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著書玉旨
本堂主席關 登臺 90年9月8日
聖示:今夜恭接 昊天玉旨暨 無極懿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太白仙翁 降
詩曰:玉旨頒宣奧義傳。醒聾啟瞶繼年年。
天書著作能開悟。萬世心詮福澤綿。
聖示: 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是念!查爾台疆懿敕拱衡堂砂盤木筆,飛鸞闡教,期期著書,代天宣化,神人用命,普化成果頗為可嘉。鸞門著書以此啟蒙紅塵黎庶,體悟諸天聖神仙佛慈悲旨意,今有 無極老母會知:擬藉爾堂開著寶書,以資眾生得能感悟而得進道修明,智慧提升,或多助道,或多精進,俱皆大道福音。
朕心大悅,茲予敕旨一道,命由即日起,爾堂正鸞勇筆為主著正鸞,期期開著,無負 皇母慈恩,書成普化,自有敘錄。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
恭接著書 懿旨▲
恭接著書懿旨
欽差駕前董雙成仙姑 降 90年9月8日
詩曰:母心似海念原兒。雲路何辭降聖門。
木筆著書期普化。賢生一志德長存。
聖示: 懿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無極 皇母大天尊 懿曰:
娘念靈原沉淪苦海,不止於善惡因業,尚有道義不明,法要混淆,徒斷慧命,自毀根基,殊為可嘆可惜!今爾台疆懿敕拱衡堂,鸞門普化,著有功蹟,正鸞勇筆靈可通神,數十年著書普化,才堪可用。
娘乃擇此著書,願勉諸兒,体此用心,加力護持,而可拯度陷入迷惑者,得明燈之指引,步上康莊大道。著書之間,發心護持者,准予敘錄消災解厄;凡是護持、解說、流通、助印,均由 無極仙童專案辦理,以此慰勉護法助道之善慧,今時著書仍然為期一年,題其顏曰:「佛道心詮」。但知大道奧義,智慧無礙,如此修程,減少阻礙,增進福慧資糧。
娘心已慰,甚願諸兒女共體慈意。
懿旨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一日
-
無極仙童 降 90年9月15日
凡例
今時 無極老母懿駕親臨著書,慈心大悅,特命頒示凡例,以資世之善德護法助道敘錄有所憑據:
一、凡在著書期間,護持著書,每期積功伍拾大功。
二、凡在著書期間,間接引度護持著書,引進之人再得其功之半。
三、凡在著書期間,加以宣揚弘法,得有受度者,各得其功敘錄伍拾大功。
四、凡在著書期間,有所求稟護持助印,以此專案呈叩,除有本堂 關主席 全權處理之外,尚可轉會無極查照,可予專案處理。
五、著書以迄書成,凡有流通、宣揚、助印,一體比照著書期間,可以轉會無極備查。
六、凡在著書期間,起迄全勤護持,賜記一道功之外,准加福報一得,准消災星一劫,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七、凡在著書全程缺席二期之內,有其正當理由,除扣減二期之敘錄外,准由一道功比照扣除。
八、著此佛道心詮,乃為 無極老母慈憫眾生之願,眾生有所體悟,一有發心可得感召 老母慈應。
九、著書凡例,總有未盡周全,除比照天律頒示處理外,將可轉會無極備查。
凡例頒示是為眾生知所珍貴,一則書為 母心慈憫,再則為眾生啟迷,三則道場普化道務之運作,願爾眾生一體了悟。
天運辛已年七月二十八日
-
南海古佛 序▲
南海古佛 降 90年9月15日
序
佛道心詮,是以闡述大道奧義為旨。
切莫以為書名「佛道」,是有佛道名相之分判,實則大道總在真理之間,名相雖分其理,殊無二致,因而佛道一理貫穿而串聯,是眾生執於名相加以強分而已。
今時大道福音普傳人世,可謂鼎盛,蔚然成風,也因如此百家爭鳴,各自立論,眾生一則廣受薰沐,另則囿於不知所從,因此,道雖普度,歧途行者亦自不少。
老母慈憫,不忍坐視眾生毀棄大好靈根,兀自不覺,特加垂憫,不辭懿駕躬親著書,題顏加以對立,從中析解異同,使得眾生豁然開朗,撥雲霧而見天日,慈憫眾生。至此唯願眾生有所體悟,慎勿輕忽,仔細研味,一則起心動念感格慈意,再則研悟有得,道程精進;如此無負 老母慈心深意。
際值著書, 吾同體母意,特述數語,以勉眾生,並恭為是書之序。
南海古佛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七月二十八日
-
濟公活佛 序▲
濟公活佛 降 90年9月22日
序
書之著,旨在啟迷。眾生雖迷,靈性猶在,是以天心未忍坐視沉淪,諸天聖神仙佛更是不辭辛苦,傳真聖訓,廣渡有緣。
如今 皇母更是恭親著書,可見拯度迷靈是為普化之要務;世人有慧根,知慧命,用慧器,卻也壞在自以為靈慧深植,亦即儒聖所云:「自以為是,自以為用」,乃致誤入偏歧,日愈深沉,所以大道之行,看似普遍風行,然則行者偏執不知凡幾。
佛道心詮,著書闡述,道妙諦深,啟慧覺明;凡有行者深入其中,必有所得,願此而勉眾生,知所惕悟而把握。
際值著書之初,謹述數語,恭作是序。
濟公活佛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八月初六日
-
天然祖師 禮讚▲
天然祖師 降 90年9月22日
禮讚
老母慈憫,懿駕著書,悉是拯度原兒,無限慈心深意,講述無生無忍,妙諦涵寓析理,譬喻啟悟愚頑,道中無數修行,盡在一理貫通;唯願我輩行者深入三昧,方寸洞開,靈犀明灼,大耀光華,是以無負 老母含悲慈心懿駕著書之苦心。
際值著書之初,恭為禮讚,願勉道中修子同有體悟。
天然祖師 降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辛巳年八月初六日
-
南天文衡聖帝 序▲
南天文衡聖帝關 降 90年9月29日
序
天道普傳,千宗萬脈,各度有緣,廣發教義,因而眾生親炙福音,深受德澤,善慧根器,萌顯茁壯;閻浮提地,道氣盎然,實為可喜。
但是教法衍傳,雖有大智大慧之行者助道護法,道場林立廣頒妙諦,其中似是而非或者混淆不清,更甚者各執一詞,教爭不斷,不止於同宗脈者如此,衍化旁支而至不同教門者,如此產生眾生迷惘徬徨,是為大道福音中惟一遺憾之事。
天意無私,大道歸一,萬法匯流,殊途同歸;雖然有宗脈之衍生傳渡,更甚者中斷而後承續,但是真理恆傳不斷,真理妙諦無可扭曲,凡諸執識之斷言,均屬臆測,或是斷章取義,許多善慧根器者即是隳敗於此執著不釋;試看千百年來,道場菁英修行善者多少折於如此紛爭不休之道義曲折之爭議中。
本書之著, 無極老母慈心憫垂,不忍眾生焚折於如此,乃恭親著書,願眾生體此佛佛同道、道本無二;細節之爭議,應以大智慧而觀之,無負老母苦心,是為眾生之慧根,是為眾生之福音。
簡述數語,恭列書前,是為序!
南天文衡聖帝 序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
第一章 宗脈▲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 10月13日
詩曰:心詮豈在語言傳。字句涵深廣意淵。
智慧圓明堪了悟。一時頓啟永開然。
聖示:著書憑以傳道,乃在闡述奧義;在研閱者而言,閱書而體會,仔細玩味,必有所得。 老母懿駕降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一章 宗脈
人世間傳佈大道福音,雖屬必然之運數,然則天無言、地無語,如何匯聚形成此一浩然力量,關鍵即在於人,世之修子謹慎學步前人之心得,傳承經驗,自然可以薪火相傳,永不斷絕。
但是在學步的過程中,不但要恪遵前人腳步,更要領受前人遺下的精華,進而發揚光大。在其間卻會產生兩種現象:
其一是斷章取義,擷取前人妙義加以神話,或者添加自以為是之理論,甚至一知半解強加附會,添加似是而非之理論;縱然有得逞之一時,但真理必須經歷嚴苛之印證,才能恆久不滅,永放光明,因而如此之行者大都如曇花一現,不能形成宗脈。
其二精深修行,毅志堅忍,深入經藏,歷受考驗。在修行的領域中,上可傳承先人之心血,中可提升自身之智慧,下可引度後進之行者,如此自然在教法中形成一股沛然的力量,蔚成風氣;譬如:佛家諸宗之開宗祖師,譬如:道家各脈之祖師,悉皆如是。
所以,宗脈之形成在各大正教是必然現象,因為天意化育萬民,因應各民族風俗文化,形成一教之教法,然則年代愈久,傳佈愈廣,以致雖屬同一文化之民族中,仍然要區分細微之不同文化;並且在教法傳佈中,許多大智慧的行者,從前人所遺的教法妙諦中,更雕琢出細緻的妙理,提升教法的完備,更可以傳佈普及於不同民族文化中;是以,宗脈新興更使眾生受益,唯前提必須是在教法中,必須有所依止遵循;不能離經叛道,不能自創新說,誤導眾生;不能斷章取義,似是而非。
總此而言,修行者在修行領域中,生出智慧,發掘妙諦,都是可喜現象,但是不能讓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則有可議之處;宗教既曰:普化眾生,是則教法必須讓眾生可以接受。
-
第二章 道家▲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0月20日
詩曰:陰陽動靜永恆生。氣息綿長耀道程。
記取箴言能不悖。堪期方寸倍光明。
聖示:修子行持自然而然,此一動力則有賴發心,能夠發心則在體認,因此修行是個漫漫長程。 老母懿駕親臨,諸生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章 道家
道子在修行之路上,道門之法要是頗為重要。
不論修行任何宗脈,在閻浮提之台疆一地,深受道家法要薰陶之修子不在少數;道家自老子以降,道德、清靜、感應篇可以奠定華夏民族道家思想中頗為重要之尊天法地精神,而後所衍生丹鼎、方術,以至道門之符法,雖然可以說是道家旁支衍繹,但是不論道家之養生、練氣、符籙等,在修子所得到之薰習,卻是淵遠流長,更是深植人心。
道門首要講陰陽、說動靜,在此一奇偶互生互動之間,萬物綿亙生生不息,是以道家在此互動之中察知生命之精髓以及永恆;玄牝之門是道家之謂一切動力之源頭,即如修仙之路,欲求白日飛昇,仍然須要元神出竅,此即是動靜之間所涵蘊之奧妙,元神之不滅,卻藏蘊於軀體之間,皮囊若不解脫,將使元神隨軀體而毀敗,若能使元神出竅,則元神不滅,永生永恆。道家修行雖然簡易,涵蘊於陰陽之中,但陰陽所衍生至萬象雖然繁複,卻莫不由動靜之間而產生。
總而言之,道家法要,陰陽互動之理必須深知,才足以窺其堂奧。
-
第三章 道家機數▲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0月27日
詩曰:為文勸世善良儔。研學無違盛澤庥。
願受春風同化雨。堪期智慧永長留。
聖示: 皇母著書,神人接駕,勿失禮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章 道家機數
元始一炁,衍化兩儀、四象、五行、八卦、九宮,一而復始,周而全圓。道家在修行中,數運與緣機是為結構完備之始末,試言:道譜,諸如文王卦數、命理推算,莫不含蘊於數機之中。
往昔道家修行之人,不論修長生之術或丹鼎之術,甚至濟世救苦之法術,而至降妖伏魔等等,道家所行莫不出於奇偶生剋之道,再言道家老子清靜、道德諸經,所含蘊數機之奧妙,亦是由此而闡論,因而道家在數理上有深奧之立論。
時運變遷至今,雖言法亦有遷,然則陰陽二氣仍然不變,生命所仗恃牽引仍然是此陰陽二氣相生相剋之原則不變,其衍生之變化,只能以細節雖有異,主體仍不動,可謂異中有同,既如是,此一機數即無法脫越軌跡,必須依循,所以不可不明。
人之體軀,不論經脈,不論臟腑,不論穴行,均有其與天象地氣生剋互動之處,因而修行若只顧及深入經論,忽略軀體之康健,則何以提升智慧;諸兒女當必知道智慧之顯現,猶然需要軀體之行動,才能具體,總無憑空顯現智慧;反之亦然,軀體強健而無有智慧,流於霸氣,俱皆不當。
因而,往昔道家登仙之路,大都以修行長生之術,輔以經論或者術法,如此方能一則自修,再則救世,內修外行兼顧;今日道子苦於長生術散佚,道家大多流傳經論術法,惟獨長生一術缺乏傳世之機,一者囿於今時人類社會大異往昔之環境,二者長生術屬於苦行;道家修行之人傳承不繼,因此造成如今道家修子少此自修長生之法要。
雖然如今修子大都佛道諸脈法義共冶一爐,但是道家長生之術,卻是針對如此末法叔世甚為針砭之良方,長生術基在於人身軀體必須行血行氣,而其所行吻合於天時運轉,再輔以飲食作息及至作功,則修行入門可以奠基。
總此而言,道家數機是衍化各宗派支流之主要依據〈再此而後,娘再系列闡述〉。
-
第四章 長生術▲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1月3日
詩曰:不老靈山不老仙。長生有數述真詮。
蒼黎研悟終能得。步上玉墀永樂年。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四章 長生術
道家長生之術,以養生與丹鼎合而成就,並非長生而得神通,或者陸地神仙一般可以前知過去、後察未來。
然則世人生命本有定數,壽者百來歲,夭者數十年而已,在短暫人生中,所必須學習事物繁冗;如果要有博學多聞,深入神祕玄妙境界,長壽者當然可以有時間探究,因此長生之後,再加進修,始能達到陸地神仙境界。
道家養生分成二方面:
其一是飲食習慣─
往昔養生之人,有過時不食,此例因為時序與人體氣行頗有關聯,腑臟運作吸取養份,藉經脈血絡氣血之行,而將養份送達軀體各部;一旦過時,氣血之行已有變化,斯時吸取養份,氣血之行便不如正時之發揮,雖不致有害,卻也只能止饑,加上囤積不當能量而已,因此養生首要是飲食正常。
其二是運行─
往昔長生修習之人,必須輔以靜坐調息練氣,但是在調息練氣之中,仍然有時辰之分,因為各人體質不一,脈絡強弱正反,均是影響行氣之功能。
大體而言,適應大眾是以夜子之時屬正陰及屬正陽,卯時是行氣調息之通用時辰,但是每個時辰特殊之氣息及時炁,針對人體臟腑均有個別之功用;譬如:土壯脾胃則在近晚之傍晚時分,行氣為佳〈長生術之坐息,爾後專書論作〉。是以故,個人坐息可以針對最弱或者病痛之部位,擇時而坐,先治病體,而後可以養生。
然而時至今日,已有改變,往昔深山大澤常有奇藥潛藏,此類奇葩多有助益改善人體,甚至能脫胎換骨;因而往昔修長生者,兼以丹鼎練藥之術以強身,今日已少此類奇藥,但是卻衍進成科學之藥物,可以改善體質。如今許多運動之作用,可以改善體質之耗弱,因此可以藉諸科學文明之藥物、運動,使軀體之骨幹強健,再以古法之行氣調息坐工,如此可以奠定長生之基礎。
總而言之,欲求長生,沒有健康軀體為基礎,則難以成就,是事倍功半;簡而言之,修練者雖然可以藉練靈、練氣,使體內具備長生之要素,但是軀體受傷,骨幹缺少鈣質,甚至臟腑經脈因氣行不當〈包括飲食不當、作息不當〉,如此外在腐朽,仍然難以長生。
-
第五章 救靈與救苦▲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1月10日
詩曰:隨侍母娘降道場。著書闡理澤流長。
蒼黎啟悟修天道。共返瑤鄉志不忘。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五章 救靈與救苦
諸兒女秉賦天地精華,藉父精母血成胎而孕育,本靈至清,人間本是淨土,奈何重濁塵障時日久蔽,以致靈性染著,形成紅塵苦海。
靈胎一入凡塵,即入苦海,雖有天性至清之靈,以及大道福音之傳渡,然則人心執於假相,誤假為真,因此沉淪,依舊輪迴不止,甚至有者墜入殘靈,難以回復人身,殊為可悲可嘆。
大道傳佈,因此而有救靈、救苦之分,雖然一字救度,不論是救靈、救苦,均屬濟度生靈,攀登覺岸,共向光明;但是人為強以區分,因此形成教爭。
今日不論佛家各宗、道家各脈,以迄「儒、道、釋」共冶之鸞門、一貫道道場,俱皆普化眾生,一則回復真如本性,再則共修大道,至少濟度苦難,俱有天命,辦道何苦爭此虛名。試言佛家慈悲為主,眾生一體佛性悉皆引度,道家雖有自修而得再行濟度世人,再及於一貫道之先得後修,鸞門之外修內造,如此均在融入修行領域,而能上承天命,下渡苦厄,總不出大道福音。唯今日道中之所以迭有紛爭,一者人為因素,二者自我本位,三者斷章取義,四者誤導眾生,別有用心。
試言「救苦」,眾生既在累世塵障染著中輪迴不止,因果即如滾雪球般,苦難愈來愈大,如不先行予以濟度苦難,則無以令其親近大道。
譬喻「救人」,當必須針對其迫切需要,始有效果,及至苦難得有減輕,如此引度此人近道必然事半功倍。
然則「救靈」卻也必需急迫而重視,譬如:一貫天道之以先得而加以引度進修,即是救靈之最佳典範。因為天道傳承以直接賦與天命,行者加以傳佈褔音,並以自身修行所得,引度後學進修大道,在道理研悟中提昇智慧,勘透人生苦海是果報場,在苦難中修行消業,寧願今生艱苦,也要縮短沉淪苦海的時日;換個角度觀察,如此正符合佛家僧眾,一則苦行,二則戒律,三則進修。
是以故,救靈與救苦,正如兩極,雖然背道而馳,但卻殊途同歸,仍然可以有交集,但願世之諸兒女明悟於此,不論身處任何宗脈,身處任何道埸,只要在修行路上一志精進,從何著手無所關礙。
-
第六章 築基─脫胎換骨▲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1月17日
詩曰:寒來風冷凍人心。熱志無違自古今。
助道護持賢士輩。代天宣化有佳音。
聖示:寒夜行人少,不阻效鸞心。善哉!諸生心志可嘉。 皇母懿駕親臨,賢生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六章 築基─脫胎換骨
修行諸兒女,大多遇上身體多病,有志難伸之窘境,雖然有者是夙世因果所纏擾討報,但有部份是在修行之初,沒有奠定良好根基,以致修行深入,因為涉獵綜合其它法門,乃致身體不勝負荷,有如此因素,是以修行中途抗禦病魔所花費精力,幾乎與修行所花費精力相等,因此築基甚為重要。
當然築基是特有名詞,譬如:丹道,譬如:練氣,甚至練習坐工,諸如此類修行,都必須有築基工夫;至如今修子已少於單一法要而修行,因為如今法門普傳,大道處處,幾近褔音俯拾皆是,雖然有利大道推動,然則弊病也讓行者無所適從; 娘乃擇要將築基之工夫,以適合人體與時序,以及不論修行任何法門之兒女皆可以適應之築基,以此脫胎換骨,善養修行最重要的條件─身體。
人身有血有氣,穿經過脈,以此血氣之運行,而使體軀澎湃生命現象;然則人體氣血之行,大致可分為:
子時起至寅時,屬陰性而靜,因為此時大部份人已入睡,是以血氣之行屬陰靜。
卯時至午時,此時人大都在運作活動,因此,此刻氣血之行屬剛陽,並且陽光初起,尚有助於人身之陽氣。
午中此一時辰是為正陽,不但陽剛而烈,因此,此刻人身血氣運行亦受影響。
午過而申未,此時正可銜接陰陽之過渡,氣血將要由猛而馴。
因此,在起伏之中加以訓練,則可使人身氣血之運行可以承受更大變化。
時辰之陰陽既明,人身氣血之行也知,人身之病痛或者耗弱所在,即可藉此擇時而修;譬如:
練氣者,當然以子卯之時陰陽交泰最為有利,然則此時坐習,僅止於培元聚氣而已,若是氣虛者可行。
若是氣行不順,則是以申未之時。
身有氣傷,正午最忌。
驅陰寒煞氣,則以正午為佳。
再譬如:臟腑不健,則氣行以五行而分:
心者屬火,可擇亥時,以此近陰,陰柔而助心肺之動,庶免過烈,無益反傷。
脾胃屬土,則可辰時而行,以金助土,相生相剋,用於此類運行,則是恰到好處。
但是,除有時序以及人身之契合之外,尚有二項外力因素,必須特別注意:
一者四季:
因為四季之氣候有所變化,因此夏冬之間,必須提前二刻,以因應晝長夜短以及晝短夜長之變化。
二者藥物之使用:
人身有腐壞衰耗之可慮處,因此往昔修行之人,練藥之術輔而成之,但是今人不用自行練藥;譬如:身體鈣質不足,多有健康食品可補充;譬如:氣血不足,亦有成方可補充。
因此,針對自身不足,築基之際,藥物輔而成之,如此脫胎換骨,必可事半功倍。
-
第七章 築基─耐性▲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1月24日
詩曰:火性消除便是仙。古來銘訓早相傳。
勤修大道明明記。洞澈真詮不計年。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七章 築基─耐性
修子築基之功夫,除有脫胎換骨之功能,但要得此效應,第二步驟:磨光火性,得到耐性,卻是竟其全功不可或缺之工夫。
試言蒼黎輪迴人世,在人生過程中,當然有許多際遇,但是在此際遇未成熟之前,種種波折,甚至折磨不一而定;只有在緣機成熟之際,才能水到渠成。磨性是一種修養,也是內性的昇華,不止修道子必須要磨性,及至一般蒼生在人生過程中,應對諸般事物,磨性亦屬不可或缺。譬如:一般人喜好之釣魚,在魚兒上鉤之前,必須有耐性等待魚食餌,才有所獲;如無耐性,將是徒勞。再譬如:鐵杵磨成繡花針,整個過程所涵蘊之毅力堅持,若無很好耐性,將無以為繼;一般人如此,修子更是重要。
不論修行任何法門,譬如:襌修,譬如:唸佛,譬如:練氣,譬如:靜坐修行,譬如:深入經藏,譬如:修行戒律,不論佛道法要,不論顯密功行,更不論初行精進,耐性不足,一切空談,不但無法奠定初行根基,更遑論精修深奧法要。耐性與火性是凡俗之人不知自覺潛藏於意識之中,佛道典故之中,不乏記載,必須消除火性,磨成耐性,才足以深入道程。
雖然是屬老生常談,試看世之修子,襌修者坐不定心、修無慮靜,只因缺少耐性。試看唸佛若無耐性,幾聲佛名,便已心生物外,無以為繼。試看深入經藏,概嫌法要枯澀,無有潛心體會。更論及勤守戒律,必須以絕大意志毅力而實踐,若無耐性,又何能堅持恆守。小小一個人性之劣根,牽連整個修行過程,世之修行諸兒女,豈可不慎!
在修子接受法要褔音法喜充滿之際,放眼望去好似光明,大道已在眼前,因而忽略此一關鍵成敗之因素;因此,許多修子即是敗於此一根基,不能紮深,使往後道程多所波折。
總而言之,修子在修行之際,可以接受任何法要,深入體會研悟,但絕不可輕忽此一側重實踐之築基功夫。
-
第八章 修靈▲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2月1日
詩曰:大道傳流不計年。心詮妙諦入鸞箋。
蒼黎研閱終能得。換續靈根植福田。
聖示:天降大道,啟度迷蒙,真詮妙理,藉諸沙盤木筆而傳真,編輯成冊品,以開悟研閱之人,只在閱者用心,縱然一時未有所得,文章妙理直入心識,有朝一日轉成智覺,即便有得。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八章 修靈
所謂「修靈」,並非意指於靈通或者玄虛,亦非道家法術之通玄;修靈,顧名思義,即是修持人之靈性,提昇靈性處於光明境界,避免蒙蔽以及染著。
為何必須「修靈」?靈在人身是為主宰生命意識之動力,換言之,靈性與軀體是為一個完整之生命,而人處於紅塵色相,諸般染著,不但軀體受創,靈性亦是受到污染,暗淡不明;靈性如果不明,于焉產生智慧不顯,心性易受假象誘引,甚而步入歧途,終致斷絕接近大道福音之慧命,所以修子必須修靈,是為修道行持過程中一種較為精進的修持。
各家宗脈,對於修靈當然有所不同,但關鍵在於如何使靈性光明,當然靈性光明並非肉眼可見,但是卻有許多現象,可見一斑;譬如:靈性光明之人,可以容易掌控心性,不致偏歧;譬如:靈性光明之人,可以不受外在力量干擾〈包含無形力量〉;譬如:靈性光明之人,修行法要容易深入而領悟精髓;諸此種種,俱皆靈性光明所顯現之肇端。
在佛家有藉禪修,從定性寧靜進入空無,乃至禪定;有者藉唸佛凝注意念,直至一心不亂。
道家有者亦是藉由坐工、誦經,甚至練氣,由束縳人身而達成修靈之境界。因為從浮燥之劣根性,祛除擾亂人心之紊雜,使其不會內亂靈性,是可以制伏此一紊亂而達到效果。
當然也有直接以修靈入門,譬如:密宗之修行,譬如:道家之術法,皆有直接修靈之法門,但是修子最重要仍然是在明瞭修靈之正確目的,而漸修漸得,不要誤解修靈之目的,庶免從開始就錯誤,避免步入歧途。
-
第九章 精修入門之啟慧生明▲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12月8日
詩曰:冬雨煙寒景色微。忽焉蕭瑟滿心霏。
何需愁悵多生慨。立志行持道莫違。
聖示: 皇母懿駕降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九章 精修入門之啟慧生明
修子在道程中漫漫長程,雖然必須經歷諸般考關,但是大抵可以區分成奠基、精修、有成等三大階段。
當修行者入道培養一定之道心,使善慧根器顯現之際,從此即必須進入精修階段,以備面對有所成就的境界。何謂精修?譬喻人之習慣,當修子在日常間,對於修行是一種直覺自發性的功課,即可以算是進入精修境界。
然則「道」是涵蓋深奧妙理之總成,包羅萬象之中又分歧,多有異象,謂之「玄虛」,謂之「神秘」,甚至謂之「神奇」,俱不為過。因為修行是在提昇生命〈當然包含靈與體〉,激發潛力,因而有奇異現象,總也情理之間,但是修子卻因面對不可知現象而慌亂,或者不知所措;因此,啟慧生明是精修者一重保障,更是一重推進之動力。
所謂「啟慧」,當然是開啟智慧;所謂「生明」,即是驅除蔽障、掃去塵霾,使心性光明。在修子要修法精進之際,是可以由修行「定靜心法」,由無明而安寧,而啟慧、而生明。
試看佛道行者,有者以虔誠禮拜而凝肅心意,有者以誦經、持咒而專一心志,有者以坐工而肅斂紊亂意念,諸此種種,俱皆在面對禮敬諸天仙佛之虔誠禮儀外,尚可表現行者之修持;是以故,在修行過程中,任何科儀盡是一種修持,甚願諸兒女謹記。
-
第十章 明師一指點玄關▲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 12月15日
詩曰:隨護母娘降道場。心詮開著有鸞堂。
蒼黎研閱靈根種。直上瑤京得義方。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章 明師一指點玄關
一貫天道諸兒女進道之初,常聞見有「一指點玄」之儀式,是謂先得而後修,為何如此行儀?
一者,一貫天道以領命辦道之前人秉承 母命傳佈福音,因為間接承繼,並傳續天命,因而一貫道子常有「金線道脈」之說。
二者,修行者玄關是靈竅之門戶,由領天命精修道子指點玄關,臂助後學得此珍寶。
三者,以此儀式堅定初行求道之兒女行持。
但是,明師者是以天命為依止,大體而言,一貫天道之精修前人似如佛家密宗之虛空傳承,可以各個接受承繼天命,因而師承即是重要關鍵;一旦明師無誤,得道亦是無誤,恒持不怠,道之精進,修之成就,自然無庸置疑。
然則一貫天道既是如此無誤,為何迭生爭議?實應歸咎於人心之私。大道本無私,唯人私心用,若果能夠捐棄金線之爭,各自體天用命,以一貫天道傳佈之廣,深入民心,何愁大道福音不能賡續不絕,更可普及任一角落,而與諸大正教相輔相成;可惜亦復可嘆者,諸大正教之修子挾門戶之見,痛批教爭;一貫天道之中,又有分歧,因此頗多錯失良機。
一貫天道之道子,經領天命之明師指點玄關,一則喻其得道,得之而修,正如儒家所云:「溫故而知新,得斯道,成斯道」,俱在此一奠基之時。行持大道,雖然諸家法要有所不同,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凡人軀體百年終將毀敗,唯有靈神不昧,修行而使之知所出入門戶,則軀體毀敗,靈神不滅,是如佛家「虹光身」一般,不入無間,永生常明,是以諸兒女當知珍而惜之,漸次精進,庶得不枉如此大好緣機。
-
第十一章 道真理真天命真▲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 12月22日
詩曰:瑟瑟寒風冷市廛。諸生熱志滿心田。
天書著造醒迷輩。共步光明不計年。
聖示:寒流侵襲,夜市行人少,難掩諸生參鸞熱忱,可喜可慰也。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一章 道真、理真、天命真
一貫天道普遍有此一句,勉勵、激勵修道子精誠不退,恆修不怠,當然此句名言,可以歷經印證,絕無誤謬;但是,修道子更要仔細研味這句名言,所深深含蘊之意義。
所謂「道真」,當然無庸置疑,不論任何宗教,甚至教門所傳佈之法要,真實無誤,當然涵蓋一貫天道所傳佈之大道。
所謂「理真」,一貫天道所要求修子研究之法理,不但有傳承天命之福音,更有歷代精修者之心得,其理恆傳不昧,自然屬真。
所謂「天命真」,即是領命辦道之使命無誤。
因此「道」「理」「天命」,均是真而確;但是為何不是「天命真」,再來才是「道真」、「理真」?即是要修道子體認出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道真」、「理真」是取決於絕大多數所贊同;換言之,大眾均是確認道理是屬於絕大多數認同,才是對、才是真、才是正確;而天命傳承於人,此人屬個人,既然是人,就有疏失犯錯,甚至可能理念觀念或者其它因素之影響,雖然天命是真,但是個人之歧誤也不能認同,所以,「天命真」排列在最後,即是要修子確認一個關鍵─「認理不認人」。
試看,目前有許多正教在傳佈福音之際,其宗教法理舉世認同,但是有些細枝末節卻為人詬病;譬如:耶教有所謂「只信仰上帝,不膜拜聖像」,排斥其它宗教,真是 耶和華教主要信徒如此傳佈教義嗎?不是如此說法,均屬傳佈之人扭曲經典、誤傳教義,再加上後世有心人故意加以擴大渲染,才形成這種說法。
因而由此可知,修道過程中必須確認道理之真確無誤,才能依循而精進,否則再怎樣精闢之理論,再怎樣神奇之妙術,僅能一時惑眾而已,無法恆久流傳,甚願諸兒女悟而明之。
-
第十二章 清濁之判▲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0年 12月29日
詩曰:研理由來道貫通。事需透澈自圓融。
修身養性根基奠。靈清去濁得盈豐。
聖示:理明則智生,研學之人必有求知求明之心,儒聖有云:「格物致知」,修道之人當如求學之人,庶免誤入歧途。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二章 清濁之判
所謂「清濁」,可謂心性,可謂靈神,可謂正邪;然則清者自清、濁者自濁,非但古有明訓,甚至事有實證;修道之人,修行道程使清者昇華、使濁者驅除,至少可使一縷靈神不墜九幽苦境。
佛門說輪迴、論因果,其權衡升墜,則靈神明暗是一大關鍵。佛門主人生在世,是以肉身展現生命,一旦肉身毀壞,則是「中陰身」,而此身即是道家所云之「靈魂」;投向光明或者墜入黑暗憑藉之關鍵,即是光明黑暗之引力,因而清者上升、濁者重墜,是無疑義。既然此身攸關人之投向光明或者墜入黑暗,因而在肉身未毀壞之前,當然可以自主主宰。
佛門不論任何宗脈,俱皆不以造業免使肉身之中陰身不受黑暗引力所牽掣,造業猶如人身負重下墜,黑暗是無可避免;不造業已是隔絕負重之動力,然後以修戒、守律、研理、精修,譬如:佛家之參禪打坐、持齋唸佛,更使此一隔絕,加上絕緣體,是使業因不能重濁中陰身之保障,因而上升光明,自無疑義。
道家則以靈魂而判別上升天界或是下墜地府,因此道家修士或以練氣養身或以術法濟世,在此一過程中,先是明乎靈魂之歸宿,再加以修行靈魂之依宿,從中得到修行的進境。譬如:道家之冥思,是以肅斂心神為旨,道門精修之士常在丹室之中焚香而坐,此一坐工並非練習如何深奧法要,僅僅沉凝紊亂之心神,從冥思中固本增元,有如人身之修養,不使其蠢動。譬如:道家以及佛門諸宗之科儀中,或禮拜或誦經,只在專心一致,使心思不紊亂、心神不亂,可以不從內心深處靜止,不受外界干擾。
在修行過程中,不論修行佛道任何法要,實際是永恒不滅之成果,如此關鍵就在清濁之判。
-
第十三章 潛能▲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1月5日
詩曰:壽世牖民迭著書。鸞門木筆澤何如。
願期黎庶能開悟。大道勸修一志舒。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三章 潛能
何謂:「潛能」,簡而言之,即是所具有而不自知;在道而言,可以化人;在人而言,可以改善不知所及。
然則潛能,賦之於人,各有不同,有「先天資質根器」,有「後天牽引影響」,是以潛能之發揮,同一因素,結果會有不同;潛能既然賦之於人,與人性是否至善、是否半善半惡以及全惡相同,它亦是屬於不知是否至善,亦不知是否半善半惡,更有可能是全惡,其關鍵在於如何啟發運用;正如利器之刀箭,正者用之則正,惡者用之即是惡行,如何判定此一潛能是善是惡,端在發揮其影響之結果。
譬如:鸞門正鸞著書濟世,使蒼生共沐德澤,則其潛能是為善美;若其以此而為非作歹,則其潛能是為惡行。世人各個具有潛能,如何使其發揮,正如鸞門正鸞,其潛能是經由「鸞門煆乩」之儀式,使其潛能發揮,世人雖不能個個均由「鸞門正法」激發潛能,但是卻可以由許多正確之方法激發潛能;譬如:運動選手,經由訓練啟發運用之技巧,再激發潛能。
在修行過程中,修子在每一個修行的功課中,均是激發潛能之鎖鑰;在修行之中,自身意志以及心念投注其間,不論「修法、禪坐」,甚至「唸經、持咒」均是如此,在專注中,潛能之鑰即已啟動;但是關鍵在此,此一潛能是善、是惡,自身無所判別,一則引發恐懼,再則引入歧途,均是修子之大礙。
所以在修行過程中,對潛能仍然必須加以熟之,才足以面對;在修子修行之間,大多會對無形界下一論斷,譬如:練靈者,通常會將感受到陰森冷冽之寒氣,斷為有害之陰邪,而熱流即斷為是陽剛正氣,通俗而言,是不錯,但個人之潛能,以此論斷卻屬錯誤;因為此一能量是蘊藏在人體之中,而人體之脈絡,卻有陰陽之分;換言之,有人之體軀所蘊藏之能量屬於陰冷,因而在能量發揮之際,自身可以感覺出陰森之冷息出入。
綜合以上述論,是在舉例「潛能」,而其對人或者修行者〈不論任何宗脈或者修行任何術法〉,均是有此情況,因此必需加以分類,再去發揮,才能應用。
-
第十四章 良能與惡能▲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1月19日
詩曰:九轉還丹一炁玄。十方三界盡成禪。
心猿守住無遺憾。意馬揮升去永然。
聖示:佛道修行諸子,若論名相,繁瑣纏擾,未能深勘明究,有以成迷混淆,因而直指心性,講究見我,甚而先修人道,再論深奧,諸家各有濟度蒼黎之妙法;唯今 皇母著書,即是闡述佛道法要,以此使行者先明其理,再得其要,修行之路減少阻障。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四章 良能與惡能
天地之間,浩瀚無垠,所潛藏之能量無以計算,天地大周天,人身小周天,不論是以人身四大假合,或者人身如何形成,「天、地、人」是渾然一體。
因而人身之中所蘊藏之能量,即是天地所蘊納能量之縮影,人身所潛藏之能量,最淺易之譬喻:試言一個柔弱之人,一旦危急之時,不自覺中所發揮之力量,即可知每個人所潛藏之能量是在未知數;當然此一能量既然蘊納於此身,最直接關鍵,當然就是此身。
換言之,此一未知之浩瀚能量如何發揮,關鍵就在此身,因而道家修行有以「練氣」,先將此身之氣練馴而駕馭,進而發揮潛能,是以凡俗之人見而謂之仙法,佛家神通力亦如是。一切玄妙變化,實則此身運用潛能而成就,既然人身蘊納如此能量,而此身生長於凡塵俗世,當然受到此一凡塵俗世之牽引,在潛能尚未發揮之際,受此身之主宰,因而形成「良能與惡能」;世人在日常中,可以見到許多例子,從平凡中忽然造作許多不可思議之行為舉動,多少平凡之人一夜之間,成為千古英雄或者梟雄,或是成為仁善大德,或是淪為巨奸大惡,都是在人身運用潛能而成就如此現象。
良能不止於是力量而已,在人身之中,可以是智慧,可以是慈悲,可以是惡念,更可以是謹慎思維;舉凡在生命展現過程中,每個動作都可以是良能,因為人性秉承於天地至善之炁,是以良能有其潛在基因;然則墜入塵世,再受染著,逐漸形成惡能之引力。譬喻:修行之人,在修持領悟過程中,一直是智慧良能引導修行,但是在潛伏惡能伺機而動之間,修子遇上修行困境,亦即良能之動力被蒙蔽,因而惡能蠢動,形成引入歧途,諸如:心魔、外魔,甚至諸般無形業力,造成假相更深,蒙蔽良能,終致修子誤判,執假為真,導致廢棄前功,更陷於黑暗境界。
總此而言,修子在修行之中,既知蘊納於此身有如此浩瀚之良能,在潛藏未發之前,當應仔細去體會、去發掘,諸如:道家之練氣,諸如:佛家之禪靜,俱是引動良能發揮之大好法要。
-
第十五章 道方▲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2月23日
詩曰:新春喜氣猶然在。聖地揮鸞志興承。
願勉同心無懈怠。當能大命年年膺。
聖示:新春之喜樂,依稀存在,正月之間,古例依循,民間一片喜氣;聖地道場為普化度眾之職命,眾志輸誠,參鸞奉聖,其志不更,可喜可賀也。 皇母懿駕親臨著書,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五章 道方
道家術法,大多以五行奇偶之數,取其生動「互生互剋」之變化,因而,人身周天與天地大周天亦是有其「互生互剋」以及互動之綿密關係存在。
譬如:道家養生練氣之術,
一者取天候時辰─
在大地間牽引之動力以及變化,人身置於天地之間,確定受此變化之影響,因而必需取之此時有利之動力,納為己用,如此當然可以將「人身小周天」融入「天地大周天」之中。
再言人身之中─
本身涵蘊之能量,先天上已承自於宇宙大周天,後天上再由父精母血所孕育,在成長過程中,此一能量受蔽障、受束縛,因此超常之能量不自知、不能發揮,一旦在道家術法按部就班引導之間,漸次由分散而凝聚,由無知而自覺,由渾噩而甦醒,終於可以藉由人身之引導而發揮,達到實質天人合一之境界。
道家在對牽引人身潛能之妙法中,諸多是依仗外力,譬如:天地之能量,譬如:鬼神之能量〈亦即符咒召感〉,甚少自身潛修激發潛能;因為自修,一者:無師可以指導,不知從何著手,其二:自身魔性本重,自修容易步入歧途,終致不可收拾。自古以來,道家經典雖然繁多,但是卻少專著闡述修行天人合一之境界;換言之,道家修行依循經典而達到天人合一境界之行者,少之又少。
總此而言,修行道法,在自身潛能中先用功,使其所在不渾噩、不渙散,聚之有形,形之有力,如此容易進入道家妙境。
-
第十六章 聚能▲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3月3日
詩曰:隨侍南來降道場。著書普化澤流長。
英才薈萃文風振。啟瞶醒聾德澤揚。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六章 聚能
人身之中,潛藏無限能量,是無可疑義之事實;各人所能發揮,則是因「聚集能量」以及「發揮之技巧」,是為關鍵。
譬如:運動選手知道發揮此一運動技巧以及能量,但是在各種客觀因素之中,其所展現之成績,卻是不同,則是加上客觀因素對個人之影響。今時各人能量含蘊在一身,所能展現的程度亦如是,必需學習技巧,以及在「時、地、身、心」等客觀因素中,才能展現水平之上的成績。
世人在人生過程中,依仗生命力之展現,而從中得到許多經驗與智慧,如此充實生命之內涵,再加上可以將生命之能量加以聚集,則是生命不朽之必要因素。
佛家有許多戒律是在淨化自身夙世之罪業,以期未來不使罪業牽纏,而可使當下清淨自在;但是當下清淨自在,並不等於可以往生淨土,或者上升生天,或者極樂蓮國,因而佛家之功課:「禮拜」、「唸佛」,則是一個聚能的技巧,在當下清淨之中,只是斷絕夙擾以及未來之果報,可是何去何從,是必需仗恃當下的進修。
而在進修之中,「禮拜」是一個可以將自身之能量,從內中聚集,進而融入宇宙之中的一個簡易法門;因為禮拜的儀軌,如果是端肅虔誠,外可莊嚴色身,內可凝肅意志,上可進入佛菩薩之願海,下可同化眾生之共鳴,因而佛家謂虔誠禮拜者,為佛之「應化身」,如此簡單的儀軌,卻深含自身與菩薩之間水乳交融之能量,因而不可以輕忽。
再者佛家之「唸佛」,以彌陀淨土之「一心不亂」,達到直生極樂之淨土法門,更是聚能之重要技巧。因為在唸佛,如果凝肅精神意志,在全身之精神意志穿越時空,而直入阿彌陀佛之願力之間,個人之色相已幾近不存在,完全發揮能量之極致,關鍵就在如何「一心不亂」而已。
世人應知在生命過程中,能量之存在我身,譬如:道家之練氣,首要奠基,即是吐納,使修者知道氣之在我身,如此可以建立信心,精進行持;「聚能」亦如是,使行者知能之所在,知能之所能,才有信心精進。
-
第十七章 襌境▲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3月9日
詩曰:著書壽世醒蒼生。驅得迷蒙入道程。
聖業賡傳千百代。天恩永護見光明。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七章 襌境
襌境是靈慧,其動力是悟覺;因為襌境隱含玄機。
譬如:「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一般凡俗眼見,其實一口咬定山即是山,豈有其它之理;但行者在玄機參悟之中,隱察其理,因而在模稜之間;而精修之行者、有道之高僧,卻已洞察萬物表象之中,仍有實相。因而襌境之玄機必需有靈心福慧,而在不斷參悟中去融會襌境。
譬如:瞎子摸象,各自表述,襌境亦是依循各人之靈慧而融會幾分,可以洞察襌境幾分,因而襌境讓眾生深不可測,讓行者欽仰不已,卻讓精修行者會心圓融,如何使靈慧增長,信手拈來俱屬襌機,開口便是襌境,是佛家修者之工夫。
然則有道高僧,卻非生來即是遍佈襌心,亦是苦修而來,因而修行必需痛下苦工,是無疑義;只是人生俱有資質,譬如:有人天生帶有音樂細胞或者運動細胞,甚至有人是個天生讀書種子,有人是千讀百誦,卻是庸庸碌碌;因而在修行襌境之所得,當然亦有如此成份存在。
俗云:「百勤一得,只要工夫深,鐵杵磨成針」;因此要得襌境三昧,精勤修行在所難免,勤修當然是依循法要而修,但要增長福慧,就必須仔細深入;就像時下之速讀、速算,有其訣竅,要深入襌境,必需在表象中探究實相;因此,研讀經典之際,不能囫圇吞棗,必需慢嚼細嚥,以此逐漸而細膩加以吸收,漸次由知識而充實成靈慧,才能夠參悟被假象所蒙蔽之實相。
-
第十八章 分別心▲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3月16日
詩曰:無相尤其尚自然。奈何執著入心田。
蒼黎研覺生明境。無礙渾圓不計年。
聖示:迷與覺僅在一線之間,眾生在人海之中,種種變化與際遇,實則心境之透視攸關重大,只在如何面對,深願眾生有所體悟。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八章 分別心
分別在於認知,本是人之初生,一切成長之基礎,奈何分別成習,執於心識,久而不去,分別竟成心之障礙。
一切迷失,緣於此分別心之判別,知其實相,然則執於其相,反成執迷,是以智慧不開。佛家經典許多開迷啟悟,均屬名相之剖析,以此啟導眾生不在迷城之中打轉;是以許多精修有素之高僧行者,在分別心中,多有痛下苦工,始有成就;凡俗之人,一入紅塵,即有分別,譬如:父母之重男輕女,譬如:一入人世,帶來好壞福運,甚至成長過程孩童玩伴之中,尚有師長之分別待遇,更遑論及長與廣大群眾之接觸,更使分別心有如藩籬城牆深築人心。
既是人心以此分別而處世,對於真理修行等領域,自然亦是分別不斷,因而眾生迷者多、悟者少,此一分別心不可不慎!在修行過程中,行者欲免除分別心使智慧蒙蔽,使心性可以因事制宜,不墜迷淵之中,自然是以勤研經典為通俗之辦法。
然則分別心既然植於迷,而使心有所執,卻也非單單研究經典可以破除此一根深蒂固之緣識;因此在修行中,仍然必需使個人在修行過程中,有一定的靜修功夫;不論佛家、儒聖均有教導眾生此一「靜」字之重要,佛家不論要空性、要入襌境,如無由靜入門,一切俱屬事倍功半,甚至永難企及;儒聖有「定、靜、安、慮、得」等銘訓;而道家之清淨自然,更是無為之至高境界。
是以故,在眾生迷於此分別心所判斷之假象中,必需有精進之修行,破除迷霧,始得看見光明坦途。
-
第十九章 如何入定▲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3月23日
詩曰:禪心三昧定中求。幻象驅除願可酬。
碌碌眾生明此理。人間淨土樂悠悠。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十九章 如何入定
在修行中,「定」字是修行之關鍵;不論佛、道,不論參禪打坐,甚至行者在日常中待人處世,無處不見定字功夫。
道家神遊太虛,是陸地神仙之境界,此一太虛入神必需由定而得;達摩面壁九年,一定如山,定中生慧,由此悟覺;因此,「定」是修行者欲求突破修行瓶頸必下之功夫,更是究竟必需之途徑。
試言,世人不但身處十丈紅塵,色相之染著,更是揹負輪迴所造作諸般種種之因業,身心俱受無形有形之牽絆,因此修行事倍功半,自然可以理解。
入定雖是修行者一種高深之境界,但是入定之原理,卻是簡易。試舉一例:世人睡眠之時,有時輾轉不能入睡,以數綿羊方式,使自身身心不再緊繃,放鬆情緒,而容易入睡;入定大致可以如此,行者修行打坐,萬緣紊亂,思緒紛沓,終致心神如入迷宮,不能安靜。
因此──◎道家打坐有放任念頭四起,直至神思飛馳,再將之約束,或者由飛馳而恍惚,而至入定;因為人之思緒愈將之壓制,反彈愈大,因此放任亦屬對治之良方。
◎佛家參禪打坐,有以口唸經咒而至入定,一則示之禮佛,再則約束心念,使之專注。
因此,佛禪入定可以由禮佛而唸佛,生慧覺明,放鬆心緒,容易入定;道家有藉丹鼎、符籙術法,使之入定;各教雖然方法有異,殊途同歸,欲使行者在身心俱疲、心神勞碌之際,可以定中深入妙諦。試言,人之初生,在單純思想觸見悉皆單純之中學習事務,可以事半功倍;因此,行者入定所得,可以比擬三年精修之所得。
既知入定之必要,如何入定?行者不能依佛家之禮佛、唸佛入定,二不能藉道家丹鼎、符籙術法而入定,只好「自行入定」。自行入定一定會碰上萬緣紛擾、思緒飛馳之困境;因此,必需不挫不撓,堅志恆持,一次不行,起身放鬆,再次而行,人有「慣性思緒」,必然依此模式而存在各人心識之中,只要將此慣性深植意識之中,即能使此慣性駕馭思緒,終必可以入定。
-
第二十章 何需得▲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4月6日
詩曰:瀟湘夜雨景稀微。惹動鄉愁倍唏噓。
願有忠心能一志。轉成善願德巍巍。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章 何需得?
「道」是何物?人云亦云,有如瞎子摸象,各自陳述,亦有如瞎子吞湯圓,各自心裡有數,卻無可具體詳述;因此,道本無名,強曰之「道」,正如佛家施設諸般名相解釋物像。
然則古來修行者難以計數,修道成道,在在證明此一大道之可貴,此一大道之可以超脫物外假像,復回真如之奧妙,只是無法如眼見物詳實記錄,因而有心修行者聞道之名,不知道之所在、道之妙諦,多如過江之鯽,乃產生許多疑義,甚或退道者多。
一貫大道衍傳福音,是以先得而後修,得與修均是直指道心所在,得道由賡續傳承天命之修者代天授之,使後學者可以得道,此一傳承雖無實質具體之授受,然則與佛家之解釋物像之名相異曲同工,道將之名相化,由得者授予未得者,正如佛家名相將之解釋,使後學者進入奧妙知識之領域,即是成智之法。因此,天道修子此一得,可謂減少初行之苦工與苦行,加強精進之動力,必需有此一得,可以幫助後學者躍進於初基之修行,既然必需有此一得,則其授予得之行者即是重要關鍵。
比擬任何一位師者,因為此一精修之得者,若無確切之得,將使其所授予後學者之道無其功用,因此一貫大道之授者,其天命之領授非常重要,攸關後學者之成就。正如鸞門之正鸞,其領授天命,其著書普化、濟世度迷,在在均需天命之頒授,不致偏入歧途;天道修者亦必仰賴得天命者之授與引,才能由得而完全融入此一無名無相,卻無所不在之真理領域,乃成超脫生死輪迴、究竟無礙之真我境界。
-
第廿一章 真正得▲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4月13日
詩曰:得捨難有一念中。人生取失必圓融。
為期缺陷能彌補。欲望漸消德澤崇。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一章 真正得
修行之得與失,不似凡間利祿功名之得與失,可以由表象分判而確認。
昔日彌勒心法之傳承,曾藉由類似今日鸞門引領行者出遊,親詣彌勒菩薩,而集繹成經,歷經無數傳承,今日成為彌勒一宗之法要。藏密密法因各地民情文化之異殊,以虛空傳承而使密法生生不息,更有因人王之不定,而將法要伏藏,因應緣機而傳承,今日之伏密東傳即是。
因此,法要之得是在使眾生可以信受正行,為大道福音傳佈而努力之行者,定有正受天命之所得;一貫大道因應凡世諸般緣機而起伏,使得許多修子處於是非選擇兩難之間,各爭金線,各以己宗為是,乃致後學者徬徨無依,心志失措,甚至謗道、退道,時有所聞。
自古以來,大道每歷塵劫,並非天心不仁,是在人為;諸如:人君之影響,辦道錯失先修而引領錯誤,甚至私心作祟,導致道脈蕩然,在在均是人為,無關天意,只在緣機之形成而已。
今日行者處於大道福音遍佈,諸家正教,人才輩出,是眾生之福;雖然各家總有律例,卻須謹慎於人為之失,庶免人為之誤,重蹈道脈蕩然之劫;今日一貫道之修子,因緣悉皆成熟,機遇又能得天獨厚,各脈辦道悉皆用心,可以袪除人欲、情劫,則道脈之盛,道風之蔚然,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
第廿二章 真修實得▲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4月20日
詩曰:學修必要顯靈心。悟理分明得酌斟。
大德恆持憑轉化。專精直入至如今。
聖示:修道領域雖廣泛,有其範圍之可止,雖無涯,乃不知其盡;因而修行過程冷暖在心,唯有自知,然則道之無止無盡,卻在功行之積累;試看諸佛菩薩、大羅天仙下凡分身,仍然受盡世間苦難災劫,從渾噩染著中悟覺,必有一番寒澈骨,始有撲鼻香,世之修行者研閱而慎思!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二章 真修實得
佛門有「律、戒、經、藏」諸部,因而循其法要而精修,得而精闢,弘法利生,是有「經、律、法、禪」等師;道家亦有「丹、符、氣、神」諸支成脈,因而修道必要循其法要專精而有所得。
人雖為萬物之靈,然則學習知識,從中蘊釀轉化成為智慧,此一過程可能要數十年、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而至不知何年何月,才有轉化成智的契機。在輪迴、在造作諸般因業之間,即如引力緊拉不捨,但是在繁複轉智之間,卻有可以破除諸般障礙的良方,即是專精人之智慧根器;雖然各自不同,但是學習環境卻是大同小異,因而勤惰之差即可顯現得失。
一貫大道之修子,在天命之賢師前人無誤,在道脈方針不至悖離,在佛規禮節之嚴明,在修行課程之層次分明,本是修行者非常良好依止之道場,既有圓融佛道之法要,又有正確無誤之天命,因何雖有普遍求道之修子,卻也多有心存猶豫徬徨之道子?關鍵在於修道過程中,有分歧之理念,產生同道之間之爭議,因而後學者之失措,是屬必然。
不論一貫大道之中,有開班之課程,有開班之法會,有弘法之道場,在進修之壇場中,可以端肅虔誠,一離開壇場又被世俗色相功利所染著;究其因,一則修什麼,得什麼,不能確切了然,二則佛規禮節之嚴明,雖是道場端肅之要素,卻讓後學者不知此一繁文縟節之重要。
因而道子必要從心理認知,建立佛家淨土法門,以唸佛、禮佛可以超生死、了輪迴,直達極樂佛果豈是空談!因而此一道子禮佛、唸佛之專注,是如佛菩薩現身在前,作眾生之見證。因而唸佛、禮佛必要誠心,使凡身成佛身,不要畫虎反類犬,必要確知其意義,始能由衷發心。
不論任何道場、任何宗脈,放之四海皆準。譬如:佛門出家之緇眾必要使其知所為,而可堅持其所為,正如出家捨身為佛、為法而成僧;譬如:耶教傳教師獻身於傳佈福音,悉皆知其意義,而能樂行,堅誠恒行,世之修子當宜由此體悟道程,堅定心志必可百分之百。
-
第廿三章 磁場▲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4月27日
詩曰:壇場降筆啟真詮。普度蒼生繼萬年。
願望靈明長照耀。開來繼往作成仙。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三章 磁場
人身有能量,天地有磁場,唯此一大寰之下所蘊納之力量,雖然無所不在,卻視之不見、觸之不著,藉諸於物象而顯形,既然藉物象而顯,亦必然受物象所剋制;因而磁場之能量可以因方向、因方位、因物型、因環境之變動而產生好壞、正負、強弱等變異。
古來修行者欲求吸納天地之能量,充實自身之能量,必然選擇鍾靈毓秀之地而靜修,此一鍾靈毓秀即是地形之蘊納能量;人身之能量,一則充沛精氣神之活力,二則可以使身體不受宇宙中不善能量、不善光束、有害細菌之侵害,以期此一身體可以加長使用年限,此一延壽修行,道家歸諸長生術之修行;時至今日,更有將此能量之加強,衍生可以改善運勢,增加智慧,更甚者,可以通靈探玄。
話是不錯,然則能量之吸納,關鍵在於磁場所產生之能量與自身是否融洽;眾所周知,磁力以正負而產生吸斥作用,亦即道家生剋與陰陽相生之理,而使生生不息;據此而闡述,則修行者必需在磁場能量之吸納,可以使自身受用而不排斥,如此一則增加精氣神之補充加強,再則可以天人融匯於此能量之中;譬如:人之輸血,甚至移植器官,其關鍵即在不會產生排斥作用,才算完全成功,能量亦是如此,有形無形一體適用。
因而行者在此必需謹慎,譬如:此一磁場所產生之能量屬負,即是個人之吸納必需不會產生排斥作用,才可以藉此而行;然則磁場之能量並非簡易二分為正負,尚有五行生剋之作用,意即此一磁場之能量雖是負極,然則產生能量之方位屬東方木,因而可以藉相生之方向設物而吸納,再進入物中〈或壇城〉而修行,即可藉此五行相生轉移而使修者受益〈此長生術中將有詳述〉。
綜此而言,磁場之能量對於人身甚或人生物象有所重大關係,及至修行者,尤其練氣、練靈者,尤為事關重大。
-
第廿四章 動力之助緣▲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5月4日
詩曰:砂盤木筆句頻題。字字珠磯欲醒迷。
願爾蒼黎能了悟。明開智慧善緣齊。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四章 動力之助緣
在修行過程中,有主體以及直接與間接之力量,成就修行精微,以迄深入法要。
所謂「主體」,當然即是此一身之修行;所謂:「直接與間接」,卻可分成有形與無形,換言之,是指精神以及外在力量,正如磁場之力量,其所牽連是此一身,因而此一力量,可以是直接之助力,然則在磁場之動力尚未形成對此一身助力之前,行者必需先從法要鑽研,才能融會此一主體與助力,而成就動力,在修行過程中,漸次推動前進。
人生於世,雖然此一身之形成,乍看似乎無甚出奇,以科學角度而言,人之生即是父精母血之結晶;然則每人卻揹負無數因果,亦即在輪迴之中打轉,此一造作諸般業因,形成人生之際遇,因此在人生過程中,現像所含蘊之動靜,莫不由此輪迴動力而形成;譬喻:可以在人生中,多受貴人助力,此一善緣之成就,即是夙世善緣形成,在過程中顯現,卻需有動力促成此一緣機,又攸關人生起伏轉折,修行更是如此。
在每個人無數輪迴之中,種下佛緣、道緣與諸天聖神仙佛之善緣,即已形成修行的根基;然則成就卻不止於自身精進而已,正如一部精密之機器,尚須熟悉技巧之操作,行者修行亦如是,自身之精進,可以藉諸善緣之助力,而形成一股動力,幫助自身加速推進道程。
由相反角度而言,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有心精進,深入法要,但是累世盡是不善因緣,一再顯現,一者此身受其所害,阻擾修行,事倍功半,更甚者不善因緣所顯現之破壞力,使精神肉體悉皆受創,外來更無善緣顯現之助力,那麼修行之路橫生枝節,歧曲坎坷,不說成就,不要退道心,已是可貴。
因此在修行中,必需去了解夙世之中,不善因緣之癥結,及早消除,如此不但是修行外在功德,更使自身免除受到不善力量之阻擾。
-
第廿五章 無量真要▲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5月11日
詩曰:護駕揮鸞著寶章。母心慈憫澤流長。
願期黎庶多明悟。早悟真詮返理鄉。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五章 無量真要
世人累世輪迴,雖然自性早受業障蒙蔽,慧根亦早受傷害,因而苦海浮沉,迷失真我;然則靈性之光仍然潛藏於此身。
正如佛家所云:「眾生悉皆俱有佛性」,儒家所謂:「自性」,道家之 所謂:「元胎」,在此一身之內,有此不滅之真性存在,因而輪迴不絕,仍然不能滅此永恆之光,只在如何使此永恆之光,可以解脫此身之蒙蔽束縛,即可在人世之中脫離輪迴。然則各人在人生過程中,雖然具此不昧靈性,無奈卻又揹負太多因業之牽掣,正如地心引力之強大,使人物無可飛昇脫去,在此情形,因而產生許多現象,以期幫助靈性解開蔽障。
世人許多揹負大命或者在成就之前,都有許多挫磨,及至此一挫磨使個人自性覺醒,再得到法要,而使人生轉捩,重新出發,進而完成揹負之大命。為何在成就之前,必需經歷如此挫磨?一則先使自身堅志勵行,有助其後使命之實踐,二則必需以此挫磨,消除自身之因業,可以減少阻礙。
譬喻:有以辦道者,必需肩承宏揚大道福音之職命,在人生過程中,許多色相事物及心志悉皆受到染著,因而人生命象以迄運程坎坷起伏,即是幫助其人勘透假象之磨練,迨至緣機成熟,再假以大命而推動。再譬喻:修行者,在人生功名利祿之中,鑽營順境,絕難使其修行,因而逆境之中,使其在緣機中接近福音,進而親近,是以可以使其在修行過程中可以堅勵心志。
人生經歷生老病死苦,歷經功名富貴,歷經飛黃騰達,以迄失落,在在點明世人假象之如泡沫虛幻,唯有此一永恆靈性之可貴;可惜世人多不能體會此一提示,在人生過程中,處順境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處逆境則怨天尤人,不能自已,忘了自身所潛藏之福慧,可以濟度此一身之永恆不昧。
所以,在人生過程中,必需注意每個起落,得意而深思所得何來,失意則省思為何所失,可以激發此一自性之韌性,直至可以在修行過程中,得到真性,完全解脫蔽障之緣機,斯時正是神人合一之境界。
-
第廿六章 自性▲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5月18日
詩曰:降筆砂盤語意長。蒼黎自是閱文章。
心靈啟慧明開朗。無礙圓融返故鄉。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六章 自性
所謂「自性」,顧名思義,即是自己之本性。
世俗之中,常有云及:「一樣米,百樣人」,換言之,人各有其性,有者好功名,有者好財利,有者好聲色,有者好公義,有者好慈善,人之性向可以因時地環境而不同,因此,自性可以因後天之機遇而顯露不同之趨向。
然則此一自性僅是通俗之所指,真正自性卻是在自身深處而不自知,佛謂:「佛性」,道謂:「天性」,儒謂:「中心思想」,不論佛道之名相如何,人有其自性,一入凡塵,受時空環境之引誘而顯現不同之偏好,乃致產生所謂善惡忠奸等等分判,亦因此將人複雜化,使得整個社會結構因人性之變化而變化。
修行者基本上受教義之薰陶約束,可以減少許多人性變化之動力,但是仍然不夠。佛曰:「眾生悉皆有佛性」,既是悉皆有佛性,為何沉淪而輪迴?即是此一自性無法朗現。
道家之修行濟世,即是要藉入世之磨練,而使身心可以回復,無所束縛。
苦行之法門,更是深知自性已受輪迴、色相、因果等既成事實之牽擾,藉苦行消罪、消業,使佛性無礙朗現。
是以故,在自性入世發展成人性之中,劣根必須藉由磨練修行,而使其無所污垢蔽障,才能以自性契合天地圓融無礙,開闊而無所不在;既然自性在凡世之間已是深植於人心深處,是以趨向偏好,悉皆左右人之言行,必需藉由修行而使之無礙。佛家許多戒律之修行,是約束人性之劣根,因而佛理在闡述之理論中,仍然有要實踐之法要。
不論任何宗脈,在法音傳佈眾生利樂之間,卻不能脫離人性之影響,因而任何宗脈之修行,亦是由人道入門;換言之,人道不修,任何奧妙殊勝之法義將流於空談。
-
第廿七章 他性▲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5月25日
詩曰:天意無私佑善人。古今事例本明真。
願能啟悟愚痴輩。覺路無迷出俗塵。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七章 他性
所以謂之「他性」,廣泛引申于相對之自性,顧名思義,由外在力量所牽引,或者形成之習性,可以名之「他性」。
佛家以外緣而使自身轉移言行,然則在自身本性突兀顯現之異常言行,使其異於常人之習性,現代醫家謂之「雙重人格」。
在修行領域中,行者之修行,在人道範圍中,並無異於常人之舉止言行,一旦進入精修或者深入法要之際,即有異於常人言行舉止出現之事例,因而使人誤會修行是否導致人之思想情緒,甚至精神是否異常,一切表象若無深入分析,遽下斷語,失之偏頗;現代醫家亦僅是根據客觀因素加以推斷,是否人之異常有受此因素而影響,實則人之思想常有主觀先入為主之因素,使自身之思緒有偏頗之武斷,因而未能詳加析解,以訛傳訛,導致真相掩失。自性之所以受他性干擾,甚至擾亂,形成自性迷失;究其原因,可分內外因素:
內者─
當然可以歸咎於無形業障:冤欠之干擾,但是自性之失,卻非全然如此,自性既然受到軀體之束縛,當然在所接觸之法教中誤導迷歧,均有導致自性迷失之虞。
外者─
即如佛家所云:「外緣」,一切外緣使七識之意,無能辨別,乃致仗此外緣,形成執識,因而認假成真,是以他性牽引自性;再者,人生於世,受紅塵色相染著,如此外在力量形成習性,掩蓋自性,當然可以使他性誤為自性。
修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是如何藉假修真,即是藉諸法義之了悟,由迷而覺,打破假相,而恢復真如。醫家之所以將人之雙重性格,歸咎於人之童年刺激、往事或者成長過程之重大打擊,即是自性已失,後來心靈之受傷,使人執著此事,因而產生重大變化。
修行者亦如是,在修行初基中,一切按部就班,一旦深入精修境界,法要有其重大轉變,若無智慧加以明判,即有可能產生重大異常之轉變,但是行者卻不能因噎廢食,在修行過程中,必需謹慎他性,總非空穴來風,無緣乍起。
因而,除非修行初基能紮實,即必需謹慎,在此一關突破之後,則海闊天空。
-
第廿八章 圓融性之究竟▲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6月1日
詩曰:飄渺靈山不遠求。靈山自在永千秋。
智慧明開無限廣。圓融智慧道能酬。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八章 圓融性之究竟
佛家講「究竟」,當然是要超脫凡俗,緇眾已經斬斷三千煩惱絲,擺脫人間諸般色相、執著、欲望,而專注於法理,進而廣佈法教,因而佛家之緇眾,基本上已是佛菩薩之化身。
當然在修行中,必需講到究竟之行持,然則佛家不止於緇眾,仍然有廣大之在家修子,因而必要有圓融之修行,正如儒家講中庸:「不過之,亦有不及」;如今諸家宗脈宏興,廣傳福音,欲使三千世界廣大眾生悉皆共沐法華,因而圓融是各家所強調,使修子甚至在家修士,均能聞道而修,知理而行。
佛家謂究竟是已無礙無漏,人性之缺失已修磨殆盡,提升恢復至佛性,因而可以不受時空執識,甚至色相所束縛染著,甚至影響;但是人間假相雖然虛幻不真,但是一入凡塵,卻似步入迷宮,假亦成真,以此假相,造成輪迴,靈性卻已實質沉淪,因而在此紅塵之中,必需先克服此一假像,靈性始能窺見實相,達到究竟境界。
然則身在紅塵,諸如:食衣住行,譬如:功名利祿,甚至親緣情份等等,總是牽引靈性及至身心無以自主,不似緇眾已基本斬斷此一假像之動力,因而在家修行之諸家修子,在法教之修行必需有其圓融;譬如:道家之修子,有者如佛家之緇眾,一力於自修,先使自身具備救度眾生之力量,再行道濟世,有者卻以先濟度眾生,來累積外行功德,消除內在干擾,不論由內行而至外行,或由外行而至內行,總是修行之折衷;西諺所云:「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是路,則能到達目的,因而關鍵所在即是所行是否是路。
時至今日,諸家法要,雖有各家精髓所在,但是融會卻不難,所謂佛佛同道,道本無名,曰之為「道」,即可印證大道之行,本在圓融。在末法時期,諸家法要,已無密技自藏之說,只在「道路」。凡塵火宅,亦是道場,人間淨土,遍處可得;既如是,修行圓融必需具備,正如佛家緇眾可以斬斷三千煩惱絲,了卻人間塵緣;火宅之行者既要以人道而入門,恰似對比緇眾可以藉佛戒了斷人間情緣,專注無礙無漏,在家修子則以入世修行,克服人間情緣,即是兩端同行,目的殊無二致。
因而,眾修子宜由此了悟,何謂圓融之究竟!
-
第廿九章 魔性▲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6月7日
詩曰:天心人性壓沉魔。喚醒驅除樂奈何。
立志勤修唯一字。理明定欲似如磨。
聖示: 皇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二十九章 魔性
俗世眾生,人性之中,貪冀渴望過之而脫軌之行為,視為「魔性」之作為。凡事過於貪婪而急劇之作為,當然有悖常情,然則如此作為之原動力何在?
人心在耳濡目染中,傾向吸納于所見所聞,而至成為自主之定見;因而魔性,可以說後天染著,是誘引之力,在成長過程中過於貪婪,則成為爆發力。人心在世俗聲色物欲諸般誘惑中喪失,或者蒙蔽,亦有俱備執善見賢思齊之靈慧,所以,外在誘因大,內在約束力小,形成人心傾向於魔性;輪迴之點滴,諸般造作業,累積成為一面無所遺漏、無有死角之網障,足以使每一個善慧靈心,俱受蔽障,導致不見光明,只見污劣之俗世習性,一般世俗眾生如此,修行之諸兒女更是如此。
眾生不將此魔性,視為宗教之法理,認為人生在世,善惡各憑成長,人物時地環境等因素所誘引,雖然表象如此是毫無差錯,但是內在之陰影闢作天人交戰、理智之爭,卻非眾生可以理解;所以行者多一層了解,修行解開此一死結,多一重助力,卻也多一重阻力,因為修行愈精進,夙世造作業根也日愈茁壯。譬如:人之辛勤澆水除草,必需付出辛勞,卻可以幫助幼苗成長。
行者修行,每一精進,可以使自身道程更為縮短成就究竟之距離,但是業根亦因己身之淨化顯現成熟愈快;是以故,一般眾生可以盡其一生,或者生生世世俱在還債之中,但是行者卻縮短還債之時限,因而倍加辛苦,是所必然。
天心、人性、魔欲,在天地人時空中相互牽掣,可以相成,可以相剋,可以互動,更可能背理;所以在修行中,天理是行者心中之準繩,人性則是眾生之通病,魔欲卻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是眾生必經之途,是行者必克之隘。
勘此一關,道程坦順,覺路光明,只是卻非易事,因為魔之為魔,無所不在,無所不滲;所以人性內有欲心,外有誘惑,如何破除,當然必需步步為營〈著書至此,將專題闡述,以作本書之結論〉。
-
第三十章 魔性─毀阻謗道▲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6月15日
詩曰:著書立說醒黎民。聖教宏揚遍俗塵。
願賦珠璣佳句誌。生明智慧性回真。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章 魔性─毀阻謗道
世俗眾生以其人言行乖異,不符倫常,視之為「魔」。
大抵眾生將魔性視為惡劣,然則修行領域之魔性,即非善惡之二分法,需知魔有內外,內者自己生成魔性,外者受外力引誘而致身不由己。譬如:山川大地,地炁孕育精靈,生成山魈木怪等等,既然山川大地凝結不善能量,或者藉諸時序環境,培成精靈;凡人心中久有不善思緒、氣神等,當然可以培育出魔性;再者阿修羅自在無礙,隨處阻道、考道;如此魔氛藉諸時序環境、客觀因素而形成。
一般眾生將魔性歸類於惡性,修子卻必需細分魔性之特點,譬如:修子進道之初,俗性尚在,魔性即是欲望之劣根性而已;一旦修行精進,在劣根性已可藉由修行而淨靜之際,魔性相對提升,由蠱惑欲心,進而成為阻道之力量。譬如:藉由順逆之考、智慧之考,甚至教理法要之考,無所不用其極。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因為生長在凡塵俗世,脫離不開功名、利祿、情愛、親眷,因而以人性為蠱惑而著力,或由教理法要而蒙蔽,均足以使修子產生迷昧,因此是人性,亦是魔性。
當然如果在天運之數化中,阿修羅考驗修子,是在特殊案例,然則道考必竟在道與理之中,凡事總也在經緯之內,因而阿修羅考道不能以偏概全,行者應該懼怕自身在魔性中不自覺。自古以來,修子成為阿修羅之替身不知凡幾,在修行中偏離道理、經教、法要,或是自創教義斲害正教,甚或教爭之中蓄意毀謗他教,如此均足以殘害眾生靈根,使各大正教蒙受傷害,不但對行者無益,反受阿修羅可乘之機,因而行者成為阿修羅之替身,是完全斷絕慧命。一個關鍵,以其影響所及,絕不亞於設賭之害,因此必要戒慎!
修子在面臨無以自知之魔性,唯有時時省察自身,是否言行偏歧,使修行出現斷層,更必要謹慎於接受法理之際,辨正其所涵蘊之真理,是否有攻擊篡改,甚至似是而非、斷章取義,庶免接受而深入,終致流毒所及,遺誤他人。
試觀古往今來修行之列傳,成為行者之魔,大都是離經叛道,篡傳正教法理,自行其是,因而行者必需戒慎,更要使自身不因而成為魔性受害者。
-
第卅一章 魔由心生▲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6月22日
詩曰:包羅萬象世間情。毅志唯心學道明。
願勉修持根器種。瑤池仙境可悠行。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一章 魔由心生
大體而言,心生萬相,而無實境,因為心由眼見而成,又由仗他緣之意識而執著認定,因此眾生心中所覺,盡是世間萬般假象而已;當然佛性、魔性由外而成亦是假象,然則由內而成,即是佛魔分判。
眾生在人世間,有因欲望而強求,若循由勤奮之正途,縱然是強力而求,汲汲鑽營,亦乃功名利祿之輩而已,不致成魔;若是所求奢望,力有不逮,卻又不捨欲望,因而無所不用其極,心性已然偏差,所行所為更有悖離人情之常、道德之規範,更甚至侵損佔有他人之所得,以掠奪而達成願望,惡心已種,失去人性,則已幾近入魔。
語有云:「物必自腐而蟲蛀之」,人心若失去道德倫常之規範,悖離自主能力,則其產生怪異現象,自然是意料中事;人身所需,產生心之所欲,心之所懼,則產生可怖之感,從積極消除恐懼到全力抗禦,都會產生心中受外力更強之侵擾,因而起心動念,均在使心之主宰動搖,實質之物欲可以使心生邪妄,無形之恐懼,更加深心防之鬆動,是以心失常序,異怪于焉而生。
修行之人,所以會入魔,生魔性,由實質之物欲所牽引者少,大都由無形之恐懼而生魔性,或入魔心;因為修子在法要修持領悟中,不似實質物欲,得失之間,甚為明確,可得與不可得,自心有所定見,因而可以預防;換言之,得之早已有覺,失之早已有見,即可減輕衝擊,然則修行之得失,自身所見所覺不明,加上許多玄虛或者不明之動力;譬如:身外之靈界,煞厄、瘟疫諸般力量以及夙世輪迴之業力,一經風吹草動,則有草木皆兵,戰戰兢兢,本是謹慎,若是過之則心虛無主,則自心疑惑生昧,更何況外力之加重。
因而修行之人,當然必需謹慎自心作主宰,在修行過程,不要使心陷入虛妄疑惑之境界,在法理之領悟中,寧可牛步而得全部領略,切忌囫圇不解,日後反成生魔之病根。
-
第卅二章 魔性如何而生▲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6月 30日
詩曰:著書闡理醒蒼生。願有慧根進道程。
紙貴洛陽爭讀閱。得而研味自光明。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二章 魔性如何而生
凡事在未生起之前,必有先兆,諸如:雨至必先風動,因而事有脫序,逾越常軌,即是異象將生之兆。
譬如:營生,世俗之人開店作生意,有其一貫風格;諸如:講究產品特色,或者服務其中,若有轉變,必然影響生意;譬如:世俗之人,言行在人情倫理道德之規範中,尚可中規中矩,一旦脫離此一常軌,必然產生奇異言行,因而人生在正常狀態中,可以符合人倫道德,一旦有所轉變,必然產生異象;正如水在容器中,正常溫度中是水,一旦送入冷凍庫中,可以變成冰,由液態轉變成固態。
由以上說明,人心產生魔性,其關鍵是在轉變,其轉變可以因時空環境,甚至周遭人事物而改變;修行之人,在接觸或者接受正教法理,一貫依常軌而行,即如世人之生活習以為常,一旦法理在領悟接受中有障礙,則心生魔性,是為可乘之機;所以修行者在修行過程,必需謹慎於每一個轉變的隙縫,庶免受魔可乘之機。
既然生起之動力在轉變,凡事有正必有反,可以在轉變之中得到進取之機,正如飲食之口味,可以慢慢品嚐而加以改進;此一轉變在行者而言,亦可慢慢嚼味,加以吸納,研判出損益,而可從變動中保護自身,免於受損,更可以進取,法理是一個動力。
修行之人對於法理不能深入研悟,正如幼童未入學校,不知啟蒙;行者在法理研悟中,正是啟開智慧之門第一重鎖鑰,有利必定有弊,法理可以助行者開智慧,但是法理之解釋卻是因人而異;換言之,有因人誤導,而蒙蔽智慧對法理之詮釋,乃致行人因此受誤導,從而生起魔性。自古以來,魔與佛僅是一線之隔,善與惡亦是一念之差。
在修行過程中,在轉變的動力以及關鍵,行者常常疏忽,因而在修行中,時時刻刻觀察道程轉變之異象,可以免除自身生起魔性。
-
第卅三章 克魔成道▲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7月7日
詩曰:隨侍著書下九垠。醒迷覺路降仙神。
蒼黎啟悟明光意。安慰母慈大地春。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三章 克魔成道
心是佛,心是魔,一心可幻萬象,亦可見真如;正如包羅萬象之寶書,一書可以破除萬迷,若不能深入書意,一知半解,卻有誤導而成障礙之虞。
修子在修行過程中,不論宗門法脈,不論戒條法要,總在修持之中,修行是修心,因為一心可以成萬魔;在修行之間,心不加以克制,容易受到法義曲解,世俗色相染著,甚至輪迴業力干擾,舉凡有形無形都可以侵擾此心,使其去佛愈遠離,道更遠,如此自然近魔。
修子在修心之間,有許多藉諸此身之行為實踐,而加以約束;譬如:佛門之戒律,修行之早午晚課,甚至一般在家修子之禮誦、持咒、靜坐、練氣等等,俱皆藉強力之約束,使身心無以放蕩,達到進入修行之軌跡,再加以精進,因而佛門有戒定慧三學之闡釋;在佛魔由人自擇之天人交戰當下,修子當然必需了解佛之所在〈亦即道之所在〉、魔之所在〈亦即行者何以受魔所擾〉。譬如:修行經藏之修子必需謹慎,不能深體經意,囫圇吞棗,反受其害。譬如:修坐之行者,知坐工之利弊,趨吉避凶。諸此基本認知,是能自主之心,亦是基本避開此心成魔之條件。
但是許多魔象是行者不能自主抗禦,只要知之而避;譬如:劫關成魔,許多行者在修行過程中,有諸如情財名利、氣燥神縈之事物,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遭遇,而誤以為是人生過程中之常事;修子必需謹慎,劫運雖是人生起伏之命象,但是在道程中,卻可以引心入魔,使許多修子因此毀於一旦。再譬如:修子在道程中不能用心於法理之透澈,只是人云亦云,隨風起舞,就容易受誤導,如此縱然道心堅定,修行恒毅,卻容易產生無法自主之變數,亦即容易產生心魔,而偏離正道。
總而言之,修行過程,在內在外,俱是一個繁複之領域,若無智慧之心,容易道魔、佛魔之天性中混淆;因而在一切修行,從「心」入門是克魔之道。
-
第卅四章 真詮心言▲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7月14日
詩曰:砂盤木筆可題詩。普勸蒼黎學聖規。
智慧明光無限佈。緣機共啟沐恩熙。
聖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第三十四章 真詮心言
眾生原靈,一入紅塵,忘卻本性,昧忘真靈,雖然各大宗脈無不極力傳佈褔音,確切廣度許多有緣善根器者,進入修行領域,但是不論修子,或是一般在家居士,及至普通眾生,大都不知修道之真義,因而在此簡略歸類修行之進程,而作總結。
一般眾生,或有進入廟堂佛寺點香禮拜,甚至有接近道場聆聽開示,然則大都不甚了然,道是何義?修行是什麼?所謂修行分成三大階段:
第一階段—
其一是聽聞道理,禮拜仙佛,以此護持道場,如此是均屬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及至護持道場,接觸法要既久,在護持行持時日中,必然有見賢思齊,欲求精進,但是卻不知如何精進,是可以訂出慎守戒律為第二階段。因為任何道場宗脈均有其禮儀規範,甚至宗脈之戒律,更是明列於修行之課程;簡而言之,守戒律,內者收斂凡心,亦即約束放蕩人心之劣根性,外則不以行為觸犯陽法,因為犯陽法等同犯陰律,亦是造作諸般業因,是以,守戒律可以是了斷因果輪迴之動力,更是收斂人心之動力,在此階段之修行,則可以使凡俗之身轉換成清淨之身。
第三階段—
既是一切具備,只有自身智慧之提昇,有者以為智慧無由窺探,只有日常知識累積成為本身之智識,話雖不錯,但是眾生之靈性本就平等,智慧之靈性亦皆存在,如何勘迷開悟,即是第三階段之修行。
佛家以深入經藏,研悟經理,以使凡智轉成實智;其它宗脈藉修行精進之修子,宣講開示修行心得,以迴響智慧之共振;不論任何作法,欲求成就究竟之無礙智慧,明光是最大動力,因而此一階段無可避免。
不論佛道諸脈,在修行由淺而簡易,而至深而奧妙,都在按部就班,啟發修子之智慧,因而從禮拜仙佛,定靜人性之劣根,而至提昇智慧,可謂修行整個進程,而其修行法要,以了悟經理,以慎守戒律,而斷除造作因業,斬滅輪迴之引力,即是靈性永生之修行。
所以修道是什麼?就在本章所涵述之中,在《佛道心詮》之領域中,著重闡述理論,篇末之中, 吾以一首賦言,助修子定性而增智慧。
賦言:
朱雀玄武。坎離艮兌。氣神紊紛。萬守不亂。引癸生水。潤滋丹田。
三寶轉換。凡俗易替。求天賜引。藉地相契。人中因循。自在圓融。
此賦可以在精進修行坐工之中,坐姿已定,尚未入定,紛紊離神之至,默誦三遍,甚至五、七、十遍均可,但不可過多,因為心有所執,難於入定,但是修子必需明知此賦助修行,並非助之入定,可以感應,可以神通,如此想法謬誤,不修此賦也罷!
此賦是要助修子在坐工,不能清淨,藉心言轉換凡體能量,可以清淨身心,容易進入明光,而智慧增升;所以不在坐工之際,亦可默或唸此賦言,若在此時則可不拘遍數,願世之修子能因此而受益,得助道程。
-
護駕岳武穆王 降 91年 7月21日
詩曰:護駕南來降道場。著書普化澤流長。
慈暉照耀三千界。頂禮黎民獻祝香。
聖示:書已完成,賀喜貴堂神人又完成一樁普化職命,諸賢生各盡發心護持參贊,自是功果莫大;倏忽之間,相聚別離,總有定數,藉此勉諸賢生堅誠精進
又示: 老母懿駕親臨,神人接駕,慎勿失儀。
無極老母 降
跋
書於今日完成,大道之聲,不似自由心證,更非看象是象,可以模擬,佛道自有法要心詮,更有戒律精要,深入修行領域;若無融入其要,欲窺堂奧、領略精妙,實有困難,霧裡看花,身在夢境,總是虛幻。
修行是腳踏實地,步步精進,奠築根基,勘關破劫,直如人生旅程,斬除荊棘而可康莊;因而世之修子知「道」之所以奧妙珍貴,仍然必需從領悟中實踐修行過程;書是理論,乃在建構藍圖,藉供行者知其所在,揣摩其精華所在,絕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端賴閱書者能夠付諸實踐,足以從理論中彙整一貫思想而駕馭身心。
深願世之行者能在修行中得書之助,啟發智慧之源,在修行中,得能無所罣礙;書將付梓,總有言之未盡之憾,但期世人有緣得閱本書,從中受益,從此結緣,是所至盼!
無極老母 誌於台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壬午年六月十二日
敬請常唸 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