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魔秘經

  • 恭接著書 玉旨

    恭接玉旨開著新書

    本堂主席關 登臺  87年3月25日


    聖示:今夜恭接 玉旨,命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詩曰:直指人心見性章。寶藏無盡有良方。
                        天心畀寄殷殷切。願爾蒼黎慎勿忘。


    聖示: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詔曰:

    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為念!際值末法時期,明師不住,乃天降大道于人世,處處開堂,方方闡教,以濟渡蒼黎,佛道妙諦,處處與聞。唯人心不古,世道澆漓。已不復淳樸風尚,以致人人爭名奪利,趨向現實,真如蒙蔽,魔性劣根于焉氣焰萬丈。今有南贍部洲懿敕拱衡堂正鸞勇筆王生奇謀機緣寅會,知有上古寶典,有助人心見智解開魔障,求得兜率天宮上師賜允駐錫該堂以著作之。

    心大悅,叔世之秋,神人有志,天意當屬允之,故乃敕旨一道,聘由兜率天宮窺基菩薩由天運戊寅年二月廿七日起即時駐錫該堂,命由正鸞王生奇謀主著,每逢星期三鸞期著書,顏曰《解魔秘經》為期十六個月完成。該書已有數元會未曾下傳,體為經本,旁加儒道釋耶回等五大教明師暨諸未曾傳世之宗脈等加註為行者心得,更有助于世人閱而易明;故著書除以原體經本之著作加以註解為二種版本,故准延長著書時日。深願爾等神人各自用命,書成論賞,居功厥偉各自有驗徵。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戊寅年二月廿七日

    窺基菩薩 登臺  87年3月25日

    話:睽違諸生,虎年好吧!今日起吾將要叨擾諸位賢生,但願不會給諸位賢生添加麻煩。吾此後著書或者枯燥,不過無妨,諸位賢生排班參鸞可以各自精進,只要不違貴堂關主席所頒示之律例即可。 
  • 恭接 懿旨

    凡例

    懿前董雙成仙姑 降  87年4月1日


    聖示:今夜 吾頒賜 老母為《解魔秘經》制定之凡例。

    奉 無極皇母大天尊懿曰:

                  臺疆懿敕拱衡堂奉旨著造《解魔秘經》,經本、譯註本併同著作。 娘心甚喜!際值末劫時期,佛道真修之諸兒女精進之間或有外緣感業招引果報,或由自性無明導入歧途,或由智慧蒙蔽乃致退道敗基,娘心甚痛。今得《解魔秘經》之著,將可抑遏如此現象,並裨益於修行諸兒女矣!是經乃為諸天普為教化之本、天人根性並無所別,內外染著而已,因而此書有如清塵去污之良劑,使自性光明。際值著書之初, 娘頒律例,以為諸兒 女行持功德之律例:
    • 凡屬誦經讀本,准由諸天護法,邪穢不侵。
    • 凡屬流通勸進,准予增福消災。
    • 凡屬講解說法,准由龍天護法,敘錄功果。
    • 凡屬助印護持,增福消業,了斷因果,准由懿敕拱衡堂主席 關卿協調冥府辦理。
                  以上律例,重在發心,旨在普及。深願諸兒女共體娘心,實踐而行。

    天運歲次戊寅年三月初五日
  • 準提佛母 序

    準提佛母 降  87年4月1日

            為《解魔秘經》作序

                  夫,嚴冬飲熱湯,渾身舒暢;酷夏飲冰水,透體清涼,此乃大自然與四大假合所成人身互動之間自然反應。末法時期,凡夫俗子染著於閻浮提之不善,因而自性蒙昧,無以自清,因而使眾生陷入魔性困擾,一般眾生受此魔性困擾,謂之人本生成劣根性,修行者受此魔性困擾,知為感招業因之果報;但無論如何,我人生於紅塵,受此污染乃是無可避免之事;因而如何解除此一魔性困擾方為主題。

                  今日臺疆懿敕拱衡堂奉旨著作《解魔秘經》,允稱良醫,為沈疴把脈,制定良方,眾生當可得此良方而解開魔障之枷鎖。際此福音將傳之際, 吾為眾生欣喜,乃特來作序,以為添讚篇幅。

                  書之著,龍天雀躍,天界各處慰喜,天人各有行持之緣機。而諸天不辭仙凡往返之勸化,乃在願眾生正信善行而已;眾生之所以不能正信善行,魔性蠢動而已;因此本書之著,當是扼要簡明,助益眾生見我自性。

                  際值著書, 吾預為眾生賀喜,並願眾生知所研閱,自我拯拔,庶幾無負成書天人之苦心。

    準提佛母 序於臺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歲次戊寅年三月初五日
  • 寶生佛 讚

    寶生佛 降  87年4月8日

            讚《解魔秘經》

                 凡人一入迷境,萬緣俱起,八識混淆,誤虛為實,認假作真;因而迷而惑,惑而亂,終致陷入萬劫不復之境。

                   解除魔障,千宗萬脈各有針砭,唯萬法唯心;是以魔由心起,不外乎解開心迷而已。但時至今日,人心受十丈紅塵之薰染,執著邪見遍處可見;因此,魔障亦因人心之變化而衍伸,乃至無孔不入。

                  行者處於末法時期,一心求精進,卻在無意間陷入魔障,而不可自拔,此乃令人扼腕之處。差幸末法時期,正法不絕,藉鸞門砂盤木筆而傳真,迭降寶典,針對人心變化而應治,正是本書著造之意旨。凡俗眾生有幸生於斯而得受福音,能夠精修之餘,雖陷魔障仍有良方可對治;因而眾生自宜珍惜,用心研閱。

                  際值著書, 吾佛不揣冒昧,數言以讚書前,實為眾生而喜,併為此勉之。

    寶生佛 誌於臺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戊寅年三月十二日
  • 毘廬遮那佛 頌

    毘廬遮那佛 降  87年4月8日

            頌 《解魔秘經》

                  無量壽佛,善哉!今降《解魔秘經》,眾生苦惱將多良方而除之。

                   昔人左思欲著《三都賦》,構思十年得皇甫謐、張載、劉逵等名流為之作注作序,賦成富貴人家爭相傳寫,一時洛陽為之紙貴。今鸞門著作 《解魔秘經》,得諸天佛、菩薩、聖人、高真為序為讚,當可見本書之裨益人心,解除苦障之功,當是宏鉅。

                  今日著書為眾生之魔障剖析述論,為此註解,並有經文為誦,當可藉眼見口誦而心領神會,深入識藏,久而發揮潛能,破除魔障,復見光明;則眾生面對人生旅程,當可坦途,行者亦是修行無礙,容易精進。

                   際值著書,吾不勝歡悅。文思雖屬淺淡。難掩歡喜,因而粗文劣句,尚要為頌。

    毘廬遮那佛 誌於臺疆懿敕拱衡堂
    天運戊寅年三月十二日
  • 大成至聖先師 序

    大成至聖先師 降  87年4月15日

             為《解魔秘經》作序

                  天降寶典必有因應之機,際值叔世之秋,人心澆漓,不復純樸,心性乃趨功利,蔚然形成社會風氣;因而人心陷於爭執,由此外在不善之誘因引動內心之迷思,于焉魔障處處,掩蔽光明。是以本書適時而著,文以載道,千秋萬世智慧不被泯沒。

                  今日鸞門聖地開壇揮砂,木筆傳真,著造壽世牖民之善刊,普化勸世,實乃今世眾生之福。願此解開人性魔障之寶典能得裨益眾生,不但有助眾生解開心性之迷思,祛除魔障,進而助益眾生提昇心性之光明,免於陷入魔障,掙扎無助,終致愈陷愈深,不可自拔。

                  書之著, 吾欣慰於此,乃特略誌數語,聊抒為眾生賀喜之情,並謹為作序。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序於懿敕拱衡堂
    天運戊寅年三月十九日
  • 道德天尊 序

    道德天尊 降  87年4月15日

            為《解魔秘經》作序

                  人性趨善,則私利減輕,爭端消弭;人性不善,則處處陷阱,怨戾日深,終致累積殘暴惡劣之怨氣,形成魔障。因而,魔障也可據此劃分為二大類,其一來自虛空,亦即由此不善戾氣所形成;其一來自人心,由不善惡行而招致怨債之互動。但不論魔障由何而來,其對眾生之傷害卻是無以倫比。人性若日傾於魔性,則天地之間浩然正氣日受侵蝕,不善怨戾之氣日益充斥,則置身於此間,何異於修羅魔境。

                  各宗脈雖然弘法傳道,正法之前卻難抵人心之自腐而趨於魔境。差幸天降寶典,著書直指解魔真經,併為註解傳世寶典,利益眾生。願使置身此間之眾生,能得從修羅魔境而進入光明理域。

                  際值著書之初,吾謹以數語以資作序,聊申慶頌之意。

    道德天尊李老君 序於懿敕供衡堂
    天運戊寅年三月十九日
  • 解魔秘經 上卷(經文)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

    解脫真言
    一顆心。二種念。萬般無奈起憂愁。呔。叱。去。急急如律令。

    淨心真言
    心無偏倚。心不邪見。敬謹守禮。行為規矩。智珠朗現。善惡分明。常保欣喜。訶!訶!訶!訶!皈命光明自性佛。

    水讚
    先天真水。滌浴凡身。淨灑靈臺遍十方。求得楊枝水。換骨脫胎。百病永難侵。皈命先天北方大主宰。

    開經偈
    魔障深深乎。人心惶惶乎。無須多畏懼。虔誠誦秘經。皈命光明自性佛。

    幻覺章
    海市蜃樓幻境現。誤假為真執意中。誤導迷途入虛渺。
    千迴萬轉揮不去。幻植於心猶入魔。正本清源須明悟。
    神氣清朗浩然現。試看錯亂多少人。受囿幻覺不自知。
    稍受外力成禍端。心理祟惑成迷惘。一心主宰須有方。
    不以自我為中心。圓融博納客觀長。愚而自用賤自專。
    異常心態不可取。世間萬物不定論。若以眼見是為實。
    海市蜃樓作何解?是以智慧能明判。心能為王識見清。

    心動章
    心有天敵。欲望即是。有所欲求。必先心動。凡諸寄冀。一念牽縈。
    凡諸焦慮。凡諸煩惱及至一切起伏情緒。
    有情諸眾。大至一生。小至繁瑣。俱皆如此。功名事業。心機用盡。
    親情愛情。一入其間。智慧蒙蔽。權名利祿。再言另類。崇尚自我。
    魔害為深。稱師作祖。惑眾弄玄。昔在玄紀。有禪魔婆。具大智慧。
    洞悉奇奧。乃發奇想。而以義害。私心為重。貪婪權位。因此入魔。
    傳教之初。崇尚玄惑。乃成風氣。佛天玄地。頗有崇隆。魔心汲取。
    正道察覺。乃加撻伐。魔害不斂。以諸異法。驚擾黎民。挽轉去心。
    氣數將矣!亂氛厄象。或背師道。或為朋奸。或逆乾坤。或自作主。
    諸此種種。上行下效。天譴適至。失神成瘋。教團灰散。影響所及。
    正信潛藏。深山潛修。脫袍還俗。或有數人。卻遭鄙棄。法傳失柱。
    道失日暗。時近千年。究其禍首。豈可不慎。

    對立識章
    愩高我慢成意識。智慧蒙蔽入魔象。昔有阿陀米德者。自幼受教法義深。
    唯其好動不能靜。各地見聞增智識。博覽群籍廣法益。宛如留學歸國僧。
    父母歡喜頻栽培。時有道場白塔寺。其父經長護法老。其職權限兩皆大。
    引進其子擬襲職。彼亦無負苦心意。發揮所學濟世俗。立得諸家加青睞。
    逐漸承繼大使命。用心維持聲名好。日漸繼承法使職。佈道傳法度眾生。
    虛名得到榮寵在。外在浮華心念動。冀求風光時時在。奈何世事不如意。
    或以愩高牽心性。時加貶斥其他宗。不遂己心迭叱喝。以此沾沾而自喜。
    未經幾年身罹病。舌根生瘡難治癒。不復時日便身亡。悲哉心識何事亂。
    只緣潛藏未斂沉。行者猶然是如此。一般眾生豈可免。解脫之道在內視。

    順逆章
    因何是人。緣於情欲。既而如是,斬情絕欲。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情心欲性。必依他力。于焉變化。人之在生。好順惡逆。植此見識。
    逢順則喜。遇逆則挫。喜怒瞬間。所繫未及。潛識併爆。如何因應。
    淡而化之。患得患失。順而不喜。逆而不懼。基此論述。欲求持平。
    唯求無爭。欲求無爭。必先無為。無為清靜。循此路門。而平心境。
    不受牽引。久如止水。勘透行持。避考勝方。

    誤自性章
    佛有正見無漏慧。道家指玄去迷離。儒斥偏執存忠恕。
    昔有自比天人者。今有假喻借托生。因何致之亂源在。
    自性誤導智慧泯。自性究竟是何物?即是先天一縷靈。
    投入四大假合中。形成主宰總心王。生於凡塵受染著。
    蒙蔽慧性善根器。若受錯亂牽引力。日漸導入岐途裏。
    不見光明生魔障。叢生幻虛不實相。善根慧性難萌發。
    無法正見失佛性。玄牝之門亦關閉。思想偏執私心用。
    舉凡諸般邪異象。如何避免自性誤。各家勝諦妙義研。
    日久智慧終成形。自性如此關聯重。行者善自珍攝焉。

    不定性章
    我執成性亂神明。凡塵染著色相生。不知辨解受誘引。恍如迷障茫無路。
    智慧隱晦任宰割。外力攝納便趨行。自主無力難定性。因而定性乃智慧。
    言語簡潔行果斷。將此歸屬智慧型。內亂徬徨亂神明。不定性生反覆心。
    不定性生是非心。不定性是亂源頭。不定性生妄執心。不定性生恐懼心。
    不定性生無力心。不定性生毀壞心。不定性禍及他人。不定性生退道心。
    不定性毀敗靈根。不定性生外力擾。不定性生魔障心。諸此種種不定性。
    緣於造作施與受。客觀因素與智慧。素養需重勉行者。庶免受害累終身。

    首教章
    萬柒伍參玖年後。有一名為秦振聲。時值賢劫七佛出。過去杳渺未來茫。
    求法不慎便入魔。所謂入魔亂紛紛。不若此時正信傳。可謂賢劫大不肖。
    諸教付之似闕如。天有慈憫不私護。不肖時期仍有道。某聰慧善根重。
    本是龍宮三太子。源於一念起差因。只是嗤笑修行者。大命劫磨齊綰身。
    自會禮神拜佛時。油然喜悅樂親近。緣此不辨正與邪。一概膜拜表虔誠。
    陰魅祟惑乃纏擾。學業中輟運乖舛。膚骨受挫人受傷。臥床數月始痊癒。
    此後日復有六年。不改其志心向道。皇天不負苦心人。有日得謁一長者。
    因緣際會於寶塔。不肖時期謗言多。長者姓名白長福。見其心志真虔誠。
    招納促談兩歡諧。知悉其有心向道。可惜不得其門入。乃取經典有二冊。
    白言此書涵佛道。囑其擇一而修持。另日緣人其一送。付囑完畢飄然去。
    得受經典心歡喜。立即恭肅勤翻閱。第一即見佛義諦。立生正信勤精進。
    第二經冊不再閱。妙諦參研得正信。精勤修行自覺證。過去不辨生紛擾。
    無妄之災接踵至。憑恃道心不退墮。進而耐心解釋道。日復一日漸有成。
    印證妙諦慧覺深。受感信服日益多。終結不肖無道期。並擇賢徒傳道冊。
    師徒稱祖傳道脈。師為龍骨蛟騰。不若此時佛道分。道在晦隱魔象生。
    必憑一點添燈志。眾生亦須明了悟。

    解冤章
    輪迴纏擾。茫茫難望。間或起伏。動輒驚心。致若怨戾。緣情生滅。
    或怨天地。或悒心悶。諸此種種。未思究竟。於事無補。弭果由因。
    因果業報。一入因果。動輒牽纏。或有冤魂。或有業障。阻人順運。
    祟人生病。惑亂思緒。破人錢財。莫名災難。人際不和。親情生變。
    諸此種種。冤之作祟。世人怕冤。行者更甚。緣於魔亂。乃致不定。
    因而解冤。當務之急。溯及宿累。形成莫名。追之未來。悉皆在此。
    眾生行善。行者潛修。無他妙方。慎畏行持。遏阻熟因。

    魔力章
    諸魔亂舞不一名。天地精靈自形成。自性紊亂起偏差。無有圓融見光明。
    如是彼此互動間。放下屠刀立成佛。唯知不行自入死。歷經渾沌無變數。
    鬼魅之使無有容。多少有為修行人。無以禦魔力難伸。末法魔氛倍猖狂。
    諸家倡言幾番考。唯在自然顛覆中。不若一心起偏差。末法無法卻成法。
    道中蟊賊將四起。或藉依托而行道。或改教義而行道。卻無服眾公信力。
    既付闕如乃成魔。因而須慎諸儀軌。魔祟由心力由口。內心衝突有其自。
    隱秘機鋒無人知。久蘊納受無處發。壓抑無方不能導。形成兩分人格性。
    分裂性格便入魔。魔由心生便難了。我心設防須正信。凝肅有方三二事。
    須受正法時沐益。魔力內外無處伸。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首篇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首篇

    窺基菩薩 降
    • 解脫真言
    一顆心。二種念。萬般無奈起憂愁。呔。叱。去。急急如律令。
    解說:「解脫真言」,此咒之名。「一顆心」,指凡人之心。「二種念」,指心有二念。「萬般無奈起憂愁」,乃指人心常有二念,即起無窮無奈,欲望不盡,憂煩之淵藪。以上三句乃先予人警惕,緊接「呔」乃聚氣而出,「叱」乃氣出念聚,「去」乃成其力,「急急如律令」助人念力有如神助而成就。


     
    • 淨心真言
    心無偏倚。心不邪見。敬謹守禮。行為規矩。智珠朗現。善惡分明。常保欣喜。訶!訶!訶!訶!
            皈命
    光明自性佛

    解說:「淨心真言」,此咒供為誦經者淨心。「心無偏倚」,若有不正,私心即起。「心不邪見」,邪見乃諸執識雜染。「敬謹守禮」,即為儒家四非。「行為規矩」亦同。以上即為述明心靜,智珠即可朗現,進而明判善惡,心正不執之禮行,方一心常保心喜,我心則至善。「訶!訶!訶!訶!」乃為欣悅之力,助己恭肅虔誠而可歸附依止,將此身心托附於自身光明至善之佛性。


     
    • 水讚
    先天真水,滌浴凡身,淨灑靈臺遍十方;求得楊枝水,換骨脫胎,百病永難侵。皈命先天北方大主宰。
                   皈命
    先天北方大主宰

    解說:「水讚」乃為求水之讚,唯此水不屬外在有形之水,而是內在之先天真水;因此,讚言開宗明義即曰:「先天真水」,以此先天真水滌淨凡身,並使靈臺明淨;而真水遍及十方眾生,若有眾生可得求取此先天真水(求取之道即是誦讚,因而經中列此讚文),即可宛若脫胎換骨而使百病難侵。因此真水乃隸屬北方,故須求諸於北方先天大主宰,故予皈命之。


     
    • 開經偈
    魔障深深乎。人心惶惶乎。無須多畏懼。虔誠誦秘經。皈命光明自性佛。
                   皈命
    光明自性佛

    解說:此偈作為開經引言,即明確告訴眾生,不論魔障有多深,人心有多徬徨,只要知道虔誦秘經,更知道自己有光明佛性之存在,即可袪除心魔。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幻覺章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幻覺章

    窺基菩薩 降

    ❖幻覺章


    解說:本經分章闡述易為歸類,本章專論幻相。

    經文:海市蜃樓幻境現。

    解說:海市蜃樓,乃因人之視覺處於氣流寂靜之間,因光線折射所產生之錯覺,才會產生不實之幻境。

    經文:誤假為真執意中。

    解說:眼見幻境因而使人莫辨真假,尤其海市蜃樓這種現象,在海洋中或沙漠裏時常產生,而人置身於一望無際之海洋或沙漠中,心神容易受壓迫或驚嚇,因而分辨真假之能力與平常有所差別,是以容易認假為真,而且執意堅持者大有人在。

    經文:誤導迷途入虛渺。

    解說:一旦誤執幻境為真實,那麼就像走入迷途渺渺茫茫。

    經文:千迴萬轉揮不去。

    解說:幻境若植入心識裏,那麼在往後時日中很難揮去。

    經文:幻植於心猶入魔。

    解說:幻境植於心即是由眼見而傳入心識,再由心識去了別;但人已眼見執為實物,因而心識之了別,實則只是在傳達中樞的知會而已。換言之,此一現象已被其人認定為真,長期以來幻相就存在;而人生在世,如果幻識長久存在就等同入魔。

    經文:正本清源須明悟。

    解說:要根本杜絕此一幻相存在我人的心識中。

    經文:神氣清朗浩然現。

    解說:只有使我人都能保持精神與正氣時時刻刻沛然於身心裏;而欲求如此,在平素中就要對道理的體悟下工夫,亦即使我人有智慧分判真假。

    經文:試看錯亂多少人。

    解說:眾生何不看看一些精神異常或者沮喪或者興奮,凡諸情緒激烈的人。

    經文:受囿幻覺不自知。

    解說:大都是因為本身存有不實之幻境,如:幻想、幻相等,而導致心神自主能力減弱。

    經文:稍受外力成禍端。

    解說:只要稍微受到外力的干擾,不論是無形之業力或實質之人事物,都可能演變成禍事。

    經文:心理祟惑成迷惘。

    解說:人心之所以受困於幻覺,主要在於事理的認識不清,才會產生混淆,才會受到假相的魅惑。

    經文:一心主宰須有方。

    解說:主宰自心有其良方,心為一身之君,若不加以掌控,自然會偏失。

    經文:不以自我為中心。

    解說:自我乃為凡人之通病,一切誤執均是自我太深而失之中肯。

    經文:圓融博納客觀長。

    解說:不以自我則對事物即能客觀,如此不將自我思維限定於某一個角度或層次,就不會偏差。

    經文:愚而自用賤自專。

    解說:人有自卑心緒的祟弄,此一自卑欲求掩飾,即會澎漲為自我意識;因而笨的人喜歡自作聰明,比較低下的人又喜歡行事擅專,這都是自卑心理的反作用。

    經文:異常心態不可取

    解說:因而這種反作用,凡人須知不足記取,更要將它排除於心中。

    經文:世間萬物不定論

    解說:萬物生滅壞住,其長成毀敗雖然有其現象,但其所代表的意義,卻是內心--即識性的體用,必須好好探討。

    經文:若以眼見是為實

    解說:凡人若是以眼見是實的話。

    經文:海市蜃樓作何解

    解說:那麼海市蜃樓的幻象怎麼去解釋?

    經文:是以智慧能明判

    解說:所以只有智慧,才能使自身對這個世間萬物作明確判斷。

    經文:心能為王識見清

    解說:進而使心在一身中居於主控地位,使八識的作用來破除幻覺的迷惑。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心動章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心動章

    窺基菩薩 降

    ❖心動章


    解說:本章主旨闡述心之所動,影響所及。

    經文:心有天敵。

    解說:凡人之心有個天生敵手,也可以說是致使心有不正的因素。

    經文:欲望即是。

    解說:它的名字就叫欲望。

    經文:有所欲求。

    解說:凡是有所渴求。

    經文:必先心動。

    解說:欲求它的動力,來自於心動。

    經文:凡諸寄冀。

    解說:凡是心有所動,乃產生希望獲得。

    經文:一念牽縈。

    解說:有此力量的牽繫。

    經文:凡諸焦慮,凡諸煩惱。及至一切。起伏情緒。

    解說:因為心動而冀求,但是並不一定如願所償,因而患得患失,因而焦慮憂愁。也因此產生縱然所求可得,但卻非因此所得而平靜,所得而後續更是未知數,因而煩惱也隱藏其間,所以說一切的情緒波動都因此而起。

    經文:有情諸眾。

    解說:泛指一切眾生。

    經文:大至一生。

    解說:廣義的說是人生大事。

    經文:小至繁瑣。

    解說:小至日常間生活瑣事。

    經文:俱皆如此。

    解說:都是如此。

    經文:功名事業。

    解說:人生大事莫如事業有成,功名千秋。

    經文:心機用盡。

    解說:因此可以絞盡腦汁,博取功名事業。

    經文:親情愛情。

    解說:情關不破,牽纏複雜,不論是天倫血親或是男女情愛,俱皆牽腸掛肚。

    經文:一入其間。

    解說:語云:「利令智昏」。功名事業使人心機醜陋,愛情盲目使人理智盡失,因而人入此境,心智已有偏離。

    經文:智慧蒙蔽。

    解說:當然會使人之智慧根器受損。

    經文:權名利祿。

    解說:人心之所以脆弱,是因為受到權位欲望利祿權益的攫取才會產生,因而它們也可以說是一種動力。

    經文:再言另類。

    解說:再換個角度而言。

    經文:崇尚自我。

    解說:如果將權位利益,以自身為考量。

    經文:魔害為深。

    解說:如此就會很深重的影響,甚或引導心識入魔障。

    經文:稱師作祖。

    解說:在此師、祖之語,並非特指於精深依止正信法門而行持之行者。

    經文:惑眾弄玄。

    解說:而是指一般喜好玄機蠱惑,或者故弄玄迷而自稱作師作祖者流。

    經文:昔在玄紀。

    解說:此在凡世間時日已不可考,大致以佛紀、玄紀而指當時人世。

    經文:有禪魔婆。

    解說:有個叫禪魔婆的修行者。

    經文:具大智慧。

    解說:這個行者本身根器佳,聰敏智慧。

    經文:洞悉奇奧。

    解說:他已悉熟於當時所流傳的玄妙真諦。

    經文:乃發奇想。

    解說:因為當時的修行法要,比如今時仍然頗多宗派,並且因其人天資秉賦之過人,不甘於循序漸進的精修,欲求一蹴而及一代宗師的地位。

    經文:而以義害。

    解說;因此將正信教義揉合自創所見以之傳教。

    經文:私心為重。

    解說:可惜私心過重。

    經文:貪婪權位。

    解說:其人權位之心過重。

    經文:因此入魔。

    解說:因此之故,以權位利益植心,使其智慧蒙蔽。雖然修行有年,若非權名利祿之心,在往後成為一代宗師是可所期。但不循由正途,自創教義;並且此一教義,其動力卻是加強一己之影響力,亦即權名之位階,而使心魔佔據智慧之海。

    經文:傳教之初。

    解說:開始傳播其教之時。

    經文:崇尚玄惑。

    解說:因其人之智慧已可洞悉人心之好惡,因而對智者以學論。對愚者以神通炫耀,均可一一應對。

    經文:乃成風氣。

    解說:倒也形成一股風氣,吸引頗多隨行之修行者。

    經文:佛天玄地。

    解說:泛指其時道場而言。

    經文:頗有崇隆。

    解說:很受當時道場的尊崇。

    經文:魔心汲取。

    解說:語有云:「物必自腐而蟲蛀之」。其心入魔已深,魔性日漸顯現。

    經文:正道察覺。

    解說:被當時的先知先覺的修行者,或以其言行,或以其教義印證破綻。

    經文:乃加撻伐。

    解說:因而有人加以質疑。

    經文:魔害不歛。

    解說:禪魔婆此時已陷入魔障之中。

    經文:以諸異法。

    解說:以種種的邪異力量。

    經文:驚擾黎民。

    解說:恐嚇並祟弄於一般人。

    經文:挽轉去心。

    解說:想要挽回已經對他失去信心的信徒。

    經文:氣數將矣!

    解說:但是他的氣數至此已盡。

    經文:亂氛厄象。

    解說:在他的教團中一些紊亂的現象叢生不絕。

    經文:或背師道。

    解說:有人不尊師重道。

    經文:或為朋奸。

    解說:或是有人結黨營私,朋比為奸。

    經文:或逆乾坤。

    解說:即是逾越男女界線。

    經文:或自作主。

    解說:也有人凡事自作主張。

    經文:諸此種種。

    解說:這些現象。

    經文:上行下效。

    解說:因為他的上樑不正,因而教團之中也都仿傚他的行為。

    經文:天譴適至。

    解說:語云:「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而這個教團的毀敗正是出了禪魔婆,而使教法遭受浩劫。

    經文:失神成瘋。

    解說:他目睹手創之教團一片烏煙瘴氣,急怒攻心,悒積心肺,乃成失神之症。

    經文:教團灰散。

    解說:禪魔婆的教團因此而煙飛雲散。

    經文:影響所及。

    解說:這個事件的影響。

    經文:正信潛藏。

    解說:它的影響牽連很大,使得當時的人們不再正信教法,一些正道的先知先覺不敢面對輿論的攻訐。

    經文:深山潛修。

    解說:或是獨自在山中修行。

    經文:脫袍還俗。

    解說:或是乾脆不再修行。

    經文:或有數人。

    解說:縱使還有少數人繼續修行傳法。

    經文:卻遭鄙棄。

    解說:卻受到人們的不予接受。

    經文:法傳失柱。

    解說:傳法沒有了動力支撐,無以為繼。

    經文:道失日暗。

    解說:無以傳法,世間無教法,因而有如昏天暗地的渾噩。

    經文:時近千年。

    解說:這種情況延長時日有八百餘年。

    經文:究其禍首。

    解說:這個罪魁禍首就是在禪魔婆的制心工夫不夠。

    經文:豈可不慎。

    解說:這個教訓,教團的掌舵者、道場的主持人、先知先覺的修行者應謹慎。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對立識章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對立識章

    窺基菩薩 降

    ❖對立識章


    解說:本章在闡述心象之對立。

    經文:愩高我慢成意識。

    解說:我人心以平常則一切依客觀環境而發展,但我人六識之意識,乃為自我為中心之意識,即為假意識;而七識末那則為仗因托緣,依附外力,即為八識阿賴耶識所潛藏之種子識,轉流回來之真意識,因而我人 心中本就潛藏真假意識。如就整體宇宙萬物而言,我人一介個體何其渺小,本應謙卑,但心為萬法之源,又何其浩大,因而假象之萬物與真實之心形成對比,亦因此產生我人愩高傲慢之心。

    經文:智慧蒙蔽入魔象。

    解說:意識不清,智慧蒙蔽,乃致入魔之象;換言之,愩高傲慢會是入魔的一個因素。

    經文:昔有阿陀米德者。

    解說:以前有個叫阿陀米德的人。

    經文:自幼受教法義深。

    解說:此人從小生長在一個修行的家庭,因而耳濡目染,自小也知修行。

    經文:唯其好動不能靜。

    解說:但是他不能安於在這個環境中潛心進修,反而喜歡到處遊歷。

    經文:各地見聞增智識。

    解說:如此在各地遊歷間,見各地風俗民情倒也能夠增長見識,生出許多智慧。

    經文:博覽群籍廣法益。

    解說:更因為在各地中接觸不少修行之人,以及參訪許多道場。

    經文:宛如留學歸國僧。

    解說:就好像去到他國求取精進的比丘僧一般,帶回了許多寶貴的法義。

    經文:父母歡喜頻栽培。

    解說:當然受到父母的喜愛,使其在修行的過程中更加順利。

    經文:時有道場白塔寺。

    解說:那時候有個道場名為白塔寺。

    經文:其父經長護法老。

    解說:他的父親是白塔寺的護法長老。

    經文:其職權限兩皆大。

    解說:這個職位類似今日道場之主任委員,因而頗有職權。

    經文:引進其子擬襲職。

    解說:因此將阿陀米德引進白塔寺,打算栽培其子繼承此一職位。

    經文:彼亦無負苦心意。

    解說:他也沒有辜負父親的一番用心良苦。

    經文:發揮所學濟世俗。

    解說:在道場中也竭盡所能服務善信,戮力宏法。

    經文:立得諸家加青睞。

    解說:因而很快就得到道場中諸家長老的信賴與疼愛。

    經文:逐漸承繼大使命。

    解說:因而他漸漸的在道場中擔任重要的職司。

    經文:用心維持聲名好。

    解說:阿陀米德也是很用心的在道場中服務。並且也努力精修自己,因而倒也博得好名聲。

    經文:日漸繼承法使職。

    解說:因而他能夠膺承法使(即似今時鸞門正鸞生)之職。

    經文:佈道傳法度眾生。

    解說:因有神跡,因此傳法佈道之時,也頗收度化眾生之功效。

    經文:虛名得到榮寵在。

    解說:在道場中日久,也因頗有認真在辦理聖事,因此聲名遠播,頗受時人尊敬。

    經文:外在浮華心念動。

    解說:有此浮華之表象,因而引動內心潛在欲望。

    經文:冀求風光時時在。

    解說:他想要這種風光的局面時時存在。

    經文:奈何世事不如意。

    解說:但是世間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經文:或以愩高牽心性。

    解說:更因為他久受尊榮,內心之愩高意識大起。

    經文:時加貶斥其他宗。

    解說:所以他就以貶抑其他宗脈,挑起爭議,讓人矚目。

    經文:不遂己心迭叱喝。

    解說:凡有不知尊敬他的人,或是頂撞乖違他的人,他都動輒加以斥責,少留人餘地。

    經文:以此沾沾而自喜。

    解說:他常以這種行為以顯示自己身份地位之崇隆。

    經文:未經幾年身罹病。

    解說:沒有幾年間,他就得了一種病。

    經文:舌根生瘡難治癒。

    解說:是在舌頭根部長了一個瘡疽,而無法醫治痊癒。

    經文:不復時日便身亡。

    解說:沒多久就死亡。

    經文:悲哉心識何事亂。

    解說:真是可悲,一個道中英才,修行有年之行者,為何心識會形成顛亂。

    經文:只緣潛藏未斂沉。

    解說:就是因為他的潛意識中的那股欲念未能平息,未能善加駕馭,才導致如此。

    經文:行者猶然是如此。

    解說:修行之人已是有這個現象。

    經文:一般眾生豈可免。

    解說:那麼一般人又如何可能避免。

    經文:解脫之道在內視。

    解說:要解開這個現象,一般人是時常去反省,以加強自我約束力;而修行者則可依戒依定,從內在的力量去消弭這股邪祟的力量。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順逆章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順逆章

    窺基菩薩 降

    ❖順逆章


    解說:本章主旨探討順逆之於人生。

    經文:因何是人。

    解說:人是什麼,為什麼是人。

    經文:緣於情欲。

    解說:只因為具備七情六欲的心緒變化,所以才稱作是人。

    經文:既而如是。

    解說:既然具備情欲才稱作是人。

    經文:斬情絕欲。

    解說:為何又要斬絕情欲呢?

    經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解說:因為人有情欲顯出人之特性,但也因為情欲使之失去人性。

    經文:情心欲性。

    解說:情欲這種心緒的變化。

    經文:必依他力。

    解說:必然是依附外來力量。譬喻輪迴,宿世因果形成一個推進動力,使人受牽引;譬喻環境之誘因,使人趨之喜好,諸般心念之動機,首在自身心識受外力之牽引五根投射意識,形成流轉之作用。

    經文:于焉變化。

    解說:才形成識性之變化。

    經文:人之在生。

    解說:人活在人世間。

    經文:好順惡逆。

    解說: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喜好順境,厭惡逆境。

    經文:植此見識。

    解說:這個觀念因為人人皆同,所見無異,因而深植入我人意識之間。

    經文:逢順則喜。

    解說:因而人處順境,心生歡喜。

    經文:遇逆則挫。

    解說:若是遇上逆境,便心生退怯。

    經文:喜怒瞬間。

    解說:順逆情境引動我人情緒變化,僅在一瞬之間。

    經文:所繫未及。

    解說:但我人心思所繫掛,而在意的事情不能如意時。

    經文:潛識併爆。

    解說:那麼潛藏意識深海中那股不安定之情緒,將有因此動力而一併爆發。

    經文:如何因應。

    解說:要如何對治這種情緒變化。

    經文:淡而化之。

    解說:必須先使情緒淡然。

    經文:患得患失。

    解說:得失之心過重,心思必然繫掛,心有所注,一受外力牽引,波動必大。

    經文:順而不喜。

    解說:如若我人身處順境不驕不矜。則可保持心境泰然。

    經文:逆而不懼。

    解說:在橫逆的困境之間不能懼怕,因為恐懼會消弭勇氣的意志,進而無力去克服它。

    經文:基此論述。

    解說:而據此論述。

    經文:欲求持平。

    解說:要讓心境能處於不患得患失之中。

    經文:唯求無爭。

    解說:爭者佔有欲望之動力,我人心中有所爭求,必生不滿則難持平。

    經文:欲求無爭。

    解說:如果要作到無所爭求。

    經文:必先無為。

    解說:所謂無為,乃指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非指消極之一切不所為。

    經文:無為清靜。

    解說:道家養生以無為弭爭端,以清靜弭聒噪,乃為自身修身養性之工夫。

    經文:循此路門。

    解說:由這個方向遵循。

    經文:而平心境。

    解說:就能先平靜心緒之受外在因素的影響。

    經文:不受牽引。

    解說:才能夠不受外力牽引情緒之起伏。

    經文:久如止水。

    解說:久而久之,心境自然可以平靜,靜如止水。

    經文:勘透行持。

    解說:明白這個互動的關連再來修行。

    經文:避考勝方。

    解說:就是能夠安然渡過順逆之考。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誤自性章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誤自性章

    窺基菩薩 降

    ❖誤自性章


    解說:本章闡述自性因如何而誤。

    經文:佛有正見無漏慧。

    解說:是佛已達正見,此一正見乃為無漏之慧性,可明見苦集滅道四諦之理;唯在此意乃指佛之教化有正見者可具無漏之慧性;反之,若不能有正見,則其所衍生另外七正道無法完備,則無法圓明自性。

    經文:道家指玄去迷離。

    解說:道家講玄牝之門,直指真我所在,驅除迷失。

    經文:儒斥偏執存忠恕。

    解說:儒家學術中心之道乃在忠恕,孔聖人傳心法則以忠恕之道,因而有人常以迂腐儒頑固而謂儒士。實則儒家思想中處處可見擇善而固執,只為後人有曲解,因而常有宿儒被指為偏執狂,因此儒學莫偏執成狂,而被視之腐儒也。

    經文:昔有自比天人者。

    解說:在以前有人自比是天縱英明,自負才智。

    經文:今有假喻借托生。

    解說:今時這個末法時期卻常常有人自喻是某些大聖大覺之假托生。

    經文:因何致之亂源在。

    解說:為何有這些現象的出現,究其亂源出在那裏。

    經文:自性誤導智慧泯。

    解說:就是出在自性誤認而執著,以自性之錯誤,使智慧喪失而導引言行偏差。

    經文:自性究竟是何物?

    解說:這個叫做「自性」的東西,到底是什麼呢?

    經文:即是先天一縷靈。

    解說:就是我人從無始以來與天地同生的一縷真靈。

    經文:投入四大假合中。

    解說:這一縷真靈與四大假合的人身結合一起。

    經文:形成主宰總心王。

    解說:可以主宰人身,可以支使人身言行,亦即我人身驅之總主宰。

    經文:生於凡塵受染著。

    解說:此一真靈投入紅塵之間受諸般染著。

    經文:蒙蔽慧性善根器。

    解說:因為諸般染著,使此一先天本俱的純淨真靈受到塵垢蒙蔽。

    經文:若受錯亂牽引力。

    解說:在受蒙蔽的真靈裏,已喪失的真誠至性,一旦再受到凡世間情欲等諸般力量牽引。

    經文:日漸導入岐途裏。

    解說:那麼自性就會逐漸的在歧路中徘徊。

    經文:不見光明生魔障。

    解說:自性陷入黑暗的魔障之間。

    經文:叢生幻虛不實相。

    解說:那麼就會產生許多由有形之假相、無形之幻象所迷惑,至此已非先天真靈,而是魔障裏的遊魂。

    經文:善根慧性難萌發。

    解說:一旦如此,則智慧善根無以發揮,主宰人身之心王無以為力,從此愈陷愈深。

    經文:無法正見失佛性。

    解說:將因此使我人所具備之佛種愈見沉淪,潛藏正見之真知灼見失去,則我人之佛性,亦即無漏慧性,斷了根器則是無法成佛。

    經文:玄牝之門亦關閉。

    解說:自性入魔,元神亦入黑暗境界。

    經文:思想偏執私心用。

    解說:思想亦日趨於偏執,私心祟惑,至善掩藏。

    經文:舉凡諸般邪異象。

    解說:凡是一切大異常情的異象,就是如此形成。

    經文:如何避免自性誤。

    解說:要怎樣避免自性被導引入歧途。

    經文:各家勝諦妙義研。

    解說:就是要修行者依據本宗教義仔細精研。

    經文:日久智慧終成形。

    解說:深入正受經典研習,可幫助我人啟開智慧。智慧一旦形成,那麼我人在人世間所受到的諸般染著,以及邪見不實虛幻之假象,都可以經由智慧的真知灼見而加以識破。這些幻相邪見不進入我人識體,就不會影響自性,也就可以保持自性之至善。

    經文:自性如此關聯重。

    解說:既然自性牽聯如此廣泛又重大。

    經文:行者善自珍攝焉。

    解說:修行者就必須好好的維護,不使其誤入歧途,陷入魔障中。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不定性章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不定性章

    窺基菩薩 降

    ❖不定性章


    解說:本章主旨闡述我人因何不定性。

    經文:我執成性亂神明。

    解說:我人執著於自我之假相,因此執意深入意識,因而假我執為真我,內則自亂秉持於先天之真性,亦即使神智受蒙蔽,外則行為失於常理。

    經文:凡塵染著色相生。

    解說:須知我人生於此一人世間,人生百態各生色相,相互牽引。

    經文:不知辨解受誘引。

    解說:我人靈性本具純善,但受此牽引誘動深植於意識中,執自我之定見,因而乃偏激發展。

    經文:恍如迷障茫無路。

    解說:這種情形自然就會使我人之智慧陷入迷茫之中。

    經文:智慧隱晦任宰割。

    解說:一旦我人智慧不顯,那麼識性也就無以憑藉智慧光芒之照引,而理出正確的方向。

    經文:外力攝納便趨行。

    解說:這時接觸到外在聲華的感染,很自然的遵循著這個方向而行,因此便產生。如果接觸到不當的環境,那麼言行很容易踰越。

    經文:自主無力難定性。

    解說:在先天至善之靈性受蒙蔽而無力自主時,心性也便搖擺不定。

    經文:因而定性乃智慧。

    解說:因此定性可以說是一種智慧的表現。

    經文:言語簡潔行果斷。

    解說:世俗之人若心有定見,而且是屬於正善的定見,那麼他的言語之間,言必中肯,簡潔有力,處事亦必明確果斷。

    經文:將此歸屬智慧型。

    解說:所以一般世俗之人,都能感受到這一型態人的智慧。

    經文:內亂徬徨亂神明。

    解說:我人在言行中若攀三附四,言不及義,更有臨事慌疏,不知所措,則可知其已神智無以掌控思緒,使智慧判斷所知所覺。

    經文:不定性生反覆心。

    解說:心性不定,則任事模稜,易起反覆之心。

    經文:不定性生是非心。

    解說:心性不定,意志無以堅持,耳根過軟,易受蠱惑,乃生是非之源。

    經文:不定性是亂源頭。

    解說:心性不定,無以自主,無明由心而生,乃成祟亂言行之禍源。

    經文:不定性生妄執心。

    解說:我人心性不定,因而智慧無以明朗,是以認假為真,誤執而妄。

    經文:不定性生恐懼心。

    解說:我人自覺心性不定,因而周遭事物體認不清,因而容易產生恐懼心。

    經文:不定性生無力心。

    解說:心性不定,處事瞻前顧後,甚而反覆不定,因而我人將有臨事無力之感嘆!

    經文:不定性生毀壞心。

    解說:我人心性搖擺不定,不能立定志向,凡事易成雷大雨小,臨事既無志向,當無動力,以及支持之後續力,因而容易挫折,久而久之,對自己即有自暴自棄而產生毀壞之心。

    經文:不定性禍及他人。

    解說:個人臨事之不定性,而處於群體社會之間,將因個人言行殃累他人。

    經文:不定性生退道心。

    解說:我人心性不定,行持之中最易受到人事物之外在客觀因素之干擾,容易產生退道之心。

    經文:不定性毀敗靈根。

    解說:不定性則識體作用易隨之不定,識性與我人靈性之根源息息相關,自然受到影響。

    經文:不定性生外力擾。

    解說:語云:「物必自腐而蟲始蛀之。」我人自主性不堅定,則外在因素時時刻刻都會匯聚成力量而干擾。

    經文:不定性生魔障心。

    解說:我人心性搖擺,則打亂八識作用,失去此一正常程序,容易使我人陷入魔障。

    經文:諸此種種不定性。

    解說:凡是我人之所以會產生諸般不定心性的現象。

    經文:緣於造作施與受。

    解說:都是因為業識顯現在夙世中所造作,而在今時承受。

    經文:客觀因素與智慧。

    解說:還有就是今時我人所置身的環境與學習智慧的高低。

    經文:素養需重勉行者。

    解說:既是如此因素所造成,因而我人平素即須加以注意。

    經文:庶免受害累終身。

    解說:避免因此受害而拖累此身。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首教章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首教章

    窺基菩薩 降

    ❖首教章


    解說:本章乃說未來教化之篇。

    經文:萬柒伍參玖年後。

    解說:距今壹萬柒仟伍佰參拾玖年之後。

    經文:有一名為秦振聲

    解說:那時候有個人姓秦名振聲。

    經文:時值賢劫七佛出。

    解說:那個時候已是賢劫之中,第七佛已出世。

    經文:過去杳渺未來茫。

    解說:過去諸佛已涅槃,未來之佛未出世,人世間諸法錯亂渾噩渺茫。

    經文:求法不慎便入魔。

    解說:因而那個時候求法是很困難,稍有不慎便入魔。

    經文:所謂入魔亂紛紛。

    解說:這裏所謂入魔,不是如今的入魔,不是言行怪異、精神錯亂,於彼時之入魔乃形容亂象紛紜,無有章法。

    經文:不若此時正信傳。

    解說:不像現在雖然諸佛也是涅槃,未來佛也尚未出世,但是除了佛法之外,現在仍然有許多正教之教義化育,並且佛法也正信傳承,因而此時若亂,那時更亂。

    經文:可謂賢劫大不肖。

    解說:因而在壹萬柒仟伍佰參拾玖年後的那時,可以說是這個住劫(註:所謂住劫,即乃是現在這個時候,因為本住劫在廿增減劫中有千佛出世,故謂之賢劫,過去之住劫名為莊嚴劫,未來之住劫謂之星宿劫。)中最大的亂象時期,可謂諸賢之中偶一之不肖。

    經文:諸教付之似闕如。

    解說:那時佛法中綴,諸正教教化亦是沒有傳全,猶如天地初分,鴻濛始判,仍是渾噩。

    經文:天有慈憫不私護。

    解說:但是天意是無私,秉持公正之運數而進行,絕不循私。

    經文:不肖時期仍有道。

    解說:因而雖然是在賢劫中不肖時期,大道的種子仍然存在,就像秦始皇焚書坑儒,但儒命不斷,仍然無法使儒家思想斷絕,所以在那個時期中,道的點點滴滴仍然分佈在這個人世間中。

    經文:某聰慧善根重。

    解說:秦振聲這個人本身宿命慧善之根深重,所以生成聰穎異常。

    經文:本是龍宮三太子。

    解說:他本是龍宮的三太子這個本命。

    經文:源於一念起差因。

    解說:他在龍宮三太子的元身時,因為一念之差種下了投胎人世的因果。

    經文:只是嗤笑修行者。

    解說:這個龍宮三太子就只因為曾經對修行者無禮笑鬧而已。

    經文:大命劫磨齊綰身。

    解說:就這樣投入凡胎,而大命與磨苦都維繫與緊縛在他身上。

    經文:自會禮神拜佛時。

    解說:秦氏自從知道禮佛拜神的一開始。

    經文:油然喜悅樂親近。

    解說:每當在禮佛拜神時,就不自已的生出一股喜悅的心情,所以他非常喜歡親近神佛。

    經文:緣此不辨正與邪。

    解說:因為他不能夠辨識正信與邪見,更因為那個時候的亂象,也使人無從分辨正與邪。

    經文:一概膜拜表虔誠。

    解說:他也都一視同仁發自內心的虔誠禮拜。

    經文:陰魅祟惑乃纏擾。

    解說:因而陰祟魅惑等邪識陰神纏擾作弄著他。

    經文:學業中輟運乖舛。

    解說:從此學業中斷了,運途晦暝了。

    經文:膚骨受挫人受傷。

    解說:緊接著又受禍事,被衝撞成肢體傷害。

    經文:臥床數月始痊癒。

    解說:使得他在床上養傷了數個月才復元。

    經文:此後日復有六年。

    解說:這樣運途乖舛的厄運磨苦,他度過了六年的歲月。

    經文:不改其志心向道。

    解說:他仍然沒有改變心志,也仍然樂於親近仙佛,也仍然不知正邪的一概禮拜。

    經文:皇天不負苦心人。

    解說:如此赤子純善之心,終於感動了皇天。

    經文:有日得謁一長者。

    解說:有一天,他終於見到一位年長的長者。

    經文:因緣際會於寶塔。

    解說:這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緣,他來到這個供奉著佛陀舍利子的寶塔。

    經文:不肖時期謗言多。

    解說:因為諸佛已遠,諸法已斷,雖然是在賢劫之中,但此段混亂的不肖期中,對佛舍利卻遭受當時很多人的污謗,因而兩人在此不期而遇,可說是一大因緣。

    經文:長者姓名白長福

    解說:這位老人姓名叫白長福。

    經文:見其心志真虔誠。

    解說:長者見秦氏是一片真誠來親近佛舍利,未曾因為流言而改變親近神佛的喜悅。

    經文:招納促談兩歡諧。

    解說:因而便找他一起坐下閒聊,誰知一談開來頓覺投緣。

    經文:知悉其有心向道。

    解說:知道他一心向道。

    經文:可惜不得其門入。

    解說:只可惜彼時道在何處求,他不知道,僅憑著一股熱心真志,樂於親近神佛,卻無法進入大道精修的領域。

    經文:乃取經典有二冊。

    解說:於是長者便取出二本經典來。

    經文:白言此書涵佛道。

    解說:長者向秦氏解說這二本經冊包涵了佛道的真理。

    經文:囑其擇一而修持。

    解說:更叮嚀他選擇其中一本,依照經義而修持。

    經文:另日緣人其一送。

    解說:等待他日有緣人出現,那一冊他未修行的經典可予贈送那位有緣人。

    經文:付囑完畢飄然去。

    解說:老人向秦氏詳細交待完畢,宛如神佛一般雲飄而去。

    經文:得受經典心歡喜。

    解說:秦氏在數年來親近神佛時,第一次得到長者贈予經典,心中十分歡喜。

    經文:立即恭肅勤翻閱。

    解說:立即懷著恭敬肅穆的心情翻閱經書。

    經文:第一即見佛義諦。

    解說:他首先看到的是在闡述佛教勝義諦的妙理。

    經文:立生正信勤精進。

    解說:馬上被此妙諦吸引而發心精進。

    經文:第二經冊不再閱。

    解說:因生正信,擇此修行,便遵長者之意,不再翻閱第二冊經典。

    經文:妙諦參研得正信。

    解說:在經過努力的研閱經典中的妙理而有所悟之後,他能夠了別邪正之分,從妙理中起了正信的發心。

    經文:精勤修行自覺證。

    解說:有所得而得印證才是悟,在修行的過程中以理印證才是慧覺,只不過這個過程在一般修行者身上,除了法理上的印可有其既定的程序才會產生困難外,在秦氏的身上卻又多少有外力的阻障。

    經文:過去不辨生紛擾。

    解說:就是因為他過去只知喜悅親近神佛,無以辨識正邪,如今在悟與覺的過程中,求證的事項與過程卻受到外界的質疑。

    經文:無妄之災接踵至。

    解說:一些莫名其妙的污蔑加諸其身,譬如:指為邪魔的化身,指為妖言惑眾,指為異端邪說,尤有甚者指為神經失常,或別有用心,諸此種種,阻擾了他求證的路程。

    經文:憑恃道心不退墮。

    解說:他就憑藉著對道的正信及喜悅,樂於親近,因此百挫不撓,不能使他的道心消退。

    經文:進而耐心解釋道。

    解說:並且更進一步的解釋自己如何得到這個寶貴的道,而這個道的內涵又是什麼。

    經文:日復一日漸有成。

    解說:一天一天的過去,逐漸的苦心沒白費。

    經文:印證妙諦慧覺深。

    解說:在求證過程中漸漸種深的慧根,進而逐漸萌芽,產生智者言行。

    經文:受感信服日益多。

    解說:而在此時的人們,也被他的堅誠感召,信服追隨的人也愈來愈多。

    經文:終結不肖無道期。

    解說:這一盞明燈的放亮,終於結束了不肖時期道潛藏晦隱的時期,再承續正法的傳佈。

    經文:並擇賢徒傳道冊。

    解說:此後他並從生徒之中選擇合適根器之人,傳以當初未予研閱的道冊。

    經文:師徒稱祖傳道脈。

    解說:因師徒二人共續佛道妙諦真詮,點而面四處佈道,又傳續了大道的種籽,因而後人乃尊稱為祖。

    經文:師為龍骨蛟騰

    解說:彼時傳道之祖名為龍骨佛,徒蛟騰祖。

    經文:不若此時佛道分。

    解說:到了那個時候已無佛教、道教之分,佛道融成一體,須直至好久好久的一段時期才又形成宗脈。

    經文:道在晦隱魔象生。

    解說:凡是在正法隱晦時期,正是群魔亂舞的極盛期。

    經文:必憑一點添燈志。

    解說:在這種時候傳燈延續道籽,必須有一顆不退墮的心志。

    經文:眾生亦須明了悟。

    解說:眾生也必須明確知道,道有極盛與隱晦期,必須深深種下佛道根器及種籽,在隱晦期才不會謗道以助長魔勢,並憑添自身罪業,在極盛期則可契引正法、正信而正行。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解冤章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解冤章

    窺基菩薩 降

    ❖解冤章


    解說:本章主旨闡述冤孽之解除。

    經文:輪迴纏擾。

    解說:我人自無始劫以來,歷經六道輪迴,其間所造作諸般善惡因緣,乃是促使輪迴不止之動力,而輪迴之間種因成果,反覆循環,更是我人生於此之煩惱源。

    經文:茫茫難望。

    解說:因而我人生於此世,不知歷劫因緣深重與否?因此對於未來茫茫不知所措。

    經文:間或起伏。

    解說:在此過程之中,起伏之間,如:運勢、際遇、緣合等等。

    經文:動輒驚心。

    解說:一有起落,便引動心緒之變化。

    經文:致若怨戾。

    解說:如果是遇到怨忿酷戾的事情。

    經文:緣情生滅。

    解說:以及人生遇合之生離死別。

    經文:或怨天地。

    解說:有人就會指天罵地、怨神恨鬼。

    經文:或悒心悶。

    解說:或者心存鬱悒、積悶不順。

    經文:諸此種種。

    解說:這些現象。

    經文:未思究竟。

    解說:不知道去探尋癥結所在。

    經文:於事無補。

    解說:當然無助於解脫這種困境。

    經文:弭果由因。

    解說:欲求解脫果報之業,必須解開所種之因,此一枷鎖,才是正本清源。

    經文:因果業報。

    解說:這個因果業報說來話長,一般以因成果,但這由因到果的過程卻牽連廣泛。

    經文:一入因果。

    解說:一旦陷入因果現象之中。

    經文:動輒牽纏。

    解說:就會有如蛛絲纏身,黏擾不休。

    經文:或有冤魂。

    解說:陷入因果業報之中,有的是冤魂索報。

    經文:或有業障。

    解說:業障為所造作諸業所產生之障礙;換言之,我人宿世輪迴中,點點滴滴所累積之業識,在今時形成阻障;因果業報中,業障亦是。

    經文:阻人順運。

    解說:它們會阻礙人們的順暢好運。

    經文:祟人生病。

    解說:也會祟弄人們的身體產生病痛。

    經文:惑亂思緒。

    解說:也能使人的頭腦思緒受干擾而紊亂。

    經文:破人錢財。

    解說:也有因受因果業報而耗損錢財。

    經文:莫名災難。

    解說:莫名不知的災害也突然發生。

    經文:人際不和。

    解說:也使得人際關係不和諧。

    經文:親情生變。

    解說:果報也可梗阻親情,及至父母、妻子、兒女,甚至兄弟姐妹,而旁及遠親姻戚等。

    經文:諸此種種。

    解說:這些現象。

    經文:冤之作祟。

    解說:只不過是宿累中一個冤欠在作祟而已。

    經文:世人怕冤。

    解說:一般人怕這股冤怨。

    經文:行者更甚。

    解說:修行的人更怕。

    經文:緣於魔亂。

    解說:因為它會干擾,使修行之人如受魔擾。

    經文:乃致不定。

    解說:如此就無法安定心性而修行。

    經文:因而解冤。

    解說:所以解開冤業牽纏這個癥結。

    經文:當務之急。

    解說:就必須列為第一優先。

    經文:溯及宿累。

    解說:上溯到不知累世所造諸般業障。

    經文:形成莫名。

    解說:所形成的莫名動力。

    經文:追之未來。

    解說:以及它所延伸的未來遇合。

    經文:悉皆在此。

    解說:都集中在這個環扣上。

    經文:眾生行善。

    解說:一般人力行善德。

    經文:行者潛修。

    解說:修行的人要以靈力的修持去解開。潛字以發潛解,意即激發自身的潛力,即是靈神的力量,因為牽纏的業報直接影響即是靈性。

    經文:無他妙方。

    解說:沒有什麼奧妙的方法。

    經文:慎畏行持。

    解說:即是時時刻刻抱持慎因畏果,如履薄冰的行持。

    經文:遏阻熟因。

    解說:以此而使因業的動力消弭無形。
  •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魔力章

    解魔秘經 上卷 經文解說 魔力章

    窺基菩薩 降

    ❖魔力章


    解說:本章乃在闡述魔之形成,又如何形成其力量。

    經文:諸魔亂舞不一名。

    解說:魔之形成不一而足,而其名稱也是不一而足,有以宗教而區分,有以種族而區分,但可以肯定諸魔必定擾亂正信之人。

    經文:天地精靈自形成。

    解說:宇宙間有能量,而地質中有地氣,此一能源之契合,在天地運行中偶有脫節之縫隙,便容易形成變化,產生魔氛。

    經文:自性紊亂起偏差。

    解說:我人自性之中,雖有佛性之光明,但在久歷輪迴之間,潛藏無數我執、我慢之種子,一旦偏差現前即具魔性。

    經文:無有圓融見光明。

    解說:沒有圓淨無礙的無量光天的光明境界中,仍然在魔性的擾亂之中。

    經文:如是彼此互動間。

    解說:佛魔其實只是一念之間,而其雖為兩極背道而馳,實則互動之間仍是有其跡可尋。

    經文:放下屠刀立成佛。

    解說:雖然在魔性蠢動之中,猶然不能全部泯滅佛性,因而一念至善,魔性便被佛性所攝伏。

    經文:唯知不行自入死。

    解說:但是魔性卻最善於利用人性之弱點,比如:人之惰性、貪婪、愚痴等等,而使知而不能為力,則愈入魔境,自陷絕路而已。

    經文:歷經渾沌無變數。

    解說:宇宙之間歷經渾沌,而鴻濛分劃之中,絕無變數的是魔力。

    經文:鬼魅之使無有容。

    解說:因為我人之心即是鬼魅之使者。心若不能容下光明,一旦稍有逆觸,我心頓起變化,魔鬼立即乘虛而入。

    經文:多少有為修行人。

    解說:多少個有志於修行的人。

    經文:無以禦魔力難伸。

    解說:因為無法面對魔考的破壞,而使苦行根基毀於一旦。

    經文:末法魔氛倍猖狂。

    解說:此時(亦可說為此時之後)魔力的擴散以及擾亂,將一時勝於一時。

    經文:諸家倡言幾番考。

    解說:今時的各大教門所倡言的,諸如:耶教末日論;一貫教門的天時緊急、風火災劫;佛門所言的滅度的末法時期;更甚而科學家、預言家的讖言等,都在強謂於此時的災難將至。

    經文:唯在自然顛覆中。

    解說:但是這些都在大自然力的毀滅災劫。

    經文:不若一心起偏差。

    解說:卻無法抵過我人心念的起偏差誤失。

    經文:末法無法卻成法。

    解說:在這個時期,修子們尤須戒慎於說無法卻強謂有法,亦即此時最易成言亂,或自成一脈,離經叛道或言語謗道,或所知不明卻強要自以通達。

    經文:道中蟊賊將四起。

    解說:此後道中的害群之馬將隨處可見。

    經文:或藉依托而行道。

    解說:有以假冒名義而傳道行道之人。

    經文:或改教義而行道。

    解說:或是以篡改教義而自立別說而傳道。

    經文:卻無服眾公信力。

    解說:雖然修行之人精進至某一程度,智慧顯現而可前後貫通不可知之因緣牽連,但修行者卻有一定標準以顯現眾生依止之威儀。

    經文:既付闕如乃成魔。

    解說:一旦失去這些威儀規戒等,則此一修行者終成魔難之人,也容易成為魔界的使者。

    經文:因而須慎諸儀軌。

    解說:此後各家修子當知依止之儀軌,切莫以為搭上慈航,卻反而成為搭上不歸航。

    經文:魔祟由心力由口。

    解說:心入魔、口造業,助長魔障的孳生,因而修子當須慎之。

    經文:內心衝突有其自。

    解說:我人內心之中有兩股,甚至無數股念流時起時落,間或受外在因素之引動,譬如與人爭風或者名利誘因等等,而使此念流交錯或者衝突。

    經文:隱秘機鋒無人知。

    解說:這種心機在內心世界,他人無從得知。

    經文:久蘊納受無處發。

    解說:這些念流在衝突或者交錯中,若無發洩,蘊納時日既久,就會釀成另種力量。

    經文:壓抑無方不能導。

    解說:我人雖有自制力,但此一自制乃屬理智之行為,但理智仍有緊密與鬆弛之分,因而無法全部將之壓抑,而又無法去有效疏導。

    經文:形成兩分人格性。

    解說:這麼一來就會使人在明處像個理智君子,在暗處卻是個無行小人。

    經文:分裂性格便入魔。

    解說:這樣的偽君子,便是魔性的開始。(上述並非精神分裂,而是我人之囿於道德規範而行事,若無人所見則不再受此道德規範。)

    經文:魔由心生便難了。

    解說:一旦魔性由內心植根,則難以擺脫它的控制,我人便隨之墮落。

    經文:我心設防須正信。

    解說:要抗拒這股魔性在內心深耕,則必須凝肅我人之內心世界,使之無機可乘。

    經文:凝肅有方三二事。

    解說:我人要在內心世界設防,除了有正信信仰之外,更要時時使內心世界恢復平靜,尤其許多人常易因小事而心起不平,此一不平則時時引動內心念流之紊亂,最易產生魔性。

    經文:須受正法時沐益。

    解說:時常去接受善知識的薰陶,使內心充滿法喜。

    經文:魔力內外無處伸。

    解說:我人身處十丈紅塵,人生百態,各人不論身處環境,或者人生境遇幾乎時時刻刻都在魔力的爪牙之下,因而必須時時刻刻警惕自己。
  • 解魔秘經 下卷(秘咒真言章)

    解魔秘經 下卷 (秘咒真言)

    窺基菩薩 降


    下卷

    聖示:本經著作上卷已結束,此後著作下卷,後半部全是秘咒真言,其數有百廿二種,唯本經所成之時,有若干種咒言未必可適用眾生,因此吾擇其必要合成六十九種秘咒真言集錄於本經之中,以利眾生持誦受益。

    ❖秘咒真言章

    解說:宇宙之間能源充沛,時時流生不息,其中有利於人體,亦有不利於人體,譬如:紫外線有利於人體者,亦有不利於人體者。唯可證明宇宙大自然之間有浩瀚澎湃之能源,可供我人以自身之修行,以期導引於大自然之能源,契合而形成或者發揮不可思議之力量。
  • 解魔秘經 下卷 凝聚真言

    經文:凝聚真言。

    解說:此一真言將可運用於此後六十八種秘咒真言。因為要持咒、持真言之前,必先凝聚自身精神念力,則可使自身之念力契合所持秘咒真言,則可事半功倍。

    真言:我心一念不懈,入靈山寶塔中。思慮盡放寧靜,念念無礙倏忽,疾馳圓融,請求加持。

    解說:此一真言功用只在自我加強之約制,使自身入於無礙之中,漸漸凝肅自身元神以融入宇宙能源之中,而有利於此後之秘咒真言感應。
  • 解魔秘經 下卷 正心真言、解殺業真言、請護法咒

    正心真言:提摩提摩。提頓提頓。喝斯利。哦摩利。

    解說:此一正心真言乃在借于真言之力,而束斂我人之心猿意馬,因而凡屬心煩意燥,精神不寧,均可持之。


    解殺業真言:惡念一起苦不休,纏綿難止兩敗傷。懺悔前愆擬無力,今時往生作福田。

    解說:殺業乃我人於夙累輪迴之中最無以擺脫,亦屬傷生惡靈最為不能釋怨化業障,因而我人亦容易受此惡業之纏擾,更因此一殺業知而難避。我人常因身為高等動物靈而踐踏低等動物靈,此類惡性循環最不容易釋解心結,因此殺業之纏擾無時不在,其怨戾亦是環繞左右不去。持「解殺業真言」並非可盡去殺業,唯在此真言中,透露持真言者之無奈與無力,以此淡化周遭怨靈之激烈纏擾。


    請護法咒:加持無所不在。我今正心誠請。宇寰大天諸神。速速蒞臨護法。疾律敕。

    解說:護法諸神乃承諸天諸教正覺聖神仙佛之命而護法修行者、善行者、福慧者,其果品有正位極品,如佛教之韋陀、伽藍,道教之靈官、雷神等等。但一般之護法神卻僅止於善靈而已,因而我人處於不淨或心生畏懼不安之處,誠請護法必有驗徵。
  • 解魔秘經 下卷 解痛真言、解心有不平真言、解嗔恨心咒

    經文:解痛真言。

    解說:我人身軀乃為血肉之體,一旦受創,其痛源在神經,此一神經細胞之創死,乃引起我人知覺之疼痛;故凡有創痛,以此真言以度神經細胞之創亡。

    真言:召同合。急律令。(註:音讀滑。音讀瓜)


    經文:解心有不平真言。

    解說:人心有不平乃為比較心所引起,亦即欲根為七情六慾之賊藏於我人心中,因而日常處事亦多忿忿不平,乃致情緒波動引動識性弭此心境。

    真言:咇茀。急律令。


    經文:解嗔恨心咒。

    解說:嗔為我人三毒,為眾生所藏禍根。嗔心不止,凡事不能冷靜思慮,則心所時時陷入不善,而在日常處事更是無以理智,佛菩薩嘗有云「火燒功德林」,均以嗔念不止,故也因此解嗔恨心咒當對世人頗有助益。

    咒曰:吉噠。吉噠。喝怨煞。喝怨煞。急律令。(註:音讀日,喝讀重音)

    聖示:今日著此三節咒言,吾加予註解。今此三咒如今歸屬道家咒言,道咒大多召感天地能量而形成,故持此咒言者均宜先由首先所著述之「凝聚真言」合併之,則其效倍宏。
  • 解魔秘經 下卷 祈福真言、滅罪真言、伏魔真言

    經文:祈福真言。

    解說:祈福在各宗各脈均有其儀式而行,祈福之本意有二,一則祈於身外所加給,亦即非本身所自備,故有求於天地神明。二則乃因自身之噩運所阻障,乃致本身福運不顯,故祈求天地神明,可以撥化自身之阻障,使福運順暢。有此意義,因而祈福則關鍵在於外力之加被;然則既屬外力之加被,份屬不能長久,故欲求福運順暢,仍應由多積善行,自然為上。本章祈福真言之應用乃在應急而已。

    真言:輸誠一志禱天地,今有弟子某某某,欲求福運能加被,(……)(此一括弧之內乃為各人有緣仙佛之聖號)祈蒞臨。


    經文:滅罪真言。

    解說:滅罪真言其屬強制性質,因而持誦此一真言必須有堅誠之懺悔,始有其驗。

    真言:往事無心過。惡孽綰心頭。願把怨恨釋。善行兩無愁。誠請神明鑒。急急如律令。


    經文:伏魔真言。

    解說:伏魔在於今世乃 關聖受昊天所敕封之聖號,總鎮諸天妖魔鬼怪,此一真言乃為感應 關聖之威靈而以鎮伏魔祟。

    真言:威靈無窮盡。浩瀚願無邊。弟子深沐受。叩請伏魔祟。急急如律令。
  • 解魔秘經 下卷 解符真言、解相思真言

    經文:解符真言。

    解說:符籙乃道家術法之一種,借修行者之念力感召天地邪祟或者正氣神祇之護持,形成力量。唯符法之運用,端在施符之人,其心術不正,放符即易流於邪祟,心術端正之人則施符大部解救他人困苦,而中符之人則本身精神意志受符法所制,因而容易使本身精神意志難以自主,而致失常。

    真言:靈威達三清。恩庥遍五地。崆峒鶴神展。殃神無處蘊。今請霹靂神。解弭赫殃災。急急如律令。
    (註:此真言可由自行持誦,以祈禳解符。)


    經文:解相思真言。

    解說:相思不拘於男女情愛,亦有親人海天相隔,兩地思念。因思念乃我人之執識所認,因而不易解除,一入思念便成痴執,大都必須受到極大打擊始能逐漸消除,因而此真言即乃針此而行。

    真言:無邊幻象轉大千。似海深茫茫無處靠。唯在一念中。叵呵叱他。急急如律令。
  • 解魔秘經 下卷 制煞、轉移病業真言

    經文:制煞真言。

    解說:煞乃天地之間陰晦之氣所形成,於人乃有干祟之害,世人之所以會沖煞,分有天時之關,即為歲序時節;分有地域之關,即有陰祟之地;分有事物之關,即為喪沖等煞。我人一旦受煞所沖,大都形於體軀莫名之不適,小部份有傷及精神,而人之容易受煞所沖.大抵都在運數偏低之際。

    真言:天清地靈。玄冥菁英。聽我號令。疾敕無形。力力成行。六甲六丁。環護可行。


    經文:轉移病業真言。

    解說:病業本為我人於累世之中所造作諸不善而傷及他人之因業,歷經輪迴果報成熟而註明於我人此生此世之運數之中。病業先由殃星感召而成我人運象,一出殃星必招病業,故此真言乃在驅離殃星。

    真言:殃神無禍。弟子誠禱,今有無明。趕赴上池。願替苦刑。獲福平安。
  • 解魔秘經 下卷 解貪心真言、解夢魘真言

    經文:解貪心真言。

    解說:貪為三毒之一,乃為我人受外物所影響而起攫奪佔有之心,此心乃為人身三毒,更為魔王所役使,侵腐我人之利器,一旦我人起貪婪之念已近魔道,一旦墮入其中必成魔眷。

    真言:輪迴果報裏。幻象物所移。勘破虛渺境。還復止如水。


    經文:解夢魘真言。

    解說:鬼死為魘,乃鬼中之鬼,俗人在睡夢中有乍醒,意識猶未恢復,剎那則易受魘侵。其象乃人似醒未醒,但意識有所知覺,唯全身動彈不得。昔人常謂為鬼壓身,實則魘侵。蓋,鬼死其靈已散,只餘一縷精氣飄渺不墜,遊盪人間,因而俗人受其所擾,無所不在。但因魘已無鬼籍,亦無陰戾,故對人體無害,只不過魘侵之時,動彈不得,意識猶知,乃心生驚嚇!

    真言:嘸摩呵大力叻疾速去。
    (註:昔日有另法,即在魘侵之際,能默誦佛聖號亦可去之。)
  • 解魔秘經 下卷 解無心致死動物靈真言、助生智慧真言、解好妒賢心真言

    經文:解無心致死動物靈真言。

    解說:我人生為高等動物,自累劫以來,常有無心之間造成低等動物之死亡;不止在家俗眾如此,即屬具有大悲心願之出家緇眾亦是難免。歷劫輪迴彼等低等動物靈,雖然大都屬於殘靈,但彼之怨戾隨諸轉輪愈轉愈深,乃致我人常受此莫名困頓,實則即屬此一怨戾所擾。因而多修持真言。實有益於消弭不善之氣。

    真言:往事如煙雲。怨孽牽纏在。恒河沙數魂。願受往生言。一切化無痕。(其後可加誦各人所崇奉之神佛聖號。)


    經文:助生智慧真言。

    解說:我人于累世輪迴中,有諸般造作業中,其中恒有因思慮奪人、暗計算人、好爭逞強等不善造作,又因事不及命,算大不大,算小不小,乃隨諸輪迴形成阻礙我人智慧之果報。我人常可見頗多事理,明眼即可了然;但在某些人卻困頓不前,無以判知,即乃受此果報。

    真言:唵。修叻唎。無上法。無上周際。願弭業因。復此圓明根。


    經文:解好妒賢心真言。

    解說:我人常有不能見賢思齊,常自以為自己才華勝過別人,別人際遇風順、平步青雲,動輒指為不以才德取勝,而是阿諛奉承而受上級青睞,因此妒之、忿之,乃心生妒賢,自心日益狹窄。

    真言:海闊天空。任我遨翔。一念不平。賢良盡失。靈根難栽。玉清不明。速速回醒。
    (註:此一真言中,玉清乃為人身根器之善司神,故有求神呵護之旨。)  
  • 解魔秘經 下卷 解愩高心真言、解邊見心真言、解妄念心真言

    經文:解愩高心真言。

    解說:我人潛意識中即具自我優越感,從幼小年齡之中植根,而至日漸成長,逐漸萌芽,一旦事機成熟,譬如於某一領域中有所專業,則此一心理更是明顯,乃至言行之中處處顯露自我愩高,由種子萌芽以迄成形,在我人心所中乃執不可滅,有意無意中即時顯現,因而使我人在為人處世中日益愩高,不能自謙,語有云:「滿招損,謙受益」。因而當須慎之。

    真言:唵。多帝利。多帝利。摩訶天。摩訶帝。敕疾律。


    經文:解邊見心真言。

    解說:邊見乃我人執著之相,由執而入迷,乃使智慧不能明受正見,易使我人導入迷途。

    真言:摩幢法。摩護地。靈根生。進善願。護我真如圓明。


    經文:解妄念心真言。

    解說:人生在世,有所欲求,本是常理,唯在能力可企及之事物屬正當願望,但若常有虛幻不實之企求,並常使自心時時處於佔有強烈之心思時,即屬妄念,容易使我人產生不當之偏執。

    真言:河清明月相輝映。自是不受繫念追。但知一念常止水。古井無波可護持。
  • 解魔秘經 下卷 助慈悲心真言、解惡念不止真言、解色心不死真言

    經文:助慈悲心真言。

    解說:慈悲乃為修佛的基本理念,亦乃如來之本性,一切眾生在轉輪之中,角色時有互易,正如佛所示言:「一切眾生悉皆可能是我累世父母、子女。」眾生皆具佛性,一時蒙昧而沈淪,今時欲修成佛,佛性不可泯,但眾生處於末法世間,有時雖知慈悲之意義,卻又身不由己,或者力有不逮,因而加持本真言以助行者加強慈悲心願力。

    真言:哈達瑪西。鎢。摩訶姆虛。意。


    經文:解惡念不止真言。

    解說:人心在處於矛盾、貪婪、忿恨之際,時常難以自制而惡念叢生;惡念乃心魔之祟弄,容易牽引我人墮入魔道,而我人惡念生起之際,理智便失,因而修持解除惡念之真言,有助不入魔道。

    真言:行達魯西里。麼訶意無邊。止疾律生焉。


    經文:解色心不死真言。

    解說:孟子云:「知好色,則慕少艾」。可知人性之好好色、惡惡臭,但色心卻乃行者一大魔障,人之大倫在各教門雖有不同禁戒,但色關引動人身精氣神之循環,卻乃不爭事實,行者各依法門而修,規戒之中當亦慎守,唯在末法時期,有者宗派對於色戒所律較無佛家之嚴,因而頗多行者色心不死,常受綺念所困,因而加持本真言以助行者不使色關所累。

    真言:願心無邊法。達多力成集。我此心如冰。拒受粉紅障。
  • 解魔秘經 下卷 光明咒、解煩惱真言、解怨戾心真言

    經文:光明咒。

    解說:光明咒在現今諸家流傳之神咒,均有光明神咒,大抵以求運途光明為主。今所傳光明咒以靈性光明為主,故以求加持力而行,屬密咒。

    真言:離神出沒。忽隱忽現。我求離神永駐靈山。叩求弟子某某某。
    (註:離神即乃我人靈神之輔。)


    經文:解煩惱真言。

    解說:我人煩惱障由心所起,面對人世間,人生百相煩惱起。佛家有謂三千煩惱根,細數煩惱障無邊無盡莫名,所以只有悒積心頭,在此可持真言以消弭。

    真言:煩惱根不去。只在萬緣纏。一心求寧靜。句句聲聲揚。禍弭無邊力。志聚善根生。


    經文:解怨戾心真言。

    解說:我人嗔怨之心常存,故心無以寧靜,其動力不止,在於對欲求不滿,小至事不遂心,均能積怨而成戾氣,使我人日趨偏激嚴酷,故宜多持真言以呈祥和。

    真言:難摩訶吉達利。咕魯咪西離。難求無遠屆訶吉利。 
  • 解魔秘經 下卷 解易受驚嚇真言、解易起趨炎附勢心真言、助往生真言

    經文:解易受驚嚇真言。

    解說:易受驚嚇,即乃我人元神耗弱,因而易受外界力量所困擾,不只小兒如此,成人亦如是。凡是元神耗弱,動輒受外力干擾,故此真言乃先解我人耗弱之元神。

    真言:玄海滄溟。遙飛守相。玉庭無晦。固我元神。


    經文:解易起趨炎附勢心真言。

    解說:我人身處人際社會,好慕權勢、攀龍附鳳之心,人皆有之,顯隱之差而已。尤其我人因人際因緣,此心尤盛,但過之則易遭人詬病,因而知己之失,時時持誦,有助消弭此心。

    真言:啞楂達拉不,願瑪哈梭,哈梭拉哈,噫,疾。


    經文:助往生真言。

    解說:我人殺業牽纏於累世以來,進而此世多有無意之殺生,殺業可謂頗重,亦乃影響我人此世靈慧之業根。前有解殺業真言,今再傳助往生真言,乃要眾生時時助予不知之眾生助彼順利往生。

    真言:摩訶薩,慈悲摩訶薩,大願慈悲憫憐摩訶薩,願彼一切無辜眾生盡受前,摩訶願力助往生。
  • 解魔秘經 下卷 解易起輕生念真言、解易與人結怨真言

    經文:解易起輕生念真言。

    解說:我人於累世因緣之中,不乏怨親冤債,或無心使人致死,或間接促人而死,或間接斷人生路,輪迴之中怨戾深積,又山川魍魅契引此一冤戾而祟,乃致眾生在時機湊巧之間,心念受外力所牽引。則起輕生之念,故有此真言以斷絕外祟,自身可得冷靜思慮。

    真言:斬魙,伏魔慧,叨得野,疾敕護法,消弭根禍,平和護持,急急如律令。

    經文:解易與人結怨真言。

    解說:我人處身人際社會中,時時與他人相處,雖然明知和諧之重要,但有時難以自主,尖醉言語衝口而出,乃因受累世口業所報,因而使善因緣不生於與人相處之中,故有此真言以解業根。

    真言:口語清淨,身心無違,唵囉唎,心叻,急急如律令。
  • 解魔秘經 下卷 滅罪真言

    經文:滅罪真言。

    解說:我人宿累之中造作諸般業障,或有牽纏,累及無辜,形成罪業,自身無知,因而罪業綰繞,造成人生受此干擾,時時持誦,一則懺悔,再則滅罪,助益我人甚深。

    真言:山川河嶽蘊精靈,風火水土造假合,萬物因緣一線牽,消弭因障自心誠,恭請照見諸神明,鑑我真心得好音。
  • 解魔秘經 補卷(符籙篇)前言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2月26日

    聖示:真言在此「滅罪真言」中結束,尚餘乃屬符籙篇,因而作為本書補卷。

    又示:符籙之傳真,以砂盤扶鸞恐有失誤,故在往後,將改為金指妙法扶鸞。 吾先行作補卷之前言。

           補卷之前言

                  符籙之術,一般眾生悉皆以為是道家所專有,實則當今之世,頗多教門仍然崇尚符術。就以佛家而言,雖無專論闡述符法,但在佛法中仍然有以借符咒之力而顯現神通之事蹟。

                  在本書著造過程中,雖然有因應時代變遷之慮,但此閻浮提地,十方眾生仍是依舊循此輪迴而生息;因而大地依舊、人心依舊,變化依然不出此常軌,故符籙之運用仍然對於世上眾生有所助益。

                  道家專精於符籙一術,有其宗支脈流,數千輪迴之中依然如此,可說道家符術乃應運濟世利民之法,因而補卷中符籙之法大都出自道家。
  • 解魔秘經 補卷 保身光明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保身光明符

    解說:保身符在諸佛菩薩、聖神仙真悉皆有之,唯道家之保身符最為常見。
    今符乃敕賜保身光明,有使身心不晦之功效。

    註:此符用佩帶。
    比例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化骨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化骨符

    解說:食物噎住,骨刺噎喉,輕者不寧,重者有性命之虞。
    古來有大悲水化骨,道家亦有化骨符,用者宜虔誠懺悔,最好發戒殺護生願。

    註:此符用水化飲。
    比例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安寧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安寧符

    解說:小兒受驚,多因外力。蓋小兒自身根識尚輕,故易受外力之擾。

    註:此符可佩帶,可入小兒枕內。
    比例75%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和合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和合符

    解說:和合為撮合陰陽之協調,道家符法,
    但受扭曲,用為淫邪,實則乃在使有情人少受波折。今符去訣,不能壞用。
    (推測窺基菩薩之語意,應該是說為了避免邪心之士濫用此符以逞淫慾,
    故不洩漏此和合符之口訣,以避免邪用。)

    註:此符用燒化。
    比例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召魂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召魂符

    解說:我人失魂,其因繁多,
    但究其原,三魂有不住,故以此召魂。

    註:此符用燒化。
    比例67%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藥引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藥引符

    解說:道家有符,以引藥氣,乃在助藥石能盡出其功也。

    註:此符合藥化,煎藥則入其中。
    比例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安宅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安宅符

    解說:桃符安宅,乃為避禍,
    故延用安宅符乃在袪邪鎮鬼,以求安心也。

    註:此符用貼門扇。
    比例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護法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護法符

    解說:此符在仙真是為降魔伏妖之雷印,
    今為行者為護法,身在不熟地,坐工練氣可佩之。

    註:此符佩帶或懸掛周遭,用後可化之。
    比例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清淨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清淨符

    解說:我人身軀或居處覺有不淨可用之。

    註:此符為淨水合用。
    比例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護元神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10日

    符名:護元神符

    解說:我人元神受外力干擾,或亂或耗,
    乃致失常,身心疲弱,用此符以護之。

    註:此符可佩帶或入枕中,但忌穢。
    比例71%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安眠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24日

    符名:安眠符

    解說:功利社會,人心趨於名韁利鎖,處事機鋒,易有緊張,神經耗弱,
    故有此符之運用,有助睡眠。

    註:此符可用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保身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24日

    符名:保身符

    解說:今時邪穢陰煞猖肆,行者尤易受祟,故此保身符為護身禦祟之符。

    註:此符用佩帶。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元辰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24日

    符名:元辰符

    解說:我人元辰為生命之源,元弱則命息耗,
    故自古以來有元辰燈,今以此符助元辰強。

    註:此符安奉用。
    比例約89%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鎮宅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24日

    符名:鎮宅符

    解說:厝宅陰陽地氣各有不同,方位能量不一,各人居住,適應不一,
    故宅厝安符乃在可助安居。

    註:此符安厝貼鏡安門樑用。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蓋運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24日

    符名:蓋運符

    解說:我人時運變化,雖有因業所註,但時運於人,亦有如氣候之於人一般,
    有時乃為起於突然,因而此符助人暫安時運,以爭取緩衝。

    註:此符焚化。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召魂符(對於部份失蹤兒童、親人…等,此符或有其效)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24日

    符名:召魂符

    解說:時人有心生在外,不思居家,乃有受外緣牽引,
    或不喜居家,以此感召生魂歸宿之力,
    乃以失聯親屬有其效益。

    註:此符為焚化。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註:依據菩薩所解說,如此看來,對於失蹤兒童。親人者,此符或有其效;
    只要並非是重障業阻隔而斷離之,此符當可喚回失繫親人。
    而倘若真是重障業招致,當知,昔因既成,今果難消,
    若只是怨天尤人,徒勞無功而已!
    唯有真誠真悔,修心修善,誠望仙佛庇赦,使得重逢;
    而若真難重圓,亦願以此世革心修正,功行多作迴向,
    亦願有朝一日能得歸返天庭本位之時,可得真重逢也。
  • 解魔秘經 補卷 回神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24日   

    符名:回神符

    解說:我人失神有驚嚇、有思慮等等,
    總在意志無力自主,今符有助我人回神之益。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憂心(悒)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6月24日

    符名:憂心(悒)符

    解說:人有多愁善感,易生消極,
    乃在我人意識作用,此符為解悶,
    但符只在助力有所緩衝時間,
    並非用符可解根本。

    註:此符為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制幻覺(皮外感)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0日

    符名:制幻覺(皮外感)符

    解說:幻覺有頗多現象,所謂皮外感,
    即是我人常覺體外膚層似有爬物,
    或覺黏纏不適,可用此符。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制幻覺(影附形‧視錯覺)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0日

    符名:制幻覺(影附形‧視錯覺)符

    解說:常有幻覺似受異物隨影附形,揮之不去,
    或有看見異象形影等是。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制幻覺(幻聽異聲)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0日

    符名:制幻覺(幻聽異聲)符

    解說:幻聽亦屬幻覺之一,可用此符。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制幻覺(神思不屬,常感外力)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0日

    符名:制幻覺(神思不屬,常感外力)符

    解說:我人幻覺嚴重,莫過於草木皆兵,
    已至心神無主,可用此符。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制陰符(佩戴)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0日

    符名:制陰符

    解說:陰有內外之擾,外擾可在出入喪煞之地,
    或遇喪門等有出汗發寒、吐瀉等象,
    陰擾而心神不寧,可用此符。

    註:此符佩戴。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制陰符(化飲)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0日

    符名:制陰符

    解說:此符為陰擾侵神之用。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9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中邪解符(化飲)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0日

    符名:中邪解符

    解說:法有正邪之用,符亦如是,
    雖說邪力已收,但不免尚有不盡絕,及以修行之誤用,
    故,尚有聽聞中邪之說,此符制之。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中邪解符(佩戴)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0日

    符名:中邪解符

    解說:有憂受邪擾,或不祥感,均可用之。

    註:此符佩帶。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解祟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7日
     

    符名:解祟符

    解說:祟有細分,妖魔鬼怪,悉皆祟人,
    因此祟之怪異,乃在使人疑心生暗,
    受祟則亂,易牽引精神錯亂,可用此符。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解易入幻境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7日

    符名:解易入幻境符

    解說:我人心識易受外境所惑,但自心又有幻識,
    故自主意識不夠堅強則易入幻境,此符乃在固元之用。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避鬼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7日

    符名:避鬼符

    解說:此符為道家避鬼之用,使一般人可得不受鬼擾。

    註:此符佩帶。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伏氣丹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7日

    符名:伏氣丹符

    解說:道家練氣,氣有竄亂者多,故以此符平伏氣機。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78%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解受制狂性靈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7日

    符名:解受制狂性靈符

    解說:我人因有受禁制之力,
    乃失自主能力或狂性,或暴躁,可用此符。

    註:此符化飲。
    比例約8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合藥引符

    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7日

    符名:合藥引符

    解說:藥引,
    乃在使藥石可得盡揮其致,
    故此符可合諸方之用。

    註:此符合藥服化。
    比例約8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安神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7日

    符名:安神符

    解說:我人凡諸創初癒,必有傷神之處,
    亦即我人在此時,心神仍多不安,
    故可佩此符以安之。

    註:此符佩帶。
    比例約10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解魔秘經 補卷 啟智光明符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7日

    符名:啟智光明符
    解說:明智為我人之理性,有可使其
    不昧之力,則予加持,故供之長明。

    註:此符可用供奉。
    比例約80%
    (以列印出來的紙張大小為比例,並非以目前螢幕上所見大小為比例。)

     

  • 窺基菩薩 跋

    窺基菩薩 登臺  88年7月27日

    聖示:符籙至此結束,本經亦在經、咒、符三卷補齊而完成。

           為《解魔秘經》作跋

                  書成而卸重任,普化將傳輕箋;《解魔秘經》終在末法之中傳世,以度有緣。眾生願受濟度,而在領命之願心中完成。

                  憶自領命迄今,已有十六個月,期間正值領命道場之建設,懿敕拱衡堂內諸眾賢生,及與之結緣善眾,共發悲心,終有不辱使命,不但經成,道場亦已建設完成,實為雙喜入堂,可慶可賀。 吾忝為主著仙師、佛門末學,今日有幸得能躬逢盛會,誠可慰素懷。

                   今日,歷經伍佰餘日,完成經卷,已將願命職志,付諸實行,十方有緣,待機而動,際值即將付諸剞劂,聊抒數語,以誌篇末,乃竟終始之意也!

    佛門窺基 誌於臺疆唯心宗道場
    天運己卯年六月十五日

凡有疑難諸如家庭、事業、福運、因果、身體而至為父母親長求壽等事
歡迎填寫聯絡表單或來電諮詢。我們將有專人為您服務。