慧深淺,以及對事理的正誤觀念,都讓人可以評估。

                  所以俗語有云:「張口便知深淺」。也因此有語云:「沉默是金;惜語如金」。均以金為形容詞,可見其珍貴。當然,並不是要你少說話,或不說話,需知來到道場的修子,是來自各個階層,也有是來自於各地,均因為同一個理念信仰,而群聚於道場。人一多,若是口雜,那麼不但是非多,也容易引起同修間負面的看法以及誤會,更嚴重者可以導致整個道場減弱向心力以及運作而癱瘓。言之有物!當你的發言是深思熟慮,是切中主題,那麼你的發言是讓人尊重,讓人另眼相看;若是你常常無的發矢或捕風捉影,甚至即興的想到什麼說什麼,久之,你在道場中就會形成不受到重視,甚至引發排斥。

                   最重要的關鍵,是每個道場的修子,為何要來到道場?那是因為體認到道的可貴。你要修行,你要付出,藉著來到道場的付出,成就你未來歸宿的圓滿,亦即修子藉道場的護持共願,而累積歸宿的福慧資糧。

                  切不要因為言語之失當,導致你來到道場的美意大打折扣,甚至產生負面的效果。吾有詩為証:

                   言之中肯必圓融。博覽群書見苦工。
                  寄語道場修子輩。深思細量表心衷。
  • 武安尊王 以凡礙聖

    武安尊王 降  

    十九、以凡礙聖


                  在道場皈依之修子,往昔是全心捨身遁入空門(或玄門);時至今日,時運變遷法亦遷。修行之人、皈依道場之人,可以不用出離,可以不用捨身,只要發心即可身入道場,依法教示而精進修行。是以故,聖凡可以兼顧。然則,兼顧聖凡仍然必須有精進於聖業,雖然可以不必棄凡,(縱然聖凡有所抵觸之際,仍然可以有甚大的選擇空間。)唯,卻不可以「以凡礙聖」。

                   何謂以凡礙聖?簡言之,從事凡業是要謀生圖利無妨,但若凡業圖利以供謀生之際,卻要有違背道德,甚至抵觸法律(或者遊走道德與法律之邊際),此即是以凡礙聖。

                  當然,有許多宗脈仍然強調以聖業為重,凡業輕之;若是在聖業進行當中,凡業可以暫時先放下。這種兩極的作法,並無所謂對與錯,端憑當事人抉擇。(在此吾強調:若是重要凡業當前,若不能妥善處理,有可能影響到事業甚鉅,則修子選擇先行處理凡業,過後再補續此一缺席之聖業,吾不以為有過,前提是你所皈依宗脈之律例。)

                  在道場修行,是一個漫漫長程,不是你當下精進聖業即可完成。所以,凡業是在延續你的慧命,完全維持你修行的動能(亦即經濟之謀生),所以你必需有健全(至少是安定)的凡業,才能在漫長的修行路上,無後顧之憂。所以換個角度來看待聖凡的比重,明慧的修子自然能作明智的選擇。吾有詩為証:

                  聖凡兼顧志周全。慧命延長種福田。
                  切要圓融明義理。恒持妙諦道綿延。
  • 清水祖師 三佈施之解讀

    清水祖師 降  

    廿、三佈施之解讀


                  三施,已是人盡皆知,人人朗朗上口,也都能了知「財施、法施、無畏施」之實質意義。吾今夜是要闡述:同樣是三施,道場之人行三施,與非道場之人行三施有何差異。

                  首先,一般眾生奉行三施,有者出於公益之心,以慈善之心捐款公益慈善事業,當然是為自身積造善福資糧,不論是誰都無疑義。無畏施是出力,有者經濟不佳,無法出錢作財施,所以出力作無畏施,這也是有基本之功德。(不論是否道場修子,都無疑義。)法施,就要有些特殊才能,譬如口才便給,或者思緒條理皆明,又可明確藉言詞而表達,才能夠確切達到法施的目的。(此非道場中人不可。)若屬一般人,見人惡(或者犯錯)而加以勸善,也可以歸列為法施,所以法施之功德對於是否修行之人之認定,悉皆有之,亦屬無所疑義。

                  但是,道子對於三施之行,卻與一般眾生行三施要有優先順序之調整。一般眾生因為對於道理較少深入,只憑著沿襲下來的觀念,以捐善款給道場(或寺廟)即是造功德,求神佛庇佑化解,對於出時間、出力,甚至講道理給別人聽,在客觀上比較不容易;這些都沒錯,也都有既定的敘錄及化解標準。但是,道場修子就有調整的空間,因為皈依道場上的修子,你能夠親近大德、或者仙佛,可以更深入法教,所以你比較能發心騰出時間來作無畏施,並且是必要的,因為道場有許多事,是必需許多人付出才能完成。另外,也因為你有接觸、深入法教,不要說一定很透澈,至少你有概念,也或多或少有事証,將之分享他人,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並且在道場中也可以更廣泛接觸任何階層之眾生。

                   吾今日主論即是在勉勵道場修子,不要只知三施之表面意義,一定要深入其本質上,道子對此三施所行,可為道場帶來深遠的影響,當然對於自身功德、福德之福慧資糧,更不在話下。吾有詩為証:

                  三施切要慎思量。一志無違意志長。
                  勉爾群賢斯理悟。他年定卜返瑤鄉。
  • 保生大帝 讀經

     保生大帝 降 

    廿一、讀經


                  佛道皆有寶經聖典,並且佛道悉皆有深入經藏可開智慧之語,更且佛道寶典,不但是傳承佛道勝義理諦,更是為修行者之師,可以引導修行者進入開悟的境界,至少可以使修行者成為一個智慧的修子。

                  讀經,是修行之入門,有許多人讀經會打瞌睡、會心浮氣燥,甚至有人會無法耐心讀經。當然,也有許多人讀經會從中得到法喜充滿,也有人可以從讀經中得到心神安寧,更有人從讀經中得到啟示。不論正負表列,讀經是你要修行的基本要素,所以,古來佛道道場都有固定的早、午、晚課,加上修習經本的特別班,就是要讓你有耐心澄慮靜神,以迄深入經義。

                  道場修子,經過讀經程序後提升為定時功課,那又是一番境界,基本上修子在道場讀經,他是莊嚴肅穆道場的一種行持。試想:當一個眾生踏進道場之際,隨處可見此道場中人在讀經,必然油然生起端肅敬意之感覺。此一道場道氣深重,則此讀經之人何啻佛聖化身當前!並且,當此道子專心一志、誠正讀經之時,則其所顯化之能量光芒,絕非侷限於此一道場而已,有可能可以上達九霄斗牛,甚至下貫陰曹冥司,使此一有情世界之眾生,悉皆沐受法華。其功德有不可思議!

                  因而佛道法教中,均有明訂讀經之重要與必要性,也均有縝密之教授課程,所以今時道場修子,切勿輕忽。

                  註:讀經不是只有朗讀而已,包含心中默誦,口中朗唸以及誦持。

    吾有詩為証:

                   讀經必得智圓明。身相好端渡有情。
                  功德無量深切記。勉爾修行志續賡。
  • 三乃夫人 善知識

    三乃夫人 降

    廿二、善知識


                  在修行領域以及過程中,善知識對於一個修行之人,有時會有關乎成敗的影響。在許多宗脈中嘗言:「明師難求,隨侍明師修行,則可事半功倍。」此一明師,廣泛而言,即是善知識。

                  所謂善也者,除了字面意義外,更深層含意,即是可以如暮鼓晨鐘,更如醍醐灌頂,使人受益無窮。

                  修行之人,皈依道場中,依止法教,遵循法門修行,自然不錯。但是,卻會時常碰到困惑不明,甚至進境上有瓶頸、正在徬徨間,適時加以開導,對身處困境之人,不啻暗路明燈。所以,每個修子在道場中,都可以成為善知識,也都可以因為善知識的啟發,而在道程中可以增益平順進境。

                  但是,善知識的對立面,卻是修羅魔了,所以每個修子,要成為他人的善知識,切要有謹言慎行的慎重,須知「一字之誤,五百世之因果障」。對於法義之深入,對於法教之闡述,切要有深入了解,才能對他人有幫助,否則,不但誤了他人,也害了自己。吾有詩為証:

                   善慧圓融智慧明。殊緣悟覺學修行。
                  當然記取箴言句。心得清分理要呈。
  • 廣澤尊王 改變命運之發心

    廣澤尊王 降  

    廿三、改變命運之發心


                  佛家強調:「眾生悉皆俱有佛性,是乃未來之佛種籽」。但是,眾生在歷經輪迴之薰染下,此一佛性,早已成為業識的替代品,將純淨佛性纏擾、汙染,乃至於無法顯現,尤其累世間惡業形成,當下的不善命象及運程,使多數人在佛道福音前失之交臂,甚至視而不見。所以無神論者,不親近大道者,不能說他們是修羅魔道,也不能說他們累世惡業重重,但絕對可以斷言:他們累世的福慧、善因緣不足!所以在當下無緣進入道場,甚至可能成為修羅考道的無辜劊子手,藉此來考倒善慧而精進的六親眷屬。

                  差幸末法時期, 上天慈憫,大開普渡之門,因緣齊臻而熟,諸天佛聖或應緣示現,或倒裝下凡,各宗脈弘法利生之菁英,更不乏,乘願下凡以渡世之高真仙神。此乃末法時期大道普傳,因應天運大命之因緣,所以在此閻浮提地之眾生,可謂福緣深厚,雖然受蔽障於累世因業,卻逢大道普傳之際,隨處可以親近信受大道福音。

                  因而最關鍵的動力,就是你要發心才能親近深入道場,以迄接受法教而勤行。但是,大道普傳的相對面,卻也是諸魔考道;要避免遭受諸魔所考,你的初發心就很重要。當你依止道場之後,要專心一志力行,依循法教漸進漸修,切莫好高騖遠,想要一步登天。《文殊菩薩般若經》有「行一心三昧」之語,其意是指要一心專注稱念佛名,亦可深入正定。所以道場修子,一心三昧是很重要的防護能量,因為你對所皈依的道場及法教有信心,而深入勤行,即是「一心三昧」,可以讓你對其它的法教保持戒心。(不是說其它教義不好,而是諸魔考道,卻有可能藉著名門正教的外表糖衣,內則毒藥。)

                   當你的修行已有根基,已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明其它法教的正邪,那時再融會貫通,兼容並蓄,時猶未晚,至少可以避免諸魔藉著大道普傳而將你考倒。

    吾有詩為証:

                  發心首在志堅誠。理諦勤研莫不清。
                  考道諸魔無使力。終南捷徑自然成。
  • 五穀大帝 口願與心願

    五穀大帝 降  

    廿四、口願與心願


                  修行之人,願是一個非常大的動能,它可以助一位修子具足福慧資糧,甚至促使這位修子成就。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願若有不當(或者是說願立而不行,不論是力有未逮,或者疏誤未及了愿),都將形成修子的反阻動能。

                  所謂口願——不論當天而立、佛(神)前而立,或呈疏文,只要是「出口有言」,即是立願。心願——乃係修子內心所立,自行審酌量力而行,並不付諸文與言。

                  故,口願是一種承諾,心願是一種目標,當然其效益即有差別。口願一出,可以立即依律轉成功德福德,甚至化冤釋結,消災解厄,此乃相對公平。而心願則是你做多少算多少,不會先行轉換,自然在效益上有天壤之別。不過,台疆一地緣於道風蔚盛,賢才輩出,各家宗脈齊皆致力普化。乃有道場常以鼓勵道親善眾同修等發心立愿,這種作法沒有對與錯的選擇,而是當事者必須有非常明確的了知:立願之前,先要審酌自身之能力(包括未來許多不測因素,會影響了愿的阻力,都要考慮進去)。

                  雖然,立願對鞭策自己精進行持是一種不錯的方法,但卻要戒慎於未能行踐,而使自身蒙受背願之罰。吾有詩為証:

                  願出恢宏澤盛長。但宜量力慎無忘。
                  須知大道漫漫路。一世堅恒返帝鄉。
  • 開漳聖王 儀

    開漳聖王 降 

    廿五、儀


                  儀者,簡而言之,容止。更明白的以現今白話而言,即是形象。何謂修子?就是修道人必須要有修道人的樣子。俗云:「做什麼,像什麼」,就是認真。今天你既然皈依在道場中(不論你的初發心是要求仙佛的庇佑,或是想要深入修行領域,以達超生了死),既已修行,當然就要讓人看得出來有修行人的風範。

                  台疆數十年來,甚至可以更往前推到百年,有許多宮壇的神職人員,一般人不認為他們是修行人,因為他們葷素不忌,不但未守口,更未守心、守戒,除了神駕借竅之當下受人尊敬外,脫下道袍,比市井之人猶要市井。所以,許多修行之人,不敢親近,甚至有更多的善慧根器尚未成熟的眾生,誤以為此等神職人員即是修道人,而不敢親近(或者體會不出大道的珍貴,甚至誤以為道無法薰陶神職人員,我進入修行又有何益?)因此阻卻了許多善慧根器之慧命。

                  彌勒法教上生彌勒淨土之上中下品判定標準中,「六事行法」即有一項「威儀不缺」,正是要修行之人注意你的形象。末法時期,大道普傳,方便法各宗脈悉皆有之,但是大原則不可悖。眾生切勿以為 濟佛遊戲風塵,裝瘋賣傻,亦可成就佛果,我有何不可?切要深思,古往今來,也僅僅一位濟佛而已。

                   所以每個修行人,很容易疏忽這個形象,切要深深警惕,它不但是你個人的形象而已,若是在無心或不知間,因為如此而阻卻或者毀壞了善根器者的慧命,那麼你可能不只五百世狐身可以彌補此一傷害。從今日起,吾奉勸各家修子要確實注意到自身修子的儀止。吾有詩為証:

                   威儀係屬佛三身。相應當能化俗塵。
                  修子誠行宜慎戒。永沈罪纏百世淪。
  • 三豐真人 靈動與氣動

    三豐真人 降 

    廿六、靈動與氣動


                  末法之間,萬教齊渡有緣,因此眾生得以隨處接受各教法義,其利是可以融會而貫通;其弊是分歧而徬徨。但是,各門法教,卻也因此容易傳佈,每個修行人,幾乎是可以兼修數家法教,此亦末法時期一大奇觀。

                   人身有靈能以及氣能,是無疑義。各家法教中,「坐工」仍屬一大修行課目:如佛門禪坐,以及他宗之入定,道家又更繁雜,不但入靜,且要練氣,更有所謂靈通與通靈,幾乎讓人目不暇給,是幸耶?或不幸?此乃見仁見智。但是,各宗脈之坐工,有一定程序以及修法,只要修子存凜然而恪遵教法修行,是不致出錯。怕就怕在一知半解,甚者自認可以觸類旁通,乃致修入歧途,產生嚴重後果。故要將坐工中兩大現象闡述分明,以利修子避免誤入歧途。

                  首先,說明佛門之禪與定,道門之靜坐;絕不會有所謂之靈動與氣動,此為最重要之認知。

                  再來,何謂「靈動」——即乃各自之元神(亦即靈魂),因在進入空寂狀態(因為靈神雖然無時無刻清醒,但被假體強力保護或曰束縛,所以動能輕微不易察覺,一旦假體進入定靜現象,其束縛減輕,因而靈神之活動即明顯而易察覺)。所以這種現象不是通靈或靈通,只是靈神之正常活動,但是久而習以為常,靈神可以掙脫假體之束縛(換言之,亦即減弱保護);那麼,不好的現象接踵產生,因而習坐者可以在靈動之時,即放開起身,不應再誤以為可以通靈。

                  所謂「氣動」——人身有氣,眾所周知,當在調行氣機之際,即可明顯察感氣行之動能,所以它也不是所謂靈通或通靈之必要,更且不可習以為常,因為氣行有其既定脈絡,一旦軀體晃動,影響經脈之氣行,容易岔氣,因而亦可將之放開起身。

                  所謂「動能現象」,不論是修行任何法門者,一定要當下放開,以後再繼行,因為當下雖未必有害,但千次遇上一次,即可能招致不良後果。再次要說明,靈動現象是修者容易進入恍神(此為借用今時白話,實則是可能進入忘我,但非禪定之忘我,而是我之自主能力失去,或減退);氣動則我可清楚看到自身身軀之晃動,並且意識清楚。

                  最後要說明的是:靈動最易發生在追求通靈或靈通者身上,而氣動則在坐工之人很容易發生,因而靈動較不佳,氣動則僅易招致岔氣,不致有嚴重後果。吾有詩為証:

                   修學坐工要認知。靈能行氣兩無疑。
                   明明記取箴言訓。一日圓成上玉墀。
  • 傅大士 齋

     傅大士 降 

    廿七、齋


                  乍看之下,許多人會將「齋」以素食而涵蓋,其實差矣!是齋涵蓋素食。易言之,素食僅是修子持齋之一項目而已,最主要是「心齋」。何謂心齋?所包含之項目,當然有守戒與持行,反而素食在最後的課目。唯,各家修子切勿本末倒置,以為素食不重要,相反素食是心齋最初行,也是心齋之最大動能。何以故?心,是最容易受到影響,可以左右它的力量及因素太多,諸如欲望,諸如業障,諸如鬆懈,其約束(即道德觀),所以律心由戒作起,是各家各宗脈之通識。

                  簡言之,心如猿意如馬,易放不易收,若不強加約制,則此心牽引之下,不要說修行,只要不為惡就可阿彌陀佛了!所以修子守戒,是進入心齋的入門,一旦戒行不誤,那麼形成一道強力防火線,隨時隨地不許心越雷池一步,就可將此易受影響的一顆心,導入持行的境界。所謂「持行」,簡言之,即是增上,所謂增上的代名詞,即是深入法教的勝義領域中,以現代白話,就是進入更高深的境界。

                  「齋」在修子的修行過程中,可以提升守戒與持行,亦即修子在願意深入道法妙諦中,有其基本之防護能量(以密行來做比喻,就像是護法金剛之能量一般),也因此才能有更高之成就與境界。反過頭來說明,為何素食是心齋之最大動能?因為素食必要立定心志,加上絕大毅力,而且它是攤在陽光下,可以隨時隨地受到有形無形眾生所監督,有助於自身之勵行。其次素食斷殺業,進而減輕夙世殺業之緣熟及干擾。那麼,對修子的修成,有百利而無一害,尤其素食需克服嘴饞之欲望,對於守心守戒,基本上即是試金石,當然是「齋」之最佳動能。

                  目下許多修行之人,有些謬誤,吾甚願各家修子切要提升心齋之持行,切莫誤以為素食即是修行之一切。吾有詩為証:

                  心齋發露顯圓明。素食當然要力行。
                  道子融通堪見性。漫漫修志力耘耕。
  • 目蓮尊者 魔性

    目蓮尊者 降  

    廿八、魔性


                   佛曰:「眾生悉皆俱有佛性」,因此可以成就,可以聞法喜樂。但是,佛性相對面即是魔性,由何可知眾生俱有魔性?人皆有通病,此為世俗沿襲成風,亦即形成慣性,以現今白話而言,即是大多數認同的言行;再來,我人內心深處,悉皆有欲望,不自覺間流露於言行,而此謂之劣根性。在一般眾生尚可以如此認定,但是修行者即不行,很簡單的說詞,就是你有權勢,一旦你要害人,就會形成很廣大的株連,或者迫害到無辜之人。

                  修行者雖然不一定有權勢,但在普遍認知中,一般眾生會認定你在修行領域中,亦即所謂專業人士,所以你的言行在修行領域中,眾生比較可以接受,或者信服;所以你的言行若有謬誤,當然容易誤導較多眾生。而欲望在眾生而言,或者僅止於追求人生有價之物質,但在修行人之欲望,卻可使此有形之物質形成無形之靈性,那麼,就容易入於魔道。

                  人都有其性,不論善惡、好壞,甚至急躁或溫和,僅止其人之特性而已。若修行之人,未將此性馴伏,任其發展,那麼修行人不像修行人,對於眾生的引渡,是一個大打折扣的敗筆;而對其自身,在其性如野火燎原般擴展開來,那麼潛藏於最深處的魔性,就戰勝佛性,如此修道人成為敗道之魔頭,時有可聞。

                  故,眾生對於自身的劣根性,都以道德規範來約制,修行人對於自身之魔性,更要依戒持行,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不可輕忽,吾有詩為証:

                   天人交戰佛魔心。智慧圓明毅力深。
                  寄望群賢牢不忘。修行大道有佳音。
  • 南天福德正神 勿以小善不為,勿以小惡行之

     南天福德正神 降 

    廿九、勿以小善不為,勿以小惡而行


                  世人最容易忽略微小之處,修行之人,亦是眾生之內,當然也容易忽略微小之處。

                   吾神主宰天下土地公廟,最常見者,即是此例,許多在廟堂道場內之修行人,即容易疏忽(甚至有可能故意視而不見)。在道場中最可以讓眾生欽敬的行為,就是默默的付出,不論是勞力的灑掃塗抹,或者親切的接待善眾,這些微小的言行,使進入廟堂或者道場的眾生,可以興起法喜利樂,時思親近此一廟堂或道場,無形中可以使眾生結下甚深神緣,甚至可以啟發他的慧根慧心,在機緣成熟時,他也可以成為修行之人,甚至可以成為承擔大命的修辦道子。不過,卻有許多修子將此大好機緣白白放過,殊為可惜。

                   此一小善的相對面,即是小惡,許多人在小時候做錯事,或者犯小錯,很容易讓人原諒,因此他自小即存在錯誤觀念,以為小錯小惡容易使人原諒。及至長大成人,此一錯誤觀念根深柢固,等到犯了大錯,悔時已晚。道場修子,更要戒慎於此一「小惡不在意」的錯誤觀念;因為在道場之修子,若時有小錯、小惡顯露於言行,那麼行走於此廟堂或道場之善眾,就會習以為常,那麼這一道場也就不成為道場了,更嚴重的是會使許多善慧的眾生,誤認如此小錯、小惡會時常在修行人身上見到,因此滅卻或者阻絕了他的慧根器,也就是斬斷了他的慧命,那麼罪過就大了。

                   在道場中的修子,最常見的小惡,即是不知以身作則,不能慎守口業。常見廟堂或道場中人,身處道場之內,言行儀表不甚在意,甚至高談闊論,葷素不忌,此皆使道場道氣大打折扣之微小處,但看在來道場的善眾,卻是一大震驚!與其秉抱虔誠進來道場,所期盼之落差,直有天壤之別!吾有詩為証:

                  修行首在守心衷。處處善言智慧融。
                   切勿輕忽成造業。勉期道子秉圓通。
  • 王重陽祖師 坐工

    王重陽祖師 降   

    三十、坐工


                  雖曰:「時運變遷法亦遷」,但是坐工在修行者之中,仍然佔有極大及比重之關鍵。何以謂也?道家之所以重視坐工,自然緣於 老君丹鼎之說。但是,性命雙修者,更不能忽視坐工之重要,就算以養生者而言,坐工亦是一種調節自身氣場能量,以期符合大自然(或曰大周天)之運行軌跡。最通俗的話語,就是吸取接收日精月華,充實自身能量。

                   不止於道家重視坐工;佛家之定靜慧,除了由誦經可得之外,也只有從坐工才能有所收穫。故佛道均有坐工之前提下,現今各大道場或宮壇寺廟等,也都有坐工之開班,不能不明白此一課目之重要性及必要之認知。

                  任一宗脈之坐工,容或大同小異,但是卻有一點不變,就是修子要習坐。首先要確認你因何而坐?若是依佛家修定靜慧,那麼掃三心、飛四相,是首要奠基的功課,才能深入宗脈法教之坐工領域。若是依循道家法教,不論是要養生、練氣,或者結成金丹,成就元神返璞歸真,那麼吐納是奠基的功課。

                  相對於時運變遷法亦遷,就是千宗萬脈大鳴大放。雖然有許多道場或宮壇,看似名門正教的旁支宗脈,但實際上卻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修子切要謹慎,不要因眩於天花亂墜的說詞,而一步踏差,正是性命交關的大事。許多由佛道正教法義中,自行衍伸(或斷章取義,自闢謬論),乍看很容易讓人以為是正法,但是當你發覺有誤時,已深陷很大禍患之中,不一定是有形的體軀,更有可能斲喪無形之靈性!切要戒慎恐懼而仔細思量,吾有詩為証:

                  坐工本是大工程。需要思量智慧明。
                  寄語蒼黎應記取。偏行禍患慎難更。
  • 金光祖師 修辦

    金光祖師 降  

    三十一、修辦


                   道場中,修子修的是什麼?就是要超生了死,回鄉面 母。辦的是什麼?就是三曹普化。

                  末法時期,天降大道。唯,天既無言,地也無語;倚靠的就是眾賢材弘法利生,興盛傳道之天命聖業。尤其末法時中, 皇天老母慈憫諸眾靈原之沈墜,無以自拔,因而慈命各宗脈之中堅精英、賢達人士,致力本宗教義之推廣,協辦收圓,以此大事因緣,故各教脈莫不由自渡渡人,進而廣結善緣,以普化為職命,這就是目下道場修子,應要了知的修辦。

                  往昔各大正教,雖然教法明確,義勝理闢,但卻故步自封,自以為自身教脈是天下第一大正教,餘者僅屬附庸,故佛道之爭時有所聞。尤其人君之信仰傾向,更是推波助瀾,使此一教爭更擴及百姓階層,更有別有所圖之人,藉此搧風點火,一發不可收拾。

                   差幸末法時中,除 昊天至正,普降大道, 老母悲憫,迭下凡塵諄諄誘善、殷殷叮嚀,乃使各大正教之修子有所體悟,縱然尚非齊心一力,亦已減少相互攻訐。其中鸞門聖教尤值一提,力倡此三教(五教)合一,不分門派,尊師重道,廣開方便之門,接引十方善眾進門,再各依根器(或薰陶)而入各宗脈,成為賡續法脈之中堅精英,以致形成台疆一地道氣鸞風之鼎盛。

                  吾甚願諸眾善根修子,當以體會大命當前,各盡一分心志,努力推動(護持)修辦之法船。吾有詩為証:

                  三期末劫各賢才。戮力同心善果栽。
                  記取皇皇天命降。因緣大事志無灰。
  • 孫不二仙姑 誠懺

    孫不二仙姑 降

    卅二、誠懺


                  在道場上修行之修子嘗云:「修行大道,要進入甚深微妙理諦。」一昧由教法中深入,不但本宗教法嫌有不足,仍要兼匯他宗教義;不能說不對,但是卻忽略了很重要的功課。所謂修行,是修行甚深精微妙諦沒有錯;但是修子是人,基本上,是人就會犯錯,孔聖人猶不敢以完人自居,況乎凡夫俗子!所以修子自然難免有錯,有錯就要改,但不是口中說說而已。

                  陽法中,法曹定罪於人,其量刑輕重的一個普遍標準,即是犯後態度。所以道場修子要改正以前的過錯,就是要劍及履及的誠心懺悔。所謂具體,當然就是做法的誠意,例如陽法中對於過失——不注意開車撞傷無辜者,你有誠意去和解賠償醫藥費及慰問金,具體的做到了撫平受害者的身心,法曹一定會給你一個自新的機會。修子亦如是!在以前或現在,你做了傷害於人的事(不論有心或無意,不論已知或不知),這個傷害所牽引的業障,或許未如陽法判刑的感受那麼立即與直接。但是,它對修子的影響卻是如影隨形;就像你要深入教法,但它卻如附骨蛆纏擾阻障著你,讓你聖與凡都不能平順如意。

                  因此《懺悔文》開章明義即說:「我今誠懺往昔所造諸惡業。」但是你要懺悔,就要具體的實踐,不但佛前(神前)要時時心誠意正的懺悔,主要的關鍵就是不能再犯,否則你天天懺悔,卻天天犯錯,那麼徒具形式而已。許多道場之神司常告誡門下,必需時時懺悔,並且時時提醒,切勿重蹈覆轍,用意即是在此。

                  誠懺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動能,其所可感召不可思議之功德(福德),在佛說中已記載分明。為何誠懺得有如此不可思議之動能?因為當一個人心誠意正,專注一念之時,可以凝聚自身能量於起心動念之剎那,更因為此一精誠專注的心念,提升自身不可侵犯的防護能量,此一能量無遠弗屆,更可以穿透無數空間及不可知之障礙。當你起心動念誠懺如儀時,諸佛讚歎、上聖嘉勉、神司護法,消滅罪業是理所當然。但是,為何許多修子力行懺悔,卻未有如斯響應?關鍵就在你的誠心夠不夠,你的悔意堅不堅?如果只是行禮如儀,內心裡未具足心誠意堅,那麼,充其量也只是一點例行功課的功德而已。就像是你在法庭上,口說我錯了、我懺悔,但卻不肯賠償人家的損失,徒流形式,毫無助益。吾有詩為証:

                   專誠一念感蒼天。浩鉅靈能永遠傳。
                  滅罪消災除禍厄。勉期修子記心田。
  • 南極仙翁 成就

    南極仙翁 降  

    卅三、成就


                  每個修道子都知道要成就,因為可以超脫生死輪迴;因為可以斷除惡趣惡途。但是絕大多數的修行人,雖然知道究竟之成就不容易,卻也未必會因此不求成就。只是有點可惜,許多修子未能甚深明瞭,其成就可以由自身所皈依之道場中獲取;絕多數修子都認為自己要修行到圓融明慧,有那種開悟,想要自己有成就,再來渡化眾生(或許自認為那樣才有能力渡化眾生)。不過大乘菩薩道,開宗明義即是「利他」,亦即在修行之際,即可行菩薩道,既曰其名,當然成就的結果就是菩薩了。

                  吾前述云及,修子可以在所皈依的道場中獲取成就,其意就是要皈依於道場的修子,與所皈依的道場融為一體,共行菩薩道。或許有修子一時無法明白這是何意?吾簡單舉個例子:台疆有許多道場,由創辦人領命辦道、弘法利生,協辦普化事宜,而時日既久,普化聖業之功績深植人心,那麼創辦的第一代,包含同時期協辦及皈依的道子,甚多都是有成就,鮮少墜入惡趣,想必諸家修子悉皆有目共睹。

                  道場之普化,雖然是有一個帶天命之人領命創辦,但成就卻絕非僅僅他一個人可以辦到;紅花雖美,卻要綠葉襯托,所以每一個皈依在道場的修子,同樣都是在成就的法船上。(相對面,這個道場成就,你也成就;這個法船沈沒,你也沈淪)因為每一個道場,它所要面對的有緣善眾與法界有情,一定會在這個道場的運作過程間,因時間、因緣等客觀因素之成熟而顯現。

                  吾今日列述此篇,重點不在道場的成就,反而是專指皈依在道場中修子的成就;但是道場的整體的成就,也造就各自付出的皈依道子一條成就的捷徑。際值末法時期,大道普傳,各地道場因應各家宗脈教法而創立,力行普化,當然也引渡許多善慧根器,以及志同道合的修子共聚於道場中,共同追尋每一個道子最終的歸宿成就。所以特意要奉勸諸家修子,當你依止在一處道場時,仔細玩味吾所闡述之文;甚願天下各處道場,均有善慧而中堅之道子皈依,而共同成就。吾有詩為証:  

                   緣機成就世稱奇。修子堅心力護持。
                  立果造功無限得。勉能效法作深思。
  • 南天黃天君 恆

    南天黃天君 降 

    卅四、恆


                  恆者,不變也,乃為萬般成就之一定動力。求學者,不恆則荒廢,學而不習,日久終歸雲淡風輕,一事無成。求道者,亦如是,求道而不恆修,正如寶石在手,不知其珍貴,亦如頑石。

                   所以道場修子,先不要高談闊論任何深奧法理,僅就反躬自省,自己在道場中是否持之以恆。簡單舉例,你要持誦經典,是否有持之以恆?若果持之以恆,單就誦經一項,你已可超越生死輪迴;更簡單的譬喻,台疆鸞門就有一位門下,僅以十數年間風雨不間斷,日日到堂擦抹灑掃、做些雜役,都能成神。

                  所以,恆之功德、福德具不可思議,是無疑問。壞就壞在許多道場修子,有些好高騖遠,常以為在道場中,一定要參修殊勝理諦,始為修道。孰不料正好相反!要修道、要進入妙淨法要之理域,是要從頭做起,從最基本心性修起,才夠資糧及福慧進入妙勝法要,正如求學需從奠基幼、小學開始,才能有研究所、博士生的成就。

                  甚願世之道場修子,即日起發露自身所具備之恆性,用功努力於自身在道場的職務,最基本的神格就在此際確立而造就。吾有詩為証:

                  恆為萬事之根源。立志勤行果自存。
                   法要殊緣機可遇。不能妄冀入囚樊。
  • 東海龍王 不退轉

    東海龍王 降 

    卅五、不退轉


                  際值末法之秋,千宗萬脈弘法利生,因此甚多人可以就近親近道場。但也因為如此,許多道場內之修子,卻有如走馬燈,更替頻仍,是幸或不幸耶?所以道場修子,應有一個定見,那就是要有不退轉心。假如說修行是成就的動力,那麼不退轉就是修行的具體實踐。不論你在任一道場皈依修行,並不是要你不可離開,而是要你保持這個不退轉。

                  上天看修子的標準,就在你是否有退心,而不是看你在哪個道場修行;當然吾不是鼓勵修子隨意皈依十方道場(只要是真正行道之道場,則不應隨意離開,一旦發覺並非真修實鍊之道場,則離開而不退轉,屬無過),因為每個道場中,必有其依循之教法,可以提供所皈依之道子修行,甚至成就。

                  所以關鍵因素,就在如何保持不退轉心。有許多道子,會因為家庭等客觀之考關而退志,這是最為可惜的;另外有人際因素,以及道場理念等等因素,導致皈依道子之退志。這個可以補救!只要整個道場中對法教的深入,以及自我要求的戒律恪遵不違,可以大幅降低。最可嘆的是道心不堅,隨處聽人耳語而生退志,此為冤枉,也最難補救。

                   所以吾至希各道場修子,首先鞏固好自身的不退轉心,那麼碰上問題都好解決。吾有詩為證:

                  不退轉心是淨心。菩提明潔往何尋。
                   修行記得無私意。保爾超昇有福音。
  • 文殊菩薩 心境

    文殊菩薩 降  

    卅六、心境


                  人心屬最細膩、敏感,卻又最複雜,故其主宰人身,舉凡思維情緒,乃至言行舉止。

                  佛家講唯識,將心王、心所仔細區分,並且剖析自身修行之境界,以及對理諦之透澈,並且可以仗因依緣隨之變化萬端。

                  今日吾不講勝義理諦,卻要講最平常的道子在道場的心境。凡皈依在道場的修子,當然尚未脫除凡俗、在家居士等習氣,所以心境很容易因此受影響。但是,一旦踏入道場,就應該收斂此習氣,真正在肅穆莊嚴之道場上認真修行。

                  細數目下道場修子,在心境上最不能平衡節制的環結,首推個人之火性,此項可以包含習慣及脾氣;次推各執己是,此項可包含在法理之認知,或公務之推行;最後則是最常見的,不能付出。來道場,好像是小學生被逼著上課,做做樣子、應付應付而已!更何況心境的轉變,猶有許多不是直接因素,甚至可以到非常不相關的間接牽引,都可以改變你的心境。

                   所以道場修子對於自身進入道場的心境,實在要在即將踏入道場大門的那一刻之前,即將之調適,以免因為一己心境上之不平衡,而影響全體道子。吾有詩為證:

                   心思繁複千萬千。變化多端不計言。
                  且記安恬無記罣。當然收斂任安全。
  • 紫薇大帝 修行位進

    紫薇大帝 降

    卅七、修行位進


                   際值末法時期,千宗萬脈大開普渡之門,因此修行一詞,幾乎是多數人可以朗朗上口,套句現代白話,就是流行名詞。但是,許多人知道說修行,要他講出梗概,卻又結結巴巴,無法說出個所以然。因此,吾為各位道子整理一個修行的進位,總計分成六大項,依序:圓、明、慧、頓、漸、覺。所謂:

    圓—
                  你要圓融,要圓滿、要變通。不要家人反對,你卻執意要對衝!因為你認為道是真好,可是,人倫之道不好嗎?你也要去圓滿它。

    明—
                  當然是明理,明理不需要很高的智商,只要通情就可以達理。許多經典的奧義,一定是建築在合情合理。

    慧—
                  那就要有一點夙世善根器,有很多人,因為夙世較無善根,導致今生善慧不顯。不過,時猶未晚,當下做起,可以培養未來的慧根。

    頓—
                  那就是真正進入義勝諦澈的修行階段。這個時期會有許多考障,甚至魔障等等,但是,因為你已經歷了前面三個關卡,所以你應付起來也比較輕鬆。

    漸—
                  這個時候漸漸成熟,不論是法教的修持,甚至一切總持等等,就如瓜熟即將蒂落,已到了要圓滿的境界。當然,相對的考關、魔關亦相對加重,必需有更堅毅的心志去面對。

    覺—
                  在凡俗修子而言,可以說是成就了!至少也是個修行之大德者,可以完成代天宣化、普渡眾生的重責大命了。

                  吾將此六位進階做概略闡述,不是說一定比照如此,但絕大多數修子都將是如此,而依此進循也必定無誤。吾有詩為証:

                   修行進位說分明。道子心知一力行。
                  勉爾群賢無忘記。有朝一日上瑤京。
  • 呂仙祖 附錄

    呂仙祖 降  

    附錄

    詩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
                        莫執出迷成智慧。眾生啟悟學真詮。


    聖示:許多人對於諸天仙佛,何以能同時降駕示現,甚感奇怪,包含道場中人也是一樣。尤其台疆一地鸞脈興盛,諸天仙佛秉持此一大事因緣,乃常常降於鸞門,砂盤木筆著書勸化,因此時常發現許多仙佛,同一時間降於不同鸞堂(尚且包括許多武乩壇),故眾生莫名所以,卻又胡亂揣測,乃至許多怪異言論不脛而走。吾早在百多年前,在神州大陸即已降壇,留下膾炙人口之詩:「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簡而言之,一位仙佛可以同時化身萬千,降於不同地方。但是有許多人又莫名誤解,將其所在宮堂所派任之仙佛,與本尊混為一談,視為同一仙佛。因此,愈混淆愈莫名誤解,到最後就搞不清楚此事之來龍去脈。因此,吾再藉篇幅稍作解釋。以吾為例,現今來降者呂洞賓是也,若懿敕拱衡堂所供奉之呂仙祖,則係修行之人証性成真,經 上天考核通過,具備資格擔任呂仙祖之神職而派敕,其名曰:蒞任。所以故,最簡單分判降鸞之仙佛,如直接以其聖名降,則是本尊:若冠上堂名之聖號,其為蒞任。吾不嫌贅述,乃是希望道場修子,不要連基本上仙佛之判定都出錯,那要修什麼道呢?
  • 南天文衡聖王關 書後語

     南天文衡聖王 關降

           書後語


                  荷蒙三教高真眷顧,期期降駕賜著寶書,今日終能完成,即將付梓,並舉行繳書大法會,恭呈獻祝 關皇萬壽。

                  本書之著,既題其顏曰:《道場點滴即是道》,可見側重於道場道子之心性,或者在道場中進退應對,以期對普天下道場修子,可以做棒喝!

                  甚願:在三教高真共賦珠璣的寶書中,各地修子能有所得,進而改正,以期修行道程平順無礙。

                  吾忝為鸞門道場直屬主宰,樂見寶書完成,特在書後略述數語,以為與天下修子共勉。

    南天文衡聖王 關降誌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歲次庚寅年五月八日
  • 本堂主席關 跋

    本堂主席 關登台 

           跋


                   本書至此已是告峻,感恩三界聖神惠賜瑤章。

                   從道場修子最易疏忽之處著手,期勉各宗、各脈之各地修子,都能體會人性之微而易輕忽,導致嚴重影響道程。

                  今日書已完成,吾忝為本堂主席之職,甚感榮寵,得有諸真費心勸化,且有各地善眾襄贊,特此闡述道場點滴,而彙編成冊之寶書,恭呈獻壽 關皇。

                  書之即將問世頒傳,吾不揣冒昧,誌略於后,是為與天下修子共勉之殷望。

    懿敕拱衡堂主席 關聖帝君謹誌
    天運庚寅年五月八日

凡有疑難諸如家庭、事業、福運、因果、身體而至為父母親長求壽等事
歡迎填寫聯絡表單或來電諮詢。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